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愈亂,愈要懂得獨立思考
打破既定規則,才能思考無限可能
東大最熱門、最激勵人心的人生思考課
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
從小只被要求好好念書,走出校門才驚覺社會現實又殘酷。我們在填鴨式、升學至上的環境成長,步入職場後養成按表操課、遵循SOP的習慣。考試、工作有標準答案,但人生問題卻沒有絕對解答。
東大上田教授發現,許多考進東大的「資優生」正面臨思考力鈍化的問題。「你以前是資優生,不代表現在是人才」,在快速變動的時代,更需要求知慾強、勇於解決問題的人。鍛鍊思考力,轉換看待事物的方式,才能自我提升、不斷突破,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縱然問題層出不窮,卻沒有一個能難倒你。
本書是東大最受學生歡迎的「人生思考講堂」課程精華,內容集結訓練獨立思考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包括如何蒐集有用資訊、如何正確作筆記、如何規劃目標,以及如何利用不同工具幫助思考。不必到東大,就能體驗最受東大生歡迎的思考鍛練法。
獨立思考是生而為人的必備能力,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正是思考力多元、具有開創性的奧祕之處。經過思考,釐清問題意識,我們可以從解決問題當中找到「自己的方式」,無論是工作方法、行事準則,或是全新的人生觀。
◎本書特點:
1.最好懂、最好實踐的思考法:打破「老師說,學生做」的傳統教育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用全新觀點解決問題。這樣的態度能擴及在未來職場,或人生遇到的任何難題。書中提及的思考方式能在生活中輕鬆實踐,人人都做得到。
2.例證具體,圖表解說最詳盡:書中舉例的成功故事都來自最日常、最普通的一件小事,只要打破規則重新思考,平凡也能造就不凡。本書每個重要概念均附有圖表解說,帶領讀者擘劃自己的思考路徑,按部就班或是另闢蹊徑,都能到達理想目標。
3.思考的路上,不必循規蹈矩:本書能幫助讀者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獨立思考的方法,讓人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做事方法,以及處世哲學。思考力能也提升學習力、工作力,讓效率倍增。讀完本書,Before & After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學校的訓練,讓很多人誤以為所有事情都有規則,抱持這種態度的人,很快就會在職場碰壁。本書談的是如何建構思考力的方法,提供可依循的步驟,讓你從執行者慢慢變成思考者,成為有思考深度的大人!──張國洋(「大人學」及「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網站聯合創辦人)
本書中的方法適合在職場已經有些歷練的工作者閱讀,因為隨著科技與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產業每隔三~五年就必須面臨新的衝擊,能夠掌握「思考力」「創造力」與堅持解決問題的決心,是職場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老查(YouTube老查說好書)
我們的教育鮮少告訴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研究所從事研究、或是進入職場解決問題時,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思考力」!這並非是天生固定的能力,而是可以透過訓練來培養的!讓我們透過本書一起提升思考力吧!──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本書為《思考力,不是執行力!》新版
作者簡介:
上田正仁
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最受東大學生歡迎的思考課講師。上田教授不僅有極深的科學造詣,也廣泛閱讀文史哲典籍,從中汲取靈感,並整理成人生經驗與學生分享。他打破學科界限,將嚴肅的理論物理研究,融入思考力訓練,整理出一套人氣爆表、有趣實用的思考訓練法。
譯者簡介:
陳雪冰
天津外語大學日語翻譯學系,於日本、美國從事國際物流採購,現居美國。
章節試閱
感到好奇、質疑,表示你開始思考了
正在社會上奔波忙碌、認真奮鬥的人也許會說:「我哪有時間思考!哪來那麼多時間?」實際上,我們下意識就會對事物感到好奇,產生興趣,提出質疑,不由自主地就開始思索起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思考」。
可惜的是,這類思考大多無疾而終,不一會兒就消散在記憶的九霄雲外了。偶爾會覺得這真有意思,回頭再好好想一想,大多數都沒有下文。有時我們會拿出手機搜尋一下維基百科,覺得好像開了一點竅,實際上並不滿足這種似懂非懂的感覺。
