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內.阿爾梅林
定價:NT$ 450
優惠價:88 折,NT$ 39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
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
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
為什麼沒有「父產科」?
男性生殖健康遭到漠視,是真的不重要,還是我們不想談。
揭密男性生殖醫學的重要性,翻轉母親決定胎兒健康的迷思,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凍卵話題延燒,關注女性要在黃金生育期留住健康的卵子,
但會影響卵子健康的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精子——不過似乎沒人在意,
婦產科單獨成科已有百年歷史,
但男性生殖醫學卻似乎銷聲匿跡,
導致生殖的風險與責任都落在女性的錯誤迷思。
本書將引領讀者認識「男性生殖」的重要與影響,
進而為我們的下一代帶來更健康的未來。
一百多年來,醫學界為了解以及治療女性的生殖,莫不全力以赴。而有關男性的生殖健康卻長期遭到輕忽,近期才開始從一些基本問題著手研究,諸如父體(精子)對流產與兒童遺傳疾病等等。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知識上的巨大鴻溝?
本書作者雷內.阿爾梅林爬梳了整個男性生殖醫學的發展,從這個學科的誕生、傳播到被民眾接受的狀況。她從十九世紀有心人士努力建立一個名為「男科」的醫學專科,結果以失敗收場,講到當代生殖醫學關於父親方面影響的研究。一直以來,人們對男性年紀、健康狀況以及接觸環境風險對於生殖健康的重要性長期缺乏關注。不僅僅在專業領域內,作者還透過蒐集文獻與實地訪談,呈現出社會大眾普遍對男性生殖醫學無知的景況。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勵大家針對這個遺失的環節提問。在我們的社會裡,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主要落在女性身體裡,若能調整光圈,讓男性在生殖中的角色也能成為清晰的焦點,不僅可能改善男人與他們孩子的健康,也能重塑社會對於女性與生育之間的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性別不平等待遇。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若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家瑋|王家瑋婦產科院長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黃于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謝昌志|王家瑋婦產科副院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甫看到書名《父產科》(Guynecology),瞬間就吸引以生殖醫學為志業的我。女性持續接收可能損及生育力的訊息:不能飲酒、抽菸、熬夜……。難道男性真不需因此被提示?精子只要「有」就「好」?百年來不孕診治總以女性為主,男性在生殖醫學長期「被忽視」,是否有意無意削弱其重要性,終導致女性須承擔生育成敗的偏頗結局?作者為您揭開生殖醫學事實:不孕症男性因素占比不少,生育下一代,男女同樣重要!本書值得您一讀再讀。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殖醫學專科的發展為何男女有別?高齡產婦的風險人盡皆知,高齡生父對新生兒的傷害已有證據卻不受重視,性別化的身體觀如何形成?這本性別研究與醫療社會學的開創之作,探索當代男性生殖醫學的知識發展與流通,分析生殖健康的性別傾斜。社會學家阿爾梅林具體示範如何靈活運用調查分析的探照燈,望向邊緣科學,也聚焦常民男性生殖敘事,串起攸關梅毒、有毒環境傷害精子、男性備孕……的「父產科」。在少生晚生的臺灣,仍普遍將生殖與女性單方面連結,本書特別值得一讀。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婦產科門診遇到無法順利懷孕的伴侶時,對於男性伴侶的建議,通常就是「驗精子」,檢查看看精蟲數目、活動力有沒有問題。擔任婦產科醫師近二十年來,以往大部分的男性,對於檢查精子這件事情,是抗拒的,而今接受度越來越大。但是,除了驗精子與規律生活、多元飲食這樣老生常談建議,似乎就沒有什麼針對男性的檢查建議了。相較於女性,可說是非常貧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男性生殖知識的「被忽視」,是不分性別都應該要關心的議題。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為什麼我們對男性的生殖貢獻所知甚少?這不只是一個經驗之謎,也是對「無知」(non-knowledge) 如何被系統性產製的理論探問。本書精彩論證了政治、社會與醫學的性別化,何以讓男性在生殖醫學發展中成為「失落的一角」,連帶鞏固了將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落在女性身體的規範性現實,並呼籲發展一個能納入「所有身體」的生殖健康架構來取代。作者行文深入淺出,每個關心醫療、性別,以及科學社會學的讀者都能從中享受知識的樂趣與洞見。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看到「男科」或「男性學」(Andrology) 一詞,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感到陌生,就是聯想到男性性功能、精子、或是性病治療,這本好書讓你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從婦產科到父產科,作者犀利顛覆傳統生殖領域,全書饒富趣味的帶入不少重要原創性觀點。相較傳統現代醫學將婦產科逐漸發展成一門專科,以及女性主義對生殖領域父權宰制批判性的觀點,現代醫學知識與女性主義研究二者共同強化了生殖與女性的關連性。這本書打破既有性別的二分,帶入性別關連性的動態分析取徑,深刻反省生殖領域對男性身體缺乏認識的嚴重後果,透過書中男性各種敘事與經驗彌補這塊重要的空白。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讚辭
