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婚姻離異後,爸爸從兒子身上感受到的體悟,一本給單親家庭的書,一本思考新形態社會與單親爸爸之間關係的書。每天陪伴孩子的過程,發現他教給我的事情,比起我教給他的事情還多。這本書不只是自己的心路歷程,也想讓單親爸爸看到希望,並且尋找到力量。——胡川安
朱國珍/作家
李欣倫/作家
吳嘉苓/教授
劉威麟 Mr.6/英雄爸爸公司創辦人
賴芳玉/律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社團法人臺灣父親權益協會
感動推薦
胡川安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國內外研究數據與時下案例,佐以個人親子互動經驗,語調溫和卻戰鬥力十足,既挑戰「家」的單一圖景和貧血修辭,又知感交融地敘說單親爸爸的自我成長和育兒圖景,示範了正向思考絕非累疊軟綿綿的感性抽象詞彙,而是經過深入研讀並反覆辯證的結果。此書不僅適合單親爸媽,也適合給在婚姻關係中練習陪伴的父親、壓力爆表和崩潰邊緣的母親,更適合那些還糾纏在「雙親才能幸福養育下一代」詛咒中的怨男女。
——李欣倫/作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台灣社會面對男性育兒,有諸多矛盾。男性投入親職,看似可以得到新好男人的徽章,但是社會的諸多運作,仍常刻板複製生育=母職,讓投入的爸爸四處卡關,也使得父職缺席不易受到譴責。胡川安的《兒子教我的事—單親爸爸手記》,呈現男性投入親職的樣貌,分享育兒帶來的滋養能量,告訴大家一起養小孩的那個村子,男人當然也要參一咖。期許這本書,帶動男性一起加入改革陣營。
——吳嘉苓/台大社會系教授、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溫柔的文字,卻是帶著翻轉傳統家內性別分工刻板印象的強烈企圖與行動。這本書對於成為單親、爸爸,冷靜的分析利弊得失,該翻轉的觀點,他沒有輕輕放過,把陽剛與陰柔的氣質展演得恰到好處,在沒有性別被「標籤」的進步社會裡,本來就該如此真實而自然,女性毋庸因展現陽剛而擔憂不符眾人對女性溫柔體貼的期待,男性更無須因為表現情感而焦慮不夠男人味而被社會嘲諷。沒有標籤的社會裡,我們都可以活得很真實,也很自在。
——賴芳玉/律師、TACA 兒少權心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胡川安,人生豐富的單親爸爸,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因為工作的關係,也在中國不同地方旅行。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本身也經營「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服務身心障礙者,擅於NPO組織的管理。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編著十餘本書:著有《和食古早味》、《食光記憶》、《絕對驚艷魁北克》和《東京歷史迷走》、《京都歷史迷走》,編有《貓狗說的人類文明史》、《重新思考皇帝》、《關鍵年代》和《故事臺灣史》四冊。
章節試閱
01
小生命的誕生與單親爸爸的選擇
醫院通勤族
來來回回醫院之間,這一年我在白色巨塔之中上上下下,我熟悉前往病房的每個轉角、熟悉每個時間訪視的護理師。耳朵傳來醫院的儀器聲,規律且平穩。
一個是送死,一個是即將誕生的生命,心情相當複雜。
半夜的電話
半夜響起的電話,總是讓我緊張,讓我想起父親在加護病房的時候,當時病情每況愈下。嘴巴插著管子、雖然意識仍然清醒,但是只能透過書寫來溝通。每天從加護病房回家的時候,深夜都很害怕接到通知的電話。偶爾半夜響起電話,我嚇得跳起,原來只是醫院要加打某種藥劑,需要家屬的同意。
父親選擇了一個午後的時間與我們告別,讓我們睡飽覺再幫他送行。不到一年,跨越半個地球。由於我尚未完成博士論文,父親過世後,我又飛回加拿大的蒙特婁繼續我的學業。從台灣回到蒙特婁,半夜也很害怕接到醫院的電話。
懷孕三十一週的小寶貝,羊水突然破了,緊張地趕赴醫院。醫生做了一些檢查,幸好破水的狀況有所減緩。從超音波看來,小寶貝在肚子裡還有足夠的水分,看他游來游去,似乎還沒有急著出來。
隔天醫院幫我們轉到附近設備較好的醫院,如果小寶貝在三十四週以前出來,至少還有相關的設備可以維繫他的生命。
坐上救護車轉院,讓我想起去年搭乘救護車的情形,父親往生之後,我跟姊姊帶著父親回家,沿路喊著他的名字,希望他能跟著我們回家。
一個是送死,一個是即將誕生的生命,心情相當複雜。
醫院通勤族
坐上公車,每天從蒙特婁皇家山的東邊到西邊,清晨的空氣清新。加拿大東岸仍然有點涼意,五月是這個城市迎來春天的日子。蒙特婁雖然是加拿大的大城,但是城市中的綠意滿佈,清晨前往醫院的路上欣賞著城市的新綠。
如果不是去醫院的話,一切會顯得相當愜意吧!
