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台灣人必讀,也必須了解】
條條網路通北京?中國悄悄監視你?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會打贏這場戰爭嗎?
華府智庫專家歷時五年,走訪美、歐、亞實地採訪
第一手揭露中國「數位絲路」真實面貌
美中貿易戰前,網路戰早已開打。
因為攻佔全球網路、蒐集全部數據正是中國的目標!
中國透過監視器、衛星、海底電纜、雲端服務,打造「數位絲路」,
企圖成為不費一顆子彈就能控制全世界的數位霸權。
美國、歐洲乃至世界各國,該如何應對?
不管是否警覺,全世界每一國,包括你和我,已經深陷中國的天羅地網之中。從太空到海底,聯網的5G設備(華為)、緊盯你的街角監視器(海康威視)、定位的衛星系統(北斗)、傳輸資料的海底光纖電纜(亨通集團)……連成一條條布局縝密、由北京遠端操控的「數位絲路」。
「數位絲路」是「一帶一路」(習近平於2015年提出協助各國建設,描繪出中國重回世界「中心」的「中國夢」)的開路先鋒,瞄準各國亟欲補強的數位基礎建設,形塑以中國為中心的數位世界。拜中國政府大力扶植、模仿西方技術以及低成本之助,中國企業步步為營,以中國製監視器(華為、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宇視科技)為例,它們已經進駐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烏克蘭基輔、阿富汗喀布爾……遍及澳洲和南極洲以外的每塊大陸,當然,也監視著新疆「再教育營」;悄悄收集全球的資料及通訊流向,跟蹤市場機密,人人的生活都在其掌握之中。
當中國數位強權崛起,第一次網路世界大戰悄悄開打,美國赫然發現自己的科技領導地位、經濟競爭力與國家安全岌岌可危。美國華府智庫CSIS高級研究員強納生‧希爾曼,是中國數位絲路最專業的學者。他耗時五年,走訪美、歐、亞、非各地,第一手揭露中國不斷延伸的數位版圖,與美國的警覺及抵禦,內容包括:
●中國網路戰的戰場、戰略與戰術
中國以遍布全球的數位基建、網路營運、資訊蒐集為武器,企圖從地下、海底、空中的電波頻道,乃至「新的制高點」太空,全面制霸數位世界。
●「數位絲路」如何實現「一帶一路」中國夢
中國國營的三大電信公司,或受政府扶植的中企如華為、海康威視,以過往歐美國家獨具的通訊技術,逐步攻克亞、非的科技落後國家及歐美有「數位落差」的鄉鎮,取代美國成為數位霸主,一舉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
●打造更甚《一九八四》的數位圓形監獄
中國對外擴張,對內則無視於人權,以「天網工程」及「雪亮工程」監控每一吋公共場所、每一張臉孔,打造一座量化所有個人特徵、訊息的中央資料庫。不只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再教育」,還是所有中國人的「老大哥」,如同歐威爾《一九八四》小說場景……
●這場網路大戰,美國如何回擊?
美國開始制裁華為、中興等危及資安與國安的中企,並爭取歐盟、印太盟友聯手反制中國。
中國數位絲路逐步擴張,每一國、每個人都正在目睹,也深受影響。如同《海權爭霸》作者史塔萊迪教授推薦文:「本書是了解我們此時代所面臨的最大地緣戰略挑戰的必讀之作:中國的科技崛起,以及它如何在全球推進,企圖宰制軍事、市場及現代社會倚賴的重要系統。」掌握它的來龍去脈、關切它的巨大影響,是當下最重要、也不能不了解的事。
◎本書特色 1.美中爭霸的戰場不只有貿易,還有網路
美中貿易戰之前,數位基礎設施戰已悄悄開打:一帶一路、金盾工程、中國製造2025、中國標準2035……包藏在路地上可視的巨大工程下,是透過地底、海底、空中傳遞數位資訊的野心,進而改寫地緣政治、科技版圖與經濟秩序的現狀。這是一場不用發射一顆子彈的戰爭。
2.中國研究專家尋訪美、歐、亞、非洲與網路的第一手報導
作者不辭千里,追蹤中國的全球基礎建設行動,有實地走訪:中巴交界的新闢道路、衣索比亞到吉布地的中造鐵路;中國管理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也尋訪網路世界:註冊了兩門海康威視提供的監視系統線上培訓課程……,歷時五年,第一手挖掘隱藏的真相,盡在書中。
3.揭露中國數位極權主義的內幕
通訊科技是民主的象徵,在中國卻成了鞏固政權的工具:雪亮工程、新疆再教育營、杭州「城市大腦」……無處不在的監控,打造出囚犯無所隱藏的數位圓形監獄。
4.提出美國反制中國擴張的政策建議
面對中國的來勢洶洶,作者建議:除了美國已啟動的制裁、撤照、防盜竊智慧財產之外,更要積極與民主國家結盟,共同擴大資訊取得與分享,鼓勵言論自由,保護使用者隱私及安全性……以創新、研究、開放的精神迎戰威權的中國。
作者簡介:
強納生.希爾曼Jonathan E. Hillmangn Museo 數位絲路研究先驅 華府智庫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追蹤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最廣泛的公開資料庫「重新連結亞洲專案計畫」(Reconnecting Asia Project)的主任。 他是經濟、國安及外交政策與中國問題等領域的專家,經常在《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撰文,曾受邀至美國國會聽證,且為政府官員及美國大企業主管們提供簡報。 曾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署政策顧問,參與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策略及總統貿易議程研議工作,指導美國貿易與投資政策的研究與撰寫;曾任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員;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研究學者。 希爾曼同時是2019年金融時報/麥肯錫顧問公司布萊肯鮑爾獎(Financial Times/McKinsey & Company Bracken Bower Prize)得主。 他擁有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及布朗大學國際關係學士學位,著有2020年出版的《國王的新路》(The Emperor’s New Road)一書。
譯者簡介:
