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不會的中醫,只有講不清的中醫。
不是中醫多麼深奧難懂,而是表達得還不夠通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概述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和基本原則之後,介紹了中醫養生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應用,包括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食藥養生、傳統運動養生、針灸養生、按摩養生等。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開啟了輕鬆學中醫、快樂學國學的愉悅之旅。
本書特色
1.內容詳解細談中醫學的養生之道;
2.採用圖解的方式,化繁為簡,講述發展史,基本觀念,原則等,並配合食療,針炙等的養生方式點對點教授養生之道;
3.和同系列的其他篇章配套宣傳;
知名電視台主講嘉賓羅大倫編繪。
作者簡介:
羅大倫
原名羅大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原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主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國醫》主講嘉賓。
石猴,美術編輯,資深出版人,獨立藝術家。策劃並創作了多部暢銷級圖書,其作品累計銷量達百萬本。
章節試閱
上醫治未病
相傳,古代的名醫扁鵲有兩位兄長,他們也是醫生。有一次,魏文侯問扁鵲,三兄弟中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說:「長兄醫術最好,二兄次之,我的醫術最差。」魏文侯問:「為甚麼他們都沒有多大名氣呢?」扁鵲說:「長兄治病,是在病情未發作之前就鏟除了病因,因此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二兄治病,是治在病情初起時,人們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也只能揚名鄉裡。我是在病人病情嚴重時治療的,針灸、刺血、內服、外敷,用盡各種手段救人性命,因此人們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這個故事可能是古人虛構附會的,但卻反映出中醫最核心的健康觀—「治未病」思想。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對待疾病應於其未起之時預防根除,待到沉痾難消、積重難返時再治,就如同渴而穿井,鬥而鑄錐,往往為時已晚。「治未病」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為未病先防,一為已病防變。幾千年來這一保健思想一直有效地指導了中醫的防治實踐。在目前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亞健康者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重視治未病,科學運用中醫調攝養生,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何為養生
養生就是採取措施保養人的生命,提高生命質量,延長壽命的行為。具體來說,養生是人類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發展,根據人體生長衰老的量、質變化規律所進行的身心養護活動,應貫穿於出生前、出生後,病前、病後的全過程。
何為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中醫分支學科,它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文化、歷史、哲學為深厚底蘊,以中醫理論為堅實基礎,集各地、各民族的養生智慧為一體,融匯道家、儒家、佛家及歷代養生家、醫學家的養生體驗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
中醫養生學的歷史演進
中醫養生學發源於遠古,奠基於先秦時期,形成於秦漢時期,於魏晉隋唐時期取得極大充實,於宋金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養生學發展史
遠古時期(萌芽)
夏代之前,人們在不斷與自然鬥爭,爭取更好生存條件的同時,也不斷積累著養生防病的知識,探索著祛病延年的方法。雖然這些養生之法出自本能,尚為原始,不能成為一種學說,但已經可以認作是中醫養生學的萌芽了。
先秦時期(奠基)
先秦時期,隨著養生經驗和養生知識的進一步積累,人們在個人衛生、環境衛生、敬老養老、食養、食治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諸子百家的論著中,包括了許多關於養生保健的精闢論述。這些都為中醫養生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時期(形成)
