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了客戶見面卻記錯時間、匯款時寫錯帳號、報告打錯字、漏字、
聽錯上司指令導致工作延遲、一時手滑錯殺公司的重要檔案、
專案啟動了才發現人力不足、預算不足、時間太趕……
誰能永遠不出錯?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職場失誤,
世界上最糟糕的回應方式是:「不好意思,我下次會注意!」
這是最讓人留下負評的回應,因為你下次保證再犯。
本書作者飯野謙次是史丹佛大學工學博士,是工學專家,
專長為改變工程的基礎與結構,直到不再重複過去的錯誤。
(核能發電能容許哪種出錯?可以「下次會注意」嗎?)
飯野指出,工程學上的這套方法反而更適用於一般職場工作者,
因為世上沒有「零失誤」這回事,只要是人就一定會出錯,
那些就算失誤還是能獲得好評的人,到底跟我們哪裡不一樣?
◎出錯的第一時間,先想:我該告訴誰,誰能幫我解決
誤損公司重要檔案、社群媒體上出現公司負評、成本控管出問題,
與其擔心自責,想辦法自己偷偷解決,你該做的是:
先分析這個錯會為誰帶來影響?如何做,才能降低損失?要通知誰,
才能有效減少影響範圍。
◎說「我下次會改進」沒用,你需要防呆工具:
記錯時間看錯數字?利用「曼陀羅圖」,讓魔鬼不再藏在細節裡;
老是犯同樣錯誤?你要製作「敗因地圖」,降低情緒化的影響;
至於多數人最常發生的錯,拖延,又該怎麼避免?
你可以利用「心智圖」,管理工作進度。
(本書提供示範圖表讓你照套)
◎正確分享錯誤經驗,就能提高你的個人評價
很多的錯不是真出錯,而是溝通有問題,例如「我以為主管的意思是……」。
所以降低錯誤的終極方法:主管要將工作指令視覺化,
不要只說明天記得交,要寫下:明天下午三點前回覆。
犯錯,不可怕,很多人怕的是被罵;
與其光想「我怎麼這麼沒用」,也真的沒用,
企業要的不是完美表現,而是最適成果,
你需要的是找出敗因、建立防呆機制,工程學專家提供很多圖表幫助你。
作者簡介:
飯野謙次
史丹佛大學工學博士、東京大學特任研究員、失敗學會事務局長。
1959年出生於大阪。取得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研究科的碩士學位後,就職於奇異公司(GE)的核能發電部門。其後於史丹佛大學取得機械工程和資訊工程的博士學位,並且加入理光公司(Ricoh Corp.)。
2000年設立SYDROSE LP,擔任普通合夥人。2002年起,擔任特定非營利組織失敗學會的副會長。
主要著作有系列書籍銷售突破九萬本的《工作效率高且不易出錯的人,都是怎麼做事的?》,以及《員工廢,都是你管太多!》等書。
譯者簡介:
林佑純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在日商企業擔任祕書,現為專職譯者。熱愛旅遊及接觸世界各地文化,相信任何類型作品皆有迷人之處。翻譯作品類型有奇幻、文藝、心理、財經、休閒等,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皆具的日文譯者。
譯有《你問的問題,決定你是誰》、《管理你的慌張》、《人才或廢柴,主管如何一句話聽出來》、《豐田人高效率動線思考》(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文化部文創產業政策輔導顧問、英國劍橋學院DISC國際顧問師首席教練/蔡緯昱
數位轉型顧問、商業職場類型書籍說書人/我是老查
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周品均
S風格社群工作室創辦人/思葒(S編)
名人推薦:文化部文創產業政策輔導顧問、英國劍橋學院DISC國際顧問師首席教練/蔡緯昱
數位轉型顧問、商業職場類型書籍說書人/我是老查
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周品均
S風格社群工作室創辦人/思葒(S編)
章節試閱
花一分鐘想想:因為你的錯誰會受影響?
首先,犯錯時,請依序確認以下幾點:
1.失敗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2.該怎麼做,才能將整體的影響範圍降到最低?