但是,我很希望這樣的日子能夠久一點,因為如果多一天,寶寶在母親的肚子當中就會長大一點,等到器官健全、身體長大再出來面對這個世界。
一年前的今日,我也是來來回回於醫院。當時父親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附屬醫院化療,我們住在中壢,每天我都開車來回於台北和中壢之間。
如果父親能夠活得久一點,多開一點車也沒關係。
當時父親的肚子由於癌症充滿了十幾公斤的腹水,我經常攙扶他坐起來或是扶助生活上的細節。本來孩子的母親只能臥床,後來可以上下床大小便,但是生活還是只能待在床上,大小事也得我幫忙。
和在台灣不同的是,在台灣時還有家人、親戚可以代為照顧,身在異國只有我們能夠互相依靠。而且一開始我也沒有告訴台灣的媽媽與美國的姊姊,畢竟,知道也只能緊張而已,讓他們減少擔心或許是我能做的。
來來回回醫院之間,這一年我在白色巨塔之中上上下下,我熟悉前往病房的每個轉角、熟悉每個時間訪視的護理師。耳朵傳來醫院的儀器聲,規律且平穩,也不時傳來隔壁床地輕聲聊天,有的是法語、有的是我們聽不懂的語言( 西班牙語、聽不懂的魁北克腔法語),感覺有點不真實。
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傷感,很多事情還等著我去辦。在異地生子,相關的流程,還有相關的細節都要了解。而且我也無法知道孩子是否會健康平安的出生,他的肺和心會跟一般正常小孩一樣嗎?還是像有些早產兒一樣,天生缺乏了某些功能,因此影響了他的一輩子。
而我,一個還沒寫完博士論文的博士候選人,面對這樣的變局,能夠完成自己的學業,順利地找到工作,有固定的薪水養育這個小孩嗎?
勇敢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個男人必須走過多少路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在他被稱為男人之前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隻白鴿必須飛過多少海洋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灘上安睡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朋友,就飄在風裡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二○○九年到加拿大讀書,生活的過程非常單純,只有學業,努力完成博士論文。那時自己的心態還像個大孩子,沒有想到父親過世自己要扛下的擔子,也沒有想到一個新生命突然降臨所會遭遇的問題。
二○一四年父親過世,二○一五年小寶貝比預期的提早到來,許多紛雜的事情一件件的處理。旁邊的人在那個時候會說你長大了,但是自己卻感受不到。成長應該是一種心境,一種自我感覺。
或許我不大會情緒崩潰,我們家的人好像都無法戲劇性地表達情感,父親離開時我們在眾人的面前也都相當地「理智」,或許有點過分「理智」了!
但我知道我的心永遠開了一個填不滿的洞,一個沒有父親的未來。
當我知道孩子可能有早產的現象,需要在醫院待到生產,我知道我得面對、得每天整理情緒,得好好地處理完一切未來不可預測的事情。
我很勇敢嗎?
