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瑞樺、楊淳卉、柯廷諭、陳震遠、盧敬文、羅景賢、何孟樺、魏揚、劉佳琪
定價:NT$ 560
優惠價:9 折,NT$ 504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從經濟、政治、科學、宗教的全方位角度
描繪地方社會與石化巨頭的拉扯及協商
歷時八年田野調查,剖析重工業發展的社會後果
邀請公民思考,應採取何種行動,才能降低「犧牲體系」的損害?
麥寮的地理環境以「風頭水尾」著稱,在過去的生產條件下,農作不易,靑年人口也大量外流。當台塑決定將六輕設廠於麥寮時,鄉親們紛紛期盼麥寮能改頭換面。一九九四年,六輕正式動工,以塡海造陸的方式打造離島工業區,使麥寮原生的海岸線幾乎全被廠區取代。自此,大大小小的煙囪聳立,新的地景標誌誕生,讓麥寮成了一座「煙囪之城」。
原以為設廠帶來的繁榮,足以讓鄉親安身立命,但隨後的發展卻讓原本的期待破滅,二〇一〇年七月的兩場大火事故更引爆了麥寮人的憤怒。地方頭人串連起來,首次成功動員全鄉十二村的鄉民參與抗爭,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一齊施壓關切之下,台塑終於同意提供制度性的補償,令全鄉居民每年都能從「敦親睦鄰」基金中獲得回饋。再加上石化業帶給地方政府的龐大稅收,讓鄉公所得以提供鄉民充足的福利,這又使麥寮獲得了另一個稱號:「福利之鄉」。
單一企業竟能對地方社會影響如此深遠,麥寮-六輕無疑是引人省思的案例。本書以「矛盾共生」的概念,剖析廠、鄉兩造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六輕堪稱是當地最有力的行動者,它既以免費健檢、農漁輔導等回饋措施安撫民心,卻也挾著龐大資源,駁斥外界的污染指控。但另一方面,台塑也必須順應地方社會原先的運作邏輯,例如參與媽祖遶境、協助民眾解決交通及淸潔問題等等。當巨型廠區已徹底改變了鄉村形貌,居民也反過來要求企業負責,讓此一石化巨擘儼然扮演著如同地方政府的角色。
麥寮的案例亦讓公民從宏觀層次來思考,每當大型工廠要到一地設置,在地團體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監督企業,並展開協商?而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則看到了資本主義治理手段的綿密演化,以及社區面對資本與國家力量進逼時如何自我保護。綜上所述,本書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與量化研究,針對石化業衝擊的多方面向所進行之考察,有助於我們思辨能源政策,並嘗試摸索產業與社會共贏的模式。
本書特色
◎切入視角全面,既細究資本力量對麥寮無孔不入的浸透,又同時彰顯地方社會的能動性。
◎訪遍居民、政治頭人、六輕員工等各路行動者,提供平衡的觀點。人物刻畫立體,不讓敘事落入僵硬簡化的「加害者vs.受害者」二元框架。
◎熱血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實踐,忠實刻畫鄉村居民的現實困境,兼具溫度與深度。
「我本來吃到八十歲,現在剩吃到七十歲……一些資源若給我,對國家有幫助,那也沒關係啊。你不能說沒有給我回饋,只叫我來犧牲,你要嗎?」(麥寮居民)
「我們一直在澄清說我們沒有污染,外面的人不相信啊,那我們就組成農業跟漁業的輔導團隊,正面地跟農漁民做溝通輔導。」(台塑人員)
「那是你養殖技術的問題,為什麼同一個地方養魚的人有的會死,有的不會死。」(漁民阿金)
「台塑到底是生意人,政府要做的是保護人民……所以六輕有問題嗎?只用肚臍想也知道有問題,不然他要花什麼錢,對不對?這很簡單的邏輯。」(受輔導漁民阿輝)
「我都跟台塑說,麥寮如果不是超越一個鄉鎮的城市,台塑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就沒有永續發展的機會,這就是重點……他們聽到覺得有道理,應該是說建設麥寮對地方有幫助。我也跟他們說,那應該是企業裡面的成本……麥寮鄉這個鄉讓你們在這裡創造那麼大的經濟產值,應該大家要互相幫忙。」(麥寮前鄉長許忠富)
作者簡介:
策畫者簡介
清華大學麥寮訪調團
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發起的訪調團隊。2013年至2020年間的寒暑假,訪調團八次前往雲林麥寮,進行為期一至二週的田野考察,並在回校後舉辦寫作工作坊,將訪調所得轉化為報導及論文。本書是麥寮訪調團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做為清華社會所的教研計畫,麥寮訪調的目的如下:(1)師生共同進行訪調及討論,以實作方式學習田野調查及社會分析的技藝,鍛鍊進行社會研究及社會報導的能力。(2)以總體、系統、動態的觀念,研究麥寮鄉不同面向的社會生活,回到社會生活中考察社會爭議,瞭解六輕工業區與麥寮地方社會的關係。(3)以地方誌及研究論文等形式,將訪調及研究所得與麥寮居民、社會大眾及學術社群共享。
