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世界局勢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的對立!
中國強勢崛起,面對強鄰虎視眈眈,台灣該如何應變?
美中長期對抗趨勢逐漸成形,台灣處在夾縫中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2021年,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
眼前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我們該如何超前部署,把握創造「關鍵扭轉」的契機?
科技部人文司司長 林明仁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前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
─專文推薦─
美中對抗的趨勢自2016年「美中貿易大戰」開始,美中兩國的衝突很快蔓延到外交布局與科技發展等領域的競爭。如今,美中長期對抗趨勢已逐漸成形,台灣長期夾處在兩大強權之間,對於兩強對抗的局面必須有所掌握與準備。
作者朱敬一以經濟學者的背景,2011至2014年擔任科技首長,並於2016至2019年間出任台灣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對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可說是躬逢其盛,也因此對於「台灣社會該往哪裡去」產生深刻的思辨與期望。本書即為作者對此一課題思索的總整理。
書中作者以其深入的觀察與精準分析,提出美中衝突「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衝突」,並由此衍伸出全書架構。同時也論述了台灣的國家大戰略,應該要有跳脫框架與地緣政治分析架構的創造性思維,以此保護、發展、永續台灣民主。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29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台灣獲選最年輕的院士。2003年渠獲頒總統科學獎,當時也是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第一位獲獎者。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等職。2010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7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
除學術期刊論文外,通俗著作有《牧羊人讀書筆記》、《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朱敬一講社會科學:台灣社會的新世紀挑戰》、《經濟學的新視野》等。
章節試閱
駁斥「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
關於台灣前途與兩岸關係的論述,台灣有幾位知名的評論者。其一是蘇起;他認為對岸的底線是「一個中國」,而台灣在不碰觸對岸底線的前提下,最好的戰略就是提出「一個中國 各自表述」的戰略模糊論述。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論。另一位報章雜誌關於兩岸關係的知名寫手,就是范疇。
范先生在台灣各大媒體寫專欄大約有十年左右時間,他有他獨特的觀點,也常跳出框架外,發驚人之論;或是言語幽默、或是腦筋急轉彎、或是拉扯讀者的思緒,對讀者而言,這是有趣的刺激、有用的思考訓練。
兩岸論述的不同寫作風格
台灣媒體所刊的兩岸評論。有時候也加進美國,成為美/中/台三邊分析;有時候加進香港成為美/中/港/台比較論點。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文章都是以台灣/中國為論述主框架。