其實一點也不,我很憂心心愛的人離去。
有時一整天待在病房,在下午的時候我會到附近慢跑、散步,那時我的腦袋似乎感覺到「空」了。在蒙特婁的街頭,或跑著、或走著,我都走向同一個地點,蒙特婁最大的聖約瑟大教堂,雄偉巍峨的教堂。
雖然我不信天主教,對於宗教也充滿世俗性的解釋,但無意識地在教堂週邊散步、慢跑,或許多少希望有點「神啟」,讓我更加了解人生、更加了解生離死別的傷痛、更加了解……。
或許我真的無法「了解」,只能經歷人生所給予的一切挑戰。每一天的人生、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活生生的人生。
不到一年的時間,我經歷了父親的死與小寶貝即將出生的生命歷程,死與生,無法舉重若輕,無法瀟灑自如,提不起,放不下,但是勇敢面對,照顧愛的人,讓生命與生活延續、讓人生缺少遺憾。
01
小生命的誕生與單親爸爸的選擇
醫院通勤族
來來回回醫院之間,這一年我在白色巨塔之中上上下下,我熟悉前往病房的每個轉角、熟悉每個時間訪視的護理師。耳朵傳來醫院的儀器聲,規律且平穩。
一個是送死,一個是即將誕生的生命,心情相當複雜。
半夜的電話
半夜響起的電話,總是讓我緊張,讓我想起父親在加護病房的時候,當時病情每況愈下。嘴巴插著管子、雖然意識仍然清醒,但是只能透過書寫來溝通。每天從加護病房回家的時候,深夜都很害怕接到通知的電話。偶爾半夜響起電話,我嚇得跳起,原來只是醫院要加打某種藥劑,需要家屬...
推薦序
重建家敘事與新傳統
⊙李欣倫/作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去年十一月,我和川安一起擔任台灣房屋徵文比賽的同組初審委員,不知是疫情無法出門的緣故,宅在家的寫手暴增;還是「家/屋」這個主題是恆常的散文命題,稿件量比預期多好幾倍,最後我們共同選出不同世代、觀點和情感記憶的文章,閱讀的同時,也感受那些故事中彷彿鎔鑄了自身的記憶骨血。
家,確實是眾多書寫者關注和實踐的議題,隨著時代演進和社會變化,家庭型態和結構隨之改變,家族與家庭間的溫暖情感、分裂悲劇、童年創傷和情感勒索等,遂成為書寫者反覆描摹的主題,而家庭的樣貌、想像也大不相同,有些不合時宜的想法走入歷史,有的則繼續創造新歷史,有的則從爬梳歷史脈絡的過程中,重建關於家的嶄新視野和願景,進而解構讀者對家的刻板印象──這些多半是陳年堆疊的情感包袱,諸多不幸福的人生多半從這些僵化思路中所造就,家暴、賭徒、外遇、神隱、滿足父母願望、扭曲自己卻仍死守婚姻的悲傷故事,始終保留在諸多的散文文學獎作品中。
正因所謂的傳統家敘事太強大,也太不容易突破,以抒情為主的散文敘事者試圖從中找尋新的敘事方式和感情結構,新一代的寫手亦逐步瓦解「家是避風港」的陳腔假象,最極端的則是讓家走向「廢墟化」,而歷史學者胡川安更以其專業,回到歷史長河,對照當今的社會生態和家庭現況,以平易近人又具知識厚度的寫作,試圖建立家敘事的新傳統。建構之前必有問題意識,既然是「單親」+「爸爸」兩個關鍵詞,首要問題便是:女性帶孩子天經地義?單親家庭會造成社會問題?
