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次被退稿的20世紀10大文學經典!
喬伊斯經典短篇小說傑作,百名作家聯合票選,排名超越《百年孤寂》
★本書譯者為喬伊斯作品研究領域專家、文學博士
★收錄譯者六千字深度長文導讀,全方位解析喬伊斯及故事創作背景。都柏林人喬伊斯,從二十二歲開始寫第一篇〈姊妹倆〉,到二十五歲完成最後一篇〈死者〉,寫完了雄心勃勃的十五篇短篇小說,這十五個故事並不是一般的小說結集,而是喬伊斯為了愛爾蘭而寫、由一個個互有關聯的短篇構成的系統,並將之命名為《都柏林人》。
他之所以選擇都柏林來書寫,是因為都柏林正是愛爾蘭最具代表性的縮影,而這座城市是癱瘓的中心。他把城市擬人化,按照「童年、少年、成年,及社會生活」這樣的順序來全方位展現愛爾蘭的精神癱瘓。
除了癱瘓之外,「殘缺」也是《都柏林人》的另一主題,結構的殘缺體現在故事常常在最後一刻戛然而止,在高潮時留下語焉不詳的結尾。然而,這些未完成的片段更能傳達出意義,形成喬伊斯所謂的「頓悟」;不須刻意尋找,便可發現這十五個都柏林故事都蘊含著「頓悟」的瞬間。
這部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傑作,歷經時間考驗後,終究證明了它的價值——入選二十世紀十大文學經典,留給我們一幅傑出的城市畫像。喬伊斯以藝術家的才華、良知和純粹,征服了愛爾蘭,也征服了世界。
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
愛爾蘭家喻戶曉的作家、詩人、現代主義文學奠基者之一。
生於都柏林市,二十歲獲文學學士學位,此後為就業前往巴黎學醫,但內心始終偏愛文學創作。
目睹愛爾蘭時局動盪,民生艱難,喬伊斯深感失望,決定尋找新的生活,同時筆耕不輟,陸續完成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靈夜》。
喬伊斯在小說的內容與形式上,進行革命性的創新,形成獨樹一幟的文體風格。美國《紐約時報》盛讚,將喬伊斯在西方現代文學中的地位與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中的地位相提並論。美國現代圖書館評選「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尤利西斯》排名第一,《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排名第三。二○○七年,一二五位英美知名作家評選「二十世紀十大文學經典」,《都柏林人》高票入選,排名超越《百年孤寂》。
譯者簡介:
辛彩娜
學者、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愛爾蘭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在喬伊斯作品研究領域享有聲譽。
現任教於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二○一七年領銜翻譯了《最危險的書:為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戰》,豆瓣評分高達九•二。二○一九年,傾心翻譯喬伊斯經典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成功入選「作家榜經典文庫」。
