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生不容錯過的美好風景,
青年時的累積,讓每一個人的中年都顯得獨一無二。
中年是造物者為人類安排的特別階段,
無論身體、心靈、事業或愛情,都在此刻閃耀著成熟的從容與豐美。
沒有中年,我們將不懂何謂人生的意義!「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是貨真價實的「生物現象」。
發福、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
一連串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其實都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完美禮物!
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卻常常因盤據心中的憂慮和自我懷疑而蒙上陰影:
‧我要怎樣才能看起來年輕一點?
‧我變得不愛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嗎?
‧到了這個年紀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
‧面對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我比以前不快樂嗎?
‧孩子們即將長大離家,我該怎麼辦?
‧睡在我身邊的這個人是誰,我們倆為什麼不像以前那麼恩愛了?
青春是追夢的時候,而中年是夢想實現的時候;
演化的力量將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巔峰,並賦予我們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中年人經驗和精力兼備,若有那麼一點固執,也是為了履行供應社會和延續文明的重責大任。
‧女性中年停經、不再生子,是為了讓幼兒得到更妥善的照顧;孩子發育中的大腦尤其重要,那是人類成功的關鍵。
‧中年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與年輕人有根本上的差異,能夠更睿智地處理問題。
‧多虧了中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中年人情緒穩定且擅於內省,擁有比其他年齡層更強烈的幸福和人生實現感。
走到中年,代表你已經準備好進入人生中最美的時候;
經歷青春的衝撞和歷練後,你終於走到中年,一片任你揮灑的海闊天空。
不論你是哪個年齡,讀完這本書,你將懂得擁抱中年時期,
轉而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長久遭到誤解的黃金年代。
作者簡介:
大衛.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
劍橋大學的臨床獸醫解剖學家,也是聖凱薩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究員與入學指導員。受過完整獸醫師訓練,在攝政公園的動物學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Zoology)、皇家獸醫學院(Royal Veterinary College)、康乃爾大學、雪梨大學和牛津大學做過人類、動物的懷孕研究。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動物學的方式研究人類生理特性,包括懷孕,基因和性別、頭腦和青春期。目前和妻子與三名子女住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薩福克。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在森林裡待了七年之後,還是放不開對文學和語言的熱愛,於是投身翻譯。譯有《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邪惡植物博覽會》、《醉人植物博覽會》、《植物的性、愛與生死的祕密》及多本小說。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知名人士誠心推薦】
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家維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陳濟民
【國外好評推薦】
「引人入勝。」──《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發人省思。」──《倫敦晚報》(Evening Standard)
「驚奇不斷。」──《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許多人覺得中年很可怕,幸虧這本書能糾正這種觀念。」──印蒂亞.奈特(India Knight)《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給中年人的好消息……這本書不但歡樂,也提供了清楚的科學解釋。」──威廉,利斯(William Leith),《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
「引人入勝……絕對能讓人更了解自己的中年危機。」──凱蒂.洛(Katie Law),《倫敦晚報》(Evening Standard)
「班布里基篩選出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生理學上精闢的發現,聰明地處理了(這個)困難問題。」──《自然》期刊(Nature)
名人推薦:【國內知名人士誠心推薦】
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家維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陳濟民
【國外好評推薦】
「引人入勝。」──《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發人省思。」──《倫敦晚報》(Evening Standard)
「驚奇不斷。」──《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許多人覺得中年很可怕,幸虧這本書能糾正這種觀念。」──印蒂亞.奈特(India Knight)《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給中年人的好消息……這本書不但歡樂,也提供了清楚的科學解釋。」──威廉,利斯(William Leith),《每...
章節試閱
第三章 人類本來只能活到四十歲嗎?(節錄)
有關中年的人類學歷史研究非常迷人,能讓我們知道中年人住在哪裡、跟誰住、吃什麼、生什麼病、是怎麼死的。如果想要了解現代的中年,那麼演化過程中的中年是什麼樣子、活到中年的古代人到底有多少,就非常有趣了。不過,我們要考慮中年的遠古歷史,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原因正是這本書的核心。
我將一再證明,中年是人類生命中嶄新而特別的一段過程,演化出中年是因為中年對個人有益。不過,中年要演化得「有理」,先決條件是演化歷史上有許多人類存活到中年。說白一點,如果史前人類都在三十五歲就死了,那麼中年形成的過程就不會受到天擇,不會演化出任何有益的特性。這麼一來,我們在現代人身上看到的中年過程,就只是壽命突然前所未有地增加,人類活得比「原先注定」的長,因而產生的古怪、反常現象。
那麼以前的人可以活多久?