3.該通知誰,才能夠有效減少影響範圍?
這裡的關鍵字是「影響範圍」。
1.失敗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首先應該確認,這個錯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當我們出包時,特別容易因為眼前發生的狀況分心,而忽略這件事對周遭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通常錯誤越嚴重,對影響範圍的判斷力就會越弱。
我前陣子就發生過類似的狀況。
我目前在東京大學的兩個研究室工作。一個研究室位於工學部大樓,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準備講義,以及管理一般事務。另一個則要再走十分鐘左右,平常以進行實驗、準備並實施安全講座等工作為主。
前一陣子,我前往實驗用的研究室工作。由於隔天要開失敗學會大阪會議,所以我在離開研究室之後,鎖上門,就搭新幹線去大阪了。大約在列車駛近名古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口袋裡竟放著研究室的鑰匙。
原本離開時,就應該將鑰匙還回指定地方。畢竟除了我以外,還有其他人會使用。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研究室,卻因為找不著鑰匙而感到困擾的所有人」,就是這個例子裡的影響範圍。
你要習慣,在發生失誤時,先想想可能會給誰帶來麻煩?
2. 該怎麼做,才能將整體的影響範圍降到最低
接下來要確認,如何將整體影響範圍降到最低。這時你必須從整體影響範圍的角度來思考。
以剛才提到的鑰匙事件為例,我思考的重點在於,帶著鑰匙離開東京的期間,是否會有人需要用到。即使只有一個人,我可能就不得不想辦法把鑰匙還回去,假如沒有人有特別迫切的需求,我就會在開完會之後,再把鑰匙帶回東京。
3.該通知誰,才能有效減少影響範圍
最後要思考的是,該通知誰,才能有效減少影響範圍。在上述事件中,該通知的對象,就是任何可能使用那個研究室的人。
當我發現鑰匙還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趕緊發了封信件,給所有跟研究室有關的人員,報告並致歉我把鑰匙帶走一事。而當時似乎沒有人在我離開的這段期間,需要使用研究室,因此總算是大事化小。
如果是更嚴重的錯誤,我們通常會急於找出相關對策。例如,你不小心刪除了儲存在公司伺服器上的財務資料檔案,即使透過復原程序也找不回來。或者,某天公司的醜聞曝光,負面評價在社群媒體上流傳,即使想刪也刪不掉。當這類情況發生時,大多數人會先嘗試找回刪掉的檔案,或是試圖在社群媒體上追溯情報來源。
發生事件時,我們傾向於憑自己的力量做些什麼。
然而,以影響範圍為中心,再採取行動,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同時也有助於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人選。例如,你可以請專業的系統工程師協助,快速找回需要的檔案,或是委託公關人員平息網路上的惡評。這裡的系統工程師跟公關人員,就是有效減少影響範圍的關鍵人物。
當考慮到該通知誰,才能有效減少影響範圍的時候,你應當著重在對方是否有能力預測最糟糕的狀況,並有效阻止情況發生。
創造一個分享錯誤的團隊
失敗學的目標,在於把失敗當作一種財產來和團隊分享。
前面我曾談到,失敗是可預見的。因為每個失敗幾乎都有其共同點,你可以把自己的立場,套用到已經發生的某個失敗例子上,就可以提前預防。
在我先前的著作中,介紹過發生在2012年,日本笹子隧道天花板崩塌事故,其實類似的事件,美國在更久之前就已發生過,而東日本大震被海嘯沖刷的地區附近,早已立有一座「家宅切勿建於此之下」的石碑。過去曾發生的問題,可能在你我周遭再次上演。或許相似度沒有前述的案例那麼高,但從他人的錯誤中正確學習,必定能幫助個人與團隊成長。
