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
「胖,只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不是被評價的標籤。」
自我敘事傳奇論文首度問世,為胖子出征!
透過「故事」瞭解你我差異、勾出情緒、展開對話、真誠相遇
這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我在意我的「胖」,聽說是因為「胖」是對我最大的壓迫。
所以我在意,然後我也在意別人的在意,我更在意別人在意我的在意。
我想辦法把我的「胖」隱藏起來,這可真是不容易。
我想辦法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
想辦法作一個靈敏慧黠的動物,
我想辦法讓自己當人,不要是好吃懶做的「肥猪」。
我想辦法......
是的,我是一個胖子。
而且,僅 僅 只是 一個胖子。
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本想寫一些關於國家、政治、基進等宏大主題,但怎麼都卡關,於是他從自身的困頓出發來探索,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以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袒露了自小到大是個胖子所遭遇的處境;以國中畢業紀念冊為文本,檢視他人對他的看法;討論「胖」在社會上引起的各種論述;及他正視自己的胖子身體和分析吃對他的意義,重新認識屬於他的生命議題,而他也透過這個書寫的過程讓自己越活越自在。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盼能由此書帶讀者共同思考、一同解放成見。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培元的文字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這本書在江湖上成為一種寫敘事論文一定要看的傳奇之作。好看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
──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用開放的心,品味培元的故事和論述,可以讀出「煩惱即菩提」的趣味與智慧。希望你的生命智慧也能被召喚出來。
── 陶蕃瀛(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大師兄 作家
方昱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志成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陶蕃瀛 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共感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蔡培元
小時候我很愛看故事書,但家裡沒幾本,有機會到別人家去時,找書來看變成一件有趣的任務。
國中時,逛百貨公司是我的娛樂。沒錢的學生能做的,就是坐在門口觀察形形色色的人群,想像著她/他們背後的故事。亂編故事也是我的樂趣。
大學時,社團辦活動需要經費,我去幫忙選舉賺錢、去找縣市長/民代募款。我還記得緊張到冒汗還要強裝鎮定的模樣。
然後我慢慢學會,在沒辦法的時候想辦法找辦法。
所以,在寫碩士論文時的走投無路,讓我發現了「說故事」這條路,讓我學著走出一條自在的旅途。
念了博士後更懂得原來各種知識都在朝向同一條更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道路,千萬別急著畫地自限。
期待自己不管在哪裡都要像蚯蚓一樣,默默地鬆動堅硬的土壤,帶來些許新鮮的空氣以及新的可能。
對了,我現在的工作一樣還是愛聊天的大學助教。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摘自第一章
7. 社工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念完了社工系,緊接著投入的社工實務工作,因為自己覺得責任重大,常常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我只記得工作,只記得組織,忘記了自己。所以我常常忘記自己是個胖子,忘記自己累積了許多情緒,忘記除了工作外的許多事情,可說是一個不知不覺的胖子。
一三〇公斤的顛峰
在即將畢業之前,我開始投履歷找工作,然後陸續接到面試通知,其中一個就是嘉義市的腦性麻痺協會。約的面試地點在嘉義市文化中心,我以為是協會要在那裡辦活動,所以理監事們順便面談,搞不好還要看我會不會帶小孩。後來才知道,約在文化中心的原因是因為連辦公室都沒有。面談時還討論了要到哪裡去借辦公室。
另一個也有去面試的同學說,這樣的工作她才不敢去作。我說,「如果把社會工作者當作資源,那連辦公室都沒有的地方才更應該去。」所以,我就去啦。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組織,意味著所有的東西都要重頭開始。從找辦公室開始,我跟著一群腦性麻痺者的家長一步步地將整個協會的內容充實起來。一開始為了要先知道到底這些家庭是如何生活,所以我想透過安排家訪來認識她們。結果才訪了四戶就先暫停,因為每一戶都有經濟壓力,我就先幫忙找了一些經費補助給這些家庭。於是這個消息傳開來,協會的會員知道協會來了一個社工,可以幫忙作些事情。接下來,我的工作開始變多。
