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ᴥ` 動物行為學知識+實際案例+苦口婆心叮嚀=你會成為覺醒飼主
´ᴥ`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資深醫師,徐莉寧,集結十一種人類最常與「動物伴侶」產生的誤會
´ᴥ` 「實在太奇葩了,不能只有我看到」的動物行為案例漫畫
´ᴥ` 隨書附贈──大塊文化讀者:動物伴侶證
´ᴥ` 毛毛動動 安適得 X 大塊文化 特別折扣活動
「這不是另一本傳授行為訓練的工具書,也不是要用二十招教你搞定毛小孩的困擾行為,《帶牠回家的路上》,像是講述親子關係的故事集,而故事的其中一方換成了不講人話的狗貓,這就讓事情變得有趣多了!」────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 創辦人 林瑋真獸醫師
不生小孩,養毛孩。這是一波銳不可擋的文化趨勢。但當我們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時候,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毛孩子身上。毛孩不是寵物、玩物,牠們與人類一樣有著複雜、纖細的情感、社交需求,也因此許多行為獸醫師更樂意稱牠們為「伴侶動物」。
對《帶牠回家的路上》的作者徐莉寧來說,要能與「伴侶」和平共處於一個屋簷下,除了要對另一半有愛之外,還需要一些「基本常識」,好來化解我們對「伴侶動物」的不合理期盼:用語言溝通的人類與用肢體溝通的動物,兩者該如何交流?身為人類(飼主),真的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說出「送養」這兩個字嗎?活在與人類不同時間刻度裡的狗狗,真的有辦法當小孩的「哥哥」嗎?⋯⋯
不管你跟你的伴侶動物正處於哪個階段——曖昧、熱戀、磨合、倦怠——《帶牠回家的路上》所集結的案例與知識分享,都能成為你與牠順利交往的珍貴建議。
聯合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Sandykaka & 卡卡王子 最愛毛孩YouTuber
三牲工作室 Something Studio
朱家安 作家、哲學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李瑾倫 插畫家、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
林子軒 貓行為獸醫師
林哲宇&蕭慧貞 Wondervet 超級好獸醫獸醫師
林瑋真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獸醫師
拉查花&貓奴康康 人氣萌貓團YouTuber
祝之琦 老妞犬貓照護團隊獸助教育顧問
張芳嘉 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許朝訓(Polo拔) ICBE國際犬隻行為教育學院行為諮詢師
郭貞伶 老妞犬貓照護團隊獸醫師
郭璇 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
黃阿瑪&志銘與狸貓 人氣毛孩YouTuber《黃阿瑪的後宮生活》
蔡依津 牙科獸醫師、恩亞動物醫院院長
劉晉佑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常務理事
鄭豐邦 前中興大學獸醫系主任
關心羚 社團法人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理事長
獸醫老韓 Shawn Han 人氣粉專
蘇宗怡 主持人
「一本有人文深度的動物科學書,當我們學習理解動物心靈,也獲得觀看人類社會的新角度。」——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
「深入淺出的內容,既理性又溫暖,適合每個喜愛毛孩子的人。」——老妞的犬貓照護團隊
「不是ㄧ本溫情故事集,刻畫真實,從全新視野審視毛孩的家庭關係,強力推薦給每位毛孩家長。」——Wondervet 超級好獸醫 蕭慧貞獸醫師
*特別折扣活動
毛毛動動 安適得 X 大塊文化
獸醫師推薦,毛孩皮膚、關節保養品安適得。擁有20篇以上的研究實證,從最科學的角度,照顧毛孩!掃描書腰內的QR CODE,註冊會員現領100元折價券,再享不限金額免運!