阿爾梅林檢視了為何沒有關於男性生殖健康的醫療專科,也就是『父產科』為何不存在。關於陰莖的研究,科學長期虧待了男性同胞。
——《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本書是拓展讀者知識與眼界的關鍵之作,詳細揭露了在有關性別的生醫領域與大眾想像中,性別意識形態如何地自然而然地植入與內化。
——《醫學人類學季刊》(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多層次分析男性生殖健康知識如何被產製以及不被產製,可為醫學知識的性別研究設定新的議程。
——莎拉.理查森(Sarah Richardson),《性本身》(Sex Itself)作者
本書仔細紀錄了社會長期以來漠視男性生殖健康的現象,影響所及,大眾對於父體健康與生殖結果之間的關聯性缺乏知識。本書是生殖健康界具前瞻性思考民眾的必讀之作。
——珍妮佛.豪斯(Jennifer L. Howse),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榮譽主席。
需要絕佳技巧才能解釋缺席的知識。本書引人入勝的調查與分析,揭露了男性生殖健康這門科學如何在行動中銷聲匿跡,也顯示這樣的知識真空足以影響所有性別。
——史蒂文.艾普斯坦(Steven Epstein),《包容:醫學研究的差異政治學》(Inclusion: the Politic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作者
作者簡介:
雷內.阿爾梅林(Rene Almeling)
雷內.阿爾梅林是耶魯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研究興趣圍繞醫藥領域當中的性別議題。
她擅長融合質化、量化與歷史文獻等諸多研究方法,來探究醫療科學下的人體與文化規範之間如何互動,進而影響到科學知識的產製、醫療市場的發展與個人醫療經驗等議題。
雷內教授的上一本得獎著作《性細胞:卵子與精子的醫療市場》(Sex Cells: The Medical Market for Eggs and Sperm)深刻洞察了美國的精卵捐獻市場,而《父產科》一書則試圖回答為何醫學界鮮少重視男性生殖醫療,以及這樣的結果塑造了怎樣的生殖政治。
譯者簡介:
鍾玉珏,臺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
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長勝心態》等。
名人推薦:
開啟兩性生殖議題的新視角
王家瑋婦產科院長/王家瑋博士
身為一個研究生殖醫學不孕症的資深婦產科醫師,當我收到這本書稿時,映入眼簾的是「Guynecology」這個字,從一開始以為是婦科學「Gynecology」的誤字,之後才看出Guynecology原來是自創的研究男性生殖與健康的一門科學,尤其著重於男性與生殖的關係,也因此類比而稱之為「父產科」。不論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男性在生育方面的角色單純就是精蟲提供者,一旦生育方面有了困難,基本上大多歸咎於就是女性的問題,由女性負起絕大部分的責任,可是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夫妻想說什麼,和我們聽到什麼,生殖醫學中的性別議題
女性在孕育生命上擁有特有的經歷,讓生育這件事情,不論是在醫師的觀點、訓練以致於醫學研究等,多圍繞在女性的身上,生殖醫學的訓練路徑也多為婦產科的延伸。但當多數醫師把眼光投注在卵巢功能、女性年齡、卵子品質等議題時,男性生育健康卻在療程中逐漸縮小為只是精子提供者,而無法關注在精子數量品質減低的背後,我們還可以提供些什麼照護和關心。
提供一個小故事讓大家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療程中的處境,這個案例看似荒謬與無奈,卻是現今男性看不孕症最常發生的場景:
我有精索靜脈曲張,最開始發現時其實是我在走路的時候有一邊的蛋蛋(睪丸)會不時有點抽痛,有時也會在射精前後出現,後來是因為太太堅持要我去做生育檢查,我才走進了一家網路上很有名的泌尿科診所。你知道男生走進泌尿科診所是多尷尬的情境嗎?身邊都是老人家,看著我這個年輕人以為要來做性病檢查,護理師也在大庭廣眾下問我:什麼問題要看醫生?我心理想:如果我有勃起障礙也要在櫃檯跟妳說嗎?覺得很羞恥。我只說了我要精液檢查,根本不敢說我蛋蛋會痛。泌尿科診所裡沒有一個醫師看起來是真的專攻生育的,告知我有精索靜脈曲張後,又請我來找婦產科醫師看一下怎麼讓太太懷孕。我覺得整個就是浪費我的時間。現在療程需要做睪丸切片,我竟然又要回到泌尿科,拜託真的給我一個可以看生育問題的泌尿科醫師。
如本書中所言,醫學這幾百年來的進步,近幾年終於有比較多的人開始正視男性的生殖醫學。男性在生育的過程中絕不只是精子的提供者而已,生育健康也不該跟男性雄風畫上連結,關注自己影響生育健康的因素,改善會影響生育健康的習慣,適時定期執行生殖系統檢查,適時使用冷凍精子保存自己的生殖力都是重要的觀念。
我很高興有這麼一本書,開啟將女性生殖議題轉向探討兩性生殖議題,翻轉學術視角,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與醫學各方面開始補足東西方自古以來所欠缺或者忽視的「男性在生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非常值得大家深入去了解與探究。
媒體推薦:
第一章 父產科何去何從?
