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抗疫現場,第一線醫護人員的作戰實況報導,體現臺灣人不畏艱險的團結和決心!
★透過四十個現場真實故事、七十張紀實照片,細緻展現疫情照護的各種樣貌,有創意、有勇氣、有反思、有感恩。
臺灣,曾經長達一年餘,被列為Covid19的世界抗疫優等生,當世界按下暫停鍵,我們依然正常上班上學、島內旅行、外出用餐。但,二○二一年五月,疫情在風平浪靜的日常中,掀起了驚滔駭浪。
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讓臺灣也被迫按下暫停鍵,醫療在此刻卻扮演著一刻也不能停,且須卯足全力衝刺,搶救確診病人外;也火速投入社區快篩、施打疫苗等重任。
疫情不僅讓向來虎虎生威的現代醫學面對史上最嚴峻的挑戰;醫療現場更有許多醫療之外的難題。一群自願投入疫災的醫護、醫技乃至社工,如何在病人擠爆篩檢站、急診室時緊急動員?如何在沒有醫院敢接手的情況下,率先為重症孕婦插管、剖腹產,且母子均安;如何在病房傳來撕心裂肺的痛哭時,陪伴病人面對至親染疫驟逝的傷慟?
如何以創意安撫確診失智長輩及心智障礙者?又如何把病房變成遊樂場,讓確診孩童捨不得出院?更有一群醫護、社工自掏腰包,為病房內驚恐哭泣的印尼籍移工們準備「家鄉味」;為確診病童準備快樂兒童餐、生日蛋糕;為失智長輩特製安撫「假人」;為無依無靠的獨居長輩尊嚴善終……;這群醫護無數個擁抱,更給了確診者面對未來的勇氣。
這場為期三個月的疫情風暴,有驚恐,有眼淚;也有無私的愛與關懷。本書誠懇紀錄了慈濟醫療體系40則有淚有笑、有犧牲有成全的醫病故事,也是臺灣人面對這場疫病從恐慌到勇敢的縮影。透過這群醫護之眼,也看見確診者在疫病下所面臨的身心、社會困境及其如何突圍,更讓我們省思,疫病之下,唯有愛,沒有距離。
作者簡介:
楊金燕
曾任職於報社、雜誌社及出版社,現任職於慈濟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喜愛閱讀、電影及文字工作,特別對人與土地、醫療之愛的故事深感於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共同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顏博文/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名人推薦:共同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顏博文/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章節試閱
穿上防護衣一起來「落款」
台北慈院專責病房的換裝區裡,護理長陳美慧仔細盯著兩位護理師一一穿上防護衣、帽、鞋、口罩、面罩,她們也彼此互相檢視、再次確認穿著無一疏漏。陳美慧喊著,「都穿好了嗎?那我要來『落款』了喔。」
大家都很期待,美慧阿長會寫什麼呢?
拿起麥克筆,陳美慧在護理師的白色防護衣上,寫下:「怡秀,用愛防疫,我們在一起,10B挺你。」她為即將進入確診病室的護理師身上,一一寫下打氣與加油的文字,也讓原本緊張肅穆的氣氛,注入了一股清新活力。「用愛防疫」的期許與「我們在一起」的團隊力量,彷彿隨著這身戰袍,一起踏入病房。
有一回一位年輕醫師要進專責病房前,坦言自己有些緊張,資深護理師不僅協助他穿妥隔離衣帽,也在他的隔離衣寫上祝福、給他力量。他看完病人出來後,看到小夜班護理師正在大夜班同仁的防護衣上「落款」,忍不住說了:「你們病房真的是很歡樂耶。」滿眼歆羨。
「對啊,大家要互相幫忙!」護理師說著,特別是在疫病籠罩的非常時期。
一般病房也得執行緊急插管
「我們這邊有位病人需要緊急插管……」陳美慧護理長焦急地請醫師協助。當時全院只有兩支「影像喉頭鏡」(用於確診病人插管,避免噴濺傳染)放在麻醉科。麻醉科回覆,一支正在使用中,另一支被加護病房借走了。阿長趕緊向加護病房追問,「十二樓的專責病房借走了。」電話打到十二樓時,聽到的回應是:
「現在剛用完,正在消毒,要等十分鐘以後。」
「天啊!病人急著插管,怎麼等十分鐘!」急得跳腳的陳美慧,心急如焚但還是得等。
每次插管都是最危險的時刻,病人處在危急狀態,醫護也擔心插管時病人噴濺的分泌物具高度傳染力,因此才要盡可能使用防止噴濺的「喉頭鏡」來為確診病人插管。
通常重症病人必須轉到加護病房來插管,但是連續加開的加護病房早已滿床了,只能就地為病人插管。那晚,值班的曾培維醫師急匆匆趕下來時,略顯疲憊,他已經三十六個小時沒有休息了,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加快腳步搶救病人。他才陸續幫三位病人插完管,手上的病人名單上卻還有八位在等著他插管急救。
他快速詢問病情,依緊迫性決定先跑哪一床。眼前這位病人確實緊急,陳美慧告訴他,等十二樓的插管神器消毒好,立刻拿下來讓他使用。所幸,病人即時插管後病況也暫時穩住了。同樣二十四小時沒闔眼的陳美慧說,「看到醫師那麼辛苦後,也就不覺得我們累了。」
在疫情高峰期的那兩周,台北慈院的專責病房裡,天天都是緊急狀態,像是血氧突然往下掉需要緊急插管的病人、症狀加劇即將臨盆的產婦、不安焦慮的失智長者,甚至拆了病室門鎖、想往外逃的藥毒癮確診者,樣樣考驗著醫護。也因為加護病房滿床,在陳美慧負責的一般專責病房裡,最緊急時,曾同時照顧五位插管病人,這群原本照護慢性腦中風復健病人的護理師也得快速成長,學會如何照顧重症病人,甚至重症的孕婦。
當時,白班的護理師按表該在下午四點下班,但從來沒有人在四點下班過。大家憂心好幾位病人的狀況不穩定,白班的護理師自動留下來幫忙小夜班;小夜班的同仁又留下來幫忙大夜班,超時循環,每天工作都超過十二小時。
「萬一其中有病人要插管,就會忙不過來,我們白班護理師最晚下班的一次,是凌晨一點。那天有位孕婦已經重症了才被送過來,加護病房沒有床位了,同時還有好幾位插管病人在等床,但孕婦狀況非常差,她還跟團隊表明『如果只能救一個,請救我的孩子。』」劉怡秀護理師說,大家聽了很心酸,加護病房的林雙金醫師特地過來看,叨叨唸著:「媽媽絕對不能死,一定要救起來,媽媽跟小孩都要救起來,一個都不能少!努力喬出一床,優先給這位媽媽。」
還好孕婦病情沒有惡化,可以撐到隔天,不需即時插管,因此留在原病房治療。當晚小夜班的護理師劉曉蓉,是病房裡唯一待過兒科,知道如何幫孕婦裝設監測胎心音裝置且熟悉數據判讀,她也留下來陪著大夜班的護理師,一直待到天亮才離開。
﹡﹡﹡
看到玩具就笑了!
