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630
優惠價:79 折,NT$ 497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2
──辛波絲卡誕辰100週年──
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
收錄近百幅珍貴照片及明信片,唯一完整傳記珍藏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廣受全世界讀者喜愛的詩人 辛波絲卡 唯一完整傳記
從為波蘭共產黨謳歌到堅持創作自由
辛波絲卡一生的理想、愛情及生活
林蔚昀│本書譯者
──導讀
鴻鴻|詩人
隱匿|詩人
張芬齡|譯者、詩評家
陳黎|詩人、譯者
──推薦
「所以有這樣一個世界,
它的走勢由我掌握,不受命運影響?
它的時間由字句構成的鎖鏈綁住?
生命都在我的號令下永存?」
1997年,也就是辛波絲卡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一年後,本書的兩位作者安娜‧碧孔特與尤安娜.什切斯納,首次向辛波絲卡提議要為她立傳。辛波絲卡的反應是委婉拒絕,一如她獲獎前的七十三年人生,一直堅守不過度揭露自己的信念。做為波蘭最重要的當代詩人之一,她接受訪談的次數甚至不超過十次。然而,當她見到兩位作者訪談百位以上的友人,不僅熟悉她的詩作,還將她撰寫逾三十年的書評專欄《非指定閱讀》讀得滾瓜爛熟,她致電給兩位作者,告訴她們:「這感覺真糟糕——讀到關於自己的事。但既然兩位已經挖出了這麼多,好吧,那我們就來讓它變得更『精確』。」
於是《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成為辛波絲卡唯一一本親自授權的傳記,從辛波絲卡的家族、文學與編輯生涯,一路寫至詩人辭世。傳記記錄了辛波絲卡節制優雅的一面,像是辛波絲卡一輩子都用筆記本,短則兩三年,長則半世紀去等待一首詩的完成。除此之外,也描寫了辛波絲卡不為人知的一面,以普世的詩作主題知名的她,也曾經是波蘭共產黨的忠貞支持者(而她在此後雖曾公開反省,卻未曾否認這段經歷);她熱愛與朋友玩文字遊戲,喜愛參訪考古博物館,有製作及蒐藏俗氣明信片寄給友人的習慣;她對維梅爾的畫作讚譽有加,深愛蒙田、山謬‧皮普斯的日記;她認為葉蟎是最美麗的生物,還熱切閱讀索引、註釋、引文與參考書目……
做為少數人如其字的作家,這本傳記從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窺見一首詩的誕生與轉化,也體現辛波絲卡一生注重細節、幽默與提倡懷疑精神的世界觀。辛波絲卡的逝世為波蘭文學的某個章節畫下了句點。當我們閱讀這本吸引人的傳記,裡頭充滿了小故事和詩作,以及對旅行和友情的描述,我們可以再一次品嘗到辛波絲卡那個時代的氛圍,見證一位當代最有名的詩人,如何從一名滿腹理想的共產少女蛻變為一名永遠的反對者,亦折射出波蘭詭譎多變的歷史與時代變遷。
本書特色
│辛波絲卡誕辰100周年推出
│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傳記
│收錄詩人生平傳記、軼事與好友回憶、近百張照片、詩作、拼貼畫作品及年表
│由一位詩人的一生看波蘭的共產時代、戒嚴到解嚴開放
作者簡介:
安娜.碧孔特Anna Bikont
心理學碩士,現職報導文學作家及專欄作家。她是團結工聯地下刊物《馬佐夫週報》的共同創辦人,《選舉報》的共同創辦人,她直到今天都還在《選舉報》工作。她有多本著作,如《我們來自葉德瓦布內》(2004年出版,本書的法文版在2011年出版,獲得歐洲圖書獎),她也和尤安娜.什切斯納共同寫作了《雪崩和石頭:共產時代的作家》(2006年出版,在2007年獲得文化基金會大獎)。
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a_Bikont
尤安娜.什切斯納Joanna Szczęsna
波蘭文學碩士,記者。她曾參與「捍衛工人委員會」的抗爭,共同創辦了獨立媒體《訊息公告》和《馬佐夫週報》。她也參與了《選舉報》的創辦。她和安娜.碧孔特共同寫了《辛波絲卡: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好友和夢》(1997)。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年生,臺北人。長年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島》、《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等作。
名人推薦:
時代的孩子——導讀《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
本書譯者/林蔚昀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
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辛波絲卡,〈時代的孩子〉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是辛波絲卡的第一本傳記(一九九七年初版,二〇一二年出了增修版),也應該是最詳實的一本。翻開第一頁,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本傳記好像不應該存在。因為就像傳記作者安娜.碧孔特、尤安娜.什切斯納自己在本書第一段提到的,辛波絲卡從來都不想要一本「深入內裡的傳記」,她極力避免公開談論自己,因為:「在公開場合告解就像是遺失自己靈魂的一部分。你總得留些東西給你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給出去。」她也不談別人的事,原因是:「儘管今日的潮流如此,但我不認為每個和別人共度的時光都可以拿去拍賣。有些時光只有一半屬於我,更重要的是,我不認為我對親友的回憶都已蓋棺論定。」