主編簡介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討現代過程所帶動的社群關係變貌,考察社群、空間、文化三者的辯證關係,核心關懷在探索擁有不同歷史際遇、生命經驗、文化背景的人群如何共同生活。聯絡方式:chenjh@mx.nthu.edu.tw
作者簡介
楊淳卉
曾是誤闖社會學的學徒,在書海中獲得樂趣,在田野中反思自己;目前為新聞工作者,專寫不討人喜歡的事物,但期許自己不放棄對社會的體察,以及對人的關懷。
柯廷諭
清大社會所碩士班畢,目前和一隻三花貓住在雲林。
陳震遠
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環團社畜一枚,在理解環境治理基本邏輯的同時,致力於追求每天睡好吃飽的普世價值。感謝在麥寮遇到的每一個人,這段田野經驗帶給我的感受與成長,遠比文字所能說明的更加豐富。也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關心、理解麥寮,成為促使公民社會重新思考石化產業轉型與地方發展的小小助力。聯絡方式:chenyuan@gcaa.org.tw
盧敬文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家庭醫學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關注偏鄉醫療、勞動與環境健康議題,社會評論散見於《報導者》等網路媒體。曾任職嘉義基督教醫院、嘉基工會會員代表,現為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理事,服務於台中市龍井區衛生所。聯絡方式:frlucienlu@gmail.com
羅景賢
2015年畢業於清大社會所。在研究所期間,有幸與瑞樺老師及同學們共組麥寮訪調團,在寒暑假一起走入麥寮,觀察、訪調、研究與生活,把六輕與麥寮的互動記錄下來。謝謝麥寮所有協助過清大社會所的人們,也希望這本書誕生,能夠觸動更多人投入,挖掘出更多臺灣在經濟發展的路上,那些被遺忘及忽略的真實故事。
何孟樺
在雲林山線長大,卻到大學才知道雲林所有鄉鎮,研究興趣為台灣政治及台灣民主化,畢業論文改寫出版為《狂飆一夢: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畢業後也從事相關工作。曾任民進黨發言人、青年部主任,目前也嘗試走到選舉第一線,參選市議員。在麥寮田野期間,受到許多鄉親的熱烈款待,各式的海產、溫暖的笑容、毫不介意的拜訪與打擾,使我們訪談順利進行,也謝謝我的高中老同學提供的協助,讓我多一層關係進入在地。希望我的書寫能把麥寮鄉親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
魏揚
1988年生,大學就讀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碩士階段分別於清大社會學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就讀,目前為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積極參與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目前在博士班課業之外,亦任職於「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研究員,推動能源轉型、氣候行動。
劉佳琪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在新竹學社會學,在麥寮學習做田野。
名人推薦:
詹順貴(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周桂田(臺灣大學國發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很明顯的,這不只是麥寮的問題,更是整個臺灣的共同問題。我們的工業/科技如何與社會共存?矛盾如何調節,社會如何永續?這是大哉問,本書透過麥寮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一個可以繼續分析的概念架構,深具啟發之意義。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相較於國營的中油與台糖自建宿舍區形成一個「公司城」(company town),本案例凸顯了壟斷性的私營大企業無法自創「新市鎮」而必須與既存的社區周旋。