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平輩背影、眼見後輩超車,什麼才是一流人的學習秘技?
── 16 個關鍵字,破解人生四大迷惘自我升級,無須外掛,從重啟認知設定開始。
幫助你徹底走出焦慮與茫然,擺脫錯用的努力。
閱讀本書幫助你 ──
★一次解開:明明很努力,卻一事無成的困惑。
★一張圖解:渾沌人走向一流人的認知覺醒之路。
該打遊戲打遊戲,該玩手機玩手機,
沒壓力也沒動力,反正日子會過去;
想要什麼不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也沒想法?
明明清醒,卻活得像睡著的人生,你受夠了嗎!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長跑,想要自我改變,
就需要在四大面向看得透徹清楚,以此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邁往覺醒之路。
① 清醒的認知 ② 清楚的目標 ③ 清晰的路徑 ④清爽的情緒
「認知」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與思考模式,多數人都是受限於現有認知模式,活出連自己都不滿意的人生。本書是自我改變的實用方法,助你破除人生四大迷惘。
迷惘一、當你過度努力,半途而廢時
認識☑大腦構造☑意識☑潛意識☑後設認知,搞懂自己的內在原動力,重建認知習慣,氣力不白花,努力不誤用。
迷惘二、當你情緒混亂,判斷失靈時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用☑少即是多☑適當設限☑減少慾望☑訊息降載。模糊地帶越少,判斷越準確。
迷惘三、當你目標不清,自我懷疑時
☑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刻意練習,能讓好的小習慣彼此觸動連結,產生複利式的驚人效果。
迷惘四、當你行動力不足,裹足不前時
重構行動力只需幾個觀念,☑用書寫鍛鍊清晰力☑以實際行動鍛鍊自控力☑認出臨界點所需突破力。實際行動能開啟正向迴路,走出裹足不前的泥沼。
▌好評推薦 ▌
「把認知轉換成習慣,再用習慣塑造出新的自己。人的潛力永遠比自己想得更大,本書會帶領你有步驟地體驗這個事實。」
極地超馬世界滿貫跑者 林又立
「強者和弱者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這本書,會讓你更靠近強者一點!」
爆文寫作教練 歐陽立中
▌本書特色 ▌
1. 個人成長方法論 >>>> 36歲才警醒的人生,一個普通人翻轉人生的最佳示範。
2. 開啟改變原動力 >>>> 從意識覺醒到行動覺醒,有理論基礎有行動指南。
3. 陪你讀書畫重點 >>>> 博覽群書找答案的心得分享、閱讀菁華引介。
各界好評推薦 (依首字筆畫排序)
極地超馬世界滿貫跑者|林又立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爆文寫作教練|歐陽立中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作者簡介:
周嶺
一位心智探索者。
在個人改變和成長的路上,廣泛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成為一位心智探索者與實踐者。
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文章有知識、有深度,又易懂,常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相信每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同樣的困惑,希望本書成為成長領域的一個顯著地標,為更多希望成長的迷茫者指路。
「願本書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燈塔,也願更多的人能發現本書,共同覺醒,一起前行。」~周嶺
章節試閱
【試閱01】重新認識你自己(節錄)
避難就易又急於求成
進化之手還未來得及完全改造我們,這些在遠古社會具有生存優勢的天性,在現代社會反而成為阻礙,甚至可以說,我們當前所遇到的,幾乎所有的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天性上,不過在現代社會,更加貼切的說法是避難就易和急於求成。
避難就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急於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
所以,一切都明朗了。我們做不成事,並不是因為願望不夠強烈,也不是因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默認天性太過強大。例如:我們明知道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彷彿背後有人總是慫恿著再吃最後一口;我們明知道沉迷手機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無法從上面挪開……每次理智腦與本能腦、情緒腦對抗的時候,敗下陣來的總是理智腦,甚至有時候它還沒來得及啟動,身體就已經被本能和欲望「挾持」了。
為了更容易理解,我們可以把大腦視為一家公司。本能腦和情緒腦是公司裡的員工,一個工作資歷深,一個精力旺盛,但他們都沒什麼能力,也沒什麼事業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適與安逸,而理智腦則是這家公司的經理,他富有遠見且位居高位,但因為太年輕,所以威信不足,做出的決策經常被兩位老員工藐視。這樣的大腦構造導致我們總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惡性循環中,例如:
明知道讀書重要,轉身卻掏出了手機;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兩天就沒下文;
明知道要事優先,卻成天圍繞瑣事打轉……
不僅如此,一旦老員工掌控了公司,他們還會經常迫使經理為他們糟糕的選擇做出合理解釋——誰讓你那麼聰明,那你說說為什麼我這麼做是正確的!而弱小的經理也只好乖乖就範。
反正這時間也看不了幾頁書,不如玩個遊戲放鬆一下。
不吃飽飯,哪有力氣減肥?
