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兒童醫院「青少年與兒童體重評估健康計畫」前任主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肥胖評估、研究與治療」成員以及「內分泌協會」的肥胖專門小組成員,並著有《雜食者的詛咒》、《糖有56個名字》(Sugar Has 56 Names)、《美國思想的入侵》(The Hack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等暢銷書。
●魯斯提博士再次讓人刮目相看……本書揭示了我們現代食品環境、醫療系統,及如果我們不在營養觀念上進行重大系統性改變,下一代將面臨的困境。──妮可.亞維納博士(Nicole Avena),《想懷孕時吃什麼》(What to Eat When You Want to Get Pregnant)作者
●如同現代的哥白尼,魯斯提博士提供了辨識加工食品騙局的專業知識和勇氣來揭露真相。──戴爾.布萊迪森醫師(Dale E. Bredesen),《阿茲海默症預防、逆轉全書》暢銷書作者
●這本書精細地揭露了一個亟需修復的破碎系統。──凱莉.布朗內爾博士(Kelly D. Brownell),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榮譽院長及世界食品政策中心主任
●本書表明,並非所有卡路里都是一樣的,這一見解如果得到採納,將能拯救無數生命。──羅伯特.普羅克特博士(Robert N. Proctor),史丹福大學科學史教授,《金色大屠殺:香煙災難的起源與廢除之爭》(Golden Holocaust: Origins of the Cigarette Catastrophe and the Case for Abolition)作者
●本書提供了當前營養與健康科學的細緻分析,並控訴了加工食品、食品業以及那些共謀讓我們食物不健康的角色。──艾米莉.雷布博士(Emily M. Broad Leib),哈佛法學院臨床教授、食品法與政策學程主任
●這本書將讓你見識強大食品業永遠不會得逞。──傑弗瑞.薩克斯博士(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方法網路主席
二、蛋白質:如果要將胺基酸轉化為能量,就要透過肝臟去除胺基轉化為有機酸(例如,天門冬胺酸轉化為草醯乙酸),這要花掉兩個ATP,而合成碳水化合物則要一個ATP。這稱為進食產熱(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代謝脂肪需要花2~3%的熱量,碳水化合物約6~8%,蛋白質約25~30%,這表示燃燒蛋白質比燃燒碳水化合物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熱量在消化過程燃燒掉了,也就無法儲存。
不,這不是在演《權力遊戲》,這是現代大多數人每天、每頓飯、每包零食都會經歷的事。古時候國王會要侍從先試菜,確定自己的餐點沒有被下毒才吃,那些可憐人心知肚明每一口都可能是最後一口。但現今我們的食物都是安全的,對吧?進了雜貨店,購物車裡滿是真空包裝、低溫保存、密封完整、防腐滅菌,經過病原檢測與邊境查驗的產品,完全符合美國農業部(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和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各項標準。如果這些食材在收成之前、烹飪過程中,甚至在包裝後摻假或被混入添加物來害人,那怎麼辦?而且還是有計畫的要你錢不要你的命?
我會注意到飲食問題絕非偶然,其實一開始我也和大家一樣,也向主流營養學低頭。一九七六年我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主修營養生物化學,對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如何改善特定的病症很著迷,報紙上相關報導也常引起我的興趣,比如有人因為高蛋白質減重法而死於腎衰竭這類事件。從那時起,我就很清楚科學和營養生理學確實重要。接著我進入了康乃爾大學醫學院(Cornell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儘管那裡有全世界最傑出的營養學家莫里斯.希爾斯教授(Maurice Shils,一九一四~二○一五),卻沒有開設營養課程,也使得我對這門科學的興趣大打折扣。念醫學院時會聽到一些閒言碎語,說我大學讀的不是醫科,我只好屈從於熱量、肥胖和衰老那些大家認為的「常識」,當作這一切都本於熱量攝取和消耗,我強迫自己去相信別人的說法,儘管這和我在大學時學到的完全相反。哎,這些人可都是醫生、專家,而我的父母為了讓我學習他們的專業知識,可是不斷在努力工作支付那龐大的學費。
至此,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浮出檯面:素食主義vs.生酮飲食(請見第十四章)。比如二○一七年《健康的祕密》(What the Health)和二○一八年《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這類電影,主張動物產品有害健康,素食主義者認為吃肉有害健康與地球環境。但這些論點有科學依據嗎?從期刊《柳葉刀》(Lancet)審查委員會,到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看來都贊同以植物為主的飲食,認為這既有益健康,也有利於環境。如果答案這麼簡單直白,那麼印度基本不吃牛,那裡的人應該更健康。可是他們的糖尿病盛行率有8.8%,而且還在不斷成長,相較美國的盛行率則為9.4%。同理,阿根廷和紐西蘭的人均肉品消費量是美國的兩倍,照道理人民理應該更胖、身體更差,但他們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問題卻比我們少。
