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婚姻,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縮影。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用十多年的體悟,
向你娓娓道來異國婚姻的經營之道!人,是獨立的個體,從兩人相識相戀到結為連理,小至小倆口對約會開銷的看法,大至兩個家庭對婚禮形式的意見,都是兩個生命體互相包容的過程。
無論你的伴侶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所有婚姻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縮影,異國婚姻更是凸顯這個障礙與難度。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MrsReader】將自己十多年的生命經驗與社會觀察寫成本書,不僅有務實面的婆媳、育兒、財務問題,更有宏觀面的文化脈絡、生涯規畫、貧富階級議題,並解析「性別平權」、「男女平等」如何體現在戀愛與婚姻中。
用跨文化衝擊反思自己的矛盾價值觀
●男生拿包包、剝蝦、按摩,才是體貼的表現?
●男人有房有車有存款,才有論及婚嫁的資格?
●在講求平權的現代社會,男性老是出錢的那方?
從異國婚姻探究長期關係的本質
───結婚之前,先從真實的自己做起,並在「心理」「經濟」「思想」上做到獨立自主。
───我們從小接受的價值觀,並不代表另一半也必須遵守,別讓你的文化成為對方的壓力。
───小至婆媳問題,大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分文化與國界。
\\\讀者太太想告訴你更多///
▎真正的「平等」實踐在親子關係、薪資報酬、性別角色分工之中。
▎「ㄈㄈ尺」是同胞間的相互歧視,更是社會的集體精神霸凌現象。
▎當面對來自原生家庭的壓力時,請思考你要的是下半輩子的幸福,還是長輩的認可與面子?
▎一個成熟的人,在關係中遇到困難就會想辦法改變與解決,而不是牽拖另一半或自怨自艾。
▎無論你扮演的角色是女友、太太或媽媽,都不要忘記自己擁有追逐夢想的自由與不輕易妥協的堅持。
本書特色
[1]暢銷作家【讀者太太MrsReader】以在英國工作與生活十多年的「資深外配」身分,不藏私分享自己從戀愛結婚到成為兩寶媽,如何跨越文化差異與內心關卡的小祕訣。
[2]本書獻給所有情侶們───無論是本國還是異國,在全球離婚率愈來愈高的今天,唯有跳脫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符號、所賦予的標籤,不再被單一價值觀綁住,或許正是維繫長期關係的關鍵。
作者簡介:
讀者太太MrsReader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因冠夫姓成為MrsReader。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人生前三十年住臺北蛋黃區,當了五年記者、兩年精品公關,移民英國後住倫敦外的鄉下,任職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因為下班後沒有KTV可去,開始了經營部落格與寫專欄的斜槓人生,結果一年內出了兩本書。
目標是有天能和村上春樹一樣,成為作家界的公務員,朝九晚五,為世界寫下更多美麗有趣又實用的文字。
【Facebook】讀者太太在英國
【Instagram】@mojareader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Amy英國奶奶
Gigi林如琦史丹利
QQmei|「QQmei」版主
SandySu蘇盈如|國際獵頭、職涯規畫師
Ting|「人妻。倫敦。習作簿」版主
WeiLin林韋君|臺灣首位駐英國倫敦模特兒
何戎|知名主持人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唐家婕|駐美記者
徐豫(御姊愛)|作家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所謂的異國婚姻,不是只有我愛你、你愛我,它的本質其實是經營一家跨國公司。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擁有與另一半平起平坐的話語權,建立雙贏共好的合夥關係,做到『既不用委屈自己,也無須附和他人』。」
───SandySu蘇盈如|國際獵頭、職涯規畫師
「與其說這是一本異國婚姻的指引,更像是讀著一位跟你一起在臺灣長大的老朋友,細細說著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感情經營經驗與生活小祕訣。在讀者太太的文字中彷彿看見他在異國婚姻中反思、學會更愛自己進而愛人的自我察覺之路。」
───唐家婕|駐美記者
名人推薦:重磅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Amy英國奶奶
Gigi林如琦史丹利
QQmei|「QQmei」版主
SandySu蘇盈如|國際獵頭、職涯規畫師
Ting|「人妻。倫敦。習作簿」版主
WeiLin林韋君|臺灣首位駐英國倫敦模特兒
何戎|知名主持人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唐家婕|駐美記者
徐豫(御姊愛)|作家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所謂的異國婚姻,不是只有我愛你、你愛我,它的本質其實是經營一家跨國公司。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擁有與另一半平起平坐的話語權,建立雙贏共好的合夥關係,做到『既不用委屈自己,也無須附和他人...