台中慈院專責病房裡,四歲的小彬彬(化名)看到護理師拿著篩檢棒便哭了。每次篩檢要捅喉頭時,他都怕到哭出來,連大人都會不舒服,更何況小小孩。採檢的護理師哄著他:「阿姨知道你痛痛,等你做完,阿姨拿個玩具給你,好不好。」常常他眼淚還掛在臉上,但一看到玩具,瞬間就笑了!
小彬彬是因為校園群聚傳染,和媽媽一起入院的。副護理長廖唯欣說,第一天看到他在病室裡套著媽媽的外套在玩耍,挺活潑的,也替他高興。但是怎麼到了第二天,他還是穿著媽媽的外套跑來跑去,廖唯欣很怕他踩到衣服而跌倒,後來看到媽媽也穿著輕羽絨衣,才恍然大悟,「啊,可能是病房太冷了。」跟媽媽一聊,才得知,他們被通知要住院隔離時,根本來不及準備衣物,只能匆匆抓幾件衣服就來了。
回家後,廖唯欣跟兩個孩子分享,「你們雖然會覺得疫情讓你們沒辦法出去玩、不太開心,但是媽媽照顧的病人中,有個小男孩只能待在一個房間裡,他甚至連想要看電視都不容易,也沒有玩具可以玩。」唯欣還問了小兒子,那位小男孩在病房裡會冷,「那你有沒有什麼想要分享給他?媽媽拿一件你的外套給他保暖好嗎?」兒子不假思索的說:「好啊!」
廖唯欣的兩個孩子問起:「媽媽,那他幾歲?」於是開始找玩具要送給小彬彬。再隔幾天,七歲女兒說,「媽媽,我們今天又畫了一張卡片,要幫他加油。」唯欣笑說,那陣子,她的任務就是把孩子要送的玩具、卡片帶去醫院給小彬彬,小彬彬每次拿到禮物都笑得眼彎彎。「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是個有愛的孩子,只是他們這麼小,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懂不懂,但是透過這次互動,我看到孩子學會分享、主動付出,是非常感動的。」
「小彬彬和媽媽平安出院那天,身上穿著的就是兒子的外套,他跟在媽媽後面,揮手跟我們說拜拜那一刻,真是欣慰!」
﹡﹡﹡
一碗印尼泡麵,溫暖確診移工的心
「家嘉,妳現在人在哪裡?」大林慈院張玉芳督導問。
「我在高雄,怎麼了嗎?」
「我們要重啟12B專責病房,妳明天有辦法上班嗎?」
「明天?督導,不瞞您說,我現在人在住院,明天可能有點困難,我跟主治醫師討論一下,看能不能後天讓我趕回去。」
那是二○二○年十一月的倒數幾天,護理師楊家嘉趁著休假返回高雄老家,因為嚴重暈眩住進醫院,卻接到護理督導的緊急來電。說也奇怪,任務一來,楊家嘉把暈眩不適擺一邊,一股腦急著出院,想趕回大林慈院。「如果有經驗的人一起做,不論設置的速度或默契,都會更好更快速;醫院主要以救人優先,只要醫院需要我們,就盡己所能。」她說。
楊家嘉果然如願,在專責病房開張時趕回醫院。只是這回,確診者全是外籍移工。下午,一輛救護車先送來了三位病人;隔沒多久,第二輛救護車又送來兩位,這五位全是印尼籍移工。短短兩日,專責病房已收治十位外籍移工。
更慘的是,他們多數是第一次來臺灣,一句中文都不會講,也聽不懂。簡單的英文也完全行不通,楊家嘉說,「發現無法溝通的當下,令人超級慌張,這下怎麼辦?」她只好極盡所能的比手畫腳、透過Google翻譯,告訴他們最關鍵的:「一、絕對不能走出病室;二、飲用水在這裡;三、有事請按叫人鈴。」
十位確診移工中,只有一位是三度來臺,能說些簡單的國語。一番求救下,院方趕緊找來院內一位印尼籍清潔人員協助溝通。護理師廖涵如則找來自家之前關係深厚的印尼籍看護,請她先充當翻譯。
如此一來,才終於能把防疫病房的規則、病室內攝影機會拍到的位置等講清楚;醫師也能開始詢問個人病史、確認用藥安全等。在此同時,護理師們為了把病人的Line加入醫護群組中,也費盡心思;看不懂印尼文,只好查手機型號來設定,再輔以Google翻譯,終於成功加Line。再過數日,衛生局也支援線上翻譯人員,總算讓大家能和病人說上話。
這些移工離鄉背景來到臺灣,為的是工作賺錢,沒想到一下飛機的隔離期間,就被篩出確診而關進醫院,因此每一張臉都顯得心事重重、鬱悶萬分。
有位二十歲的伊依妹妹(化名),個子非常嬌小,她因為要負擔家中經濟,跟著朋友一起來臺灣,沒想到還沒賺到錢就先住進醫院了。她經常問護理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因為我們家裡沒有錢,我什麼時候可以去賺錢?我要工作,才能寄錢回家。」伊依非常擔憂,怕自己付不起醫藥費;又很焦慮,不知道怎麼跟家人解釋,重重壓力下,她忍不住哭得傷心。