李芳齡 譯作超過一百五十本,包括近期出版的《7大市場力量》、《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貝佐斯新傳》、《21世紀汽車革命》、《領導者的數位轉型》、《AI行銷學》、《以少創多》、《貝佐斯寫給股東的信》、《關於工作的9大謊言》、《小規模是趨勢》、《複利效應》、《專案管理革命》、《金錢心理學》、《心態致勝》、《機器、平台、群眾》、《區塊鏈革命》。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吳宗信(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李忠憲(哲學型資安人、作者)、汪浩(作家、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沈旭暉(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名人推薦 ˙本書是了解中國網路發展的一本重要著作,讓我們得以一窺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如何發展網路產業並暗中在世界布局,這對理解中國的銳實力來源與預測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至關重要。──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若要洞察現況、把握未來,本書將能打開你看待國際發展的新角度。──沈旭暉/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 ˙本書分析了美中及各國在太空時代裡,如何在衛星及網路戰中洞燭先機。作者不只是透過本書對我們示警通訊科技如遭濫用會對民主社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更是在促使台灣思考,政府及民間應該如何務實地攜手合作,才不會讓台灣在這波通訊及自由民主防衛戰中缺席。─—吳宗信/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本書追蹤中國數位強權的崛起,對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經濟競爭力與國家安全提供了嚴肅、警醒的分析。作者剖析私人創業和政府扶植如何使科技落後的國家,取得長久以來被視為富有民主國家獨具的先進通訊技術與能力。這是一本重要且透徹精闢的著作,是美國政策制定者及產業領袖必讀之作。――裴敏欣/美國加州克雷蒙麥‧肯納學院教授 ˙這是一本應時且引人入勝的著作,分析中國正在如何形塑數位世界,重畫從海底延伸到外太空的資料傳輸線路,並企圖在決定性的世紀競賽中,控制在商業與戰爭中愈來愈被採用的工具與手段。――查琳‧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前美國貿易代表 ˙本書是了解我們此時代所面臨的最大地緣戰略挑戰的必讀之作:中國的科技崛起,以及它如何在全球推進,企圖宰制軍事、市場及現代社會倚賴的重要系統。――詹姆斯‧史塔萊迪(Admiral James Stavridis)/ 第十六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歐洲最高統帥退役美國海軍上將暨《2034全面開戰》及《海權爭霸》作者 ˙本書急迫而引人入勝地剖析中國如何一步步、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地推進,建立其數位影響力,企圖制霸全球。――洪博培(Jon M. Huntsman Jr.)/前美國駐新加坡、駐中國大使 ˙本書深入探索中國如何追求稱霸科技領域……作者駁斥『網際網路連結會帶來更大的自由』論點……他極具說服力地警告,若要遏止中國在網路空間的擴張,西方國家必須盡快採取更多行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希爾曼警告,切莫志得意滿,低估中國的科技野心,他的分析透徹細膩,且呼籲美國必須警醒,這警告及時且令人信服。――《書目》(Booklist)雜誌
名人推薦:◎重磅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吳宗信(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李忠憲(哲學型資安人、作者)、汪浩(作家、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沈旭暉(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名人推薦 ˙本書是了解中國網路發展的一本重要著作,讓我們得以一窺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如何發展網路產業並暗中在世界布局,這對理解中國的銳實力來源與預測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至關重要。──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若要洞察現況、把握未...
章節試閱
戰場全貌與局勢 中國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計畫,增強了自己在全球網路中的地位。我追蹤中國的全球基礎建設行動長達五年,集成有關中國計畫的最大開放源碼資料庫之一,確實且仔細地研究它們。我跋山涉水,包括走上通往中國與巴基斯坦邊界的一條新闢道路;爬上中國建造的、從衣索比亞到吉布地共和國(Djibouti)的鐵路;進入中國位於希臘比雷埃夫斯(Piraeus)的港口。這些只不過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幾個旗艦計畫而已。 但別像我剛開始那樣,被這些表面的陸上工程給欺騙了。中國可不是僅僅在建造新的運輸網絡,它最宏大的野心從地下、海底,一直延伸至空中的電波頻道。前述三項建設工程全都有比較看不到的數位層面,中國的光纖電纜橫跨中國與巴基斯坦和衣索比亞與吉布地邊界,中國的海底電纜準備連結巴基斯坦和吉布地,還包括延伸至歐洲的分支。在比雷埃夫斯,華為公司安裝了路由器與轉換器,翻修此港口的網路,為來到此港口的遊輪及其他訪查客提供免費Wi-Fi。中國把數位和傳統的基礎建設包裝在一起,而世界迫切需要兩者。 就連在蒙大拿州的鄉村地區,都可以見到中國的銷售宣傳。我造訪美國最偏僻的城鎮之一蒙大拿州格拉斯哥鎮(Glasgow)時,原本預期當地居民會因使用華為的通訊器材設備傳輸而感到憂心。但我發現,在格拉斯哥鎮,馬斯洛的數位需求層次是不同的,比起外國器材設備的現身,失去連結的風險反倒令居民感覺更迫切、更糟糕。不論在美國的鄉村地區,或者是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多數用戶沒那麼關心外國的情報刺探活動,他們更關心的是可以不必繳大筆的電信費。