今天先玩,明天一定加倍學習,把今天浪費的時間補上……
只有這樣,整個公司看起來才和諧,大家在一起才不會尷尬。事實上,理智腦很少有主見,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這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
成長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人,生來渾沌。根本原因在於出生時我們的理智腦太過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壓制與掌控,而覺醒和成長就是讓理智腦盡快變強,以克服天性。誰在這方面主動,就能在現代社會中占有更大的生存優勢,因為理智腦發達的人更能:
√ 立足長遠,主動走出舒適區;
√ 為潛在的風險克制自己,為可能的收益延遲滿足;
√ 保持耐心,堅持做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的「無用之事」;
√ 抵制誘惑,面對舒適和娛樂時,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
普通人只能靠天性和感覺野蠻生長,能不能踏上主動覺醒和科學成長的道路全看運氣。好消息是,你現在已經知道了這個祕密;更好的消息是,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你就能讓自己的理智腦加速變強,因為大腦和肌肉一樣,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我們習慣感情用事、不假思索,那麼感性思維就會占據主導;而若是習慣經常思考、時常反思,那麼理性思維便會占上風。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想要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因為單純的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至於具體如何改變,我會在後文再說明。
需要提醒的是,讓理智腦變強大並不意味著要抹殺本能腦和情緒腦,事實上也做不到,它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換個角度看,也沒有必要抹殺,因為本能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情緒腦強大的行動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只要深入了解、循循善誘,就能為己所用,甚至這些力量還是成就我們的關鍵。
同樣的,讓理智腦變強也不是為了對抗或取代本能腦和情緒腦,因為用力量去對抗無異於用一方的短處去挑戰另一方的強項,肯定不會有結果。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感到痛苦,就是因為他們總是用意志力去對抗本能和情緒,最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卻沒什麼成效。
為了避開這種誤區,我們一定要記住:理智腦不是直接工作的,工作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們的「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
就像我們大腦裡的那位經理,他的職責既不是開除兩位員工,也不是與之對抗,更不是親自上陣、包攬一切,而是學習知識,提升認知,運用策略,對兩位老員工既尊重、包容又巧妙驅動,通過各種辦法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工作,最終使大腦這個「公司」團結和諧,欣欣向榮。
【試閱02】早起:不用鬧鐘,養成早起習慣(節錄)
算算,至今我已經過了四年的早起生活,雖然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但也不是鬧鐘,我是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自然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這段期間看著五花八門的早起團、打卡團,各類早起課、監督群,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或許對想要養成早起習慣的人有所幫助。
我的早起之路
堅持早起為我創造大量的可支配時間,生活狀態也發生巨大的改變,而且生理健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甚至變得更好了。
時間回到四年前,我和很多人一樣習慣熬夜,每天不過十二點是不會準備睡覺的。睡前我通常都盯著手機螢幕,直到實在無法支撐才睡去。那時我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不太好,早上起來迷迷糊糊的,白天也顯得無精打采。雖然我知道這種生活習慣不好,但實在是沒有多餘心力去對抗惰性。
我總是想,這些名人可不一般,我怎麼可能和他們一樣呢?早起,在當時的我眼中,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看看就罷了。如果有人跑來告訴我:如何用多個鬧鐘、如何早起打卡、如何相互監督……我一定無動於衷,我知道這種純粹消耗意志力的作法會很痛苦,多半也不會成功。直到我看到日本作家中島孝志寫的《四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 這本書。
