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自2015年推動大專校院校務專業管理制度(校務研究)迄今已有七年之歷史,在三年期推動計畫結束後,進一步整合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持續推動,落實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決策文化。本書係由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與國內大學校務研究單位及相關師長合作,以學生學習角度出發,多元蒐集質量化資料並善用校務系統進行整合分析。各校所關注的研究焦點及應用議題皆有所不同,例如探討全英語授課與中文授課對於教學品質沒有統計顯著,但英語授課使用英語比例較高則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越好;入學方式與高中成績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顯著預測力;助學計畫與資源的投入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學生確實有所助益等。本書所涵蓋之研究議題相當多元,不僅體現高等教育校園環境脈絡的差異,也顯示各校迫切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此書的出版,相信能讓校務研究夥伴有更多觀摩交流的機會,作為學術研究人員與政策決策者之參採,建立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治理文化,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貢獻。
作者簡介:
▌周景揚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國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
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第13屆理事長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第九屆常務委員兼召集人
台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第三屆理事長
▌鄭保志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產學深耕總中心執行長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台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第三屆副秘書長
章節試閱
▌節錄自〈高教深耕勵學措施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順利就學之成效分析〉
一、教育機會與階層流動
為何經文不利生們的學業成就如此備受關注?依據教育平等論的觀點,一個人獲得較好的教育,意謂著相對於其他人,在入學與經濟成就上將擁有較大的地位優勢,也將直接影響個人未來的生涯發展(Brighouse & Swift, 2006; Koski & Reich, 2007)。因此,教育成就必須來自於個人的「天賦」或「努力」,不應受到社會階層或其他因素的影響(Swift, 2003)。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國家重要的責任,是確保「教育競賽」的公平(Brighouse & Swift, 2006),學校教育則必須確保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獲得在勞動市場公平競逐的機會(Brighouse & Swift, 2008; 2009)。亦即,在求學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不論種族、性別、階層等因素的差異,均應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與資源;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天賦」與「努力」都相當,但因為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而導致求學過程處於劣勢的學生,必須進行補償式措施,藉由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以矯正這些學生們的處境。
以經濟學的觀點而言,教育是增加代際流動的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要改善社會貧富階層的僵固,平等的教育機會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Brand和Xie(2010)利用美國1979年之全國青年縱向調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NLSY)與1957年之威斯康辛長期追蹤研究(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WLS)兩項大型縱向調查,探討大學教育對於畢業薪資之影響。兩位作者發現,大學教育對薪資之影響效果,在不同的家庭或能力背景的群體間並不相同。研究結果顯示,完成大學學業傾向較低的人(例如:社經背景較為不利或能力較低)若實際完成大學學業,這些學生們的獲益將遠高於社經背景優越的群體。亦即,透過教育,社經背景不利之族群將可達成經濟階級移動(economic mobility)。其後,Bloome、Dyer和Zhou(2018)利用1979年和1997年NLSY進行的分析亦有相似的發現,二位作者的研究結果指出,高等教育的擴張加上教育報酬的增加,使得社經背景不利之學生有機會提升其社會階層,而這也是近年來代間所得彈性未持續擴大的原因之一。因此,作者們建議,相較於關注「有多少人完成了大學學業?」,政府對於教育政策的觀測更應著重的是「誰完成了大學學業?」。