章節試閱
阿拉比
北里奇蒙街是條死巷子,除了基督教兄弟會學校放學的時候,一向非常安靜。街盡頭有一幢無人居住的兩層樓房,與鄰近的房子分隔開來,獨占一方。街上的其他房屋自以為有體面的住戶,便沉下棕色的面孔相互凝視。
我們家以前的房客是個神父,他死在房子的後客廳裡。由於長期關閉,所有房間都散發出霉味,廚房後面廢棄的房間裡滿地狼藉,扔著些陳舊的廢紙。我在紙堆裡找到了幾本平裝書,書頁已經翻捲起來,還受潮了:一本是華特•史考特的《修道院院長》,另外兩本是《虔誠的領聖餐者》和《維道克回憶錄》。我最喜歡最後一本,因為書頁已經泛黃。房子後面荒蕪的花園中央長著一棵蘋果樹,周圍有幾簇蔓延的灌木;在一簇灌木下面,我發現了死去的房客留下的一個生了鏽的自行車打氣筒。神父是個仁慈寬厚的人,他在遺囑裡把所有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把房子裡的家具留給了他妹妹。
到了晝短夜長的冬天,通常晚飯還沒吃完,夜幕就降臨了。我們在街上碰頭時,房子已籠罩在夜色之中。頭頂的夜空是千變萬化的紫羅蘭色,街頭的路燈向著天際,高舉著微弱的燈火。寒氣襲人,但我們一直玩到渾身發熱。我們的叫喊聲在寂靜的街上迴蕩。我們追逐玩鬧,有時會跑到房後泥濘陰暗的小巷裡,結果遭到一幫從棚屋裡躥出來的野小子的夾擊;有時跑到花園後門口,那裡幽暗潮溼,煤渣池散發著惡臭;有時跑到黑黝黝、臭烘烘的馬廄去,馬夫在那裡梳理著馬毛,或是把緊扣的馬具擺弄得叮噹作響。我們折回街上時,廚房窗戶裡透出的燈光已經灑滿了街區。如果看到姑丈正拐過街角,我們就躲在暗處,直到望著他走進家門。如果曼根的姊姊在門口臺階上呼喚弟弟回去喝茶,我們就暗中看著她在街上東張西望。我們等著看她是待著不走還是進屋去,如果不走,我們就跟隨著曼根的腳步,不情不願地從暗處走過去。她在那裡等著我們,燈光從半掩的門裡透出來,映照出她的身姿。她弟弟總要鬧一下她才肯聽話,我就站在欄杆邊瞧著她。她一移動,裙子就擺來擺去,柔軟的髮辮左右晃動。
每天早晨我都趴在前廳的地板上注視著她家門口。我把百葉窗拉下來,只留不到一英寸的縫隙,免得被人發現。她一出門走到臺階上,我的心就怦怦直跳。我衝到過道裡,抓起書跟上去。我一直盯著她那褐色的身影,走到岔路口,就加快腳步超過她。每天早晨都是如此。除了隨便打聲招呼,我從未跟她說過話,然而她的名字總是使我熱血沸騰,迸發出愚蠢的激情。甚至在與浪漫的想像最格格不入的地方,她的形象也總是如影隨形。每到星期六晚上,我都得跟姑姑到市場上買東西,幫她提包包。我們穿行在燈光閃耀的大街上,被醉漢和討價還價的婦女擠來擠去,耳邊充斥著工人的咒罵聲、站在豬頭肉桶旁的店夥計尖利的叫賣聲,街頭賣唱的藝人用濃重的鼻音吟唱著讚頌奧多諾萬•羅薩的歌曲〈大家一起來〉,或是一首關於祖國如何多災多難的民謠。這些雜訊在我心裡會合成一種獨特的生活感受:我想像自己捧著聖杯,在一群仇敵中安然通過。我在念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奇怪的祈禱詞和讚美詩時,她的名字會不經意地脫口而出。我常常熱淚盈眶(我也說不清為什麼),有時一股熱流似乎從心底湧上胸膛。我很少想到將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會不會跟她說話,要是說了,我又該怎麼向她訴說我迷惘的愛慕之情呢?我的身體像是一架豎琴,她的音容笑貌就是撥動琴弦的纖纖素指。