力爭尊嚴,結果失利
被嘲笑的不僅是名稱(生殖泌尿或男科),也包括這門專科打算治療的器官與部位。位於紐約的協會有意為長期以來與性病、不道德、庸醫等聯想在一塊的身體部位力爭尊嚴。這些聯想在那篇《美國醫學會期刊》社論裡顯而易見,文章指出「男性疾病一直是庸醫與江湖郎中荷包豐收的領域。」該文強調「整個這行」必須催生「專門研究男科的協會」,文末得出樂觀的結論,稱「等到另立門戶的專科與命名像今天的婦科一樣廣被看重時,時機就出現了。」但是事與願違,這個新協會面臨的文化阻力實在太大了。
十九世紀末的男子氣概與種族
在醫學領域之外,大家對於十九世紀末(白人)男子的陽剛氣概式微,普遍感到憂心。那些曾經在自家農場刻苦勞動的人,現在整天軟趴趴地坐在辦公桌前(如果他們能順利就業的話):工業化浪潮導致許多人失業,就業前景黯淡。一些中產階級男子甚至被診斷患有神經衰弱,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因為當代生活型態,導致身心極度疲憊。為了對抗久坐導致的各種疾病,倡議健康與養生的專家伯納爾.麥克費登(BernarrMacFadden)在流行雜誌以及暢銷書裡倡議「身體文化」的重要性。他寫道:
有數以千計甚至多達數百萬計的男孩、青壯男、乃至老男人,他們的智力、體力與性能力都在迅速下降……每個成年男子的首要職責是成為男子漢,所有其他要求都應該排在這點之後。如果沒有地基,房子是蓋不起來的;男子氣概是地基,教育和文明生活薰陶栽培出來的所有結果必須置於這個基礎之上……如果你不是男子漢,你不過只是輕如鴻毛的存在!
新教領導人倡議「肌肉健碩基督教運動」(muscular Christianity),該運動背後傳達類似的觀點,均強調競技運動與體能教育對男人的重要性,特別是考慮到一波又一波天主教移民湧入美國。
由於「白男」是常規,意味文章裡討論的某類男性身體時,並不會次次都詳述是那種類型,但是陽剛氣概從來都不只是二元的性別觀。在同一時期,新崛起的性學與當時的「種族學」有諸多重疊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學者,他們仰賴科學手法剖析以下兩類男性,這兩類男性與體弱的異性戀白男形成鮮明對比。一、娘娘腔的白人男同志;二、性慾旺盛猶如「野獸」的黑人男性,據信有性侵白人婦女的傾向,唯有透過去勢或私刑(或兩者皆用)才能控制。正如梅麗莎.史坦(Melissa Stein)所指,體弱的白人男性讓人擔憂,這種心情與唯恐喪失種族支配地位的心情息息相關。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主要由白人女性組成,倡議女性有權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擁有投票權,結果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白人男性地位式微的憂慮程度。
就是在這樣更廣泛的背景下,包括艾伯特.莫羅親王在內的醫師對性病傳播提出警告。儘管鮮少衛生部門彙整統計數據,但莫羅等醫師估計,在一九○一年,紐約市多達百分之八十男性曾得過淋病,以及可能多達百分之十八罹患梅毒。雖然一般認為,淋病不比普通感冒來得嚴重,但是梅毒這性病可要嚴重得多。此外,性行為傳染疾病被認為會進一步威脅男性身體。但是這類疾病不僅有害男性,也會禍及無辜。公共衛生報告指責男性犯了道德差池,導致發生婚外性行為,把性病傳染給了「無辜」的妻子與孩子,這正是易卜生戲劇《群鬼》探討的核心課題。雖然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在會議記錄或日誌裡,鮮少直接提及種族或移民,但疾病與衛生、優生學與先天論(nativism)交織出現在研究裡,等於間接透露,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在思考男性身體時,難免與種族、移民產生聯想。
拱手讓「庸醫」治療男性疾病
性病與道德淪喪被劃上連結不僅讓大家以有色眼光看待感染性病的男性,也對治療這類疾病的人打上問號。事實上,治療「男性特有」疾病的人,長期以來一直被專業「正規」醫師嘲弄,認為他們不僅業餘,而且眼裡只有錢。在十九世紀,醫學界努力鞏固其專業權威,為了剷除各種形式的競爭,把「庸醫」這個標籤貼在助產士、順勢療法師(homeopaths)、以及擅長醫治男性疾病的人士身上。因為這貶義的標籤不一定有科學證據作後盾,也無科學證據質疑這類人士的照護品質與療效,所以接下來提及庸醫這一詞時,都要加引號。
正規醫師與庸醫的一大區別是,正規醫師不太可能像庸醫一樣,保證醫好病患,有些甚至勉為其難地承認,他們實際上拿不出更有效的療法。此外,庸醫比較可能大打廣告,這是正規醫師不屑做的。事實上,為了讓協會的正規醫師與庸醫有所區隔,美國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協會禁止會員在名片上列出專科別,儘管美國醫學協會允許這麼做。此外,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協會標榜自己「成立目的是為了互相促進科學前進」以及「聚集工作人員的誠實組織。」
顧及這麼多男性患有性傳染病,以及其他影響其生殖器官的難啟齒疾病,他們向庸醫求助,也是情有可原。雖然很難確認十九世紀男性中,有多大比例會到所謂「男性專科診所」找庸醫求助,但蘇珊娜.費雪(Suzanne Fischer)將這類診所定義「曾經無所不在的醫療機構」。107有些有店面,「限男性進入」,有些是巡迴診所,只要有病人排隊,就會停下車提供服務。他們承諾能治療生殖泌尿專科醫師宣稱歸他們領域的疾病:梅毒、淋病、陽痿、遺精、男性不育症等。追蹤其中一個這類機構的命運後,費雪發現,海德堡醫學機構(Heidelberg Medical Institute)在一八九○年代至一九一○年代期間,在中西部開了三十多家男科診所。海德堡醫學機構由出自聖保羅的萊因哈特兄弟(Reinhardt brothers)創辦,其中兩位兄弟擁有名校的醫學學位。圖一是海德堡醫學機構的一則廣告。