人犯錯之後肯定想隱瞞,不過我認為,多數富有幹勁且成長性高的團隊,不會過度放大錯誤,更不會斥責。成員們會動腦思考,如何透過團隊力量,把已經發生的扣分失誤挽回,甚至加分。在這種風氣下,大家就不會隱匿失誤,反而會積極和周遭分享,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假設你是一位物管人員,負責從下訂到交貨等的管理工作。每天一早必須在確認型錄後,訂購所需資材,結果某次在上班途中,被重大傷亡事故給耽擱。
期間雖收到來自對方的信件跟確認電話,但因為還沒進公司,沒有辦法確認。到了中午總算進公司,趕緊計算需要的量後便發訂,結果卻收到對方回覆:「因為您下訂的時間太晚,很難保證可以如期交貨。」這時你腦中閃過最糟糕的情況。像是如果沒有那些資材,不但自己的工作受到延遲,全公司不少同事的工作也會受到影響,以及這個月的業績,恐怕也會下降到很可怕的程度等。冷汗直流等了一小時之後,最後對方以專案的方式,同意配合你指定的交期。
對負責下訂的人員而言,因為成功制止錯誤擴大,從大方向來看算是順利處理。但這一連串應對方式,會因為團隊的氣氛與幹勁而有所差別。例如富有幹勁的團隊,在事件告一段落後會進行分享,同時朝著「如何防止同樣事件再發生」的方向去積極思考。例如,這種重要到能左右業績的資材分配工作,居然只有一個人負責處理,萬一該人員無法應對時,也沒有任何代理人員,以及時間太趕……這次雖然在千鈞一髮之際趕上了,可是這樣的業務機制充滿了風險。團隊會討論制定策略以降低公司風險。
若是發生在遇到錯誤會加以斥責的團隊,像這樣的小錯誤,很可能就不會報告。如此一來,肯定每天都在上演類似問題,也因為內部氣氛不好,離職率自然會上升,一旦負責人離職,相關業務就可能停滯。
講了這些,或許各位會覺得,能否成功分享錯誤與失敗,與團隊氛圍有關。但如果你願意多費點心思的話,無論現在身處怎麼樣的環境,只要透過分享錯誤,都能讓團隊成長。
花一分鐘想想:因為你的錯誰會受影響?
首先,犯錯時,請依序確認以下幾點:
1.失敗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2.該怎麼做,才能將整體的影響範圍降到最低?
3.該通知誰,才能夠有效減少影響範圍?
這裡的關鍵字是「影響範圍」。
1.失敗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首先應該確認,這個錯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當我們出包時,特別容易因為眼前發生的狀況分心,而忽略這件事對周遭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通常錯誤越嚴重,對影響範圍的判斷力就會越弱。
我前陣子就發生過類似的狀況。
我目前在東京大學的兩個研究室工作。一個研究室位於工學部大樓,主要的...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視錯誤為無物,化失敗為不敗
文化部文創產業政策輔導顧問、英國劍橋學院DISC國際顧問師首席教練/蔡緯昱
錄取率只有2%的湖畔大學(由馬雲及其他八位企業家和學者一同創辦的學校),校長馬雲在開學典禮上第一件事,就是對著一整班幾百億身價的入學生說:「你們來這裡,不是來學怎麼成功的,而是來聽我們怎麼失敗的!」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這輩子創業失敗9次,搞到負債上億,最終跟66個人借了1.6億,最終創立百億餐飲集團。我永遠記得他的名言:「你認真,別人就當真!」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成功之前也是一位失敗經驗豐富的老手,求職被網景通訊(Netscape)拒絕,被自己創辦的PayPal踢出董事會,之後成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連續3次發射火箭失敗,差點破產。而讓馬克斯成為世界首富的特斯拉,也是歷經重重失敗,並花了15年的時間,才在2020年,股價從原本的88美元,漲破到800美元。
