你的信念,決定你的未來!
打開本書,來一場信念健檢!
每章末提供三道反思題:
1.你對本章課題的看法;
2.基督信仰與這課題的關聯;
3.神的道如何重塑你對這課題的信念,並帶出行動。
幫助讀者重塑信念,重整思維再出發!
我們會慎重其事地選擇委身一生的宗教信仰,卻忽略人生閱歷中逐漸衍生的各種信念,更是有形無形地堆疊出我們對自我的評價、對事件的解讀、對生活的詮釋、對生命的觀點。直到某個驀然自省的片刻,才驚覺早已不識自己的面目,人生的支點曾幾何時已被偷偷置換。
閱讀本書,正是一個自我省察的契機。作者謝木水博士兼具哲學與神學素養,在廣大的生活世界中,精選了四個與你我息息相關的領域──從個人、教會、社會,再深化到教育──由內而外進行信念健檢。他以人文的視角觀察這看似蓬勃發展的後現代社會,在時代的變革、思潮的演變、時局的動盪、科技的發展之下,其實包裹著現代主義的糖衣、世界主義的假象、多元包容的表象,致使身處其中的個人和族群,或盲目追求,或茫然不安,受世界渲染的信念也悄然成形。
對於這樣的世道人心,作者提出唯一解方,即是以神的道來加以鑑察。至終你會發現,信念和信仰是一個循環的生態,經驗和事件固然形成頑強的信念,然而基督信仰能幫助我們檢視、鬆動、重塑既有的信念;而經過重塑的信念,使我們能泰然立足於現代社會,不卑不亢地向普世宣講福音真理、見證永生之道,有意識地、有目標地,迎向信仰的大未來!
作者簡介:
謝木水
謝木水博士,新加坡神學院院長。生於馬來西亞,定居新加坡。先後畢業於新加坡神學院道學碩士(1997),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神學碩士(2000),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碩士(2005),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哲學博士(2008)。
四個博碩士學位並未將他禁錮於象牙塔內,每一個研究生涯,都始於感悟教會和社會的需要而自我裝備,至終指向回應神的呼召,學以致用地投身於教會牧職、神學教育、報章論壇,畢生致力於實踐個人的立志:為基督做僕人,為教會做神學,為社會做關懷。讀其文得識其人,此為其一。
熱愛電影和閱讀,從哲學到趨勢、冷僻到熱門、寫實到科幻,他善於以各樣題材回應當代時局、社會文化、倫理課題,靈活地運用在論述脈絡中,不僅豐富了他個人的內蘊、擴充讀者的視野,也使其文字增添一分淳厚的人味──提出批判之餘,不失牧者關懷;指向別人之際,也有自我省察;表達期許之前,先反求諸己。讀其文得識其人,此為其二。
除本書外,尚著有《21世紀神學事件簿》(校園)、《人之為人》(協傳)、《公眾倫理》(協傳)、《為主所欲》(新加坡神學院),其文章並散見於《校園》雜誌、《新橋》雜誌,與各報章媒體。
章節試閱
第1 章 人要的幸福:幸福科學沒挖到的深層要素
你想要怎樣的人生?相信多數人都有答案。即或不然,也應該會給出這最普遍的期許:一個幸福的人生!
但是,什麼是幸福?人們則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正如街頭的幸福問卷調查,要求路人回答一個開放性問題:「你認為你要的幸福是……」結果就得到這一連串的回應:我要的幸福是身心靈健康、更多更大的財富、海枯石爛的真愛、更高的教育水準、更有影響力的社會地位、家人平安喜樂、兒女長大成才……。
綜上所述,幸福有衡量的標準嗎?這是每一個社會—不論東西方—都想掌握的答案。但是,幸福可有客觀的標準指數?能否設定諸如測試智力的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社交商數(Social Quotient),或是時下為心智健康、忠誠程度、信仰委
身等測試而設定的各類商數?
