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在台灣,每5個老年人就約有1人罹患憂鬱症,
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審訂推薦
【你身邊的老人家,有這樣的狀況嗎?】
◎抱怨這疼那痛睡不好,卻找不到病因
◎食欲不振、倦怠無力,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情緒低落、悲觀消極,有時焦躁易怒
◎記性變差、恍神散漫,懷疑別人要陷害他
→「上了年紀都會這樣吧,這也沒辦法……」
→「不會是失智了吧,這該怎麼辦?」
在以為這只是老化、或擔心已經失智之前,
我們或許該考慮另一種可能性——老年憂鬱症。
關懷推薦
詹鼎正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
朱為民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陳亭秀 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郭慈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主筆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
老年憂鬱因症狀近似老化、失智,而常被忽視或誤解,
讓我們開始認識它、發現它,幫助身邊的長者穿越情緒黑潮,
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相較於失智,憂鬱是盛行率更高、也很容易造成失能的老年病症。
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高居各年齡層之冠,約為一般人的2倍,而且和憂鬱密切相關;
失智症常會併發憂鬱,老年憂鬱若未妥善治療,也可能成為失智症的前兆。
老年憂鬱症的主要成因,
是大腦老化的〈生理因素〉和承受失落體驗的〈心理因素〉交相作用所致,
只要及時給予適當的生理與心理治療,病況就會明顯改善。
老年精神科專業醫師和田秀樹,詳盡說明老年憂鬱症的身心病因和判別症狀,
並將其和失智、譫妄等老年認知障礙進行解說比較,
同時提供主要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知識。
在「老老照護」漸已成形的台灣社會,
對於老年憂鬱症患者,以及擔負照顧責任的配偶伴侶或中壯年子女,
本書都希望給予必要的支持與指引,
為打造更友善的醫療、照顧和生活品質而努力,共創無憂老後。
【關於老年憂鬱症,你必須知道的事】
◎老年人不只會失智,也會憂鬱,只要開始老化,人人都是憂鬱症預備軍
◎老年憂鬱常以身體不適的症狀表現,也會有妄想、記憶衰退等認知障礙症狀
◎老年憂鬱會引起「假性失智」,同樣是健忘,失智與憂鬱的差別在於「病識感」
◎老年憂鬱症對患者和照顧者的身心考驗,比失智症更為嚴苛
◎只要運用得當,藥物治療對老年憂鬱多有良好效果,無須抱持偏見與恐慌
【預防老年憂鬱症的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年輕,不要輕易將憂鬱症狀概括為老化現象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往來、照顧孫子、通訊軟體……讓老人家保有「現在還能做的事」
◎放下二分法思考和滿分主義,訓練自己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享用美食,可預防情緒老化;保養臟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收集醫療資訊做好準備,找到「心靈的家庭醫師」……
【治療老年憂鬱症的實用資訊】
◎老年憂鬱檢測量表: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index_06.asp
◎董氏基金會老年憂鬱防治資訊:www.happyaging.tw
◎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carersupport.com.tw
◎求醫科別:全國各醫療院所精神科、老年精神科、身心科(若長輩抗拒看精神科,可先以失眠、腦力減退等身體症狀到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門診掛號,與醫師溝通長輩狀況,必要時再做轉介)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美國卡爾梅寧格(Karl Menninger)精神醫學校國際研究員、老人專門綜合醫院「浴風會」精神科醫師,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一橋大學經濟系非常任講師(醫療經濟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和田秀樹身心診所(專治抗老化與企業主管諮商)院長。
著有《原來,寬鬆一點也無妨》《與孤獨共處》《不被情緒勒索的51種方法》《錯誤百出的老年醫療與照護》《不再為父母的「老去」抓狂》《「忍耐」會使人老化》等書。
官方網站:www.hidekiwada.com