「別哭,別哭,我們一起想辦法。」輪流照顧她的護理師們都非常不捨。伊依的擔憂也是這群移工的擔憂,於是大家商量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他們開心一點嗎?」
後來決定「先買些印尼泡麵,用家鄉味安慰他們。」同時也針對他們擔心的疑問,一一找答案。護理同仁買了不同口味與品牌的印尼泡麵,先讓他們試吃,看看是否合意。
果然,結果大受歡迎。移工病人一看到印尼泡麵,心花都開了,連從來不笑的阿迪妹妹,也笑了。楊家嘉說,大家集資買了兩大箱不同口味的印尼泡麵,當作點心請病人吃,還拍下四款泡麵封面,每次沖泡前,先讓病人挑選自己喜愛的口味。有位病人問,「這個會很貴嗎?要多少錢?我自己買。」另一位移工病人則說,「我還沒賺到錢,現在沒有錢,如果泡麵有剩,再給我就好了。」
這些話讓護理師很心疼,立刻回應他們:「每個人都有,而且不用錢,不要擔心喔。」
護理師們也發現他們喜愛吃辣,幾乎無辣不歡,又自掏腰包買了好幾罐印尼辣椒醬,每次送餐前,就先挖一瓢辣醬在他們便當裡,再送進去。只要護理站有任何給醫護的水果、點心、零食,也都跟著便當一起送進病室。
護理站也蒐集住院移工們擔心的所有問題,一一去詢問了院內感控及衛生局等單位,包括採檢流程與出院標準、出院後需支付哪些費用(大約多少自付額等)、移工未來去向(是否會因此被雇主拒絕聘用、會不會被遣返回國等),一一找出答案,製作成一張「Q&A常見問答」並翻譯成印尼文,發給每位外籍移工。
此舉總算降低了移工病人們的焦慮。不僅得知不會被遣返也不會被停聘,而他們最擔憂的住院醫藥費,其實大多由臺灣政府買單,每位移工出院時,大約僅需繳付一千元出頭,最多不超過兩千元的醫藥費,且先由仲介單位墊付,之後再從移工的月薪中提扣攤還。
在聖誕節即將到來前,護理督導張玉芳特地去買了聖誕襪,護理部也準備了鈔票煎餅、福慧八寶粥、拐杖糖等,當成「聖誕禮物」送進每一間病室,再度讓移工病人們又驚又喜,有的當場穿起聖誕襪,非常歡喜。
至於曾以淚洗面的年輕女孩伊依,在護理師通報後,院方輾轉請印尼慈濟基金會關懷,當地的慈濟師兄姊帶了生活物資前往她的印尼老家關心,還透過視訊讓伊依、家人都安心。大家的幫忙終於讓她卸下沉重壓力、重展笑顏。
﹡﹡﹡
「會順夫妻」重生辦金婚
花蓮慈院專責加護病房裡,阿順伯(化名)看著陳逸婷醫師,竟激動的哭了。「妳是醫師?妳真的是醫師?」
這是年近八十的阿順伯住進花蓮慈院的第一天,他哭訴著,之前在其他醫院住了好幾天,都沒有醫師去看他,直到他越來越喘又在病房裡跌倒,病情愈發嚴重才轉來慈濟。陳逸婷安慰著一頭銀髮的老先生,「放心!我們每天都會來看你!」
阿順伯的妻子阿順嬸也染疫,兩人分別住進不同病室。妻子連續發燒六天、呼吸很喘、肺部浸潤,病況更為嚴重。吳雅汝醫師只要一進阿順伯病房,阿順伯便問她,妻子狀況如何?後來,吳醫師改了查房順序,先看阿順嬸,再來看他。「如果我們交談十分鐘,那麼只有五分鐘是在談他的病況,另一半時間,他都在關心太太的病情。」看得出來阿順伯非常疼愛妻子,也很自責把疫病傳染給她。
醫療團隊除了採用高流速鼻導管供氧治療外,醫師也帶著團隊幫他們翻身擺位,做「俯臥治療」。每次俯臥後,血氧濃度便顯著提升,但長時間趴睡,讓他們老抗拒著:「可不可以不要再俯臥了?趴得好不舒服啊。」醫師、護理師仍不斷鼓勵和勸說,要他們繼續,身體才會進步。
在加護病房的阿順嬸想喝咖啡,護理站立刻生出咖啡送進病房;她想洗頭,護理長張素雯自掏腰包讓學妹去買乾洗髮噴霧劑,幫她洗頭。空調太冷,護理師立即幫她調整、蓋棉被。
阿順嬸越來越虛弱,臨界著即將插管的邊緣,醫師每天看著,也擔心著能不能撐得過今晚、能不能再撐過明晚。渾身不適,也讓阿順嬸漸漸失去動力。她問吳雅汝醫師,「我為什麼會像現在這麼苦,別人都沒事,我又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我會染疫?」言談間帶點憤怒與說不出口的吶喊:「為什麼是我!」「生病或許就是老天爺要讓我們練習慈悲。」吳雅汝無法解釋家庭群聚,只好轉念寬慰她,「你想想看,我們只是病,還沒有失去生命,就那麼苦;那些為了滿足我們口腹之慾的動物,他們沒有生病,卻直接犧牲生命,應該更苦吧。」
爾後,吳雅汝有機會便跟她聊,或許老天爺希望我們對人、對萬物、對所有生命都能「學會慈悲」,也趁機勸素:「也許我們可以先練習早齋,或是初一、十五來吃素。」雖然阿順嬸也表達,自從吃了醫院的蔬食後,才發現素食也可以如此美味;但過沒幾天,她又問吳醫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喝雞精呢?」