但另一方面,這本傳記是有獲得辛波絲卡認可的(如果我們可以稱之為認可),辛波絲卡也難得地向兩位作者揭露了許多私事。她一開始不願這麼做,雖然她敬重的人幫兩位作者寫了推薦信,她卻遲遲不肯和她們約時間見面。直到她們在《選舉報》發表了本書第一版的部分內容,畫出辛波絲卡的族譜,刊登了她沒看過的父母照片,這時辛波絲卡才來電說:「這感覺真糟糕——讀到關於自己的事。但既然兩位已經挖出了這麼多,好吧,那我們就來讓它變得更『精確』。而妳們確實把《非指定閱讀》讀得滾瓜爛熟。」
《非指定閱讀》是辛波絲卡和另一位作家沃基米日.馬強哥(Włodzimierz Maciąg,他也是她在《文學生活》的編輯同事)匿名寫的書評專欄。發現傳記主角不願受訪後,兩位作者把側訪的工夫發揮到淋漓盡致,訪問了一百個辛波絲卡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親朋好友,還仔細研讀/研究她的詩作、專欄、連署的文件(甚至找了政治專家從她公開連署的文件分析她的政治立場),別人寫的關於她的評論、新聞,家人和朋友提供的照片,藉此重建了「不為人知」的辛波絲卡,精采程度,像是在看在看壹週刊/鏡週刊的人物專訪合輯。
關於辛波絲卡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所以,藉由《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我們可以發現什麼樣「不為人知」的辛波絲卡?如果用比較流行、比較聳動的寫法,我們可以列出以下「關於辛波絲卡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醒醒吧她沒有妹妹!〈頌讚我妹妹〉其實應該是〈頌讚我姊姊〉,辛波絲卡的姊姊很會煮飯,還會幫辛波絲卡做便當,讓她帶回家吃。」
「辛波絲卡喜歡看哥德小說,也喜歡看連續劇,小時候曾翹課和女同學扮成大人去看《藍天使》。」
「許多人說辛波絲卡有貴族氣質,她爸和她爺爺確實曾經當過貴族的財產管理人,爺爺甚至創造了一套『管理人理論』,寫在他的自傳中。」
「宅女小辛,討厭戶外活動,但可以為了愛,和男友一起去釣魚露營!」
「辛波絲卡喜歡用打油詩和人PK,像是《派對咖孔明》裡面那個Rap擂台賽(原來波蘭人也會吟詩作對)!」
「辛波絲卡喜歡做拼貼明信片,早在迷因出現之前,她就在明信片上做迷因哏圖,她也喜歡蒐集稀奇古怪、俗豔的圖片,和稀奇古怪、俗豔的物品。」
「辛波絲卡的創作風格像張愛玲(精準、節制,冷靜、古典),她當起編輯像林海音(提攜後輩不遺餘力,在言論審查下偷渡一些自由的聲音)。」
「辛波絲卡喜歡喝即食湯包(波蘭也有類似「康寶濃湯」的東西)、吃Pizza和KFC(還會把KFC凍起來慢慢吃),也喜歡做料理「實驗」,如番茄醬加水餃,或把冰了一夜的燉牛肉澆到蕎麥飯上(像是《深夜食堂》的隔夜咖哩?)。」
對辛波絲卡的粉絲來說,光看這些應該就很精采。但也會讓人懷疑:這樣會不會流於八卦呢?難道我們讀傳記就是為了看八卦嗎?應該不是,但也不可否認八卦確實會給人帶來樂趣。雖然辛波絲卡不喜歡別人窺探她的隱私,也不喜歡探人隱私,但她也不諱言,她讀別人的祕密會讀得津津有味,但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的津津有味而有罪惡感。在評論一本傳記時,她寫道:「比較敏感的讀者會同情書中那些已逝(也就是毫無防備能力)的主角們,他們的祕密被我們粗野地貫穿了。然而,這同情不會阻止讀者把整本書讀完。完全相反,他會一氣呵成地讀完,就像那些神經比較大條的讀者。」
但是除了挖掘辛波絲卡的「祕辛」,讀這本傳記還有一些別的樂趣和意義。雖然辛波絲卡認為,詩歌只應該從哲學、語言的角度來分析,詩人的生平和詩作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見她如何與時代對話(或不對話)、如何和時代辯證(或不辯證)。即使她不想為時代所限,她還是時代的孩子。
時代的孩子(們)
和今天「政治歸政治、創作歸創作」的時代氛圍不同,共產時代所有的一切都是政治的,文學創作就是為政治服務(宣揚社會主義、提升人民的階級意識),不能風花雪月(風花雪月會被認為是墮落的中產階級風格),也不能寫得讓普羅大眾看不懂(辛波絲卡就曾經因為一首詩寫得「不知所云」,被文壇群起批鬥)。在這種時代,擁有自己的思想、和別人討論自己的思想是非法的,就像是色情文學一樣淫穢,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辛波絲卡會在一九八三年波蘭戒嚴時期寫下〈對色情文學的看法〉,做為對言論審查、思想控制的嘲諷(當時文學雜誌被禁,這首詩是「發表」在口語雜誌上,也就是聚會朗讀)。在這種「所有你的,我們的,你們的/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的時代,光是堅持做自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不讓文學服膺於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反抗,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辛波絲卡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要遠離政治、遺世獨立。我們別忘了,她曾經加入共產黨(後來退黨了),擔任官方文學雜誌《文學生活》的詩歌版主編十幾年,也寫過哀悼史達林之死的詩,歌頌過列寧,批評過「萬惡的美帝」。關於這段「黑歷史」,辛波絲卡沒有隱瞞或推託「我當時年輕不懂事」,而是說:「我屬於那個信仰共產主義的世代。我曾經相信。而當我不相信了,我就不再寫那樣的詩。」
在《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的第六章〈關於戰後初試啼聲,以及發表詩作〉,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那樣的詩」,如果不說作者的名字,辛波絲卡的忠實讀者可能會認不出這些充滿政治狂熱、完全沒有文學之美的句子出自辛波絲卡筆下,比如:「人們的心臟啊,不要因為膽怯而跳動。/要為憤怒而跳!要為憤怒而跳!」(出自〈關於戰爭罪行的歌〉)或是:「孩子們,我的終點快到了,/我不會長篇大論,讓你們無聊,/請讓我入黨吧,/我想要以共產黨員的身分死去。」(出自〈這就是我們為何活著〉)