如今看來社會進步與思想開放,事實上大眾仍對家庭或教養存有諸多偏見,或說無意識承襲上一代的教育觀,若社會變動但觀念仍舊固著,就容易造成當今父母的內在衝突和難以表述的壓力,胡川安一出手就先駁斥兩個習以為常的觀念──女性比男性更會照顧孩子、雙親較單親家庭勝出,他引用人類學、歷史學的角度,並提供諸多案例如全世界最會照顧孩子的非洲阿卡族男性為例,說明當孩子有需求,他們甚至會提供乳頭給孩子吸吮。再回到自己的生命經驗,胡川安的父親在他幼年時對家庭成員(包含對公益機構中的所有孩子們)的關顧,無形的身教為他塑造典範,因此不難理解,胡川安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重溫了與父親共處的美好時光。
再來是挑戰「單親家庭=問題家庭」的刻板印象,胡川安不僅深入歷史、放眼世界,批判時下將單親家庭等同於社會問題,進而提供多重視角如台灣社會新聞、日本熟齡離婚的現況,指出並重新定義──這是我覺得最珍貴的──所謂的「傳統」:傳統不該是一成不變;用來制約甚至扼殺下一代希望的緊箍咒,而是「一直在變化,隨社會環境而定義的」。以家庭型態而言,胡川安從史料文獻和當今世界的眾多案例,主張多元家庭才是留給下一代的傳統。由此衍伸出來的更是重磅之音:單親真的不正常?所謂雙親的「正常」家庭難道沒有反常之處嗎?透過作者博學式的徵引及說服力強的論述,單親家庭的污名化標籤隨著精彩辯析漸次剝落,他對雙親家庭的逼視同時回應了許多散文書寫者筆下的童年創傷和家庭之痛──為了維持「我的家庭真美滿」的假殼,多少夫妻刀戈相向卻仍緊縛纏繞,如同烈火地獄。閱讀過程中,彷彿感覺同樣深植於我內心那具體與抽象的龐大家屋──堆疊眾人不假思索、缺乏深度思考的表淺印象與深鑿傷痕──逐漸龜裂、掉漆,不合時宜的磚瓦紛落,痛苦粉塵灰飛煙滅,新/心家重建。
除了將舊有觀念拆磚毀屋,新觀念的重建也來自於傳遞單親爸爸的陪伴心路,由於作者是活躍於公益、歷史、飲食、文學的跨界文化人,他的教養方式就是讓孩子參與自身工作,包括旅行、閱讀、寫作、共享美食,生活即是教養,教養也是生活,這也是此書的價值之一。
雖然標題看似輕鬆的「手記」形式,實際上卻深具厚度,胡川安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國內外研究數據與時下案例,佐以個人親子互動經驗,語調溫和卻戰鬥力十足,既挑戰「家」的單一圖景和貧血修辭,又知感交融地敘說單親爸爸的自我成長和育兒圖景,示範了正向思考絕非累疊軟綿綿的感性抽象詞彙,而是經過深入研讀並反覆辯證的結果。此書不僅適合單親爸媽,也適合給在婚姻關係中練習陪伴的父親、壓力爆表和崩潰邊緣的母親,更適合那些還糾纏在「雙親才能幸福養育下一代」詛咒中的怨男女。
重建家敘事與新傳統
⊙李欣倫/作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去年十一月,我和川安一起擔任台灣房屋徵文比賽的同組初審委員,不知是疫情無法出門的緣故,宅在家的寫手暴增;還是「家/屋」這個主題是恆常的散文命題,稿件量比預期多好幾倍,最後我們共同選出不同世代、觀點和情感記憶的文章,閱讀的同時,也感受那些故事中彷彿鎔鑄了自身的記憶骨血。
家,確實是眾多書寫者關注和實踐的議題,隨著時代演進和社會變化,家庭型態和結構隨之改變,家族與家庭間的溫暖情感、分裂悲劇、童年創傷和情感勒索等,遂成為書寫者反覆描摹的主...