章節試閱
【06/AA制哪裡不對了?】
打從二〇一三年起,我在Facebook以英國人妻讀者太太的身分經營粉絲專頁後,不時會遇到粉絲問我異國戀相關問題。印象最深的是以下這個和錢有關的問題,它很能代表異國戀情侶走入婚姻前會遇到的挑戰。
問題內容大致如下:
「讀者太太你好,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最近我和英國未婚夫正在籌備結婚,討論到租屋跟買房,他竟然提出費用各付一半,讓我很不能接受……
不是因為我沒在賺錢,但我們交往時出門都是男友付錢,我偶爾會買禮物給他,或煮飯給他吃。現在他居然要我出錢付房租或房貸,我真的超級驚訝。我知道他的收入比我少一些,可是從小我學到的觀念就是男人要負責養家,所以我認為他應該扛起這個責任。
我不要求老公養我或給我錢花,但我覺得要老婆付房租或貸款很奇怪。我想請問讀者太太,像你這樣自立自強的新女性,對於負擔家庭經濟的看法是什麼?我一直知道英國男人非常『講求公平』,但如果我不同意一人負擔一半的開銷,請問該怎麼跟他溝通?」
我看完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這位粉絲其實滿幸運的。他的男友可能對亞洲文化稍有了解,並不會像一般歐美情侶從剛開始約會就AA制,而是盡量滿足臺灣女生「從小對男人的角色期待」,努力做到「出門付錢」這件事。然而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男友大概再也忍不住了。畢竟結婚是一輩子的事,如果再不和另一半攤牌,要求買房或租房這類大宗開銷採AA制,這個婚就算結了可能也不會長久。
我可以想像這位男友在開口前應該在內心自我拉鋸了一番,尤其他因為愛對方,連自己收入明明比較低,還是「很man地」買單所有約會開銷,可說是誠意十足、孝感動天。而這位粉絲被英國男友要求負擔一半房租或房貸時,心裡應該也很委屈,不知所措只好求助於我這素未謀面的資深英國人妻。看來為了錢這件俗氣的事,原本相愛的兩個人同時陷入掙扎。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要先說我覺得自己很榮幸,能得到這麼多粉絲的信任,我也很樂意用過來人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我的觀點,但這只是我的想法,每個人面對的現實條件都不同。身為成年人,可以參考別人的建議,但最後還是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男人付錢是「老奶奶世代」的舊思想?
首先,我認為一對情侶或夫妻該如何分配彼此的財務與相關責任,都在兩人關係的範疇內,雙方講好即可,旁人沒有權利置喙太多。但我覺得這類問題或觀念的背後透露出的,不只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
儘管英國男人給全世界的印象就是非常紳士,凡事女士優先,但這些紳士行為並不包括幫女生買單。AA制在講究男女平等的歐美社會是主流,即使男方買了這次的單,也會預期女方買下次的單,並非無限期地買單下去。臺灣或中國常見的豪氣男友搶著付帳,在歐美其實十分稀有。而到了論及婚嫁的階段,通常是兩人一起出錢租房或買房,不像臺灣傳統一輩的觀念,要求男方把房子車子都準備好了才有資格求婚。
或許有些人會說:「歐美男人怎麼那麼小氣!一點小錢分那麼清楚!」但反過來看,英國人可能也會說:「臺灣女生怎麼那麼小氣!都只花男人的錢!」只能說這是文化差異,和浪不浪漫、貼不貼心、有沒有擔當無關。部分臺灣女生或許從小受到家庭影響,對男人有某種既定的角色期待,包括認為養家是男人的責任,要嫁就要嫁個比自己還會賺錢、能改善自己生活的老公,最理想狀態當然是「自己賺的是自己的,老公賺的也是自己的」。
這種「男人應該是經濟支柱」的想法不是臺灣獨有,但在歐美是四、五十年前的觀念了,是我婆婆那個年代的價值觀。當時英國社會期待的兩性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而如今這種「老奶奶世代」觀念對許多歐美年輕世代來說不但與時代脫節,更是西方女性們想擺脫都來不及的桎梏,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男性霸權的封建思想遺毒,是阻礙兩性平權發展的最大障礙。
如果男女雙方同居,房租或房貸,以及所有水電雜費等「養家責任」當然也是一起分擔───這在如今我所接觸的英國男女眼中,可說是完全毋庸置疑的共識。
▍兩性平等的真諦
這樣的社會風氣和英國是西方女權主義發源地之一有關。
二十世紀初女權史上著名的女性參政權組織歷經多次抗爭,當中有些成員甚至犧牲生命才換來英國女性的投票權;而女性真正在職場權益有了大躍進,要等到一九七〇年,英國國會通過《平等薪資法案》(TheEqualPayAct),女性員工才正式開始和男性員工同工同酬;一九七五年,英國國會通過《性別歧視法案》(TheSexDiscriminationAct),明文規定工作場所不得對女性有歧視的行為,否則算是違法。從此,英國女性在職場中逐步取得和男性一樣平等的機會。
這些都是女權鬥士歷盡千辛萬苦才爭取而來的,除了提供現代英國女性更平等的社會,也將英國打造成兩性平權走在世界前端的國家。他們為現代女性爭取了各種平等的權利,表示我們身為女性也應當承擔平等的義務,換句話說當女人可以經濟自主,不再被男性支配,就不該期待男性還是掏腰包的那一方。
如果口口聲聲說男女要平等、在職場要給男女一樣的升遷機會,薪水也要同工同酬,卻在該付錢的時候,思想突然倒退回中世紀,表示那是男人的責任,這個邏輯是不是有點矛盾呢?