回溯過去幾個世紀,會發現人類平均餘命逐漸縮短,中世紀時期甚至掉到三十歲以下。在那之前的幾千年裡,大概和這個數字差不多。然而,我們要知道,即使在人類短命的黑暗時代裡,對成年人而言,事情或許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糟。平均餘命是個問題重重的壽命計算方式,因為嬰兒死亡率會使平均壽命嚴重地偏差;直到約莫一百年前,嬰兒死亡率才降低。如果有大量的兒童在五歲前就死亡,那麼使用所有平安出生者的平均壽命來計算人能活多久,會造成嚴重的偏差。如果許多兒童在成年之前就死亡,那麼活下來的成年人即使只想把平均壽命提高到屈屈三十歲,也必須多活幾十年。「平均餘命」低落的扭曲狀況,或許能解釋為什麼歷史記載許多人能輕易活到中年,之後還能活很久──而且不只是有錢有勢的人如此。因此,我們要看的不是族群的平均,而是著眼於有多少人活到成年之後,活超過四十歲,進入中年。
然而,回顧過去一萬年,事情其實沒有改變多少。當時世界上的人有些住在鄉間,種植種類有限的農作物,勉強糊口;住在城市裡的人在未經規畫、污水隨意排放的污穢聚落裡打滾。因此,西元前八千年到西元五百年之間,大部分人類族群的壽命不大可能比中世紀時代長太多。我的理論是,中年會演化,是因為天擇作用在大量的古代中年人類身上;但是說實話,這些資料開始對我的理論不利了。我們已經回顧了一萬年,能證實有大量中年人的證據仍然少得可憐。
不過,如果我們回溯到超過一萬年,情況或許就不同了。大約在那個時候,人類的生活方式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轉變。農業的形成是個了不起的現象,不只永遠改變了我們吃的食物,也迫使人類在一個地方落腳,待在靠近田地和牲畜,以及可以儲存食物的地方。農業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視財產(擁有的土地、耕作器具和農產品),隨之而來的是保衛財產留給後代,不讓別人取得。農業對人類的存在可謂極為重要。有些人類學者認為,所有的人類族群在短短一千年之間,從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轉變成耕作和聚落,而城市、書寫和政府似乎隨著出現。更神奇的是,有人類學的證據能證明,生活方式轉換為農耕和聚落的情況,差不多同時期發生於世界上七到十個不同的地點,這或許是氣候變遷的結果。
所以,農業突然出現,改變了一切。因此,人屬(Homo)在過去一萬年的演化,和過去兩百萬年的演化截然不同。換句話說,九九.五%的人類歷史(從祖先的體型大約和我們一樣大、一樣聰明時開始)發生在農業出現之前。如果我們想了解中年的演化,當然需要回顧這個有農業之前的史前時代──也就是大部分這種演化發生的時候。
〔……〕
這些估算人類年齡的直接方式,顯示許多古代狩獵採集者的人生,和粗鄙、野蠻及短暫相去甚遠。老年人的數量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五萬年前開始)其實多得驚人。我們也可以比較世界各地不同的人類壽命模式,依照居住地點的不同,智人(Homo sapiens)和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活到中年的機率不盡相同,有些還很高。
然而,直接估算人類化石的死亡時間,最驚人的結果是發現了老年人的數量,居然在實行農業之後逐漸減少。這似乎不符合直覺,尤其是我們通常認為農業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是一大躍進。所以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現有的證據似乎顯示,問題出在飲食的改變。農業無可避免地使人類的食物種類不再那麼豐富。他們通常吃得到自己種得出來的那一、兩種作物,因此限制了所攝取的維生素、礦物質和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當然了,這也表示少數幾種主要作物一旦種不好,就會造成慘劇。現代社會的證據顯示,農業會減少付出同樣努力所得到的食物量,這結果更支持了這個論點。據報導,南非孔族(!Kung)的狩獵採集者,不像附近幾個農業社群那麼辛苦,但食物比較充裕;據估計,從事狩獵採集的哈札族人(Hadza)一天只需要花五個小時張羅食物,附近的農人則需要辛勤工作一整天。附近的農業社群為了撐過南非經常遭遇的飢荒,常常來和這些部落住在一起,原因不言自明。
