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級學者小笠原欣幸25年研究成果
目前唯一以歷年臺灣總統選舉為主題的專書!
中譯本新增2020總統大選篇章!【大家都懂又都不太懂的總統選舉】
民主化以來,總統選舉已經成為臺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句「你要投誰?」就可以引發熱烈的討論。關於選舉,我們雖然可以從媒體接受即時的訊息,卻時常顯得紛雜;我們也從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口中聽到各種說法,卻不免半信半疑。對於各次大選,我們心中都有一套他為何輸、他為何贏的理論,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否禁得起檢驗?如果對於過去的勝敗理解不確,下一次選舉時又該如何抉擇?
總統選舉是臺灣認同意識發揚的結果,也是臺灣認同意識爭奪的戰場。想要了解此意識的源流,就必須回顧1996年以來總統選舉的歷程。
【從造勢場到標準差,全面解析七次總統選舉】
本書作者小笠原欣幸教授在2016和2020選前精準預測選舉結果,引起臺灣媒體注意,封為「神人級學者」。預測看似神奇,其實乃是多年紮實研究累積的成果。小笠原欣幸投身台灣選舉研究以來,不只堅持實地踏查選情,並且嚴密的分析民調數字以及開票結果,精細的程度直達各投開票「所」層級,務求所提出的解釋不只能夠在數字上驗證,也符合第一線的民情。
在本書中小笠原欣幸即以此宏觀又透徹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過1996以來的七次總統選舉,在每一屆選舉的章節中檢視各陣營的攻防、分析成敗之因,以及每次選舉結果對臺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並且也對許多選舉中的迷團提供解答:
● 棄保效應於選前哪一天開始發酵?
● 中南部的票沒投出來,民進黨才會輸?
● 候選人採取「陸戰」或是「空戰」,如何用統計學偵測?
● 大家都想搶中間選民,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對於親身經歷選舉的臺灣人而言,本書提供了一種冷靜而學術的觀點,重新檢視我們熟悉的總統大選。
【臺灣民主之路的完整回顧】
本書原文2019年於日本出版,旋即獲得 2020年每日新聞第32回「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以及第15回「樫山純三賞」學術書賞的肯定。此次中譯本作者新增2020選舉的章節,是當前唯一完整討論臺灣歷屆總統選舉的專書,為關心臺灣民主之人所必讀。
【名人推薦】
王業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菁芳/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小笠原欣幸
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1958年出生。1981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系。86年取得同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91年起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擔任專任講師。94年升任副教授。2013年同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2020年升任教授。曾任英國雪菲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及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客座研究員。經常造訪臺灣,多次與總統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及臺灣執政、在野各黨政治家及地方政治家、學者、智囊見面。
2020年獲得「亞細亞太平洋賞」的特別賞以及「樫山純三賞」的學術書賞。
主要論文有〈2016年臺灣大選分析〉《臺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2016年),著作有《哈羅德‧拉斯基─挑戰政治的政治學者》(勁草書房,1987年),共同著作有《馬英九連任─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的結果及其影響》(IDE-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2012年)、《解讀現代臺灣政治》(研文出版,2014年)、《現代臺灣的政治經濟與兩岸關係》(晃洋書店,2018年),《蔡英文連任─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以及蔡政府第二任期的課題》(IDE-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2020年)等。