談起這段經驗,吳雅汝醫師莞爾一笑,「勸素不成功也沒關係,有時種下一顆種子在人家的八識田裡,下輩子才開花,有什麼關係呢!」
夫妻相聚,齊心抗疫
正當阿順嬸的病況起起伏伏之際,指揮中心也允許兩人一室了。醫護想,要不要讓阿順伯夫妻住在同間病房,好互相鼓勵。護理長問阿順伯,「幫你轉到另一間病房,讓你跟太太住同一間,好嗎?」阿順伯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一口答應,還比個大大的讚。護理長再去問阿順嬸意見,她很淡定的說「好」。
相隔兩個多禮拜沒見面,阿順伯一看到妻子,又哭了,「老婆,我終於看到妳了!」阿順嬸在先生陪伴下,心情變好,也更有動力來復健。夫妻倆在中西醫合療下,順利從重症轉為輕症,也轉到一般專責病房。
阿順嬸其實是位對自己的儀容很在意的女性,但住院期間,頭髮經常亂糟糟,李淑禎護理長看了,便從家中帶來沒用過的梳子、髮夾,還留了張紙條,希望她在住院期間也一樣美麗。阿順嬸隔天立刻把頭髮梳得整整齊齊,還夾起髮夾給護理長看。
住院住了將近一個月的阿順伯夫妻,終於等到了出院這一天!
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也悄悄為他們準備驚喜,要幫這對結縭五十年的夫妻,提前舉辦「金婚」。團隊準備了美麗的頭紗給阿順嬸、藍色的領帶給順伯。當阿順伯為妻子掀起白色頭紗時,竟然又激動的哭了。他緊握妻子的手,說著,「都是我害太太染疫的」,他說生病很痛苦,自己也曾經想要放棄,但實在割捨不下家人,所以努力撐了下來。阿順嬸則回應老公,「我一點都沒有怪你,你放心,老婆永遠支持你!」今後也會一直走下去!
林欣榮院長帶領團隊獻上證嚴法師的祝福信、鮮花、淨斯本草飲、祝福禮,護理團隊也準備了蛋糕及卡片;音樂一放,中醫師還帶著順伯夫妻倆跳起探戈「愛情的恰恰」歡慶金婚。
阿順嬸也送上兩張親手畫的卡片。送給醫師的卡片上,畫著一頂大傘保護著象徵夫妻倆的兩隻兔子,背面寫著:「謝謝醫師們,讓我倆重生,感恩!」給護理師的卡片則畫了花與音符,「親愛的護理師小天使們!謝謝您們溫暖的照護,我們才能好起來,感恩!」護理團隊給夫妻的卡片上,則寫著大大的「會順夫妻」是從夫妻倆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諧音讀起來便是「會順」,祝福這對重生的「會順」夫妻,以後也順順利利,繼續幸福!
穿上防護衣一起來「落款」
台北慈院專責病房的換裝區裡,護理長陳美慧仔細盯著兩位護理師一一穿上防護衣、帽、鞋、口罩、面罩,她們也彼此互相檢視、再次確認穿著無一疏漏。陳美慧喊著,「都穿好了嗎?那我要來『落款』了喔。」
大家都很期待,美慧阿長會寫什麼呢?
拿起麥克筆,陳美慧在護理師的白色防護衣上,寫下:「怡秀,用愛防疫,我們在一起,10B挺你。」她為即將進入確診病室的護理師身上,一一寫下打氣與加油的文字,也讓原本緊張肅穆的氣氛,注入了一股清新活力。「用愛防疫」的期許與「我們在一起」的團隊力量,彷彿隨著這身...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披甲上陣 以愛戰疫
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面對這波疫情,我的感受難以言喻,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分艱巨!
天天與醫療體系防疫會議連線,看到畫面上的醫護與同仁,不管是在病房照顧病人,還是到戶外支援快篩站,脫下隔離裝備之後,人人滿身汗水,真的很不捨。尤其看到護理人員把面罩、口罩拿起來,痕跡都很明顯;從臉頰一直到耳後,皮膚都磨破了,這真是非人能接受。有時我會說,「啊~你不是人啦」,的確不是人間人,是超越人間的菩薩。這一分「不忍眾生苦,只願眾生得安樂」的覺有情,要如何讚歎,如何說感恩呢?
《無量義經》說:「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大醫王如佛陀,悲憫眾生;護理如菩薩,憐視眾生。但這波疫情究竟是什麼相?看不到、摸不著。醫護想要展開雙手擁抱蒼生,真的很困難。感恩我們的醫療體系,面對這場嚴峻的戰役, 他們沒有逃避,沒有考量來就診的病人,身上有沒有病毒?總是不顧一切,以堅忍之心張開雙手,近身彎身去溫柔膚慰、施醫治療!這些大慈大悲、大仁大勇的醫護人員, 是真正的「大偉大」!