這類醫療事業體面臨正規醫界的嚴厲抨擊。例如,撰寫生殖泌尿系統教科書的作者,往往一開頭就先致歉,抱歉撰寫這麼不光彩的科別,但隨後強調,正規醫師必須正視這些生殖泌尿系統疾病,以免有人被庸醫所騙。詹姆士.喬治.比尼(James George Beaney)在《生殖系統》的序言裡寫道,他對這個「科別的本質」感到「尷尬」,但是大家對「生殖器官」的「知識不足」,促使他寫了這本書。「男女的性系統」因為大家「故作有教養」而被漠視,結果讓「江湖騙子」乘虛而入。法國醫學教授克勞德-佛朗索瓦.拉曼德(Claude-Francois Lallemand)在其探討遺精症的知名論文裡寫得更直接,稱醫學界對這類疾病一無所知,並且「一致同意」忽視這些「絕對讓有教養人士反感」的科別。影響所及,「病患發現自己被正規醫護人員漠視,因此只要發現哪兒有丁點的機會,就會急於到那兒尋找慰藉;沒有本事又貪婪的庸醫大打廣告,銷售有害的配方(仙丹),快速從中牟利。」不僅是個別的醫師抱怨庸醫,在二十世紀初的數十年裡,美國醫學協會與一些報紙紛紛揭露男性專科診所不實的廣告與說法。
為什麼這麼多男子向備受冷嘲熱諷的庸醫求診?那些能夠負擔得起找正規醫師(甚至生殖泌尿專科醫師)治療的病患,可能不願意透露自己感染了難以啟齒的性病。男性器官染病往往被視為道德有污點,毫無疑問,這讓男性覺得非常丟臉,影響所及,他們可能偏好像萊因哈特兄弟經營的診所,因為能讓他們匿名以及幫他們保密。至於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男性,例如城裡的工人階級男性,男科專科診所提供了可負擔和易於獲得的治療,有時甚至提供多種語言服務,讓新來乍到的移民也能安心治療。至於在偏遠、醫師嚴重不足的郊區,城裡的診所提供函授遠端診斷,並承諾回函時會謹慎包裝信封,寄件人地址也會刻意變造。
但是就算男性的生殖器官出了毛病完全和非法性行為無關,醫師們還是發現,病患仍遲遲不肯就醫。例如,上個世紀中葉,兩位撰寫睪丸教科書的作者納入了幾個實例,稱睪丸病患在上門求診前,往往忍受了數月之久的煎熬,儘管只是半夜不小心撞到抽屜,導致睪丸受傷;或是騎馬時睪丸撞到了馬鞍翹起的鞍頭,這可是「導致睪丸受傷最常見的暴行」。一如柯林在教科書裡寫道「心智很容易被生殖器外觀上的瑕疵所干擾。」他和庫伯發現,病患若失去睪丸或睪丸畸形,會嚴重打擊男人的男性氣概,甚至會走上自殺絕路或殺人犯罪。
覺得丟臉、見不得光,導致這些男人很容易成為庸醫的獵物,但這也給了基斯、莫羅等人一線希望,亦即寄望男科不久後可獲得和「婦科一樣崇高的地位」。但是儘管他們努力讓自己有別於庸醫,也努力讓男科得到社會的肯定與尊重,可惜事與願違,終究還是失敗了。
去掉生殖兩字,改稱泌尿科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在數年後再次出現,當時「新潮」的泌尿科醫師倡議了一場成功的運動,把生殖泌尿外科的生殖兩字去掉,只關注不那麼被抹黑的尿道疾病。全盤分析這些發展已超出本書的範圍,有待學術進一步關注,畢竟除了在二十世紀初有泌尿科醫師寫了幾本小冊子之外,似乎找不到完整而全面的泌尿外科史。簡而言之,美國泌尿外科協會(AUA)成立於一九○二年,當時紐約生殖-泌尿協會表決決定解散組織,並另取一個新名。值得注意的是,泌尿科醫師特別擔心自己被誤認為是「淋病醫師」(clap doctors)而招來「異樣眼光」。
有了新名稱之後,醫師刻意將重點放在非性病以及非生殖系統的問題上。拉蒙.吉特拉斯(Ramon Guiteras)是「美國泌尿外科協會」的創辦人,也是第一任主席,這位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醫師在《美國泌尿外科期刊》第一期中解釋,「刪掉了大部分泌尿生殖疾病中有關生殖器官的部分……性病(尿道感染與損傷除外)被排除在外,而生殖器疾病,除了會影響泌尿器官的疾病,也不在考慮之列。」他繼續寫道,有些人想知道新的泌尿外科協會是否會成為美國生殖泌尿外科協會的「對手」,但「其實不會」,因為「診治範圍」「非常不同」。事實上,只醫治性病的執業醫師不得加入美國泌尿外科協會,而協會的學術會議也不會接受聚焦性病的論文。儘管生殖泌尿協會與泌尿外科協會都設在紐約,但是創始會員中,沒有任何一位重複。
基斯有關生殖泌尿科的教科書也點出輕生殖重泌尿科的趨勢。一九○六年的版本是他和兒子合寫,他兒子也是泌尿科醫師,在序言中,他們呼籲關注性傳染疾病,因為和之前版本相比,大家對性病的關注力下降。美國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協會至今都還存在,事實上,該協會舉辦基斯獎,頒發獎章給「對泌尿外科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2折23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6 |
6折 | 1 |
7折 | 4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雷內.阿爾梅林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
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
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
為什麼沒有「父產科」?