不難理解,為什麼辛波絲卡沒有把這個時代寫的詩收入她後來的詩選,因為不管在思想內涵或文學技巧上,它們都無法通過時代的考驗。但從一九五七年的《呼喚雪人》開始,辛波絲卡的詩就褪下了史達林主義的外衣,蛻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情感上冷靜自制、文字精煉、關注個人經驗和個人的獨特性,充滿哲思、不信任極權體制的虛幻烏托邦,也有尖銳又善解人意的幽默和諷刺。雋永的〈布魯各的兩隻猴子〉、〈尚且〉、〈有玩具氣結的靜物畫〉、〈未進行的喜馬拉雅之旅〉都是出自這本詩集。
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一本詩集《自問集》(一九五四)到《呼喚雪人》(一九五七)之間,波蘭發生了很多重要事件,如史達林主義時期結束(一九四七到一九五五,這段時期波蘭充滿政治鬥爭和恐怖清算,有點像我們的白色恐怖)、一九五六年「波茲南六月」(工人上街抗爭「我們要麵包」,結果被政府血腥鎮壓)、一九五六年「十月解凍」(放寬言論自由、發展經濟,但改革失敗,一九七〇年工人再度上街,再次迎來血腥鎮壓)。我們雖然在辛波絲卡的詩中看不到這些事件,但這些事件一定對她思想的轉變產生了影響。波茲南事件兩個月前,她發表了自我清算的〈恢復名譽〉,說:「是時候把頭拿在自己手上了」。多年後,當她談到她的蛻變過程,她說:「我記得,當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傳如何評論所謂的波茲南事件,我們都怒火中燒。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去確認之前那些事件中,被塞給我們的論點是否值得信賴。我們開始思考。」
正如傳記作者所指出的,這邊的「我們」不只是辛波絲卡和她的前夫詩人亞當.沃德克(Adam Włodek,他也曾經是個狂熱的共產主義者,但後來也退黨了),也包涵同樣信仰共產主義的其他年輕作家和詩人。這也是這本書可貴之處——它不只呈現了辛波絲卡身為一個創作者的肖像,也呈現了那個時代的作家群像和日常浮世繪,讓讀者看到當時作家的生活,他們的證詞,他們的沉默,他們的妥協,他們的抵抗。
在第七章〈穀物街上,文學之家裡的婚姻〉中(我個人認為這是本書寫得最好的一章),我們看見作家們如何互相監控,朋友們如何彼此背叛——包括亞當.沃德克,他自動自發寫信給國安單位,舉發另一名作家馬切伊.斯沃姆琴斯基(Maciej Słomczyński),說他可能是外國間諜,後者後來在國安單位的威脅下成了線人,而斯沃姆琴斯基是辛波絲卡的好友/文學導師。我們也看見,作家們如何成了政府的工具,在官方主導的作秀公審中指控被誣陷叛國的神父們。我們看見作家們如何在多年後集體遺忘,談起文學之家,只記得有趣、好玩的小故事,避談自己的政治參與。只有一名作家揚.布昂斯基願意談論當年克拉科夫文學協會的全體會員(包括辛波絲卡)是怎麼簽下這份譴責神父的文件……
看起來似曾相識,不是嗎?我們總以為,外國比我們更勇於面對歷史,比我們更積極做轉型正義(波蘭還有除垢法和去共法呢),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已需要面對的難題。辛波絲卡很反對波蘭的檔案揭祕和除垢法,她從來沒有去看過自己在國家記憶研究院(Instytut Pamięci Narodowej)的監控檔案,認為把檔案從歷史的倉庫中拿出來「會激起一陣煙塵,然後整個社會必須呼吸這些煙塵。」還說「即使是最糟糕的謀殺者、恐怖分子或強暴者,都不會被公開示眾」。
辛波絲卡的立場可受公評、挑戰(她提到加害者的人權,那受害者的呢?),但我們也不能這麼簡單地說她就是反轉型正義。波蘭的社會背景和台灣十分不同,波蘭的右派很討厭左派,看到左派不分青紅皂白就說是共產黨,除垢和去共,很多時候會被政客拿來當作政治鬥爭的手段,或是愛國的證明(只有反共才是愛國,二戰前和二戰時左派愛國者的故事,被右派刻意忽略)。對於曾經加入共產黨、信仰共產主義的作家,右派人士也無法原諒。即使辛波絲卡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很多波蘭人覺得她不值得這個獎,說「她會得獎因為她是女的」(前幾屆都頒給男作家)、還有人說「掌管諾貝爾文學獎的左翼知識分子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個在史達林時代毫無污點的人」(譯註:他們指的是作家茲畢格涅夫.赫伯特[Zbigniew Hebert〕),所以才頒獎給辛波絲卡。但傳記中有提到,一位在共產時代過後批評辛波絲卡的作家,在共產時代也有讚揚她的作品,但這名作家似乎忘了自己寫過什麼。
不過,雖然波蘭的轉型正義有其問題,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不能說「就讓歷史歸歷史」。辛波絲卡過世前立下遺囑,要設立給青年作家/評論家/翻譯的文學獎,而這個獎是以亞當.沃德克命名的(全名「亞當.沃德克文學獎」,Nagroda im. Adama Włodka)。這個獎在波蘭引起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怎麼可以用一個抓耙仔(liàu-pê-á)的名字給文學獎命名?支持者認為,既然是辛波絲卡的遺囑,就要予以尊重,而且亞當.沃德克確實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不能因為這個污點就全盤否認他的成就(這也是辛波絲卡基金會的官方立場,而在傳記中,我們會看見許多作家說亞當的好話,不段重複「亞當是個好人」)。最後,波蘭官方退出協辦這個獎,這個獎第一年停辦,後來復辦,直到今天還在舉辦。
雖然支持者說的也有道理,但還是不禁令人懷疑,用亞當.沃德克做為這個獎的精神領袖,真的好嗎?這個獎除了提供青年創作者高額獎金(2022年的規定寫是三萬塊波蘭幣,約二十萬台幣),鼓勵他們繼續創作,究竟要傳遞給他們什麼樣的價值觀?亞當.沃德克的「功」被記得了,那他的「過」呢?是什麼樣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氛圍,造成了他的「過」?波蘭人能如何改善政治體制和社會,讓這一切不要重現?這些有被討論嗎?還是大家吵完,就被遺忘了?