西方社會的女權主義走到今天,男性的觀點與態度也隨之改變───過去在父權傳統下,女人是男人的「資產」,結婚後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務,是理所當然的事;現在女性早已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更有自己的事業,和男人平起平坐,家事分工也和另一半走「AA制」,意即各有各的家務和育兒責任,而不是全部落在一方身上。
很多臺灣人看到西方老公會做家務、帶孩子而感到非常驚訝,但他們或許不知道,這種家庭角色分工上的AA制當然也包括出錢。如果只羨慕有個會主動做家事的西方老公,卻忽略了財務上夫妻也應該AA制,說好聽是天真,說難聽一點未免有占便宜之嫌。
根據二〇一七年的官方統計,英國高階主管中有三七.九%為女性,高於歐盟平均值的三六%,愈來愈多英國女性的工作能力凌駕男性,許多家庭顛覆傳統印象,發展為「女主外,男主內」,男性成為家庭主夫的現象在英國(尤其都會地區)已經十分普遍,社會也不會投以異樣眼光。
這些讓西方人引以為傲的平等價值已經深深烙印在英國人的價值觀中,想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同意一人分擔一半開銷,該如何和來自歐美的未婚夫溝通呢?
我的答案是───與其和他「溝通」,不如先問自己,為何不願意分擔一半的開銷?建立家庭是夫妻倆共同的責任,何況女方收入比另一半高,卻想把養家責任全丟給男方,理由只建立在「這是臺灣文化對男人的期待」,這種與國外社會文化背道而馳的觀念,就算最後男方買單了,卻很可能成為未來融入西方社會的一大隱憂。
這個問題像是冰山的一角,看似是個人選擇,背後卻反映出兩種文化對性別角色分工的期待與定義大不相同。雖說價值觀這種事沒有誰對誰錯,但如果將來的人生是準備在國外落腳,或許現在該重新檢視自己適不適合在當地的文化脈絡下生活。
【10/英國男人的恐婚症】
我認識讀者先生時,他已經超過四十歲,從來沒結過婚。他的說法是,雖然交過幾任女朋友,但都不適合結婚,與其勉強結婚,不如保持單身。那時我也發現,我認識的許多英國男性都沒有結婚,尤其條件愈好的男人愈不想結婚。上網搜尋一些資料後,我才知道原來和英國男人的「恐婚症」有關。
解釋為何英國男人會恐婚前,想向各位說明一下英國人對結婚的態度,先有個背景知識。
和亞洲人相比,英國或歐洲情侶通常不會把「結婚」當成交往時的考慮選項。以英國為例,十六歲以上的成人,結婚率數十年來停留在約五成,許多交往十幾、二十幾年的情侶也完全沒有結婚的想法。原因除了結婚很燒錢、法院判定離婚的門檻很高以外,他們往往將結婚視為老派的表現,多餘且古板。相較於將結婚看作人生大事的臺灣人,更凸顯了文化差異。
對結婚沒有興趣的人當中,又以三十歲以下男女居多。英國兩性專家分析,可能是因為許多年輕人生長在離婚的家庭,對婚姻比較沒有憧憬。根據統計,二〇一五年英國男性平均結婚年齡是三七.五歲,女性則是三五.一歲,比二〇一四年高了〇.五歲,而且自一九七〇年代起,英國人結婚年齡每年都有增長的趨勢。
以性別來說,英國男人又比女人更不想結婚,有些甚至到了「害怕」的程度。根據統計,英國在二〇一五年有二八%的男性獨居且從未結過婚,同樣狀態的女性則是二二%。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就我自己超過十年的觀察,和以下三個原因有關:
|理由1|對離婚爸爸的不友善制度
英國離婚率不低,排全世界第三十五名。一旦離婚,英國法律極少會將孩子監護權判給爸爸,這對愛孩子的英國男人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待遇。
男方不僅爭取不到監護權,孩子的教育費、生活費,以及離婚後的財產均分可是一樣也不少,即使離婚原因是女方出軌也不例外。英國法庭判決離婚的最大考量是孩子的權益,法官普遍認為孩子跟著媽媽較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因此傾向將孩子判給女方,男方則必須一起扛起分擔育兒成本的經濟責任。也難怪許多英國男人,尤其是有錢的英國男人,對結婚始終興趣缺缺,畢竟一想到離婚後的麻煩事、社會普遍偏袒女性的風氣,就不禁打退堂鼓。
這股風氣也促成在二〇〇一年,英國爸爸麥特.奧康納(MattO’Connor)創立了「為父親爭取正義」(Fathers4Justice,F4J)這個組織,目的是捍衛所有和他有著類似遭遇的英國男人人權。