大概是因為「四點起床」讓我覺得有些誇張,於是產生一探究竟的興趣,結果書中的四個觀點讓我耳目一新。
觀點一: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把全天分成三個八小時。
第一個八小時:四點至十二點,用於完成過去的工作(或完成我們一天正常的工作);
第二個八小時:十二點到二十點,用來準備接下來的工作(也可視為多出一個工作日);
第三個八小時:二十點到隔日四點:休息(還是八小時沒變)。
每天四點起床,就相當於多出一個工作日,並且睡眠時間沒有減少。雖然這種說法經不起仔細推敲,但表面的好處還是讓人有點心動,畢竟只要改變起床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的時間,也沒什麼損失。
觀點二:有關睡眠的腦科學理論。
書中提到芝加哥大學的納撒尼爾.克萊特曼與威廉.德曼教授在實驗中發現,人的眼球會在睡覺的時候來回運動,根據這個運動規律發現了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之後則是深層、難叫醒的非快速動眼期(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健康的成年人睡覺時大多是一.五小時快速動眼期、1.5小時非快速動眼期,兩種模式不斷替換,並且在最初的兩個單位時間內,也就是睡著之後的前三個小時內,會進行高質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動眼期等於熟睡),之後則是淺層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的組合。根據這個規律,人在睡眠後的三小時、四.五小時、六小時、七.五小時這幾個時間點醒來,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我對早起的實踐就是從對這個理論的神奇體驗開始。
看完書那天晚上,我大約晚上十一點入睡,淩晨微醒,一看手錶剛好是淩晨兩點,之後又醒了一次,大概是在三點半到四點之間,相當吻合上述睡眠規律,這讓我非常驚訝。知道這個規律後,我對睡覺的感知突然變得敏銳,所以在那些時間點都能醒過來。回想以前,我也曾在半夜有過那種甦醒的感覺,但並不知道是睡眠周期結束了,於是就又翻身再睡了。知道這一規律後,我連續試了幾天,時間上基本相同。
這個理論讓我明白,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睡了很久,但醒來還是精神委靡,原因就是醒來的時機不在睡眠的時間點上,而是在睡眠週期中。
觀點三:放棄鬧鐘。
中島孝志說:「鬧鐘不會照顧你的睡眠周期,時間一到,就會把手伸進你的腦子裡,讓你的腦子發生一場大地震,潛意識會被攪得一團糟。因為你是被鬧鐘吵醒的,大腦深處其實還睡著,所以明明睡了八小時,可是總覺得沒睡飽,整個人昏昏沉沉的。」我也不喜歡被鬧鐘叫醒的感覺,和自然醒來相比,被鬧鐘叫醒後,我的精神狀態會差很多,起床的痛苦感很大程度源自這裡,於是我果斷的放棄了鬧鐘。
現在很多早起課都告訴學員要多準備幾個鬧鐘,床頭放一個、洗手間放一個、客廳放一個,設好時間間隔,音量要一個比一個大……利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強迫自己早起,我覺得實在是一種摧殘,這樣的早起反而帶來痛苦的體驗。而當我有了感知睡眠時間點的能力和習慣後(大約用了兩週),根本不用擔心醒不過來或錯過正常的起床時間,這個生物時鐘非常準。
還有,放棄鬧鐘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會影響到家人或室友的休息,這樣更容易獲得他們的支持。
觀點四:抓住大腦工作的高峰期。
人體從凌晨開始分泌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醇,這兩種可以讓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爾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七點左右,此時,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人體進食後,能量也會在一小時後轉變為葡萄糖,輸送到大腦,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就會提高,大腦的運轉速度會迎來高峰,直到四小時後才降到谷底。所以人們要順應規律,抓住效率高峰期,把最困難的工作放在這個時間段完成,就能事半功倍。另外,正常吃早餐的人,上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午飯後的效率高峰期在十四點至十六點間出現)。
正是以上四個觀點,讓我幾乎無痛踏上了早起之路,盡情體驗早起帶來的改變,直到現在,從未間斷。這大概也是一次典型的認知驅動體驗,一旦認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動時就不再需要靠意志力來硬撐了。
【試閱03】閱讀: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節錄)