譯者簡介:
楊詠婷
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選書企劃。譯有《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與其急著讀空氣,不如先讀懂自己的心》《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仲間出版)《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等書。
E-mail:norikoyang1973@yahoo.co.jp
章節試閱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比年輕人強烈許多。當他們的身體有狀況,心靈就容易跟著出問題;同樣地,當他們的心靈生了病,對身體也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
大家聽過「疑病症」嗎?比方說,老年患者經常會抱怨自己有「腰痛」、「胸悶」或「無法呼吸」等症狀,去醫院檢查卻找不出任何異常,因此被診斷成「疑病症」。但這時若給予憂鬱症藥物,往往就能改善,這就是所謂的「假性憂鬱」
「假性」聽起來有點像是「裝病」,經常招來誤解。事實上,「假性憂鬱」大多是憂鬱症的前期狀況(類似「假性近視」),明明處於憂鬱狀態,卻未有太多抑鬱、焦慮、沮喪等精神上的病徵,反而是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如今的現實是,即使有許多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假性憂鬱」,卻沒有人發現。為了找出身體不適的原因,他們只能在各家醫院之間不停輾轉,最後變成「逛醫院症候群」的一員。
「逛醫院症候群」不只是醫療浪費高居不下的主因,過度投予不需要的藥物也容易造成副作用。如果能更加重視憂鬱症老人的問題,積極進行治療,應該就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
隨著年齡增長,就算「變得比平常更沒有精神」、「消極懶散」或「缺乏食欲」,出現清晨四、五點就起床,半夜醒來好幾次的失眠症狀,或是以前常外出購物、旅行,現在卻每天宅在家裡不出門等,也經常自然而然就會被歸因於是老化的現象,而輕易地被敷衍、忽視。我看過太多患者被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症狀耽誤,沒有人發現他們其實已經罹患了憂鬱症。
【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
老年憂鬱症除了會有以身體症狀反映的「假性憂鬱」,也經常出現「假性失智」的狀態,而被誤認為失智症。
憂鬱症除了會讓人失去活力、變得消極,另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注意力難以集中,對外界的動態毫無興趣。年輕的憂鬱症患者雖然同樣會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記憶力卻不會嚴重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家原本就會因為生理的老化導致記性變差,這時如果再對外界失去關注,記憶力更會一落千丈,出現明顯的痴呆現象,像是原本會做的事突然忘了該怎麼做,這就是「假性失智」。
如果沒有人發現老人家得的是憂鬱症,還一直被當成是失智症,症狀可能會逐漸惡化、進而變得更難治療。
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經常發生的症狀,就是「被害妄想」,老人家會反覆述說旁人聽來完全是「想太多」的抱怨或不滿,這也是他們常被誤認為失智的重要原因。此外,或許是深怕被拋棄,他們也會產生懷疑另一半出軌的「嫉妒妄想」或「迫害妄想」。由於失智症也會出現這種狀況,的確很難分辨。
在這裡希望大家記得的是,失智症很少會急速惡化,因為這是一種老化現象,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發病。如果狀況急速惡化——特別是突然劇變,通常更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所致。然而,比起年輕患者,憂鬱症老人的症狀發展更為和緩,因此還是有可能被誤診。
話雖如此,假性失智通常能清楚劃定出「是從○月左右開始變得奇怪」的分界線,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多半也比較短;失智症一般則很難確認是從「何時開始發生的」,從發病到就醫的期間也拉得長。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像「健忘門診」這類失智症相關門診,大都是家屬擔心長輩的狀況,而帶本人前來就診。這時,家屬經常會提到老人家「最近突然連手機都不會用了」,或是「每次出門都買一樣的東西回來」等各種令人困擾的問題。