一天傍晚,我走進神父過世的那間後客廳。那是一個漆黑的雨夜,房子裡寂靜無聲。透過一扇破窗,我聽見雨落到地上的聲音,細密如絲,連綿不絕,在溼漉漉的花壇裡嬉戲跳躍。遠處,有一盞燈或是誰家窗戶透出的光在下面閃爍。我慶幸自己什麼也看不清。我的所有知覺似乎都想隱蔽起來,在覺得快要失去知覺時,我把雙手緊緊合在一起,直到不住顫抖,口中還不斷地喃喃自語:「啊,愛情!啊,愛情!」
她終於和我說話了。她一開口,我就慌亂不安,不知如何回答。她問我去不去阿拉比。我記不清回答的是去還是不去。她說那個集市肯定很好玩,真想去看看。
「那你為什麼不去呢?」我問。
她說話的時候,不停地轉動著手腕上的銀鐲。她說,她去不了,因為那星期得到修道院裡做靜修。她弟弟正在和兩個男孩搶帽子,只有我一個人站在欄杆邊。她搭著欄杆的尖端,低頭靠近我。門對面的路燈照亮了她白皙的脖頸的曲線,照亮了她披垂的秀髮,又灑落下來,照亮了她搭在欄杆上的手。她安然站在那裡,燈光灑到她連衣裙的一邊,正照在襯裙的白色滾邊上,落入我的眼簾。
「你倒是該去看看。」她說。
「假如我去,」我說,「一定給你帶點什麼。」
那晚以後,我不分白天黑夜地胡思亂想,腦子裡充斥著數不清的愚蠢念頭。我恨不得這橫亙其間的沉悶時光能一下子過去。學校的功課使我煩躁。不論晚上在臥室裡還是白天在教室裡,她的身姿總是在我和啃不盡的書頁之間閃現。「阿拉比」這個詞的音節在靜謐中召喚著我,我的靈魂沉浸其中,四周彌漫著魅人的東方氣息。我問星期六晚上能不能允許我到集市上逛一逛。姑姑大為吃驚,疑心我跟共濟會有什麼牽連。在課堂上,我難得回答出問題。我看到老師和藹的面容變得嚴厲起來;他希望我不要虛度時光。我成天神思恍惚,對生活中的正經事也失去了耐心,它們擋在我和我的願望之間,看起來就像是小孩子的遊戲,而且是拙劣無聊的遊戲。
星期六早晨,我提醒姑丈晚上我要到集市去。他正在衣帽架旁手忙腳亂地找帽刷子,就隨口回答說:
「沒問題,孩子,我知道了。」
他站在過道裡,我就沒法到前廳趴到窗口眺望了。我心緒煩亂,就慢吞吞地向學校走去。空氣凜冽陰冷,我的心也惴惴不安起來。
我回家吃晚飯時,姑丈還沒回來。其實時間還早。我坐下盯著鐘看了一會兒,指針的滴答聲讓我心煩意亂,我就離開房間,順著樓梯走到樓上。樓上那些高大清冷、空敞幽暗的房間反而給我一種自由的感覺,我唱著歌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透過前窗向下看,我看見朋友在街上玩耍。他們的嬉鬧聲隱隱約約地傳過來。我把前額貼到冰涼的玻璃上,眺望著她家那幢昏暗的房子。我大概在那裡站了一個小時,什麼也沒看見,只在想像中窺見了她那褐色的身影、那被燈光照亮的脖頸的曲線、那搭在欄杆上的手和衣裙下面的滾邊。
我回到樓下時,發現默瑟太太正坐在爐邊。她是個長舌嘮叨的老太太、當鋪老闆的遺孀,出於某種虔誠的目的收集些舊郵票。我只好耐著性子看她邊喝茶邊喋喋不休地說些家長裡短。飯拖拖拉拉吃了一個多小時,姑丈還沒回來。默瑟太太起身要走,說八點多了,抱歉不能再等下去了,她不願在外面待得太晚,夜裡的風她受不了。她走後,我開始攥緊拳頭在屋裡走來走去。姑姑說:
「天哪,恐怕你今晚去不成了,改天再去逛吧。」
九點鐘時,我聽見姑丈用鑰匙開前廳門鎖的聲音。接著聽見他自言自語,還聽見他掛大衣時衣帽架晃動的響聲。我知道這些聲音意味著什麼。他晚飯吃到一半,我向他要錢去集市。他已經把這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現在大家都已經在床上睡過一覺了吧。」他說。