對於兩岸論述,我有三點評論:第一,要寫有意義的兩岸關係論述,當然只可能在台灣寫;對岸根本沒有言論自由,在中國寫兩岸關係,那就只可能有「習近平偉大,中華民族復興」一種基調一種結論,枯燥乏味,讀之有害健康。在中國撰文,如果硬要尋框架外的突破,那要賭上運氣,冒著被失蹤的風險。有人打趣說:「極權國家也有言論自由,只是言論之後就沒有自由」,描述精準。第二,既然是在台灣寫文章、寫給台灣人看,作者的出發點當然是台灣優先、珍惜台灣的自由民主,這一點也殆無疑義。第三,寫兩岸評論,當然不只是作文比賽,而是希望論點能多少發揮影響、扭轉一些政策、緩和一下氣氛等。簡言之,兩岸論述背後必然有「入世」的期待。
我相信,絕大多數撰寫兩岸評論的人,都是秉持「台灣優先」理念的;真正堪稱「舔共」的,比例應該極小。台灣有些人動不動給人扣帽子,從立場上否定他人,這樣完全壓縮了理性思辨的空間,背離民主價值,殊不足取。可是,即使我們都同意論述者的善意出發點,為什麼總是有一些論述得不到太多回響呢?這是我想要切入分析的。
兩岸關係論述的方式概有兩類。其一,是先建立一套望之儼然的理論架構,然後以這個架構為推理基礎,演繹出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因應變局的結論。政治系、外交系的教授多屬此類;蘇起的《台灣的三角習題》堪稱著例。這一類的「架構式」文章有三個容易犯錯的罩門。一、由於理論架構經過嚴謹推理,所以不容易跳出框架,往往是理論限制了思考與推理。二、理論有時候因為環境變遷而有扞格,但是論者長年浸淫反而不易察覺。三、由框架演繹論述,通常需要對未來某些事情做假設;但是萬一假設有錯誤,則結論就慘不忍睹。
框架論者經常掉入的陷阱
對於前述三的「假設錯誤」,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過去二十幾年中國每年近一○%的GDP成長率,能夠持續多久?」從金門泅水叛逃的林毅夫先生在二○一五年說,中國GDP高速成長可以再持續幾十年。如果你接受這個假設、這個預測,而美國或台灣經濟成長率只能有三%,則下結論可以很快:大家都趕快向老共下跪投降。但是,如果假設「中國不可能長期持續成長」,或是「中國成長會引起修昔底德的美/中對峙,形成新賽局」,則結論與推論都截然不同。台灣有不少「框架推論者」,都沒有專業能力判斷「老共經濟快速成長還能持續多久」,所以常犯下離譜推理的錯誤。
關於前述二的「環境變遷」,讓我舉個實例。絕大多數的國際政治分析,都接受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概念與理論。從兩千年前的希臘/西亞、到十五世紀的英國/西班牙、十九世紀的西歐強權、十九世紀的加勒比海、一九五○年的美/蘇冷戰,都是在地理(geography)這個面向的鬥爭。但是,我們如果看看美/中之間未來十年的可能鬥爭,就會發現其鬥爭場域跳脫了「地理」。6G規格、人工智慧、大數據個資安全、太空軍種布局、智慧財產保護、電子商務、匯率操控、GPS衛星定位系統等,每一項都與「地理」無關。論述者如果不能理解最近二十幾年虛擬空間(cyberspace)之異軍突起,就還是鎖在「地緣政治」的框架下以管窺天,其推論當然處處扞格。
但是范疇先生的兩岸論述,不是走這樣的架構式推論模式。蘇起先生的架構式思考近乎武術上的「長拳」,講究綿延一貫。但是范先生的文章比較近短拳,著重別出心裁之論、跳躍框架之議、大膽直斷之預測。這樣的武功路數,與第一類的大架構論述,恰成對比。平心而論,范先生文章中跳脫框架的觀點,確實比坊間一般論述多得多。但是這樣的文章能不能成功說服讀者,還涉及一些其他因素,以下逐一討論。
「長拳」與「短拳」各有利弊
前段所述「其他因素」是指什麼呢?我認為框架文章可以高來高去,但是跳躍性思考的評論沒有辦法打高空;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地氣」。容我引段佛經以為說明。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有記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其中之一,就是「恆順眾生」,也有人稱之為「隨順而轉」。所謂「隨順而轉」,就是永遠依順眾生之所愛、所著、所喜、所願,普賢菩薩從不違逆,都是在「順」的前提之下,稍微扭轉一下方向,慢慢帶動眾生的轉變、轉型。就行銷理論而言,隨順而轉代表「尊重消費者意願」,不會去指責消費者的偏好哪裡不對,但是最後,廠商還是希望引導他們購買自己的產品。