需要研究與修改產業政策才能提供別的平價選擇,若不提供這樣的選擇,美國官員打的近乎是一場不可能勝出的戰役。 光是憂懼,不足以抵擋中國的數位絲路。中國在國內使用監控技術來鎮壓人民,但很多外國領導人非但沒有被這事實驚駭,反而心生興趣,他們看到了機會——取得這不僅可用於強化自身統治權,還能在他們的城市減少犯罪與刺激成長的工具(參見第四章)。根據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席娜‧切斯納‧格雷勝斯(Sheena Chestnut Greitens)的研究指出,現在有超過八十個國家使用中國的監控技術,而這些國家遍及澳洲和南極洲除外的每個大陸。跟其他連網器材一樣,從智慧型家電到健身手環,這些系統通常側重成本勝過資安性能,這也致使它們易於發生錯誤和遭到攻擊。 這個結構反映了中國利益的網際網路新版圖正在形成。中國的電信業三巨頭——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通信——擴張進入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僅僅十年,中國從仰賴外國公司的海底電纜,轉變成控制舉世第四大這類系統的供應商,且鋪設了足以環繞、當權的電纜。本書第五章將進一步探討中國的這些行動,這是不對稱戰略的一部分:北京當局想傳輸、儲存及探勘更多的全球資料,同時希望保持中國自身的網路不被外界觸及。 中國軍方領導人說,太空是「新的制高點」。完成於二○二○年的北斗衛星網路,不僅能引導中國的飛彈、戰鬥機與海軍軍艦,還可以引導車輛、拖拉機、手機。中國替懷抱太空雄心的國家,提供入門的套裝方案,佐以中國發射、甚至掌控的衛星,直到夥伴能夠起飛。太空衛星競賽已經移向地球低軌衛星(參見第六章),希望為全球提供寬頻,馬斯克的SpaceX、亞馬遜與其他幾家公司都推出龐大的衛星群,中國當然也有自己的計畫。 若中國能夠整合自己在無線網路、連網器材、網際網路骨幹及衛星這四大領域的活動,收穫將巨額增加。當一項服務或產品的價值,隨著使用者增加而提高時,就會發生網路效應,誠如創造了電信帝國的前AT&T總裁西奧多‧魏爾(Theodore Vail)在一九○八年時解釋的:「一具電話,若未連結至另一端,它甚至連玩具或科學器材都稱不上,就是世上最沒用的東西之一。它的價值有賴於和另一具電話連結,以及這種連結數量的增加。」網路效應不是什麼新概念,但它們的重要性更甚以往。 在資訊價值空前的時代,中國透過數位絲路,正在把自己變成全球資訊網路的中心。誠如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湯姆‧惠勒(Tom Wheeler),在著作《從古騰堡到谷歌》(From Gutenberg to Google)中所言:「十九和二十世紀的資本資產是由網路促進的工業生產,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資產是源自於網路創造出的資訊。」矽谷投資人詹姆斯‧庫里爾(James Currier)估計,自一九九四年以來,科技公司創造價值中的七○%是得力於網路效應,最強大且可捍衛的網路效應來自實體結點與連結,因為它們需要龐大的前置投資。 中國正在投資這些項目,把尖端系統拼湊起來。中國的工程師在二○一七年舉辦世上第一場量子加密(quantum-encrypted)視訊會議,需要使用一顆造價一億美元的特製衛星、地面光纖網路,以及先進的演算法。雖然,這系統還不完善,仍然是朝建造超級安全網路邁進了一大步。製造量子加密系統的麥吉丘科技公司(MagiQ Technologies)的首席科學家卡雷布‧克里斯汀生(Caleb Christensen),告訴《連線》(Wired)雜誌記者陳蘇菲(Sophia Chen,音譯):「他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基礎設施,把所有環節連結起來,沒人這麼做過。」 中國聚焦於新興市場,這可以大大增強其網路效應。根據預測,直到二○五○年,全球人口成長將有過半數發生在非洲,而非洲有七○%的4G網路是華為所建設的。由中國鋪設、連結巴基斯坦和吉布地的海底電纜,將成為亞洲與非洲之間最短的網際網路連結,而這兩個洲是近年間國際頻寬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中國甚至已經使自己成為奈及利亞和白俄羅斯之間的中心結點,這兩個國家有中國發射的衛星,並且在中國的促進下,簽定相互提供支援服務的合約。中國在發展下一代通訊技術的同時,也企圖預先取得下一代的市場。 這種左右開弓的做法可以使中國具有建立下一波通訊技術標準的地位,且進一步擴大其網路效應。當某種標準被廣為接受時——例如,通用序列匯流排(USB),一種纜線標準——器材就能夠跨國及跨廠連結或相容。若能建立起全球標準的話,你的產品就變得更通用。中國官員了解這點,他們很早就說過:三流國家製造東西;二流國家設計東西;一流國家建立標準。他們大舉投資既有的標準組織,並提議創立「一帶一路標準論壇」——一個以北京為中心的平行架構。 若中國成為全球首要的網路營運者,就可以意外地收割商業及戰略的果實;它可以重塑全球的資料、財金和通訊流,以反映利益。在隔絕美國的制裁與情報刺探之下,它可以無敵地掌握與了解市場動向、外國競爭者的商議內容,以及陷入其網路中無數個人的生活。 「歷史已經停止了」 在中國西北部的新疆省,政府強迫超過一百萬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及其他以穆斯林為主的少數民族進入拘禁營。雖然,維吾爾族已被迫害了數十年,但在二○○九年發生近兩百人死亡和數千人受傷的烏魯木齊示威暴動事件後,中國政府開始採取更極端的手段。當記者揭露拘禁營時,中國官方先是否認,後來聲稱參加者是出於自願。 但是,外洩的中共內部計畫文件,顯示了駭人細節。美國官員稱其為:「當今世上最大規模的監禁少數民族。」而新聞工作者貝書穎(Bethany Allen-Ebrahimian)為「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報導這些文件時,如此描述風格:「(它)結合了標準的中國官腔與歐威爾式的雙言巧語。」跟《一九八四》中大洋國負責逮捕、折磨異議人士的「友愛部」(Ministry of Love)一樣,中國把監禁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拘禁營稱為「再教育營」,將遭監禁者名為「學員」。 根據倖存者描述,拘禁營裡的生活非常殘暴。每天的活動就是為了剝除遭監禁者的個人特性,把他們轉化成臣服於中國政府的哀求者。遭監禁者被迫做出懺悔,被政府宣傳影片洗腦,上國語及中國共產黨思想課。先前被拘禁者告訴《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進餐時,他們的唯一選擇非常不人道。