毛毛動動 品牌簡介
毛毛動動是安適得官方授權的平台,還提供LOOP、KRUUSE等專業毛孩用品。團隊內有6位專業獸醫師,我們期待成為傳遞正確、科學的毛孩觀念,一同創造毛孩快樂動動的未來。
作者簡介:
徐莉寧(獸醫師阿默)
獸醫師,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英國林肯大學臨床動物行為碩士。早年投入TNvR(Trap-Neuter-vaccinate-Return)活動,盼以大規模絕育減少流浪動物數量。近年致力於飼主教育,維護人寵關係並提升動物福利。不定期在學校、收容所、各學會等公私立機構受邀演講與授課,於逗號動物醫院等處開設行為門診。為台灣少數具有正式學位的行為獸醫師(behavioral veterinarian)。
服務於「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經營臉書粉專「獸醫師阿默 小動物的日常行為」。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前言:你家的那隻「伴侶動物」
依照內政部寵物登記管理資訊,二〇二二年新增登記的伴侶動物數量,正式超過新生兒數量了,說明台灣社會飼養伴侶動物的風氣興盛,且應該是「一去不回」的趨勢。會打開這本書的你,很有可能也是關心、喜歡動物的人之一。
先簡單說明,為什麼使用「伴侶動物」而不用「寵物」一詞呢?兩個詞語在日常溝通上是可替換的,但若深究起來,兩者暗示著不同的意涵,值得細細思量:寵物的「寵」一字,帶有「被喜歡」、「被溺愛」之意,似乎表示「寵」物是基於人的情感附加、人的喜愛而成立,有「因為我,你才有意義」之意,因此,人類對該動物有決定權與所有權,是「上對下」的關係。似乎也暗示動物對人有「討好的義務」,以確保自己持續地被喜愛。但若今天該動物不被人類喜愛了呢?動物獨立於人類之外,他的價值是什麼呢?是空白的。
相對的,「伴侶動物」一詞,將動物的地位提升到與人類平等的高度,既然是「伴侶」,本就該是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動物的價值與人類的評價無關,他的優點並不是基於人類的喜愛,他的缺點也不是基於人類的厭惡,我們是平等而互惠的關係。「伴侶」加上「動物」組合起來,表示身為動物與生俱來的、與人類不同的習慣與需求,都是應該被接受的。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兩者的差異:
「你擁有一隻寵物。」
「你與一隻伴侶動物一起生活。」
「伴侶動物」這個詞語被較為普遍的使用,也不過是十幾年左右的事情,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我希望用它來代替我們過去慣用的「寵物」,來指稱那些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家犬家貓,甚至鳥馬鼠兔等等。
伴侶動物,在人類社會的地位相當特殊。我們會讓牠進入家庭、坐上沙發、一起旅行、一起分享生活的各種喜怒哀樂,讓牠成為我們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們既不需為這些「毛孩」操心學業、結婚生子、出社會找工作等等無窮無盡的問題,又可以從牠們的陪伴中得到慰藉。說起來,擁有一隻伴侶動物似乎是一件利大於弊,相當很美好的事。只是,這麼多滿懷期待的飼主,真的都準備好足夠理解、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這隻動物了嗎?把動物帶回家之後,之後的故事,都是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在我的獸醫生涯的前半段,在一般診所看診,其實有好大半的飼主,他們困擾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動物的生理疾病,也不是在檢驗儀器上讀出了赤紅的數字,而是動物的一些行為,讓他們感到困惑不解。
「狗狗為什麼堅持在家裡尿尿呢?明明已經帶出去散步了,回家之後馬上在門 口尿一泡,一定是故意的!」
「吃飯的時候,狗狗一直坐在餐桌旁邊看著我們,要求我們給牠食物,如果不給牠,牠就會生氣地大叫,甚至會咬我們的衣服或褲管,真的很任性,我們都沒有辦法好好地全家吃一頓飯。」
「貓咪是不是真的比較會報復?我才出門旅行兩天,牠就把我的沙發抓花了。」
「我家貓咪在我一熄燈之後,馬上就在房間開運動會,跑上跑下的都不睡,可能在抗議我陪牠的時間不夠,牠還不想休息,但我下班後真的很累,如果另外養一隻貓陪牠玩,會不會比較好呢?」
