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利名酒協會「最優秀外國記者獎」得主 ★
★ 因文化貢獻獲義大利總理頒授「義大利之星」勳章 ★
國際級葡萄酒達人公開自己40年「與酒同行」的品酒筆記,
教你從「本質」探索葡萄酒最真實的美味。褪去素養的外衣,才是葡萄酒的真諦!──「葡萄酒是土地的禮物、是日常的風景。本書呈現品飲葡萄酒的輕鬆與自在,回歸最迷人的生活之味。」《酒途的告白》作者黃麗如,共感推薦!
「適飲溫度」「品飲方式」「酒莊排名」「收穫年份」……
這些似懂非懂的專有名詞,對葡萄酒有什麼影響?
作者宮嶋勳為《紅蝦評鑑Gambero Rosso》日語版負責人,
40年來往返義日從事葡萄酒相關工作、受邀至世界各地酒莊進行品飲評鑑、採訪寫作,
看遍各種高大上「品酒學」,他只想坦白說──
「沒有比『符合喜好』更好的酒,也沒有比『讓酒變好喝』更重要的規則!」
能夠帶來幸福時光的,就是最棒的葡萄酒。
喜歡冰紅酒也無妨,覺得便宜酒比高級酒更美味才是常態。
本書將帶你從專家的角度,逐一破解裝腔作勢的葡萄酒謊言,
學會從「風土」與「品種」找出自己真正喜歡的味道!
從今天起,打開葡萄酒的大門,享受自由喝酒的無盡樂趣。
◎ 本書特色:特色1. 跳脫迷思,回歸「好喝最重要」的自在葡萄酒世界。
葡萄酒和其他酒精飲料一樣,「喝起來放鬆」才是存在價值,其他看似高尚的規則,都只是裝腔作勢!紅酒要在「室溫」下開瓶,指的是還沒有暖氣的年代;收穫年份沒有好壞,只是代表不同的酒體特徵……本書將帶你從根本翻轉常見迷思,掌握「真正重要」的喝酒須知。
特色2. 探討美味元素、與葡萄酒專家一同踏上「風味探索之路」。
影響葡萄酒風味的主要因素,在於「品種」與「風土」。甜潤飽滿的夏多內,纖細輕盈的麗絲玲,濃郁莓果香的黑皮諾,產自新世界或舊世界……跟著葡萄酒家的腳步,不論紅酒、白酒、氣泡酒、粉紅酒,都能按部就班「找出喜好」,成為自己的葡萄酒行家!
特色3. 一窺產地到餐桌的「葡萄酒知識」,深入淺出的微醺文化。
在葡萄酒世界深耕40年,作者將在本書中與你分享從傳統職人酒窖到大型機器釀酒廠,從舊時代到新時代轉換,以及波爾多與勃根地的定價差異、產地限定風土條件等,用高含金量的「趣味酒知識」,邀你一同踏入充滿樂趣的葡萄酒之國!
作者簡介:
宮嶋勳
採訪記者。
1959年生於京都。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1983至1989年間任職於義大利羅馬報社。
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住在義大利,以葡萄酒與美食為主題,往返義大利與日本採訪寫作。
自2004年起,連續十年負責《Espresso.Italian Wine.Guide》的品飲,並擔任《紅蝦評鑑Gambero Rosso》採訪記者。現為《紅蝦評鑑Gambero Rosso》日語版負責人。
除了在日本葡萄酒專門雜誌發表評論外,亦擔任葡萄酒講師,同時於BS富士TV節目「義大利頂級葡萄酒遊記」負責企劃、監修及演出者。
著有《10盤菜認識義大利料理》(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義大利葡萄酒》(葡萄酒王國出版)等作品,目前在台灣出版品有《義式生活哲學》(世潮出版)。
˙2013年獲得Grandi‧Cru‧D'Italia義大利名酒協會「最優秀外國記者獎」。
˙2014年因對義大利文化的貢獻,獲義大利總理頒授「義大利之星勳章」(Commendatore dell' Ordine della Stella d'Italia)。
譯者簡介:
彭琬婷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日本遊走中,現為自由寫手、兼職日文翻譯、口譯。
afeei2012@gmail.com
章節試閱
■風土特徵葡萄酒VS.品種特徵葡萄酒
歐洲釀造及消費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是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也是最大的葡萄酒消費國家。由於葡萄酒的風土條件相當受到重視,因此會以產區來幫酒命名。