試想一下:每一次當腦袋裡冒出好奇和疑問時,如果都認真對待,會是怎樣的狀況呢?說不定你會預見從沒產生過的奇妙想法,在你的腦袋裡生根發芽。與其說思考跟時間長短有關,倒不如說跟著內心的感覺走,才是提高思考力的訣竅。
思考力與在校成績的好壞無關。新事物、新想法、還沒有人注意到的客觀規律……,這些統統都不能透過執行力來發現。最重要的是,想發明新事物,讓新想法變為事實,讓沒人關注過的客觀規律為人所知的強烈渴望,以及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一步一腳印的實踐方法。
本書不僅會提到筆者一直以來的各種研究,也會介紹提升思考力的方法和訣竅。在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經驗的基礎上,我將思考力細分為「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這三種能力都可透過一定的訓練加以提升。
這三種能力與一個人的天分和智商無關,只要透過後天有意識的訓練就可以鍛鍊。希望讀者能透過鍛鍊這三種能力養成思考力,進而切身體會到創造力帶來的奇妙感受。
更具體地說,在實踐中,鍛鍊思考力的關鍵字就是「丟棄」。這種精神也與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一脈相承:
「教育就是一個人忘掉學校所學後剩下的東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what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
在學習過程中,許多知識學完就忘,這沒有關係。重要的不是我們學到的知識,而是透過學習累積的智慧。
要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本書強調的方法之一是:蒐集資訊,整理資訊,一旦理解重點之後,就將蒐集到的資訊全部丟掉。透過重複進行這項作業,我們累積的不再是知識,而是智慧。這才是掌握思考力、提高創造力的奧秘和精華。
記錄一閃而過的念頭
有時雖然意識到自己處於「不清楚哪裡不明白」的狀態,卻沒有繼續思考的時間,又或者已經發現了問題,但是一時之間還給不出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立刻將想法寫在筆記上。
很多時候,「以後再想」的問題,最後卻怎樣也想不起來。因此,為了將「以後再想」轉變為找機會解決,就要寫筆記,以便有機會重新審視問題時,及時想起問題的內容。
除此之外,筆記還有許多效用。當我們之後重新審視問題時,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生這種情況的機率比想像中還高。
此外,在不斷重複記錄小問題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大問題。因此,在筆記本上有技巧地記錄小問題,是通向重大發現不可或缺的一步。
選擇可裝進口袋的筆記本最好,這樣一來,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隨身攜帶。最好不要選擇太大的筆記本,我建議將平時使用的行事曆中的一部分,用來記筆記。這樣的話,每次打開行事曆,翻看日期和行程安排時,就會順便看到筆記,有助於喚起記憶。而且,透過反覆翻看記事本,可以集中意識對記錄的問題進行思考。當然,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筆記功能或許更加方便。
記錄問題時,請務必簡潔。如果記錄問題的文字很多,讀起來就容易分神。訣竅在於:只記錄當下剛想到的想法的重點,比如,只記錄關鍵字、關鍵數字這些要點,筆記的內容就會精簡許多,文字長度以二到三行為宜。在精簡記錄內容的過程中,大腦會進行初步的資訊處理。從這個角度來看,思考已經前進一步,同時更方便記憶。
接下來,在問題已經解決,或是問題不再重要時,要將相關筆記全部丟棄。可以用修正液塗白,也可以直接撕下那幾頁筆記丟掉。也許你會覺得把心血就這麼丟掉很可惜,但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刪除已解決問題的全部資訊,說明你在剩下的問題上會更加集中精力。(刪除資訊時,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的筆記功能更方便。)最重要的一點是,養成反覆閱讀筆記的習慣。
筆記的記錄和管理方法,後面的章節中將會詳細解說。總之,用來回憶並繼續思考放了一段時間的問題,且提高問題意識,筆記是非常出色的一種工具。
你的筆記本上一直沒被撕掉的問題,才是真正具有思考、研究和解決價值的問題。
<資訊蒐集方法①>
蒐集資訊的目的,不在於尋找答案
想要發現問題,最重要的就在於:要從「不清楚哪裡不明白」的狀態,過渡到「問題已經明確,只是還沒有答案」的狀態。有時候,思考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前進了一些,不明白的部分卻依舊不明朗,這大多數是陷入了「不清楚哪裡不明白,不知道該如何理解才好」的狀態。
要怎樣做,才能跳出這種狀態呢?