後農業時代食物減少的化石證據也愈來愈多。實行農耕之後,兒童的四肢變得比較柔軟,沒那麼強健,成人不再長那麼高,牙齒也變得比較小。這些改變發生得太快,只能用營養不良來解釋。其他和飲食有關、較明確的改變也很明顯。牙齒外的覆蓋層異常增生(琺瑯質形成不全)的情況增加,同時也更常出現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造成的多孔顱骨。骨質量也受到飲食的影響,而這時期的骨質量也降低了。
農業社會平均餘命減短的另一個因素是傳染病。當人類生活於分散、流動的狩獵採集部落裡時,歷史中可能侵擾人類的某些古代疾病當然也會侵襲他們,例如肺結核和腸道寄生蟲。不過,農業和聚落帶給人們五花八門的新疾病。首先,大部分早期的人類永久聚落恐怕骯髒又擁擠,缺乏污水處理系統,加上為了灌溉而減緩水道流速,只會讓疾病的蔓延情況加劇。現代世界最重大的疾病,起因都是人口密度過高與衛生問題,而這些狀況不大可能影響從前在開闊草原上遊牧的狩獵採集部落;他們只要離開自己的排泄物就好了。
〔……〕
在人屬存在於這個星球的歲月中,有九九.五%的時間不是過著定居農耕的生活。證據顯示,那九九.五%的時間裡,中年人是人類社會組成的一大部分。這很重要,表示天擇有無數個千年的時間,把中年人類塑造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最終產物。
第六章 中年發福很正常,不是嗎?(節錄)
那麼,為什麼兩性都有那麼多人在中年囤積脂肪呢?首先要考慮一般人們會懷疑的原因。中年人和青年比起來,通常擁有體力需求比較低的工作,休閒運動也比較少。他們有比較多的錢買食物和酒。他們也可能比較不在意外表,這或許是因為他們通常有穩定的性關係。我們都知道,在找到真愛之後伴侶會開始發福,分手後的人則會減肥,瘦到對別人比較有威脅的體重。
但事情不只是懶惰、貪婪和性慾滿足這麼簡單。中年時期,身體組成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其中有個變化是「肌少症」(sarcopenia)。這名字聽起來嚇人,其實只是表示肌肉質量減少,而這個改變很難預防。雖然肌少症的影響在中年最明顯,而且的確在女人四十多歲時發生,但在男人身上可能早在二十幾歲就發生了。我們不大確定為什麼會發生肌少症,不過有可能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或控制肌肉的神經退化,或是這兩個因素的組合。肌少症顯然會影響肌力和爆發力,例如,握力在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之間會衰退十五%。我們先前說過,中年男性在許多人類社群裡都是主要提供食物的人,這麼一來,他們的肌肉在這時期開始衰退或許很奇怪,但這可能表示經驗和狡猾比蠻力更重要。
中年肌少症有個重大的後果,那就是肌少症對代謝的影響很劇烈。肌肉是活躍的組織,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肌肉萎縮的時候,身體對熱量的需求也會降低。此外,肌肉質量減少,對我們代謝脂肪的方式也有某些影響。這些改變造成的最後結果是,我們燃燒能量的速率(也就是「基礎代謝率」)在中年時期不斷降低,每一年裡,我們每天需要攝取的熱量都減少十卡。當然,這表示為了維持穩定的體重,我們必須吃少一點,但想吃少一點通常不容易。這現象本身就足以解釋為什麼減重的中年人,會發覺很難不讓失去的體重長回來。
更糟的是,中年人不明白他們變胖是因為脂肪取代了正在流失的肌肉。肌肉換脂肪這種「直接交換」的情況,表示雖然他們的體脂率正在迅速攀升,體重增加的速度卻不會令人警覺。然而,肌肉換脂肪的確改變了體型。肌肉質量減少的主要部位是四肢(大部分的大肌肉分布在這些地方),而脂肪主要堆積的地方是腹部(至少男性是這樣),因此形成了典型的「老人」體型──肚子大、四肢瘦長。這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希望中年能維持苗條身材,不該量體重或計算身體質量指數,而是要量腰圍。
第七章 巔峰已過,或是人生的全盛期?(節錄)