男性生殖健康遭到漠視,是真的不重要,還是我們不想談。
揭密男性生殖醫學的重要性,翻轉母親決定胎兒健康的迷思,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凍卵話題延燒,關注女性要在黃金生育期留住健康的卵子,
但會影響卵子健康的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精子——不過似乎沒人在意,
婦產科單獨成科已有百年歷史,
但男性生殖醫學卻似乎銷聲匿跡,
導致生殖的風險與責任都落在女性的錯誤迷思。
本書將引領讀者認識「男性生殖」的重要與影響,
進而為我們的下一代帶來更健康的未來。
一百多年來,醫學界為了解以及治療女性的生殖,莫不全力以赴。而有關男性的生殖健康卻長期遭到輕忽,近期才開始從一些基本問題著手研究,諸如父體(精子)對流產與兒童遺傳疾病等等。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知識上的巨大鴻溝?
本書作者雷內.阿爾梅林爬梳了整個男性生殖醫學的發展,從這個學科的誕生、傳播到被民眾接受的狀況。她從十九世紀有心人士努力建立一個名為「男科」的醫學專科,結果以失敗收場,講到當代生殖醫學關於父親方面影響的研究。一直以來,人們對男性年紀、健康狀況以及接觸環境風險對於生殖健康的重要性長期缺乏關注。不僅僅在專業領域內,作者還透過蒐集文獻與實地訪談,呈現出社會大眾普遍對男性生殖醫學無知的景況。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勵大家針對這個遺失的環節提問。在我們的社會裡,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主要落在女性身體裡,若能調整光圈,讓男性在生殖中的角色也能成為清晰的焦點,不僅可能改善男人與他們孩子的健康,也能重塑社會對於女性與生育之間的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性別不平等待遇。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若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家瑋|王家瑋婦產科院長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黃于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謝昌志|王家瑋婦產科副院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甫看到書名《父產科》(Guynecology),瞬間就吸引以生殖醫學為志業的我。女性持續接收可能損及生育力的訊息:不能飲酒、抽菸、熬夜……。難道男性真不需因此被提示?精子只要「有」就「好」?百年來不孕診治總以女性為主,男性在生殖醫學長期「被忽視」,是否有意無意削弱其重要性,終導致女性須承擔生育成敗的偏頗結局?作者為您揭開生殖醫學事實:不孕症男性因素占比不少,生育下一代,男女同樣重要!本書值得您一讀再讀。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殖醫學專科的發展為何男女有別?高齡產婦的風險人盡皆知,高齡生父對新生兒的傷害已有證據卻不受重視,性別化的身體觀如何形成?這本性別研究與醫療社會學的開創之作,探索當代男性生殖醫學的知識發展與流通,分析生殖健康的性別傾斜。社會學家阿爾梅林具體示範如何靈活運用調查分析的探照燈,望向邊緣科學,也聚焦常民男性生殖敘事,串起攸關梅毒、有毒環境傷害精子、男性備孕……的「父產科」。在少生晚生的臺灣,仍普遍將生殖與女性單方面連結,本書特別值得一讀。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婦產科門診遇到無法順利懷孕的伴侶時,對於男性伴侶的建議,通常就是「驗精子」,檢查看看精蟲數目、活動力有沒有問題。擔任婦產科醫師近二十年來,以往大部分的男性,對於檢查精子這件事情,是抗拒的,而今接受度越來越大。但是,除了驗精子與規律生活、多元飲食這樣老生常談建議,似乎就沒有什麼針對男性的檢查建議了。相較於女性,可說是非常貧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男性生殖知識的「被忽視」,是不分性別都應該要關心的議題。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為什麼我們對男性的生殖貢獻所知甚少?這不只是一個經驗之謎,也是對「無知」(non-knowledge) 如何被系統性產製的理論探問。本書精彩論證了政治、社會與醫學的性別化,何以讓男性在生殖醫學發展中成為「失落的一角」,連帶鞏固了將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落在女性身體的規範性現實,並呼籲發展一個能納入「所有身體」的生殖健康架構來取代。作者行文深入淺出,每個關心醫療、性別,以及科學社會學的讀者都能從中享受知識的樂趣與洞見。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看到「男科」或「男性學」(Andrology) 一詞,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感到陌生,就是聯想到男性性功能、精子、或是性病治療,這本好書讓你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從婦產科到父產科,作者犀利顛覆傳統生殖領域,全書饒富趣味的帶入不少重要原創性觀點。相較傳統現代醫學將婦產科逐漸發展成一門專科,以及女性主義對生殖領域父權宰制批判性的觀點,現代醫學知識與女性主義研究二者共同強化了生殖與女性的關連性。這本書打破既有性別的二分,帶入性別關連性的動態分析取徑,深刻反省生殖領域對男性身體缺乏認識的嚴重後果,透過書中男性各種敘事與經驗彌補這塊重要的空白。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讚辭