波爾多(Bordeaux)、勃艮第(Burgundy)、奇揚第(Chianti)、巴羅洛(Barolo)、利奧哈(Rioja)等,全部是以產區來命名,很少將葡萄品種標示在酒標上。表現出比起葡萄品種,歐洲人更重視風土條件的思維。因此,這些葡萄酒也被視為風土條件釀造的酒。
這個系統已經假設消費者是相當了解葡萄酒的群眾。因為長年身居產地,一提到波爾多或是奇揚第,大致都能分辨得出風味。若非如此,就無法發揮身為商品的機能了。
另一方面,新世界的新興產地葡萄酒,也就是新興葡萄酒消費國家所釀造的酒,即使說出產區名稱,消費者也無法直觀想像,因此酒標上標示的是葡萄品種。
只要說出夏多內(Chardonnay)、梅洛(Merlot)、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消費者就可以透過這些品種的特徵,了解葡萄酒是什麼風味。
這種情況下,若不釀造出確實帶有該品種特徵的葡萄酒,就會無法符合消費者的期待。因此,這種葡萄酒多是使用特定品種的葡萄釀造。
風土條件或特定品種釀的酒沒有好壞,而是導入方式的不同。新世界最近也增加了許多重視風土條件的生產者。
■符合當天心情的就是好酒
偉大的葡萄酒並不一定總是好喝。
由於我從事葡萄酒相關的工作,因此時常有幸能夠品嚐到價格高昂的酒。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日常的葡萄酒。
我在義大利從事撰寫葡萄酒指南的工作約有十年。有一次在四月到八月期間,我必須一口氣品飲完指南裡預定一年後開賣的酒,並且給予評價。每天試飲高達一百種不同款的葡萄酒。
試飲過後的午餐時間,會喝到當天試飲過的葡萄酒。這些葡萄酒都已經開瓶,如果不喝,最後的下場也是被丟掉,也就是說,每一款都讓我們喝到飽。
當時大多是四至五人一起用午餐,但大家在午餐時想喝的,通常不是擁有高評價的頂級葡萄酒,而是貼近日常的餐酒。也就是說,明明一瓶數萬元的葡萄酒擺在眼前,卻總是不那麼昂貴的酒更受歡迎。
一次試飲多達百種的葡萄酒其實相當疲勞,午後還有統合葡萄酒評論的會議在等著大家,因此午餐時間格外想要放鬆。此時,主角級的偉大葡萄酒就非常不適合登場,我們需要的,是可以搭配餐點的溫順葡萄酒。
偉大的葡萄酒非常優秀,但是需要集中精神才能感受它的美好。假設時間、精神上沒有足夠餘裕就不會想喝。
這就像是經歷一整天高強度的勞動,筋疲力盡時,不會想去閱讀馬丁.海德格(德國哲學家)的著作一樣,不會想去開瓶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出產的高級葡萄酒。
如果是有餘裕的週末,當然也會興致勃勃與偉大的葡萄酒交流。但是,我並不想每天都喝它。
年輕時曾經拜讀過海伯特.馮.卡拉揚的訪談。書中提到這樣的一段話:「(我雖然想要每天都過得很特別,但是)多數人無法忍受每天都過得很特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全心追求不凡,這段卡拉揚所說的話,深刻留在我的記憶當中。
我與卡拉揚不同,是無法忍受每天都很特別的凡人。如果連續幾天吃米其林三星法式套餐,就會不由自主渴望素麵。葡萄酒也是,我喜歡那種能夠搭配每天的生活,不那麼昂貴的酒款。
需要大量試飲葡萄酒的日子,晚上我通常會選擇樸實的在地義式小餐館用餐,一邊喝著樸素的地方產葡萄酒。這些沒有被寫進葡萄酒指南中的無名葡萄酒相當美味。
雖然也有被偉大葡萄酒感動的時候,但我認為像那樣平實的夜晚,「不需要任何感動或評論,能夠放空飲用」對我而言才是奢侈的時光。
人生苦短,即使一餐也不能浪費,一定要喝偉大的葡萄酒才行!成天受到這樣的執念束縛而無法開心享受普通的美食和美酒,沒有比這個更愚蠢的事了。
結論是,無論食物或酒,都是符合當天心情才對味。人生,也會有覺得幾百元的葡萄酒比上萬元葡萄酒還要美味的日子。
黑澤明或是盧契諾.維斯康堤的電影都富有戲劇張力,打動人心,我非常喜愛他們的作品。而成瀨巳喜男或是艾力.侯麥的電影雖然沒有戲劇性展開,而是平淡描寫日常生活,但這種利用豐富光影創造多樣化的感受,我也非常喜歡。
愛得死去活來的戀情很好,老夫老妻的平淡也令人憐惜。我很喜歡這樣的葡萄酒飲用方式。
■昂貴葡萄酒有何獨特之處?