我們就以「跳脫框架思考」為例,做個類比。相信大家都同意:我們不是為了跳脫框架而跳脫框架,也不是為了展現自己別出心裁而跳脫框架;我們提出一個跳脫框架的概念,通常是為了藉此說服別人。普賢菩薩把「解脫」的狀態描述得極其美好;在解脫的世界,到處都是人間不可思議的琉璃珠寶、金山銀海、充耳妙音。這樣描述的目的,就是要誘使眾生放下在這個世界對珠寶琉璃悅音的執著,快快解脫。正因為眾生喜歡琉璃珠寶與音樂,所以普賢只好把解脫世界用如此 low、如此「俗氣」的說明為起點。
我認為,兩岸論述當然需要跳脫框架的思考,但是那種思考,還是要對「仍在此岸」的台灣人民有吸引力,否則,跳不跳框架,都沒有意義。范疇先生曾經在多處提出:「台灣可以主動向中國表示願意談統一,條件是台灣所有政黨都可以到中國大陸進行政治活動」。范疇認為,這樣跳脫框架的建議,會把「中共嚇出尿來」。這個論述框架是跳脫了,但是我想對台灣人民沒有吸引力,「不接地氣」,也就與「恆順眾生」有些距離。如果台灣人民不被論述所吸引,他們就不會被「轉」,文章就達不到改變政策方向的入世目的。
論述期待能「隨順而轉」
中共領導人會不會被嚇出尿來,台灣人民在乎嗎?是尿失禁一天,還是一個月,還是終身要包尿布?「去極權專制的中國大陸進行政治活動」,台灣人民有興趣嗎?想這樣做嗎?如果完全沒意願,那麼這個提案的意義在哪裡?從另一個角度看,跳脫框架式的「短拳」,還是要考慮後續的對招。如果老共嚇得短暫恍神之後就立刻回魂,然後構思出狠毒的下一招,例如「進行政治活動,可以;但是講話時有自由,講完話就沒自由」,台灣人民怎麼辦?若是如此演變,那麼接下來的賽局又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是出了名的壞。馬英九說「常說謊的人,不見得永遠不會說真話」,我卻認為,常說謊的人根本不值得信任。就算他們答應了台灣可以去中國大陸進行政治活動,台灣跳進去之後,我們玩得過那個壞胚子政黨嗎?這麼多將來的下檔風險,換取中共領導人現在尿失禁?這個「跳脫框架」建議,我想台灣人是沒什麼興趣的。
兩岸關係,不論是長拳架構型論述者,或是短拳跳躍式論述者,都常用一個比喻:美國與中國是棋手,台灣只是棋子;這個比喻在諸多兩岸的評論中也被提出多次。棋子是被交易的標的,交易的價碼由兩個大國棋手依各自的公式計算。有些論者認為:台灣是棋子,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棋手;我們只能引導某一方的公式計算,希望對台灣最為有利。以美中科技戰為例,有些人認為,台積電最後只能被迫選邊,也只能做損害控管(damage control)。這個棋手/棋子的簡單二分觀點,我認為有值得進一步討論之處。
棋手、棋子之外,還有棋局
在美/中兩個大國鬥爭的對峙中,沒有錯,他們是主要棋手,周邊小國(例如北韓、南韓、菲律賓、台灣)都有可能被當成棋子。在二○一七年美國啟動鋼、鋁課稅的防衛(safeguard)措施時,連美國百年的老鄰居加拿大、墨西哥都被老美當成棋子。台灣面對強權,又怎麼可能幸免?但是即使台灣改變不了做棋子,我們卻未必不能改變「棋局」。棋局改變了,則棋子就可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顆子,棋手的判斷、決策都可能隨之修改。為什麼台灣就只能做損害控管呢?
以一九五○至一九八○年的美/蘇對峙為例:北大西洋公約諸國與華沙公約諸國之中,許多小國也許都是棋子。但是凱楠一旦說服了當時的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形成了「戰線」的對峙,那就改變了棋局。可是,又是誰影響了凱楠呢?
再以歐巴馬總統推動的TPP為例,美國莫名其妙地把國情南轅北轍的越南拉上船。越南在或不在TPP之中,完全改變了棋局。越南人口數將近一億,勞工成本非常低,是極有可能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國家。把越南拉進TPP,美國人心裡絕對有「對抗中國」的盤算。TPP裡如果沒有越南,則戰略形勢截然不同。誰知道美國當年的決策背後,究竟受到什麼影響?
總之,棋子/棋手確實是分析問題的切入點,但是不是唯一的切入點。如果太早將局面依棋子/棋手二分,那麼這個二分也是一種框架,局限了思考方向。就算我現在是棋子,為什麼我找不到影響棋局的切入點?
台灣能如何改變「棋局」?