阿爾梅林檢視了為何沒有關於男性生殖健康的醫療專科,也就是『父產科』為何不存在。關於陰莖的研究,科學長期虧待了男性同胞。
——《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本書是拓展讀者知識與眼界的關鍵之作,詳細揭露了在有關性別的生醫領域與大眾想像中,性別意識形態如何地自然而然地植入與內化。
——《醫學人類學季刊》(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多層次分析男性生殖健康知識如何被產製以及不被產製,可為醫學知識的性別研究設定新的議程。
——莎拉.理查森(Sarah Richardson),《性本身》(Sex Itself)作者
本書仔細紀錄了社會長期以來漠視男性生殖健康的現象,影響所及,大眾對於父體健康與生殖結果之間的關聯性缺乏知識。本書是生殖健康界具前瞻性思考民眾的必讀之作。
——珍妮佛.豪斯(Jennifer L. Howse),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榮譽主席。
需要絕佳技巧才能解釋缺席的知識。本書引人入勝的調查與分析,揭露了男性生殖健康這門科學如何在行動中銷聲匿跡,也顯示這樣的知識真空足以影響所有性別。
——史蒂文.艾普斯坦(Steven Epstein),《包容:醫學研究的差異政治學》(Inclusion: the Politic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作者
作者簡介:
雷內.阿爾梅林(Rene Almeling)
雷內.阿爾梅林是耶魯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研究興趣圍繞醫藥領域當中的性別議題。
她擅長融合質化、量化與歷史文獻等諸多研究方法,來探究醫療科學下的人體與文化規範之間如何互動,進而影響到科學知識的產製、醫療市場的發展與個人醫療經驗等議題。
雷內教授的上一本得獎著作《性細胞:卵子與精子的醫療市場》(Sex Cells: The Medical Market for Eggs and Sperm)深刻洞察了美國的精卵捐獻市場,而《父產科》一書則試圖回答為何醫學界鮮少重視男性生殖醫療,以及這樣的結果塑造了怎樣的生殖政治。
譯者簡介:
鍾玉珏,臺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
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長勝心態》等。
名人推薦:
開啟兩性生殖議題的新視角
王家瑋婦產科院長/王家瑋博士
身為一個研究生殖醫學不孕症的資深婦產科醫師,當我收到這本書稿時,映入眼簾的是「Guynecology」這個字,從一開始以為是婦科學「Gynecology」的誤字,之後才看出Guynecology原來是自創的研究男性生殖與健康的一門科學,尤其著重於男性與生殖的關係,也因此類比而稱之為「父產科」。不論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男性在生育方面的角色單純就是精蟲提供者,一旦生育方面有了困難,基本上大多歸咎於就是女性的問題,由女性負起絕大部分的責任,可是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夫妻想說什麼,和我們聽到什麼,生殖醫學中的性別議題
女性在孕育生命上擁有特有的經歷,讓生育這件事情,不論是在醫師的觀點、訓練以致於醫學研究等,多圍繞在女性的身上,生殖醫學的訓練路徑也多為婦產科的延伸。但當多數醫師把眼光投注在卵巢功能、女性年齡、卵子品質等議題時,男性生育健康卻在療程中逐漸縮小為只是精子提供者,而無法關注在精子數量品質減低的背後,我們還可以提供些什麼照護和關心。
提供一個小故事讓大家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療程中的處境,這個案例看似荒謬與無奈,卻是現今男性看不孕症最常發生的場景:
我有精索靜脈曲張,最開始發現時其實是我在走路的時候有一邊的蛋蛋(睪丸)會不時有點抽痛,有時也會在射精前後出現,後來是因為太太堅持要我去做生育檢查,我才走進了一家網路上很有名的泌尿科診所。你知道男生走進泌尿科診所是多尷尬的情境嗎?身邊都是老人家,看著我這個年輕人以為要來做性病檢查,護理師也在大庭廣眾下問我:什麼問題要看醫生?我心理想:如果我有勃起障礙也要在櫃檯跟妳說嗎?覺得很羞恥。我只說了我要精液檢查,根本不敢說我蛋蛋會痛。泌尿科診所裡沒有一個醫師看起來是真的專攻生育的,告知我有精索靜脈曲張後,又請我來找婦產科醫師看一下怎麼讓太太懷孕。我覺得整個就是浪費我的時間。現在療程需要做睪丸切片,我竟然又要回到泌尿科,拜託真的給我一個可以看生育問題的泌尿科醫師。
如本書中所言,醫學這幾百年來的進步,近幾年終於有比較多的人開始正視男性的生殖醫學。男性在生育的過程中絕不只是精子的提供者而已,生育健康也不該跟男性雄風畫上連結,關注自己影響生育健康的因素,改善會影響生育健康的習慣,適時定期執行生殖系統檢查,適時使用冷凍精子保存自己的生殖力都是重要的觀念。
我很高興有這麼一本書,開啟將女性生殖議題轉向探討兩性生殖議題,翻轉學術視角,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與醫學各方面開始補足東西方自古以來所欠缺或者忽視的「男性在生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非常值得大家深入去了解與探究。
媒體推薦:
第一章 父產科何去何從?