原來麥特和前妻離婚後,被法院判決不許和兩個兒子見面,連自己家門也進不去。一時間失去所有的他,差點想不開要去自殺。幸運的是與其自殺,麥特最後選擇和法院據理力爭,兩週後前妻終於鬆口,同意讓他擁有共同監護權。這樣的經歷使麥特成立F4J,除了為了其他受到不公平判決的爸爸們,更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他不希望孩子長大後也要面對一樣的事。
經過多年抗爭、走上街頭爭取失婚爸爸的權益後,F4J終於在二〇一六年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同等親權」(EqualParenting)組織,並在英國和愛爾蘭有超過八萬個家庭支持。
然而目前英國社會整體氛圍仍然傾向維護離婚媽媽的權利,麥特和支持者們還在持續努力中,目標是說服英國立委立法確保同等親權真正在英國落實,他們相信這樣的安排對孩子才是最好的結果。
身為女性也是為人父母的我,其實很同情英國男人的處境,畢竟愛孩子是不分性別的。了解麥特的故事後,我更加理解為何許多英國男人不想結婚,花了一大筆錢辦婚禮走入婚姻,不但會讓自己被法律綁住,想要解脫時條件還非常不利於己。除非有非常強大的動機和意願,不然寧可選擇和伴侶同居,甚至獨身一輩子。
|理由2|英國女權主義高漲,英國女人「恰北北」
我在二〇〇八年剛到英國時看過一則新聞報導,寫著英國男人擇偶排行榜中,英國女性已經掉出冠軍和亞軍的寶座,成為排在歐陸女性和亞洲女性後的第三名,原因是英國女性的女權意識普遍太強烈,讓部分英國男人吃不消。當時的我非常驚訝,也發現英國的外籍新娘比例確實滿高的。
二〇一一年我嫁到英國定居後經過多年觀察,更確定英國女性即使外表柔弱甜美,個性也偏大女人,但想欺負他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身邊好幾對英國夫妻都是偏「男弱女強」的組合,尤其如果家中成員以女性較多,譬如由兩個女兒組成的四口之家,那麼唯一的男性,也就是爸爸,往往處在被「girlboss」管理的狀態。當然爸爸本人可能甘之如飴,對外也比一般男性更尊重女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如果去這種家庭作客,男性客人說話時要小心一點,因為性別議題在這裡會特別敏感。
讀者先生就時常向我抱怨,每次去這些朋友家拜訪時都要字句斟酌,否則很容易被朋友的太太扣上大男人主義的帽子。
有次我們和兩個這種類型的家庭聚會,聊到讀者先生隔天有場演奏會要去表演,所以我必須一人在家帶孩子。在座的兩位英國女性居然異口同聲諷刺讀者先生,說他讓我變成「偽單親」。雖然只是開玩笑,但也讓讀者先生感到有點沒必要,畢竟我們有自己分工照顧孩子的模式,當換作我出差,就由他一肩扛起偽單親的責任。
「男弱女強」的家庭通常有個共同點,就是女主人的教育水準和社經地位頗高,不僅有穩定的工作,而且多為高收入的工作,因此處於「一家之主」的地位,是家中重大決定的決策者。
這裡討論的英國女權主義,並非刻板印象裡的那種「上海女人」,僅要求男人做飯做家事的表象平等,而是在制度和結構上追求真正的男女平等。英國女性在外爭取同工同酬,致力消除性別薪資差距,在家則爭取家務與育兒責任分工各半,更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
然而,英國女性強烈的性別意識,使得英國男人傾向把同樣來自西方文化的歐陸女性作為共度一生的伴侶,不過當然不包括法國女性,他們的女權觀念和英國女性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些英國男人則偏好溫柔婉約的亞洲女性,而且不在少數,才使亞洲女性躋身英國男人擇偶排行榜的第二名。但近年來英國出現大量「假結婚」事件,許多外籍女性利用和英國男性結婚藉以取得英國居留權。這種「騙婚」事件又以亞洲女性為大宗,因為英國於二〇二一年退出歐盟國前,來自歐盟國的歐陸女性不需要簽證就能自由在英國居住工作,比較不需要用這種方式取得留在英國的資格。
媒體就曾報導,抱有這種企圖的外籍女性得到合法居留英國的身分後,不是自動消失就是拋棄英國籍丈夫,有些甚至看準英國夫妻財產共有制,消失前還「順便」捲款潛逃。不少英國男性面對外籍女友,尤其是來自亞洲的女性,不得不多一點警戒,有時甚至成為不想和外籍女友結婚的理由。
|理由3|不承認婚前協議的傳統,男人難以保障財産