我每次與過去同在「葡萄酒指南」任職的友人見面時,總會聊到「味道不好的葡萄酒消失了」的話題。
對於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美味葡萄酒的人來說,現在是非常幸運的時代。在這四十年間,栽培與釀酒技術大幅進步,世界各地都能釀出好喝的葡萄酒。
在約四十年前,有相當多「很臭」的葡萄酒存在,酸味具攻擊性、單寧強、不順口的酒隨處可見。
會造成這樣的主因,在於當時還停留在傳統葡萄農的釀酒方式,不僅酒窖衛生不佳,發酵過程也缺乏管理,時常因橡木桶太過老舊、受到污染等因素,使得葡萄酒劣化。
幸好,二十世紀後半開始,隨著釀酒知識漸漸普及,設備逐漸近代化,技術也提升了不少,有著許多缺點的葡萄酒幾乎不見蹤影。
我開始參與葡萄酒指南的工作是在一九八〇年代末期,當時,只要是能夠明確表現出品種或風土條件,就會被極力讚揚是好葡萄酒,甚至可以乾脆將葡萄酒大致分為「沒有缺點、美味的葡萄酒」與「有缺點、令人不快的葡萄酒」兩大類。
然而現今,生產出沒有缺點又美味的葡萄酒已是理所當然。
人類是很貪心的生物。現在「只是美味」的葡萄酒漸漸無法令人滿足,於是開始追求更進一步的要素。像是獨特的個性、風味、優美度等,以及別具特色的產地特徵。
但是,這些仰賴的都不是單純的釀造技術,而是一個擁有顯著特徵的產地。
釀造技術的進步可以造就「美味的葡萄酒」,但不能保證釀出「獨樹一格的葡萄酒」。因此,在別具特色的產地所釀造出的葡萄酒,價格就會攀升。
■「猜猜哪一瓶比較貴?」毫無意義
有時候打開電視會看到這樣的節目。將價值千元和數萬元葡萄酒的酒標藏起來,請藝人試飲之後,猜猜看哪一瓶比較貴。如果猜錯的話,其他來賓就會嘲笑他們是「味覺障礙」或「不識貨」,以此娛樂眾人。
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他們有著「葡萄酒越貴越好喝」的想法,認為高價葡萄酒的美味,一定是普羅大眾都能了解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相當天真。
雖然也跟挑選的酒有關,但是像節目上這樣的比較方式,我認為他們選到便宜葡萄酒的機率其實更高。
千元左右的價格帶,已經有許多非常美味的葡而且在這個價格區間,符合大眾喜好的葡萄酒反而更齊全。因為這個價格的商品流動率高,競爭很激烈,如果不受廣泛的消費者喜愛,就會成為市場中的失敗者,因此大多是連平常不怎麼喝葡萄酒的人也會滿意的葡萄酒。
但上萬元的葡萄酒就是另一回事了。由於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出手的價格帶,要不是非常知名,就是特徵相當突出的葡萄酒。這個價格帶的葡萄酒,不需要受到一般大眾歡迎,通常是「行家會喜歡」的風味,或是「必須長期熟成」的葡萄酒。
如果以料理來舉例,千元葡萄酒就像是漢堡排或是蛋包飯這種平民美食,而萬元葡萄酒就是高雅的懷石料理,或是鮒魚壽司、海參卵巢等罕見珍饌。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漢堡排,但是喜歡海參卵巢的孩子很少吧。散發果實香氣的葡萄酒大家都喜歡,但是具有明顯酸味、果實香氣不突出、以礦物味為主的葡萄酒,可能受到行家青睞,大眾的接受度卻不高。
甜美的水果連嬰兒都愛吃,果香味是人本能上就已認知的美味。但是酸味、苦味、澀味等,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才逐漸發達的味覺。
從「美味」的角度上來看,精心製作的漢堡排,完全不輸給高雅的懷石料理,充滿果實香氣的千元葡萄酒,也不會比以酸味和礦物味為主、只有行家喜歡的葡萄酒遜色。完全就是個人喜好。
白松露是義大利秋季的高等食材,但也有很多人討厭它強烈的香氣。海參卵巢和醃海參內臟是高級食材,但畏懼那獨特口感的人卻不在少數。越是稀特,喜好就越兩極。