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通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情緒決定」,像是看到人家健身、攝影、畫畫時,自己的腎上腺素開始飆升,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第二個是「理智決定」,同樣想要一樣東西的情況,但已經想好了為什麼要做、怎樣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問題。
習慣做「情緒決定」的人,凡事傾向於半途而廢;而善於做「理智決定」的人,則更容易讓想法變成現實。
讀書這件事也是如此。當人們開始厭惡現狀,期望變得更好時,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讀書。很多智者都嗜書如命,書本給了他們不一樣的世界,但不管怎樣,多讀書肯定是好的。這種僅憑藉強烈的願望所做出的決定,就屬於情緒決定。
一想到讀書能讓人變好,人生的希望似乎就在自己眼前,於是我們抑制不住的看看名人的書單,然後立即上網或書店瘋狂購書。我們把書從書架上取下或在網錄書店點下付款按鈕的一瞬間,那種快感簡直無與倫比——似乎只要擁有這些書,這些知識就變成自己的,但等到翻開書時,就興趣全無了。深奧的理論、抽象的邏輯、枯燥的案例、黑白的色調……閱讀體驗和想像中相差十萬八千里,還不如滑手機來得輕鬆有趣。過沒幾天,書就再也翻不動了,原先看起來欣喜若狂,現在看起來面目可憎。讓我猜猜,許多人的書櫃裡都有不少沒有拆封或蒙上灰塵的書吧?
另一群人稍微好點,他們堅持閱讀的習慣,並且讀得極多極快,一年讀上百本書,真的是「嗜書如命」,但唯獨不能讓他們滿意的是,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任何改變,甚至腦子更亂了。
讀書這件事雖然好,但陷阱不少,不是想讀就能讀。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假讀書」的狀態,並且沒有意識到這是由低層次的「情緒決定」所引起。如果你正好有這類困擾,不妨隨我一起做個「理智決定」,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閱讀,是與作者的對話過程
「如何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未來學家凱文.凱利以自己的經歷作為回答,他有位朋友想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卻沒有任何經驗,該怎麼辦呢?這位朋友就跑去參加領域內的各種行業會議,現場聆聽專家分享,會後抓住機會和專家交流、請教。花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這位朋友幾乎和這個領域內最頂尖的專家都交流過一遍。透過不停學習、累積,他開始慢慢「輸出」自己的觀點,起初多是綜合各家觀點所得出,後來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見解。三年後,這位朋友也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大家開始付費邀請他去論壇演講。
總歸起來就是一句話:想要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那個行業的專家交流,直接向他們請教——這大概是最高級的成長策略了。
但現實是,普通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和資源。那該怎麼辦?閱讀。
書籍是傳承思想的最好媒介,各家思想都能透過書中找到,只要選書得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找到行業裡頂尖的思想。這些思想透過書籍被清晰無誤的記錄下來,簡潔精練,甚至還經過上百年時間的沉澱和檢驗,而你只要花上幾百元就可以直接獲得。
從這個角度看,讀書不再是掃視白紙黑字的重複動作,每讀一本書實際上就是在進行一次名人訪談,就是在和頂尖高手交流對談。既不用千里跋涉花上巨額車資,也不用考慮時間限制,更不用擔心對方缺乏耐心。只要你願意,隨時都能接觸得到。還有比這更舒服的事情嗎?
所以,我認為,讀書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甚至文字還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與千百年前的頂尖思想家交流。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成為束縛,這可是無法輕易擁有的能量,但閱讀都能夠幫助我們獲得。
不讀書,只能想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讀書、持續的讀書、持續的讀好書,則相當於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處在同一個朋友圈。
細心的話,你還會發現幾乎所有書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選擇、決策的過程。看多了之後,就能借助他們高明的視角來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不就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嗎?所以閱讀改變命運,就是從改變我們的認知和選擇開始的。
看到這裡,再看看你身邊的書,你還覺得它僅僅是本書而已嗎?