今天,波蘭左右派鬥爭依舊(就像在辛波絲卡父執輩那個年代),不管對左派還是右派來說,好好地、不帶既定意識形態、實事求是、誠實、抱著理解與同理直視歷史,不迴避其中令人尷尬不安的部分,在今天的波蘭依然是個難題。大家就像〈布魯各的兩隻猴子〉中的那個在考人類史的「我」結結巴巴地掙扎,歷史諷刺地斜睨考生,但卻沒有以輕柔鐵鍊聲提醒答案,或者即使有,大家也沒聽到。
辛波絲卡做為一個記憶的雜物間
不過,除了政治、歷史這些沉重的主題,傳記中也有一些比較輕盈、好玩、可以貼近讀者的篇章。兩位傳記作者寫辛波絲卡的旅行習慣(到哪裡都要帶一個熱水瓶,喜歡去有奇怪地名的地方)、她對朋友堅定不移的愛(她說:「我最珍視的就是友情。這是世上最強烈、最美麗的感情之一。」)、她讀的書(被《文學生活》解雇後,她在總編輯要求下寫了大量書評,很多都是其他人不願評論的書)、她搜集的小東西(毛茸茸的小豬音樂盒、老鷹形狀的摺疊菸灰缸、手骨形狀的原子筆,還有用透明壓克力做的馬桶蓋,裡面鑲著鐵絲)。書中也有寫到譯者如何翻譯她的作品(這對譯者應該很有參考價值,但很可惜,裡面沒有談到亞洲語言的翻譯,只有歐美的),還有談到她的編輯工作(看到讀者不斷來質問:「為什麼沒有刊登我的詩!」編輯朋友應該很有感)。
閱讀《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我們也可以更了解辛波絲卡的創作。我們看到她的前輩作家和同代人對她的影響(比如,她多年的伴侶康奈爾.菲力普維奇〔Kornel Filipowicz〕就對她的思考方式及創作影響深遠),也看到時代如何在她身上、在她的創作中留下印記,看到她如何回應她的時代,又如何試圖從中掙脫,超越時代。
雖然辛波絲卡和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居民一樣都要曠日廢時地排隊買東西(這是共產時代的全民運動)和處理小事(約了水電工,要兩個星期才會來,貼個壁紙也要花上好幾個月,因為缺乏物資和人力),但她的詩中很少出現當時的悲慘現實,辛波絲卡如此解釋她的選擇:「我認識一些很聰明、很善良的人,他們把所有的智慧都花在思考哥穆爾卡昨天說了什麼,明天吉瑞克會說什麼上頭(譯註:這兩位都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他們把僅只一次的人生都封閉在這擁擠得可憐的視野中了。所以我試著寫可以突破這個視野的詩。」由此我們可看出,辛波絲卡的抽離現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試圖在現實的陰溝中,抬起頭來看星空。
辛波絲卡很早就顯露出自己關注的主題(生命、愛、死亡、人類命運的悲哀與希望),後來也一直回到這些主題。在一首十九歲的少作〈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中,她寫道:
這一切並不新鮮,都已發生過。
依舊日升日落。
(⋯⋯)
而大戰也不特殊,
該隱和亞伯一開始就這麼做了⋯⋯
所有的人——只要活著,
就會爭戰。現在他們還在這麼做。
(⋯⋯)
總會有人死亡,有人出生,
人們總是邊抱怨邊去上學。
總會因為作業做得不好,
而在學校或家裡挨打⋯⋯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出自《傳道書》(Ecclesiastes)。半世紀後,辛波絲卡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演講中再次回到這個主題:「但之後我會握住他的手說:『傳道者,你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你自己就是在太陽底下出生的新鮮人啊。而你寫下的詩在太陽底下也是新的,因為在你之前沒有人寫過。所有你在太陽底下的讀者也是新的(⋯⋯)除此之外我想問你,傳道者,你想在太陽底下創作什麼新作?(⋯⋯)你應該不會說『我想寫的已經寫完了,我沒有什麼想添加的』吧?世界上沒有一個詩人會說這種話。』」後來辛波絲卡告訴兩位作者,其實她本來想寫一首關於傳道者的詩,但沒有寫成,於是把它變成講稿的一部分。
許多年輕創作者會擔心「我想寫的別人已經寫過了、可以說的已經說過了」,於是不敢放手創作。但另一些年輕創作者會覺得自己的經驗和創作是獨一無二的,於是不肯花時間心力淬鍊創作。辛波絲卡的經驗告訴我們:天分不是一切,經驗也不是一切,每個人當然都有其獨特性,但是也要花時間、精神去淬鍊、打磨作品。辛波絲卡傳世的作品只有兩百多首,但她說:「我會把詩作留在抽屜很長一段時間,反覆斟酌。我寫下的詩真的比人們想像的多,只是它們多半的歸宿是垃圾桶。」
所以,其實創作者可以抱著更平實的態度面對創作,不用太自傲,也不用過度自卑。創作者的記憶和人生就像是個堆滿「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的雜物間,有好事、壞事、恐懼、愉悅、悲傷、創傷、矛盾,也有躲在暗處的怪物。創作者的工作,就是拾荒,整理龐雜的情緒和經驗,從這些雜物間抽出有價值的東西,花一輩子去淬鍊,把花和垃圾分開,在灰燼中看見鑽石,或在垃圾中看見花。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也像雜物間,十分豐富,但有些地方太瑣碎(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特色,連辛波絲卡去參加誰誰誰的喬遷party都要講),有些地方避重就輕(比如關於作家們如何面對共產黑歷史的部分,作者還是對他們太溫柔了,沒有壹週刊或鏡週刊的犀利)。但如果讀者慢下來,就可以欣賞到非常多有趣的小細節,也會發現意外的珍寶(或不小心遇見怪物,或灰塵)。
希望,大家在這雜物間逛得愉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5折34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0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2 |
4折 | 2 |
5折 | 6 |
6折 | 3 |
7折 | 6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79 折, NT$ 497 NT$ 63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2
──辛波絲卡誕辰100週年──
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
收錄近百幅珍貴照片及明信片,唯一完整傳記珍藏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廣受全世界讀者喜愛的詩人 辛波絲卡 唯一完整傳記
從為波蘭共產黨謳歌到堅持創作自由
辛波絲卡一生的理想、愛情及生活
林蔚昀│本書譯者
──導讀
鴻鴻|詩人
隱匿|詩人
張芬齡|譯者、詩評家
陳黎|詩人、譯者
──推薦
「所以有這樣一個世界,
它的走勢由我掌握,不受命運影響?