我也經常在品酒節目中看到,平價的西班牙氣泡酒卡瓦(Cava)對決高級香檳,結果大多數人覺得卡瓦比較美味的情況。這完全不意外。
低價的卡瓦帶著適度的果實香氣,溫和清爽的口感深受大眾喜愛。高級香檳則酸味鮮明,不太能感受到果實香氣,雖然具有優美、繁複又清冽的口感,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其中的價值。
因此,我認為不應該盲目推崇昂貴的葡萄酒。
■葡萄酒越貴越美味,僅限於某個價格區間
葡萄酒的價格與美味度,在某種程度上成正比。依照葡萄園的狀態控制葡萄收期,並付出時間與勞力釀造的葡萄酒,到某種程度為止都是價格越高越美味。
以我對日本的觀察來說,雖然不到一千日圓就能買到美味的葡萄酒,但是如果提高預算到兩千或三千日圓,購買相同類型的酒,大多數消費者喝了之後,一定會覺得美味與順口度隨著價格而提高。
只是,這個正比關係不會無限上綱。大約在超過三千日圓之後(會隨著葡萄酒的類型或產地而有不同,這個數字僅供參考),就未必可以感受到昂貴的葡萄酒比便宜的更美味了。也會開始出現認為三千日圓的酒比較好喝的情形。
即使從事撰寫葡萄酒指南的工作,也經常會發生同一位生產者所釀造的葡萄酒,五千日圓等級的酒,評價反而比一萬日圓的更高的情況。對專家來說,價格也未必等同於美味程度。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多數人共通的美味基準,超過某條界線後就會變得非常主觀。
多數人比起淡如水的葡萄酒,會覺得適度濃厚的葡萄酒更美味,也會比較喜歡具有一定程度香氣和口感的酒。而符合這樣程度的酒,以現在的技術而言,只要花費成本就能夠實現。
然而,個性、品質、細緻度等都是微妙的評價,會隨著飲用者的感官而有差異。即使是釀造者認為十分優美纖細而定下高價的葡萄酒,也有可能隨著飲用者不同而得到「這麼貴卻沒有一點值得讚揚,真是浪費錢」的負評。
另外,高單價葡萄酒,時常會發生因為釀造者努力過頭、太渴望釀造出令人驚嘆的葡萄酒,反遭「滑鐵盧」的情形。
要說是太具野心的葡萄酒嗎?總而言之就是想要釀出濃厚又令人印象深刻的酒,結果反而失去了順口與調和的優點,甚至讓飲用者覺得:「與其買這個還不如買次等葡萄酒,喝起來還比較舒服。」
■不必追逐高價葡萄酒的理由
價格高不一定代表美味,這在葡萄酒的領域中越來越常見。
勃艮第與皮埃蒙特等知名產地的葡萄酒比較貴,相較之下,冷門產地的葡萄酒由於沒有名氣,即使相當美味,也會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販售。
還有,產量少的葡萄酒(例如規模很小的葡萄園)或是有知名故事背景的葡萄酒(像是拿破崙喜愛的葡萄酒),價格也會比較高。因此,如果你是單純追求「美味」的消費者,一定要避免購買這類被抬價的葡萄酒。
餐廳也是,即使販賣相同等級的料理,有三十個座位的店很容易預約,但如果只有吧台八個座位,就會很難預約,與這是一樣的道理,由於需求與供給的關係,越稀少、越昂貴。
松露為何這麼貴,就是因為可採集到的數量稀少。如果能夠大量採集、大量栽培,價格一定會暴跌。現在屬於庶民魚類的秋刀魚也是,如果捕獲量銳減,就會一躍成為高級魚。價格並非完全取決於價值,而是由供需求關係來決定。
「昂貴的葡萄酒比較好喝嗎?」由於太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雖然前面已經敘述過了,但我還是想再特別強調一次──從低價到中價區間的葡萄酒,就某種程度來說可能是這樣沒錯,但是對於高級葡萄酒,還是要一碼歸一碼。
舉例來說,有人喝了十萬日圓的葡萄酒後流著淚說:「真不愧是要價十萬的酒,高雅程度其他酒完全比不上」,也會有人憤慨地說:「這和三千日圓的葡萄酒有什麼差別?完全無法理解」。
凡是超過一個價格區間的酒,就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而有所差異。