盡可能多蒐集相關的資訊和例子,確定自己還不清楚的部分,以及怎樣才能揭開問題的謎底。這樣,「搞不清楚」的問題,就會像撥雲見日一樣,逐漸地清晰起來。
如果以自然科學研究為例,蒐集資訊和例子就是閱讀相關的論文和文獻。
一開始就非常確定自己的研究想法,這種情況少之又少。一般來說,研究都是從「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好了」、近似於憧憬的狀態出發的,之後再針對模糊的想法和疑問,找一些相關的文獻和論文,盡可能蒐集所有資訊,然後一點一點閱讀、研究。
看似相關的知識進入大腦之後,大腦會整理資訊,加深對問題本身(包括已經明白和尚未清楚的部分)的理解。透過深化這個過程,我們憧憬的目標就會具體化,可以慢慢接近目標。明確地意識到這個轉變之後,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對問題本質的理解,這就是從「不清楚」過渡到「知道是哪裡搞不清楚」。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天才是那種不用思考,靈感「啪」的一下子在腦中閃現的人。至今我也接觸過許多被稱作天才的人,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會在蒐集、整理和理解資訊方面下苦功。他們平常透過有意識地訓練大腦,比平常人更能迅速和準確地看透事物的本質。實際上,這並非天才的專利,不論是誰,只要透過努力進行相關的訓練都可以具備這種能力。
然而,在蒐集和鑽研資訊時,要注意:這項工作的目的並不是尋找答案。
如果你在查閱相關資訊的過程中,「不小心」發現了答案,這個問題就可以到此為止,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了。因為這種情況根本不屬於之前說的「搞不清楚」的第三種情況,而屬於第一種:不了解事實。
這種透過查詢相關資訊就能輕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屬於「已經被探知」的範疇,只是你之前不了解相關事實而已。尋找這樣的知識和資訊,屬於之前討論過的執行力。透過資訊蒐集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與新的發現和創新無關,因此也不會是你真正想克服的問題。
假設你被委託負責一大塊建築用地的再開發工程,客戶希望你能設計出目前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創新的街區。這時候,「如何設計和構思」理所當然地成了你的任務。
不用說,為了完成自己的構想,你要查閱許多相關資訊。但是,你查詢到的資訊一定都是過去已經完成的方案,或是某個設計師的構想。雖然這些資訊可以給你一些啟示,但是很顯然地,你不該從這些資訊中尋找答案。
確實,你可以從過去已經被其他設計師完成的方案中,挑出成功率較高的案例,稍加潤色後,再加上附加價值,來區分你的作品與之前已存在的他人作品,這類做法在現實中不勝枚舉。這屬於我們在「課前暖身」一章中提到的執行力,但是透過這種方法不可能創新。
如果你想尋找新的答案,就不應該吸收這些資訊,而要將它們統統歸到被排除的範圍。就算是有選擇地吸收,也只是因為該資訊具有很強的補強作用,只能把這些資訊當作找到新答案的一點啟發。
綜上所述,蒐集資訊的目的,在於確認這些問題已經被人發現或者被人證實,了解它們不再具有獨創性,進而捨棄掉這些問題,找出還沒有人接觸過的新的可能性。
因此,請注意,蒐集資訊的目的不在於尋求答案。這在當今資訊高速發達的社會甚至今後的社會發展中,將會變得愈來愈重要。精通電子工具的人,現在只要上網,就可以輕而易舉蒐集到大量資訊,因此,人們得到所謂 「資訊焦慮」,甚至「資訊中毒」的例子也愈來愈多。但是,一味吸收人盡皆知的普通資訊,不會催生出任何新想法。如果滿足於這些普通的資訊,大腦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就會一步步退化。舉例來說,我們在時尚雜誌上常會看到「最新款式!今夏最潮!」的宣傳文案,慢慢地就會發現,那款服裝在那年夏天變成了年輕人爭相穿著的「芭樂款」。因為大家都接受了同一則資訊,同樣的心理效應讓所有人喪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變得很被動。