他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兒童醫院「青少年與兒童體重評估健康計畫」前任主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肥胖評估、研究與治療」成員以及「內分泌協會」的肥胖專門小組成員,並著有《雜食者的詛咒》、《糖有56個名字》(Sugar Has 56 Names)、《美國思想的入侵》(The Hack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等暢銷書。
●魯斯提博士再次讓人刮目相看……本書揭示了我們現代食品環境、醫療系統,及如果我們不在營養觀念上進行重大系統性改變,下一代將面臨的困境。──妮可.亞維納博士(Nicole Avena),《想懷孕時吃什麼》(What to Eat When You Want to Get Pregnant)作者
●如同現代的哥白尼,魯斯提博士提供了辨識加工食品騙局的專業知識和勇氣來揭露真相。──戴爾.布萊迪森醫師(Dale E. Bredesen),《阿茲海默症預防、逆轉全書》暢銷書作者
●這本書精細地揭露了一個亟需修復的破碎系統。──凱莉.布朗內爾博士(Kelly D. Brownell),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榮譽院長及世界食品政策中心主任
●本書表明,並非所有卡路里都是一樣的,這一見解如果得到採納,將能拯救無數生命。──羅伯特.普羅克特博士(Robert N. Proctor),史丹福大學科學史教授,《金色大屠殺:香煙災難的起源與廢除之爭》(Golden Holocaust: Origins of the Cigarette Catastrophe and the Case for Abolition)作者
●本書提供了當前營養與健康科學的細緻分析,並控訴了加工食品、食品業以及那些共謀讓我們食物不健康的角色。──艾米莉.雷布博士(Emily M. Broad Leib),哈佛法學院臨床教授、食品法與政策學程主任
●這本書將讓你見識強大食品業永遠不會得逞。──傑弗瑞.薩克斯博士(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方法網路主席
二、蛋白質:如果要將胺基酸轉化為能量,就要透過肝臟去除胺基轉化為有機酸(例如,天門冬胺酸轉化為草醯乙酸),這要花掉兩個ATP,而合成碳水化合物則要一個ATP。這稱為進食產熱(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代謝脂肪需要花2~3%的熱量,碳水化合物約6~8%,蛋白質約25~30%,這表示燃燒蛋白質比燃燒碳水化合物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熱量在消化過程燃燒掉了,也就無法儲存。
不,這不是在演《權力遊戲》,這是現代大多數人每天、每頓飯、每包零食都會經歷的事。古時候國王會要侍從先試菜,確定自己的餐點沒有被下毒才吃,那些可憐人心知肚明每一口都可能是最後一口。但現今我們的食物都是安全的,對吧?進了雜貨店,購物車裡滿是真空包裝、低溫保存、密封完整、防腐滅菌,經過病原檢測與邊境查驗的產品,完全符合美國農業部(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和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各項標準。如果這些食材在收成之前、烹飪過程中,甚至在包裝後摻假或被混入添加物來害人,那怎麼辦?而且還是有計畫的要你錢不要你的命?
我會注意到飲食問題絕非偶然,其實一開始我也和大家一樣,也向主流營養學低頭。一九七六年我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主修營養生物化學,對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如何改善特定的病症很著迷,報紙上相關報導也常引起我的興趣,比如有人因為高蛋白質減重法而死於腎衰竭這類事件。從那時起,我就很清楚科學和營養生理學確實重要。接著我進入了康乃爾大學醫學院(Cornell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儘管那裡有全世界最傑出的營養學家莫里斯.希爾斯教授(Maurice Shils,一九一四~二○一五),卻沒有開設營養課程,也使得我對這門科學的興趣大打折扣。念醫學院時會聽到一些閒言碎語,說我大學讀的不是醫科,我只好屈從於熱量、肥胖和衰老那些大家認為的「常識」,當作這一切都本於熱量攝取和消耗,我強迫自己去相信別人的說法,儘管這和我在大學時學到的完全相反。哎,這些人可都是醫生、專家,而我的父母為了讓我學習他們的專業知識,可是不斷在努力工作支付那龐大的學費。
至此,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浮出檯面:素食主義vs.生酮飲食(請見第十四章)。比如二○一七年《健康的祕密》(What the Health)和二○一八年《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這類電影,主張動物產品有害健康,素食主義者認為吃肉有害健康與地球環境。但這些論點有科學依據嗎?從期刊《柳葉刀》(Lancet)審查委員會,到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看來都贊同以植物為主的飲食,認為這既有益健康,也有利於環境。如果答案這麼簡單直白,那麼印度基本不吃牛,那裡的人應該更健康。可是他們的糖尿病盛行率有8.8%,而且還在不斷成長,相較美國的盛行率則為9.4%。同理,阿根廷和紐西蘭的人均肉品消費量是美國的兩倍,照道理人民理應該更胖、身體更差,但他們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問題卻比我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