他們可以喊:「習近平萬歲!」然後獲得一個包子或一碗飯;或者,他們可以保持沉默,然後飽嘗電牛棒上身的劇痛。「權力就在於把人們的思想粉碎,再把它們拼湊成你選擇的新樣子。」《一九八四》中的反派人物歐布萊恩說。 新疆拘禁營倚賴持續監視與重罰,被洩露的中國政府官方文件中,要求獄方必須確保:「全面影像監視宿舍與教室,完全無死角、無盲點。」遭監禁者就算只是最細微的違規,也可能導致他(她)被拘禁的期間延長,「你進入拘禁營時是一千分,無法再得分,但若你打呵欠或微笑,就會扣分。」一位倖存者解釋35:「一旦低於五百分,你就得被多拘禁一年。」這是一種旨在傷害、只往下扣分的制度,你無法靠提高分數而獲釋,只能靠著減少扣分來走出拘禁營。 就算走出中國的勞動營也沒有自由。遭監禁者返回社區後,仍然被鋪天蓋地的監視器及公安所監控。在使用惡意軟體監視維吾爾族的手機多年後,中國政府的方法與手段更是變本加厲,它規定維吾爾族必須安裝用於監視自身所在地、電話及簡訊的應用程式,還必須呈報「健康檢查」——包括抽血及DNA樣本,以貢獻給中國不斷擴增的生物特徵資料庫。 中國採取數位鎮壓和低科技監控手段雙管齊下,嚴禁那些維吾爾族穆斯林留鬍子和戴面紗,除了「少數民族特徵偵測」,中國的監控設備製造商還在其下的人臉分析中提供「鬍鬚偵測」。剝除維吾爾族的身分認同後,中國政府還不罷手,在每天的「反恐」安全訓練中,讓他們跟一個無形、虛構的敵人戰鬥。這「敵人」看起來就像他們以往的自身,但被誇張地扭曲成一個陰暗的人物。 致力於消滅維吾爾族身分的同時,中國當局也拆毀維吾爾族文化信仰中心的實體場所。喀什市是歷史悠久的貿易站,有許多維吾爾族的聖地,該市最古老的建築在二○○九年被摧毀,而中國當局聲稱這是為了地震安全考量。偏執的中國當局還把有幾百年歷史、維吾爾族做禮拜的艾提朵爾清真寺(Id Kah Mosque)轉變成旅遊景點,一個向世界展示與宣傳中國尊重穆斯林宗教自由的樣板。喀什市到處都有檢查站監視個人行動,把監視資料輸入詳細記錄他們家庭、教育及以往活動的資料庫裡。 新疆的綠洲城市和田市,幾世紀以來都是繁榮貿易樞紐,也是維吾爾族朝聖者的聚集地。現在,進入此市集必須做臉部掃描,並出示身分證。和田市廣場上有座維吾爾族農民暨政治人物庫爾班‧土魯木(Kurban Tulum)和毛澤東握手的雕像。離這雕像不到一千六百多公尺處,有一座具千年歷史的維吾爾族蘇爾坦公墓,在二○一九年被中國政府挖掘後夷平。中國官方聲稱這是為了發展,並且表示:「為全市市民提供一個廣闊優美的環境。」被夷平之地,有部分成了停車場。 在《一九八四》中,主角溫斯頓問道:「你發現了沒有,從昨天的過往,實際上全都被消除了?……每一個紀錄都被摧毀或竄改,每一本書都被改寫,每一幅畫都被重畫,每座雕像、每條街、每棟建築都被改名,每個日期都被改動,每天、每分鐘都在進行這種過程。歷史已經停止了,除了無盡的現在,別無其他存在,在這無盡的現在中,黨永遠是正確的。」 中國共產黨想藉由改寫過去來控制未來。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指出,根據衛星影像顯示,自二○一七年以來,中國政府的政策行動已經造成新疆省三分之二的清真寺被摧毀或損壞。那些未被摧毀的清真寺則被裝滿了監視器。海康威視承包的一項工程,是在新疆某個縣、近千座清真寺門口安裝監視器。根據羅雷特的研究指出,光是二○一六年與二○一七年間,海康威視和大華科技就獲得了中國政府超過十億美元的新疆監視器裝設承包合約。 自二○一○年在深圳證交所掛牌上市後,海康威視就一直持續加強它和中國政府的關係與合作。在二○一五年四月舉行的中共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海康威視董事長致詞時強調,把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該公司的事業發展目標整合起來的重要性。幾週後,習近平來到海康威視總部,視察產品及研發中心,告訴該公司員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那年年底,中國政府就為海康威視提供了三十億美元的信用額度。 中國的監控業巨人也受惠於美國的科技與投資。海康威視從輝達公司(Nvidia)購買可編程晶片,用於訓練其人工智慧演算法;該公司也聲稱和英特爾(Intel)、索尼(Sony)、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合作。威騰電子在二○一九年初的貿易展廣告中,還宣傳它跟海康威視有合作關係。希捷科技(Seagate)在二○○五年與海康威視共同發布,推出稱為第一款專門針對監控設備開發的硬碟機。當希捷在二○一七年宣布推出第一款為人工智慧監控系統開發的硬碟機時,該公司還引述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及宇視科技這三家公司代表的話,「作為策略夥伴,希捷的先進技術將幫助大華科技在人工智慧領域達到新高水平。」大華科技國內銷售業務中心的總監說。 「難忘的恥辱」 中國是太空領域的遲到者,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證明當軍事及商業利益開始結合時,它能夠快速行動。命名自「北斗七星」的北斗系統計畫,正式啟動於一九九四年,接下來二十五年,中國工程師分三階段來應付建造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挑戰,外國的威脅促使他們加緊腳步向前。 中國聰明地把北斗計畫,裝扮成純粹良善的公共財,以及它重返創新前鋒的例子。中國甚至在二○一九年六月時,於奧地利維也納國際中心,舉辦了一場中國導航展。這場主題為「從指南針到北斗」(From the Compass to BeiDou)的展覽,選在聯合國年度衛星研討會的幾個月前舉行,彰顯中國對導航與計時系統的貢獻。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加慶,在開幕式中致詞時說:「我們想展示導航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增進人們的了解。」 但是,跟美國的GPS系統一樣,中國的北斗系統的發展,有其軍事根源。中國在一九七○年發射其第一顆人造衛星——以毛澤東主義革命頌歌〈東方紅〉為命名的「東方紅一號」,其重量遠大於蘇聯、美國、法國及日本這四個國家分別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重量總和。它只有基本功能,設計主要是為了收集遙測數據、傳回地球。但是,這顆衛星振奮了中國的雄心,在其二十八天的短暫壽命中,循環廣播〈東方紅〉樂曲。 中國投資於太空及其他戰略性技術,在一九八六年三月獲得動能。當時,中國四位知名的戰略武器科學家,聯名寫了一封建議書給鄧小平。