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綺華
定價:NT$ 360
優惠價:9 折,NT$ 324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改變了語言,是否就改變了面對世界的方式?
剝奪了語言,是否就剝奪了容身之處?
香港作家劉綺華第一部長篇小說
校長要求約聘中文教師伶與慧必須考過普通話的基準試,才有機會獲得續聘的資格。習慣以粵語教書的伶感受到威脅,處心積慮趕走慧。沒想到,慧以令人震驚的方式結束生命……
慧死了以後,沒人敢靠近她擺滿鏡子的座位,辦公室裡籠罩低迷的氣氛。伶接到媒體的電話,探問慧的死因,沒想到竟寫出對學校不利的報導。只是想要保有工作的伶,卻宛若慧的鏡像,投射出對生活的迷惘與憂慮。
不過是被要求換個語言教書,怎知道,這世界跟著變了樣?
各界好評
臺灣大學臺文所博士 路那
作家 韓麗珠
作家 陳浩基
作家 臥斧
劉綺華的《失語》,描繪了戰戰兢兢地生活,只關心自己前途的平凡人,如何在大環境下成為逼迫者與被逼迫者,攻守又是如何易位。她們不關心社會,只關心自己的前途,彷彿如此就能保得一生順遂平安。然而這道理應讓她們倖免於難的護身符,真的有這麼靈驗嗎?抑或,它只是還沒找到反噬的時機而已呢?
──臺灣大學臺文所博士 路那
如果說文學是一種以虛構文本來記錄社會真實狀態的工具,《失語》絕對記錄了二〇一〇年代末期的現實香港。
──香港作家 陳浩基
作者簡介:
劉綺華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碩士,及香港教育大學中學教育文憑。
曾任書籍編輯,現為寫作班導師。著有長篇小說《失語》,已售出英語版權。短篇作品〈艇〉收錄於《我香港,我街道》。曾於2016年獲得全香港最大型文學創作比賽「中文文學創作獎」小說組冠軍。
名人推薦:
推薦序
陳浩基
跟《失語》作者劉綺華相識,是在二〇二〇年秋季。當時拙作《網內人》英文版剛上市,香港國際文學節邀請我參與他們的講座活動,主辦單位提議我和本地新銳作家劉綺華對談,因為她的作品《失語》以女教師自殺為主軸,而拙作則以女學生自殺為引子,兩者都有提及校園裡的階級關係與剝削,正好可以讓我們兩個作者在講座中發揮。為了準備,我自然得拜讀《失語》,結果一讀難忘,儘管撰寫本文時已事隔一年半,書中情景仍歷歷在目,印象深刻。
香港的出版圈似乎習慣將小說分類成「純文學」和「流行小說」,兩者的目標客群頗壁壘分明,雖然不少讀者同時愛讀兩者,但打開一部新作前,往往會先留意該作是前者還是後者,調節一下閱讀角度。我提起這一點,是因為我覺得《失語》是一部集兩者特色的優秀作品,它既帶有流行小說的易讀風格與電影感,同時有著純文學的深度,在劇情、人物關係與敘事手法上展現出各種比喻和對現實的反諷。
《失語》並非懸疑小說,但在劇情主線上卻有著濃厚黑色小說(Noir)的氣息,中文教師慧在入職一年後自殺死了,校內一眾教職員無人願意觸及此事,同為中文老師的主角伶是核心人物,讀者便要透過伶去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故事的後半部,則聚焦於伶面對慧死亡後的生活變化,當中的黑色元素甚至變得宛如恐怖小說般嚇人,而最可怕的是,那種崩壞感折射出現代都市人面對的困境,是可能發生在你和我身上的遭遇。
這部作品能夠在台灣出版,我十分高興,除了因為認為這是一本值得分享推薦的好書外,更相當好奇台灣讀者會否產生共鳴。台港兩地制度不同,但書中作為主軸的語言/母語問題,我們似乎有著類同的經歷──粵語和台語是本地人原有的語言,卻因為不同的原因,被「官方語言」逐漸取代,在失去語言的同時,到底對大眾的身分與文化有什麼影響?就算不談本作其他同樣深入探討的元素──諸如教育制度、校園辦公室政治、職業女性的處境、保守價值觀中的性別失衡──光是「語言與身分」這一個主題,本作就非常亮眼,值得我們閱後省思。
我在自家部落格寫過本作的心得,請讓我偷懶一下,抄回當天寫下的一句感想作結:「如果說文學是一種以虛構文本來記錄社會真實狀態的工具,《失語》絕對記錄了二〇一〇年代末期的現實香港。」希望台灣的讀者能透過劉綺華筆下的虛構故事,認識更全面的香港社會,也衷心祝願綺華再接再厲,為我們帶來更多精采有意思的小說,為這個時代留下一筆筆紀錄。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劉綺華
優惠價: 9 折, NT$ 324 NT$ 36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改變了語言,是否就改變了面對世界的方式?