但是,書中提倡的資訊蒐集方法完全不同。
為了思考而進行的資訊蒐集,是確認某個問題是否已經被提出或解決的一種手段。蒐集資訊並非為了尋找靈感的種子,而是為了整理和確認目前為止有哪些問題已經被世人發現。帶著這種態度蒐集資訊,就能清楚理解:別人還沒發現的問題,就是你一直在尋找和等待處理的問題。
有價值的發明和創造,都是從「這是沒人思考過的新問題」的勇氣中產生的。重新解決一個已被解決的難題,或者在資訊的海洋中尋找答案,對於提高執行力來講,或許是非常有效的訓練,然而絕對不會帶領你發現任何新東西。
為了明確分析哪些問題已經被人接觸甚至解決,要進行大量的資訊蒐集和整理工作。透過這項工作,還沒有人關注過的問題,很有可能會浮出水面。
真正的創意,來自於全面而徹底地蒐集、分析和整理資訊。
<資訊蒐集方法②>
區分客觀事實與他人經驗
網路上提供各種方法的體驗文,似乎愈來愈受到大眾追捧,甚至被視作珍寶。這些體驗文多數以「○○完全攻略」、「○○的技巧」、「○○對策」等形式出現,作者透過對已得到解答的案例進行解說,向讀者介紹做某些事的方法和步驟。
這類資訊中也會大篇幅地提到思考的方法和做法,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似乎馬上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實踐。最近也有許多學生會依賴網路,尋找研究課題的解決方法,甚至直接搜尋解答方法。
然而,網路上這些解答方法,卻禁不起實際的檢驗: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這些解答的品質一般都很低劣,不僅理論不合邏輯,排版也錯誤連連。學生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單純從網上複製貼上後完成的報告,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那些與體驗文性質相同的資訊,內容大多與充滿噱頭的題目不符,絕大多數的品質也讓人不敢恭維,不足以採信。
我上網時,基本上會完全過濾掉講經驗和方法這類資訊。由於這類資訊明顯帶有作者的個人意圖,所以一看到這類資訊,就容易陷入作者介紹的方法之中,進而忽略其他方法的可行性。簡單地說,這類資訊不會給你獨創性。
我們應該重視的,是還沒加上作者任何個人意圖的部分,也就是事實。或者說,我們應該重視為了蒐集事實而查詢的相關文獻,這樣就可以很快掌握已經被了解的事實整體的輪廓。
客觀事實是最好的資訊來源。網路做為蒐集事實的一種方式,成為非常寶貴的資訊來源。
然而,他人的秘訣和攻略卻不屬於這個範圍。也許在別人的經驗上面多花一點心思,就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然而,在思考那些任何人還沒嘗試過的新的可能性時,參照已經存在的他人經驗,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反而會妨礙自己形成創造性的想法。
因此,利用網路蒐集事實時,千萬要注意,必須嚴格區分客觀事實和不能辨別真偽的方法。我們要重視的是客觀事實,而具有跨世紀意義的偉大想法,大多數都不可能從既存的經驗和方法中產生。總的來說,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在大腦中研究出專屬於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感到局促不安:「我怎麼知道自己想出來的解決辦法,是最有效率的辦法?說不定別人有更有效率的辦法!」這麼說確實沒錯,然而,對別人來講效率高的辦法,對你來說不一定適用。不僅如此,不合適的辦法還有可能拉低你的效率。
反之,自己想出來的解決辦法,雖然在他人眼中似乎毫無效率可言,但是自己用起來卻得心應手。實際上,許多人透過自己獨特的辦法,更早到達終點。在愈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中,這種傾向就愈明顯。