於〔小笠原網站〕(http://www.tufs.ac.jp/ts/personal/ogasawara/)上發表許多關於臺灣政治的解說及分析。
譯者簡介:
李彥樺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灣東吳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 2020日本每日新聞第32回「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
● 2020第15回「樫山純三賞」學術書賞
第15回樫山純三獎審查意見——
作者以第一線的近距離觀察,調查每一次的總統選舉……梳理選民的屬性(台灣人、外省人)和投票的地區,詳細分析投票行為,不僅只於縣市,也關注鄉鎮層級。除了使用統計方法進行選舉分析外,還充分利用現場採訪的結果,描繪了臺灣民眾對政治複雜的意識和行為,研究得到了高度評價。作者多年來在臺北以及各地定點觀察總統以及地方選舉。他以獨特的「政治觀察方法」分析亞洲政治,也是獲獎的原因。
得獎紀錄:● 2020日本每日新聞第32回「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
● 2020第15回「樫山純三賞」學術書賞
第15回樫山純三獎審查意見——
作者以第一線的近距離觀察,調查每一次的總統選舉……梳理選民的屬性(台灣人、外省人)和投票的地區,詳細分析投票行為,不僅只於縣市,也關注鄉鎮層級。除了使用統計方法進行選舉分析外,還充分利用現場採訪的結果,描繪了臺灣民眾對政治複雜的意識和行為,研究得到了高度評價。作者多年來在臺北以及各地定點觀察總統以及地方選舉。他以獨特的「政治觀察方法」分析亞洲政治,也是獲獎的原因。
章節試閱
【序章|臺灣政治概論─民主化與臺灣化的政治變動─】(節選)
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
接著來看看各種選舉當中最重要的總統選舉。一九九六年三月的總統選舉是第一次的總統民選,不僅是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臺灣認同」發展的重要起點。這場選舉的候選人共有四名,分別為國民黨的現任總統李登輝(本省人)、民進黨的彭明敏(本省人)、獲得新黨支持的林洋港(本省人),以及無黨籍的陳履安(外省人)。李登輝在國民黨內的地位相當穩固,因此在相當早期的階段,就可以預期國民黨是由李登輝出來參選。副總統候選人則是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連戰。
當時在國民黨內,一般認為唯一能跟李登輝一較高下的人物,只有當時擔任司法院長的林洋港。林洋港知道國民黨不會推舉自己為候選人,因此打算與新黨聯手對抗李登輝。另一方面,由於新黨是一個以外省人為主的政黨,黨員們考量臺灣的人口結構,認為推舉外省人出來參選總統並不是明智的做法,因此也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本省人當作支持的對象。雙方的想法正好合拍,林洋港於是在新黨的支持下出馬角逐總統職位,副總統候選人則是當時軍旅出身的外省籍政治人物當中最具實力的郝柏村。
民進黨的內部先進行了一次黨內初選,角逐者是中間路線的許信良及獨派的彭明敏,最後由彭明敏勝出,獲得民進黨提名。彭明敏是臺獨運動的精神領袖,長年流亡海外,直到一九九二年才回到臺灣。此時的民進黨正值方向轉換期,選戰中的訴求主軸還不明確,不曉得該走強調臺灣民族主義的路線,還是該走強調有能力代替國民黨統治臺灣的路線。
第四名候選人是陳履安。陳履安是陳誠的兒子,陳誠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曾經擔任臺灣省主席,陳履安自己也曾經擔任國防部長及監察院長,在當時頗有聲望。他批評現有的政黨,以無黨籍的身分出馬角逐總統,一度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
這場選舉的觀察重點,在於過去採行一黨專制的國民黨在民主化之後是否依然能維持其政權。就像是一塊試金石,考驗身為外來政權的國民黨能否為佔臺灣人口大多數的本省人所接納。
李登輝在一九九五年的訪美之行,為這場選戰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雖然只是私人行程而非正式外交拜訪,但是對於長年在國際上遭到孤立的臺灣人而言,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為題的演講,可說是相當輝煌的外交成果。就連平日對國民黨抱持反感的民進黨支持者,也大多讚揚李登輝的訪美之行,認為李登輝此舉「讓世人知道臺灣的存在」。