以上,都是我在執業時常聽到的,飼主帶著抱怨的語氣,這般談論自己的動物。
當飼主跟動物的生活出現了摩擦,往往沒有有效的溝通管道(又不能「坐下好好談」),無法得知對方真正的想法,飼主們往往只能「猜」。但由於動物和人的認知功能、需求、成長經驗都不同,人類往往會不經意地使用自己的(也就是擬人化)的想法來解釋動物的行為,例如報復、搗亂、故意為之等等,導致許多誤會發生。
這樣的誤會多了,又沒有機會解開,人和動物的關係,就慢慢的裂解了。飼主覺得動物在找牠的麻煩,不體諒人類工作辛苦提供食物和住所,反而處處作對。這樣的情緒累積久了,就不那麼喜愛動物的陪伴了。
想要放棄動物的飼主,往往是絕望又無力的,下定決心棄養之後,也可能被自責感籠罩,久久不能釋懷。而被棄養的動物,在台灣會是怎麼樣的處境,我想就不需要我多提了。
在歐美國家,行為問題(behavior problems)是伴侶動物被棄養、被實施安樂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會為此意外嗎?其實,這再再說明了,跟動物相處,並不如我們想像中容易,需要小心經營。
作為第一線的臨床獸醫師,執業幾年下來,深感台灣的飼主普遍不知如何處理與動物的相處問題,而在動物面臨害怕、焦慮時,也不知道如何化解,甚至無法辨認動物的負面情緒,因而讓飼主和動物雙方都痛苦不堪。為了處理這些問題,我前往英國深造,取得臨床動物行為碩士學位,以行為獸醫師的身份,繼續協助飼主和動物。
外界認為行為獸醫師的工作,是「矯正」動物的行為問題──對飼主造成困擾、飼主不想要的行為。然而,以我的經驗來看,動物的行為,其實都不一定需要被「矯正」,更需要的是,真正看到動物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幫助牠們解決面臨到的問題。大部分期望被「矯正」的動物,其實是基於安全感、情緒反應、生理需求等等的影響,才做出各種不被接受的行為。這些動物本身的福利受到了損害,牠們的行為其實是反映自身應有的權利受到侵害,例如安靜的休息處、合理的互動方式、有能力可以躲避厭惡的事物等等。
而提到「矯正」,傳統上大多使用「訓練」的方法,套用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理論,藉由重複又重複的練習,以期能夠改變動物的「行為表現」,雖有理論依據可循,但往往不小心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動物的感受、情緒、基本需求等等。任何施行在動物身上的計劃,都必須注意到,牠們是與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生命,牠們的行為也是眾多動機與信念綜合考量出來的結果,若只是想「矯正」牠們的某一種行為,卻沒有通盤的考量到動物整體的身心狀態,那只是在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框架之下,將動物當作機械一樣的「修理」,於動物福利觀念逐漸抬頭的現今,已經是不合時宜的思維了。
飼主帶著動物來到診間尋求協助,表示雙方在生活上發生了不協調,飼主本人當然可以藉由語言,清楚地描述自己在照顧動物上,遇到的難處,然而他帶來的動物,恐怕是有口難言的。若有一台狗語或貓語翻譯機,我想,牠們也會滔滔不絕的訴說自己生活上的困擾、遭遇的麻煩,這些困擾大大小小,可能來自環境、飼主或其他動物、習慣喜好、害怕或討厭的事情等等。
只有在看見動物的需求,也考量到人類的需求之後,才能擬定一套對雙方都足夠友善的生活模式,讓大家能夠輕鬆地生活在一起,繼續享受彼此的陪伴。
這本書,是我以「獸醫師」、「動物行為」作為主要工作內容,觀察到的許多小故事,以十一個不同的主題編寫,為保護個案隱私,名字、場景、特徵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每個書中的主題故事,背後都有幾十個類似的案例。而每個活生生的案例,也都有不同的主題混雜其中。但同樣的,都是關於困惑的動物,與心碎的飼主。有心尋找動物伴侶的人、已經擁有伴侶動物,但在日常相處中感到壓力的飼主,若因為這些故事而有被理解、有「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的感覺,那麼我很開心有療癒到你。如果你讀了感到新奇,觸發另一種思考的面向,多花了一點心力去思考與動物有關的問題,那更是我期望的事情。
在帶牠回家之前,你也許會想要聽聽看這些故事。
1. 長大——動物與幼童同在一個屋簷下,是夥伴,還是冤家?