這個協會會員家裡的腦性麻痺者從剛出生到三、四十歲都有,我們的野心很大,計畫逐年地要將這些不同年齡的需要補上來。這意味著我們要從早療開始做起,到就學階段的支援,到職業訓練、庇護工場,還有未來終老的住宿。此外,固定的會務行政、各種會議、訓練、募款及各種檯面下的聯繫運作……,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工作很快成了我的生活重心,協會發展得非常快速,不管是工作人員的增聘、經費的累積、工作項目的增長都快速地開展,而這些就是我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週工作七天換來的成果。甚至在某一年的農曆大年初一,我還在家裡忙著寫一份組織發展的詳細計畫,希望過完年可以跟理監事討論確定,以讓協會接下來的工作更有目標。
這樣嚴重的自我剝削,一方面來自我的「責任感」──我覺得完成這些事情是我作為社工的責任,既然是這樣,我當然不敢太過於怠惰與放鬆,「責任感」會推著我走。另一方面,協會組織快速發展,讓我在協會會員間、在區域社團間甚至在區域的社工社群裡得到很大的「成就感」,我被這樣的「成就感」拉著不斷要往前進。在一推一拉之間,這樣的自我剝削得到了合理的安頓,但卻也讓我在私領域裡的生活出現了被忽視的後果。
有一次照例又是晚上九點多回到家,媽媽忽然對我說:「你不是說要回嘉義來陪我,結果你每天都八、九點才回家,這樣哪有陪我?」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媽媽提醒我的是,我的生活只剩下工作,其他的部分我都忽略了。
後來我用的方式是找媽媽來當協會的志工,這樣媽媽會更清楚我每天到底在忙什麼;還找媽媽參加協會的活動,讓媽媽認識協會其他的成員;另外,我還找了協會的理監事有空時就到我家去坐坐,讓媽媽更知道別人怎麼看我的工作。雖然後來媽媽與我的對話內容多了很多關於協會的事情,少了關於我不在家的抱怨,我卻總是掛意在心,那種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家裡的歉意是我一直掛意著的。
而另一個反映在我的身上的則是我的體重到達目前為止最高的一百三十公斤。因為每天工作回家的時間大概都是晚上八、九點之後,那時候才吃晚餐,吃完沒多久就因為累了要睡覺。也就是說,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是吃飽了就睡,這樣的生活形態讓我的體重快速增加。
直到有一天有個一陣子沒見面的朋友忽然告訴我:「怎麼還沒多久你就胖這麼多?」我才發現,從開始工作不到兩年間我胖了二十幾公斤。因為我的重心一直擺在我的工作上,忽略了還有很多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所以許多事情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但我就像是一個感覺遲鈍的人,忘了這些每天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各種疾病的出現
跟著在忙碌的工作步調中一起發生的事情是,累積在我身上的一些疾病接二連三出現。
在我工作大約一年後,有一次小感冒卻讓我前後躺了一個月。這次生病的後果是喉嚨再也發不出高音,還檢查出了高血壓。過了半年又檢查出糖尿病。這樣的不知不覺,都一再地反映出,原來我最忽略的,是我自己。
8. 再回東海大學──尋找自己的胖子
當我終於覺得很累了,我離開了協會的工作,再次回到東海大學社工系,不過這次是當助教。我的人生步調慢了下來,開始有時間想到自己。想到過去的那些經驗,想到那些個不同時候受傷的自己,想到自己的胖,想到自己的情緒,想到那個沒被照顧到的自己。我知道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重新理解自己,重新找到讓自己自在活著的樣態。
理解的眼光
在我剛到東海當助教時,我的女朋友淑英也剛在念彰師大的復健諮商所。當時她修了一門課叫作「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主要用在觀察個人行為,從既有的行為慣性中,找到行為改變的可能,改變一些「問題行為」。這門課有一個作業,要她們觀察身邊周遭一位親友的行為,然後用ABA的方法設定一個要改變的行為,透過行為改變的方法,看這個被設定的行為改變目標是否可以達成。淑英興沖沖地問我說,她可不可以觀察我吃東西的行為,因為她覺得我吃東西的方式導致我的胖,所以她想透過ABA的方式,跟我討論我的「吃」的行為,從而改變我吃的行為。當時我拒絕了。
後來有一次我們在外面吃飯時,因為那一天我肚子很餓,所以吃了比較多。淑英有點責怪地說:「不可以吃那麼多。」本來我都只是賴皮地繼續吃,結果她又再提了一次要觀察我吃的行為。這讓我很生氣,我覺得除了那種被觀察的不愉快之外,我吃東西變成一種要被改變的行為,這更讓我生氣──因為我的「吃」變成問題行為,我的胖變成一種要被改變的問題。
因為這件事,那一頓飯我們倆都吃得悶悶不樂,回家之後還吵了一架,雙方都覺得很委屈。後來,我們透過郵件寫下彼此的想法。我把那種不願意被觀察、把我的胖當作一個問題的心情告訴她。淑英說,她並不是介意我胖,否則當初就不可能當我的女朋友。她在意的是我的身體是不是健康,我能不能健康地活著。她要我不吃那麼多是為了控制我的血糖,並不是因為胖。為什麼只要講到關於吃東西的事情,我就很快的歸因到是因為「胖」?為什麼我對「胖」的defense這麼強?心裡有鬼的是我還是別人?