但李登輝訪美也讓中國大為震怒,中國一方面嚴厲批判李登輝,另一方面更在對岸實施軍事演習,對臺灣施加壓力。隨著選舉逐漸逼近,中國為了阻止李登輝當選,更是持續展開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朝著臺灣北部的基隆外海及南部的高雄外海試射飛彈。對此李登輝表現出絕不屈服的強硬態度,還曾經以臺語的「空包彈」來形容中國所發射的飛彈,成功安撫了驚恐不安的臺灣人,展現出了過人的領導能力。
中國的恐嚇,激起了臺灣人對中國的反感,也提升了「臺灣認同」的強度。但是民眾的支持對象不是民進黨,而是國民黨的李登輝。一場候選人多達四名的選舉,一人要拿到過半數的選票並不容易,而李登輝的得票率竟高達五四‧ ○%,民進黨的彭明敏只有二一‧ 一%,林洋港一四‧ 九%,陳履安一○ ‧ ○%。李登輝勝利的原因除了訪美及中國的恐嚇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李登輝的政治立場在臺灣的兩極化民族主義生態中找到了絕佳的位置。李登輝將臺灣的未來發展定位為中華民國的臺灣化,將追求中國民族主義的新黨及追求臺灣民族主義的民進黨推向政治舞臺的兩個極端,藉此鞏固了懷抱「臺灣認同」且排斥激烈變化的中間選民的支持。
接下來李登輝繼續依循「臺灣認同」推動教育及文化政策,並在一九九九年以「兩國論」作為其集大成。
「兩國論」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雖然這番話理性論述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隔著臺灣海峽的相對關係,而且符合臺灣內部大多數人對現況的認知,卻引來中國的強烈反彈,中國再度以軍事演習向臺灣施壓。
【第八章|二○二○年選舉——拒絕一國兩制】(節選)
二○一六年總統選舉,首次締造了民進黨完全執政。二○二○年選舉,是要決定是否讓蔡英文政府繼續做下去。另外,由於這時期中國對臺灣的影響力之大,可說是前所未見,再加上本次選舉是在美中對立的大環境中首次舉行的臺灣總統大選,所以受到內外矚目。本次選舉的結果,也取決於臺灣選民如何判斷「國家認同問題」。
選戰過程中,現任總統蔡英文明確表態否定「一國兩制」及中國所主張的統一。國民黨的韓國瑜候選人面對中國的統一壓力,無法明確表明如何捍衛中華民國。臺灣選民選擇支持蔡總統的「國家認同問題」相關主張,做出了讓民進黨繼續執政的判斷。透過二○二○年選舉,臺灣民意明確表態拒絕了「一國兩制」。
〈蔡英文執政後的政治局勢〉
跌跌撞撞的完全執政
蔡英文雖然在大獲全勝的氣勢下開始執政,但是政權的運作卻是頻頻出狀況。首先,蔡政府勇敢挑戰當初馬政府不敢碰的年金改革及一例一休問題改革,但是這一連串的改革引來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另一方面,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的務實經濟政策,卻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看見效果。而「新南向政策」雖然企圖強化與東南亞諸國的聯繫、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那也是一種長期性的政策。此外在轉型正義、非核家園、原住民復權政策、同性婚姻合法化等種種社會自由主義政策上,蔡英文政府夾在強硬的公民運動及保守的民意之間,立場相當尷尬,支持結構出現破口。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民眾對蔡政府的滿意度在短短半年之內大幅下滑。
從藍綠陣營對立結構的宏觀角度來看,民進黨及時代力量、柯文哲等第三勢力在二○二○年之前,原本有「不能讓國民黨東山再起」的一致立場。但是在國民黨大敗,共同的「敵人」消失了之後,反國民黨聯盟勢力的成員開始各懷鬼胎及過度自信。在蔡政府成立之後不久,聯盟勢力就瀕臨瓦解。國民黨雖然淪為「三分之一」的政黨,卻意外得到了一個重振聲勢的機會。
在兩岸政策上,蔡英文遵守著競選時的承諾,採取維持現狀路線,而且保持「不挑釁中國」的低姿態。在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上,她明確表示將「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這對於以臺灣民族主義為根源的民進黨政權而言,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但中國依然對此表達不滿,停止了兩岸間的對話,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獨派的大老們批評蔡英文對中國的態度太過軟弱,這也是造成政府滿意度下滑的原因之一。
中國持續加強對臺灣施壓,干擾臺灣的對外邦交,派出軍機及軍艦繞行臺灣四周,而且利用各種媒體對臺灣進行資訊操控。對於中國來說,光是臺灣的民意違背北京當局的期待,讓民進黨再度執政,就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北京當局也對於前往中國發展的臺灣企業,以及在中國就業及就學的臺灣人公布了大範圍的優惠措施,加強籠絡臺灣人的心。習近平的方法可說是「軟硬兼施」,一方面恫嚇及孤立臺灣,一方面又積極拉攏臺灣民意。趁著蔡政府支持率下滑的時機,中國加強對臺灣施壓。