【試閱04】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節錄)
人生就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我們比拚的不僅僅是成長的速度,還有成長的模式。在這條賽道上,領先的群體都有意無意的做著同一件事:消除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
機器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答案是:機器人沒有潛意識。
機器人的每一個動作,包括轉動「身軀」、彎曲「手指」、提高「說話」的音量等,在其「大腦」中都由精確的數值控制,一旦斷電,就會停止運作。但人不同,若是暈厥、失去了意識,雖然會癱倒在地,但心跳、呼吸、消化等功能並不會立即停止,因為它們受潛意識控制,除非物理死亡,否則潛意識永遠不會消失。
如果和機器人一樣,用數值控制每一塊肌肉、調節每一種激素、處理每一個神經信號,那麼人根本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是舉手投足這種看似簡單的動作,大腦要處理都是海量的訊息。為了生存,進化之手巧妙的採用了意識分層的手段,讓潛意識負責生理系統,讓意識負責社會系統,如此分工,意識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複雜的社會活動。
這就是「進化」的力量。
然而進化是一把雙面刃,意識分層帶給人類極大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模糊。因為處理各種訊息的速度不對等,意識很難介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卻能輕易左右意識,所以人們總是做著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學習,結果轉身就滑起手機;明明知道有些擔心毫無意義,卻總是忍不住陷入焦慮……就像身後有個影子,它能影響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回頭看去一片模糊。這種「模糊」讓人心生迷茫和恐懼,而迷茫和恐懼又使得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繼而影響人生的方向。
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渾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
學習知識,消除認知模糊
人的認知能力必須要從零開始累積,但潛意識卻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必須終身學習,一旦掌握的工具越多,認知能力越強,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強。正如你知道了「後設認知」。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傅來福(J.H. Flavell)在一九六七年首先使用「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認為是個人對認知活動的理解、意識與監控的歷程,也就是「認知的認知」。
就知道了該如何反觀自己;知道了「刻意練習」,就明白了如何精進自己;知道了「運動改造大腦」,就清楚了如何激發自己的運動熱情……領域內的菁英無不是比其他人了解的知識更多,他們的盲區更小,認知更清晰,因而也更有影響力。
不幸的是,人類天生不喜歡學習和思考,因為這類事極其耗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務是生存,於是基因自我設計的第一原則是節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會被視為是對生存的威脅。而潛意識沒有思維,只有本能,所以它會努力讓身體走低能耗路線,誘導我們娛樂、享受;也就是說,本能通常都是阻礙學習的,而人若不學習,又無力克服本能,這個惡性循環使我們在人生一開始就會陷入渾沌,若非外力壓迫或牽引,我們往往很難跳出。
所幸,時代的發展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主動進入反本能成長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有意思的是,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一致,這幾乎成了這個世界上所有能人共同遵守的學習法則,這類例子能舉出很多,比如: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一書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思考力的本質就是「丟棄所有已經消化的資訊,讓問題的核心浮出水面」;
《刻意練習》中的核心方法論是:不要重複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稍有難度的部分;
《原則》一書的作者瑞.達利歐羅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則,用以清晰的指導自己行事;
《超越感覺》一書告訴我們,想擁有清晰的邏輯,就堅持一點:凡事不要憑模糊的感覺判斷,要尋找清晰的證據。
種種現象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斷明確核心困難和心得感悟,並專注於此。
而現實中,很少有人能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人們總是習慣在模糊區打轉,在舒適區兜圈子,重複做已經能掌握的事情,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這背後都是潛意識在操控——因為基因認為這樣做耗能更低。
優秀的人則傾向於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學霸」的祕訣就在他們自製的訂正本上,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確認錯誤,並集中精力攻克。而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更喜歡勤奮的重複已經掌握的部分,對真正的困難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能夠搪塞過去,結果模糊點越積越多,以致無力應付。
不難發現,「學霸」和普通同學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勤奮的程度上,還體現在努力的模式上:誰更願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製造清晰。
消除模糊之於學習和認知的意義,不可不察。
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
認知模糊來自內部,情緒模糊則來自外界。人們每天都會面臨各種煩惱,但多數人習慣被動承受,少有人樂於主動面對。德國當代系統心理學大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曾描述過人們對煩惱的態度:「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這個說法相當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則只需陷在那裡不動。雖然被動的承受痛苦也會耗費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響下,人類就是不喜歡主動耗能,所以美團創辦人王興有句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迴避痛苦並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裡變得難以解決。這感覺就像聽見池塘中「無數隻青蛙」的叫聲,讓人心煩透頂,等到實在忍不住了、跑去一探究竟時,卻發現其實池塘裡只有寥寥幾隻青蛙。
【試閱01】重新認識你自己(節錄)
避難就易又急於求成