整體而言,我同意台灣知識分子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分析。中共是一個「皇學為體、列學為用」的混種,骨子裡是家黨天下的皇族極權統治,統治方法上又引進了列寧式的「以黨領政」,成為今天的怪胎。依目前的形勢,因為老美已經對中國共產黨翻桌,二○二二年前應該有巨大變化。
但是,這盤棋局還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歐洲與日韓等許多國家都還在觀察。我認為,美/中對峙對台灣的風險,就是中共高層以兩岸衝突轉移焦點。台灣要如何避免這種「下檔」風險,值得我們深思。這個深思的方向,不止是我們能如何影響棋手,也在於我們能如何改變棋局。
所謂改變棋局,就是我所說的關鍵扭轉(pivoting)。它的意思是:我們要預判戰局走勢,現在先做布局,希望在五年、十年之後,現在的小布局產生大改變。如前所述,由於未來的美/中/台局面不只是「地緣」單一面向,所以台灣可以做關鍵扭轉的切入點相當多,可以做審慎的選擇與布局。Pivoting,就是要改變棋局。年輕朋友,一定要從這個角度,幫台灣思索方向。
改變棋局,要精準掌握美國態度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二○二○年六月出版新書《事發之室》(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我們詳讀此書,當能對於美國的國際事務態度以及台灣面對的棋局,多幾分了解。
波頓在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在白宮的職稱是「國家安全顧問」(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NSA),相當於我們政府體制中的「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他二○一八年四月上任,二○一九年九月辭職,在職僅一年五個月。波頓應該是有做日記或是筆記的習慣,所以他的記載超級詳細。每一次重要會議的開始時間,可以細到「四點十五分」這種刻度,會議的重要出席人員也絕不遺漏。每一次對話誰說了什麼,也幾乎是「可以加引號」那麼精準。所以,對於書中「記述」的真實性與正確性,幾乎難以置疑。
波頓認為,美/中之間的衝突,是制度面的,包括中國政府的大量(黨國不分)補貼、強迫智慧財產移轉、偷竊營業祕密等。這些因素加起來,形諸於外,才是「貿易順差」等問題。所以,制度是關鍵,貿易只是表象。美國有些官員老想達成「貿易談判」,拚命阻擋實質制度問題的討論,擔心那些討論妨礙了技術面的貿易談判,這根本是捨本逐末,混淆問題本質。台灣對於美/中衝突,也應該有這樣的了解。看清楚實質關係,關鍵扭轉戰略才有發揮的空間。
美國商務部宣布對ZTE的制裁,川普很怒,然後就宣布暫緩,並且打電話給習近平示好,因為他想與習大大維持好關係。這一點,台灣原先恐怕不知原委,以為是習近平打電話給川普。倘若如波頓所描述,是川普主動打電話去,這值得我們警惕。波頓也說,川普想對華為放水,國安人員都非常不以為然。最後美國沒有放水,不是因為大家說服了川普,而是因為川普發現中國想拖延談判,期待二○二○變天。所以,川普對華為的強硬,是因為老共希望混過二○二○。他修理華為,似乎是衝冠一怒為自己。這一點,台灣事前也不知道,也要警惕。
處理兩岸棋局,需要戒慎小心
波頓記載,川普主動致電習近平,在電話上說,他可以在新疆建集中營。香港的動亂,川普也主動說,那是中國內政。這是相當恐怖的內容。我們從媒體報導以為美國支持香港民運、譴責新疆隔離,但是波頓說,那不是川普本意。台灣媒體報導了與台灣有關的內容,波頓描述,「川普已經放棄了敘利亞的庫德族,台灣會是下一個嗎?」由以上記載,台灣確實像是顆「棋子」,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台灣千萬不能在資訊不明的情況下,莽撞地做改變棋局的嘗試。
做不了棋手、不甘做棋子,我們只能運用智慧,巧妙地挪移棋局了。
駁斥「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
關於台灣前途與兩岸關係的論述,台灣有幾位知名的評論者。其一是蘇起;他認為對岸的底線是「一個中國」,而台灣在不碰觸對岸底線的前提下,最好的戰略就是提出「一個中國 各自表述」的戰略模糊論述。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論。另一位報章雜誌關於兩岸關係的知名寫手,就是范疇。
范先生在台灣各大媒體寫專欄大約有十年左右時間,他有他獨特的觀點,也常跳出框架外,發驚人之論;或是言語幽默、或是腦筋急轉彎、或是拉扯讀者的思緒,對讀者而言,這是有趣的刺激、有用的思考訓練。
兩岸論述的不同寫...