在媒體的渲染及包裝下,我們太常看到成功的光亮面,而忽略過程中無數失敗的黑暗面。人們總是羨慕光鮮亮麗的成功,卻甚少思考一次成功背後的血與淚。如果你看過這些百億身價的企業家傳記,絕對會發現到兩個通則,一個就是他們失敗的次數,總是令人難以想像。
另一個則是,他們會從失敗及錯誤中,學到教訓、經驗與智慧,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看到了失敗與錯誤的故事,卻很難從中有系統的學習,如何借重他人及自己的錯誤與失敗。
好在《聰明工作者都會的防呆技術》的作者,把多年來在史丹佛大學做實驗的失誤經驗,透過曼陀羅圖及心智圖歸納失敗的成因,並找出正確的應對方式,將錯誤轉為成功。
我覺得這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技巧,不再讓「試誤法」,成為我們成長的唯一途徑。例如在第三章中,作者採用曼陀羅圖分析個人失敗的原因,是計畫不良、學習不足、溝通不良、缺乏注意力,還是外在干擾。接著再分析每個失敗的小成因,像是導致計畫不良的可能原因,有發生計畫外的工作、人員能力不足,或計畫太過緊湊,然後再逐一分析及檢視,從18項的小成因中,歸納出一至三項最主要的問題,以此來解決不斷失敗及犯錯的問題。
這麼好用的方法,對我來說真是相見恨晚,因為我自己就是典型的「成功絕緣體」,國中成績總是倒數五名,高中重考,大學也重考,之後念了兩所學校,花了6年才拿到畢業證書,還是標準邊緣人,到三十歲前還是啃老族。
回頭想想,花了18年才發現自己一路走來的失敗,都是沒有人教我如何檢視錯誤及失敗,並將其轉換為成功的養分,才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更慘的是,好像覺得自己哪裡錯了,但卻又不知道錯在哪?要是當時有人可以告訴我如何將錯誤逆轉為成功,或許就不用走那麼多的冤枉路。
因此本書讓我一讀便欲罷不能,其中作者不只運用在「做事」,也可以巧妙的使用在「做人」。他分析出溝通問題會影響工作能力,並建立起無論再怎麼粗心都不會犯錯的機制,像是養成「一確定行程,就立刻輸入行程管理App」的習慣,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巧。
最後讓我覺得很棒的觀念,就是「用錯誤與失敗提升個人價值」的第七、八章,這打破了華人揚長避短的文化思想,要把失敗及錯誤當成是一種成功前的資產,而不是粉飾太平。若總是覺得提出自己的失誤及失敗,就會被打負評或丟臉,如此長久下來,對自己及團隊都不會有所成長。
我常在課堂中分享:「有問題的不是犯錯,有問題的是,犯錯卻不知道自己有錯。」如果想了解為何老是失敗,為何事情總是不如己意,為何一再的很難從失敗中學習,誠摯推薦這本《聰明工作者都會的防呆技術》,相信從中一定能「視錯誤為無物,化失敗為不敗!」
推薦序二
失誤是成功的前導,出錯是解題的契機
數位轉型顧問、商業職場類型書籍說書人/我是老查
人類都有所謂的「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我們對於負面的訊息都會比較在意、感受特別強烈,但對於正面訊息就比較淡定,習以為常。這是因為在原始的環境裡,負面訊息等同於危險,在演化的過程中,迴避危險,是我們的祖先能生存下來的基本條件,也因而在基因中留下了這樣的思考模式。
我們從小在課堂上練習、做作業、考試,出錯意味著被扣分、成績欠佳、被處罰,更加重了我們對出錯、失敗的負面觀感。許多人都會擔憂,失敗之後的未來,前途可能會是一片黯淡,無法扭轉。
不過,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一項針對兒童如何面對失敗的研究,發現面對失敗的態度,會強烈影響一個人的能力發展。杜維克教授讓一群兒童解一系列難度越來越高的益智題目,隨著題目的難度增加,一部分孩子對解題失去興趣,因此放棄。但有少部分孩子沒有放棄,反而隨著難度的增加越來越專注,嘗試不同的解法,甚至越來越投入,解題的能力也因而持續提升。
杜維克教授將這兩種不同反應的兒童區分為「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對於定型心態的兒童而言,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覺得放棄比一直面對挫敗來的好。但是成長心態的兒童把挫敗視為過程,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而是將其視為學習。