他們在建議書中強調,科技發展事關國際國力競爭,並且警告,若中國繼續漠不關心,將會落後。鄧小平只花了兩天就決定,他在建議書的複製本上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請找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做決斷,不可拖延。」 一九九○年代,兩事件凸顯了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力量及中國的弱點。第一個事件是波灣戰爭,這讓GPS在戰場上做出驚人展示,中國軍官觀看美國使用其太空能力來瞄準、收集情報和戰場通訊。「這次戰爭的實踐表明,電子戰已成為現代聯合戰役首要的作戰方式,」中國軍事期刊後來寫道:「太空戰場的正式亮相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更顯中國的弱點。此危機始於一九九五年,在美國國會的協助下,台灣總統李登輝不理會中國的壓力,前往康乃爾大學演講。隨著台灣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日期逼近(現任總統李登輝為候選人之一),中國宣布進行大規模軍演,並朝東海發射三枚飛彈,距離一個台灣軍事基地僅約十六公里。 第一枚飛彈命中目標,第二及第三枚飛彈射偏。多年後,一名已退役的中國解放軍上校把這失敗歸因於美國關閉GPS訊號所導致,「這對解放軍來說是莫大的恥辱……難忘的恥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下定決心,要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及定位系統的原因,無論花多少錢,」他在二○○九年告訴《南華早報》:「北斗對我們是必要,我們從慘痛教訓中學到這點。」 為了改進衛星能力,中國當時已經尋求美國公司,包括羅拉太空與通訊(Loral Space & Communications)及休斯電子(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幫助解決近期一連串發射失敗的問題。根據美國國會於一九九九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這些美國公司的協助與建議,改善了中國的長征火箭。美國政府後來對這些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外洩重大關鍵技術的美國公司處以罰款,國會也縮減對中國出口衛星的限制,但已經太遲,中國已經取得衛星的關鍵技術,包括設計及導引系統的改進。 中國在二○○○年發射了第一顆北斗衛星,就在此時,中國軍方開始論述,太空是在所有其他領域發動戰爭的重要環節。當然啦,中國仍繼續堅稱北斗衛星計畫與中國的其他太空活動都是以和平為目的。二○○三年九月,中國加入歐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計畫,二○○三年十月,中國外交部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方願意按照平等互利原則積極參與伽利略系統的開發和未來的應用。」 參與伽利略系統計畫,為中國提供了改進北斗系統的捷徑。中國和歐盟合作簽署的十二紙合約,迄今都未公開。中國負責製造與測試有關於訊號干擾、衛星定位、地面接收等功能的技術。中國科學家透過參與,取得了和歐洲科學家共事的更好通路。這也讓中國得以購買原子鐘,進行逆向工程,這是導航系統中關鍵至要的元件。另一方面,中國對伽利略系統計畫投資的二億二千八百萬美元,實際上是花在中國公司身上,這些中國公司保有硬體及智慧財產的所有權。 中國在二○○七年完成北斗計畫的第一階段,成功發射了第四顆衛星。一個衛星導航系統要啟用,起碼需要四顆衛星。這系統主要覆蓋中國領土,性能上大致是實驗性質,但中國已經做出了大躍進。它現在已有基本要素,展示了能夠正確地結合它們,並把最終成品送到太空。 中國從此開始奔向覆蓋全球的目標,到了二○一二年年底,北斗系統已有十六顆衛星在軌道上,開放商業使用,服務中國及鄰近的亞太地區國家。二○一八年,中國增加了十八顆北斗衛星,達成全球覆蓋。這一年,中國完成成功發射任務的次數位居全球國家之冠,這是中國太空計畫史上頭一次寫下的紀錄。「從今往後,無論你走到哪裡,北斗都會一直陪著你。」北斗計畫發言人冉承其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說。 推動完成北斗系統時,中國結合了太空及網路能力,著眼於贏得未來的戰爭。二○一五年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戰略支援部隊:負責把太空、網路及電子作戰能力整合成軍事行動的新組織。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了單一組織,負責中國軍事規畫者所謂的「信息支援」(資訊支援)及「信息優勢」(資訊優勢)。這可以使人民解放軍在衝突中運作,同時也能夠癱瘓敵人的系統。翌年,中國發布《二○一六年中國航天活動白皮書》,宣布意圖在二○二一年前完成「穩定可靠的航天基礎設施」。 中國的北斗系統,甚至在一些層面上表現優於GPS。在亞太地區,它比GPS更準確,但全球來說,它的準確性稍遜於GPS。它的衛星占用較少的軌道平面,維修因此較容易,這受惠於它從更早建立的衛星導航系統中所學習而得的知識。北斗系統也讓使用者可以傳送簡訊,它的較大足跡提高其可得性,根據《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在一百六十五個首都城市,北斗衛星提供的覆蓋面積比GPS更廣。 中國人民解放軍獲得的北斗系統服務還要更強大,它提供十公分的定位精度,而且使用時毫不浪費時間。二○二○年八月,人民解放軍在監視台灣海峽活動的東部戰區,為其地面部隊部署了裝備北斗功能的火箭系統,次月,中國在台灣海峽的海空聯合軍演時,可能也已經測試了使用北斗系統的軍武的能力。人民解放軍沒忘記二十五年前的恥辱。
戰場全貌與局勢 中國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計畫,增強了自己在全球網路中的地位。我追蹤中國的全球基礎建設行動長達五年,集成有關中國計畫的最大開放源碼資料庫之一,確實且仔細地研究它們。我跋山涉水,包括走上通往中國與巴基斯坦邊界的一條新闢道路;爬上中國建造的、從衣索比亞到吉布地共和國(Djibouti)的鐵路;進入中國位於希臘比雷埃夫斯(Piraeus)的港口。這些只不過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幾個旗艦計畫而已。 但別像我剛開始那樣,被這些表面的陸上工程給欺騙了。中國可不是僅僅在建造新的運輸網絡,它最宏大的野心從...