推薦序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
鄭麗君
這是生活在台灣的不同世代、不同史觀、不同領域的朋友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作者貫穿分析台灣民主化與世界民主轉型的歷史、全球經濟發展及其所致的社會不公平,乃至從冷戰時代一路到美中對抗的國際大趨勢,從而希冀在中國威脅及國際新變局中,為台灣民主永續發展尋找「關鍵扭轉」的出路。
作者朱敬一院士在本書中整體掌握了台灣與世界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動,除了源於他同時擁有經濟研究、科技與外交的傑出經歷,再加上綜覽文史哲的雜家本色之外,更是因為作者以民主為核心價值,方能一以貫之,洞察過去,並前瞻未來。就如作者所言:「民主,本來就是一整套的議題,不能切割碎片。」這本書充滿朱院士與經典學理或當代論述不停地對話辯證,因而機鋒處處,讓人不禁讚嘆「讀一本書,勝讀萬卷書」。
朱敬一院士,是我十分敬重的公共知識分子。個人認為,他最令人敬佩之處,是在淵博知識裡含藏人文與社會關懷。還記得,二○一二年,個人擔任不分區立委,他剛上任國科會主委,便發生「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計畫」引發農民反搶水運動。和其他政務官有所不同,朱主委不怕燙手,回應農民訴求,和政院不同調的提出變更用水計畫,更啟動前所未見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身為政策監督者,與他的互動中,我可以見證,他的民主價值觀體現在他的學術研究,也在他的公共實踐裡。
這本書,正可以視為朱院士對民主的謳歌。在「民主進程」裡,朱院士認為台灣民主化的特殊性,在於台灣社會力發展促成了一連串抗爭行動,不斷逼迫統治者改變,而有了民主化的第一棒,接續才有啟動憲政體制民主轉型的李登輝總統做為第二棒,以及二○○○年政黨輪替做為第三棒。然而,並非憲政體制民主化了,每個社會就能成為民主的應許之地,尤其全球化下,民主的許諾更可能失落。民主如何補強?在這個部分裡,朱院士指出,社會不公平將引發社會衝突;相對剝奪感的加深,正是近十年來民粹主義抬頭的主因,其解方不一定在於修正選舉制度,而在於應致力改善多數人的社會經濟條件。而且,比較公平的社會更傾向歡迎創新,他說:「市場是手段,不是目的……更重要的,就是公平、正義、人權、自由等公認的文明價值。」
在「民主的威脅」裡,朱院士深入解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缺陷,就在於將財產權局限在所有權而忽略支配權,以及世界獨裁者草菅人命的魔鬼性格,讓大家更認識中共極權政治的內在本質,對併吞台灣的反民主體制,做好對抗的準備。個人也認為馬克思理論的謬誤亦在於民主政治哲學的闕如,從而導致作者所言歷史上共產過渡必然走向極權和獨裁。因此,台灣民主真正的威脅,更精準地說,是來自「對我們有敵意的統治者離文明太遙遠」。如今,獨裁者利用網路控制及數位工具而更為進化了,這是當前所有民主國家亟需一起面對的最重要威脅。最後,前瞻「民主的未來」,面對中國以極權資本主義崛起,對區域安全及世界民主帶來威脅,朱院士認為有賴於民主國家串聯起新型態的圍堵防線,將來世界局勢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的對立。在美中對抗中,美國可能在資訊與國防領域築起一道科技牆,台灣如何思考小國大戰略,找到作者所言的關鍵扭轉,就必須改變傳統外交思維,從民主與極權的終極矛盾中,走出一條在產業、科技及民主的國際合作道路。
我一直相信,歷史是一種思維的方法,如何看過去,影響我們如何思考未來。朱院士對未來提出的戰略觀,其實就是「民主觀」,不僅是以「民主觀」來看歷史而得出,也是基於相信大多數國家最終會選擇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的信念而來。台灣人在二十世紀民主化了,自此和中國產生了根本差異;台灣人亦在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裡,跨越多元分歧逐步建立以公民身分為基礎的台灣認同,這是亞洲民主實踐裡的重要典範。如何讓台灣民主永續發展,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責任,也是我們守護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唯一道路。
今年十月,被譽為民主聖經的盧梭《社會契約論》首版本,因為收藏家「澄定堂」家族的無私移藏,來到了我們的國家圖書館。大家熟知契約論提出了政府統治的合法權力來自於社會成員的權利讓渡,但契約論更重要命題在於,所有人在民主裡結合是為了讓每個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所有體系必須被歸結於兩原則:自由,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平等,因為沒有平等就不可能存在自由。
自由與平等,這是亙古的哲學命題,也是當代課題。作者也在正義及社會公平等課題上,透過與羅爾斯、桑德爾、沈恩、皮凱提的對話,特別強調,台灣要追求民主的永續,首先便必須強化內部的社會團結,減少相對剝奪,因為,社會要公平,自由民主才能永續。個人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走入體制參與智庫、擔任立委及兩屆首長,深深體會民主要深化,除了尋求憲政體制的合理化,核心關鍵更在於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維護每一個人有更平等的機會,去擁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那一份自由,讓人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有希望感。畢竟,民主的目的,是為了實踐人的自由。
不論台灣是否能迎來作者所期待的「關鍵扭轉」時代,我們都應該不斷深化自身的民主文化底蘊,反思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目的,以公平社會和創新經濟彼此共榮支撐,並以民主治理改善政治品質,壯大民主共同體,才能真正立足台灣,盱衡世界局勢,以民主迎向挑戰與機會。
(本文作者為前文化部部長)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
鄭麗君
這是生活在台灣的不同世代、不同史觀、不同領域的朋友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作者貫穿分析台灣民主化與世界民主轉型的歷史、全球經濟發展及其所致的社會不公平,乃至從冷戰時代一路到美中對抗的國際大趨勢,從而希冀在中國威脅及國際新變局中,為台灣民主永續發展尋找「關鍵扭轉」的出路。
作者朱敬一院士在本書中整體掌握了台灣與世界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動,除了源於他同時擁有經濟研究、科技與外交的傑出經歷,再加上綜覽文史哲的雜家本色之外,更是因為作者以民主為核心價值,方能一以貫之,洞察過...