有人非常喜歡畢卡索的畫作,不惜花費幾億元也要買到手,也有人完全無法理解而覺得一文不值,就像這樣,隨著人的主觀意識,對一件事物的評價也會有兩極化的差別。
因此,只是單純想享受葡萄酒的話,買太昂貴的葡萄酒其實沒有意義。
■從不同面向來品味葡萄酒
經常有人詢問我:「葡萄酒應該要怎麼喝比較好?」當然是按照喜好來喝就好,沒有特別的規矩。但是葡萄酒有幾個特徵,事先掌握的話,就能更容易尋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享受方式。
1. 享受風味的變化
開瓶之前的葡萄酒,基本上還未接觸到氧氣,但只要開瓶之後,就會一口氣接觸空氣(氧氣),使香氣與風味急速改變。葡萄酒熟成的時間越長,接觸氧氣後的變化會越強烈,在倒入酒杯之後,又接觸到更多氧氣而加劇變化。
熟成到一定程度的葡萄酒,在享用美食的2∼3小時之間會持續產生顯著的變化。一開始香氣還有些閉塞,風味也略感僵硬,但過了10分鐘之後,就開始散發出馥郁的香氣,濃濃的花香及果香漸漸浮出,風味也變得順口,這個過程往往令葡萄酒愛好者興奮不已。
若葡萄酒一次喝不完的話,就將它放到隔天再喝,享受更加不同的變化。隔日的葡萄酒變得更美味也不稀奇。
但在餐廳點杯裝葡萄酒時,就無法享受這樣的變化,我覺得有一點可惜。
2. 享受香氣
若是想細細感受葡萄酒香,不想太快喝完,那麼就在飲用之前好好嗅聞享受。
若是對香氣不感興趣,想立刻喝一口也無妨。在餐桌上熱烈聊天時,有時也會忘記葡萄酒的香氣吧。即使如此,只要喝了之後覺得好喝的話就好了。
想要享受葡萄酒香氣的人,推薦可以選擇稍微大一點的葡萄酒杯。杯緣稍微向內側窄縮的鬱金香形狀(被視為適合波爾多葡萄酒的酒杯)是最適切的,這種杯形能適度地將香氣聚攏起來,也能品嚐到均衡的風味。也有人使用這個葡萄酒杯飲用所有的葡萄酒(也很適合氣泡酒)。
若想要享受更加釋放的葡萄酒香氣,選擇氣球形狀(被視為適合勃艮第葡萄酒的酒杯)為佳。葡萄酒接觸空氣的面積變大,有利於釋放酒香。只是對於香氣的重視程度會隨著飲用者的喜好而異。
喜歡葡萄酒的人經常會做的一個動作,那就是搖晃酒杯、享受香氣帶來的樂趣。只是,過度搖晃酒杯會讓葡萄酒噴濺出來造成別人的困擾,需要小心注意。
也有人將葡萄酒喝入口中之後,不直接吞嚥,而是稍微讓葡萄酒在口腔中流動,感受更多香氣與味道。
在試飲的時候,我們會將葡萄酒含入口中,發出咕嚕咕嚕像是漱口的聲音,但是若在餐桌上做出這樣的行為的話會令旁人感到不適。在專業的試飲時,我們也會讓空氣進入口中發出嘶嘶聲來喝,但是這個動作最好不要出現在餐桌上,即使不做這些事情,應該也能夠充分了解葡萄酒的風味。
在非特定場合中做像這樣「貌似專業的品酒」很丟臉,真正懂酒的人即使不用做這些事情,也有能在一瞬間判定出基本好壞的能力。
不論用哪一種方式,葡萄酒都是為了能讓用餐時光更開心盡興而存在,盡量不做出讓同桌的人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是最低限度的體貼。如果不想要這樣遷就的話,那麼就一個人用餐吧。
■風土特徵葡萄酒VS.品種特徵葡萄酒
歐洲釀造及消費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是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也是最大的葡萄酒消費國家。由於葡萄酒的風土條件相當受到重視,因此會以產區來幫酒命名。
波爾多(Bordeaux)、勃艮第(Burgundy)、奇揚第(Chianti)、巴羅洛(Barolo)、利奧哈(Rioja)等,全部是以產區來命名,很少將葡萄品種標示在酒標上。表現出比起葡萄品種,歐洲人更重視風土條件的思維。因此,這些葡萄酒也被視為風土條件釀造的酒。
這個系統已經假設消費者是相當了解葡萄酒的群眾。因為長年身居產地,一提到波爾多或是奇揚第,大致...