這次的爭吵提醒了我,當聽到有人告訴我關於「胖」這件事時,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些人?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理解這些人告訴我的事?我又是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理解胖子?用什麼樣的眼光理解我自己?
我一個很要好的國中同學(我們是結拜兄弟),從以前就常常念我,要我注意自己的身體,要減肥。要說他是因為看不起胖子也說不過去,因為我們認識二十幾年,到現在都是好朋友。我一個很要好的大學朋友(我們是結拜姊妹),想到時就會提醒我:要不要考慮減肥?當然要說她看不起胖子也實在說不過去,不然交情不會那麼深。好吧,至少在我的周遭就有這些並不必然對胖子不友善的例子,但我卻總是很快地把這些說法打成一類,其實我也是那個粗暴的紅衛兵?
重新找到自己理解「胖子」的眼光,意味著我必須更深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與態度。也就是我必須更深地理解自己。而這也就讓我開始了一段透過理解自己的胖來理解自己的過程。
9. 完成論文後──不再是「胖子」的胖子
三十歲的那一年(二〇〇二),在我還在擔任協會社工時,我帶著既有的疑問所形成的研究計畫考進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當時我想研究的是「弱勢」論述的文化意義。原本也想就順利地把論文寫完,只是在唸碩士班的這六年,恰恰碰到自我重新生成與轉變。這個轉變同時也反映在我的論文題目的變化,一路從研究「弱勢」、社會工作與國家、地方政治、基進社工到後來發現原來我真正想要寫的,是我自己。所以,我決定用論文的書寫來面對自己、整理自己的經驗。
論文是我的人生探索,它是個逗點,不是句點。
完成論文後,我傳給一些朋友看,希望她/他們看完後給我些回應。當故事成為文本,我們就能夠有更多對話的可能與機會。
原來你的心情是這樣
有一個朋友在論文裡出現了兩次(會出現當然是因為這個交情是重要的),她出場都是在一種我認為誤解/負面化胖子的場合。這個朋友看完後說,她從來不知道原來我的心情是這樣,她也看到從我的論文中反映出的她自己。透過文本的對話,我們有機會能夠更認識彼此。「胖子」原來是幫助我們互相看見的機會。
另一個朋友說,她看著我的故事但想的都是自己。她想的是自己從小到大因為一頭亂髮被取笑、被取綽號、被欺負的經驗。她說,因為她有同樣的受苦經驗,或是說,她的受苦經驗就在閱讀過程中被勾出來了,她也不想人生被這樣的經驗「綁架」,所以她也要試著書寫。
還有一個男同志朋友,他認真地把整本論文印出來,寫了許多眉批要送給我。他說,他讀著讀著就把作為一個男同志怕胖、曾經怕被認出是男同志、擔心被評斷身體的那個自己替換進我的故事中了。我從他的回饋中知道了屬於一個掙扎的男同志的成長,「原來你的心情是這樣」,我也這樣告訴他。「故事」勾進了許多的情緒,也讓我得以聽見更多人的心情。
「胖子」不再是胖子,原來可以是「我們」得以共在的機緣。
肉身化的實踐
畢業後的這些年,有愈來愈多的媒介在談論胖子的經驗,讓胖子得以現身,不論是電影、紀錄片,甚至是學生社團的講座,都開始正視「胖子」的多元論述。即使我們仍身處於強調苗條、健美的主流論述,但有更多差異的身體經驗被述說,也正意味著鬆動縫隙的可能。
而我也更清楚,原來社會工作在面對的,就是各種差異的身體/經驗。也就是,身體經驗是我們得以辨明差異的由來。許多建制與意識型態就綁在身體裡,透過身體經驗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知道這些作用。於是,一種「肉身化」的理解,以及企望生成新的身體經驗實踐,是社會工作面對生成美好社會想望的新路徑。
【內文試閱】
摘自第一章
7. 社工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念完了社工系,緊接著投入的社工實務工作,因為自己覺得責任重大,常常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我只記得工作,只記得組織,忘記了自己。所以我常常忘記自己是個胖子,忘記自己累積了許多情緒,忘記除了工作外的許多事情,可說是一個不知不覺的胖子。
一三〇公斤的顛峰
在即將畢業之前,我開始投履歷找工作,然後陸續接到面試通知,其中一個就是嘉義市的腦性麻痺協會。約的面試地點在嘉義市文化中心,我以為是協會要在那裡辦活動,所以理監事們順便面談,搞不好還要看我會不會帶小孩...