作者序
序思考台灣大未來
二○一六至二○一九期間,我擔任中華民國派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大使。三年間讀了不少雜文,回台之後寫成《牧羊人讀書筆記》一書。我自嘲這三年是在「北海牧羊」;北海是指日內瓦北國之地,牧羊則是在異域「經營」。外交官要經營什麼呢?當然是拓展邦誼、爭取國際支持、合縱連橫各方勢力,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
這三年外放的特殊機緣,恐怕是絕大多數人少有的際遇。我自己是經濟學的專業,粗通產業經貿。外派期間恰好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美中貿易大戰」,駐
WTO大使是在最前線,遂有國際場域合縱連橫的密集實戰體驗。二○一七年之後,美中對峙正式把「科技」面加入;隨著美國制裁ZTE、華為、抖音、逮捕孟晚舟、施壓台積電,美中戰線迅速蔓延,幾乎形成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鬥爭。碰巧,我自己在二○一二至二○一四擔任過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主委,對於科技政策與資通訊知識都有一些涉獵,遂能對百年難見的美中科技對陣,別有一番體會。親身體驗這種經貿× 外交× 科技的刀光劍影,就是我前文所說的難得際遇。
分析美/中衝突的緣起
坊間許多評論指出,過去十年美中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大衝突,是肇因於中國日益高調的擴張。習近平明白捨棄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透過亞洲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南海擴建礁島、打造航空母艦、推出「中國製造2025」與「中國標準2035」、戰狼外交等,高姿態地向世界宣揚其「霸主」地位。簡言之,論者認為,中國的高調稱霸作為引發了所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遂有兩強之間的對峙衝突。在對台政策方面,中國則是催逼甚緊,對於蔡政府幾乎是不假辭色,軍機飛越台海中線示威幾成常態,「武統」喊話甚囂塵上,威脅台灣的安全與民主。許多人都認為,二○二一年應該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
台灣面對這樣大國相爭的環境,要如何自處呢?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我提出pivoting 的戰略構想,譯成中文是「關鍵扭轉」。所謂關鍵扭轉,就是希望台灣能預判戰局走勢,在若干面向超前布局,然後在未來的兩、三年間,運用我們的實力擴大這個預先布局的影響,期待三、五年後形成對我們更為有利的大環境。這樣的布局,不是偶發的、斷續的,而要持續性地推展。關鍵扭轉戰略不同於傳統的「槓桿」。槓桿是在「給定戰局」中左右游移取捨,希望在平衡中求生存或是圖進取;關鍵扭轉則是要靠當下的小小投資,促成未來某些有利於台灣的「嶄新戰局」的出現。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思考。但是當我在若干場合演講時,聽眾經常提出的問題是:槓桿平衡很容易思考,大抵是「不要明顯站邊」的邏輯;但是朱老師你所說的關鍵扭轉,要從哪裡切入呢?要如何操作呢?如何能期待其發揮扭轉效果呢?這些問題問得好,一時之間我也沒辦法回答。
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衝突
二○二○年八月十日,一則新聞又啟動了我的思考。當日,香港政府以北京新頒布的「國安法」罪名,逮捕《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每個人也許對《蘋果日報》的風格有不同的評論,但是媒體風格終究是枝節;踐踏新聞自由卻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中國的「法治」當然是個笑話,但是純粹因為言論而逮捕新聞媒體發行人,卻是為中國共產黨寫下一個再也無法辯解、無法遮掩的劇本: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沒有人本理念、不了解啟蒙意義、活在一百多年前鴉片戰爭陰影、誤解國際環境、以為暴力壓制是唯一真理的政黨。逮捕媒體發行人,呈現了中國共產極權體制與民主自由之間的終極矛盾。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所作所為,讓我對於美/中衝突的本質,有了深一層的體會。