作者序
跳脫「品酒學」框架,盡情享受喝酒的樂趣!
偶爾會聽到有人說「我只是喜歡喝葡萄酒而已,沒有很懂」,也有遇過因為「對葡萄酒一竅不通」而深感慚愧的人。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是個弔詭的現象。葡萄酒是酒精飲料的一種,就像喝其他酒一樣,只是想單純享受喝酒的樂趣,不具備什麼知識也沒關係吧?一般人在喝茶或啤酒時,難道會因為自己「不太懂茶」或是「對啤酒的知識一竅不通」而感到自卑嗎?
但是,為什麼在談到葡萄酒時,就出現了「有必要深入了解」或是「先具備知識才能好好享受」這樣奇妙的誤解呢。
我想很可能是因為,有一群熱愛賣弄知識的人,刻意將西歐導入的葡萄酒文化奉為崇敬又高尚的圭臬,使得一般消費者不敢親近,演變成無法自由享受葡萄酒的氛圍吧。這真是令人惋惜。
葡萄酒本來就是在生活中深深扎根的日常飲品。是一種很適合出現在每日的餐桌上,不僅襯托食物美味、妝點團聚時光,也是能讓飲用者放鬆、休息,同時儲備明天活力的庶民飲品。與啤酒、燒酒、日本酒一樣,並不是什麼特別的飲料。
然而,某些人將它當成高價寶石來炒作,強加穿鑿附會的空虛知識,讓葡萄酒逐漸成為稀有的「舶來品」,這類往它身上「貼金」的行為,如果是在距今百年前的鹿鳴館時代也就算了,放在現代來看,實在膚淺又滑稽。
葡萄酒並非東方的傳統飲品,因此在引進的過程中,品味葡萄酒的方式或多或少會因為文化差異出現誤解。這不僅限於葡萄酒,外國的音樂、美術、料理等,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也一樣會發生這種情況。
而這些齟齬、誤解,也因此阻礙了我們自由享受葡萄酒的機會,實在可惜。
我在日本與義大利度過將近40年的時光,並執筆寫下葡萄酒與美食的書。由於工作需求,我曾與各式各樣的人,在各式各樣的地點喝過葡萄酒;在下班後的時光裡,我也很享受隨心選擇想喝的葡萄酒、品味的溫度、使用的酒杯、一起享用的料理,這些完完全全都是按照「當天的心情」決定。「想做什麼就去做」,品味葡萄酒最重要的原則只有這樣而已,除此之外的繁文縟節,根本是多餘的附加之物。
然而,總有一些喜歡強調「形式」的人存在。例如「這款葡萄酒要用這種酒杯喝才對」或是「這款葡萄酒的適飲溫度僅限17℃」「務必在飲用前2小時開瓶」「在品嚐前請先聞聞看它的香氣」等等,真是雞婆。
喝葡萄酒是爲了放鬆、為了享受,希望大家都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喝,不要被各種莫名其妙的規則給框限了。
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適合自己的喝法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為熱騰騰的料理很美味,就強迫怕燙的人吃高溫的料理,這單純只是在找碴而已。無論再怎麼昂貴的料理,若不合那個人的口味就毫無價值。
即使是一瓶要價新台幣3萬元的葡萄酒,也無法收服所有人的味蕾。更何況,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昂貴的葡萄酒就代表好喝、有品味。」就算認為一瓶600元的葡萄酒更好喝,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同樣地,也有人覺得比起米其林3星級餐廳的高級料理,路邊的居酒屋或義式小餐館的料理更美味,不過是如此而已。
此外,葡萄酒和啤酒、日本酒、燒酒、威士忌一樣,有著屬於自己獨有的特徵。事先了解這些特徵,也許會在品飲葡萄酒時派上用場。但是,如果只是一味收集葡萄酒的相關知識,享受賣弄學問的趣味,就如同綜藝節目《小知識之泉》一般,我認為那是「見樹不見林」、反而錯失本質的行為。