阿茲海默症這種失智症的特徵之一是「缺乏病識感」,所謂的「病識感」,就是「患者對自己健康狀態的知覺能力」。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當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被幻覺糾纏,出現「自己正被超能力者追殺」的妄想時,無論別人再怎麼告訴他們「你想太多了」或「不可能有這種事」,他們仍然會堅持:「我沒有生病,奇怪的是你們!」
這種缺乏病識感的表現,也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如果狀況明明很嚴重了,老人家卻沒有病識感,仍然堅持「自己沒有痴呆」、「只是健忘了一點,年紀大了都是這樣」,或者「是周遭的人太大驚小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就很高。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是擔心自己而主動求診,最常見的憂慮就是:「我最近健忘得厲害,是不是得了阿茲海默症?」
如果是憂鬱症造成的假性失智,患者會對健忘感到不安,一直擔憂「自己是不是有問題?」;但真正的失智症患者,對自己的健忘是不會有感覺的。當然,主動前來就診的老年人當中確實有些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但老年憂鬱症患者占了相當比例卻是不爭的事實。
【憂鬱老人拖下去容易變失智老人──兩者有所連結,最好合併思考】
約有兩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在初期罹患憂鬱症,若有血管性失智症或腦梗塞的後遺症,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更高。近來,哪些是容易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引發了熱烈討論,但我認為最需要注意的仍然是憂鬱症。
即使是在中壯年罹患了憂鬱症,若長時間置之不理,使症狀進一步發展,也會使大腦發生器質性的變化。現在已經可以了解,當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時,大腦會出現某種機能性的變化,如果持續時間過長,神經元細胞就會受到損傷,而導致器質性變化。
總之,老年憂鬱症不是會合併失智症發生,就是會成為失智症的前兆;如果對其置之不理,也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演變成失智症。這些狀況都必須謹慎留意。
常聽到有人說,失智症是「神所賦予的適應能力」,當一個人罹患失智症之後,對自己身體機能的退化、日漸衰老起皺的容貌,以及漠視老人的社會環境就不再在意,甚至會完全遺忘。
以我的治療經驗來看,大多數的失智老人都是充滿幸福的,會出現暴力傾向或到處遊蕩、給家人造成困擾的失智症患者其實是少數。老人家若是以失智狀態走到生命的盡頭,至少本人是沒有受苦的,或許也不算太壞。
但是,如果在晚年罹患了憂鬱症卻沒有任何人發現,家人只以為他「老年痴呆了」,就這樣讓他五年、十年甚至到死前,都活在沮喪抑鬱的狀態之中,只能說是相當令人悲傷的結果。
【對環境的適應變得脆弱——身心的老化降低高齡者的承受能力】
年紀越大,就會越常與自己所愛或依賴的人事物,因死亡或分離而歷經失落的體驗。
六十至六十五歲之間通常會屆齡退休,此時身為母親的女性也會面臨孩子獨立、結婚等離開原生家庭的情況。原本與自己非常親密的對象,突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失了。
有許多老年人因為家人擔心而要求他們同住,於是離開了熟悉的地方和親密的朋友,反而變得失去活力。此外,老年人在角色及立場上的變化也很顯著。只要年紀大了、退休過起悠閒的生活,就會一律被稱為「爺爺」、「奶奶」,連名字及定位都彷彿不再存在。
老年人除了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就連身體的內部環境也有了差異,而主要的變化之一,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基礎含量會變得更低。一旦遭遇人際關係或環境變化的壓力,神經傳導物質一下降,老年人承受的能力就可能不堪一擊,而出現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此外,老年人難以適應變化,也是因為大腦額葉的功能退化,而失去了思考的彈性。只要他們開始想著「自己已經沒用了」或是「沒有必要活下去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偏執,完全否定其他的可能性。
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肌力、視力及聽力等基本身體機能也會跟著衰退,失去了適應的能力。例如許多老年人的聽力變差了,開始聽不到周遭的人在說什麼,就會產生被排擠的感覺,五感的衰退除了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也會帶來心理打擊。每個人上了年紀都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應該要事先了解這些老化造成的改變,而最重要的就是讓老年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被奪走「現在還能做的事」,並且盡量延續、維持住這些能力。