他們守在最前線,掌控第一關門,如戰士上戰場,身披戰甲上陣,兵來將擋,即使身心疲倦,依然甘願!每位醫護人員都有家庭,但大家都抱著守護社會健康、守護大眾的愛真誠付出。還有慈濟各院院長們要照顧院內的同仁,壓力實在很沉重。好幾次和醫療志業的主管們視訊,眼看全院上下為疫情忙碌,全心投入救治染疫的人,內心很不捨。
慈濟的醫護菩薩對確診病人,都是以父母疼惜赤子的愛心,去付出、去膚慰;盡心竭力愛他、照顧他。任何一位被我們照顧過的病人,共同一句話就是「感恩」。他們接觸到真正醫病護理情,感受到大家的愛護、疼惜,那一分切身的感恩之情,還有家人那一分感動,相信都是真誠的,這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尤其台北慈院收治了一些原本就有身心疾患的病人。醫護菩薩安撫人心、療治人身,醫病之間建立誠摯的情誼,這是動人的醫護之光!如同火金姑發出的光亮,在夜間晶瑩閃爍!常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我不是醫師,但我相信慈濟醫療體系的醫王、白衣大士,一定會以師志為己志;盡一己本分,守護好每一位病人。
醫護感人的故事說不盡,照顧病人與家屬,誠心誠意很溫馨。但願疫情的威力慢慢降低,讓站在危險線上,用精神意志力撐著的醫護人員,可以漸漸地恢復元氣。期待在防疫前線的醫護人員,要相互顧及,才能守好城門,擋住敵人侵犯。唯有醫護平安, 才能提高防護力,照顧好身有疾疫的人。
慈濟是四大合一,醫護在前線衝鋒陷陣,慈善與人文就得做後援。疾疫如敵,慈善源源不絕地援助前線物資的需要;人文志業則發揮智慧,使前線的人安心愉快,使沉重的壓力稍減。感恩各地靜思堂能夠提供場地,做為疫苗注射使用,也感恩慈濟人盡心力的做準備。
有這麼多慈濟人用愛呵護著慈院,做醫療的後盾,向前看去,我也很放心。只要醫療前線保護好自己,慈濟人就會全心全意的支持!感恩前線醫護的付出,也感恩慈濟人護持醫療體系做後盾。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天降大任在你我他身上,我們要利用難得的人生,提升生命的價值,為人間的需要承擔大任。這波現前的疫情,讓我們從那些志為醫護的人身上;從他們沒日沒夜、無懼向前守護病人的身影上,看見佛心菩薩心。值得我們深深地讚歎感恩,誠摯地向他們致上敬意!
【推薦序二】
堅持帶來希望
顏博文/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COVID-19 疫情爆發以來,隨著病毒不斷變異及快速傳播的影響,全球兩百三十多個國家地區幾乎無一倖免,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擴散,很多國家分別祭出封城甚至封國,對許多地區的民生、經濟,尤其是社會底層的人,產生莫大的衝擊,宛如發生了一場疫病的世界大戰。
二〇二〇年初,全球華人正在過農曆年,武漢卻傳出新冠疫情,證嚴上人回想起當年SARS 疫情的嚴峻,提醒大家要戒慎虔誠。慈濟基金會也開始密切觀察疫情發展, 準備隨時啟動必要的援助;大年初四(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八日)即成立「慈濟全球防疫總指揮中心」,從那天開始,每天早晨在精舍,都召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主管共同出席防疫視訊會議,聯合關注疫情脈動、策劃慈濟援助方案。回顧當時,疫情茫然未明,醫療執行長林俊龍盯緊疫情發展及脈絡,率慈濟各醫院院長組成的醫療諮詢團隊,在每天早晨的防疫會議上,每每為證嚴上人及各志業在防疫工作上提供專業的醫療判斷與公衛指引,更協助慈濟基金會規劃急如星火的全球防疫援助計劃,並提供審慎的評估與建議。
隨著疫情快速於國際間擴散,病毒威脅於無形,導致全球防疫物資極缺,而因封城、國境關閉的海陸空交通運輸受阻,又造成採購物資的成本驟增等種種困境。慈濟基金會同仁群策群力,借力使力,採取跨國家地區、跨宗教、跨領域、跨機構方式,與八千七百九十六個政府與民間機構合作,以「防疫物資援助」與「經濟紓困發放」雙重援助方式同步推進,截至今日猶仍未歇。迄今慈濟捐贈到全球九十六個國家地區的防疫物資已逾五千零七十萬件;紓困行動遍及四十四個國家地區,逾兩千一百六十四萬人次、五百三十二萬個家庭受惠。
二〇二一年五月上旬,臺灣的社區感染以極快的速度攀升,我們看到慈濟醫療志業全體迅速整備動員。慈濟基金會亦立即由海內外採購調度防疫物資回臺灣,不到兩個月即捐贈兩百六十二萬件包括製氧機、呼吸器、快篩試劑、防護衣、隔離衣、N95 口罩、防護面罩、手套等各式防疫物資、專業醫材,送給臺灣各個防疫前線、警消人員、慈濟醫療志業與臺灣各地各級醫療院所。從疫情首當其衝的台北慈院,到堅守防疫前線的各地慈濟醫院,慈濟基金會鼎力支持種種與醫療息息相關的防護用品與各式器材,讓醫護能安全且安心的搶救每一位到院的確診患者,守護病人度過新冠病毒的考驗。
當時慈濟基金會亦在全臺各地援建二十五座篩檢站,有十一所就設在各地慈濟醫院院區,讓各慈院醫護與醫檢同仁能協助民眾快速篩檢;亟待全民施打新冠疫苗時, 慈濟基金會更在慈濟志工的全力動員下,開放三十五處靜思堂,供慈院、各地醫療院所與衛生局作為疫苗施打場地;同時,分秒必爭,突破極艱鉅的困難,主動緊急採購五百萬劑BNT 疫苗,感恩能與台積電、永齡基金會並肩同行,疫苗全數捐給衛生主管機關,提供給全民尤其是青少年族群接種。我們看到慈濟醫院各院院長親自率領醫護與行政同仁,在志工的協助下,共同投入這場遍及全臺的疫苗接種任務。非常感恩慈濟醫療志業從上到下,用心承擔、全力投入臺灣醫療防疫任務,為民眾織起嚴密的醫療防護網,共度疫情難關。