力爭尊嚴,結果失利
被嘲笑的不僅是名稱(生殖泌尿或男科),也包括這門專科打算治療的器官與部位。位於紐約的協會有意為長期以來與性病、不道德、庸醫等聯想在一塊的身體部位力爭尊嚴。這些聯想在那篇《美國醫學會期刊》社論裡顯而易見,文章指出「男性疾病一直是庸醫與江湖郎中荷包豐收的領域。」該文強調「整個這行」必須催生「專門研究男科的協會」,文末得出樂觀的結論,稱「等到另立門戶的專科與命名像今天的婦科一樣廣被看重時,時機就出現了。」但是事與願違,這個新協會面臨的文化阻力實在太大了。
十九世紀末的男子氣概與種族
在醫學領域之外,大家對於十九世紀末(白人)男子的陽剛氣概式微,普遍感到憂心。那些曾經在自家農場刻苦勞動的人,現在整天軟趴趴地坐在辦公桌前(如果他們能順利就業的話):工業化浪潮導致許多人失業,就業前景黯淡。一些中產階級男子甚至被診斷患有神經衰弱,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因為當代生活型態,導致身心極度疲憊。為了對抗久坐導致的各種疾病,倡議健康與養生的專家伯納爾.麥克費登(BernarrMacFadden)在流行雜誌以及暢銷書裡倡議「身體文化」的重要性。他寫道:
有數以千計甚至多達數百萬計的男孩、青壯男、乃至老男人,他們的智力、體力與性能力都在迅速下降……每個成年男子的首要職責是成為男子漢,所有其他要求都應該排在這點之後。如果沒有地基,房子是蓋不起來的;男子氣概是地基,教育和文明生活薰陶栽培出來的所有結果必須置於這個基礎之上……如果你不是男子漢,你不過只是輕如鴻毛的存在!
新教領導人倡議「肌肉健碩基督教運動」(muscular Christianity),該運動背後傳達類似的觀點,均強調競技運動與體能教育對男人的重要性,特別是考慮到一波又一波天主教移民湧入美國。
由於「白男」是常規,意味文章裡討論的某類男性身體時,並不會次次都詳述是那種類型,但是陽剛氣概從來都不只是二元的性別觀。在同一時期,新崛起的性學與當時的「種族學」有諸多重疊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學者,他們仰賴科學手法剖析以下兩類男性,這兩類男性與體弱的異性戀白男形成鮮明對比。一、娘娘腔的白人男同志;二、性慾旺盛猶如「野獸」的黑人男性,據信有性侵白人婦女的傾向,唯有透過去勢或私刑(或兩者皆用)才能控制。正如梅麗莎.史坦(Melissa Stein)所指,體弱的白人男性讓人擔憂,這種心情與唯恐喪失種族支配地位的心情息息相關。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主要由白人女性組成,倡議女性有權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擁有投票權,結果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白人男性地位式微的憂慮程度。
就是在這樣更廣泛的背景下,包括艾伯特.莫羅親王在內的醫師對性病傳播提出警告。儘管鮮少衛生部門彙整統計數據,但莫羅等醫師估計,在一九○一年,紐約市多達百分之八十男性曾得過淋病,以及可能多達百分之十八罹患梅毒。雖然一般認為,淋病不比普通感冒來得嚴重,但是梅毒這性病可要嚴重得多。此外,性行為傳染疾病被認為會進一步威脅男性身體。但是這類疾病不僅有害男性,也會禍及無辜。公共衛生報告指責男性犯了道德差池,導致發生婚外性行為,把性病傳染給了「無辜」的妻子與孩子,這正是易卜生戲劇《群鬼》探討的核心課題。雖然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在會議記錄或日誌裡,鮮少直接提及種族或移民,但疾病與衛生、優生學與先天論(nativism)交織出現在研究裡,等於間接透露,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在思考男性身體時,難免與種族、移民產生聯想。
拱手讓「庸醫」治療男性疾病
性病與道德淪喪被劃上連結不僅讓大家以有色眼光看待感染性病的男性,也對治療這類疾病的人打上問號。事實上,治療「男性特有」疾病的人,長期以來一直被專業「正規」醫師嘲弄,認為他們不僅業餘,而且眼裡只有錢。在十九世紀,醫學界努力鞏固其專業權威,為了剷除各種形式的競爭,把「庸醫」這個標籤貼在助產士、順勢療法師(homeopaths)、以及擅長醫治男性疾病的人士身上。因為這貶義的標籤不一定有科學證據作後盾,也無科學證據質疑這類人士的照護品質與療效,所以接下來提及庸醫這一詞時,都要加引號。
正規醫師與庸醫的一大區別是,正規醫師不太可能像庸醫一樣,保證醫好病患,有些甚至勉為其難地承認,他們實際上拿不出更有效的療法。此外,庸醫比較可能大打廣告,這是正規醫師不屑做的。事實上,為了讓協會的正規醫師與庸醫有所區隔,美國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協會禁止會員在名片上列出專科別,儘管美國醫學協會允許這麼做。此外,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協會標榜自己「成立目的是為了互相促進科學前進」以及「聚集工作人員的誠實組織。」