停滯、消極的定型心態,是有機會藉由引導與練習,轉化成正向、積極的成長心態的,而本書就是一本幫助讀者可以成功轉變心態,以正確的應對方式,將錯誤轉為成功的教戰手冊。
本書作者本身受過扎實的科學研究訓練,熟知在研究的過程裡,需要去挑戰既定的隱形框架與限制,從問題的根源開始思考才能獲得成功。全書由態度到做法,作者將學術研究方法轉化成一般大眾可以運用的做事方法,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建立以下的思維與行動模式:
‧如何以正確心態面對錯誤。
‧如何讓錯誤與失敗成為養分。
‧如何以系統性分析降低未來出錯機會。
‧如何擬定不會出錯的好計畫。
‧如何讓錯誤經驗得以共享,加速組織的學習。
不只是「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而是「把跌倒轉化為華麗的轉身」,如果不想再被定型思維束縛、困住,不妨讓本書指導你,轉變成成長心態的有效方法。
推薦序一
視錯誤為無物,化失敗為不敗
文化部文創產業政策輔導顧問、英國劍橋學院DISC國際顧問師首席教練/蔡緯昱
錄取率只有2%的湖畔大學(由馬雲及其他八位企業家和學者一同創辦的學校),校長馬雲在開學典禮上第一件事,就是對著一整班幾百億身價的入學生說:「你們來這裡,不是來學怎麼成功的,而是來聽我們怎麼失敗的!」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這輩子創業失敗9次,搞到負債上億,最終跟66個人借了1.6億,最終創立百億餐飲集團。我永遠記得他的名言:「你認真,別人就當真!」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成功之前...
作者序
世上沒有「零失誤」,關鍵在怎麼改善
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村智教授,在給學生們的一段話中曾經提到:「成功的人不會輕言失敗,但他們一定歷經過比別人多一倍,甚至多三倍的失敗。所以年輕時,失敗個一、兩次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中略)總之即使會失敗,也該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人們不是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嗎?所以不該害怕失敗,要多方勇於嘗試。」、「最糟糕的是,因為怕自己出錯,而選擇不去面對挑戰。」這些話不僅適用於商場,在研究人員之間也時有所聞。
但實際情況又如何?有些人只失敗一次,就失去下一個大好機會;有人只是犯下一些小疏失,就被主管罵到臭頭;有的人遭到客訴,就被要求更換負責人,甚至有人因為考試落榜,就喪失所有希望……。
雖說不要害怕失敗,但許多人都會擔憂,失敗之後的未來,可能會是一片黯淡。大都人應該會覺得,「不要害怕失敗」,根本就是風涼話……。
100%的成功,有可能嗎?
在你周遭,是否有這樣的人呢?
‧工作上總是可以達到比預期更好的成績,並且遊刃有餘。
‧難度較高的工作也能夠輕鬆分配處理,值得依賴。
‧遭遇逆境也能堅持挑戰。
有上述這些特質的人,在主管或管理階層間,會獲得較高的評價,也相當程度受到同事、部屬的信任,會自然匯集周遭的關注,提升職場士氣,進而負責較具挑戰性的工作。
這樣的人看似與出錯和失敗無緣?如此說來,在工作上拿出成果、順利晉升的人,就等於不會出錯,或是極少失敗嗎?
個人在拙作《工作效率高且不易出錯的人,都是怎麼做事的?》一書中,有介紹如何減少錯誤及失敗,並同時提升工作速度和品質的訣竅。
工作上犯錯,當然是越少越好。實際上,減少失誤除了能夠直接改善工作效率,也能給人一種「那個人做事不會犯錯」的形象優勢。不過,想在工作上拿出更好的成績,真的就該想盡辦法不犯任何錯誤嗎?
我們在工作上真的有可能不犯任何錯誤嗎?