關鍵扭轉是指「預判局勢,提前部署,希望若干時間後產生有利於我的大改變」。這是一種改變「棋局」的思考,跳脫傳統「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法。如前所述,執行這個戰略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關鍵扭轉的方向,才能引領前述「提前部署」。我建議的大方向是:先尋思「民主與極權體制的終極矛盾」,然後,就各個終極矛盾點,開始提前部署;或是提醒民主國家體認其即將面對的矛盾,或是解說論述矛盾之危害,或是協助形成因應矛盾的彼此聯繫。
當我們構思「戰略」之前,當然更重要的課題是要思考「為什麼要作戰」?台灣如果涉入一場與中國的抗爭,我們想要爭取的是什麼?想要維護的是什麼?必須要回答這個「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我們研擬戰略才有意義。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我已經明白陳述,台灣最珍貴的價值、與對岸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民主」。中國迄今還活在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整天想大國崛起、民族復興、與美爭霸。但是依據以往許多民調,台灣人民早就擺脫了民族主義的陰影,所有人最珍惜的,是我們民主的生活方式。所以簡單地說,中國以為兩岸之間是「民族」問題,台灣卻認為兩岸問題的關鍵是「民主」。準此,前段「民主與極權之間的矛盾」,既是我們為何而戰的核心觀念,也是我們尋找戰略方向的思考發軔。對此,我們在此書後續將會解說。
台灣外交局面的多面向突破
執行關鍵扭轉戰略,也需要一些觀念的調整。關鍵扭轉的方向極少應用在「已經存在」的戰局中,絕大多數是用在開闢新議題、深入剖析可能的矛盾、提醒盟友理解情況。台灣面對的舊戰局(例如WHO、小邦交國的爭取等)未必要棄守,但是不能在那裡太過消耗戰力或士氣。又由於特定議題只有某些國家能協助改變局面,因此外交重點也要有所調整。
由於關鍵扭轉戰略跳脫了傳統的外交思考,許多終極矛盾面向幾乎與傳統外交無關,亟需引進資通訊、網路安全、電子商務等專家做討論,故決策體系需要調整。以下我用南海紛爭舉例說明。南海紛爭似乎是一個台灣難以使上力的外交議題。中國不理國際法庭的判決,拚命在南海填島占礁,氣焰囂張。美國則是艦隊穿梭,飛機大搖大擺地飛過。台灣呢?以往,台灣除了發發聲明,根本無從切入。
許多人都知道,南海周邊國家如越南、菲律賓、印尼,因爪哇海溝受擠壓,都經常受到海嘯威脅。台灣的地震科學團隊在南海周邊國家設有數十個地震觀測站,為全球最多,能夠及早測知地震,做海嘯預警,可能拯救幾百萬人的生命。這些地震觀測站設置維護很便宜,需要經費不多。更重要的是:南海周邊國家不信任老共設置的雷達(鬼知道雷達有沒有其他用途?),只信任「沒有地緣野心」的台灣。以上這個「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地緣終極矛盾」切入點,恐怕完全不在傳統外交部的思考範圍,而需要科技面、地震科學面的參與甚至主導。要執行關鍵扭轉,就是要這樣跳越框架地廣泛思考。
台灣大未來,需要年輕人集體創作
這本書,是寫給台灣年輕人的。具體來說,我有三方面的期待。一、我想為台灣年輕人導覽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分析當前的國際局勢、解說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問題、凝聚台灣社會的政策共識,幫大家了解我們面對的環境。二、在做好前述打底工作之後,我希望年輕人一起投入台灣社會的改造,讓我們的民主環境更有凝聚力,能夠與對岸的極權資本主義、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共產主義,形成更強烈的對比。三、我希望請年輕朋友一起來構思台灣的未來;「關鍵扭轉」是一個需要創意的戰略構思,需要多一些人的投入,才能醞釀出更豐碩、效果更好的戰局,有效拓展台灣的生存空間。由於在資通訊時代國際局勢不限於「地緣政治」一個面向,所以我們可以在許多方面做關鍵扭轉的嘗試,切入點不虞匱乏。
本書的主題是「台灣大未來」,既包括台灣社會的內部改造,也討論台灣外交環境的變化與我們的自處之道。在這些面向,我們能夠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如前所述,「關鍵扭轉」戰略布局可以切入的課題非常多元,資訊應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電子商務、南海資源、晶片設計等,全都需要年輕人的創意突破。中國共產黨這個極權體制,想要披著市場經濟的外衣,矇混進自由民主的市場,終究是會處處扞格的。這種種潛在扞格牴觸,就是一個個關鍵扭轉的議題空間。