和十分流行制定婚前協議的美國、澳洲,以及歐陸等國不同,根據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法律傳統,婚前協議在英國並不具備法律約束力,離婚時的財產分配是由法官酌情判決,使得世界富豪聚集的倫敦長期享有「離婚天堂」的稱號,成為有心人士藉由離婚致富的最佳地點。
直到二〇〇九年,英國發生轟動一時的德國女富豪卡特琳.拉德馬赫(KatrinRadmacher)和前夫尼古拉.格拉納蒂諾(NicolasGranatino)的「世紀財產爭奪戰」,婚前協議才首次在英國法院判決財產分配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卡特琳出身於德國富裕家庭,身價估計高達一億英鎊,是歐洲女富豪之一。他和法國籍的尼古拉在倫敦相遇後結為連理,結婚前四個月兩人在德國簽署婚前協議,承諾如果離婚,不會向對方提出任何金錢索賠。
八年後,這段婚姻走到盡頭,經濟地位較弱的男方吃定兩人是在英國結婚、離婚,法官絕不會將他們在德國簽定的婚前協議列入考慮。果然英國高等法院的一名法官裁定,考慮到雙方經濟實力懸殊,如果堅守婚前協議對尼古拉並不公平,因此判女方必須支付男方五百八十萬英鎊的「分手費」。
卡特琳憤而提出上訴,法庭最後終於承認這個婚前協議有效,改判女方只需支付男方一百萬英鎊,再為他購買一棟價值二百五十萬英鎊的豪宅,但在最小的孩子年滿二十二歲時必須歸還豪宅。
當時,卡特琳的律師在勝訴後高呼,說這是英國法律改變的轉捩點,並表示:「從今天起,任何成年人都可以在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刻(指決定結婚時),為最糟糕的一刻(指決定離婚時)做準備。」法官也在判決書提到,婚前協議適用於離婚率攀升的現況,然而如果英國法院繼續不承認婚前協議的效力,將會更加不切實際。
反對將婚前協議合法化的人士則指出,這場世紀大判決是英國法律史上悲哀的一天,因為它反映出婚前協議竟然比婚姻本身的誓言更重要,這樣的判決會使離婚更加容易,婚姻的神聖性將更不被重視。
兩派爭執不休,目前婚前協議在英國仍處於模稜兩可的狀態,並沒有真正合法化。根據一九七三年制定的《婚姻事務法案》第二十五章(Section25oftheMatrimonialCausesAct1973),對一般人來說,婚前協議在離婚時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站在維持社會正義的角度,判決離婚的核心要素是滿足雙方的需求。雖然英國法律並沒有明確界定這個「需求」是什麼,但是法庭通常會確保雙方離婚後盡可能維持接近離婚前的生活水準,而且一定把子女的需求放在首位。
法案也提到,只有當夫妻其中一方超級有錢,其金錢和房產超過另一半可能需要的程度太多,法官才可能將婚前協議列入考慮。而對經濟狀況一般的夫妻來說,婚前協議只在分配涉及對個人具有特殊意義的財產時才可能發揮作用,比如傳家寶或寵物。
簡單來說,婚前協議目前在英國只被用來保護多餘的財產,如果婚前協議無法滿足雙方與子女的需要,法庭會認為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依此判決離婚時的財產分配;只有當財產滿足雙方需要後還有剩餘,婚前協議才可能生效。但對一般夫妻來說,滿足雙方需求後就沒有剩餘財產可以再進行分配,所以婚前協議不會發揮作用。
英國法官甚至在幾年前公開發表評論,說簽署婚前協議的夫妻大多是在浪費時間,大大潑了簽定婚前協議的英國民眾一盆冷水,也造成擔心離婚後財產要被前妻分掉一半的英國男人,對結婚這件事更加卻步了。
如果有機會和英國男人約會,可以好好觀察他們是否存在著對婚姻的恐懼。即使和對方交往到一定程度,想和他互定終身,但為了不嚇跑對方,我建議還是不要太主動提起結婚這件事,也絕對別用強逼的方式「求婚」。許多英國男人心中搞不好多多少少有點「恐婚症」的傾向,千萬不要弄巧成拙,而是用耐心去陪伴他克服這些障礙。
【06/AA制哪裡不對了?】
打從二〇一三年起,我在Facebook以英國人妻讀者太太的身分經營粉絲專頁後,不時會遇到粉絲問我異國戀相關問題。印象最深的是以下這個和錢有關的問題,它很能代表異國戀情侶走入婚姻前會遇到的挑戰。
問題內容大致如下:
「讀者太太你好,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最近我和英國未婚夫正在籌備結婚,討論到租屋跟買房,他竟然提出費用各付一半,讓我很不能接受……
不是因為我沒在賺錢,但我們交往時出門都是男友付錢,我偶爾會買禮物給他,或煮飯給他吃。現在他居然要我出錢付房租或房貸,我真的超級驚訝。我知道他...