進化之手還未來得及完全改造我們,這些在遠古社會具有生存優勢的天性,在現代社會反而成為阻礙,甚至可以說,我們當前所遇到的,幾乎所有的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天性上,不過在現代社會,更加貼切的說法是避難就易和急於求成。
避難就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急於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
所以,一切都明朗了。我們做不成事...
作者序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都可以透過基因或基金傳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麼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是從人性的初始狀態開始發展,你、我、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直接跨越此一階段。不少人的初始狀態是渾沌的,他們追求簡單、輕鬆、舒適、確定,這種天性支配著他們,成為他們喜怒哀樂的生理起點,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明明「醒著的睡著的人」。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醒著」和「睡著」,這兩者顯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這個邏輯錯誤之前,你不妨先隨我一起看看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許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如果不意外,大多數人的成長不外乎求學、工作、結婚,這樣的標準流程。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會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麼做,但有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青春無敵嘛!
然而,現實總是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在這份信心陪伴了多年之後,大多數人發現自己並沒有變得特別,而是在不斷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開始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遊戲打遊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裡,偶爾掙扎吶喊一聲,就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於眼前的安逸。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方法、途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最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些人迷迷糊糊活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夢想與現實落差極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我輩中人早已遠去。一時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麼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麼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也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條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最後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歎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隊伍,走到同輩的前面,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彷彿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事實上也是我曾經的畫像。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就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那時的我對本業工作非常投入,但業餘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滿:有空就找朋友們聚會,時常喝酒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看八卦新聞、玩手機遊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著棉被睡覺……潛意識中,我覺得這種無憂的生活會繼續下去。
直到有一天,與我關係極好的兩位朋友因為意外,他們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我忍不住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被「剝奪」,我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麼?這些問題讓我倒抽了一口氣,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從那時起,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油然而生,我強烈的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讓腦子變清晰,不再糊里糊塗;我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無計可施;我要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二○一七年,那年我三十六歲,被很多人認為已經是老大不小的年紀,我毅然開始探索。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很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從此,我開始廣泛涉獵各類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在其中看到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清楚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途徑……
從渾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祕密,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如何把苦澀的毅力支撐變為科學的認知驅動。當我把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分享到網上後,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他們驚訝於我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蛻變,並主動回饋,說我的文章深入淺出,令他們醍醐灌頂,從而產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時,他們也不斷拋來成長的困惑,希望我能幫助解答。從這些提問中,我看到無數渴望成長的人,於是決定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