我走進一個高級社區大樓,乒乓媽開門來迎接,客客氣氣地遞上拖鞋,今天拜訪的家庭,是一個像IKEA型錄一樣精準完美的室內。
稍微寒暄過,我就定位,也請案例乒乓一家人坐到平常習慣的位置上,於是乒乓媽坐上客廳沙發中間的位置。而乒乓,本案的主角,一隻約十公斤的狗狗,坐到了乒乓媽的右邊,一派輕鬆地趴伏著,並不是很在意地用視線掃過我,表示對我沒有興趣。本案的另一位主角,乒乓的「弟弟」──一名一歲半的人類男童,則坐在媽媽左邊的位置,不怎麼安份地扭動、待不久就想要下沙發。
兵乓爸媽是一對年輕夫妻,大約三十上下,主要與我對談的是媽媽,爸爸在過程中,偶爾好奇探頭看看,但大部分時間都在房間,似乎是居家辦公、並且時間不太彈性的那種。看顧狗與小孩的責任,很明顯的是落在乒乓媽的肩上。
小孩先擱著不說。乒乓是乒乓媽在年輕時養的,早在她擁有婚姻與家庭的支持之前,乒乓就先陪她經歷了剛出社會的刻苦日子。社畜生涯、無止盡的加班、搬家、居無定所、吃得不好住得不好⋯⋯一路走來,乒乓始終如一,對乒乓媽「不離不棄」。在那段共患難,培養出革命情感的日子之後,現在乒乓媽的工作和經濟能力都上了軌道,組了家庭、生活穩定,她希望能好好地回饋與照顧這隻一起「苦過來」的老伴。因此,這位有點年紀的乒乓,在家中地位不低。
乒乓有自己的名字,當然小孩也有,但乒乓媽在對談中,一直稱稱狗狗為「哥哥」、自己的小孩為「弟弟」。其中的含意,不言可喻。狗狗是年長的,小孩是年幼的,乒乓媽希望乒乓可以照顧、守護小孩,就像是哥哥可以照顧弟弟一樣。
這種期望,不只是乒乓媽,我在很多飼主身上都曾經看過,但往往他們最後都失望了。原因是在這種「狗與小孩」的「經典組合」中,很多狗狗都沒有表現出飼主們期望中的友善,有的狗狗甚至還對小孩有威嚇、攻擊的傾象。
狗哥哥對人弟弟不友善,這也是乒乓媽找我來的原因。然而乒乓媽認為,乒乓與乒乓弟只是一對吵架的兄弟,本是同根生(?),終究能和好的。
「你是哥哥,要照顧弟弟啊。」像這樣的話,我相信,乒乓媽可能在四下無人的時候曾經說給乒乓聽過。無論她說出口的當下覺得自己多荒謬,但這種對狗狗的一廂情願,在人類心中難免存在;即便是人類與人類之間也在所難免。
想像有一對「情到深處」的好友,彼此承諾會為了對方兩肋插刀、福禍與共。「兄弟,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一定都會挺你的。」這樣的承諾──合乎氣氛的泛情緒勒索──在人類對人類的情況下通常是酒過三巡後才會發生;但當人類情勒的對象是動物的時候,則無須酒精助興就能山盟海誓,反正牠又不會笑你(或拒絕你)。然而,若我們能試著關掉「情到深處」的激情模式,轉用理性思考,就會知道所有承諾/要求多少都有點強人(狗)所難。
以類似兵乓家的案例來說,通常這種狗狗已經十歲左右了,算是狗裡面的「長輩」,行動和個性都比較平穩,一付見過世面、見過大風大浪、泰山崩於前不改其色的樣子。這會讓人以為,狗狗跟人類一樣,隨著年紀會增長出了一些「智慧」。
但事實上,比較有可能的是,這些狗狗之所以可以那麼沈穩,是因為牠們已經不年輕;身體有一定程度的負擔。肌肉流失、關節炎、老化等問題,不只會讓狗狗活力下降,也會讓互動的需求下降,導致交朋友的能力也隨之變弱了;這些在家族中,被飼主「許願」成小孩的哥哥或姊姊的老狗,實際上,牠們的輩份與身體狀況,可能比較接近爺爺奶奶。
【內文試閱】
前言:你家的那隻「伴侶動物」
依照內政部寵物登記管理資訊,二〇二二年新增登記的伴侶動物數量,正式超過新生兒數量了,說明台灣社會飼養伴侶動物的風氣興盛,且應該是「一去不回」的趨勢。會打開這本書的你,很有可能也是關心、喜歡動物的人之一。
先簡單說明,為什麼使用「伴侶動物」而不用「寵物」一詞呢?兩個詞語在日常溝通上是可替換的,但若深究起來,兩者暗示著不同的意涵,值得細細思量:寵物的「寵」一字,帶有「被喜歡」、「被溺愛」之意,似乎表示「寵」物是基於人的情感附加、人的喜愛而成立,有「因為我,你...