推薦序
推薦序1───從跨國婚姻看國際女力
我是國際獵頭Sandy。旅居海外二十二年的期間,我諮詢過數萬名跨國工作者,絕大多數人都會發展異國戀情或進入異國婚姻,學生也經常問我:「老師有沒有談過異國戀?」我都跟大家說我不適合異國戀,因為對我來說等於二十四小時都在跨國工作(笑)。
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我們,可能受原生家庭或社會文化影響,臺灣女生大多扮演著「被寵的公主」角色,像男生要幫忙拿包包、剝蝦、按摩等等,都是常見的寵愛女伴舉動。然而當我們用這種互動模式與異國伴侶相處時,卻會感到某種「不公平」。
其實我剛去英國時交過一個泰國男友,在日本生活時也遇過一個韓國追求者。雖然一開始非常浪漫,但卻常為了一些小事發生衝突。例如當我感冒不舒服,對方會叫我喝冰水,他認為這是「為我好」;而我認為,外出用餐時兩人各點不同餐點,可以換著吃才是「疼女友」的體貼表現。許多像這樣的生活小細節,我們始終無法有交集。
我從小就自己一個人在異地打拚,因為思念臺灣,我很喜歡看臺灣鄉土劇、聽臺語歌,但異國伴侶似乎對這些「臺味」一無所知。我們雖然在一起,我卻感到很孤單。總之,這兩段異國緣分都因為種種有形無形的文化隔閡,最後無疾而終。
閱讀讀者太太的這本書讓我有很深的感觸。書中點出近來國際職涯趨勢強調的女性優勢───「跨文化溝通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領導力」(Leadership)、「彈性應對」(Flexibility)等等,並將這些軟性技能應用在經營感情上,進而探討兩性平等的真諦。例如當你想得到另一半的平等對待,要先認知雙方都是平等地位,在對等的關係中,女性其實能活得更有自信。
相反的,我也看過許多嫁給日本人的女生為了融入對方國家文化而「過度付出」的案例。從女生「壽退職」(結婚離職)的那一天起,就為了老公和小孩煮三餐、目送出門、拿拖鞋、放熱水澡,全心全意付出自己的所有。但令人悲傷的是,當這段「不平等」的婚姻最後走上離婚一途時,由於女方沒有經濟能力,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監護權。
「我現在不能離婚,否則我會一無所有……」
「我現在不能離職,否則簽證會被取消……」
我認為這本書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不要為了愛情或工作而讓自己處於委曲求全的狀態。所謂的異國婚姻,不是只有我愛你、你愛我,它的本質其實是經營一家跨國公司。在這段過程中你很難「做自己」,不是用休閒時間看Netflix就可以輕輕鬆鬆融入對方文化,而是必須「加班」深入研究一間跨國公司的經營之道,裡頭有著各種關卡要一一克服。重點是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擁有與另一半平起平坐的話語權,建立雙贏共好的合夥關係,做到「既不用委屈自己,也無須附和他人」。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異國戀有憧憬、對海外工作有興趣,或遇到一段異國緣分的人,書中的大小章節提示了許多應觀察與研究的重點,好好運用便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為自己與這段關係布局,也會更加幸福快樂。
國際獵頭、職涯規畫師/SandySu蘇盈如
推薦序2───異國婚姻的想像與現實
讀著讀者太太新書的晚上,美東正在下著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白雪從天而降,穿越枯枝殘葉,再經過路燈前閃呀閃地一束束飄下,最後靜靜地把整個世界變成一整片銀白色的畫面。那是在海島長大的我們,多麼嚮往的景象啊!