剝奪了語言,是否就剝奪了容身之處?
香港作家劉綺華第一部長篇小說
校長要求約聘中文教師伶與慧必須考過普通話的基準試,才有機會獲得續聘的資格。習慣以粵語教書的伶感受到威脅,處心積慮趕走慧。沒想到,慧以令人震驚的方式結束生命……
慧死了以後,沒人敢靠近她擺滿鏡子的座位,辦公室裡籠罩低迷的氣氛。伶接到媒體的電話,探問慧的死因,沒想到竟寫出對學校不利的報導。只是想要保有工作的伶,卻宛若慧的鏡像,投射出對生活的迷惘與憂慮。
不過是被要求換個語言教書,怎知道,這世界跟著變了樣?
各界好評
臺灣大學臺文所博士 路那
作家 韓麗珠
作家 陳浩基
作家 臥斧
劉綺華的《失語》,描繪了戰戰兢兢地生活,只關心自己前途的平凡人,如何在大環境下成為逼迫者與被逼迫者,攻守又是如何易位。她們不關心社會,只關心自己的前途,彷彿如此就能保得一生順遂平安。然而這道理應讓她們倖免於難的護身符,真的有這麼靈驗嗎?抑或,它只是還沒找到反噬的時機而已呢?
──臺灣大學臺文所博士 路那
如果說文學是一種以虛構文本來記錄社會真實狀態的工具,《失語》絕對記錄了二〇一〇年代末期的現實香港。
──香港作家 陳浩基
作者簡介:
劉綺華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碩士,及香港教育大學中學教育文憑。
曾任書籍編輯,現為寫作班導師。著有長篇小說《失語》,已售出英語版權。短篇作品〈艇〉收錄於《我香港,我街道》。曾於2016年獲得全香港最大型文學創作比賽「中文文學創作獎」小說組冠軍。
名人推薦:
推薦序
陳浩基
跟《失語》作者劉綺華相識,是在二〇二〇年秋季。當時拙作《網內人》英文版剛上市,香港國際文學節邀請我參與他們的講座活動,主辦單位提議我和本地新銳作家劉綺華對談,因為她的作品《失語》以女教師自殺為主軸,而拙作則以女學生自殺為引子,兩者都有提及校園裡的階級關係與剝削,正好可以讓我們兩個作者在講座中發揮。為了準備,我自然得拜讀《失語》,結果一讀難忘,儘管撰寫本文時已事隔一年半,書中情景仍歷歷在目,印象深刻。
香港的出版圈似乎習慣將小說分類成「純文學」和「流行小說」,兩者的目標客群頗壁壘分明,雖然不少讀者同時愛讀兩者,但打開一部新作前,往往會先留意該作是前者還是後者,調節一下閱讀角度。我提起這一點,是因為我覺得《失語》是一部集兩者特色的優秀作品,它既帶有流行小說的易讀風格與電影感,同時有著純文學的深度,在劇情、人物關係與敘事手法上展現出各種比喻和對現實的反諷。
《失語》並非懸疑小說,但在劇情主線上卻有著濃厚黑色小說(Noir)的氣息,中文教師慧在入職一年後自殺死了,校內一眾教職員無人願意觸及此事,同為中文老師的主角伶是核心人物,讀者便要透過伶去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故事的後半部,則聚焦於伶面對慧死亡後的生活變化,當中的黑色元素甚至變得宛如恐怖小說般嚇人,而最可怕的是,那種崩壞感折射出現代都市人面對的困境,是可能發生在你和我身上的遭遇。
這部作品能夠在台灣出版,我十分高興,除了因為認為這是一本值得分享推薦的好書外,更相當好奇台灣讀者會否產生共鳴。台港兩地制度不同,但書中作為主軸的語言/母語問題,我們似乎有著類同的經歷──粵語和台語是本地人原有的語言,卻因為不同的原因,被「官方語言」逐漸取代,在失去語言的同時,到底對大眾的身分與文化有什麼影響?就算不談本作其他同樣深入探討的元素──諸如教育制度、校園辦公室政治、職業女性的處境、保守價值觀中的性別失衡──光是「語言與身分」這一個主題,本作就非常亮眼,值得我們閱後省思。
我在自家部落格寫過本作的心得,請讓我偷懶一下,抄回當天寫下的一句感想作結:「如果說文學是一種以虛構文本來記錄社會真實狀態的工具,《失語》絕對記錄了二〇一〇年代末期的現實香港。」希望台灣的讀者能透過劉綺華筆下的虛構故事,認識更全面的香港社會,也衷心祝願綺華再接再厲,為我們帶來更多精采有意思的小說,為這個時代留下一筆筆紀錄。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1 |
8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