推薦序
推薦序 將全球一「網」打盡的中國銳實力 沈榮欽 最近三十年來,俄羅斯共喚醒世界兩次,兩次都與普丁有關。第一次是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寫下《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主張民主自由已達歷史頂點;然而接續葉爾欽上台的普丁,在俄羅斯主政期間的民主倒退與自由緊縮,顯示當初福山的樂觀為期過早。 普丁於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發動的俄烏戰爭,叫醒了大夢初醒的歐洲,讓西方理解到無論國家體制如何變遷,都無法改變俄羅斯擴張的野心。如同史帝芬‧科特金(Stephen Kotkin)在《外交事務》所說,冷戰或許從未結束,俄國仍是鄰國的重大威脅,不過隨著俄羅斯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的下滑,大國對峙的焦點將轉至印太地區,成為中美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抗。 俄烏戰爭導致美國社群媒體大量封殺俄國官媒與相關帳號,中國官媒在國際上為俄國宣傳其戰爭敘事,中俄聯手散布假訊息(disinformation)反而因此讓中國官媒受到矚目,儘管中國政府意圖保持表面中立,實際上卻放任官媒在國內宣揚俄國的戰爭敘事,直到「大翻譯運動」(The Great Translation Movement)令中國「內外有別」的雙重言論無所遁形。 中俄官媒聯手可以回溯到二○一三年習近平首度訪問莫斯科時,他與普丁簽訂俄羅斯國家廣播電台「俄羅斯之聲」(Voice of Russia)和人民網新聞共享,隔年俄羅斯國際新聞頻道「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簡稱RT)和《人民日報》締約合作。中俄新聞合作要放在更大的框架下理解,這是中俄共同對抗西方網路與資訊分權化與自由化的一環。中俄向來主張國家數位主權,提倡網際網路與資訊應該受到國家主權控制。「主權國家有權管控和保障本國網絡安全,任何企圖限制國家網絡主權的行為不可接受,應促進國際電信聯盟在解決有關問題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普丁於侵略烏克蘭前與習近平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如此聲稱。 本書正是對於中國在網路、電信與通訊等領域建造全球無形網絡的一次全面體檢。不像俄國赤裸裸地對西方發動資訊戰與入侵烏克蘭,中國除了武力威脅台灣之外,在國際上受到的注意遠不如俄國。但是正如此書所揭露,中國在打造全球資訊網絡上的成就遠非俄國所能及,從美國阿拉巴馬州的監視器、阿富汗的通訊網路、連結巴基斯坦和吉布地的海底電纜、到委內瑞拉的通訊衛星;中國從陸地、天上到海底,建立了跨越亞歐美非各大洲的資訊帝國。 早期網路自由主義者相信網路不可能受政府管制,反而認為瓦解政府壟斷資訊的能力,將會帶來更為民主與獨立思考的社會。如同約翰‧ 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 在〈網路空間獨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表達「工業世界的政府們」代表過去,網路代表未來,將解放人類思想;在網路的世界裡,政府沒有統治權。這種思想也蔓延到美國政治,二○○○年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敦促國會與中國實現貿易正常化時說道:「毫無疑問,中國一直試圖嚴厲鎮壓網際網路,祝他們好運!那就猶如試圖把傑樂(JELL-O)果凍釘在牆壁上。」 後來的發展證明這些看法錯誤得有多離譜,中國不僅成功地將果凍釘在牆上,而且十分牢固。在柯林頓的支持下,中國於二○○一年以開發中國家地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利用充足的資源與金錢打造了數位極權,並且對外輸出科技給極權國家監控人民。鑲嵌於世界經貿網絡不僅沒有改變中國,反而給予了中國更充分的資源與科技改變世界。 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網路圈套:數位絲路如天羅地網控制全球未來,美國華府智庫專家的關鍵報告》與詹姆斯‧格里菲斯的《牆國誌》是中文世界理解中國網路發展的兩本傑作。《牆國誌》講述了中國如何從一無所有到打造數位極權的故事,而《中國網路圈套》則專注於中國通訊網路在世界擴張的過程,兩本書正好彼此互補。從更廣的視野來說,這兩本書又和《大熊貓的利爪》、《無聲的入侵》與《黑手》互補,前兩本書說明中國如何利用無所不在的通訊網路監控人民與向外擴張,後者則記錄了中國透過綿密的政商網絡滲透、影響與威嚇加拿大與澳洲等西方國家,上述整合正好揭示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的來源與影響,以及美國對中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的弱點,從而解釋了「為何世界無法改變加入國際體系的中國,反而為中國所改變」的大哉問。 具體而言,《中國網路圈套》首先以北電(Nortel)的隕落與華為的興起說明中國通信產業技術的發展,從剽竊、模仿到創新的過程。北電於一八九五年成立於加拿大蒙特婁,是罕見的百年企業,以無數創新聞名於世。一九六八年製造世界第一支將撥號盤鑲嵌於聽筒的電話。一九七九年開發出全球首個數位電話交換器DMS-100,市值曾經占多倫多股市四○%,是加拿大的國寶企業。一九八八年北電合資進入中國時,任正非才剛剛創立華為一年,屢屢掙扎於破產邊緣。但是到了二○○七年,華為的營收已經超越北電。二○○九年,北電宣告破產,華為大量接收北電的研究人員。 華為的興起與北電的衰落是世界通訊產業的大事,卻很少有人記錄、比對。雖然北電的破產不能完全歸咎於華為,但它管理失敗、網路泡沫破裂、自大與創新停滯,都是造成自身隕落的原因。