它的時間由字句構成的鎖鏈綁住?
生命都在我的號令下永存?」
1997年,也就是辛波絲卡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一年後,本書的兩位作者安娜‧碧孔特與尤安娜.什切斯納,首次向辛波絲卡提議要為她立傳。辛波絲卡的反應是委婉拒絕,一如她獲獎前的七十三年人生,一直堅守不過度揭露自己的信念。做為波蘭最重要的當代詩人之一,她接受訪談的次數甚至不超過十次。然而,當她見到兩位作者訪談百位以上的友人,不僅熟悉她的詩作,還將她撰寫逾三十年的書評專欄《非指定閱讀》讀得滾瓜爛熟,她致電給兩位作者,告訴她們:「這感覺真糟糕——讀到關於自己的事。但既然兩位已經挖出了這麼多,好吧,那我們就來讓它變得更『精確』。」
於是《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成為辛波絲卡唯一一本親自授權的傳記,從辛波絲卡的家族、文學與編輯生涯,一路寫至詩人辭世。傳記記錄了辛波絲卡節制優雅的一面,像是辛波絲卡一輩子都用筆記本,短則兩三年,長則半世紀去等待一首詩的完成。除此之外,也描寫了辛波絲卡不為人知的一面,以普世的詩作主題知名的她,也曾經是波蘭共產黨的忠貞支持者(而她在此後雖曾公開反省,卻未曾否認這段經歷);她熱愛與朋友玩文字遊戲,喜愛參訪考古博物館,有製作及蒐藏俗氣明信片寄給友人的習慣;她對維梅爾的畫作讚譽有加,深愛蒙田、山謬‧皮普斯的日記;她認為葉蟎是最美麗的生物,還熱切閱讀索引、註釋、引文與參考書目……
做為少數人如其字的作家,這本傳記從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窺見一首詩的誕生與轉化,也體現辛波絲卡一生注重細節、幽默與提倡懷疑精神的世界觀。辛波絲卡的逝世為波蘭文學的某個章節畫下了句點。當我們閱讀這本吸引人的傳記,裡頭充滿了小故事和詩作,以及對旅行和友情的描述,我們可以再一次品嘗到辛波絲卡那個時代的氛圍,見證一位當代最有名的詩人,如何從一名滿腹理想的共產少女蛻變為一名永遠的反對者,亦折射出波蘭詭譎多變的歷史與時代變遷。
本書特色
│辛波絲卡誕辰100周年推出
│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傳記
│收錄詩人生平傳記、軼事與好友回憶、近百張照片、詩作、拼貼畫作品及年表
│由一位詩人的一生看波蘭的共產時代、戒嚴到解嚴開放
作者簡介:
安娜.碧孔特Anna Bikont
心理學碩士,現職報導文學作家及專欄作家。她是團結工聯地下刊物《馬佐夫週報》的共同創辦人,《選舉報》的共同創辦人,她直到今天都還在《選舉報》工作。她有多本著作,如《我們來自葉德瓦布內》(2004年出版,本書的法文版在2011年出版,獲得歐洲圖書獎),她也和尤安娜.什切斯納共同寫作了《雪崩和石頭:共產時代的作家》(2006年出版,在2007年獲得文化基金會大獎)。
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a_Bikont
尤安娜.什切斯納Joanna Szczęsna
波蘭文學碩士,記者。她曾參與「捍衛工人委員會」的抗爭,共同創辦了獨立媒體《訊息公告》和《馬佐夫週報》。她也參與了《選舉報》的創辦。她和安娜.碧孔特共同寫了《辛波絲卡: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好友和夢》(1997)。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年生,臺北人。長年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島》、《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等作。
名人推薦:
時代的孩子——導讀《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
本書譯者/林蔚昀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
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辛波絲卡,〈時代的孩子〉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是辛波絲卡的第一本傳記(一九九七年初版,二〇一二年出了增修版),也應該是最詳實的一本。翻開第一頁,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本傳記好像不應該存在。因為就像傳記作者安娜.碧孔特、尤安娜.什切斯納自己在本書第一段提到的,辛波絲卡從來都不想要一本「深入內裡的傳記」,她極力避免公開談論自己,因為:「在公開場合告解就像是遺失自己靈魂的一部分。你總得留些東西給你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給出去。」她也不談別人的事,原因是:「儘管今日的潮流如此,但我不認為每個和別人共度的時光都可以拿去拍賣。有些時光只有一半屬於我,更重要的是,我不認為我對親友的回憶都已蓋棺論定。」
但另一方面,這本傳記是有獲得辛波絲卡認可的(如果我們可以稱之為認可),辛波絲卡也難得地向兩位作者揭露了許多私事。她一開始不願這麼做,雖然她敬重的人幫兩位作者寫了推薦信,她卻遲遲不肯和她們約時間見面。直到她們在《選舉報》發表了本書第一版的部分內容,畫出辛波絲卡的族譜,刊登了她沒看過的父母照片,這時辛波絲卡才來電說:「這感覺真糟糕——讀到關於自己的事。但既然兩位已經挖出了這麼多,好吧,那我們就來讓它變得更『精確』。而妳們確實把《非指定閱讀》讀得滾瓜爛熟。」