我沒有笑。姑姑大聲對他說:
「你就不能給他錢讓他去嗎?說實話,你讓他耽擱得夠久了。」
姑丈向我道歉,說把這事給忘了。他說他相信那句老話:「只讀書,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他問我要去哪裡,我又告訴了他一遍,他問我知不知道〈阿拉伯人告別良駒〉這首詩。我離開廚房時,他正要給姑姑背那首詩的頭幾行。
我緊緊握著一枚兩先令的銀幣,沿白金漢街向車站大步走去。街上熙熙攘攘,盡是些買東西的人,煤氣燈耀眼閃亮,這番景象使我想起了此行的目的。我在一列空蕩蕩的火車的三等車廂裡找了個座位。火車遲遲不開,讓人煩躁,後來終於慢慢地駛離車站,緩緩地向前爬行,經過了傾塌破敗的房屋,又跨越了波光粼粼的大河。在威斯特蘭羅車站,一群人湧向了車門;站務員說這是直達集市的專車,才把他們擋回去。我仍然孤零零地坐在空蕩蕩的車廂裡。幾分鐘之後,火車停靠在一個臨時用木頭搭建的月臺邊。我下了車,走到馬路上,看了看被燈光照亮的大鐘的錶盤,已經差十分十點了。我面前是一棟巨大的建築,上面高懸著那個魔力十足的名字。
我找不到票價是六便士的入口,又擔心集市快要散了,就匆匆穿過一個旋轉柵門,把一先令遞給神色倦怠的看門人。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大廳當中,周圍是一圈半牆高的遊廊。幾乎所有攤位都收攤了,大半個廳都是黑沉沉的。我感受到一種做完禮拜後彌漫在教堂裡的寂靜。我怯生生地走到集市中央。還有些人逗留在尚未打烊的攤位旁。有塊布簾上用彩燈拼成了「音樂咖啡廳」字樣,兩個男人正數著托盤上的錢。我聽到硬幣落下的叮噹聲。
我費了些力氣才想起此行的目的,於是走到一家攤位前,端詳著陳列在那裡的瓷瓶和印花茶具。攤位門口站著個女孩,正和兩位年輕男士聊天說笑。我注意到他們的英國口音,還模模糊糊聽到些對話。
「啊,我可沒說過那種事!」
「嘿,你一定說過!」
「不,一定沒說過!」
「她真的沒說過?」
「說過,我聽見她說的。」
「啊,簡直是……胡扯!」
那女孩看見我,就走過來問我要買什麼。她的語氣並不殷勤;好像只是為了盡責任才跟我說話。我誠惶誠恐地望著像東方衛兵似的矗立在攤位昏暗入口處兩側的大罐子,喃喃地說道:
「不買什麼,謝謝。」
那女孩把一個花瓶的位置挪了挪,又走回兩位男士身邊。他們再次談起了先前的話題。女孩回頭瞟了我兩眼。
我在攤位前逗留了一會兒,裝出對那些瓶瓶罐罐很感興趣的樣子,雖然我知道這樣的逗留毫無意義。然後,我慢慢轉身離開,在集市中央逛蕩。我把玩著口袋裡的兩便士,跟裡面一枚六便士硬幣碰撞作響。我聽見遊廊盡頭傳來熄燈的喊聲。頓時,大廳上方一片漆黑。
抬頭在黑暗中凝視,我感到自己不過是個被虛榮心驅使又被虛榮心愚弄的可憐蟲;眼睛裡不禁燃起痛苦和憤怒的烈火。
阿拉比
北里奇蒙街是條死巷子,除了基督教兄弟會學校放學的時候,一向非常安靜。街盡頭有一幢無人居住的兩層樓房,與鄰近的房子分隔開來,獨占一方。街上的其他房屋自以為有體面的住戶,便沉下棕色的面孔相互凝視。
我們家以前的房客是個神父,他死在房子的後客廳裡。由於長期關閉,所有房間都散發出霉味,廚房後面廢棄的房間裡滿地狼藉,扔著些陳舊的廢紙。我在紙堆裡找到了幾本平裝書,書頁已經翻捲起來,還受潮了:一本是華特•史考特的《修道院院長》,另外兩本是《虔誠的領聖餐者》和《維道克回憶錄》。我最喜歡最後一本,因為書頁...