……本書凸顯了整體運作邏輯中的衝突與矛盾,但又必須與衝突矛盾共生的局面。這與過往凸顯社區的平順與穩定的運作不相同。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 針對六輕的研究相當多,但鮮少有如此全面性的調查,從生計經濟、地方政治、宗教組織、公共衛生等各個面向,來剖析資本龐大的工業體如何在原以農漁業為主的地方社會生根蔓衍,進而造成居民在談論自身受害經驗時的無奈與失語。「矛盾共生」是本書的關鍵概念,不只說明了麥寮人面對六輕時的兩難處境,也精準刻繪了生命在工業無所不在的人類世紀元中,普遍而複雜的受苦經驗與生存之道。
——呂欣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 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訪談,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師生組成的雲林麥寮訪調隊,自2013年至2020年間先後出隊八次,梳理麥寮人如何與龐大的石化巨獸共存,台塑六輕又如何透過提供農業安定基金、農漁輔導計畫、免費健檢,乃至與地方宮廟、地方選舉與政治互用,打造福利之鄉,消弭煙囪下的抗爭。本書是青年社會學子的熱血之作,深刻掌握地方社會與六輕的矛盾共生關係,值得讀者細細閱讀。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本書透過不同主題,生動地呈現在一個風頭水尾之地,政治菁英、企業、居民、學者…等不同性質的利害關係人,如何環繞著一連串的工安事件,在「污染與發展」這幅權威性的舊地圖之外探索新的道路,對於如何超越發展主義霸權及其批判,具有重要啟發。
——許甘霖(麥寮子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以前所謂「風頭水尾」的麥寮鄉,現設有台塑六輕——全台灣最大的石化工業區。此外,台塑亦位居世界第六大石化產業。麥寮和巨大企業台塑相互形成了「矛盾共生」的緊密關係。一方面工業區所延伸諸多災難,如大爆炸和嚴重的空氣、海和土地污染。另一方面,台塑的繳稅與它的「敦親睦鄰」、「回饋」和「福利」等措施如長庚醫院,反成有毒的搖錢樹。從牡蠣養池、媽祖遶境、民意代表的「紅包」、人口變遷,以及道路車禍議題等敘事, 我們可以閱讀陳瑞樺的研究小組花了十年貼近田野、細緻分析麥寮和台塑六輕的愛恨交織。
——彭保羅(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共存共榮只能是想像嗎?麥寮與六輕產生的矛盾情緒來自經濟發展與生活權的拉扯,再來是利益的分配。每當利益當頭,被忽視的就是弱勢民意,這是最令人心疼的事,成為民意代表的三年,我理解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踐踏民主,可強行衝撞卻會挑起地方未知的恐懼,因此如何「共存」?就是得有更多確實的討論,以及「參詳tsham−siâng」。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思考這些問題的一個引導。
——廖郁賢(雲林縣議員)
■ 感謝清華麥寮訪調團,把社會學關懷化作具體的知識行動, 他們的田野考察引領讀者從多個面向瞭解在地,生動地描繪出麥寮與六輕矛盾的共生關係。
——劉仲恩(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本書立體地勾勒出麥寮和六輕間的矛盾關係,解釋在地人與之衝突、協商、妥協甚或轉而依賴的多重原因,也凸顯出污染爭議中科學、經濟與地方政治的複雜交織,發人深省。
——簡妤儒(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4折3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1 |
7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5 |
6折 | 2 |
7折 | 2 |
8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陳瑞樺、楊淳卉、柯廷諭、陳震遠、盧敬文、羅景賢、何孟樺、魏揚、劉佳琪
優惠價: 9 折, NT$ 504 NT$ 56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從經濟、政治、科學、宗教的全方位角度
描繪地方社會與石化巨頭的拉扯及協商
歷時八年田野調查,剖析重工業發展的社會後果
邀請公民思考,應採取何種行動,才能降低「犧牲體系」的損害?