國際關注的幸福指數
到底什麼是幸福指數?二戰後的全球經濟蓬勃發展,西方國家以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或物質生活為各國經濟水準與生活素質的評估標準,如此一來,不少非西方國家在物質文明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一九七二年不丹王國向國際社會倡議,國家人民的生活素質不應只是按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而應該包含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即基於生命價值、精神素質、人際關係、信仰自由等整體生活滿意度來評估。
自此之後,國民幸福感引發全球熱烈關注和討論,而歐洲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於一九八一年成立,至今已完成每五年一次總共六次的全球性調查。參與這個調查的國家,由第一波的二十二個已開發國家,擴大到第四波包含非洲與伊斯蘭教世界,至今超過八十個國家參與(參「世界價值觀調查」的資料庫:worldvaluessurvey.org)。上述資料庫顯示目前調查的範圍已達全球人口的85%,其中內容廣泛,包含社會價值觀、社會規範、社會問題、勞工組織、就業問題、政治態度、國家民主、性別、環境、婚姻、家庭與親子教養問題等。進入二○一七年,也是該計畫的第七次全球調查行動,因二○一九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爆發,而必須延至二○二一年春季完成。
根據蓋洛普民意機構的調查,能產生「持久幸福感」的國家意味著:「國民生活態度更積極、擁有更多幸福感、滿足感、興趣點及尊重度,國民的疾病、壓力、悲傷與憤怒等問題出現的概率,也大大低於其他國家。」
比特納的全球幸福報告
近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延續世界價值觀調查作業,由旗下特派記者丹• 比特納(Dan Buettner),與團隊費時七年,在全球各大城市與鄉鎮,號稱有著95%的概率,探求最幸福的生活地區與生活方式。
比特納成為時下研究世界各地幸福指數的權威,更是許多傳媒爭相採訪的演講紅人,撰寫了暢銷書《走!到幸福國找幸福》(Finding Happiness The Blue Zones Way),並創辦「藍色寶地」機構,以推廣符合幸福科學的生活方式。他的幸福學研究在二○一七年十一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刊出,引起全球各界廣泛討論,他也受邀於各大媒體發表洞見。
比特納指出幸福的方法很簡單,但是跟許多人想法不一樣。正如多數人有一誤解,以為越是富有,越是幸福。其實擁有百萬身家的美國富翁不一定比月薪七千的上班族來得快樂。以美國生活水準而言,年收入低於三萬美金的,幸福感不高;但超過七萬五千美金的,顯然購買力較強,幸福感卻明顯下滑。比特納的幸福研究還指出以下的觀察:
• 許多人不知道工作地點直接影響幸福感,半小時內可以往返工作地點和住處,即大大增加個人幸福感。
• 許多人也忽略了以下可以持續幸福感的因素:每天睡足七至八小時、每週平均工作三十七小時、多吃蔬果、每天運動半小時、多參與志願工作、每天至少六小時社交、量入為出的簡樸生活。
• 許多人不知道原來改變居住環境、交往朋友、飲食習慣、生活態度、思考模式,都會影響個人和周圍人的幸福感。例如:交一個樂觀的朋友,可以提升15%的幸福感;晚上可睡上七個半小時,比只能睡六小時的幸福感多了30%。
• 許多城市過度重視提高就業機會或刺激商業活動,而大肆發展硬體設備,但是,能讓居民擁有幸福感的設施卻是悠閒的社區公園、便利獲得健康食品、減少喧鬧的雜音、可以騎單車、遛狗並給孩童遊樂的空間。
• 許多人都以為身心健康能提升幸福感,其實我們先天的身心健康對幸福感的衝擊不到20%;另外無法預測的禍福因素約占20%;而大部分的因素則是個人在每日生活中的態度、信念和反應。
比特納團隊做的全球幸福指數調查,得出全球最幸福的四個地方是丹麥、新加坡、墨西哥和美國聖路易斯• 奧比斯波市。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是亞洲中唯一獲選的幸福城市。為什麼?作者解釋道,新加坡人堅持傳統的價值觀,如家庭關係、信仰自由、種族和諧、男女平等、教育普及、公平競爭、按功行賞、任人唯賢等原則。而為了穩定、繁榮、安全、和諧的生活,新加坡人不惜犧牲個人一時的快樂,甚至某部分的自由。
幸福的科學方程式
或許讀者想問一個根本的問題,現代人為何要研究幸福感?自二戰之後,西方國家陷入與蘇俄的冷戰、美國參與越戰的困境、中東石油危機等,許多人指出西方最大的危機在於心靈。於是學術界開始探求心靈的建設,引用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人類學等領域,以多元學科(或跨科)的進路來建立幸福科學,嘗試給出人心最嚮往的光明、積極、健康的人生方程式。