《非指定閱讀》是辛波絲卡和另一位作家沃基米日.馬強哥(Włodzimierz Maciąg,他也是她在《文學生活》的編輯同事)匿名寫的書評專欄。發現傳記主角不願受訪後,兩位作者把側訪的工夫發揮到淋漓盡致,訪問了一百個辛波絲卡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親朋好友,還仔細研讀/研究她的詩作、專欄、連署的文件(甚至找了政治專家從她公開連署的文件分析她的政治立場),別人寫的關於她的評論、新聞,家人和朋友提供的照片,藉此重建了「不為人知」的辛波絲卡,精采程度,像是在看在看壹週刊/鏡週刊的人物專訪合輯。
關於辛波絲卡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所以,藉由《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我們可以發現什麼樣「不為人知」的辛波絲卡?如果用比較流行、比較聳動的寫法,我們可以列出以下「關於辛波絲卡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醒醒吧她沒有妹妹!〈頌讚我妹妹〉其實應該是〈頌讚我姊姊〉,辛波絲卡的姊姊很會煮飯,還會幫辛波絲卡做便當,讓她帶回家吃。」
「辛波絲卡喜歡看哥德小說,也喜歡看連續劇,小時候曾翹課和女同學扮成大人去看《藍天使》。」
「許多人說辛波絲卡有貴族氣質,她爸和她爺爺確實曾經當過貴族的財產管理人,爺爺甚至創造了一套『管理人理論』,寫在他的自傳中。」
「宅女小辛,討厭戶外活動,但可以為了愛,和男友一起去釣魚露營!」
「辛波絲卡喜歡用打油詩和人PK,像是《派對咖孔明》裡面那個Rap擂台賽(原來波蘭人也會吟詩作對)!」
「辛波絲卡喜歡做拼貼明信片,早在迷因出現之前,她就在明信片上做迷因哏圖,她也喜歡蒐集稀奇古怪、俗豔的圖片,和稀奇古怪、俗豔的物品。」
「辛波絲卡的創作風格像張愛玲(精準、節制,冷靜、古典),她當起編輯像林海音(提攜後輩不遺餘力,在言論審查下偷渡一些自由的聲音)。」
「辛波絲卡喜歡喝即食湯包(波蘭也有類似「康寶濃湯」的東西)、吃Pizza和KFC(還會把KFC凍起來慢慢吃),也喜歡做料理「實驗」,如番茄醬加水餃,或把冰了一夜的燉牛肉澆到蕎麥飯上(像是《深夜食堂》的隔夜咖哩?)。」
對辛波絲卡的粉絲來說,光看這些應該就很精采。但也會讓人懷疑:這樣會不會流於八卦呢?難道我們讀傳記就是為了看八卦嗎?應該不是,但也不可否認八卦確實會給人帶來樂趣。雖然辛波絲卡不喜歡別人窺探她的隱私,也不喜歡探人隱私,但她也不諱言,她讀別人的祕密會讀得津津有味,但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的津津有味而有罪惡感。在評論一本傳記時,她寫道:「比較敏感的讀者會同情書中那些已逝(也就是毫無防備能力)的主角們,他們的祕密被我們粗野地貫穿了。然而,這同情不會阻止讀者把整本書讀完。完全相反,他會一氣呵成地讀完,就像那些神經比較大條的讀者。」
但是除了挖掘辛波絲卡的「祕辛」,讀這本傳記還有一些別的樂趣和意義。雖然辛波絲卡認為,詩歌只應該從哲學、語言的角度來分析,詩人的生平和詩作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見她如何與時代對話(或不對話)、如何和時代辯證(或不辯證)。即使她不想為時代所限,她還是時代的孩子。
時代的孩子(們)
和今天「政治歸政治、創作歸創作」的時代氛圍不同,共產時代所有的一切都是政治的,文學創作就是為政治服務(宣揚社會主義、提升人民的階級意識),不能風花雪月(風花雪月會被認為是墮落的中產階級風格),也不能寫得讓普羅大眾看不懂(辛波絲卡就曾經因為一首詩寫得「不知所云」,被文壇群起批鬥)。在這種時代,擁有自己的思想、和別人討論自己的思想是非法的,就像是色情文學一樣淫穢,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辛波絲卡會在一九八三年波蘭戒嚴時期寫下〈對色情文學的看法〉,做為對言論審查、思想控制的嘲諷(當時文學雜誌被禁,這首詩是「發表」在口語雜誌上,也就是聚會朗讀)。在這種「所有你的,我們的,你們的/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的時代,光是堅持做自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不讓文學服膺於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反抗,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辛波絲卡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要遠離政治、遺世獨立。我們別忘了,她曾經加入共產黨(後來退黨了),擔任官方文學雜誌《文學生活》的詩歌版主編十幾年,也寫過哀悼史達林之死的詩,歌頌過列寧,批評過「萬惡的美帝」。關於這段「黑歷史」,辛波絲卡沒有隱瞞或推託「我當時年輕不懂事」,而是說:「我屬於那個信仰共產主義的世代。我曾經相信。而當我不相信了,我就不再寫那樣的詩。」
在《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的第六章〈關於戰後初試啼聲,以及發表詩作〉,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那樣的詩」,如果不說作者的名字,辛波絲卡的忠實讀者可能會認不出這些充滿政治狂熱、完全沒有文學之美的句子出自辛波絲卡筆下,比如:「人們的心臟啊,不要因為膽怯而跳動。/要為憤怒而跳!要為憤怒而跳!」(出自〈關於戰爭罪行的歌〉)或是:「孩子們,我的終點快到了,/我不會長篇大論,讓你們無聊,/請讓我入黨吧,/我想要以共產黨員的身分死去。」(出自〈這就是我們為何活著〉)