不畏失敗,面對挑戰
一如書名《聰明工作者都會的防呆技術》,本書的主題在於,「無論怎麼做,人們都可能必須面對錯誤和失敗」。第二個重點則是,「當犯錯和失敗時,不同的應對方式可能導致你身敗名裂,或是讓你飛黃騰達」。
「無論怎麼做,人們可能都必須面對錯誤和失敗」,部分讀者看到這樣的結論,可能會有些失望吧。人們當然會想在工作上盡量避免出錯,我自己也是,詳細原因會在書中詳述,在這方面的感受,我可能比各位讀者還來得強烈。
尤其身處挑戰創新的世界──製造、工程、IT業界時,幾乎不可能從一開始就達到零失誤。
零失誤的前提在於,本身已經具備相關技術,或是這件事情已屬於成形的項目。不過,如果只需要重複這些步驟,也就難以稱為創新,並且缺乏附加價值。再者,假如為了迴避風險,只選擇照著過去既定的方法來做事,很容易會被世界淘汰。所以,即使可能經歷錯誤與失敗,若不放手挑戰,就無法獲得成功。
想要挑戰創新及進化,犯錯和失敗是無法避免的,不過,若因此成為自己的致命傷,那可就不太值得了。
為了鼓勵人們不畏失敗,勇於挑戰新事物,本書提供了一些補救錯誤和失敗的具體方法,例如,出錯和失敗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又該如何轉換自己的情緒,以克服一時的難關,澈底掌握成功的關鍵。
錯誤和失敗也可能是令你成長的猛藥
倘若事後補救得宜,錯誤和失敗真的能成為「成功之本」。就拿打錯字這件事來說好了。如果知道自己很容易打錯字,不妨進一步思考相關對策,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詳細方法我會在書中提到,就像常發生交通事故的路口一樣,某些人容易出錯的地方,其他人往往也容易出錯。
透過你提出的對策,或許就能減少整個部門打錯字的機率。假如能夠做到這一步,你給人的印象將不再是「容易出錯的人」,而是會主動減少出錯機會,甚至改善部門整體效率的人。
再舉個例子,假設有個業績不太理想的業務員,連跑了好幾家都沒辦法爭取到新客戶,每次都遭到拒絕……不斷重複這樣的失敗經驗,心裡肯定很不好受。不過,如果這位業務員能夠克服這些負面情緒,嘗試記錄、分析每一次失敗的原因,結果想必會不一樣。
被客戶拒絕越多次,就越能夠了解熱門商品的條件,或是吸引客戶消費的話術。雖然要將失敗轉化為成功,其中也有一定的訣竅,不過這些親身經歷,肯定會為這名業務員帶來穩健的成長。
事實上,坊間有不少書籍的主題,就在於提升業績,達到「全國業績TOP1」。其中,許多作者就有提到,一開始的業績非常差,但實際失敗後,透過記錄和分析,並累積經驗,最終也能擁有出色的成績。
從企業規模的議題來看,也同樣是如此。
2014年底曾爆發Peyoung炒麵混入異物的風波,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買炒麵來吃的大學生,在油炸麵體中發現了昆蟲的屍體,並將這件事公開在社群媒體上。其後,供應商丸嘉食品公司,立刻將產品送到衛生局檢驗,檢測結果為:不排除在製造過程中混入異物的可能。
這對食品供應商來說,可謂是嚴重失去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受到這樣的衝擊,丸嘉食品宣布自主下架商品,工廠全面停工,重新檢查產線。之後修改了該商品的包裝設計,極力避免在製造過程中混入異物的機率。
這個事件雖然對消費者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丸嘉食品仍透過全面改革食品生產線,讓消費者逐漸重拾對商品的信任,贏回消費者的心。商品本身後續也推出多種不同的口味,現在的品牌聲勢甚至凌駕於事件爆發之前。
此外,發生在2007年,老店赤福,偽造製造日期的事件也頗為相似。赤福餅是參拜伊勢神宮的知名伴手禮,店家將剩餘的產品冷凍保存,之後將解凍、二度包裝的日期標示成製造年月日,再次公開販售。這類不當的商業行為,也屬於錯誤和失敗的一種。
赤福當下決定停止營業,全面改善生產線,在製造產品時同步包裝,盒面上也明確印有製造年月日,進化成無法竄改製造時間的設計。
新聞版面時常可見食品安全的報導,但就群眾普遍的認知來說,日本廠商生產的食品,跟海外其他國家相比,還算是值得信任的。為了替食品安全把關,不少企業經歷過這樣的失敗,並且積極尋求結構上的改革。
犯誤和失敗是好事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畢竟一次錯誤或失敗所導致的挫折與傷害,對一個人來說可能很難完全消除。