成就大事的人,都是透過獨立思考,用自己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說的「客製化」。一般來說,這些客製化的方法都十分獨特,即便別人想要模仿,大多學不到精髓,只是東施效顰。因此,這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在他人眼中都是與眾不同。
那些在發明創造上成果豐碩的科學家,總是喜歡說「在回答『做不到』之前,不妨先做做看」。這句話提醒了我們:在不完全了解事實的前提下,容易掉入「本來或許能力可及,卻認為自己做不到」的心理陷阱中。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當下認為有些事沒辦法解決,然而在開始並且反覆嘗試的過程中,也許會獲得一些意外的、思考事物的新方法,之後經過時間累積,最終成功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我在研究生涯中,已經切身體會過許多次。對待某個研究課題,一開始總覺得毫無頭緒,無從下手,然而後來透過重複嘗試,累積失敗的經驗並及時總結出改善的方法,幾年之後,問題竟然迎刃而解了。在解決研究課題之後,回顧來時路,不由得感慨:其實大多數問題都屬於常規問題,並不是特別困難的問題。
但是,如果一開始沒有頭緒就選擇放棄,又會怎樣呢?放棄了,問題就真的無法解決了。這樣想來,「在回答『做不到』之前不妨先做做看」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請不要限制你的可能性。這類經驗並不是我們研究人員的專利,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想必也感同身受。
當新事物向我們發起挑戰時,有人很快地舉白旗投降:「不行,我沒辦法做這件事。」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些投降的人當中,有很大比例是那些普遍被認為很優秀的人。由於這種人了解大家一直以來做事的方法以及界限,因此更善於用自己累積的知識進行常識性的判斷,而不是用人生經驗來做判斷。
這種類型的人不願意冒險,喜歡解決一些利用現有知識就可以漂亮完成的課題,當然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事實上,社會上的許多工作都屬於這個範疇:只要熟練地運用工作中已經累積的經驗和方法,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是,這樣的工作永遠不會有突破。常識只不過是特定環境下人們做出的判斷而已,我們不能被常識束縛,而要有向前踏出一步的勇氣。
當然,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不能失敗。雖然誰也不能保證不會失敗,但是最起碼可以將風險最小化。如何將風險最小化?就要在開始做事之前徹底地調查事實。不調查事實就盲目冒險,就是有勇無謀。透過徹底調查事實,將風險最小化,也可以發掘新的可能性。
同時,在徹底調查事實以及分析事實的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常識性的做法,有可能並不合理。隨著更深入的分析,你必然會發現被周圍的人當作風險的部分,進而有意識地規避這些風險。但即便如此,失敗的風險依然存在。因此,最終要憑直覺來決定到底要不要做這件事。以我的經驗來看,如果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一般來說做了都會成功。
丟掉成功的經驗
實際上,我們應該丟棄的,不只是已經消化的資訊和過去的記事本。妨礙創造性思考的代表性障礙,來自成功經驗。有許多研究人員在經歷過一次成功之後,總是希望把這次的成果帶到下次的研究中。在新的研究裡,他們也更傾向於反覆使用之前研發出來的技術和方法。不僅如此,就連研究課題也會被限定在能使用以往技術的前提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研究人員能繼續研究的工作,創造性的靈感恐怕也會慢慢枯竭。不僅學術界如此,社會各個領域也是如此。被成功經驗所束縛的例子,不只發生在個人身上,有時候整個社會都會犯下類似的錯誤。