這如同華為的成就不能完全歸功於侵犯智慧財產權一樣,一九九七年至二○一二年間,華為花費至少十六億美元雇用IBM等企業進行企業改造與轉型,占公司每年營收的一%。但是華為使用逆向工程抄襲、雇用駭客剽竊,以及北電破產後在總部被發現裝設了竊聽器等,也是兩者一興一衰的重要原因,由此便可以看出作者強納生.希爾曼(Jonathan E. Hillman)探究真相的功力。 然後,作者描述了中國網路事業國際化的策略,其中華為的歷程尤其重要。例如美國企業因追求利潤不顧鄉村網路發展,造成城鄉數位落差加劇,卻也給了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機會,讓它能走進農業州從「鄉村包圍城市」,後來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基於國安理由要求全面移除華為和中興設備,預計將耗資近二十億美元。華為在全球市場也採取同樣的策略,從阿富汗到肯亞,所有為西方國際大廠所忽略或因地緣政治而不便前往之地,都可見華為的足跡,直到成為當地的主流為止。 儘管已經有不少像《牆國誌》這樣優秀的作品,說明中國如何以數位科技監控與壓制新疆、圖博等地的人權,但是對於監控產業如何發展,則較少引起討論。《中國網路圈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記錄了中國發展監視器與大數據的過程,以及如何輸出至國際,從而助長威權國家對人民的監控與壓制。冷戰時期西方擔憂共產黨輸出意識型態與軍火與西方對抗,如今中國則將意識型態深藏於科技產品輸出,用另一種方式為威權主義提供軍火。 作者也沒有忽略中國在天上海下的發展。一九九六年因李登輝總統赴康乃爾大學演講,引發中國發動台海飛彈危機。中國在大規模軍演中,朝東海發射三枚飛彈,距離台灣軍事基地僅十六公里。 第一枚飛彈命中目標,第二及第三枚飛彈因為美國關閉GPS訊號而射偏,中國政府因而下定決心,開發自己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及定位系統。此後中國華為、小米、歐珀(Oppo)、維沃(Vivo)手機都預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連全球市占率高達八○%的大疆商用無人機也是如此。雖然中國在低軌衛星的技術落後美國,但是中國把自己定位為新興衛星網路中樞,藉由在夥伴之間扮演媒合角色,在奈及利亞等國家從中獲得商業與政治利益。 海面下中國則大力推動海底電纜,即使三十年前這對中國仍全屬陌生的領域,但是如今中國的光纖電纜橫跨中國與巴基斯坦和衣索比亞與吉布地邊界,華為則忙著配合「一帶一路」安裝路由器與轉換器,翻修港口網路,全速朝向「中國製造二○二五」的世界前沿目標前進, 並希望在二○三五年達成「中國標準二○三五」,由中國制定下一代的全球標準。 《中國網路圈套》是了解中國網路發展的一本重要著作,讓我們得以一窺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如何發展網路產業並暗中在世界布局,這對理解中國的銳實力來源與預測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至關重要。 (本書作者為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推薦序 中國的「數位絲路」將成為新時代的「老大哥」? 沈旭暉 中國打壓香港反送中示威、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展開「再教育營」、宣稱「武統」台灣的次數愈來趨頻繁,以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均似乎意味著民主國家陣營的倒退,極權專制主義再度掘起。但這些就是極權國家的全盤計畫嗎? 中國自二○一三年推行「一帶一路」,針對周邊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展多項運輸聯通工程規畫與建設,拉攏更多周邊國家加入親中陣營。這本身假如只是基礎建設計畫,一如昔日美國的馬歇爾計畫,自然不用憂慮。可惜,隨著時間推進,真相愈來越浮現,也愈來越叫人不安。二○一七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始,中國正式提出加強與周邊國家在雲端運算、數位經濟、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端科技領域的發展、合作,希望能夠塑造「數位絲路」。 我們在新聞看見獨裁國家打壓民眾,入侵民主之地,主要都是聚焦在流血衝突、戰火連天的影像。這的確是目前危害民主自由的傳統面向。可是世界發展遠不止於此,還有更高速發展、愈來愈關鍵的方向:「網際網路」。 希爾曼(Jonathan E. Hillman)的專著《中國網路圈套》正為我們帶來了解,中國怎樣透過推行「數位絲路」,向內監控國內人民的一言一行,對外則使用避重就輕、壓制成本、安全性成疑等方法,將網際網路的硬件設備,輸出至全球各地。中國企圖藉此滲透世界,謀求鉅利,並成為未來網路世界的「老大哥」。 本書作者希爾曼是華府智庫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身兼公開資料庫「重新連結亞洲專案計畫」(Reconnecting Asia Project)的主任。該資料庫乃專門追蹤、關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相關領域。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作者長期著力在中國議題上,結合宏觀國際關係視野及個人親身的經驗,深入淺出地論述中國、美國網路資訊大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強納生的洞見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指出以美國領頭的西方民主國家陣營,在經歷蘇聯解體之後,深信資訊科技的發展,必然傳遞民主的價值觀。