不難理解,為什麼辛波絲卡沒有把這個時代寫的詩收入她後來的詩選,因為不管在思想內涵或文學技巧上,它們都無法通過時代的考驗。但從一九五七年的《呼喚雪人》開始,辛波絲卡的詩就褪下了史達林主義的外衣,蛻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情感上冷靜自制、文字精煉、關注個人經驗和個人的獨特性,充滿哲思、不信任極權體制的虛幻烏托邦,也有尖銳又善解人意的幽默和諷刺。雋永的〈布魯各的兩隻猴子〉、〈尚且〉、〈有玩具氣結的靜物畫〉、〈未進行的喜馬拉雅之旅〉都是出自這本詩集。
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一本詩集《自問集》(一九五四)到《呼喚雪人》(一九五七)之間,波蘭發生了很多重要事件,如史達林主義時期結束(一九四七到一九五五,這段時期波蘭充滿政治鬥爭和恐怖清算,有點像我們的白色恐怖)、一九五六年「波茲南六月」(工人上街抗爭「我們要麵包」,結果被政府血腥鎮壓)、一九五六年「十月解凍」(放寬言論自由、發展經濟,但改革失敗,一九七〇年工人再度上街,再次迎來血腥鎮壓)。我們雖然在辛波絲卡的詩中看不到這些事件,但這些事件一定對她思想的轉變產生了影響。波茲南事件兩個月前,她發表了自我清算的〈恢復名譽〉,說:「是時候把頭拿在自己手上了」。多年後,當她談到她的蛻變過程,她說:「我記得,當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傳如何評論所謂的波茲南事件,我們都怒火中燒。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去確認之前那些事件中,被塞給我們的論點是否值得信賴。我們開始思考。」
正如傳記作者所指出的,這邊的「我們」不只是辛波絲卡和她的前夫詩人亞當.沃德克(Adam Włodek,他也曾經是個狂熱的共產主義者,但後來也退黨了),也包涵同樣信仰共產主義的其他年輕作家和詩人。這也是這本書可貴之處——它不只呈現了辛波絲卡身為一個創作者的肖像,也呈現了那個時代的作家群像和日常浮世繪,讓讀者看到當時作家的生活,他們的證詞,他們的沉默,他們的妥協,他們的抵抗。
在第七章〈穀物街上,文學之家裡的婚姻〉中(我個人認為這是本書寫得最好的一章),我們看見作家們如何互相監控,朋友們如何彼此背叛——包括亞當.沃德克,他自動自發寫信給國安單位,舉發另一名作家馬切伊.斯沃姆琴斯基(Maciej Słomczyński),說他可能是外國間諜,後者後來在國安單位的威脅下成了線人,而斯沃姆琴斯基是辛波絲卡的好友/文學導師。我們也看見,作家們如何成了政府的工具,在官方主導的作秀公審中指控被誣陷叛國的神父們。我們看見作家們如何在多年後集體遺忘,談起文學之家,只記得有趣、好玩的小故事,避談自己的政治參與。只有一名作家揚.布昂斯基願意談論當年克拉科夫文學協會的全體會員(包括辛波絲卡)是怎麼簽下這份譴責神父的文件……
看起來似曾相識,不是嗎?我們總以為,外國比我們更勇於面對歷史,比我們更積極做轉型正義(波蘭還有除垢法和去共法呢),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已需要面對的難題。辛波絲卡很反對波蘭的檔案揭祕和除垢法,她從來沒有去看過自己在國家記憶研究院(Instytut Pamięci Narodowej)的監控檔案,認為把檔案從歷史的倉庫中拿出來「會激起一陣煙塵,然後整個社會必須呼吸這些煙塵。」還說「即使是最糟糕的謀殺者、恐怖分子或強暴者,都不會被公開示眾」。
辛波絲卡的立場可受公評、挑戰(她提到加害者的人權,那受害者的呢?),但我們也不能這麼簡單地說她就是反轉型正義。波蘭的社會背景和台灣十分不同,波蘭的右派很討厭左派,看到左派不分青紅皂白就說是共產黨,除垢和去共,很多時候會被政客拿來當作政治鬥爭的手段,或是愛國的證明(只有反共才是愛國,二戰前和二戰時左派愛國者的故事,被右派刻意忽略)。對於曾經加入共產黨、信仰共產主義的作家,右派人士也無法原諒。即使辛波絲卡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很多波蘭人覺得她不值得這個獎,說「她會得獎因為她是女的」(前幾屆都頒給男作家)、還有人說「掌管諾貝爾文學獎的左翼知識分子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個在史達林時代毫無污點的人」(譯註:他們指的是作家茲畢格涅夫.赫伯特[Zbigniew Hebert〕),所以才頒獎給辛波絲卡。但傳記中有提到,一位在共產時代過後批評辛波絲卡的作家,在共產時代也有讚揚她的作品,但這名作家似乎忘了自己寫過什麼。
不過,雖然波蘭的轉型正義有其問題,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不能說「就讓歷史歸歷史」。辛波絲卡過世前立下遺囑,要設立給青年作家/評論家/翻譯的文學獎,而這個獎是以亞當.沃德克命名的(全名「亞當.沃德克文學獎」,Nagroda im. Adama Włodka)。這個獎在波蘭引起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怎麼可以用一個抓耙仔(liàu-pê-á)的名字給文學獎命名?支持者認為,既然是辛波絲卡的遺囑,就要予以尊重,而且亞當.沃德克確實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不能因為這個污點就全盤否認他的成就(這也是辛波絲卡基金會的官方立場,而在傳記中,我們會看見許多作家說亞當的好話,不段重複「亞當是個好人」)。最後,波蘭官方退出協辦這個獎,這個獎第一年停辦,後來復辦,直到今天還在舉辦。
雖然支持者說的也有道理,但還是不禁令人懷疑,用亞當.沃德克做為這個獎的精神領袖,真的好嗎?這個獎除了提供青年創作者高額獎金(2022年的規定寫是三萬塊波蘭幣,約二十萬台幣),鼓勵他們繼續創作,究竟要傳遞給他們什麼樣的價值觀?亞當.沃德克的「功」被記得了,那他的「過」呢?是什麼樣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氛圍,造成了他的「過」?波蘭人能如何改善政治體制和社會,讓這一切不要重現?這些有被討論嗎?還是大家吵完,就被遺忘了?