【老年憂鬱更容易以藥物治好——生理治療比心理諮商更有效果】
老年憂鬱症有更大程度是「血清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生理性疾病」。但在精神醫療上,包括老年患者在內的許多人,對抗憂鬱藥物都會心懷排斥。
我必須坦誠地說,目前對於老年憂鬱症,還是以使用藥物的生理性治療為主。應該說,比起年輕人或中壯年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更容易以藥物治癒。
如果是仍在職場奮鬥的中堅世代,會受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麻煩困擾,以及夾處在家人之間的壓力、孩子的教育問題等複雜的因素影響,很難單純地只靠服藥就讓憂鬱症好轉。
但是,很多憂鬱症老人的狀況都是有比較明確的原由,例如「老伴最近剛過世,一個人生活很寂寞」、「身體不再像從前那樣聽話……」一般人若聽到老奶奶消沉地說「我再活下去有什麼用」,可能會覺得「事情很嚴重」,但當我診斷出老奶奶是得了憂鬱症並開了抗憂鬱藥物,狀況通常都會意外地好轉,老奶奶就這樣順利適應了獨居生活。
老年憂鬱症雖然有其心理背景,但如果忽視了「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這種生理性的「宿命」,就很難順利改善症狀。
一說到副作用,或許有人就會感到害怕,但只要藥物在體內作用,就無法避開它。症狀改善只是好的那一面,畢竟藥物作用於體內的過程實在很複雜。即使只是服用市售的感冒藥,也會有昏昏欲睡的副作用;而含有解熱鎮痛成分的藥物,則會對胃部造成負擔。
當然,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下,並不是每個人服藥都會有副作用。即使老年人出現副作用的情況比年輕人多一點,也只是每十人中大約有一人的比例。
用藥的效果及出現的症狀因人而異,也因此患者與醫師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既然知道許多憂鬱症患者在用藥之後,症狀都能在短期內明顯改善,就無需太過敏感,否則反而會影響治療。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更年輕──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第一個基本概念】
現今的老年人展現的模樣,已經和昔日的印象完全不同,即使到了七十多歲還是很有活力。他們從服裝到生活方式的追求都有別於以往,也更習慣於消費。除非原本身體就有什麼疾病,到目前為止一直悠然享受人生的老人家,突然就對旅行、外出興趣缺缺、覺得「做什麼都嫌煩」,行動力和積極性降低,或開始對老後感到不安,很有可能就是憂鬱症作祟。
先前再三強調,每當老年人開始失去活力,都會被認為「畢竟上了年紀,當然會這樣吧」。在現今這個連老年人都還上有高堂的時代,大眾對老年人抱持的印象卻未與時俱進地更新,未曾注意到他們比從前的老年人還要年輕有活力。
以一九四五年出生的日本影星吉永小百合來說,如此神采奕奕、看來比實際歲數年輕的老人家看似特例,卻意外地可能只是該世代的縮影。換言之,跟她同一世代、常去健身中心運動或是每天游泳的人,其實一點也不少見。雖然有個別差異,現今的老年人已不像農業時期那樣,因為重度體力勞動的耗損,而使身體提早出現問題,大腦每天接受的刺激也與以往大為迥異,因此在精神上也顯得活力煥發。
要做好老年心理疾病的防治,如何改善老人家身邊的環境,讓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這個必須守護老人的世代,不只要對憂鬱症、也要對所有的老年人,都有正確的了解與認知。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當年齡隨著歲月增長,欲望也會逐漸減弱,不僅食欲和性欲會降低,連成功欲或支配欲這類社會性的欲望也會跟著消退。
但是,欲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能量來源,只要我們活著,它就絕對不會無用。
認為「年紀大了就應該無欲無求」,其實是很大的誤解,不要因此刻意忍耐、勉強自己。當人壓抑自己的欲望,就會變成一個「什麼事都不想做」、「做什麼都覺得無趣」,失去積極性和好奇心的老人。
其實,管控這些重要欲望的功能,也是由大腦的額葉負責。
人體的機能幾乎都是「不用就會退化」,若是刻意地壓抑欲望,不讓額葉有活躍的機會,也會加速大腦的衰退。
欲望,是激發我們產生動力和意願的最大誘因,無論是食欲也好、性欲也好,都不要太過壓抑,才能延緩額葉的老化。
具體來說,就是誠實地面對「想吃美食」、「想和年輕女性交朋友」、「想被好男人珍惜」等等的欲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被欲望支配,淪落到去偷竊或性騷擾,那根本是對欲望不做任何控制。
雖然必須遵守社會的規範,至少誠實面對自我的欲望,對保持大腦的年輕是很重要的。所以,最好不要給自己套上太嚴苛的道德枷鎖。
例如,無論幾歲,「想讓異性覺得自己很帥(漂亮)」的想法,是讓身心保持年輕的重要條件。若是過度束縛對方,讓另一伴變得完全不在意身材及外表,反而會讓彼此都不幸福。