本書切分為四個主軸:台灣民主的進程、台灣民主的補強、台灣民主的威脅、台灣民主的未來。進程談歷史與情境,補強提出改善社會體質的方向,威脅是要了解隔壁維尼,未來則論及國際戰略,尤其是跳跳虎的角色。每個主軸都是以正面分析為主,但是最後也觸及我對坊間其他誤導見解的評價。
Take it personally
二○一五年,我巡迴台灣若干校園,以「台灣社會的不公平」為題,做多場演講,向大學生解說我們社會的高房價問題、薪資凍漲問題、所得分配不均問題、財產集中問題。在場學生最常詢問的就是:「老師,我們能做什麼?」如果社會非常不公平但是大家能夠努力的方向非常有限,那麼年輕世代就是「崩世代」,結論悲觀。我對年輕學子的建議很簡單:take it personally。我希望台灣每個年輕朋友,都能把「台灣永續民主問題」、「台灣社會公平問題」、「台灣未來走向問題」等,當成自己切身的問題,像是會讓自己疼痛、會造成家人傷害一樣,勇敢而認真地面對、思考、處理、發聲。
關鍵扭轉的思考方向需要銳利的思考。年輕人正值生猛,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真正開展台灣大未來,永續台灣民主。這是理想、是心願,所以一定要寫在前面。
朱敬一 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二○二○年十一月十日
序思考台灣大未來
二○一六至二○一九期間,我擔任中華民國派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大使。三年間讀了不少雜文,回台之後寫成《牧羊人讀書筆記》一書。我自嘲這三年是在「北海牧羊」;北海是指日內瓦北國之地,牧羊則是在異域「經營」。外交官要經營什麼呢?當然是拓展邦誼、爭取國際支持、合縱連橫各方勢力,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
這三年外放的特殊機緣,恐怕是絕大多數人少有的際遇。我自己是經濟學的專業,粗通產業經貿。外派期間恰好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美中貿易大戰」,駐
WTO大使是在最前線,遂有國際場域合縱連橫的密集實戰...
目錄
推薦序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鄭麗君
跳脫框架,武裝思想,捍衛台灣民主自由/陳東升
一個非典型學者的奇幻旅程/林明仁
序 思考台灣大未來
I民主的進程
一、台灣民主的非典型導覽
二、李登輝接下台灣民主轉型第二棒
三、建構永續的台灣民主環境
四、駁斥狹隘的民主修正理論
II民主的補強
一、我們都看不起「華爾街零和經濟學」
二、推出金融商品,須負完全責任
三、健全台灣科技教育與科技產業
四、緩和台灣社會的財富不均
五、駁斥對資本主義的愚蠢批評
III民主的威脅
一、共產黨的發展及其理論脈絡
二、中國共產黨的雙重悲悼
三、阿拉伯之春,不會在中國複製
四、民主與極權體制的必然經濟矛盾
五、駁斥為中國共產黨搽脂抹粉的謬論
IV民主的未來
一、對岸中國,往何處去?
二、「一帶一路」能增加中國影響力嗎?
三、台灣的外交戰略要典範移轉
四、駁斥「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
後記 學術研究者,能夠為台灣做什麼?
推薦序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鄭麗君
跳脫框架,武裝思想,捍衛台灣民主自由/陳東升
一個非典型學者的奇幻旅程/林明仁
序 思考台灣大未來
I民主的進程
一、台灣民主的非典型導覽
二、李登輝接下台灣民主轉型第二棒
三、建構永續的台灣民主環境
四、駁斥狹隘的民主修正理論
II民主的補強
一、我們都看不起「華爾街零和經濟學」
二、推出金融商品,須負完全責任
三、健全台灣科技教育與科技產業
四、緩和台灣社會的財富不均
五、駁斥對資本主義的愚蠢批評
III民主的威脅
一、共產黨的發展及其理論脈絡
二...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1-01-25ISBN/ISSN:978986387385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8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