麥寮的地理環境以「風頭水尾」著稱,在過去的生產條件下,農作不易,靑年人口也大量外流。當台塑決定將六輕設廠於麥寮時,鄉親們紛紛期盼麥寮能改頭換面。一九九四年,六輕正式動工,以塡海造陸的方式打造離島工業區,使麥寮原生的海岸線幾乎全被廠區取代。自此,大大小小的煙囪聳立,新的地景標誌誕生,讓麥寮成了一座「煙囪之城」。
原以為設廠帶來的繁榮,足以讓鄉親安身立命,但隨後的發展卻讓原本的期待破滅,二〇一〇年七月的兩場大火事故更引爆了麥寮人的憤怒。地方頭人串連起來,首次成功動員全鄉十二村的鄉民參與抗爭,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一齊施壓關切之下,台塑終於同意提供制度性的補償,令全鄉居民每年都能從「敦親睦鄰」基金中獲得回饋。再加上石化業帶給地方政府的龐大稅收,讓鄉公所得以提供鄉民充足的福利,這又使麥寮獲得了另一個稱號:「福利之鄉」。
單一企業竟能對地方社會影響如此深遠,麥寮-六輕無疑是引人省思的案例。本書以「矛盾共生」的概念,剖析廠、鄉兩造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六輕堪稱是當地最有力的行動者,它既以免費健檢、農漁輔導等回饋措施安撫民心,卻也挾著龐大資源,駁斥外界的污染指控。但另一方面,台塑也必須順應地方社會原先的運作邏輯,例如參與媽祖遶境、協助民眾解決交通及淸潔問題等等。當巨型廠區已徹底改變了鄉村形貌,居民也反過來要求企業負責,讓此一石化巨擘儼然扮演著如同地方政府的角色。
麥寮的案例亦讓公民從宏觀層次來思考,每當大型工廠要到一地設置,在地團體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監督企業,並展開協商?而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則看到了資本主義治理手段的綿密演化,以及社區面對資本與國家力量進逼時如何自我保護。綜上所述,本書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與量化研究,針對石化業衝擊的多方面向所進行之考察,有助於我們思辨能源政策,並嘗試摸索產業與社會共贏的模式。
本書特色
◎切入視角全面,既細究資本力量對麥寮無孔不入的浸透,又同時彰顯地方社會的能動性。
◎訪遍居民、政治頭人、六輕員工等各路行動者,提供平衡的觀點。人物刻畫立體,不讓敘事落入僵硬簡化的「加害者vs.受害者」二元框架。
◎熱血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實踐,忠實刻畫鄉村居民的現實困境,兼具溫度與深度。
「我本來吃到八十歲,現在剩吃到七十歲……一些資源若給我,對國家有幫助,那也沒關係啊。你不能說沒有給我回饋,只叫我來犧牲,你要嗎?」(麥寮居民)
「我們一直在澄清說我們沒有污染,外面的人不相信啊,那我們就組成農業跟漁業的輔導團隊,正面地跟農漁民做溝通輔導。」(台塑人員)
「那是你養殖技術的問題,為什麼同一個地方養魚的人有的會死,有的不會死。」(漁民阿金)
「台塑到底是生意人,政府要做的是保護人民……所以六輕有問題嗎?只用肚臍想也知道有問題,不然他要花什麼錢,對不對?這很簡單的邏輯。」(受輔導漁民阿輝)
「我都跟台塑說,麥寮如果不是超越一個鄉鎮的城市,台塑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就沒有永續發展的機會,這就是重點……他們聽到覺得有道理,應該是說建設麥寮對地方有幫助。我也跟他們說,那應該是企業裡面的成本……麥寮鄉這個鄉讓你們在這裡創造那麼大的經濟產值,應該大家要互相幫忙。」(麥寮前鄉長許忠富)
作者簡介:
策畫者簡介
清華大學麥寮訪調團
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發起的訪調團隊。2013年至2020年間的寒暑假,訪調團八次前往雲林麥寮,進行為期一至二週的田野考察,並在回校後舉辦寫作工作坊,將訪調所得轉化為報導及論文。本書是麥寮訪調團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做為清華社會所的教研計畫,麥寮訪調的目的如下:(1)師生共同進行訪調及討論,以實作方式學習田野調查及社會分析的技藝,鍛鍊進行社會研究及社會報導的能力。(2)以總體、系統、動態的觀念,研究麥寮鄉不同面向的社會生活,回到社會生活中考察社會爭議,瞭解六輕工業區與麥寮地方社會的關係。(3)以地方誌及研究論文等形式,將訪調及研究所得與麥寮居民、社會大眾及學術社群共享。