二○一八年縣市長選舉
二○一八年十一月所舉行的縣市長選舉,最終是以執政黨民進黨的大敗收場。二十二個縣市之中,民進黨原本擁有十三個縣市,選完之後腰斬到只剩下六個縣市。國民黨從原有的六個縣市增加為十五個,增加的幅度在一倍以上。無黨籍則是從三個減少為一個。
全縣市合計的得票率,民進黨為三九‧ 二%、國民黨為四八‧ 八%、無黨籍為一二‧ ○%。前一屆(二○一四年)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為四七‧ 五%,國民黨為四○ ‧ 七%,民進黨這一次的得票率少了八‧ 三個百分點。原本領先國民黨六‧ 八個百分點,這次變成倒輸九‧ 六個百分點。早在選前,大家便已預測民進黨會陷入苦戰,但沒想到會輸得這麼慘,國民黨在地方上的聲勢一口氣恢復到了從前的水準。最令人吃驚的一點,是連高雄市也回到了國民黨的手中。
距離二○一六年的歷史性選舉才過了兩年半的時間,臺灣政治又面臨了一個重大轉捩點。但國民黨自二○一六年敗選到現在,其實沒有什麼改變。黨主席在短時間之內由朱立倫交棒給洪秀柱,又由洪秀柱交棒給吳敦義。黨產遭到凍結及瓦解,因而陷入了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蔡政府不斷將民進黨的理念兌現為政策,加以法制化並付諸實行,國民黨根本無力阻止。因此這次的選舉不能說是國民黨贏了,應該說是蔡英文政府自亂陣腳。民進黨的敗因包含選戰策略失敗、蔡政府施政失敗、民進黨在臺灣政治中的定位問題。這三項分別為短期、中期、長期的問題,互相影響之下造成了民進黨的挫敗。
由於蔡政府同時想要推動多項改革,導致不同的反對勢力凝聚在一起,聲勢迅速壯大。既然是縣市長選舉,照理來說地方治理及縣市長候選人的素質評價才是爭論的重點,蔡政府卻把這場選舉定位為「是否支持改革的選舉」。因為蔡政府太過強調改革的關係,給人一種過度熱衷於政治議題的印象,讓許多原本期待蔡政府能夠活絡經濟的選民抱持不滿。「兩岸關係惡化造成臺灣景氣停滯不前」的傳聞趁虛而入,在臺灣的社會上擴散。
民進黨在二○一四年靠著與柯文哲及各種社會運動團體合作,成功形成了反國民黨聯盟勢力。靠著這個勢力結構,民進黨在二○一六年選舉中大獲全勝,讓國民黨徹底喪失了原本身為兩大政黨之一的氣勢。但是在執政之後,民進黨政府卻開始像霧中行車一樣視野不良導致駕駛不穩。這個現象徹底彰顯出了民進黨在本質上是一個專注於意識形態的政黨,支持者重視「該不該」更勝於「能不能」。只要認為「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他們就會強烈主張「應該要加以實現」。民進黨的「過半數」,是與國民黨比較之後的結果,並不代表民進黨的理念及政策獲得過半數民眾的支持。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及支持者在實現了完全執政之後,都抱持著過度的信心及使命感,輕忽了「要讓政黨的理念及政策獲得民眾支持需要一些時間」這個現實層面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民進黨已經從一個反體制的政黨搖身一變,成為體制的一部分,但是民進黨的內部卻幾乎沒有這樣的自覺。民眾對於民進黨的體制化以及那盛氣凌人的態度所抱持的不滿,在民進黨勢力較強大的中南部地區逐漸累積,有如地底下的岩漿一般。國民黨的韓國瑜能夠在高雄市長選舉中擊敗民進黨的候選人,正是因為他將民進黨的這個弱點看得一清二楚。
蔡政府一口氣同時推動各種重大改革,導致批判的聲浪像野火一樣迅速延燒。再加上政府在運作上連連犯錯,頓時讓蔡政府陷入了引火燒身的危機之中。而且民進黨跟極受中間選民歡迎的柯文哲決裂,派出黨內的候選人參選臺北市長,也讓中間選民一瞬間全部成為民進黨的敵人。社會上對民進黨不滿的聲浪逐漸凝聚在一起,最終造成了蔡政府的自滅(自食惡果)。
臺灣到底該接近中國,還是該與中國保持距離,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即便臺灣已經陷入了這種「繁榮與自立的矛盾」之中,選民還是要求執政黨必須做到「既繁榮又自立」。二○一四年的縣市長選舉,選民強烈要求臺灣要「自立」,到了二○一八年,選民卻又改為要求「繁榮」。不論任何一個政黨執政,都很難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加上來自中國的壓力所造成的心理負擔,更是讓臺灣社會瀰漫著一股困頓感。就在這個局勢之下,習近平採取了行動。二○一九年一月,習近平發表了統括性的對臺政策,表現出堅定的統一決心,強迫臺灣接受「一國兩制」。
【序章|臺灣政治概論─民主化與臺灣化的政治變動─】(節選)
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