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人與毛孩的故事集
這不是另一本傳授行為訓練的工具書,也不是要用二十招教你搞定毛小孩的困擾行為,《帶牠回家的路上》,像是講述親子關係的故事集,而故事的其中一方換成了不講人話的狗貓,這就讓事情變得有趣多了!
近年來,狗貓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再只是所謂的家畜,而是伴侶動物(companion animal)及家人。因此衍生出對於動物行為所產生的好奇,甚至想知道牠們的想法,想知道牠們對於我們的想法,也讓動物行為專家,寵物訓練師,甚至是寵物溝通師成為當下最夯的行業。行為獸醫師(Veterinary Behaviorist)可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而到底是什麼樣的臨床獸醫工作可以變成一本不像教科書也不像工具書的書呢?
行為醫學(Behavioural Medicine)是一門很複雜的科學。在人身上,這是一門結合醫學與心理學的科學:它必須整合生理、行為、心理、社會學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知識。它涵蓋了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藥理學、營養學、神經解剖學、內分泌學,及免疫學等。在動物身上,又必須涵蓋演化史、基因學、生態學、各物種行為學,及動物學習理論等。因此,行為獸醫師的工作不是一般想像的看看診、摸一摸、開開藥而已!
想要「破關」,行為獸醫師的日常就像虛擬遊戲的玩家一樣,須要先預習八到九頁長的問卷(破關攻略),將現有的影像資料先看過一遍,再帶著剩下的疑問,深入飼主與狗貓的生活來一窺究竟(攻副本)。單一個案的初診評估過程必須包含評估個體生理與心理上的狀態、生活環境、作息安排、人寵的互動關係,與其他家庭成員或是家庭寵物的互動關係、飼主的期待等,來做出適當的醫囑與建議。
很多時候,人寵關係走到準備面臨分手的那一刻──這裡指的分手不是指棄養,而是不再有餘裕表現跟寵物相處的熱忱與耐心,是準備將牠們打入冷宮,隔離在人類豐富的生活圈之外。通常在掙扎是否再給狗貓一次機會時,行為門診可能成為人類走投無路時的「絕招」。
以下是一些行為獸醫師經常會默默聽到的「分手通知」:
*我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都沒有用,我想說吃藥試試看?
(抱歉,吃藥不會解決問題。)
*我希望牠可以這照我想要的這樣或是那樣,為什麼牠做不到?我以前養的狗
都可以!
(狗貓是活的,不是寫電腦程式,我們也要考慮到牠們的處境是否有條件做出
有效率的學習。)
行為問題的治療絕對不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完全忽略問題來源的處置方式只會讓問題更加看不見希望。行為治療需要完善的計畫,從環境刺激著手來避免狗貓情緒失控;重新架構新的學習條件或是減敏訓練;對於情緒調節有障礙的個體可能需要評估藥物的介入;總之,必須在以保護情緒為前提的基礎上,讓狗貓有時間做緩衝,找回生活的步調,重新建立生活的安全感,甚至重新建立與家人的互動。但互動是雙向的,當懷抱著飼養寵物能舒壓卻成為身心上的壓力時,飼主會失去耐性、對狗貓失去信心,最後只能懷念狗貓崩壞之前的各種美好,惆悵那些回不去的時光,看了好令人心碎。我們在行爲治療上秉持著人本的思維:人過得好,狗貓才會過得好;要共好,才是最好。醫囑的設計,通常是先讓人類和寵物的生活回歸正常──好好睡覺,好好吃飯,甚至先各過各的都沒關係。等大家都準備好了,再走下一步也不遲。
這樣聽起來,跟著醫囑走,應該很容易吧?到底臨床獸醫工作是有什麼故事可以寫?事實上,很多時候,在人與動物之間,真正卡關的是我們人類,尤其在這個資訊傳達過度快速的世界,人的耐心愈來愈縮減,讓我們沒有時間「等」。花時間等動物的狀態回歸平穩,似乎是一種浪費。在幫狗貓和飼主建立溝通的橋樑的過程中,我們無法視而不見,也很揪心的是人類對動物所缺乏的「同理心」。我常常說,you can’t last a day in your dog’s shoes(人當狗,撐不過一天)。現在的社會與以前相比,生活複雜度要高出許多;犬貓須要適應與學習的事情、人們對於狗貓的要求也多了很多。現在,在帶牠回家的路上,我們對這位新的家庭寵物抱有多少期待與冀望?我們想要牠們乖巧地陪伴與服從,卻不能接受狗貓偶爾需要「做自己」。我們想要牠們親人友善,卻不能接受牠們的「分離焦慮症」所帶來的困擾。