對於葡萄酒,掌握必要的知識,剩下的依個人喜好享受就可以了。本書將會為各位介紹那些「必要」且「根本」的部分。
總而言之,如果總是拘泥於葡萄酒的背景知識、等級區別、品味禮儀等,便很難單純感受葡萄酒的樂趣。關於葡萄酒該怎麼喝,請自由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就好,無視那些自以為了不起又寒酸的說教吧。葡萄酒是為了讓人生快樂,使人幸福而存在的。
您也想自由品味葡萄酒嗎?如果本書能為您效勞的話,那真是再榮幸不過了。
宮嶋勳
跳脫「品酒學」框架,盡情享受喝酒的樂趣!
偶爾會聽到有人說「我只是喜歡喝葡萄酒而已,沒有很懂」,也有遇過因為「對葡萄酒一竅不通」而深感慚愧的人。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是個弔詭的現象。葡萄酒是酒精飲料的一種,就像喝其他酒一樣,只是想單純享受喝酒的樂趣,不具備什麼知識也沒關係吧?一般人在喝茶或啤酒時,難道會因為自己「不太懂茶」或是「對啤酒的知識一竅不通」而感到自卑嗎?
但是,為什麼在談到葡萄酒時,就出現了「有必要深入了解」或是「先具備知識才能好好享受」這樣奇妙的誤解呢。
我想很可能是因為,有一群熱愛...
目錄
前言──跳脫「品酒學」框架,盡情享受喝酒的樂趣!
第1章 面對葡萄酒,不需要裝模作樣
從零開始就是最好的開始
――品味葡萄酒,最忌諱裝腔作勢
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葡萄酒行家
拋開既定規則,隨心品味一次
首先,從「喝過」開始
擁有「日常葡萄酒」的幸福
――日常與特殊場合的葡萄酒
「每一口都獨一無二」的魅力
令人「驚喜」的飲品
――品味葡萄酒,先掌握大方向即可
不了解風味來源也沒關係
――欣賞葡萄酒「神祕的一面」
「風土條件」造就特別的葡萄酒
――風土特徵葡萄酒VS.品種特徵葡萄酒
符合當天心情的,就是好酒
你的毒藥,可能是我的蜜糖
葡萄酒指南與葡萄酒的本質
――葡萄酒排名值得參考嗎?
葡萄酒生產者的話,不能照單全收
別被葡萄酒的偉大傳說給唬了
――迎接有葡萄酒的日常
第2章 找出自己專屬的享酒方式
從不同面向品味葡萄酒
――享受風味的變化
――享受香氣
――環境會影響風味
――相信第一印象與直覺
――貫徹自己的品飲風格
「盲品」喝不出來是理所當然的
――會猜酒的人不代表會品酒
――擁有「葡萄酒的絕對音感」的人們
葡萄酒有最佳適飲溫度嗎?
――「紅酒要在室溫下開瓶」的原則已經過時了
――享受注入酒杯之後的口感變化
享受自己的品酒方式,別管他人怎麼說
――向美國前總統川普學習吧!
用你的風格來為餐桌「穿搭」
――猶豫不決時,就選最百搭的酒
――享受料理與酒相遇後的化學反應
――經典搭配以外的迷人組合
――拓展料理與酒的各種可能性
「任性而為」才是正確的品酒心態
――比起專業意見,你想喝什麼更重要
――搭配什麼料理也是自己決定
「餐前酒」是轉換心情的日常光景
――上班族最需要的就是餐前酒
――餐前酒是切換心情的開關
葡萄酒的最佳適飲期
――不同時期飲用的風味變化
――葡萄酒就像人,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魅力
――頂級葡萄酒生產者眼中的適飲期
在家喝葡萄酒的推薦酒款
第3章 邂逅一瓶珍藏的私房葡萄酒
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的喜好」
――最簡單的葡萄酒選擇方式
――珍惜「彷彿被電到」的直覺反應
――培養「看葡萄酒的眼光」
丟掉知識包袱,先喝喝看再說!