不過,真正在大雪冬天生活的人們卻有不同領悟。美麗的一幕背後,家家戶戶要開始煩惱明早的鏟雪工作誰負責?在極寒天氣又被雪蓋住的車,會不會有狀況?有小孩的媽媽群裡,訊息不停跳著,大家開始焦慮明天托兒所若不開門,怎麼辦?還有已經受疫情影響而嚴重遲緩的貨運,這下又要再延誤了嗎?
人們對異國婚姻的夢幻想像,有時就很像我們對雪景美好的投射。我們看到的「美麗一面」可能是充滿異國風情的生活方式、好萊塢式的浪漫婚禮、牙牙學語的可愛雙聲道混血寶寶;但另一面,異地生活可能是連看個病和吃頓道地臺灣小吃都不容易的辛酸、禮俗文化的不同與帳單分擔的問題、不同生長背景的父母怎麼在育兒價值觀上妥協……
讀者太太用自己十多年的英國婚姻之路跟我們娓娓道來。他從異國戀的眉角說起,再分享踏入婚姻的現實、異國大家庭相處的小細節、混血兒的親子教養經驗。
異國伴侶不吃「寵女友」這個套路,甚至不期待男方先有房有車才能論及婚嫁,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異國戀遭遇的文化衝擊、父母壓力、離鄉背井的孤獨這三大障礙,怎麼克服?如何在試圖包容各種差異的親密關係中,呈現真實的自己?又怎麼在顧及對方感受的同時,守住自己的界線?以及幾乎所有異國戀都會遇到的難題───在遠離親友和舒適圈的陌生環境中,怎麼去轉換心境耐住寂寞?「為愛移民」後,人生與職涯如何砍掉重練?
與其說這是一本異國婚姻的指引,我覺得更像是讀著一位跟你一起在臺灣長大的老朋友,細細說著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感情經營經驗與生活小祕訣。然後,在讀者太太的字句中,又彷彿看到他在異國婚姻中反思、學會更愛自己進而愛人的自我察覺之路。
在下著雪的異國夜裡,像在書稿中看到在遠方微笑著的他,細聲地告訴我們:想像很美,現實要靠自己一步步經營,我看見那個正在努力的你,我們一起加油!
駐美記者/唐家婕
推薦序1───從跨國婚姻看國際女力
我是國際獵頭Sandy。旅居海外二十二年的期間,我諮詢過數萬名跨國工作者,絕大多數人都會發展異國戀情或進入異國婚姻,學生也經常問我:「老師有沒有談過異國戀?」我都跟大家說我不適合異國戀,因為對我來說等於二十四小時都在跨國工作(笑)。
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我們,可能受原生家庭或社會文化影響,臺灣女生大多扮演著「被寵的公主」角色,像男生要幫忙拿包包、剝蝦、按摩等等,都是常見的寵愛女伴舉動。然而當我們用這種互動模式與異國伴侶相處時,卻會感到某種「不公平」。
其實我剛去英國時交...
作者序
自序───異國婚姻不是好萊塢電影
記得大學時代有位同學非常嚮往異國戀,原因是外國人濃眉大眼,大部分又是說英文,和他們戀愛就像活在好萊塢電影裡。那時我很不以為然,不知是否因為大學讀的是社會系,我心裡一直覺得這是種文化霸權───西方男人遇到(他們以為的)溫柔婉約東方女子,展開一場好萊塢電影工業定義下的浪漫異國戀情。
言猶在耳,沒想到十多年過去,我不但談了異國戀,還修成正果成為英國人妻,更邁向結婚的第十一個年頭。這大概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往往在最沒有計畫、最無心插柳的時候,安排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
這超過十年經營異國婚姻的英國人妻資歷,讓我有自信可以肯定地說:異國婚姻不是文化霸權的複製,而是文化融合的過程;異國婚姻也不是好萊塢電影,因為婚姻本身就不是電影,婚姻生活充滿柴米油鹽,說是鄉土劇還比較適合。異國婚姻又多了跨文化這層需要突破的隔閡,更需要充分的耐心、理解、包容才能長久。
這些年在英國成家立業、落地生根的生活經驗,讓我學習到許多以前在臺灣從未親身經歷過的事,包括原來「天賦人權」不是只在高中課本看到的名詞,而是西方人根深柢固的價值觀,並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型態實踐,所以勞工動不動就走上街頭罷工,爭取自己的權利;婚姻關係中的男女也注重平等,沒有「男主外,女主內」這種觀念;甚至親子關係也一樣,英文裡沒有「孝順」這個字,因為父母與子女間只有平等而雙向的愛。
以前總聽人說外國人不加班,加班文化是亞洲獨有現象,因為西方人重視個人的時間。我搬到英國後發現不但雇主很難占到便宜,連親密的夫妻間都必須為對方留點私人時間。獨立性強一直是我們對西方人的普遍印象,這意味著他們也期待另一半能獨立自主,彼此過著互相扶持但不過分依賴對方的生活。