秦漢時期,湧現出許多養生家和養生專論;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對當時養生學術產生了巨大影響。《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醫養生學已經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蓬勃地發展起來。東漢名醫張仲景豐富和發展了中醫養生學理論。
秦漢時期—《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以陰陽、五行、經絡、精神、氣血等為主要內容,從整體角度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要領和防治原則。本書從諸子百家的養生思想匯總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並將其發揮。它的面世標誌著中醫養生學體系的形成。
魏晉隋唐時期(充實)
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道教盛行,經過最初的紛爭,三教逐漸滲透、融合。這樣的局面影響了整個社會,並促進了醫家汲取各家之長,將其融入到養生理論之中。
魏晉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醫藥和養生實踐方面都做出了不朽貢獻,也是將儒、道、佛與醫融為一體的先驅。其著作《千金方》既是一部醫學巨著,也是一部集養生術之大成的力作。孫思邈之所以將其以“千金”命名,旨在強調生命重如千金,彰顯了養生學的根本宗旨。
宋金元時期(發展)
宋代以後,朝野上下都十分重視養生,官修的醫學典籍中出現了大量養生食藥。金元時期的醫家和養生家根據陰陽五行等理論,對於藥物的性味功用進行了深入研究,使其既適用於疾病辨治,又有利於防病保健。
宋金元時期—《養老奉親書》
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老年保健學著作,問世後經元代鄒鉉續增3 卷,更名為《壽親養老學新書》。該書標誌著中國老年醫學的正式誕生。
明清時期(鼎盛)
明清時期,養生學不但在理論上大有建樹,而且也愈加注重實踐和普及惠民。在此期間產生了許多著名的醫學養生家,養生學著作劇增,達到了鼎盛,刊行的養生類著作比之前2200 多年所發行的總量還要多。
明清時期—張景岳
張景岳,名介賓,字惠卿,號景岳,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時人稱其為“仲景以後,千古一人”,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中醫養生學方面,他將藏象學說與養生理論相結合,突出脾胃和生命的主題。著有《類書》和《景岳全書》。
上醫治未病
相傳,古代的名醫扁鵲有兩位兄長,他們也是醫生。有一次,魏文侯問扁鵲,三兄弟中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說:「長兄醫術最好,二兄次之,我的醫術最差。」魏文侯問:「為甚麼他們都沒有多大名氣呢?」扁鵲說:「長兄治病,是在病情未發作之前就鏟除了病因,因此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二兄治病,是治在病情初起時,人們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也只能揚名鄉裡。我是在病人病情嚴重時治療的,針灸、刺血、內服、外敷,用盡各種手段救人性命,因此人們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這個故事可能是古人虛構附會的,但卻反映出中醫...
目錄
代序 只為中醫太美
前言 用圖解解讀中醫
上醫治未病
何為養生
何為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的歷史演進
養生學發展史
遠古時期(萌芽)
先秦時期(奠基)
秦漢時期(形成)
秦漢時期—《黃帝內經》
魏晉隋唐時期(充實)
魏晉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宋金元時期(發展)
宋金元時期—《養老奉親書》
明清時期(鼎盛)
明清時期—張景岳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生命觀
生命的物質觀—生命的物質基礎(精)
生命的物質觀—生命活動的動力(氣)
生命的物質觀—生命的主宰(神)
生命的物質觀—精、氣、神的關係
生命的運動變化觀1
生命的運動變化觀2
生命的運動變化觀3
壽夭觀
影响壽夭的主要因素
健康觀
中醫的四維健康觀
形與神俱的健康標準1
形與神俱的健康標準2
預防觀
和諧觀
人與自然和諧—天人一體
人與自然和諧—天人相應
人體自身和諧—五臟系統和諧統一
人體自身和諧—形氣神的和諧統一
人體自身和諧—常變狀態的和諧適度
人與社會的和諧
權衡觀
自然、生命的權衡自穩—自然氣象權衡自穩