中年人擔心他們的腦子。他們聽說住在已開發國家的現代人,在過世時有三分之一會罹患失智症,他們緊張兮兮地等著失智症的跡象出現。他們看著自己的身體改變,也感覺到了(在他們看來,是在衰退),他們擔心頭腦也會發生同樣的事。他們相信自己的腦子在幾年裡就會變成唯一「有價值的資產」,一想到頭腦也將退化,就覺得驚恐。然而,或許他們不該那麼擔心未來,而是該多花點時間享受現在。中年的頭腦的確在改變,不過未必是每況愈下。其實中年人類頭腦的演化過程很成功。
頭腦當然重要,畢竟它是人類成功的關鍵,所以獨占了這本書中間的三分之一。不過,人類有件事很特別──他們生來對任何事都沒那麼在行。他們不強壯、不敏捷,也不堅韌,生下來時也沒有狩獵、採集、說話或做事的本能。他們和大部分的動物不一樣,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時,預先的設定非常少,身上的「軟體」很少。不過他們擁有神奇的「硬體」可以彌補這個缺點。人類的頭腦大小,比我們這種體型的其他動物運作所需要的頭腦大多了,即使靈長類的頭腦也沒這麼大。看起來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人腦幾乎什麼都學得會。人腦的學習一部分是靠練習,一部分是靠其他更有經驗的人類教導。不過我們可能要花幾十年才能學會做一些事──我們已經知道,學習打獵需要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能學會很多事、但只能緩慢學習的這種能力,或許是人類活這麼長的一個原因。雖然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學習,但人類頭腦的可塑性、容量和求知慾,讓我們從一個適應不良的虛弱物種,變成地球上最強的生物。
擁有像我們這樣的頭腦,需要許多資源。跟其他同等大小的器官相比,頭腦需要大量的能量,而且人類的腦部也格外地重。我們之後會看到,人類生命藍圖有個獨特的特徵,我們進入中年時,這個巨大而需求龐大的器官還是運作得很好。雖然所在的身體生育力下降且出現耗損的情形,頭腦仍然繼續消耗能量,維持完整的功能。換句話說,中年不常發生頭腦劇烈退化的情形。人類為何長期維持傑出的腦部功能,這點值得我們花點時間解釋。
當然,中年的頭腦的確發生一些改變,我個人清楚得很。我正職的職務內容包括替十八到二十一歲的劍橋大學獸醫系學生授課,通常是內容紮實而有互動的小組課程。許多學生比我聰明,而他們的反應都比我快,但我通常可以領先他們一、兩步,而且我知道有些六十五歲的人跟我一樣。我們這些老傢伙知道得當然比學生多,不過如果我們的思考能力開始退化,屈屈知道得多還是不夠。對我來說,我們可以領先似乎不是靠著想得比較多、比較努力,當然也不是靠著想得比較快,而是思考的方式不同。我日復一日體認到,我頭腦的思考方式跟二十年前不一樣。這可能是為了彌補哪些失去的功能,也可能只是進步了(我們之後會探討),不過我相信,所有人的思考方式在中年都有類似的改變。這是因為,那些改變是發育的「生命時鐘」的一部分,加諸在我們身上,而生命時鐘在四十到六十歲間仍然不斷滴答往前走。
所以,到了中年時,是已經過了我們的巔峰,還是正在人生的巔峰?我們的頭腦正在發育,或是正在衰退?為什麼有些人的頭腦逐漸變得遠遠比其他人好,造成老年那麼多不公平的情況?我們之後會看到,人腦正是中年太有趣的一個絕佳例子──人腦代表了人類千年來面臨的所有代價、平衡和妥協。我們努力保持思考的能力,但想達成這個目標,就得完全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此外,中年的頭腦有趣,也是因為它很微妙低調。我們在中年時不會明顯得變聰明或變笨,而是為了達到同樣的智能目標而去改變心智方法。我覺得,中年的認知行為直到最近才有較多人研究,就是因為它的微妙難察。與兒童、青少年和老年腦部激烈的變化比起來,中年乍看之下是一個不活躍的靜止階段。但我們接著就會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
第三章 人類本來只能活到四十歲嗎?(節錄)
有關中年的人類學歷史研究非常迷人,能讓我們知道中年人住在哪裡、跟誰住、吃什麼、生什麼病、是怎麼死的。如果想要了解現代的中年,那麼演化過程中的中年是什麼樣子、活到中年的古代人到底有多少,就非常有趣了。不過,我們要考慮中年的遠古歷史,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原因正是這本書的核心。
我將一再證明,中年是人類生命中嶄新而特別的一段過程,演化出中年是因為中年對個人有益。不過,中年要演化得「有理」,先決條件是演化歷史上有許多人類存活到中年。說白一點,如果史前人類都在...