推薦序
導讀(摘錄)
《都柏林人》:一個城市的畫像
一九○四年,當躊躇滿志的青年藝術家詹姆斯•喬伊斯以「斯蒂芬•代達勒斯」的筆名寫下〈姊妹倆〉時,他一定不會想到,這篇文字連同之後創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說會被二十多家出版商退稿,千迴百折,直到一九一四年才得以出版。這十五個故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短篇小說的彙編,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寫作目的,由一個個互相關聯的短篇構成的頗富匠心的有機系統,喬伊斯將其命名為《都柏林人》。而如此命名的原因,喬伊斯曾數次強調,是因為「都柏林作為首府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大英帝國第二大城市,差不多有三個威尼斯大,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藝術家把它展現給世界」。(註:James Joyce, Selected Letters of James Joyce, ed. Richard Ellman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75, p.78. 以下出自該書的引文以SL 加頁碼形式標注。)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眼中,都柏林是愛爾蘭最具代表性的縮影:「我的初衷,就是要書寫我的祖國精神史上的一章,我選擇都柏林作為背景,是因為在我看來,這座城市正是癱瘓的中心。」(SL83)。可以說,《都柏林人》是喬伊斯以十年之力為他的城市和他的民族創作的一幅生動的畫像。
十年坎坷
一九○四年七月,生活困頓的喬伊斯應喬治•拉塞爾(George Russell)之邀,為其主編的《愛爾蘭家園報》撰寫短篇小說,稿酬一英鎊。拉塞爾的約稿成了《都柏林人》的開端。喬伊斯馬上開始動手寫他的第一篇小說〈姊妹倆〉,講的是一個癱瘓的老牧師之死。該文於八月十三日在《愛爾蘭家園報》刊出。此後的兩年間,他又先後創作了十三個短篇,一九○七年完成了最後一篇〈死者〉,《都柏林人》就此結集成冊。
雖然拉塞爾約稿的要求並不高,只需「一般人看懂、喜歡」即可(註:Richard Ellmann, James Joy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69. 以下出自該書的引文以JJ 加頁碼形式標注。),但喬伊斯卻不是樂於討好人的性格。他坦承「不得罪人,我就無法寫作」(JJ218),因此對於自己的作品能否找到出版商,他始終心存憂慮。一九○五年十二月三日,喬伊斯把書稿寄給了倫敦出版商格蘭特•理查茲(Grant Richards),雙方於次年三月簽訂出版合約。在理查茲的要求下,書稿幾經刪改,但最終還是被退了回來。在隨後的幾年裡,也沒有出版商願意接手。
一九○九年七月至九月間,喬伊斯藉回都柏林籌辦電影院的機會,與喬治•羅伯茨(George Roberts)洽談《都柏林人》出版事宜。對方同意出版此書,但強烈要求喬伊斯刪除〈委員會辦公室裡的常春藤日〉中一段有關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私生活的言辭激烈的文字。另外,因為小說中很多人名、商店名、酒館名皆與現實情境雷同,羅伯茨還擔心引起爭議,惹來官司纏身。出版計畫一拖再拖。
一九一二年夏天,喬伊斯從的里亞斯特返回都柏林親自處理出版糾紛,卻接到了要他大幅修改書稿的要求。喬伊斯堅持己見,不願妥協,談判最終破裂。他打算把書拿到倫敦裝訂出版,所以想設法從羅伯茨那裡弄到一套完整的校樣,但未能如願。一個叫伏爾考納的印刷商給了他一本樣書,卻無論如何也不肯交出印張。
喬伊斯離開後,伏爾考納用切紙機銷毀了所有印刷好的《都柏林人》的書頁。這是喬伊斯最後一次踏上故國的土地,他滿懷憤慨,當夜就離開了都柏林,在開往慕尼黑的火車上寫下了〈火爐冒煤氣〉(“Gas from a Burner”)這首詩,諷刺以羅伯茨為代表的愛爾蘭出版界虛偽懦弱,毫無識人之明。