不過,想必各位也了解,只要在經驗累積下,尋求正確的處理方式,失誤也可能成為超乎想像的助力。如何活用這帖猛藥,將會是左右成長的關鍵。不要畏懼錯誤和失敗,去嘗試挑戰更多可能。當不幸出錯或失敗時,再站穩腳步,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
「挑戰→失誤→站穩腳步→再挑戰」,不斷重複循環此過程,才能持續成長、進步。
屬於工學專業領域的「失敗學」,也能在工作上發揮效果
在最後,就讓提倡運用錯誤和失敗經驗的我,在此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吧。
各位聽說過「失敗學」這個名詞嗎?所謂的失敗學,就是蒐集全球發生的事故或災禍資訊,探討為何發生事故,或是潛藏在背後的真正原因等,為求避免再度發生同樣事故,深入驗證、歸納情報的學問。
為達到防範於未然,驗證、歸納出的事故及災禍資訊,會透過指導國內知名大型企業,或消費者安全調查委員會等機構,與眾人分享已知的訊息。
建立於2002年的「失敗學會」也以此為目標,以專業工學研究者為主要核心人員。由「失敗學」的先導者畑村洋太郎擔任會長,我則擔任副會長,並且任教於東京大學、上智大學、九州工業大學等校的研究所。
為什麼工學專家會轉而鑽研失敗的學問?其中的主要關鍵,就在於工學的作業現場,只要出現一丁點失誤,就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例如,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只要偏移幾微米,在工學世界裡,就可能會形成極端的增幅,甚至最後使價值數百萬日圓的產品故障報廢。實際上,我過去曾就任的半導體製造裝置企業,全體員工就曾為了解決微米單位的偏移,而傾注全力。
很多時候,在第一線發現工學上的錯誤,就為時已晚了,因此更需要防範於未然,這也是工學專家組成學會的主要原因。目前失敗學的實用性質遍及醫療、金融、教育、食品、服務業等各行各業,致力避免再度發生過去的錯誤及失敗。
失敗學的最大特徵,在於改變基礎及結構,直到不會再重複過去的錯誤及失敗。簡單來說,不是單純精神喊話 ,「之前在這個部分不小心出了錯,所以之後要多多留意」,而是需要重新檢視、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改革。
若不從結構基礎上澈底改變,人們很容易受到原有習慣的影響,或是得多加些新的規矩,也有可能因為睡眠不足等因素,導致注意力下滑,以至於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甚至有時換了負責人,所有事情就必須從頭開始。
這麼一來,就很難充分活用錯誤及失敗經驗了吧?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失敗學應對錯誤及失敗的方法,讓各位運用工作上。透過錯誤及失敗的經驗,穩健成長為足以獨當一面的社會人士。假如你所在的組織或團隊,思維足夠靈活,就能和周遭的人一起實踐這些做法,想必能贏得數倍的成效。
即使只是寄送郵件,也能累積失敗及錯誤經驗。從組織、團隊的角度來說,每一次的錯誤和失敗,都能化作成長的養分。
就算出錯或失敗,一定也能為自己加分
錯誤和失敗不等於扣分,更不是一切的終點,應該藉此轉念思考,如何運用這些經驗,為未來加分。
當自己出錯的時候,該怎麼處理才能讓情況好轉?怎麼做才能讓出錯不被扣分,而讓自己多收穫一份經驗?什麼樣的思維,能夠帶來更大的成功?若各位讀者能在閱讀本書的同時,思考如何將錯誤和失敗化為養分,進而獲得突破性的成長,那將是筆者的一大榮幸。
世上沒有「零失誤」,關鍵在怎麼改善
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村智教授,在給學生們的一段話中曾經提到:「成功的人不會輕言失敗,但他們一定歷經過比別人多一倍,甚至多三倍的失敗。所以年輕時,失敗個一、兩次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中略)總之即使會失敗,也該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人們不是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嗎?所以不該害怕失敗,要多方勇於嘗試。」、「最糟糕的是,因為怕自己出錯,而選擇不去面對挑戰。」這些話不僅適用於商場,在研究人員之間也時有所聞。
但實際情況又如何?有些人只失敗一次,就失去...