接著來看看各種選舉當中最重要的總統選舉。一九九六年三月的總統選舉是第一次的總統民選,不僅是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臺灣認同」發展的重要起點。這場選舉的候選人共有四名,分別為國民黨的現任總統李登輝(本省人)、民進黨的彭明敏(本省人)、獲得新黨支持的林洋港(本省人),以及無黨籍的陳履安(外省人)。李登輝在國民黨內的地位相當穩固,因此在相當早期的階段,就可以預期國民黨是由李登輝出來參選。副總統候選人則是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
作者序
【前言】
臺灣每隔四年就會舉行一次每人一票的全民普選,選出總統。臺灣的總統不僅是中華民國元首,更是三軍統帥。總統大選除了選出臺灣接下來四年的政治領袖之外,更直接決定了臺灣的未來走向。總統大選可說是象徵及實踐臺灣民主的最大政治活動,向來在臺灣社會上受到高度關注。
總統大選反映了臺灣的特殊社會結構及外在環境因素,牽連相當複雜,過程往往是一波三折。作為臺灣政治體制下的制度之一,總統大選的力量一直以來都足以改變臺灣的政治結構,重塑民眾的意識及認同。而且總統大選的強大力量不僅發揮在臺灣的內部,還會對兩岸關係及美日中關係造成深遠影響,牽動整個東亞的國際政治局勢。
自一九八○年代後期至九○年代前期,臺灣歷經了從權威主義體制到民主的轉換過程。如今雖然已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臺灣的民主政治卻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就跟其他的民主國家一樣,執政黨與在野黨不斷持續著毫無建設性的鬥爭對立。難以形成共識,一直是臺灣政治的一大問題。臺灣的選民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一方面堅持自由與民主,另一方面卻又無法妥善運作民主政治。
臺灣的政治瞬息萬變,躍進與困頓輪番上演,不斷重蹈著過與不及的覆轍。期待與失望的落差,醞釀出了民眾對政黨政治的不信任感,再加上網路的發達,形成了各種不理性的情緒化政治現象。中國憑藉著一黨專制,創造出了驚人的經濟成長,其施加於臺灣的統一壓力,對臺灣的民主政治無疑是雪上加霜。
即便如此,臺灣的民眾長年以來依然成功維持著整體社會的平衡與安定。位在東亞地區的臺灣,成功從權威主義體制轉型之後,雖然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依然能夠持續發展民主政治、積極保障人權、不斷嘗試自由化政策,展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包容。雖然大規模的政治集會及抗爭活動在臺灣是家常便飯,但是對於敵對勢力的大規模政治集會及抗爭活動抱持尊重態度,在臺灣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些民主化之後的歷程,都在在證明了臺灣價值。
總統直選在一九九六年第一次實施,到如今已舉行了七屆。本書聚焦在歷次總統大選上,分析七屆總統大選的過程及結果,彙整總統大選所反映出的臺灣政局變動,深入探討臺灣民主政治一路走來的過程。
在這七屆的總統大選中,臺灣的選民所展現出的民意趨勢,是持續發展對臺灣的認同,以及追求臺灣的和平存續。其中總統大選可說是促成「臺灣認同意識抬頭的最大主因」,而一九九六年正是這股潮流的「起點」。然而中間的過程只能不斷在嘗試中摸索前進,令臺灣的民意失去方向,變得搖擺不定。在終章的最後,則概觀近年的情勢,說明臺灣的民主政治如何遭受來自內側(選民的過度期待)及外側(中國)的強大壓力,而陷入極為嚴峻的窘境之中。
提到選舉研究,學界大多盛行的是自美國發展起來的多元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但是本書沒有採用這套理論。關於總統大選,臺灣已有許多學者發表了多篇論文。這些論文大部分採用美式的選舉分析方法,配合大規模調查所得到的龐大資料及縝密的統計學分析,研究的成果可說是極為豐碩。尤其是擁有大量研究人力的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經年累積下來的選舉相關研究論文,重要性都不容小覷。
但筆者身為一介外國人,就算使用了臺灣學者最精擅的研究方法,也難以在研究成果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本書採用的方法,是精讀中央選舉委員會所公布的選舉數據,利用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直方圖(histogram)、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等分析方式,從獨到的觀點對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進行解讀。
選舉是臺灣政治活動的焦點。筆者先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掌握臺灣政治的梗概,再加入選舉的觀點,為臺灣政治做出進一步的解讀。這樣的研究方法,逐漸發展為站在外國研究者的立場,深入瞭解當地狀況的一種區域研究。筆者致力於觀察選舉的基層現場,追蹤每一場選戰的攻防過程,直接聆聽選民對於選舉的心聲,試圖透過選舉掌握臺灣政治的特徵。因此本書可視為從選舉觀點出發的臺灣區域研究。