兩年後,事情峰迴路轉。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九日,理查茲再次同意出版《都柏林人》。雖然條件苛刻,但喬伊斯並未對此糾纏。六月十五日,《都柏林人》正式問世,印數為一二五○冊。銷售情形並不理想,至次年五月一日,僅售出三七九冊,其中還包括喬伊斯按照合約要求自購的一二○冊。不過,雖然《都柏林人》命途坎坷,難覓知音,但時間早已證明,喬伊斯已經以藝術家獨有的方式——以其才華、良知和純粹——征服了愛爾蘭,征服了世界。
「精神史上的一章」
喬伊斯一八八二年出生於都柏林一個信奉天主教的中產階級家庭,幼時家道中落,屢次搬遷。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都柏林的大街小巷、風土人情有了廣泛瞭解和深入體驗。後來雖然旅居歐洲大陸多年,但他的筆觸從未離開過愛爾蘭(尤其是都柏林)。他孜孜不倦地描繪著那裡熙熙攘攘的街道、人聲鼎沸的酒吧、沉悶破舊的房屋,描繪著都柏林人長期在英國殖民統治、天主教教條、狹隘民族主義困囿下的苦悶、空虛、迷惘和癱瘓。
《都柏林人》是青年喬伊斯為他的祖國寫下的「精神史上的一章」,他把城市擬人化,按照「童年、少年、成年,及社會生活」(SL83)這樣的順序來全方位展現愛爾蘭的精神癱瘓。在第一個故事〈姊妹倆〉的開篇,喬伊斯就開宗明義,藉小男孩之口點出了《都柏林人》的主題:「每天晚上,我凝視著那扇窗,總會輕聲念叨一個詞——癱瘓。」(註:James Joyce, Dubliner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Classics, 1993, p.1. 以下出自該書的引文以D 加頁碼形式標注。)小說圍繞著老神父生前死後的情形展開,講述了老神父因失手打碎聖餐杯而逐漸精神失常,最後癱瘓至死的故事。老神父身體的癱瘓是其精神癱瘓的外化,他是一個索引,指向了當時愛爾蘭語境下崇高精神追求必然失敗的結局。他也是《都柏林人》中神父系列的原型代表,這些神父無一不從聖壇上墮落:〈阿拉比〉中的神父「死在房子的後客廳裡」,生前最愛看的不是宗教書籍,而是情節驚險離奇的偵探作品《維道克回憶錄》,以致書頁都泛黃了(D17);〈委員會辦公室裡的常春藤日〉中的科恩神父是個「愛喝黑啤酒的酒鬼」,不屬於任何教堂或教會機構,「自己單打獨鬥」(D91);〈聖恩〉裡的珀頓神父有意把《聖經》中的話掐頭去尾來論證貪婪的合理性,以宗教的名義為商人的唯利是圖辯解……這些神父不僅失職,而且本身就犯有瀆神的罪過,早已無法在精神生活上給人以庇護和指引,宗教的精神實質也隨之蕩然無存。
〈姊妹倆〉中還出現了另一個貫穿全書的關鍵字:「買賣聖職」(simony,D1)。買賣聖職原指蓄意用聖物、赦免、贖金為籌碼來進行交易的罪惡行徑,廣義上則指以精神價值來換取物質利益的背叛行為。
在喬伊斯看來,愛爾蘭不管是宗教領域還是世俗領域都不乏「買賣聖職」的罪行。例如,〈委員會辦公室裡的常春藤日〉中眾人議論科恩神父「自己單打獨鬥」,就是暗指他私下買賣聖職的勾當;〈公寓〉中的穆尼太太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來安排自己女兒的婚姻,而天主教道德體系正是她勝券在握的殺手鐧。
政治行為同樣為利益關係所束縛。〈委員會辦公室裡的常春藤日〉中那陰暗破舊的辦公室、奄奄一息的爐火、廢話連篇的政治討論無一不是愛爾蘭政治生態的隱喻,象徵著後帕內爾時代民族主義政治的衰落和式微、民族精神的墮落和消沉。委員會辦公室是指愛爾蘭土地同盟委員會辦公室,帕內爾曾任該機構的主席,時過境遷,這位愛爾蘭的無冕之王最終成為左中右派人人可置喙的中性符號,一個可供消費的政治商品。
〈母親〉中的那位母親因為對金錢的迷戀親手摧毀了女兒的藝術生涯,她倚仗自己女兒的名字「凱薩琳」與愛爾蘭女英雄同名而企圖大發民族復興主義之財。所以,喬伊斯說愛爾蘭人既侍奉上帝,又供奉財神。(註:James Joyce, The CriticalWritings of James Joyce, eds. Ellsworth Mason &Richard Ellmann.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59, p.190.)不論是萎靡的政治、墮落的宗教還是狹隘的文化生活,都成了意義的荒漠,個體的自由和人性盡失,這正是都柏林人精神癱瘓的症候所在。