兩年來,我們見證到全球醫療及公衛各界、第一線防疫機構、宗教組織、NGO 慈善團體等,為防疫抗疫而勇敢投入和無私付出,譜下了許多感人的生命故事。感佩慈濟醫療志業用心採訪收錄四十餘位護理師、醫師、社工師、醫技、工務、行政同仁等第一線與幕後抗疫人員的醫病故事,也記載慈濟醫療團隊將證嚴上人提出的傳統草本藥飲,研發為「淨斯本草飲」,並經臨床試驗初步驗證確有降低新冠病毒量、降低發炎指數等成效。二〇二一年在新冠肺炎藥物與疫苗全球極度缺貨時期,慈濟基金會亦將「淨斯本草飲」送至臺灣各地,甚至送到海外,如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四十二個疫情嚴重的國家地區,保護海外慈濟人,也守護當地弱勢族群。
在慈濟將防疫物資馳援全球的過程中,我時常想起證嚴上人的話──「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看得到希望。」謹向所有在疫情中搶救生命、支援防疫的醫療團隊致敬,並虔誠祈禱新冠疫情早日消弭。
【推薦序三】
疫情下的如常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二〇二一年五月,COVID-19 在臺灣風平浪靜的日常中,掀起了驚濤駭浪,同一艘船上的我們,皆是生命共同體,慈濟醫療志業在疫情蔓延的關鍵時刻,共體時艱,竭盡所能投入收治病人、承接加強版專責防疫旅館、社區大規模篩檢、為民眾施打疫苗等任務。所幸,這波疫情在政府、全臺醫療院所及全民努力下,逐步獲得控制。
在疫情最嚴峻的那二個月,全臺約一萬三千九百餘人確診,慈濟醫療體系一共收治了一千兩百二十一位病人。回首慈濟之所以發展醫療,最初是來自證嚴法師的一念悲心,不忍花東貧病鄉親無力就醫,或得盤山越嶺到北部、西部醫治重大疾病,而在一九八六年八月創辦了花蓮慈濟醫院。如今,慈濟在臺灣已有花蓮、玉里、關山、大林、台北、台中、斗六等七家醫院及嘉義慈濟診所。
疫情下的愛與關懷
疫病延燒時,最迫切需要的,也是一念悲心。猶記得去年五月二十三日到七月五日, 連續四十四天,每天早上七點四十分,慈濟召開由證嚴法師主持的防疫會議,就連周六日、國定假日也都照常舉行,不只醫療志業參與其中,慈濟四大志業(慈善、教育、人文)皆來參與,大家都想為急迫的疫情貢獻心力。
防疫會議上,慈濟各家醫院除了回報疫情現況,也分享照顧病人的點點滴滴。台北慈院曾遇上全臺第一例瀕臨分娩的確診孕婦,醫療團隊不但願意收治她,還在重症危急時,緊急以視訊會議說明病情並取得在其他地方隔離或住院的家人同意,依病程進展,為她插管治療後進行剖腹產,且母子均安。能完成如此艱鉅任務讓團隊信心大增, 而後陸續收治了五位確診孕婦且全數平安出院。當時疫情重災區在雙北,台北慈院除了不斷加開病房,更承接了新北市政府委託的「加強版防疫旅館」,從旅館人員與派駐警察的感控訓練、規劃人員進出動線,到火災逃生路線的籌劃演練等面面俱到,醫護更是二十四小時駐站、日日問診,照顧的確診病人人數還曾一度高居全臺之冠。遠在中南部的大林慈濟醫院及台中慈濟醫院,亦是當區照顧較多確診病人的醫院;而身為東部唯一醫學中心的花蓮慈濟醫院,亦承擔起重症病人的救治責任。玉里、關山、斗六雖然是地區醫院,規模較小,但也竭盡人力投入篩檢與疫苗施打,用愛守護鄉親健康。
慈濟各院的藥劑師,在疫情爆發初期,不分假日、夜晚,總是為了確診病人,緊急聯絡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親自前往取藥(新冠肺炎管制用藥)。像是大林慈院藥學部, 為了讓病人第一時間就能獲得藥品醫治,藥劑師每天從嘉義縣大林鎮開車前往臺南, 只為取得新冠肺炎的管制用藥,一趟車程來回就要耗費兩個多小時。所幸疾管署因應藥量儲量增加,即時調整政策,一周後改為讓專責醫院留有定量備藥,才結束日日奔波的日子。
疫情期間,各地慈濟醫院的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醫檢、醫技、社工、營養師, 乃至行政、總務、工務等,幾乎全體動員,並以極大的愛與耐心,來照顧確診孕婦、
失智長輩、精神障礙者、洗腎病友、孩童等各式各樣的確診病人。他們聽病人訴苦、為病人沐浴、慶生;為孩童準備繪本、玩具、快樂兒童餐;為確診且患有糖尿病的長輩準備麵線、低糖蛋糕歡慶生日;為度過重症難關、即將出院的夫妻舉辦金婚。他們還採買印尼泡麵、印尼辣醬等各式點心,以「家鄉味」來安慰驚慌失措、語言不通且暗自流淚的外籍移工。很感恩慈濟醫療體系的同仁們把照顧疫病的責任勇敢扛起,看著他們像戰士般的,身披戰甲志向前,穿著隔離衣還不忘擁抱哭泣的確診病人,我內心有無限的感恩與感動。
而每當傳出群聚確診時,各地慈濟醫院也依照衛生局請求支援的需求,緊急前進社區協助篩檢;慈濟七家醫院及嘉義診所傾力協助「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慈濟基金會更將全臺各地的「靜思堂」主動提供給當地的衛生單位,開放作為民眾疫苗接種的場所,除了慈院醫護、醫檢、行政同仁自告奮勇參與外,慈濟社區志工、慈濟人醫會的醫護志工亦積極投入支援。
疫情蔓延兩年多了,疫苗施打仍在持續進行中。感念的是,慈濟醫療體系時時刻刻以人為本,融入人文關懷,像是坐著輪椅前來的病人,我們的醫護以跪姿來為長輩施打;也常採取宇美町式接種法,讓長者、民眾不必移動,由醫護來移動;陳時中部長更曾兩度前往新店慈濟靜思堂,為醫護與志工打氣、答謝。
二〇二一年六月下旬起,台北、花蓮、大林、台中等四家慈院也陸陸續續舉辦線上視訊的新冠肺炎直播研討會或溫馨座談,將防疫經驗大方分享、開放討論、檢視與反思。醫療志業努力要做的,就是把快樂留給病人和家屬,責任與困難則由我們全體同仁來承擔,大家無畏艱難,並肩前行。
蔬食與防疫息息相關
防疫之外,我們還努力推廣素食,不只在各家醫院、在新店的防疫專責旅館內,也在各個疫苗施打現場。