今天,波蘭左右派鬥爭依舊(就像在辛波絲卡父執輩那個年代),不管對左派還是右派來說,好好地、不帶既定意識形態、實事求是、誠實、抱著理解與同理直視歷史,不迴避其中令人尷尬不安的部分,在今天的波蘭依然是個難題。大家就像〈布魯各的兩隻猴子〉中的那個在考人類史的「我」結結巴巴地掙扎,歷史諷刺地斜睨考生,但卻沒有以輕柔鐵鍊聲提醒答案,或者即使有,大家也沒聽到。
辛波絲卡做為一個記憶的雜物間
不過,除了政治、歷史這些沉重的主題,傳記中也有一些比較輕盈、好玩、可以貼近讀者的篇章。兩位傳記作者寫辛波絲卡的旅行習慣(到哪裡都要帶一個熱水瓶,喜歡去有奇怪地名的地方)、她對朋友堅定不移的愛(她說:「我最珍視的就是友情。這是世上最強烈、最美麗的感情之一。」)、她讀的書(被《文學生活》解雇後,她在總編輯要求下寫了大量書評,很多都是其他人不願評論的書)、她搜集的小東西(毛茸茸的小豬音樂盒、老鷹形狀的摺疊菸灰缸、手骨形狀的原子筆,還有用透明壓克力做的馬桶蓋,裡面鑲著鐵絲)。書中也有寫到譯者如何翻譯她的作品(這對譯者應該很有參考價值,但很可惜,裡面沒有談到亞洲語言的翻譯,只有歐美的),還有談到她的編輯工作(看到讀者不斷來質問:「為什麼沒有刊登我的詩!」編輯朋友應該很有感)。
閱讀《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我們也可以更了解辛波絲卡的創作。我們看到她的前輩作家和同代人對她的影響(比如,她多年的伴侶康奈爾.菲力普維奇〔Kornel Filipowicz〕就對她的思考方式及創作影響深遠),也看到時代如何在她身上、在她的創作中留下印記,看到她如何回應她的時代,又如何試圖從中掙脫,超越時代。
雖然辛波絲卡和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居民一樣都要曠日廢時地排隊買東西(這是共產時代的全民運動)和處理小事(約了水電工,要兩個星期才會來,貼個壁紙也要花上好幾個月,因為缺乏物資和人力),但她的詩中很少出現當時的悲慘現實,辛波絲卡如此解釋她的選擇:「我認識一些很聰明、很善良的人,他們把所有的智慧都花在思考哥穆爾卡昨天說了什麼,明天吉瑞克會說什麼上頭(譯註:這兩位都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他們把僅只一次的人生都封閉在這擁擠得可憐的視野中了。所以我試著寫可以突破這個視野的詩。」由此我們可看出,辛波絲卡的抽離現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試圖在現實的陰溝中,抬起頭來看星空。
辛波絲卡很早就顯露出自己關注的主題(生命、愛、死亡、人類命運的悲哀與希望),後來也一直回到這些主題。在一首十九歲的少作〈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中,她寫道:
這一切並不新鮮,都已發生過。
依舊日升日落。
(⋯⋯)
而大戰也不特殊,
該隱和亞伯一開始就這麼做了⋯⋯
所有的人——只要活著,
就會爭戰。現在他們還在這麼做。
(⋯⋯)
總會有人死亡,有人出生,
人們總是邊抱怨邊去上學。
總會因為作業做得不好,
而在學校或家裡挨打⋯⋯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出自《傳道書》(Ecclesiastes)。半世紀後,辛波絲卡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演講中再次回到這個主題:「但之後我會握住他的手說:『傳道者,你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你自己就是在太陽底下出生的新鮮人啊。而你寫下的詩在太陽底下也是新的,因為在你之前沒有人寫過。所有你在太陽底下的讀者也是新的(⋯⋯)除此之外我想問你,傳道者,你想在太陽底下創作什麼新作?(⋯⋯)你應該不會說『我想寫的已經寫完了,我沒有什麼想添加的』吧?世界上沒有一個詩人會說這種話。』」後來辛波絲卡告訴兩位作者,其實她本來想寫一首關於傳道者的詩,但沒有寫成,於是把它變成講稿的一部分。
許多年輕創作者會擔心「我想寫的別人已經寫過了、可以說的已經說過了」,於是不敢放手創作。但另一些年輕創作者會覺得自己的經驗和創作是獨一無二的,於是不肯花時間心力淬鍊創作。辛波絲卡的經驗告訴我們:天分不是一切,經驗也不是一切,每個人當然都有其獨特性,但是也要花時間、精神去淬鍊、打磨作品。辛波絲卡傳世的作品只有兩百多首,但她說:「我會把詩作留在抽屜很長一段時間,反覆斟酌。我寫下的詩真的比人們想像的多,只是它們多半的歸宿是垃圾桶。」
所以,其實創作者可以抱著更平實的態度面對創作,不用太自傲,也不用過度自卑。創作者的記憶和人生就像是個堆滿「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的雜物間,有好事、壞事、恐懼、愉悅、悲傷、創傷、矛盾,也有躲在暗處的怪物。創作者的工作,就是拾荒,整理龐雜的情緒和經驗,從這些雜物間抽出有價值的東西,花一輩子去淬鍊,把花和垃圾分開,在灰燼中看見鑽石,或在垃圾中看見花。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也像雜物間,十分豐富,但有些地方太瑣碎(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特色,連辛波絲卡去參加誰誰誰的喬遷party都要講),有些地方避重就輕(比如關於作家們如何面對共產黑歷史的部分,作者還是對他們太溫柔了,沒有壹週刊或鏡週刊的犀利)。但如果讀者慢下來,就可以欣賞到非常多有趣的小細節,也會發現意外的珍寶(或不小心遇見怪物,或灰塵)。
希望,大家在這雜物間逛得愉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0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2 |
4折 | 2 |
5折 | 6 |
6折 | 3 |
7折 | 6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5折34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