此外,像是「想要名牌服飾或手錶」這種物質欲望,也會帶給額葉刺激。有機會來一趟海外購物旅行,升級一下對自己的犒賞也未嘗不可。
為了滿足這些欲望,思考「自己該怎麼做」,於是努力去賺錢或做其他事情,都能有效預防思考老化。即使只是一場小小的約會,也是需要動腦筋做好安排的,像是「先去餐廳吃飯,再去百貨公司……」
有些人年輕時很注重外表,上了年紀之後,即使穿著的衣服可能很高級,卻總淪為一成不變。或許是因為思考老化,讓他們無心去想每天要怎麼穿搭,但如果還想滿足自己的欲望,即使上了年紀也應該不覺得麻煩。
不要過度壓抑自我欲望,就預防老年憂鬱症而言,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比年輕人強烈許多。當他們的身體有狀況,心靈就容易跟著出問題;同樣地,當他們的心靈生了病,對身體也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
大家聽過「疑病症」嗎?比方說,老年患者經常會抱怨自己有「腰痛」、「胸悶」或「無法呼吸」等症狀,去醫院檢查卻找不出任何異常,因此被診斷成「疑病症」。但這時若給予憂鬱症藥物,往往就能改善,這就是所謂的「假性憂鬱」
「假性」聽起來有點像是「裝病」,經常招來誤解。事實上,「假性憂鬱」大多是憂鬱症的前期狀況(...
作者序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台灣這幾年正面臨快速老化的衝擊,在銀色海嘯帶起的浪潮中,有許多人重視如何抗老,如何預防失智、延緩失能,唯獨對於這銀色海嘯下的黑色暗潮——老年憂鬱症,缺乏足夠的關注。
雖希望不老,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老、也會死,這是生而為人,都會經歷的過程。招牌大大寫著逆齡,但時常做的行為都只是匿齡。正如同作者透過自體心理學大師寇哈特的理論,提出了心理層面的詮釋,倘若一個人因老化,而無法愛變得如此的自己,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就成了老年憂鬱的危險族群。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老年憂鬱症的診斷率和就醫率都偏低。他對事物失去興趣,你說那是因為牌搭子沒了。他退縮在家足不出戶,你認為只是膝蓋退化行動不便。不願正視罹患憂鬱症的可能,一味用「老化」這個因素來合理化種種蛛絲馬跡,就像是在難以攀越的高牆外,又塗上了迷彩防衛漆一般,讓帶著兵馬前來支援的友軍,連牆的裂痕在哪裡都找不著,只能徒呼負負。
我要再說一次作者在書中大力疾呼的重點: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雖然這是道高牆,幸好我們有槍彈武器,有時能破碎它。幸好我們有繩索長梯,多半能經過它。幸好我們有鑽洞機,不行起碼能繞過它。但首先,我們要能發現它。面對老年社會,應多多宣導憂鬱防治,共創無憂老化。
好老,好好地老。我也要強調作者再三重申的另一個重點:老年期追求的,不只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而在與生活品質相關的因素之中,憂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心靈的家庭醫師╱家庭的心靈醫師。作者在文末,建議大家在老年期都應該有個心靈的家庭醫師,來守護健康,從醫療老年憂鬱症著手,關注一個人的身心靈全面向,了解憂鬱與失智症之間的關係,了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明白事物之間相互連動的道理,應用藥物與非藥物的各種方式,來協助憂鬱症的防治。
而我要在這裡提出另一個說法。在老年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中有句話,始終深印在我腦海裡——老年精神醫學即是家庭精神醫學(Geriatric Psychiatry is Family Psychiatry)。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症患者開始,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不管是一同邁入老年的配偶伴侶,還是正值中年的子女,甚至是剛剛成年的孫子女,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
作者序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世上還有哪一種疾病,患者人數如此龐大,卻幾乎完全被社會忽視?」——這就是我對「老年憂鬱症」最真實的想法。
老年憂鬱症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卻未受到一般大眾太多的重視。自一九八八年任職老人專門綜合醫院「浴風會」以來,我就以「老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為職志,並曾在老人安養中心從事心理輔導十五年,也因此得出了一些感觸。
首先,大家聽到老年精神科醫師,就會直接認定是「失智症專家」。但很遺憾的現實是,當前失智症的治療僅止於周邊症狀,核心症狀仍未有根本的治療方法。