作者序
從兒子身上學到的事
這不是一本教養的書,不是一本失敗的離婚男性找到人生希望的書,也不是一本勵志的書。這是一本婚姻離異後,爸爸從兒子身上感受到的體悟,一本給單親家庭的書,一本思考新形態社會與單親爸爸之間關係的書。裡面是樂觀、成功且充滿能量的爸爸,跟著兒子一起成長、學習,且思考我們時代與社會的書。
我們的社會充滿各種刻板印象,過去認為「單」本身就是一種問題。單身和單親背後都帶有某種既定的印象,我們都以為要找到一個對象,進入婚姻,養兒育女,然後終老。然而,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情感關係相當複雜,無法用一種模式套用在所有人的身上。
從數據來看,從二○二○年到二○三○年單親家庭的增長率,美國會增加百分之八,日本百分之二十二。二○三○年單親家庭是日本社會上最為主流的家庭,日本的社會趨勢在臺灣之前,未來我們也會看到相同的現象。但現在大家帶有刻板印象的「單親家庭」,不管是老伴離世、婚姻離異,或是自願單身,會是我們未來社會的主流。
然而,我們社會對於未來沒有什麼想法。
每年我們都會聽到社會新聞當中報導單親媽媽帶著小孩自殺的消息,社會上一般普遍將單親媽媽視為應該關懷的議題。然而,臺灣的單親家庭中,單親爸爸佔了將近四成五,快要一半。從輿論和媒體當中,單親爸爸的議題很少有人討論。單親媽媽大家會聯想到家庭暴力的爸爸,不負責任的男人;然而,單親爸爸則與沒有用的男人,還有失業和落寞聯想再一起,甚至會將單親爸爸視為「社會問題」的研究對象。
單親不是「問題」,而是一種「現象」,是一種人生的「選擇」。二○一九年的七月我選擇協議離婚,沒有進入官司。我們的孩子由我擔任主要照顧者,成為大家所謂的「單親爸爸」。但是周遭的人並不覺得我是灰心喪志的人,反而覺得我是個樂觀開朗,且充滿幹勁從事各種事業的人。我是個大學教授,NPO組織的經營者,十幾本書的作者,常上各種新聞媒體,被稱為現在「斜槓青年」的代表。我與前妻因為感情的關係離異,愛小孩,且有能力帶小孩的我,選擇成為主要照顧小孩的單親爸爸。
由於家庭形態日趨多元,但是我們對於多元家庭的想像和討論仍然很貧乏。《聯合報》的家庭版希望我開始寫專欄,討論單親父親如何帶小孩,其中的甘苦,還有遇到的相關問題,我從二○二○年一月開始每個月在報紙上書寫自己帶孩子的過程。後來,允晨文化的發行人廖志峰覺得這是一個相當好的議題,可以給很多單親家庭啟發,於是有了這本書的緣起。
書寫的過程我回溯了這幾年孩子成長的過程,還有自己成為單親爸爸的心路轉折。對於我來說,兒子出生之後,從新生兒加護病房開始,理解到一個生命的韌性。在照顧的過程裡,我發現男性也有豐沛的母性,親力親為。漸漸地我從一個知識分子的高度,理性的思考我們社會男女分工的問題。
婚姻離異後,我反思單親爸爸在這個社會中的姿態,發現我們是一群聲音被埋沒的群體,在一群以女性為照顧者的社會中,是「孤獨的先行者」。不管是雙親,抑或是單親,照顧小孩不會只是父母的事情。平常我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我會理性地分配時間,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取得平衡,並且嘗試讓小孩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成長,建立一個屬於我們的小村落,一個照顧體系。
這本書有屬於我自己的「爸爸經」,每天陪伴孩子的過程,發現他教給我的事情,比起我教給他的事情還多。我們在一次次的旅行中認識彼此,感受文化;在一本一本的書中了解到兒子心智的成長。透過旅行與閱讀,我們分享著彼此的生命,體會到相依的美好。漸漸的,你不只是我的兒子,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我的好朋友。
這本書不只是自己的心路歷程,也想讓單親爸爸看到希望,並且尋找到力量。所以我訪問不同的專家、組織、單親爸爸門,嘗試讓呈現的方式更為全面。第一篇訪談是我的學生凱昀訪問我,平常充滿活力,帶給學生能量的教授,同時也是個樂觀的單親爸爸。第二篇訪談是賴芳玉律師,她是國內知名的家事律師,為終止家庭暴力和救援婦女奉獻心力。賴芳玉律師同時也處理過很多單親爸爸的例子,透過訪談,希望她指出在法律面上的相關問題。