蔬食不僅有益身體健康,與防疫更是息息相關,我們與地球上的許多動物、生物都是共生的,也就是證嚴上人常說的「生命共同體」。動物、細菌或病毒都有他們自己的領域,過去,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相安無事;然而,一旦侵犯了山野間動物的領域,包括捕抓動物、吃牠、養牠,原本在動物上的病毒便伺機而動,也就造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大災難,二〇〇三年的SARS 也是如此。
已有許多醫學研究發現,素食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增加抵抗力,如此便不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感染。而國際醫學期刊上已有研究論文發表,證實素食能降低罹患COVID-19 之後轉為重症的比率;而素食者即使得到重症,插管後的死亡率也相對降低很多。
我們慈濟醫療志業以素食世代資料庫所做的研究也發現,素食者不但罹患慢性病的比率降低,素食者的健保花費亦遠低於葷食者。未來五年,我們將在基因研究與腸道菌研究方面下功夫,繼續深究素食的好處,祈盼人人都能避免病從口入,一起守護生靈,與地球萬物共生息。
雖然疫情打亂了全世界的日常,但慈濟醫療志業尊重生命的態度從未改變。感恩慈濟各院同仁不畏疫情威逼,站上搶救生命的第一線,親身實踐了「以人為本」的全人醫療照護。感恩《疫起面對,我願意!:新冠蔓延下的人物放大鏡 慈濟醫療以愛戰疫》這本新書如實記錄了慈濟醫療與人文兼具的防疫歷程,每個章節都令人動容,感恩我們能在如此嚴峻的疫情之下,步步踏實,做好感控,顧好自身與醫院的安全,此方能堅守崗位,平安執行每一項醫療任務。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地、如常地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理念,執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使命。感恩!
【推薦序一】
披甲上陣 以愛戰疫
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面對這波疫情,我的感受難以言喻,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分艱巨!
天天與醫療體系防疫會議連線,看到畫面上的醫護與同仁,不管是在病房照顧病人,還是到戶外支援快篩站,脫下隔離裝備之後,人人滿身汗水,真的很不捨。尤其看到護理人員把面罩、口罩拿起來,痕跡都很明顯;從臉頰一直到耳後,皮膚都磨破了,這真是非人能接受。有時我會說,「啊~你不是人啦」,的確不是人間人,是超越人間的菩薩。這一分「不忍眾生苦,只願眾生得安樂」的覺有情,要如何讚歎,如何說...
作者序
後記
四月清明,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以其高傳染力開始在臺灣遍地開花。許多家醫院陸續傳出醫護受到感染或有確診者足跡,位於東部的花蓮慈院也有醫護確診,各地醫院風風火火地消毒、醫院同仁也一一接受篩檢,幸而這次絕大多數都是輕症。
這讓我想起了台北慈院的吳燿光醫師。十八年前,SARS最為風聲鶴唳時期,他在桃園某家醫學中心服務,是主治醫師第二年,他是負責幫確診病人插管的醫師,當時已有醫護人員不幸過世,「我每天中午看新聞時,壓力都很大,那時都是邊做邊學。」吳燿光說,最難過的是他所照顧的護理長就在他眼前過世了,「她走的時候,我非常難過、不捨。」這位護理長是被病人傳染而走的。
大疫時代,沒有人願意成為病毒的寄生者,不論病人或醫護。然而,不斷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株,似乎也立誓要與人類共存,盡其所能的依附、複製、變形、擴散,讓人類防不慎防。
二○二一年八月下旬到十一月間,我採訪了四十多位在新冠肺炎第一線照顧病人的護理師、醫師、醫技等。有好幾位醫護在受訪時邊說邊落淚,他們不只為自己,也為病人而落淚。而有更多時刻,我非常不專業的,聽著聽著眼淚便掉下來了,這些內容多數寫進了書裡。
我總會問每一位受訪者,「這段時間,你們可以好好睡覺嗎?」有高達七成的受訪者坦率地告訴我「沒辦法」。他們比任何人都還擔心「萬一自己(或同仁)不小心染疫了,造成院內感染」,那將會讓已緊繃的醫療量能更為捉襟見肘。他們即使在夜裡也關注著醫療群組「噹」一聲所跳出的即時訊息,「是不是有緊急狀況要處理」。他們即使在該入睡休息時,仍擔心著狀況不穩定的病人還可以怎麼救。
每七天,這群一線的醫護團隊要接受PCR篩檢。他們的家人往往更為緊張,總催問著「篩檢結果出來了嗎?」有些則是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投身一線戰疫,想待功成身退再稟告。
十八年前吳燿光醫師參與SARS醫療工作時,父母曾叨叨唸道:「你們醫院都沒有別人了嗎?為什麼要去這麼危險的地方……」但是這回,父親回給他的訊息卻是:「謝謝你,我們都以你為榮,因為你說照顧確診病人是你的本分事,是為臺灣盡一點點該盡的力......」讓他很感動。
自願投入第一線的醫護,幾乎都跟吳醫師一個樣,沒有跟家人「商量」,而是「告知」並盡可能取得理解。因為自願投入,他們更能同理且耐心溫柔地照護病人,那份真誠而友好的付出也讓病人在回診或接到醫院電話關懷時,仍能敞開心扉傾訴他們出院後的種種遭遇與心情轉折。
新冠肺炎帶來的最大陰影,或許不是病毒,而是恐懼——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謝臺灣每一家挺身而出收治確診病人的醫療院所,因為他們的勇敢無畏與奮鬥不懈,讓我們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還能看見人間的希望與溫暖!衷心感恩!