作者序
你沒看過的中年故事(節錄)
不該這樣才對。我應該能抵抗趨勢。三十八歲時,我雖然極速衝向那個數字的里程碑,但我揶揄它,當面嘲笑應當讓我成為中年人的接下來那十年。甚至這個人生階段的名字(中年),感覺起來也很陌生,像是罵人的話,而不是我會經歷的真實現象。聽起來就像只會影響我們父母,而不會影響我們的東西。沒人告訴我中年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或是可能發生什麼事,所以我猜這不過是場騙局,是個編出來逼人提早變老的故事。我三十八歲時覺得自己很年輕,到四十歲生日時還是自認為年輕──中年這種老套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對吧?但我現在四十二歲了,時光的確呼嘯飛逝,我對最近流行的音樂不屑一顧,我挺個啤酒肚,這裡痛那裡痛,還有輛跑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著迷於人類這種動物有多麼古怪至極。由動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人生中做的很多事都太過不可思議。我們是地球上最怪的生物,怪異之處一言難盡。我曾經利用動物學與自然歷史的方式,研究人類懷孕的獨特行為、人類性別的遺傳學、人腦,甚至青少年。用同樣的方式來檢視「中年」這種最微妙、最複雜的人類創舉,也能發人省思。人類的中年是獨特的現象──和其他動物一輩子過到一半的階段很不一樣。我將在本書裡告訴你,人類的中年之所以獨樹一格,其實是促使我們演化的種種影響力造成的。中年和年老無關──中年是截然不同的事。
我希望能說服你放輕鬆,把中年看成一種獨特物種的獨有特性,這麼一來,你對中年人生的了解將會超乎預期(不論中年對你而言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在本書一開始,暫時定義中年發生於四十到六十歲之間,我提到「中年」時,只要沒有講得更明確,指的就是人生中四、五十歲的期間。這個範圍當然完全是我任意訂定的,我發現我提出的這個範圍,年長者會覺得我設的年齡低到令人擔心,年輕人則覺得我設的年齡高得奇怪。然而,我任意設定的這個上下限,顯示了中年在人生中占了多大的部分,也顯示了我可以利用動物學來解釋各式各樣和人類中年有關的事。
夜深人靜時,中年人腦中浮現的問題,最能顯示中年的意義。我的身體是不是愈來沒用了?我是不是愈來愈常生病了?我變老的速度和其他人一樣嗎?我的性格到底為什麼要變得這麼複雜?我的境況有比小時候好嗎?我該存錢留給孩子當遺產,還是存錢養老?我太晚生兒育女了嗎?我比以前不快樂嗎?為什麼社會規範不再適用於我?我該不該買輛摩托車,跟模特兒私奔?孩子們離開了(或是快離開,或不肯離開),我該怎麼辦?我身邊平靜沉睡的這個人是誰,我們倆為什麼不像以前那麼恩愛了?
一想到要解決這串問題,似乎令人卻步,但我可以根據動物學和演化的角度,來回答這些問題。我不相信我們完全只是基因的產物,也不相信社會和環境不會影響我們的本質;我也不覺得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人生的走向。不過,我的確認為中年是個可以解釋的明確現象,主要起因自人類數百萬年來的演化。中年不是二十世紀的文化發明,中年主要是古老而獨立的生物現象,其他的一切都根源於此。
那麼,我為什麼堅持中年是個獨立的現象呢?中年難道不是一個開端,讓人從此無法控制地逐漸衰落,直到老死嗎?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訴你,雖然定義中年時可能遇到種種問題,但中年和人類生命的任何部分都不同,是確切、獨立的時期。中年不只關乎變老,其原因正是我所謂的中年三特徵──「明確、突然、獨特」。首先,中年很明確,在本書中,我們會一再探討那些只發生在中年時期、而不存在於青年或老年的各種層面──中年就是不一樣。第二個特徵是,中年的改變通常很突然。中年發生的事,其發生的速度通常快得驚人──太快了,顯然不屬於漸近、累積、老化的退化。中年的第三個特徵是,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總的來說,我們在其他物種身上不會看到類似的現象,中年因此顯得更特別了。
〔……〕
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將探討中年為什麼會發展成目前的模樣。我們將探討創造人類生命藍圖的過程,甚至回顧中年的化石證據。這樣將有助於解釋中年的許多生理變化,以及我們這個獨特又幸運的種族是怎麼緩和、延遲老化的過程。