自然、生命的權衡自穩—自然生態的權衡自穩
自然、生命的權衡自穩—人體的權衡自穩
養生的權衡自穩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天人相應,和諧統一
順應天時—順四時而養
順應天時—順晝夜而養
順應天時—順月之盈虧而養
適應地理
動靜互涵,形神合一
動與靜
形與神
動以煉形,靜以養神
動靜結合,協調互濟
形神共養,養神為先
保形全神,調神安形
審因施養,三因制宜
因時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綜合調攝,雜合以養
精神養生
積精全神
調氣安神
四氣調神
修德怡神
調志攝神
起居養生
起居養生的原則
起居養生的內容
安於居處
勞逸結合
衣著適宜
二便通暢
睡眠養生
睡眠養生—睡前調攝
睡眠養生—睡時調攝(臥向)
睡眠養生—睡時調攝(睡姿)
睡眠養生—睡時調攝(時間)
睡眠養生—睡眠環境(臥室)
睡眠養生—睡眠環境(臥具)
食藥養生
食藥兩用品的作用
食藥養生的原則
食藥養生的禁忌
常用養生食藥
補益類—山藥˙薏苡仁
補益類—白扁豆˙茯苓
補益類—大棗˙蓮子
補益類—龍眼肉˙玉竹
補益類—黃精˙百合
補益類—蜂蜜˙酸棗仁
補益類—白果˙芡實
補益類—益智仁˙阿膠
補益類—枸杞子˙黑芝麻
補益類—桑椹˙覆盆子
健胃消食類—山楂˙雞內金
健胃消食類—麥芽˙萊菔子
健胃消食類—砂仁˙荷葉
健胃消食類—紫蘇˙木瓜
調肝類—香櫞˙佛手
調肝類—菊花˙決明子
理肺類—杏仁˙橄欖
理肺類—羅漢果˙桑葉
清熱類—金銀花˙魚腥草
清熱類—鮮芦根˙馬齒莧
清熱類—梔子˙槐花
清熱類—蒲公英˙鮮白茅根
通便類—火麻仁˙郁李仁
化痰化瘀類—昆布˙胖大海
化痰化瘀類—桃仁
其他種類—葛根˙薤白
傳統運動養生
傳統運動養生作用機制
傳統運動養生流派
常用傳統運動養生法
八段錦
易筋經
太極拳
五禽戲
六字訣
針灸養生
針灸養生作用機制
常用針灸養生法
毫針刺法—針具
毫針刺法—針刺體位
毫針刺法—針刺方法(持針法)
毫針刺法—針刺方法(進針法)
毫針刺法—針刺方法(行針手法)
毫針刺法—針刺方法(針刺補瀉)
毫針刺法—針刺方法(留針與出針)
毫針刺法—常用穴位
毫針刺法—針刺禁忌
灸法—材料
灸法—艾灸操作方法
灸法—常用穴位
灸法—艾灸禁忌
拔罐—用具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常用穴位
拔罐—拔罐禁忌
穴位敷貼—藥物與劑型
穴位敷帖—操作方法與禁忌
刮痧—用具與部位
刮痧—操作方法
刮痧—刮痧禁忌
按摩養生
按摩養生作用機制
常用按摩養生法
捏脊
穴位按摩舉例
其他養生方法
房事養生
音樂養生
娛樂養生
沐浴養生
色彩養生
香熏養生
因時養生的應用
晝夜養生
養生方法
節氣養生
“四立”調養
“二至”調養
“二分”調養
清明、穀雨、芒種調養
小暑、大暑、處暑調養
白露、寒露調養
小雪、大雪調養
小寒、大寒調養
四季養生
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調養方法
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調養方法1
夏季養生—調養方法2
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調養方法
冬季養生
冬季養生—調養方法1
冬季養生—調養方法2
因人養生的應用
按年齡養生
嬰幼兒養生
兒童養生
青少年養生
中年人養生
老年人養生
按性別養生
男性養生
女性養生
女性養生—月經期保養
女性養生—妊娠期保養
女性養生—產褥期保養
女性養生—哺乳期保養
女性養生—更年期保養
按職業養生
腦力勞動者保養
體力勞動者保養
按體質養生
體質的成因
體質的分類
體質養生方法1
體質養生方法2
按部位養生的應用
頭面部保養
養髮
養顏
五官保養
眼部保養
耳部保養
鼻部保養
口腔保養—牙齒保養
胸背腰腹保養
胸部保養
背部保健
腰部保養
腹部保養
四肢部位保養
上肢保養
下肢保養
臟腑保養
心的保養
肝的保養
脾胃保養
肺的保養
腎的保養
後記
代序 只為中醫太美
前言 用圖解解讀中醫
上醫治未病
何為養生
何為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的歷史演進
養生學發展史
遠古時期(萌芽)
先秦時期(奠基)
秦漢時期(形成)
秦漢時期—《黃帝內經》
魏晉隋唐時期(充實)
魏晉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宋金元時期(發展)
宋金元時期—《養老奉親書》
明清時期(鼎盛)
明清時期—張景岳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生命觀
生命的物質觀—生命的物質基礎(精)
生命的物質觀—生命活動的動力(氣)
生命的物質觀—生命的主宰(神)
生命的物質...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5-05ISBN/ISSN:978988869498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8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