像中國的「天安門事件」發生,西方一度深信資訊革命,將促使中國民眾推翻極權。但事實卻是,「中國國內的網際網路就像一座中世紀的城堡」,無所不用其極地監控、審查及切斷人民連結。中國視數位科技乃資訊主權爭奪的利器,並以此工具加強獨裁力量,並沒有如西方樂觀想像般變得更加民主。 第二點是,強納生指出美國除了過於樂觀,還因「數位落差」而導致美國忽視國內邊陲、鄉村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的需求。這些地區不視國家安全為第一要務,他們害怕失去與世界的連結,只好購入中國便宜的數位科技設備,選擇中國的供應商。在這場美中角力中,美國抵制中國市場侵入國內,但未能為其他地區有效提供替代選擇,這是美國目前必須解決的難題。 談到美中角力的網路資訊大戰,或許距離我們有些遙遠,它不太像日常周邊可感知的事情。強納生先從二○一九年至今的疫情談起,指出「在實體世界混亂、停擺之際,數位世界仍然昂首闊步,呼嘯前進」,正是下述全球民眾都能深刻感受到的生活經驗:由在學校上實體課轉變為視訊形式,公司容許員工在家工作,減少外出用膳轉而使用外送平台等,都一再反映了,現今許多人的生活都和網路息息相關。 我們慣常想像大家都會用虛擬、非實體的概念來形容網路世界。強納生卻一針見血地道出,這一切都是源於實體設備。數位世界的實體系統必須落實在某個主權國家及法律範圍內,經過許可方能運行。這些設備可能是遠在宇宙的低軌衛星、看不見的雲端資料儲存庫等,也能夠是商場常見的監視器、你我手中都握有的手機,這全都涉及到生產國家對待數位資料的政策。 就像希爾曼提及,美國政府在二○二○年批准谷歌啟用連接加州與台灣的海底光纖電纜,放棄原是首選的加州連接香港。這反映美國不再信任中國,通過「太平洋光纜網路」(Pacific Light Cable Network System)連接台灣段的海纜,連結民主國家的數位陣營,令台灣國際地位增強,也使民眾上網更為快速、便利及安全。 中國到底如何利用數位資料?作者在書中一一細數,例如中國已獲得二千三百萬名美國政府機關員工的個人檔案、數億美國人的信用卡及護照資訊;中國華為科技公司占有七成的非洲4G網路,將對未來新興數位市場有巨大影響力;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的監視器全球市占率近四成,無所不在地監視我們的生活;亨通集團的海底光纖電纜,占全球光纖市場一五%,擔負九五%的國際資料流量……即使這些數據和現實不一定完全符合,一鱗半爪也怵目驚心。 中國建立的數位威權主義可謂未來的新型帝國,中國將如《一九八四》的「老大哥」,結合高科技監控,佐以傳統的恐嚇、威脅手段,持續控制國內人民,監控全球資訊流通。這一切看似相當悲觀,令我們對未來倍感灰暗,深恐民主和自由即將消逝。 希爾曼對此主張「正確描述中國,並對事實做出回應」,他指出中國的數位科技並未如他們口中說得完美,而美國及西方民主陣營只要能團結對抗,並補充原先忽略的市場,中國就不能如願以償,而且中國國內更不是全民都接受這種管治,一旦漏洞揭開,也可以水滴石穿。美中關係的角力,將會改變全球未來的數位世界發展,也深切影響我們這些無法遠離網路的現代人。若要洞察現況、把握未來,這本書將能打開我們看待國際發展的新角度。 (本書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
推薦序 將全球一「網」打盡的中國銳實力 沈榮欽 最近三十年來,俄羅斯共喚醒世界兩次,兩次都與普丁有關。第一次是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寫下《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主張民主自由已達歷史頂點;然而接續葉爾欽上台的普丁,在俄羅斯主政期間的民主倒退與自由緊縮,顯示當初福山的樂觀為期過早。 普丁於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發動的俄烏戰爭,叫醒了大夢初醒的歐洲,讓西方理解到無論國家體制如何變遷,都無法改變俄羅斯擴張的野心。如同史帝芬‧科特金(Stephen Kotkin)在《外交事務》所說,冷...
目錄
推薦序 將全球一「網」打盡的中國銳實力 沈榮欽 推薦序 中國的「數位絲路」將成為新時代的「老大哥」? 沈旭暉 各界讚譽 前言 第一章 網路戰 回顧與算帳∕戰場全貌與局勢∕失控 第二章 CTRL + C 「網路世界」∕「報效國家」∕「我們必須穿上美國鞋」∕「意識型態與政治的新戰場」∕金盾工程熱∕「華為的成就令我們所有人引以為傲」∕北電隕落 第三章 「只要地球有人的地方……」 帝國建造者∕數位落差∕「攸關人們的生活」∕「為了我們的生存」∕「這巨大的工程」∕「二十一世紀的電氣化」 第四章 五千億隻眼睛 雪亮工程∕「歷史已經停止了」∕打造你的智能生活∕老大哥的盲點∕「安全城市」∕更聰明的眼睛 第五章 網際網路中的皺褶 三巨頭∕全紅線∕新外圍∕捍衛網際網路地圖 第六章 制高點 「難忘的恥辱」∕ 提高外國依賴北斗系統 ∕「這大膽且戰略性的行動」∕「在太空重建網際網路」∕「最好的友敵」∕太長遠而無法安心 第七章 打贏網路戰 民主國家的軍火庫∕歐洲的危險訊號∕印度是關鍵搖擺國∕提升美國的治國能力∕「可能的最糟情境」∕推進自由 致謝 註釋
推薦序 將全球一「網」打盡的中國銳實力 沈榮欽 推薦序 中國的「數位絲路」將成為新時代的「老大哥」? 沈旭暉 各界讚譽 前言 第一章 網路戰 回顧與算帳∕戰場全貌與局勢∕失控 第二章 CTRL + C 「網路世界」∕「報效國家」∕「我們必須穿上美國鞋」∕「意識型態與政治的新戰場」∕金盾工程熱∕「華為的成就令我們所有人引以為傲」∕北電隕落 第三章 「只要地球有人的地方……」 帝國建造者∕數位落差∕「攸關人們的生活」∕「為了我們的生存」∕「這巨大的工程」∕「二十一世紀的電氣化」 第四章 五千億隻眼睛 雪亮工程∕...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5-12 ISBN/ISSN:9786267099315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