二、影響經文不利生完成學業之負向影響因素
雖然教育被認為是促進機會平等或階級翻身的踏腳石,但過往一系列的文獻均指出,在諸多負向影響因子的干擾下,經文不利生們順利完成學業的過程並不容易。例如:Donnelly(1987)指出,高危險群學生(at-risk students)通常來自低社經背景的家庭,他們的父母教育背景較低,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成就期待也較低。這類學生往往鮮少參加學校活動、與同儕關係不佳,且因在學校缺乏學習成功的經驗,容易出現低自尊的特徵,有較高的機率中途輟學。Mahuteau和Mavromaras(2014)合併2006年澳洲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與澳洲全國青年縱向調查(Longitudinal Survey of Australian Youth, LSAY)兩份資料,探討家庭社經背景(由經濟、社會與文化三面向,所構成之綜合指標)與學校品質對學生退學機率的影響。作者們的結果顯示,較低的家庭社經背景、PISA成績,與就讀學校的品質,均會顯著的增加學生退學的機率;此外,相對於高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低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更容易受環境劣勢的影響,這些學生就讀品質較低的學校時的退學機率為高家庭社經背景學生的2倍。最後,作者們亦透過反事實分析法(counterfactual analysis)推估不同家庭經濟背景之學生,就讀不同學校品質時的退學機率,研究結果顯示,低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若能就讀高品質的學校,這些學生的退學機率將下降1/3。
在台灣的部份,主要的研究結果亦與國外相似。文獻很一致的指出,經文不利生們完成學業的過程,必須受許多負向影響因素的阻礙。例如:謝孟穎(2003)指出,低社經背景家庭之父母在教育功能的覺知、協助與督促子女學習、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提供教育資源的支援等面向,均不及高社經背景家庭的父母。因不同階層的家庭環境所塑造出的「習性」,為學生接受教育時的起始能力,導致了不同社經背景學生之學習成就差異。另外,潘玉龍(2017)針對原住民休退學的分析發現,經濟因素為原住民大學生休退學因素中,重要之影響因子,有12%的原住民大學生因經濟困難導致休學甚至退學,比率高出一般生幾乎一倍之多。謝志龍(2018)指出,經濟不利家庭的學生因為資源上的稀缺,這些學生們的學業成就表現可能較差,向上流動的機會較少,導致停留在貧窮階級的時間將會較長。
綜合上述的文獻顯示,雖然高等教育有助於社會階層流動。但當中的前提是,經文不利生必須能突破家庭社經背景的限制,有機會進入大學並克服逆境當中的影響因子順利取得學位。
三、經文不利學生之協助政策
近年來政府積極地透過各式補助方案,加強經文不利生教育機會之公平性。其中,在大學端入學機制的部份包含:入學考試費用減免、特殊申請入學(例如:國立清華大學自102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增設「旭日組」招生),與特殊選才等。而入學後,協助這些學生安心就學最重要的措施,即是透過學雜費減免、助學與勵學計畫,給予經文不利學生們經濟上的支持。
首先在學雜費減免的部份,此部份主要是依學生之身份別辦理,當中得以減免學雜費之對象包含: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及身心障礙人士子女、特殊境遇家庭之子女或孫子女與原住民等。減免幅度由減免40%學雜費(輕度身心障礙或持鑑定證明者)至減免全部學雜費(低收入戶與重度身心障礙); 原住民學生則依所就讀之學校性質(公立或私立)、學院、學系減免11,000至44,000元(教育部,2020b)。
其次,助學計畫的部份則是以「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為最主要的協助方案。此計畫提出助學金、生活助學金、緊急紓困助學金和住宿優惠等四項來協助學生。當中助學金所著重之對象為,家庭年所得後40%的大專校院學生,並依不同家庭年所得劃分五級,不同層級的學生因就讀學校性質(公立或私立)可扣除全學年學雜費5,000元至35,000元不等的金額(教育部,2020b)。惟助學金與學雜費減免,兩項措施皆符合資格之學生,僅能擇優申請一項。
最後,在勵學計畫的部份,目前最近期的大型計畫,當屬自2018年起辦理之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後稱高教深耕計畫)。政府透過高教深耕計畫項目三「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項目」,鼓勵各大專校院透過「學習取代工讀」的教學與輔導機制,使經文不利生得以同時兼顧課業與生活所需。
綜合上述各項協助措施可知,這些措施主要均是從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夠協助經文不利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從而獲得較好就業機會與競爭力。
▌節錄自〈高教深耕勵學措施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順利就學之成效分析〉
一、教育機會與階層流動
為何經文不利生們的學業成就如此備受關注?依據教育平等論的觀點,一個人獲得較好的教育,意謂著相對於其他人,在入學與經濟成就上將擁有較大的地位優勢,也將直接影響個人未來的生涯發展(Brighouse & Swift, 2006; Koski & Reich, 2007)。因此,教育成就必須來自於個人的「天賦」或「努力」,不應受到社會階層或其他因素的影響(Swift, 2003)。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國家重要的責任,是確保「教育競賽」的公平(Brighouse & Swi...