推薦序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從畢業後至今十四年,他的論文已經成為自我敘事論文的經典,作為指導老師我與有榮焉。通常大家常看到學生寫指導教授對他的影響,很少看到指導教授說學生對自己的影響,而我要說,指導培元無疑是我學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因為他讓我更勇敢地面對日益強調發表論文數量的學術環境,堅持做個有人味的知識工作者。
我學成後在陽明衛福所任教,那是個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社會科學背景的老師必須依照醫學的標準升等,因此格外辛苦。連著作等身的胡幼慧老師在陽明提升等申請多次都被拒絕,這件事更讓自己有很高的生存焦慮。這種焦慮會讓一個學者放棄自己求知的初衷與對學術的理想,甘願成為論文生產機器。那時,校內流行著一個笑話:有人在路上遇到一位陽明的老師,想知道現在的時間,於是問他:「請問現在幾點?」那位老師馬上就回答,「我目前積分三百點,離提升等教授還差一百點!」這個只有大學老師會笑的冷笑話,說明了當代知識分子被績效管理挾持的困境。甫踏上學術之途的我,在學術書寫上,掙扎在投入長期蹲點與社會實踐的手工製造業,還是快速量產的自動化論文產業之間。雖然面對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我沒有太多條件可以任性地用社會實踐的路徑慢速生產論文,但作為碩士論文,培元有機會做到。
這種強調效率量產的標準同樣複製在研究生身上,在一個強調「兩年畢業才是正常」、「越快畢業,就越好」的學術機構裡,培元花了六年才完成的碩士論文常常引人側目,連帶指導老師的能力都被質疑。在當時正夯的學校評鑑準備活動中,身為培元的指導老師,我常常在會議中得到額外的「關心」而必須交代「為何你的學生要念這麼久?」。我絲毫不介意同事的質疑,我可以編各種理由讓培元的書寫不受到干擾,因為我知道培元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他撐出一片可以完成自我書寫的空間,是我至少可以為他做的事。現在回想起來,培元堅持回歸自己的書寫方式,正是我期許自己的知識生產;正因為我所處的學術環境不支持、甚至不允許,我支持培元完成這份論文,讓我在學術現實環境中所受到的創傷,從培元身上從中得到療癒。老師沒能完成的,學生做到,也一樣值得慶祝!我於是體驗到學者老化的第一步:以學生的成就為傲,培養學生就是自己學術生命的延續。
為何我跟培元想以自我敘事作為一種知識生產方式?簡單地說,我們想要突破寫論文的研究者無法書寫自己的禁忌。社工作為一種助人專業,社工用自己當作助人的工具,社工自我的反思與整合就是助人專業的核心。但在現有學術論文的主流框架下,因為強調客觀中立,研究者不被給予現身書寫自我的空間,以致於研究者多半都是戴著客觀中立的面具書寫他人,反而看不清楚自身的面貌。弔詭的是,許多社工是帶著工作上的困惑與疲憊來念研究所,希望對自己的經驗有所釐清,但他們的經驗卻在主流學術規範中卻無容身之地。我們想召喚大家回到自我經驗進行研究,讓客觀中立的研究者從冷冰冰的測量工具背後現身,變成一個從自我經驗書寫的作者,敘說有血有肉的生命經驗,這是自我敘事這個後現代研究典範帶來的寧靜革命。培元這本論文為自我敘事帶來非常棒的示範。
培元在論文過程中的掙扎正充分顯示自我敘事的挑戰。他換過非常多的題目,每個題目都非常偉大且重要,但提出一個問題跟我討論後,他就消失無蹤一段時間;經過四、五次來回之後,我的熱情逐漸被消磨,開始懷疑這種循環已經成為培元的行為模式。有一天他告訴我,其實他最想研究的是他自己作為胖子的經驗。被放鴿子多次後的我,已經幾乎快放棄希望,但聽到他有燃起熱情的題目,儘管仍有懷疑,我還是打起精神鼓勵他做下去。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他。這個做出一個偉大的承諾,最後卻因為自己無法承擔而不得不放棄的惡性循環,正是培元在社工職場上的經驗,卻是源於他原生家庭的暴力衝突,作為大兒子想阻止父親的施暴,卻又無能為力的再現。