具有領袖特質的葡萄酒釀造者
――釀造者、產地、品種間也要考慮契合度
感受「喜好變化」帶來的樂趣
「感覺」不會背叛你
與命定味道相遇!葡萄酒的「聯誼」理論
迫不及待想開瓶時,先選低價的葡萄酒
――為速食社會的葡萄酒默哀
有缺點的葡萄酒才有意思
――令人留戀的95%成熟度
喝遍喜歡的葡萄酒的全部年份
――勃艮第葡萄酒的「職人定價方式」
――葡萄酒的釀造方式會隨著價格設定而改變
昂貴的葡萄酒有何獨特之處?
――「猜猜哪一瓶比較貴?」毫無意義
――葡萄酒越貴越美味,僅限於某個價格區間
――不必追逐高價葡萄酒的理由
第4章 在風味另一側看見的事物
比完美葡萄酒更迷人的是?
――葡萄酒是反映出產地與釀造者的鏡子
去到產地就能理解的「風土條件」
――「假行家」心態衍生的假酒事件
――與其執著品牌,不如相信自己的味覺
風土條件的魔力
――從風土條件來欣賞葡萄酒的「個性」
――凌駕於品種之上的風土特徵信仰
――孕育自艱困風土條件的偉大葡萄酒
美國酒的逆轉勝
――葡萄酒也是「自己沒有的比較好」?
「絕對買到賺到」的葡萄酒
――風土條件就像是葡萄園的「方言」
――風土特徵明確的葡萄酒三聖地
是「天才」還是「怪人」?
――真正有本事的人會知道自己的斤兩
釀造技術的進化
――新葡萄酒的出現
――「古法釀造」值得憧憬嗎?
――無論哪種釀法,先達到基本水準再說
頂級葡萄酒都落到了誰的手上?
――無法輕易跨足的葡萄酒製造業
各國偏好的葡萄酒類型
第5章 為了享受葡萄酒,需要先知道的事
最具代表性的9大葡萄品種
――1夏多內(白酒)
――2白蘇維濃(白酒)
――3麗絲玲(白酒)
――4黑皮諾(紅酒)
――5卡本內・蘇維濃(紅酒)
――6梅洛(紅酒)
――7希哈(紅酒)
――8內比歐露(紅酒)
――9桑嬌維賽(紅酒)
――寫給初次挑選葡萄酒的你
葡萄酒世界並非只有紅酒與白酒
――白葡萄酒與紅葡萄酒
――在一餐中享受紅、白酒的方法
――粉紅酒
――橘酒
――氣泡酒
――甜葡萄酒
該選擇軟木塞蓋還是螺旋瓶蓋?
――儀式感的誘惑
只要有一個葡萄酒杯就夠了
開瓶後的葡萄酒必須盡快喝完?
――沒喝完的葡萄酒保存方法
容器會影響酒的美味度?
斟酒方式與口感的關聯性
葡萄酒的顏色與味道
橡木桶和不鏽鋼儲酒槽的差別
結語──能夠帶來幸福時光的,就是最棒的葡萄酒
索引──本書中登場的葡萄酒一覽表
前言──跳脫「品酒學」框架,盡情享受喝酒的樂趣!
第1章 面對葡萄酒,不需要裝模作樣
從零開始就是最好的開始
――品味葡萄酒,最忌諱裝腔作勢
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葡萄酒行家
拋開既定規則,隨心品味一次
首先,從「喝過」開始
擁有「日常葡萄酒」的幸福
――日常與特殊場合的葡萄酒
「每一口都獨一無二」的魅力
令人「驚喜」的飲品
――品味葡萄酒,先掌握大方向即可
不了解風味來源也沒關係
――欣賞葡萄酒「神祕的一面」
「風土條件」造就特別的葡萄酒
――風土特徵葡萄酒VS.品種特徵葡萄酒
符合當天心情的,就是好酒
你...
商品資料
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2-11-17ISBN/ISSN:978626964278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