目錄
推薦序一 視錯誤為無物,化失敗為不敗/蔡緯昱
推薦序二 失誤是成功的前導,出錯是解題的契機/我是老查
前言 世上沒有「零失誤」,關鍵在怎麼改善
第一章 最糟糕的回應:「我下次會注意」!
1.為何有些人犯錯仍能獲得好評價?
2花一分鐘想想:因為你的錯誰會受影響?
3出錯的第一時間,你該告訴誰
4「我下次會注意」,保證下次再犯
5你只是出錯,不是失敗,所以不要掩蓋
第二章 出錯真的很糗,但你會得到成長
1成功的方法,就在垃圾桶裡
2犯錯有五大主因,你犯了哪一個?
3有時出點小錯,可凝聚團隊士氣
專欄1 搞砸事情被人笑?無妨
第三章 光靠努力沒用,你需要找出錯誤的工具
1曼陀羅圖,魔鬼藏在細節裡
2製作敗因地圖,降低情緒化判斷
第四章 多數人最常發生的錯,拖延,怎麼避免?
1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怎麼解?
2我用心智圖,管理工作進度
第五章 那些不貳過的人,都是怎麼做到的?
1缺乏學習經驗,你當然一直出錯
2.實際動手做,進步比較快
專欄2 克服使用樹莓派的兩項失誤
第六章 很多錯不是真的錯,而是溝通方式不對
1溝通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所有工作能力
2指示太過模糊,會延誤進度
3如何防止指示不清楚,而引起誤解
第七章 防呆,建立一個誰都不會出錯的機制
1別再被「不經意的錯誤」嚇到直冒冷汗
2別讓自己有機會誤解情況
專欄3 怕忘記帶票卡夾,就先掛在門把上
第八章 正確分享錯誤,就能提升你的個人評價
1創造一個分享錯誤的團隊
2建立失敗資料庫
3汲取「他人的錯誤」,是最有效率的成長
4出錯了,有時能幫你找到自己的特色
附錄 關於出錯,你必須理解的事
1魔鬼藏在細節裡
2不能有「就這樣吧」的心態
3不要把一切都歸咎成「不小心」
4找到屬於自己的防呆機制
5光想「我怎麼這麼沒用」,真的沒用
6任何防呆機制都要符合成本考量
7哪些錯,即使再犯也沒關係
8企業不要完美表現,而是最適成果
9越挫越勇很難,但真的有效
10很多時候,你只是怕被罵
推薦序一 視錯誤為無物,化失敗為不敗/蔡緯昱
推薦序二 失誤是成功的前導,出錯是解題的契機/我是老查
前言 世上沒有「零失誤」,關鍵在怎麼改善
第一章 最糟糕的回應:「我下次會注意」!
1.為何有些人犯錯仍能獲得好評價?
2花一分鐘想想:因為你的錯誰會受影響?
3出錯的第一時間,你該告訴誰
4「我下次會注意」,保證下次再犯
5你只是出錯,不是失敗,所以不要掩蓋
第二章 出錯真的很糗,但你會得到成長
1成功的方法,就在垃圾桶裡
2犯錯有五大主因,你犯了哪一個?
3有時出點小錯,可凝聚團隊士氣
專欄1 搞...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1-04-01ISBN/ISSN:978986554838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