我經營自媒體和個人品牌超過八年,發現愈來愈多粉絲對異國戀甚至異國婚姻有憧憬,這引發了我想寫這本書的念頭,不是要戳破大家對異國戀的粉紅泡泡,而是希望透過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體悟,帶大家一窺異國婚姻的真實面貌。異國婚姻雖然不是好萊塢電影,但還是可以贏得奧斯卡金像獎,只要男女主角都夠努力。
這本書獻給所有正在異國婚姻中或可能步入異國婚姻的人,不管你在性別的光譜是偏向哪一端,都希望你能從這本書得到一點解答或共鳴,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的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只有「你」和「他」,而不像傳統上刻意區分性別而有「你」/「妳」或「他」/「她」之分,目的就是要跳脫二元性別對立的框架。
更重要的是,之所以用「人」字邊的「你」和「他」取代有性別意識的「妳」和「她」,就是希望提醒所有正在閱讀這本書的女性,無論你是女友、太太或媽媽,扮演這些角色之餘,也別忘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需求與權利,包括追逐夢想的自由,以及為了實現理想而不輕易妥協的堅持。
讓我們一起加油!
自序───異國婚姻不是好萊塢電影
記得大學時代有位同學非常嚮往異國戀,原因是外國人濃眉大眼,大部分又是說英文,和他們戀愛就像活在好萊塢電影裡。那時我很不以為然,不知是否因為大學讀的是社會系,我心裡一直覺得這是種文化霸權───西方男人遇到(他們以為的)溫柔婉約東方女子,展開一場好萊塢電影工業定義下的浪漫異國戀情。
言猶在耳,沒想到十多年過去,我不但談了異國戀,還修成正果成為英國人妻,更邁向結婚的第十一個年頭。這大概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往往在最沒有計畫、最無心插柳的時候,安排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
...
目錄
推薦序───從跨國婚姻看國際女力(SandySu蘇盈如)
推薦序───異國婚姻的想像與現實(唐家婕)
推薦語(Amy英國奶奶、Ting、WeiLin林韋君)
自序───異國婚姻不是好萊塢電影
第1章|Dating|異國戀約會指南
01/理想型到底是哪一型?
02/盤點!英國男人優點大公開(上)
03/盤點!英國男人優點大公開(下)
04/約會須知
05/關於CCR的汙名化
第2章|InaRelationship|異國戀情中的眉眉角角
06/AA制哪裡不對了?
07/驚世絕症公主病
08/異國戀三大障礙及其解藥
09/讀家吵架的「三不一沒有」
10/英國男人的恐婚症
11/異國戀,如何開花結果?
12/「神隊友」還是「猪隊友」?
第3章|MarriageLife|步入禮堂之後
13/外籍配偶體質總檢查
14/辦婚禮的藝術
15/麵包與奶油:異國婚姻中的柴米油鹽
16/人人都需要私人空間
17/愛情不是把另一半鎖住
18/1加1大於2:婚姻中的團隊合作
19/異國婚姻中的職涯規畫
第4章|TheIn-laws|認識你的異國親家
20/法律上的一家人
21/英國是否有婆媳問題?
22/我的讀家婆婆
第5章|RaisingChildren|混血兒Hybrid教養法
23/英式親子關係
24/母奶這件事
25/如何駕馭失控的兩歲魔人
26/讀家教育
27/英國育兒福利知多少
28/在英國養小孩要燒多少錢?
結語───勇敢去愛,雖然生活不像電影
推薦序───從跨國婚姻看國際女力(SandySu蘇盈如)
推薦序───異國婚姻的想像與現實(唐家婕)
推薦語(Amy英國奶奶、Ting、WeiLin林韋君)
自序───異國婚姻不是好萊塢電影
第1章|Dating|異國戀約會指南
01/理想型到底是哪一型?
02/盤點!英國男人優點大公開(上)
03/盤點!英國男人優點大公開(下)
04/約會須知
05/關於CCR的汙名化
第2章|InaRelationship|異國戀情中的眉眉角角
06/AA制哪裡不對了?
07/驚世絕症公主病
08/異國戀三大障礙及其解藥
09/讀家吵架的「三不一沒有」
10/英國男人...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