相較之下,老年憂鬱症對於藥物治療的反應十分良好,痊癒的機率也很高。話雖如此,害怕失智症而求診的患者及家屬源源不絕,懷疑是憂鬱症而自主就醫的卻極為稀少。反倒是家屬以為長輩失智了而帶來就醫,經過診斷才發現是憂鬱症,這種情況壓倒性地居多。
過了八十五歲,大約有三○%的老年人符合失智症的診斷標準,但若是高齡前期(未滿七十五歲),則大約只有一〜二%。相對地,在歐美的各種國民調查研究報告中,卻有五%的老人符合憂鬱症的診斷。也就是說,當高齡前期的老人失去活力和興致、記憶與智力衰退,被認為出現「失智」的症狀時,其中有七到八成很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
失智症是當前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但相較起來,治癒率高、致死風險也高的老年憂鬱症,更應該受到重視。只有讓更多人了解老年憂鬱症,並且對它具備足夠的敏感度,才能幫助更多老年人,進而拯救他們的性命。
此外,基於多年的治療經驗,我深深覺得在晚年罹患憂鬱症,可以說是「人生的悲劇」。雖然失智症是「誰都不想得到」的可怕疾病,但就患者本身而言,這些老人家最終會遺忘所有不快樂的事,知能上的退化意外地使他們經常處於高度的愉悅狀態(Euphoria,欣快症狀)。相較之下,老年時罹患了憂鬱症、又得不到治療,就只能到離開人世前都活在抑鬱之中,再也感受不到幸福或快樂。
然而,這種悲慘的狀態是可以用藥物治療、改善的。也因此,我將老年憂鬱症的宣導治療視為畢生的使命,希望這本書能為這些受苦的老人家提供些許助力。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台灣這幾年正面臨快速老化的衝擊,在銀色海嘯帶起的浪潮中,有許多人重視如何抗老,如何預防失智、延緩失能,唯獨對於這銀色海嘯下的黑色暗潮——老年憂鬱症,缺乏足夠的關注。
雖希望不老,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老、也會死,這是生而為人,都會經歷的過程。招牌大大寫著逆齡,但時常做的行為都只是匿齡。正如同作者透過自體心理學大師寇哈特的理論,提出了心理層面的詮釋,倘若一個人因老化,而無法愛變得如此的自己,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就成了老年憂鬱的...
目錄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蔡佳芬
作者序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序章 居然有這麼多憂鬱症老人——被忽視已久的心病
難以察覺的老年憂鬱——百萬名憂鬱症老人完全被忽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強烈許多——內科住院患者有兩成罹患了憂鬱症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症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生理性的變化是重要成因──腦梗塞、血管型失智症易引發憂鬱症
老年人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老年和憂鬱,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因子
老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積極防治憂鬱,降低了近八成自殺率
注意憂鬱症的連鎖效應——自殺者遺族會在自責中痛苦掙扎
第1章 其實是生理性疾病——老年人的體質變化
老年憂鬱症是生理性疾病——血清素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老年憂鬱更容易以藥物治好——生理治療比心理諮商更有效果
老年人對自殺的親切感較高?——過了六十五歲,自殺率仍不斷升高
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
失智症患者容易罹患憂鬱症?──兩者有所連結,最好合併思考
憂鬱老人拖下去容易變失智老人——大腦的機能性變化會成為器質性變化
除了憂鬱和悲觀之外——老年憂鬱有青壯年患者沒有的特定症狀
對環境的適應變得脆弱——身心的老化降低高齡者的承受能力
讓老人家保有「現在還能做的事」——減少環境變化造成的適應衝擊
第2章 總是不斷地面臨失去——讓老年人深陷憂鬱的心理
老化的心靈是如何運作的?——只要活著,就逃不開「失去的過程」
人生最大的壓力是喪偶——「夥伴不斷減少」,是老年人才有的體會
老年人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無法愛變得如此糟糕的自己」
開始與「支持自愛的存在」死別——人際關係的分離,導致自愛喪失
自我認同、自我形象的低落——五感的衰退也會造成心理打擊
生病、失能、失智、沒錢……——老年人生活在各種不安之中
「與他人比較」沒有意義——自愛無法滿足,精神狀態就會變糟
擺脫「對年老的否定」——現在是最需要老人力量的時候
耶穌體會過變老的感覺嗎?——東西方看待老人的思考差異
第3章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容易讓人誤解的老年症狀