推薦序
▌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邱皓政
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在西方高等教育體系起源甚早且發展成熟,是美國主流大學治理與校務決策的重要功能與部門,在臺灣的部分大學或許早有類似的業務或單位,但直到近年才獲得普遍重視,主要助力在於教育部於2015年所推動的「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補助26所大專院校發展校務研究工作,延聘專業人員,設置專責機構,並促成「臺灣校務研究專業發展協會」於2016年1月成立,在首任理事長黃榮村教授(前教育部長、現為考試院院長)的帶領下,團結各校力量、組織發展迅速,除了掌握各方資源、發展國際連結,更積極辦理學術研討與研習、支援專業活動,而本書之出版,正是豐碩成果的具體展現。
基本上,校務研究的核心是校務「資料」,而資料是否能夠成為有意義的資訊,提供決策參考,有賴於正確有效的分析。本書所收錄的各篇研究報告,正說明了校務資料透過分析策略所能展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從各文所使用的資料可以得知,校務研究資料的取材皆為各校辦學狀況或學生學習狀態,例如以問卷調查探討學生不同面向的學習滿意度;透過UCAN平台資料分析學生職能發展概況與課程改善重點;英語授課者必須語言與教學能力兼備才能讓教學成效更好等等,雖然研究者的出發點是在各校的校務治理與辦學狀況本身,正因為研究者均具備相當程度的學術背景與研究方法訓練,各研究均採行符合學術研究規範之研究策略,雖然資料型態互異、研究方法不同、統計分析深淺有別,但研究發現除了反映各校的特定背景與研究主題的不同焦點所在,也可以類化推論到有相同脈絡與條件下的校園情境或應用議題,例如多元學習策略對於學習效能有正向的影響;入學方式與高中表現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顯著預測力;助學計畫與資源的投入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學生確實有所助益等等。
本人雖長年投入量化研究與統計方法的研教與專書撰述工作,但也曾經參與大學教務、總務、推廣教育、院系務與校務研究辦公室主管等行政職務,深知校務行政工作的紛雜與挑戰。從校務治理的角度來看,校務研究的目的是在為行政服務而非學術,「研究」的價值與功能在於掌握校園樣態、提供決策參考與實務應用的建議,本書當中的各篇研究不約而同的採行學術論文的典範與程序,除了是研究者個人的訓練與研究需要上的選擇,更能提升研究內容與分析報告的客觀性,避免結論的誤導,提高學術價值,這除了呼應國內外校務研究社群對於專業倫理的要求,也同時符合學術規範,是國內校務研究領域成熟發展的正確之路。
本書的各篇研究都曾經在學術會議或成果發表會上宣讀討論,彙集出版的目的除了分享研究成果,提供校務研究同仁觀摩參考,也可以讓外界瞭解校務研究的具體內容,提供行政管理人員與政策決策者之參採,落實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治理目標,在此除了對於各文作者與相關研究同仁表達感佩之意,也對於協會師長及同仁積極推動專書出版所做出的努力致上敬意。期盼未來能夠繼續看到更多校務研究的論述專書與成果發表出版,一方面嘉惠社群同仁,也能對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貢獻。
▌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邱皓政
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在西方高等教育體系起源甚早且發展成熟,是美國主流大學治理與校務決策的重要功能與部門,在臺灣的部分大學或許早有類似的業務或單位,但直到近年才獲得普遍重視,主要助力在於教育部於2015年所推動的「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補助26所大專院校發展校務研究工作,延聘專業人員,設置專責機構,並促成「臺灣校務研究專業發展協會」於2016年1月成立,在首任理事長黃榮村教授(前教育部長、現為考試院院長)的帶領下,團結各校力量、組織發展迅速,除了掌握...
目錄
序/邱皓政
序/楊志強
高教深耕勵學措施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順利就學之成效分析/林鴻銘、池伯尉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背景、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肆、估計結果
伍、結論與建議
學生系所滿意度模型—以淡江大學為例/鍾志鴻、張德文、曾于庭
壹、緒論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討論與結論
大學生多元學習策略對其學習效能預測效果之探究/魯盈讌、孫國瑋、李建宏
壹、前言
貳、大學生學習策略問卷調查與分析
參、 大學生多元學習策略預測學習效能表現之探析與討論
肆、結論與應用
「全」比較好嗎?「全」英語授課的英語比例對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之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祝若穎、許雅勛、林世昌
壹、前言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研究結果
伍、討論與建議
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南部某大學為例/洪萬吉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資料分析結果
伍、結論
你的學生從何而來?學生來源對招生決策之有效性探究/沈碩彬
壹、緒論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結果與討論
伍、結論與建議
學校課程對職場共通職能影響之研究/黃聖茹、李維鈞
壹、前言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研究結果
伍、結論
序/邱皓政
序/楊志強
高教深耕勵學措施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順利就學之成效分析/林鴻銘、池伯尉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背景、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肆、估計結果
伍、結論與建議
學生系所滿意度模型—以淡江大學為例/鍾志鴻、張德文、曾于庭
壹、緒論
貳、文獻探討
參、研究方法
肆、討論與結論
大學生多元學習策略對其學習效能預測效果之探究/魯盈讌、孫國瑋、李建宏
壹、前言
貳、大學生學習策略問卷調查與分析
參、 大學生多元學習策...
商品資料
出版社: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出版日期:2022-11-25ISBN/ISSN:978626966141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0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