對臺灣的選民及候選人進行採訪,是筆者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中央層級者包含總統、總統身邊親信、閣員、立法委員、政黨幹部等;地方層級者有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等;基層層級則有村長、里長等等。除此之外,筆者還對許多一般民眾也進行了訪問調查。
筆者身為外國人,雖然在理解臺灣的選舉上常感到力有未逮,但另一方面身為外國人卻也不無好處。那就是可以站在什麼也不懂的立場,問出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或是針對一些臺灣學者不會著墨的根本性議題提問。有時對方會漠視筆者的問題,有時則會熱心地詳加解釋。
在臺灣政治的對立關係上,本地媒體記者及學者也往往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他們進行採訪的時候,選舉相關人士不見得會老實說出其想法或實際的狀況。相較之下,筆者身為外國學者,對於臺灣政治的利害衝突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再加上絕不將採訪內容洩漏出去的承諾,因此比較能夠從相關人士的口中問出較真實的心聲。雖然這一類的採訪內容只能作為紀錄彙整之用,但透過長期的累積,筆者逐漸掌握了臺灣選舉之中外國人較難深入理解的基層現場運作。以此做法,筆者已經對臺灣的選舉及政治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的觀察。
本書是以臺灣的選舉及政治作為政治學上的研究主題。政治學的分析研究對象,必定是實際存在之物。臺灣在實質上是一個國家,本書將臺灣視為研究的對象,與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並無不同。在臺灣,有一個名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分析研究此現實是本書在政治學上的主題,這與外交關係上是否承認中華民國為國家無關。因此在本書中,中華民國、國家、總統、政府(行政院)、國會(立法院)等用語皆直接沿用而不作調整。
本書是針對臺灣的總統選舉進行綜合性探討的研究書籍。過去日本從未有一本出版物,主題網羅了過去歷屆的臺灣總統選舉。在臺灣,雖然有概觀過去二十年總統選舉過程的研討會報告論文集,但還沒有任何一本研究書籍針對七屆的總統選舉進行通盤的論述。當然關於每一次的總統選舉,都可找到相當優秀的研究文獻。在中國,也同樣找不到網羅了七屆臺灣總統選舉的書籍。甚至是在英文的文獻上,也有著相同的狀況,因此本書作為臺灣總統選舉的研究著作,筆者深信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
【前言】
臺灣每隔四年就會舉行一次每人一票的全民普選,選出總統。臺灣的總統不僅是中華民國元首,更是三軍統帥。總統大選除了選出臺灣接下來四年的政治領袖之外,更直接決定了臺灣的未來走向。總統大選可說是象徵及實踐臺灣民主的最大政治活動,向來在臺灣社會上受到高度關注。
總統大選反映了臺灣的特殊社會結構及外在環境因素,牽連相當複雜,過程往往是一波三折。作為臺灣政治體制下的制度之一,總統大選的力量一直以來都足以改變臺灣的政治結構,重塑民眾的意識及認同。而且總統大選的強大力量不僅發揮在臺灣的內部,還會對兩岸關...
目錄
【前言】
【序章】臺灣政治概論─民主化與臺灣化的政治變動─
【第一章】總統選舉的交鋒議題
【第二章】一九九六年選舉─民主化後的起點─
【第三章】二○○○年選舉─政權更迭與改革的摸索─
【第四章】二○○四年選舉─藍綠兩大陣營的對決─
【第五章】二○○八年選舉─馬英九的臺灣化路線─
【第六章】二○一二年選舉─九二共識─
【第七章】二○一六年選舉—民進黨完全執政—
【第八章】二○二○年選舉—拒絕一國兩制—
【終章】總統選舉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後記】
【前言】
【序章】臺灣政治概論─民主化與臺灣化的政治變動─
【第一章】總統選舉的交鋒議題
【第二章】一九九六年選舉─民主化後的起點─
【第三章】二○○○年選舉─政權更迭與改革的摸索─
【第四章】二○○四年選舉─藍綠兩大陣營的對決─
【第五章】二○○八年選舉─馬英九的臺灣化路線─
【第六章】二○一二年選舉─九二共識─
【第七章】二○一六年選舉—民進黨完全執政—
【第八章】二○二○年選舉—拒絕一國兩制—
【終章】總統選舉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家出版出版日期:2021-07-14ISBN/ISSN:978986556210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88頁開數:17*22*3.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