我希望這本書是有生命的,所以很關注各行各業不同單親爸爸的生命史。作家朱國珍從小由爸爸帶大,後來自己成為單親媽媽,對她而言,不管單親或雙親,提供愛且穩定的環境讓孩子成長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圖文作家藍聖傑近來將自己與兒子的互動過在社群網站上分享,獲得世界的關注。透過他的訪談,兩個單親爸爸聊起帶孩子的經過,和所遇到的問題,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不是每個單親爸爸都能像我每天照顧孩子,很多爸爸看不到孩子,或許是媽媽作梗,或許是訴訟上的問題,每天在暗夜中哭泣。「紅鶴爸爸」是一群看不到孩子的爸爸組織成的協會,透過訪談他們的創辦人,了解到有一群值得關心的單親爸爸。
單親有快樂幸福的家庭,也有悲傷難過的例子,就像雙親家庭一般,有人在婚姻當中快樂,也有人想逃出來。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環境,讓他在愛中成長。而且,單親家庭的父母一定要充滿自信,我們逐漸是社會的主流。雖然現在我們是先行者,但分享與提供經驗,能給未來的家庭更多的參考。
從兒子身上學到的事
這不是一本教養的書,不是一本失敗的離婚男性找到人生希望的書,也不是一本勵志的書。這是一本婚姻離異後,爸爸從兒子身上感受到的體悟,一本給單親家庭的書,一本思考新形態社會與單親爸爸之間關係的書。裡面是樂觀、成功且充滿能量的爸爸,跟著兒子一起成長、學習,且思考我們時代與社會的書。
我們的社會充滿各種刻板印象,過去認為「單」本身就是一種問題。單身和單親背後都帶有某種既定的印象,我們都以為要找到一個對象,進入婚姻,養兒育女,然後終老。然而,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情感關係相當複雜,無法用一...
目錄
推薦序
重建家敘事與新傳統/李欣倫
養小孩的那個村子,也有單親爸爸/吳嘉苓
該是重新定義爸爸圖像的年代/賴芳玉
自 序 從兒子身上學到的事
小生命的誕生與單親爸爸的選擇
醫院通勤族
生命的驚喜
女人帶小孩天經地義?
單親爸爸與單親媽媽
幼稚園的選擇
單親爸爸是社會「問題」嗎?
單親家庭的「問題」
雙親家庭不是「正常」,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
異常的正常家庭
孤獨的先行者
當幸福來敲門
建立我們的小村落
舉全村之力
自然的療癒:我們的山林生活
父親節與母親節
創造友善的工作環境
共融的生活
天生我材必有用
讓孩子眼睛為之一亮的事
在旅行中認識彼此
我們第一次的旅行
從自己到兩人的火車旅行
帶小孩旅行會忘記嗎?
透過旅行感受文化
透過閱讀陪你成長
0到3歲的閱讀
湯瑪士的世界
那些關於「變形」的閱讀
單親爸爸的生命史
學生眼中的單親爸爸—胡川安的斜槓人生
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一樣—賴芳玉律師眼中的單親爸爸
提供穩定且溫暖家庭環境的單親家庭—作家朱國珍訪談
單親爸爸訪問單親爸爸—圖文作家藍聖傑訪談
看不到孩子們的單親—「紅鶴老爸陣線」發起人訪談
推薦序
重建家敘事與新傳統/李欣倫
養小孩的那個村子,也有單親爸爸/吳嘉苓
該是重新定義爸爸圖像的年代/賴芳玉
自 序 從兒子身上學到的事
小生命的誕生與單親爸爸的選擇
醫院通勤族
生命的驚喜
女人帶小孩天經地義?
單親爸爸與單親媽媽
幼稚園的選擇
單親爸爸是社會「問題」嗎?
單親家庭的「問題」
雙親家庭不是「正常」,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
異常的正常家庭
孤獨的先行者
當幸福來敲門
建立我們的小村落
舉全村之力
自然的療癒:我們的山林生活
父親節與母親節
創造友善的工作環境
共融的生活
天...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允晨文化出版日期:2021-04-07ISBN/ISSN:978986063182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0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