後記
四月清明,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以其高傳染力開始在臺灣遍地開花。許多家醫院陸續傳出醫護受到感染或有確診者足跡,位於東部的花蓮慈院也有醫護確診,各地醫院風風火火地消毒、醫院同仁也一一接受篩檢,幸而這次絕大多數都是輕症。
這讓我想起了台北慈院的吳燿光醫師。十八年前,SARS最為風聲鶴唳時期,他在桃園某家醫學中心服務,是主治醫師第二年,他是負責幫確診病人插管的醫師,當時已有醫護人員不幸過世,「我每天中午看新聞時,壓力都很大,那時都是邊做邊學。」吳燿光說,最難過的是他所照顧的護理長就...
目錄
推薦序一 披甲上陣 以愛戰疫 釋證嚴
推薦序二 堅持帶來希望 顏博文
推薦序三 疫情下的如常 林俊龍
楔子
第 1部 「我願意!」
第一章 疫病下,捨我其誰
第二章 穿上防護衣 一起來「落款」
第 2部 跟時間賽跑——搶救與照護
第一章 曾創「全臺收治最多病人數」的台北慈院
第二章 惡化的病況又急又猛
第三章 北病南送的前三天
第四章 天堂的守門人
第五章 從日常到無常
第六章 別哭,我們都在!
第七章 安住病人的恐慌⸺ 妳已經很棒了!
第八章 妳的臉色怎麼比病人還差
第 3部 疫情下的特殊醫療與照護
第一章 搶救插管重症孕婦 母子均安
第二章 給小寶貝的愛
之一 除了溜滑梯,什麼都給妳 / 之二 看到玩具就笑了! /之三 把病房變成「遊樂園」
第三章 以愛與智慧安撫確診「失智病人」
之一 我的兒子在哪裡? / 之二 自製「充氣假人」安撫失智嬤 / 之三 阿嬤,別再打護理師了
第四章 安撫身心障礙者
之一 小海要抱抱 / 之二 疫病下,無處可去的弱勢病人
第五章 一碗印尼泡麵,溫暖確診移工的心
第 4部 從醫院到社區
第一章 最強後盾 上戰場也要有戰袍
第二章 守在最前線的急診團隊
之一 搶物資改流程 守住醫院與鄉親 / 之二 急診永遠不會拒絕病人 / 之三 創意改裝採檢站 躍上國際期刊
第三章 愛在白金 宛如小型醫院的防疫旅館
第四章 康復後,面對變色人生
第五章 臨危受命的快篩部隊
之一 跑遍校園、公園與果菜市場 / 之二 前進社區與部落
第六章 疫苗快打隊
第 5部 尊嚴,告別
第一章 為什麼死的不是我?
第二章 難以跨越的悲傷與失落
之一 凌晨四點的哭聲 / 之二 好好說再見
第三章 來生,再見
之一 阿伯,送你最後一程 / 之二 我不能死,她還需要我照顧
第四章 讓他/她重新在我心裡活一遍
第 6部 歷劫,重生
第一章 蘋果的滋味
第二章 阿公的六十大壽
第三章 為什麼把我關在這裡!
第四章 你們是天使
第五章 為你連線,不再孤單!
第六章 「會順夫妻」重生辦金婚
第七章 爺爺,我們來吃布丁吧!
第 7部 以愛布局 創新研發
第一章 科技防疫 數位創新
第二章 大地的禮物 淨斯本草飲
後記
推薦序一 披甲上陣 以愛戰疫 釋證嚴
推薦序二 堅持帶來希望 顏博文
推薦序三 疫情下的如常 林俊龍
楔子
第 1部 「我願意!」
第一章 疫病下,捨我其誰
第二章 穿上防護衣 一起來「落款」
第 2部 跟時間賽跑——搶救與照護
第一章 曾創「全臺收治最多病人數」的台北慈院
第二章 惡化的病況又急又猛
第三章 北病南送的前三天
第四章 天堂的守門人
第五章 從日常到無常
第六章 別哭,我們都在!
第七章 安住病人的恐慌⸺ 妳已經很棒了!
第八章 妳的臉色怎麼比病人還差
第 3部 疫情下的特殊醫療與照護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