《都柏林人》以〈死者〉作為高潮和總結,可謂意味深長。正如「死者」這個題目所暗示的那樣,占據小說敘事中心的是死者的幽靈,是生者對於過去的回憶,死亡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整個故事的基調是輓歌式的,對於壓抑的政治環境和個人生活,故事的結尾並未提供可行的出路。結尾的空間描寫為整部小說奠定了死亡的基調,整座城市都處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與開篇〈姊妹倆〉中的神父之死遙相呼應,營造了一個封閉的死亡空間,保持了文本主題的統一性。在這樣的壓抑空間中,命運的把控已是一種結構性,在場所有人——不論長幼、性別、職業——都無法逃脫癱瘓甚至死亡的命運。這一切與愛爾蘭的殖民歷史和社會文化現狀有著密切關係,正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天主教道德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掣肘,愛爾蘭人才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遭遇重重挫敗。
喬伊斯帶領我們走進都柏林陰暗的邊緣角落,走進中下層市民隱祕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打破了那些浮於生活表層的浪漫化的政治幻象和文化泡沫,直面愛爾蘭萎靡不振、舉步維艱的民族困境。
一九○六年六月,在給理查茲的信中,喬伊斯寫道:「我的小說彌漫著灰坑、枯草和腐肉的氣味,那並不是我的錯。我真心實意地相信:如果您不讓愛爾蘭人透過我那磨光的透鏡好好看看自己的真容,您就會推遲愛爾蘭文明的進程。」(SL89—90)所以,喬伊斯將都柏林介紹給世界的方式不是美化,也不是複製殖民者和民族主義者所塑造的愛爾蘭的刻板形象,而是透過「磨光的透鏡」來觀察民族肌理、診視民族痼疾,以期開啟民智,鍛造民族道德良知,培養一種《英雄斯蒂芬》中所提倡的「嶄新的、積極的、毫無恐懼並且問心無愧的人性」。(註:James Joyce, Stephen Hero. London: Granada, 1981, p.174. 以下出自該書的引文以SH 加頁碼形式標注。)(未完)
辛彩娜
二○一九年八月於青島
導讀(摘錄)
《都柏林人》:一個城市的畫像
一九○四年,當躊躇滿志的青年藝術家詹姆斯•喬伊斯以「斯蒂芬•代達勒斯」的筆名寫下〈姊妹倆〉時,他一定不會想到,這篇文字連同之後創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說會被二十多家出版商退稿,千迴百折,直到一九一四年才得以出版。這十五個故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短篇小說的彙編,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寫作目的,由一個個互相關聯的短篇構成的頗富匠心的有機系統,喬伊斯將其命名為《都柏林人》。而如此命名的原因,喬伊斯曾數次強調,是因為「都柏林作為首府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大英帝國第二大城市,差...
目錄
導讀
《都柏林人》:一個城市的畫像 辛彩娜
姊妹倆
偶遇
阿拉比
伊芙琳
車賽之後
兩個豪俠
公寓
一抹微雲
如出一轍
泥土
一樁慘案
委員會辦公室裡的常春藤日
母親
聖恩
死者
附錄
詹姆斯•喬伊斯大事年表
導讀
《都柏林人》:一個城市的畫像 辛彩娜
姊妹倆
偶遇
阿拉比
伊芙琳
車賽之後
兩個豪俠
公寓
一抹微雲
如出一轍
泥土
一樁慘案
委員會辦公室裡的常春藤日
母親
聖恩
死者
附錄
詹姆斯•喬伊斯大事年表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3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