我知道培元有很好的社會學理論基礎與抽象思考能力,因此要求培元要閱讀行動研究與自我敘說的相關文獻,但培元堅持從實作中去學習自我敘事,去磨練出他對自我敘事的理解。後來他把自學的自我敘事經驗寫成一篇期刊文章,用周星馳電影作為隱喻生動地捕捉自我敘事的精神,堪稱一絕(詳見蔡培元,〈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2017)。他決心要將作為權威的學術理論從神主牌上移除,避免對自我敘說造成擠壓,這也讓我反省自己對文獻回顧的要求與期待,是否也抹殺了學生書寫自己的空間。同樣拒絕理論權威的精神也展現在培元將文獻定位為「跟他對話」的作者,不侷限在所謂的學術論文,而是所有幫助他思考的文本。他將理論視為故事的一種,用故事解放了文獻的權威性格,回復故事與故事相互對話的真實相遇。
培元的論文書寫過程最讓人動容的就是他用論文面對自己的勇氣。書寫自己的胖、面對受暴的母親與施暴的父親、毫無保留地讓別人進入他最細微的生命脈動,培元用手術刀一般的精準,將自己解剖;但又用黑色幽默將這些分割的肌理揉合與承接起來,讓讀者看到一篇有社會批判力,卻又具有個人生命感動的故事。這種將故事寫到有美感的境界,已經不是理性思辨的層次,而是人生體驗的層次,這讓我想起希臘人對知識是讓生命更美好的期待。只是曾幾何時,說故事作為一種最古老的知識形式,如今以自我生命經驗作為書寫的論文竟然已成為學術界的稀有特例,現有學術體制對知識生產者的異化程度可見一斑。
培元的自我突破如同堆積木一般,每一步都需要以之前的基礎作為墊腳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培元想問他受暴的母親為何不離開,但又不敢問,於是他利用開車帶母親返家開車途中進行訪談。開車,彼此視線向前,因此不必面對面正視對方,雙方都像閒聊般自在;一同向前看,卻又象徵這是彼此生命中共同經歷卻不曾相互理解的重大事件,要朝向未來雙方都必需重新詮釋才能經過的關卡,需要彼此攜手面對的意願。我依然記得,培元訪談後,在課堂上分享時神態異常清爽,透過母親對父親的原諒與釋懷,培元才有力量並以一個成年男性的立場重新靠近讓他又愛又恨的父親,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相互寬恕和解與情緒釋放的過程。
自我敘事論文的書寫絕對不是一個人埋頭閉門多日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他人的參與與對話,才能幫助作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培元在書寫過程中,除了跟媽媽,女友、國中同學、熟識的好友都是他對話的對象。這些參與培元生命的重要他人,從他們的立足點提供培元不同觀點重看自己的經驗,因此可以重新說他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自己胖子身體形象缺乏自信的培元問他的女友:「跟一個胖子做愛是什麼感覺?」他的女友當下回答:「我不是跟胖子做愛,我是跟蔡培元做愛!」這句妙答讓我拍案叫絕,又熱淚盈眶,他的女友讓培元看見她眼中看見的是培元這個人,不是胖子這個標籤。長久烙印在培元身上的胖子污名在這句對話中被輕巧地解封。人們說故事不只是自己說自己的理解,敘說過程中旁人的提問與回應,讓人有機會從旁人眼中看見自己,讓故事轉向,得以重說。
我記得,那時許多研究生在讀完培元的論文後,即使自己不是胖子,他們都會說: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能召喚這麼多人說自己的故事,是因為培元的論文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雖然時隔十四年,這本書仍然足以召喚人們說出內心故事的慾望,解放自己心中隱藏壓抑的胖子。當論文可以成為書寫自我經驗的空間,研究者就轉身成為作者,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這樣的學術是不是更有趣?更不用擔心有人會去抄襲論文,因為生命都是獨特的,故事當然都不一樣。
【自序】
序章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人生很有趣,每個當下都在反映自己的轉變,即便當時我們不一定清楚。
這本書其實是我的碩士論文。
妳/你應該會說:什麼?碩士論文可以這樣寫?