本書的第二部分針對中年的心智,主要是因為人和獸的差異大部分來自於頭腦。人類花了很多時間純粹在思考,因此我們至少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內容來關注人類的智能、個性、心理和情緒在中年會有什麼改變。我們甚至將暫停一下,想想為什麼我們進入中年以後,會感覺時間流逝得那麼快。
在第三部分的一開始,可能像要帶我們往前,進入性愛、戀情(或仍在維繫,或正在枯萎)、更年期、嬰兒、家人和那個危機。不過很快的,這部分也明顯是要帶我們回到過去,回到中年的生物演化大審判──這時期還有時間做改變,而人類在人生這段時光會刻意重新評估人生的意義。本書最後,我們會把所有線索兜在一起,試著發展出一個有條理的理論,來解釋中年是什麼,及個人該拿中年怎麼辦。
在此同時,別忘了有個好消息。中年很重要,因為中年占了人生的一大部分,而親愛的讀者,你很幸運,你身處的時空是對中年人最理想的時空。這不是指現代已開發國家的人都不會英年早逝,而是如果有人在中年結束之前死去,我們會認為他受到極為不公平的對待。你來到中年時,情況絕對在改變,不過你還沒有老。至少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
這一個中年的新故事有主要的脈絡貫穿其中:人類的中年不是負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經驗;是潮流而不是危機。甚至可以說,中年是解放──是演化、文化與人格的解放。我希望能說服你,遠古的人類擁有健康而有生產力的中年,這樣的中年是人類自古生來就具有的權力,後來才被辛勞工作、傳染病和污穢所剝奪。在人類歷史的這個時刻,我們應當收回這個權力。
你沒看過的中年故事(節錄)
不該這樣才對。我應該能抵抗趨勢。三十八歲時,我雖然極速衝向那個數字的里程碑,但我揶揄它,當面嘲笑應當讓我成為中年人的接下來那十年。甚至這個人生階段的名字(中年),感覺起來也很陌生,像是罵人的話,而不是我會經歷的真實現象。聽起來就像只會影響我們父母,而不會影響我們的東西。沒人告訴我中年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或是可能發生什麼事,所以我猜這不過是場騙局,是個編出來逼人提早變老的故事。我三十八歲時覺得自己很年輕,到四十歲生日時還是自認為年輕──中年這種老套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對吧...
目錄
前言 你沒看過的中年故事
第一部 從熱帶大草原到郊區:為什麼中年的重點完全不是變老
第一章 什麼造就了中年人?
第二章 什麼打擊了中年人?
第三章 人類本來只能活到四十歲嗎?
第四章 中年為什麼那麼重要?(首次嘗試回答)
第五章 下垂?皺紋?毛髮灰白?為什麼?
第六章 中年發福很正常,不是嗎?
第二部 這麼多年了,依舊瘋狂:中年頭腦的勝利
第七章 巔峰已過,或是人生的全盛期?
第八章 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
第九章 四十歲時,心智發展「成熟」了嗎?
第十章 中年人真的比較憂鬱嗎?
第十一章 中年人的心靈脆弱嗎?
第十二章 所以……中年心智活躍的祕訣是什麼?
第三部 年紀愈大,膽子愈大:四十歲之後的戀情、愛、性、嬰兒和人生
第十三章 性事告終?(概論)
第十四章 為什麼女人的生育力就這麼「關掉」了?
第十五章 危機?什麼危機?
第十六章 中年人該生小孩嗎?
第十七章 真的有「空巢症候群」嗎?
第十八章 明天你還會愛我嗎?
結語 山頂的風景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前言 你沒看過的中年故事
第一部 從熱帶大草原到郊區:為什麼中年的重點完全不是變老
第一章 什麼造就了中年人?
第二章 什麼打擊了中年人?
第三章 人類本來只能活到四十歲嗎?
第四章 中年為什麼那麼重要?(首次嘗試回答)
第五章 下垂?皺紋?毛髮灰白?為什麼?
第六章 中年發福很正常,不是嗎?
第二部 這麼多年了,依舊瘋狂:中年頭腦的勝利
第七章 巔峰已過,或是人生的全盛期?
第八章 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
第九章 四十歲時,心智發展「成熟」了嗎?
第十章 中年人真的比較憂鬱嗎?
第十一章 中年人...
商品資料
出版社:如果出版出版日期:2023-10-14ISBN/ISSN:978626733440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