半世紀的探究至今,幸福課題的研究終於達成一些基本共識:首先,幸福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可以共同分享的感受,如夫妻相愛的幸福也帶給孩子們幸福的感覺;其次,幸福是做有意義及有價值的事情,以致在生活中能夠實現人生的目的和生命的價值;第三,幸福是做有意義,同時可以享受的事。
還有一個重要的心態,若要得到幸福,我們就要把握此刻當下,享受做有價值的事。所以,若要得到幸福,我們必須放下過去的成敗得失、創傷陰影,也要無視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不論有多少可能性。總結上述研究,以科學公式表達如下:
幸福感=此時做有價值又享受的事
第一命題:幸福的人做有價值的事。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維克多• 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觀察死亡集中營的求生意志,認為基本的生存動力在於人竭盡所能尋求活著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沒有人生目的和意義的人,在受迫害或生活重壓之下,要不是輕言放棄、自暴自棄、聽天由命,就是以私欲、自我、權力、物質等替代真正的價值,走上充滿埋怨、競爭、仇恨及暴力的道路。
第二命題:幸福的人享受所做的事。工作的人與工作的牲畜固然有價值與目的之別,但弗蘭克指出,人的幸福感不單是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這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能享受活動帶來的快樂或愉悅(enjoyment)。當然,弗蘭克繼而澄清,愉悅是享受工作的副產品,不應該是目的本身。重點是,工作的人應該被賦予創意參與和決定的機會,這是人與牲畜不一樣的地方。值得反思的是,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享受所做的事,卻往往沒有意義和價值,如孩童沉迷的電玩、成人醉心的賭博、男女放蕩的生活等。
最終結論:幸福是此時享受地做有價值的事,是當下可以體驗的真實。學者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工作中進入幸福的狀態是「心流」,猶如音樂家的最高境界:奏出令人陶醉的音樂,自己也享受在樂音之中;教師投入教學,使人獲得知識和技巧,自己享受其中;父母照顧兒女,讓兒女快樂,自己也大得安慰;社會工作者提供社區邊緣群體物質的需要、情感的支援、工作的機會,自己非常喜樂、感恩和享受……。
探求更深層的幸福因素
爾今,幸福科學似乎已經有了定論。然而,我還是要探究幸福的深層因素,那就是回答:到底是什麼更根本的因素,讓人能夠享受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正如對已婚男士而言,陪伴岳母大人去市場購物做晚餐,具有極大價值和意義,但是為何多數男人不能享受這過程?又如上班族難免會有星期一症候群,即便知道工作有價值和意義,還是無法享受其中的享受。又或者,為了盡做父母的責任,而勉強為孩子們安排假期活動,自己卻無法投入和享受,原因何在?
可見,幸福感還有更為深層的因素,值得我們繼續探求。肯定的是,一切美善行為的動力,離不開一個人間最原始、最偉大的動力,足以叫任何人能夠甘心樂意去享受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有趣的是,兩千年前成文的基督教聖經,作者之一的保羅即在以下這段文字中披露了這動力:
我若能說世人和天使的方言,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樣。我若有先知講道的恩賜,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並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把一切所有的分給人,又捨己身被人焚燒,卻沒有愛,對我仍然毫無益處。(林前十三1∼3)
或許,幸福科學不可缺少的是回到這最原始、最偉大的因素—愛,因為愛讓人願意放下自我、犧牲自己,甘心樂意做有價值又有意義的事。這肯定是超越「心流」、超越自我的享受。
重塑信念反思題
1. 對你而言,怎樣的人生才算幸福?
2. 你最認同的幸福觀是⋯⋯?
3. 神的道如何重塑你的幸福觀?
第1 章 人要的幸福:幸福科學沒挖到的深層要素
你想要怎樣的人生?相信多數人都有答案。即或不然,也應該會給出這最普遍的期許:一個幸福的人生!
但是,什麼是幸福?人們則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正如街頭的幸福問卷調查,要求路人回答一個開放性問題:「你認為你要的幸福是……」結果就得到這一連串的回應:我要的幸福是身心靈健康、更多更大的財富、海枯石爛的真愛、更高的教育水準、更有影響力的社會地位、家人平安喜樂、兒女長大成才……。
綜上所述,幸福有衡量的標準嗎?這是每一個社會—不論東西方—都想掌握的答案。但是,幸福可...