其實我本來也不想,我本來也不知道碩士論文可以這樣搞,我本來也沒有打算這樣把自己的故事攤開來給別人看。我本來想要寫的,都是很「偉大」的題目,「弱勢」、「國家」、「基進」、「政治」,看起來就是很了不起,多麼符合我正氣凜然的形象。我的腦袋裡充斥著這些詞彙、理論、概念,讓我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讓我覺得我是雞群裡的鶴。然後,我開始寫不出來。愈是想完成它,就愈寫不出來。我卡住了,愈來愈不知道這些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就像是大便大不出來,只有一種便祕的感覺。
原來,因為我的人生不順了、受傷了、不那麼理所當然了,所以我想瞭解的、探索的、書寫的也就不再是過去那樣「龐大」的議題。只是我當時是說不清楚、搞不明白的,但是那種走投無路的感覺卻是很真實的。我離家、休學、換工作,只為了讓自己有機會、有距離,重新看看我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我想到用論文來作為我面對人生困境的可能。因為,從自己的困頓出發的寫作與探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出路。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冒險,要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是會破壞我雄壯威武剛直嚴肅的「大男人」形象的。但是,「好好活下去」的動力,逼得我開始這段人生歷險。
於是,從發現社會工作中組織歷程對我的重要影響開始,我用「組織工作者」這樣的身分與視野前進,但發現這還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真正能安魂鎮靈的。一直到有一天我在和一個老師的小孩鬥嘴,她用了「死胖子」來回應我。於是「胖子」,這個很久沒出現的身分又回到我身上,這個我一直不願意承認的身分又回來了。許多記憶一直不可遏抑地湧出來,原來我都記得這麼清楚,原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我一直記得因為這樣的身分所帶來那個不斷受傷、沒有自信的自己。我知道,就是它了。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就這麼「簡單」,卻也這麼「不簡單」。
過去我就像著迷於絢麗的外功、手腳與刀劍,那些目不暇給的招數讓人目眩神迷,忘了自己。所以我不斷的追求,要讓自己也可以演練這些讓自己虛張聲勢的招數。但我卻忘了蹲馬步,不願意練內力,所以我出拳無力、招式虛浮。面向自己,就是讓自己從紮實的內力功夫開始練起。
2.「胖子」是個真議題
早在從我變成「胖子」的時候,我就開始一段否認與接受互相交纏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的「勾勾纏」,讓我確認「胖子」真的是我的人生議題。
我要是一個「胖子」
有時候我希望我是一個胖子。
每次在有肢體活動的時候,老師總是會先說她的要求是什麼,然後每個人都要做到以作為評分的標準。每次當我跳箱跳不過、投籃跳不起來、跑步速度比其他人慢的時候,我總是想跟老師說:「喂,這樣就很厲害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做事情動作要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雖然常常在之後,我會加快點速度,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嘿,這樣就很快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東西要吃少一點,說這樣的分量就夠了。雖然我還不需要跟別人討價還價,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拜託,這樣還算多,你有沒有搞錯,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追了哪個喜歡的女孩子又失敗了,又拿到一張好人卡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班上要選班長,當我與其他同學一起被推舉出來投票然後選輸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體育課打籃球猜拳選將時,不管是由誰開始猜,每次我總是最後一個被選的。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胖子」常常是我自己面對失敗的藉口、擋箭牌,我的生存安全閥。我發現其實我好需要「胖子」來當我的終極「歸因」,這樣我可以輕易躲掉各種不努力、不積極的指控,讓我可以「安全地」繼續活著。
我不要是一個「胖子」
更多時候我希望我不是一個胖子。
我總是期待著愛情。在不同的階段我會喜歡上不同的人,而同樣的下場就是被不同的人拒絕。我熱切的期待,滿心的付出,但常常被澆冷水。雖然自以為集聰明、親和、幽默、善解人意等優點於一身,但往往敵不過「胖子」。可不可以不要把我當成胖子?