以日本的造業為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日本的製造業整體出現了衰退的趨勢,我認為原因主要在於日本從經濟高度成長期,過渡到泡沫經濟時期的成功經驗。雖然日本製造業在技術層面上依然擁有世界頂尖的水準,但是在這個時代,生產和消費都講求全球化,不僅製造商樂於在勞動力相對廉價的國家和地區建廠生產,消費者也傾向購買用途簡單、便於操作的產品和服務。擁有「過剩」功能的產品不再吃香,消費者追求的是簡易、便捷。曾經被譽為「製造業大國」的日本,所擁有的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以及成功經驗,早就被這個新時代淘汰了。
這種被成功的歷史束縛住的例子,不僅僅是部分成功者的特例。不論是誰,都會隨著年齡增長,累積愈來愈多的知識和經驗,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被這些知識和經驗束縛住。「一直以來我都是這麼生活的,以後也要靠這些經驗過日子。」一旦這樣的固有觀念占領了大腦,我們就會選擇避開風險,拒絕創造性的挑戰。
感到好奇、質疑,表示你開始思考了
正在社會上奔波忙碌、認真奮鬥的人也許會說:「我哪有時間思考!哪來那麼多時間?」實際上,我們下意識就會對事物感到好奇,產生興趣,提出質疑,不由自主地就開始思索起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思考」。
可惜的是,這類思考大多無疾而終,不一會兒就消散在記憶的九霄雲外了。偶爾會覺得這真有意思,回頭再好好想一想,大多數都沒有下文。有時我們會拿出手機搜尋一下維基百科,覺得好像開了一點竅,實際上並不滿足這種似懂非懂的感覺。
試想一下:每一次當腦袋裡冒出好奇和疑問時,如果都認真對待,會...
推薦序
從執行者躍身為能深度思考的人
張國洋 (「大人學」及「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網站聯合創辦人)
新鮮人進入職場,通常會經歷兩個演化階段。
第一個階段,通常在剛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候會很希望主管在交辦工作時,能給一個明確的範圍。比方說,希望主管明確告知成果要是什麼、何時要、什麼格式、要幾份,以便集中心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東西交出來。
如果主管要的工作有點複雜、有點非典型,可能就會開始困惑了:為何主管花很多時間跟我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我為何要花時間聽主管談對這件事的思考邏輯?一開始會疑惑,然後不耐煩,最後甚至注意力渙散,然後忍不住想問主管:「到底要我做A還是做B?你說要先理解市場狀況,是表示可以立刻開始進行,或是要等你的指示?還是要我做什麼?」
會有這種狀況,正是因為學校教育。
學校的訓練,讓很多人誤以為所有事情都有規則,畢竟考試有範圍、準備有基礎、題目也有正確答案。而這一切,無論狀況多複雜,老師都是完全理解的那個人。所以,離開學校、成為職場新鮮人後,大家對工作也有先入為主的類似期待。期待主管全知全能,先把需求想清楚,給一個範圍,員工只要快速地幫忙做好就可以了。
但是,抱持這種態度的人,很快就會在職場碰壁。這樣的人具備的只有「執行力」,等到哪一天,理解到社會重視的其實不是聽命行事的人,而是能看懂困境、問對問題、擬定策略、提出創意、帶領團隊的人時,職涯發展才會進入下一個起飛點。
事實上,只要升遷為小主管,工作的執行層面就會愈來愈少,思考與界定問題的能力需求則會愈來愈多,有愈來愈多工作,是含糊、沒有範圍、誰都沒辦法有明確答案的。這時,「思考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談的剛好是如何建構思考力的方法,從「發現問題」的能力開始,逐步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過去很少從頭到尾思考一個毫無範圍的問題,從來沒有嘗試找出解決方案,本書將提供可依循的步驟,讓你從執行者慢慢變成思考者,甚至成為一個有思考深度的大人!