推薦序
導言:重塑信念才有未來
二○二○年八月在新冠(COVID-19)疫情下,導演克里斯多福• 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電影《天能》(Tenet)在世界各地放映,向觀眾拋出一個千古大哉問:「若在世界未來的那一端回頭看此時或過去,你最想做出什麼改變?」
猶如進入時空試驗場一般,觀眾隨著電影情節探討兩個信念:一是認為未來既然是過去積累而成的,改變過去或現在,就可以改變未來的局面;另一認為未來既然是確定的,不論過去或現在如何努力求變,仍然無法改變未來的走向。諾蘭導演的電影之所以引人入勝,因為他是講故事大師。劇情總是從難解的疑團開始,再以不同情節和角度為疑問提供解答,在觀眾以為掌握到真相的時刻,又出其不意地讓人陷入邏輯悖論和道德兩難之中。看完整部電影之後,總讓人留下起伏的心情、難以磨滅的印象以及深刻難忘的信念。不論看《天能》之後的感受和評價如何,此片有許多精采的情節、對白與思想,肯定是接下來娛樂界與人文界討論的焦點話題。但對於面對未來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s),其中有一句話,有如來自未來的忠告: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一個沒有信念的人,若不成為瘋子,就是想成為神!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類有何基本的信念必須把握?本書要說明一個直白樸質的宏大信念:神的話語是創造世界和塑造未來的動力。
「信念」(belief)一詞經常被理解為「信仰」(faith),與宗教所談的信心(confidence)或信賴(trust)有語義重疊之處,也造成多詞同義的混淆。所以在繼續下文之前,筆者有責任為讀者釐清這兩個詞彙的區別:
• 信仰,是將理性和信念託付於某一對象—人物、神明、世界觀,甚或物件—要求人給予具體的回應,包括心靈、情感、理性與行為,以致個人全面地投入在這信仰對象或與之相關的事物、傳統、歷史和群體生活之中。
• 信念,是可論述、辯證和改變的完整觀念(concept),不論出發點是個人或公共、主觀或客觀、理性或感性、理想或實在、唯理或經驗、宗教或世俗,都可以訴諸公共領域的理性批判、倫理問責與人道關懷。
故此,本書討論的信念,正如一般人的信念,可以是源自宗教信仰、經典哲理、傳統智慧、流行文化或心靈雞湯的信念。然而,信念不是某些宗教信仰那般獨斷獨行、自圓其說、罔顧真理、以致執迷不悟的迷信,而是出於個人的思考與良知的抉擇,自願讓個人信念可以訴諸公共理性、共通人性與普世價值的審視。
在此,筆者就哈佛大學宗教學榮譽教授哈維• 考克斯(Harvey Cox)在二○○九年得獎作品《信仰的未來:宗教的興衰與靈性時代的復甦》(The Future of Faith)所提出的「信仰」與「信念」來反思。考克斯將教會歷史發展區分為三個時代:
• 從早期教會到君士坦丁的「信仰時代」(the Age of Faith);
• 從君士坦丁到二十世紀中葉的「教理時代」(the Age of Belief);
• 二十世紀中葉至今的「聖靈時代」(the Age of Spirit)。
考克斯認為早期教會信徒的信仰,是出自內心深層對耶穌的體驗及對聖靈的感受,驅動著他們全然投入並效法耶穌的人格與教導。如此樸質的信仰面臨最大的危機,就是教內領袖與教師為栽培初信者,制定了指導原則,將耶穌給門徒的言教身教的智慧系統化為信念(beliefs),繼而制定為簡潔明確的教條(dogma)。日後教條在各別處境下有不同的解釋,漸漸變得複雜,形成在個別教會中通行的各種信條(creeds)或要理問答(catechism)。
考克斯觀察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主持的教會大議會,更是直接以「關於耶穌的信念」(教理)取代「對耶穌的信仰」。之後一千五百年,教理主導的基督教會全力傳遞信念、辨別異端、鏟除異己,以鞏固教會體制、領導與教導的權威。為了教理信念的確立和權威,教內經常因信念分歧,造成立場衝突,以後教會分裂。縱觀西方教會的信仰之所以越來越僵化而冰冷,是因長期被教條化的信念所影響。
考克斯判斷「信仰」的未來必然是「信念」的式微。基督教信仰的未來,就在於信徒經歷到聖靈帶給信徒與教會的變革,促成基督宗教在信仰本質上的重大轉變,打破教會過去千年多來在信念、教條、體制上,與帝國災難性的聯盟。