充實的軟體VS.老舊的硬體──人生經驗豐富,大腦機能卻退化了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3D」疾病
比失智症更像失智症的疾病──連醫生都容易弄錯的「譫妄」
近似「夢遊症」的意識障礙──譫妄發作時,會出現突兀言行
重新正確地認識失智症──有九成的患者,都會慢慢變安靜
失智症共有的核心症狀──換個角度看,「做得到的事還有很多」
《李爾王》是失智症的故事?──忠言逆耳的愛反而釀成了悲劇
失智症因人而異的周邊症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造成不同反應
老年人為何會有妄想?──處於弱勢所產生的不安、混亂及焦慮
「可以責罵失智症患者嗎?」──就算被責罵,也馬上就忘了……
漸受關注的「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幻視妄想、運動障礙之間反覆發作
更令人困擾的「額顳葉失智症」──無法抑制欲望,任意做出問題行為
出現妄想的「老年期精神病」──其他知能都正常,卻有某種執拗妄想
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有各種型態──產生妄想,並不代表就是失智
心理影響生理,生理影響心理──老年人症狀惡化的雙向模式
第4章 治療老年憂鬱症──抗憂鬱藥物與認知療法
「憂鬱症是心靈的感冒」?──極易陷入惡性循環的棘手疾病
及早治療,終止惡性循環──在憂鬱中走到生命盡頭,是最大的悲劇
憂鬱症的不可逆風險──長期置之不理,神經細胞將無法復原
憂鬱防治就是自殺防治──自殺不是個人選擇,而是被逼到絕境的死亡
避免製造「下一個自殺者」——對於自殺報導,媒體必須審慎自律
家屬要有相當的警覺性──注意老人家太早清醒、熟眠障礙的症狀
憂鬱不是因為心性脆弱──只要缺乏血清素,誰都會得到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的藥物治療──SSRI副作用較少,是突破性的抗鬱劑
新世代抗鬱劑不斷登場——SNRI、NaSSA都適合老年人服用
生理性的ECT電療法──美國治療老年憂鬱症的首要選擇
老年憂鬱症的心理治療──認知療法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設身處地,緩解他們的孤立情緒
照顧者也同樣需要支援——彼此扶持交流,善用社會照護服務
第5章 預防老年憂鬱症──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更年輕──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第一個基本概念
喜歡旅行的爺爺突然不想出門?──活動度降低,可能隱藏著憂鬱威脅
每個人都是憂鬱症預備軍──缺乏基本認知,才會對憂鬱症產生偏見
額葉老化讓想法僵化——越來越無法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培養「或許有可能」的思考模式──「專家絕對不會錯」,這種想法很危險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往來、照顧孫子、社群軟體……——創造讓長者找到生活目標的環境
努力過著「有益大腦的生活」──防止引發憂鬱的生理性變化
吃粗食無法有效增加血清素──享用美食的幸福體驗,可預防情緒老化
抗老,同時也能抗憂鬱——保養臟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改變觀點,消除「認知扭曲」──停止二分法思考,放下滿分主義
自家附近有好的精神科嗎?──收集資訊做好準備,也是一種預防
醫生帶給老人家的心理撫慰——候診室裡都是健康老人,才是好醫院
找到一位「心靈的家庭醫師」──在超高齡社會美好生活的秘訣
編者附錄
老年憂鬱症的基礎知識
假性失智和失智症的差別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蔡佳芬
作者序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序章 居然有這麼多憂鬱症老人——被忽視已久的心病
難以察覺的老年憂鬱——百萬名憂鬱症老人完全被忽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強烈許多——內科住院患者有兩成罹患了憂鬱症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症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生理性的變化是重要成因──腦梗塞、血管型失智症易引發憂鬱症
老年人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老年和憂鬱,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仲間出版出版日期:2021-04-21ISBN/ISSN:978986989205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4.8*21*1.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