主編簡介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討現代過程所帶動的社群關係變貌,考察社群、空間、文化三者的辯證關係,核心關懷在探索擁有不同歷史際遇、生命經驗、文化背景的人群如何共同生活。聯絡方式:chenjh@mx.nthu.edu.tw
作者簡介
楊淳卉
曾是誤闖社會學的學徒,在書海中獲得樂趣,在田野中反思自己;目前為新聞工作者,專寫不討人喜歡的事物,但期許自己不放棄對社會的體察,以及對人的關懷。
柯廷諭
清大社會所碩士班畢,目前和一隻三花貓住在雲林。
陳震遠
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環團社畜一枚,在理解環境治理基本邏輯的同時,致力於追求每天睡好吃飽的普世價值。感謝在麥寮遇到的每一個人,這段田野經驗帶給我的感受與成長,遠比文字所能說明的更加豐富。也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關心、理解麥寮,成為促使公民社會重新思考石化產業轉型與地方發展的小小助力。聯絡方式:chenyuan@gcaa.org.tw
盧敬文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家庭醫學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關注偏鄉醫療、勞動與環境健康議題,社會評論散見於《報導者》等網路媒體。曾任職嘉義基督教醫院、嘉基工會會員代表,現為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理事,服務於台中市龍井區衛生所。聯絡方式:frlucienlu@gmail.com
羅景賢
2015年畢業於清大社會所。在研究所期間,有幸與瑞樺老師及同學們共組麥寮訪調團,在寒暑假一起走入麥寮,觀察、訪調、研究與生活,把六輕與麥寮的互動記錄下來。謝謝麥寮所有協助過清大社會所的人們,也希望這本書誕生,能夠觸動更多人投入,挖掘出更多臺灣在經濟發展的路上,那些被遺忘及忽略的真實故事。
何孟樺
在雲林山線長大,卻到大學才知道雲林所有鄉鎮,研究興趣為台灣政治及台灣民主化,畢業論文改寫出版為《狂飆一夢: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畢業後也從事相關工作。曾任民進黨發言人、青年部主任,目前也嘗試走到選舉第一線,參選市議員。在麥寮田野期間,受到許多鄉親的熱烈款待,各式的海產、溫暖的笑容、毫不介意的拜訪與打擾,使我們訪談順利進行,也謝謝我的高中老同學提供的協助,讓我多一層關係進入在地。希望我的書寫能把麥寮鄉親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
魏揚
1988年生,大學就讀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碩士階段分別於清大社會學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就讀,目前為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積極參與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目前在博士班課業之外,亦任職於「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研究員,推動能源轉型、氣候行動。
劉佳琪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在新竹學社會學,在麥寮學習做田野。
名人推薦:
詹順貴(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周桂田(臺灣大學國發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很明顯的,這不只是麥寮的問題,更是整個臺灣的共同問題。我們的工業/科技如何與社會共存?矛盾如何調節,社會如何永續?這是大哉問,本書透過麥寮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一個可以繼續分析的概念架構,深具啟發之意義。