他總結道:聖靈的風,正在不斷習習地吹著,其中一個徵兆便是基督宗教出現的動盪和變革。為基督宗教定調的元素,終究還是信仰,而不是信念,這個潮流也找回了從起初那些年來,基督宗教的真正意涵。考克斯這論點引發東西方宗教界不少反響,尤其在西方大學人文學科的回應,更是褒多於貶。雖然此書論點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筆者卻不認同考克斯給出「信念衰微,則信仰興旺」的結論,理由有三:
• 首先,我們以敬以虔信仰的神,不能少了對神的體驗與祂啟示自己的認知;
• 其次,我們對神的認知必然是能夠理性地說明屬靈經驗、客觀地說明主觀的經歷、理智地描述感性的體驗;
• 最後,我們為表達信仰的經驗、感受與內涵,難免需要將信仰神的信念概念化,才可能與他人分享神的真校理,進一步共用「一個身體、一位聖靈、一個盼望、一位主、一個信仰、一種洗禮、一位神」,並宣認祂是「萬有的父」,祂「超越萬有,貫徹萬有,並且在萬有之中」。(參:弗四4~6)
有鑑於此,筆者認定信仰的未來是信仰神、聆聽聖道、順服聖靈的信念。基督徒的信念,出自神透過耶穌在聖靈裡向世人啟示的真理。基督徒的信仰,就是神的道持續重塑個人信念的歷程。因神重塑的力量不斷在我們裡面運作,我們對神、對自己、對教會、對社會,以及對受造界,持續不斷地有觸動、有感受、有體會、有洞見。由此,神啟示的真理重塑我們的信念。
然而,本書也留意到不少基督徒的信仰沒有觸動、失去感覺、缺乏體會,其信念逐漸脫離了信仰,而讓人間的睿智超過屬神的智慧。如何重新體會神在個人信仰中重塑自己的信念?本書邀請讀者以人文視角或社會文化的角度,去感受和體認神在今生此世的生活(或世俗世界)中重塑信念的福音真理。
為什麼使用人文視角?因為人文與我個人的生存和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文是對人存在的狀態—生死、目的、價值、意義—的探究、思考與論述。每個人在可見或不可見的傳統,透過家庭、社區、宗教、學校、民間活動、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看待人性世界的人文視角。故此,人人都有人文的條件,才可能在生活的處境中傳遞訊息、彼此溝通、建立網絡、達成共識,最終建立多面、重疊且豐富的文化世界。
當然,古今中外的正規教育也提供人文訓練,作為一切專業訓練的基礎教育。不論是古代的禮樂教育所強調的文武兼備與知能兼求,又或近代的博雅教育給予本科生的通識學科,都屬於人文教育。從學科分類,人文學科包羅了諸如哲學、倫理、歷史、藝術、宗教學等各種人文學科,以及側重科學驗證方法的人文科學,如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軟科學(soft sciences)。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懷生命、體驗人生、追求智慧、敬神愛人,進而實現理想的人生。
人文構成了人類世界。言語、行為、符號、文字、影音、數碼資訊、網際網路等平台的人文資訊,以雅俗摻雜的文體、風格和呈現方式,藉由各類傳播媒體發出,讓接收者從中感受日常經歷到的榮辱禍福、成敗得失及生老病死,並更深一層地詮釋生命的尊嚴、意義和價值。人文世界作為人性之鏡,自然也反映了人性中善惡美醜、光明黑暗、高雅低俗、聖俗混雜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基督徒與普世人類共處於人文構成的社會,所以,若要具體把握基督的福音對個人與周遭人群的意義,就必須持續吸收古今中外的人文養分。
本書讓讀者洞察生活世界(德文:Lebenswelt)所渲染的信念,從而分享珍惜生命並重塑人生的信念。你將進入人文世界去感受後現代語境下的不同課題,此書為讀者展示神重塑自我、教會、社會與教育等四個方面的福音。
• 首先,從人文視角看看個人內在對幸福的追求、自我形象的欲求、良知的掙扎,以及在基督裡重塑生命的福音;
• 其次,從人文視角看教會經歷過的宗教改革運動,還有面對政治批判、外來移民及後現代的挑戰,並持續經歷神不斷重塑教會的福音;
• 第三,從人文視角看普世與社會的議題,反思公眾課題並參與三一神重塑世界的福音使命;
• 最後,從基督信仰重新審視並體會神重塑個人、教育、社會與世界的福音真理。
閱讀此書的讀者如何在生活中見證神重塑世界的福音行動?你的生活世界中,至少有三方面可以經歷到神重塑萬有的行動:
第一,神重塑個人:你個人近期關心什麼?你最想得到什麼?你如何重新處理個人的欲求、期望、掙扎?你最介意什麼?它們反映了什麼樣的價值觀?神與祂的話語,對你的思考和經驗有什麼提示和修正?