從小我就不太喜歡自己去買衣服、鞋子。一般來說,大家買衣服都是先看衣服好不好看,然後再找尺寸。我剛好相反,我得先看尺寸,在非常有限的大尺寸中去找好看的。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抱歉,這裡沒有你能穿的尺寸。」久了,我常常直接放棄。可不可以不要逼我做「胖子」?
常常在坐公車時,我坐在雙人座上,即使車上滿滿都是人,但是我旁邊的位置卻總是空的。我總是期待有人來跟我擠,我是很樂意的,只要不要讓我覺得很尷尬,胖得很尷尬……。
吃東西的時候,最常發生的兩種狀況是,「啊,吃不完,那都給胖子吃就好了」、「什麼,你已經吃這麼多了,你還要繼續吃,不怕肥死啊?」拜託,我吃或不吃是看我到底餓不餓,不是看我今天的體重。可不可以不要只看到我是一個胖子?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我常常希望可以打敗這個敵人,卻總不如人意。
原來「胖子」是個真議題
原來面對「胖子」這個身分,我的對待總是反反覆覆、游移不定。這個不斷交織在生活中的矛盾,真實地影響了我的人生。面對「胖子」,我沒有自信要或不要,我欲拒還迎,我內在對這個議題的態度愈不一致,愈顯示出我的不安。
因為「胖」,我逼自己愈來愈不像自己,有愈來愈多的表面功夫。正因如此,要找回自己,只有誠實面對這個常常藏在我內在深層的「胖子」,只有這樣我才能開始。對我來說,「胖子」真的是個貨真價實、不可迴避的議題。
所以,我寫下我作為胖子的故事,我的故事。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從畢業後至今十四年,他的論文已經成為自我敘事論文的經典,作為指導老師我與有榮焉。通常大家常看到學生寫指導教授對他的影響,很少看到指導教授說學生對自己的影響,而我要說,指導培元無疑是我學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因為他讓我更勇敢地面對日益強調發表論文數量的學術環境,堅持做個有人味的知識工作者。
我學成後在陽明衛福所任教,那是個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社會科學背景的老師必須依照醫學的標準升等,因此格外辛苦。連著作等身的胡幼慧老師在陽明提...
目錄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王增勇
序章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2. 「胖子」是個真議題
第一章 一個胖子的生成
1. 國小──胖子的初體驗
2. 國中──苦悶的胖子
3. 高中──隱形的胖子
4. 中央大學──兇惡的胖子
5. 體力勞工──不夠靈活的胖子
6. 東海大學──不想作「胖子」的胖子
7. 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8. 再回東海大學──尋找自己的胖子
9. 完成論文後──不再是「胖子」的胖子
第二章 國中畢業紀念冊作為一個文本
1. 國中導師的諄諄教誨
2. 找不到愛情的胖子
3. 我的肥,我的胖
4. 傾聽與助人
第三章 為啥「胖子」是罵人的話?關於胖子的論述
1. 胖子的類型
2. 胖子的經濟學
3. 胖子與病人
4. 自我管理──一群沒有道德的人們
5. 論述的詭計/軌計
6. 面對論述的可能性是什麼?
第四章 我的身體.胖子的身體
1. 發現我的身體
2. 不正常──胖子作為一種殊異的身體形式
3. 驅邪除魅──看見我的身體
4. 做愛作為一種身體探索
第五章 究竟我為什麼吃這麼多?關於媽媽與食物的記憶
1. 媽媽的手藝與美味的食物
2. 我的偶像是媽媽
3. 滿足媽媽的成就感
4. 長子的責任
第六章 一個自在的胖子
1. 為「胖子」出征
2. 原來「胖子」是個假議題
3. 自在的樣子
後記
參考文獻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王增勇
序章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2. 「胖子」是個真議題
第一章 一個胖子的生成
1. 國小──胖子的初體驗
2. 國中──苦悶的胖子
3. 高中──隱形的胖子
4. 中央大學──兇惡的胖子
5. 體力勞工──不夠靈活的胖子
6. 東海大學──不想作「胖子」的胖子
7. 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8. 再回東海大學──尋找自己的胖子
9. 完成論文後──不再是「胖子」的胖子
第二章 國中畢業紀念冊作為一個文本
1. 國中導師的諄諄教誨
2. 找不到愛情的胖子
3. 我的肥,我的胖
4. 傾聽與助人
第三章...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