二○一八年五月的最後一天,我在個人公眾號「清腦」上開通了問答專欄,從此多了一個成長諮詢師的身分。雖然是業餘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觸「困惑樣本」的機會(本書的很多案例正來自這些真實的提問)。
在解決了林林總總的成長困惑後,我發現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論竟然可以解決大多數人的困惑與煩惱。無論在大腦構造、潛意識、後設認知、刻意練習等基本概念的解讀上,還是在專注力、行動力、學習力、情緒力等具體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必備習慣的養成)上,都有相對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這些積累勾勒出了本書的基本樣貌。
但當你真正看清這本書的樣貌時,你會發現實踐和改變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以,更多時候你要把它視為一本工具書,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過「腦癮」。當然,你可能對書中的某個主題感興趣,拿到書後便直接跳到相關章節,這樣做未嘗不可,但若是時間充裕,我建議你最好還是從頭開始閱讀,因為一些基礎概念會像堆積木一樣慢慢呈現具體形態,前文的一些背景訊息可能會對理解後文產生影響。
我相信,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成長的人閱讀,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處於什麼年齡、扮演什麼角色,它都能對你有所啟發。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變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的人,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律、主動創造成就的人……如果你其中之一,這本書肯定能讓你豁然開朗,並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
另外,我也特別希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還未踏入社會的同學能看到此書,因為你們正處在起步階段,若能因此書覺醒,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讓自己比同齡人領先一步甚至快更多步,直接減少了更多生命的消耗。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錯過所謂最好的年紀,也沒關係,因為「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這不是什麼安慰的話語,而是事實。「摩西奶奶」七十六歲開始學畫、八十歲舉辦個人展,王德順七十九歲走上伸展台,褚時健七十四歲開始創業種柳橙……就算你今年已經六十歲了,他們仍可以對你說:「別著急,你至少還有二十年可以隨時重來……」
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道理顯而易見,因為你若放棄了成長,五年、十年之後肯定還是老樣子,但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獲得全新的自己。人生沒有什麼定數,不努力,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無論何時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如果你讀到了這裡,那麼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權當是我們的握手禮吧:「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周嶺,讓我們共同踏上覺醒之旅吧!」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都可以透過基因或基金傳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麼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是從人性的初始狀態開始發展,你、我、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
目錄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目錄
寫在前面:共同改變,一起前行
一張圖,學習自我改變之路
PART 1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CH1 意識──一切問題的開端
1-1人為什麼會焦慮?
1-2重新認識你自己
1-3得耐心者得天下
CH2 潛意識──每個人生命中的彩蛋
2-1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2-2憑感覺學習,潛意識CAN HELP
CH3後設認知──人類的終極力量
3-1人類獨有的隱形翅膀
3-2成為自己思維的舵手
PART 2 高手們與世界奮戰的「武器」
CH4專注力──情緒和智慧的總和
4-1情緒專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4-2學習專注:深度沉浸的重要性
CH5 學習力──拚命努力學習就對嗎?
5-1匹配: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5-2深度:斜槓人都在用的深度學習
5-3關聯:高手們的祕密武器
5-4體系:輕鬆建立個人認知體系
5-5打卡:為學習打卡打不出未來
5-6回饋:激發出學習動機的祕技
5-7休息:你沒成功,可能是過度努力
CH6 行動力──沒有行動一切白搭
6-1清晰:一個觀念,重構你的行動力
6-2傻瓜:世界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
6-3行動: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辦?
CH7 情緒力──換個角度想,不再壞情緒
7-1認知頻寬:克服匱乏心理,釋放認知容量
7-2單一視角:你用什麼角度看世界?
7-3遊戲心態:讓情緒力和注意力自由
CH8 習慣力──助你成長的五件事
8-1早起:不用鬧鐘,養成早起習慣
8-2冥想:成功名人的隱藏賽道
8-3閱讀: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8-4寫作:用自己的話「輸出」知識
8-5運動:靈魂想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結語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察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目錄
寫在前面:共同改變,一起前行
一張圖,學習自我改變之路
PART 1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CH1 意識──一切問題的開端
1-1人為什麼會焦慮?
1-2重新認識你自己
1-3得耐心者得天下
CH2 潛意識──每個人生命中的彩蛋
2-1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2-2憑感覺學習,潛意識CAN HELP
CH3後設認知──人類的終極力量
3-1人類獨有的隱形翅膀
3-2成為自己思維的舵手
PART 2 高手們與世界奮戰的「武器」
CH4專注力──情緒和智慧的總和
4-1情緒專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4-2學習專注:深度沉...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1-09-29ISBN/ISSN:978986998558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17 X 23 X1.7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