第二,神重塑教會:你參與的教會在社區當中面對哪些民生需求、生活議題和文化挑戰?神的話語、以色列與教會歷史,給你什麼樣的視野以回應有關需要?
第三,神重塑社會:你所處的社會面對什麼重大課題?如此課題如何影響著你的信仰?你如何從信仰角度思考這些議題?
為要向未信的人群宣揚千古不變的福音真理,今日教會群體更需要正視基督徒所需汲取的人文養分,並且透過聖經真理,重塑人文思想與信念,見證普世人類不可或缺的永生之道。
但願閱讀此書的你,讓神重塑你的生命與信念,也藉著你見證神給你個人、你的教會及你的社會的福音真理,因為神的話語是創造和重塑未來的動力。
導言:重塑信念才有未來
二○二○年八月在新冠(COVID-19)疫情下,導演克里斯多福• 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電影《天能》(Tenet)在世界各地放映,向觀眾拋出一個千古大哉問:「若在世界未來的那一端回頭看此時或過去,你最想做出什麼改變?」
猶如進入時空試驗場一般,觀眾隨著電影情節探討兩個信念:一是認為未來既然是過去積累而成的,改變過去或現在,就可以改變未來的局面;另一認為未來既然是確定的,不論過去或現在如何努力求變,仍然無法改變未來的走向。諾蘭導演的電影之所以引人入勝,因為他是講故事大師。劇情總是...
目錄
導言:重塑信念才有未來/013
Part1迎向未來的自我信念/021
第1章 人要的幸福:幸福科學沒挖到的深層要素/025
第2章 人要的形象:消費心理無法滿足的內在自我/035
第3章 人要的良知:揭露自欺人格的真相/043
第4章 人要的完善:反思宗教與哲學對人格理想的追尋/055
第5章 人人的福音:面向奇蹟的新生命觀/063
Part2迎向未來的教會信念/075
第6章 教會引爆點:宗教改革的是與非/081
第7章 宗教非暴力:再思「宗教即暴力」的暴力論述/089
第8章 接待外來人:論世界主義的真相與假象/099
第9章 牧養後現代:論後現代人的失望與盼望/117
第10章 教會的使命:論福音使命的授受與傳承/127
Part3迎向未來的社會信念/137
第11章 道德有公理:重尋現代社會的道德基礎/141
第12章 無神論有神:從一神變無神的「宗教演化論」/151
第13章 世界真和平:探討世界的和平文化/159
第14章 智慧國三思:人工智能 vs. 神工智慧/169
第15章 世界的重塑:世界新秩序在於神國的臨在/187
Part4迎向未來的教育信念/199
第16章 醫治記憶的傷痕/205
第17章 轉化陰影的敘事/221
第18章 牧職神學的定位/233
第19章 給E世代的教育/249
第20章 虛空世界的支點/263
後記:重塑信念的《校園》/277
導言:重塑信念才有未來/013
Part1迎向未來的自我信念/021
第1章 人要的幸福:幸福科學沒挖到的深層要素/025
第2章 人要的形象:消費心理無法滿足的內在自我/035
第3章 人要的良知:揭露自欺人格的真相/043
第4章 人要的完善:反思宗教與哲學對人格理想的追尋/055
第5章 人人的福音:面向奇蹟的新生命觀/063
Part2迎向未來的教會信念/075
第6章 教會引爆點:宗教改革的是與非/081
第7章 宗教非暴力:再思「宗教即暴力」的暴力論述/089
第8章 接待外來人:論世界主義的真相與假象/099
第9章 牧養後現代:論後現代...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12-10ISBN/ISSN:978986198749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14.8(H) x 21.0(W)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