狗貓在出生之時,可惜媽媽沒有給牠們一本「人類使用手冊」,如果依據人類生活必須習得的各種規矩來看,完美的貓狗可以媲美一歲就唸完大學的神童:具備各種場合的社交禮貌、坐車不會哭、散步不暴衝、獨處安定不會破壞等。哎,天底下沒有完美的狗貓,事實上我們也不完美,若能夠理解物種與人類的差異,了解物種的行為天性,尊重牠們需要表現自然行為的需求,提供可供自然行為表現的環境,也許我們就可以像以前的人一樣,跟動物生活可以共榮共好。
在《帶牠回家的路上》裡面,徐醫師寫出了人寵相處之間矛盾,而這個矛盾可能來自於我們期望寵物晉升為家庭成員後應有的「倫理」,也可能來自於「我是為牠好」的自我要求。個案治療不一定都能完美落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接受飼主也同樣經歷著感受、情緒、需求的浪潮,這會讓他們不容易去對現況做出改變。而「改變」,是不能強求的,只希望他們還能找到片刻的寧靜,還能享受與狗貓共同生活的美好。
希望對於飼養寵物仍懷抱期待的你,或是正在面臨行為問題困擾的你,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仍然願意繼續走下去!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 創辦人 林瑋真獸醫師
【推薦序】
推薦序:人與毛孩的故事集
這不是另一本傳授行為訓練的工具書,也不是要用二十招教你搞定毛小孩的困擾行為,《帶牠回家的路上》,像是講述親子關係的故事集,而故事的其中一方換成了不講人話的狗貓,這就讓事情變得有趣多了!
近年來,狗貓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再只是所謂的家畜,而是伴侶動物(companion animal)及家人。因此衍生出對於動物行為所產生的好奇,甚至想知道牠們的想法,想知道牠們對於我們的想法,也讓動物行為專家,寵物訓練師,甚至是寵物溝通師成為當下最夯的行業。行為獸醫師(Veterinary Behaviorist)可能...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人與毛孩的故事集
推薦序:深入動物行為的探索
前言:你家的那隻「伴侶動物」
長大──動物與幼童同在一個屋簷下,是夥伴,還是冤家?
Rehome──多貓家庭的美麗與哀愁
忠誠──「聽話」、「忠心」是狗狗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嗎?
期待──(毛)孩子,我希望你比別人強
一題──多了狗貓的陪伴,人生從黑白變彩色?
知敵──動物心裡苦,但是說不出口的困擾
失靈犬來兮──動物向你發出的神祕求救訊息
孩子交點朋友吧──「社交」,強求不來的兩個字
表達──動物也會「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老朋友──伴侶動物的最後一段路
舊家──老年動物也可能會失智?
後語
註解
目錄
推薦序:人與毛孩的故事集
推薦序:深入動物行為的探索
前言:你家的那隻「伴侶動物」
長大──動物與幼童同在一個屋簷下,是夥伴,還是冤家?
Rehome──多貓家庭的美麗與哀愁
忠誠──「聽話」、「忠心」是狗狗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嗎?
期待──(毛)孩子,我希望你比別人強
一題──多了狗貓的陪伴,人生從黑白變彩色?
知敵──動物心裡苦,但是說不出口的困擾
失靈犬來兮──動物向你發出的神祕求救訊息
孩子交點朋友吧──「社交」,強求不來的兩個字
表達──動物也會「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老朋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8頁開數:14*20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