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相較於國營的中油與台糖自建宿舍區形成一個「公司城」(company town),本案例凸顯了壟斷性的私營大企業無法自創「新市鎮」而必須與既存的社區周旋。……本書凸顯了整體運作邏輯中的衝突與矛盾,但又必須與衝突矛盾共生的局面。這與過往凸顯社區的平順與穩定的運作不相同。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 針對六輕的研究相當多,但鮮少有如此全面性的調查,從生計經濟、地方政治、宗教組織、公共衛生等各個面向,來剖析資本龐大的工業體如何在原以農漁業為主的地方社會生根蔓衍,進而造成居民在談論自身受害經驗時的無奈與失語。「矛盾共生」是本書的關鍵概念,不只說明了麥寮人面對六輕時的兩難處境,也精準刻繪了生命在工業無所不在的人類世紀元中,普遍而複雜的受苦經驗與生存之道。
——呂欣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 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訪談,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師生組成的雲林麥寮訪調隊,自2013年至2020年間先後出隊八次,梳理麥寮人如何與龐大的石化巨獸共存,台塑六輕又如何透過提供農業安定基金、農漁輔導計畫、免費健檢,乃至與地方宮廟、地方選舉與政治互用,打造福利之鄉,消弭煙囪下的抗爭。本書是青年社會學子的熱血之作,深刻掌握地方社會與六輕的矛盾共生關係,值得讀者細細閱讀。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本書透過不同主題,生動地呈現在一個風頭水尾之地,政治菁英、企業、居民、學者…等不同性質的利害關係人,如何環繞著一連串的工安事件,在「污染與發展」這幅權威性的舊地圖之外探索新的道路,對於如何超越發展主義霸權及其批判,具有重要啟發。
——許甘霖(麥寮子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以前所謂「風頭水尾」的麥寮鄉,現設有台塑六輕——全台灣最大的石化工業區。此外,台塑亦位居世界第六大石化產業。麥寮和巨大企業台塑相互形成了「矛盾共生」的緊密關係。一方面工業區所延伸諸多災難,如大爆炸和嚴重的空氣、海和土地污染。另一方面,台塑的繳稅與它的「敦親睦鄰」、「回饋」和「福利」等措施如長庚醫院,反成有毒的搖錢樹。從牡蠣養池、媽祖遶境、民意代表的「紅包」、人口變遷,以及道路車禍議題等敘事, 我們可以閱讀陳瑞樺的研究小組花了十年貼近田野、細緻分析麥寮和台塑六輕的愛恨交織。
——彭保羅(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共存共榮只能是想像嗎?麥寮與六輕產生的矛盾情緒來自經濟發展與生活權的拉扯,再來是利益的分配。每當利益當頭,被忽視的就是弱勢民意,這是最令人心疼的事,成為民意代表的三年,我理解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踐踏民主,可強行衝撞卻會挑起地方未知的恐懼,因此如何「共存」?就是得有更多確實的討論,以及「參詳tsham−siâng」。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思考這些問題的一個引導。
——廖郁賢(雲林縣議員)
■ 感謝清華麥寮訪調團,把社會學關懷化作具體的知識行動, 他們的田野考察引領讀者從多個面向瞭解在地,生動地描繪出麥寮與六輕矛盾的共生關係。
——劉仲恩(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本書立體地勾勒出麥寮和六輕間的矛盾關係,解釋在地人與之衝突、協商、妥協甚或轉而依賴的多重原因,也凸顯出污染爭議中科學、經濟與地方政治的複雜交織,發人深省。
——簡妤儒(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1 |
7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5 |
6折 | 2 |
7折 | 2 |
8折以上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4折3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