顧及這麼多男性患有性傳染病,以及其他影響其生殖器官的難啟齒疾病,他們向庸醫求助,也是情有可原。雖然很難確認十九世紀男性中,有多大比例會到所謂「男性專科診所」找庸醫求助,但蘇珊娜.費雪(Suzanne Fischer)將這類診所定義「曾經無所不在的醫療機構」。107有些有店面,「限男性進入」,有些是巡迴診所,只要有病人排隊,就會停下車提供服務。他們承諾能治療生殖泌尿專科醫師宣稱歸他們領域的疾病:梅毒、淋病、陽痿、遺精、男性不育症等。追蹤其中一個這類機構的命運後,費雪發現,海德堡醫學機構(Heidelberg Medical Institute)在一八九○年代至一九一○年代期間,在中西部開了三十多家男科診所。海德堡醫學機構由出自聖保羅的萊因哈特兄弟(Reinhardt brothers)創辦,其中兩位兄弟擁有名校的醫學學位。圖一是海德堡醫學機構的一則廣告。
這類醫療事業體面臨正規醫界的嚴厲抨擊。例如,撰寫生殖泌尿系統教科書的作者,往往一開頭就先致歉,抱歉撰寫這麼不光彩的科別,但隨後強調,正規醫師必須正視這些生殖泌尿系統疾病,以免有人被庸醫所騙。詹姆士.喬治.比尼(James George Beaney)在《生殖系統》的序言裡寫道,他對這個「科別的本質」感到「尷尬」,但是大家對「生殖器官」的「知識不足」,促使他寫了這本書。「男女的性系統」因為大家「故作有教養」而被漠視,結果讓「江湖騙子」乘虛而入。法國醫學教授克勞德-佛朗索瓦.拉曼德(Claude-Francois Lallemand)在其探討遺精症的知名論文裡寫得更直接,稱醫學界對這類疾病一無所知,並且「一致同意」忽視這些「絕對讓有教養人士反感」的科別。影響所及,「病患發現自己被正規醫護人員漠視,因此只要發現哪兒有丁點的機會,就會急於到那兒尋找慰藉;沒有本事又貪婪的庸醫大打廣告,銷售有害的配方(仙丹),快速從中牟利。」不僅是個別的醫師抱怨庸醫,在二十世紀初的數十年裡,美國醫學協會與一些報紙紛紛揭露男性專科診所不實的廣告與說法。
為什麼這麼多男子向備受冷嘲熱諷的庸醫求診?那些能夠負擔得起找正規醫師(甚至生殖泌尿專科醫師)治療的病患,可能不願意透露自己感染了難以啟齒的性病。男性器官染病往往被視為道德有污點,毫無疑問,這讓男性覺得非常丟臉,影響所及,他們可能偏好像萊因哈特兄弟經營的診所,因為能讓他們匿名以及幫他們保密。至於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男性,例如城裡的工人階級男性,男科專科診所提供了可負擔和易於獲得的治療,有時甚至提供多種語言服務,讓新來乍到的移民也能安心治療。至於在偏遠、醫師嚴重不足的郊區,城裡的診所提供函授遠端診斷,並承諾回函時會謹慎包裝信封,寄件人地址也會刻意變造。
但是就算男性的生殖器官出了毛病完全和非法性行為無關,醫師們還是發現,病患仍遲遲不肯就醫。例如,上個世紀中葉,兩位撰寫睪丸教科書的作者納入了幾個實例,稱睪丸病患在上門求診前,往往忍受了數月之久的煎熬,儘管只是半夜不小心撞到抽屜,導致睪丸受傷;或是騎馬時睪丸撞到了馬鞍翹起的鞍頭,這可是「導致睪丸受傷最常見的暴行」。一如柯林在教科書裡寫道「心智很容易被生殖器外觀上的瑕疵所干擾。」他和庫伯發現,病患若失去睪丸或睪丸畸形,會嚴重打擊男人的男性氣概,甚至會走上自殺絕路或殺人犯罪。
覺得丟臉、見不得光,導致這些男人很容易成為庸醫的獵物,但這也給了基斯、莫羅等人一線希望,亦即寄望男科不久後可獲得和「婦科一樣崇高的地位」。但是儘管他們努力讓自己有別於庸醫,也努力讓男科得到社會的肯定與尊重,可惜事與願違,終究還是失敗了。
去掉生殖兩字,改稱泌尿科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在數年後再次出現,當時「新潮」的泌尿科醫師倡議了一場成功的運動,把生殖泌尿外科的生殖兩字去掉,只關注不那麼被抹黑的尿道疾病。全盤分析這些發展已超出本書的範圍,有待學術進一步關注,畢竟除了在二十世紀初有泌尿科醫師寫了幾本小冊子之外,似乎找不到完整而全面的泌尿外科史。簡而言之,美國泌尿外科協會(AUA)成立於一九○二年,當時紐約生殖-泌尿協會表決決定解散組織,並另取一個新名。值得注意的是,泌尿科醫師特別擔心自己被誤認為是「淋病醫師」(clap doctors)而招來「異樣眼光」。
有了新名稱之後,醫師刻意將重點放在非性病以及非生殖系統的問題上。拉蒙.吉特拉斯(Ramon Guiteras)是「美國泌尿外科協會」的創辦人,也是第一任主席,這位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醫師在《美國泌尿外科期刊》第一期中解釋,「刪掉了大部分泌尿生殖疾病中有關生殖器官的部分……性病(尿道感染與損傷除外)被排除在外,而生殖器疾病,除了會影響泌尿器官的疾病,也不在考慮之列。」他繼續寫道,有些人想知道新的泌尿外科協會是否會成為美國生殖泌尿外科協會的「對手」,但「其實不會」,因為「診治範圍」「非常不同」。事實上,只醫治性病的執業醫師不得加入美國泌尿外科協會,而協會的學術會議也不會接受聚焦性病的論文。儘管生殖泌尿協會與泌尿外科協會都設在紐約,但是創始會員中,沒有任何一位重複。
基斯有關生殖泌尿科的教科書也點出輕生殖重泌尿科的趨勢。一九○六年的版本是他和兒子合寫,他兒子也是泌尿科醫師,在序言中,他們呼籲關注性傳染疾病,因為和之前版本相比,大家對性病的關注力下降。美國生殖泌尿外科醫師協會至今都還存在,事實上,該協會舉辦基斯獎,頒發獎章給「對泌尿外科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6 |
6折 | 1 |
7折 | 4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2折23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