資優生未必是職場人才
老查(老查商業好書簡報主理人)
我在擔任部門主管時,與部門同事進行一對一會議,當我問到「最近手上的專案有碰到什麼問題嗎?」時,通常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沒有,還好」,當我聽到這樣的回答時,會特別就同事在進行中的專案與工作的進度再多問兩句,確定一切都進展順利。
但有些同事則會告訴我正遇到某些狀況,以及他接下來計畫如何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時候我就只會說「先照你的想法去做,假如有需要協助或討論的時候,記得要提出來。」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同事說『沒有問題,還好』時,反而要多關心他的進展,但主動提到有些狀況的,卻讓他先繼續,而不是立即指導他或教他怎麼做呢?」
原因是,除非是行之有年的例行公事,否則過程中應該會有些不同的情況或問題發生。假如回答「沒事、還好」的,我不免會擔心是否他在處理的過程裡輕忽了要認真去思考專案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會特別關心一下。但是已經有察覺到有些問題需要解決的,正是可以讓他思考與創新的機會,就應該讓同事多嘗試,需要時再協助就好
讀了《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一書,發現我的經驗與作者上田正仁教授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在書中提到「質疑他人未質疑的問題」,是鍛鍊思考力的起點。原因在於,學校教育中的「考試」,無形中養成大多數人「題目是有人設定的」、「問題一定有答案」、「標準答案只有一個」的既定認知。但真實世界裡,問題未必顯而易見、此題無解或解答需要苦苦尋覓的情況很常見,甚至答案也未必只有一個。所以在學校裡的資優生,未必就會是職場中的人才,必須要先提升「思考力」。
而除了透過觀察現象,界定出問題與定義問題本質之外,因為答案通常不只一個,因此上田正仁教授也特別強調「必須運用創造力,也就是以個人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過程中的嘗試甚至繞遠路,都是「創造」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的經歷,反而如果輕易有「這個我早就知道了」「都已經瞭解了」的心態,就會陷入僵化、並非最佳方案的窘境。甚至如果想都不想就希望有人直接給答案,或是希望藉由搜尋找到答案,就更不應該了。
雖然《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是上田正仁教授在東京大學的課程內容整理,但我認為書中的方法同樣適合在職場已經有些歷練的工作者閱讀,因為隨著科技與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產業每隔三~五年就必須面臨新的衝擊,甚至來搶奪市場的,根本就不是原有的競爭者(例如智慧型手機逐步侵蝕了數位相機的市場)。能夠掌握「思考力」「創造力」與堅持解決問題的決心,是職場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現實社會需要的,從不是會考試的人才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二○○四年,在美國許多路邊的大型看板上,莫名其妙的出現了一個廣告:{First 10-digit prime found in consecutive digits of e }.com。大多數的一般人,都對這個廣告視而不見。唯有少數眼尖的人,才會注意到這個廣告,並且憑著好奇心和毅力去解開其中的謎題。這個謎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揭曉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廣告對於背誦填鴨式教育的一些省思。
在台灣,每年都培養出許多「頂尖」的高中學生,這些學生,從小就縱橫考場、敗敵無數,個個都是萬中選一的考試高手,可是這些高中生在進入大學與職場之後,往往會發現,現實社會的運作方式似乎和自己過往的訓練南轅北轍。
學生們自幼就開始大量訓練的考試能力,其實是一種經由死背來快速掌握知識以及解題的「執行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有單一制式解答的問題時,快速找到答案。
然而,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現實社會之後,他們所面對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能力,往往都不是這種死背解題的「執行力」所能應付的,因為這些問題都沒有單一解答,也不能靠背誦和記憶來解決。
比方說,在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專題研究時,如果想要知道如何找出清除海上油污的嶄新方法,請問背誦能力能告訴你答案嗎?又例如,在進入社會之後,如果公司老闆要你找出潛在的新客戶,請問考試訓練出來的解題能力,能夠解得出這種沒有單一制式解答的問題嗎?
