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威廉.克南二世慈善信託傑出教授(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著有《英格蘭屬性的概念:英格蘭文化、民族身份、社會思想》(The Idea of Englishness: English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Thought)、《從後工業到後現代的社會:當代世界新論》(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New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一九八九:革命概念與理想》(1989: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Ideals)。
不列顛海外帝國是英格蘭/不列顛自家帝國的延續;在家裡建造的不列顛身分已經準備加工出口。(參照,西班牙將在半島的收復失地運動,與征服並定居美洲一事相連。)這就是論述不列顛帝國極為重要的著作──約翰.西利(Sir John Seeley)《英格蘭的擴張》(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1883)當中的主題。該書內涵底下討論「大不列顛」的概念精華。如同熱烈支持該書的C.P.盧卡斯表示,作者認為「大不列顛在極大的規模上重複自己的歷史,並擴大為聯邦(Commonwealth),其中所有生命元素,以胚胎形式或以活生生的生命,在老的國家已經存在」(in Lee 2004: 129)。這個引人入勝的觀點有自己的問題以及限制,但仍表達出不列顛帝國根本的真理與許多人看待這個帝國的方式,無論自家或殖民地的人。
愛爾蘭是兩個帝國之間的中界。愛爾蘭常順著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話,說他們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殖民地」(Marx and Engels 1972: 83)。既然愛爾蘭在十二世紀被征服並殖民,顯然屬於首波英格蘭帝國主義。十六世紀末與十七世紀上半出現第二波殖民,包括阿爾斯特(Ulster)與第二次征服,時間正好吻合英格蘭人開始在海外的美洲定居。這兩個過程時間上的巧合,以及某些雷同的殖民方式,自然促使許多人尋找兩者之間的關聯。愛爾蘭似乎同屬第一個帝國與第二個帝國(在海外)。尼爾.弗格森說:「愛爾蘭是不列顛殖民的實驗室,而阿爾斯特是殖民的原型。」(Ferguson 2004: 57)
本書《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 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原書名直譯為「帝國視野」),原於二○一七年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刊行,曾獲得二○一八年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之巴林頓.摩爾圖書獎(Barrington Moore Book Award)等學術榮譽。本書主要透過梳理鄂圖曼、哈布斯堡、俄羅斯/蘇維埃、不列顛、法蘭西這五大帝國的政權性質以及歷史發展(編註:因考量篇幅與重要性,中文副書名納入第二章羅馬帝國,以六個帝國標明本書自羅馬起始、法蘭西帝國而終的脈絡),從而歸納各種帝國的不同類型,並比較異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雖主要聚焦歷史議題以探討帝國的概念,但就論證分析與組織結構而言,卻並非同一般著眼於個案精細考證的實證史學著作,而是嘗試透過歸納比較不同的歐亞政權,總結「陸地」、「海洋」等不同帝國類型,以進一步探討「多元帝國」與「統一民族」之間的辯證關係……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威廉.克南二世慈善信託傑出教授(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著有《英格蘭屬性的概念:英格蘭文化、民族身份、社會思想》(The Idea of Englishness: English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Thought)、《從後工業到後現代的社會:當代世界新論》(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New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一九八九:革命概念與理想》(1989: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Ideals)。
不列顛海外帝國是英格蘭/不列顛自家帝國的延續;在家裡建造的不列顛身分已經準備加工出口。(參照,西班牙將在半島的收復失地運動,與征服並定居美洲一事相連。)這就是論述不列顛帝國極為重要的著作──約翰.西利(Sir John Seeley)《英格蘭的擴張》(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1883)當中的主題。該書內涵底下討論「大不列顛」的概念精華。如同熱烈支持該書的C.P.盧卡斯表示,作者認為「大不列顛在極大的規模上重複自己的歷史,並擴大為聯邦(Commonwealth),其中所有生命元素,以胚胎形式或以活生生的生命,在老的國家已經存在」(in Lee 2004: 129)。這個引人入勝的觀點有自己的問題以及限制,但仍表達出不列顛帝國根本的真理與許多人看待這個帝國的方式,無論自家或殖民地的人。
愛爾蘭是兩個帝國之間的中界。愛爾蘭常順著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話,說他們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殖民地」(Marx and Engels 1972: 83)。既然愛爾蘭在十二世紀被征服並殖民,顯然屬於首波英格蘭帝國主義。十六世紀末與十七世紀上半出現第二波殖民,包括阿爾斯特(Ulster)與第二次征服,時間正好吻合英格蘭人開始在海外的美洲定居。這兩個過程時間上的巧合,以及某些雷同的殖民方式,自然促使許多人尋找兩者之間的關聯。愛爾蘭似乎同屬第一個帝國與第二個帝國(在海外)。尼爾.弗格森說:「愛爾蘭是不列顛殖民的實驗室,而阿爾斯特是殖民的原型。」(Ferguson 2004: 57)
本書《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 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原書名直譯為「帝國視野」),原於二○一七年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刊行,曾獲得二○一八年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之巴林頓.摩爾圖書獎(Barrington Moore Book Award)等學術榮譽。本書主要透過梳理鄂圖曼、哈布斯堡、俄羅斯/蘇維埃、不列顛、法蘭西這五大帝國的政權性質以及歷史發展(編註:因考量篇幅與重要性,中文副書名納入第二章羅馬帝國,以六個帝國標明本書自羅馬起始、法蘭西帝國而終的脈絡),從而歸納各種帝國的不同類型,並比較異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雖主要聚焦歷史議題以探討帝國的概念,但就論證分析與組織結構而言,卻並非同一般著眼於個案精細考證的實證史學著作,而是嘗試透過歸納比較不同的歐亞政權,總結「陸地」、「海洋」等不同帝國類型,以進一步探討「多元帝國」與「統一民族」之間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