我們的教育鮮少告訴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研究所從事研究、或是進入職場解決問題時,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思考力」!那什麼是「思考力」呢?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上田正仁在這本書中,把思考力定義細分成以下三種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
發現問題的能力,是以一種懷疑批判的態度,去質疑他人所不曾質疑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將問題進行整理解析,提出假設然後進行驗證的能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則是一種不棄不餒,至死方休的思考態度。
原來,二○○四年在美國路邊大型看板上的廣告,就是在尋找那些少數擁有「思考力」的人!真正擁有思考力的人,可以透過其「發現問題的能力」,看到這個廣告的怪異之處,然後再透過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步步經由設計程式來找出答案。最後再靠著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解開其中一道又一道的關卡與障礙。
在解開了所有謎題之後,他們直接收到了Google的面試通知。原來這個廣告是網路科技龍頭Google刻意放出的「釣魚」資訊。在面對一個完全沒頭沒腦、沒有外部誘因的資訊時(廣告上並沒有標明那是Google的徵才廣告),如果有人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且堅毅不饒地解決問題,那他們一定擁有過人的思考力,在面對未來未知的難題時,也一定有能力面對,而這也就是Google想要的最佳人才。
更重要的是,這種連求才若渴的Google都想要的「思考力」,並非是天生固定的能力,而是可以透過訓練來培養的!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上田正仁的這本《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一起提升思考力吧!
從執行者躍身為能深度思考的人
張國洋 (「大人學」及「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網站聯合創辦人)
新鮮人進入職場,通常會經歷兩個演化階段。
第一個階段,通常在剛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候會很希望主管在交辦工作時,能給一個明確的範圍。比方說,希望主管明確告知成果要是什麼、何時要、什麼格式、要幾份,以便集中心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東西交出來。
如果主管要的工作有點複雜、有點非典型,可能就會開始困惑了:為何主管花很多時間跟我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我為何要花時間聽主管談對這件事的思考邏輯?一開始會疑惑,然後不耐煩,最後甚...
目錄
前言
什麼是思考力?
第一堂課 掌握「發現問題」的能力
提出疑問、反覆對話,會更接近問題核心/不經意的思考中,藏著重大問題的種子
別擱置問題,現在就思考/明確找出是哪裡不清楚/記錄一閃而過的念頭/
<資訊蒐集方法①>蒐集資訊的目的,不在於尋找答案
<資訊蒐集方法②>區分客觀事實與他人經驗
<資訊蒐集方法③>丟掉已經消化過的資訊
<資訊蒐集方法④>完全理解資訊前,務必集中精力研讀
用自己的話寫筆記/筆記絕不離身,不需要了就扔掉/發現問題的奧秘,在於資訊的蒐集和丟棄/放棄時下流行的研究課題/讓問題核心浮出水面的「資訊地圖」
第二堂課 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解決目前還沒有答案的問題?/將複雜的問題歸類並分解/活用執行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看不出答案的問題」,關鍵是從多個角度分類/繞彎路,有時反而能解決問題/「早就知道了」,是解決問題時的陷阱
第三堂課 永不放棄的精神
不容易有答案的問題,才值得花時間思考/別執著於研究短期就有成果的問題/只要有好奇心,隨時隨地都可以思考/遇到瓶頸,請回到原點/重視疑問,可提高發現新奇事物的機率/沒有成果,不代表就是浪費時間/擁有天才創意的人,往往大智若愚
一百次錯誤後,一定會有正確答案在等你
第四堂課 思考即創造
由執行力時代邁向創造力時代/執行力是創造力的基礎/丟掉知識,獲得智慧/篩除不必要的資訊,找出核心資訊/丟掉成功的經驗/鍛鍊長跑型思考體質/為找不到答案苦惱時,靈感就離你不遠了/孩子問為什麼時,不要立刻回答/提出質疑、積極對話,才是有意義的思考/歷經各種失敗,才能認清困難和障礙
前言
什麼是思考力?
第一堂課 掌握「發現問題」的能力
提出疑問、反覆對話,會更接近問題核心/不經意的思考中,藏著重大問題的種子
別擱置問題,現在就思考/明確找出是哪裡不清楚/記錄一閃而過的念頭/
蒐集資訊的目的,不在於尋找答案
區分客觀事實與他人經驗
丟掉已經消化過的資訊
完全理解資訊前,務必集中精力研讀
用自己的話寫筆記/筆記絕不離身,不需要了就扔掉/發現問題的奧秘,在於資訊的蒐集和丟棄/放棄時下流行的研究課題/讓問題核心浮出水面的「資訊地圖」
第二堂課 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解決...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1-01-14ISBN/ISSN:978986551927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