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需要這本書,你的長輩更需要!
◎ 認知作戰就是戰爭,在「遭受外國政府假訊息攻擊」狀況全球最嚴重的台灣,本書是最基本的戰爭防護裝備。
◎ 資訊洪流時代,除了電腦要有防毒軟體,我們的腦袋也要有抵禦認知作戰的防毒軟體。
◎ 以簡單易懂的問答方式,讓人清楚明瞭地理解,我們腦袋裡的戰場如何被開闢的。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王婉諭(時代力量黨主席)
撰文推薦
王立(《阿共打來怎麼辦》作者)
矢板明夫(日本資深媒體人)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作家)
沈明室(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研究所所長兼代副執行長)
林秉宥(新北市市議員、《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
陳信聰(媒體工作者)
陳憶寧(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兼院長)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滅火器(金曲樂團)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鄭家純(藝人)
爵爵&貓叔(人氣創作者)
推薦
資訊戰、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在這幾年似乎成了可以掛到任何口水戰上的標籤,而這就是操控認知作戰的人想要的結果,讓人們對這議題因為過於浮濫而輕忽、懷疑,台灣社會就會變成最宜於操弄認知作戰的溫床。
認知作戰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為資訊戰之一環或影響力作戰的一種。過往,當我們在討論戰爭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會是砲火、屠殺、性暴力等畫面。與一般傳統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認知作戰通常是在熱戰真正開打前,國與國之間早就已經發動的無硝煙戰役。
這種無硝煙戰役是「運用心理戰和戰略欺騙等手段,動搖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念」,以及「利用爭議訊息,破壞社會既有網絡、並加深原本之對立」。當被攻擊的一方出現認知錯亂時,輿論開始出現兩極化,立場迥異的雙方陣營對彼此充斥著不滿情緒,並且隨著受到攻擊的時間而不斷加劇,降低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進而達到攻擊方「破壞穩定」主要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重點是一旦風向被成功帶起來之後,人們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與對話討論,進而造成社會的分裂、對重大公共議題的冷漠。當實體戰爭發生時,攻擊方可以大幅降低熱戰所需耗費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耗費一兵一卒一毛錢,很快地就可以讓對方自動舉白旗投降。
台灣民主實驗室專門研究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所帶來的民主威脅,創辦人及常務理事沈伯洋、執行長吳銘軒與台灣民主實驗室的同仁們,這次以最簡易明瞭的筆法、清楚問答的方式,快速幫讀者爬梳資訊操弄的相關議題。特別是台灣身為全球被資訊攻擊最嚴重的國家,除了因為受到各種錯假資訊維生的內容農場的資訊混淆,還要遭受敵對勢力有目的的資訊操弄,也因為台灣的政黨競爭與對立下,混淆了政治攻防下的輿論競爭與境外敵對勢力的認知操作。
本書可以讓你有對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的基礎認知,就像是讓你的意識接種了疫苗,才有抗體來應對資訊洪流社會裡的種種不清不楚的認知操作,理解才會是最好防禦。
「台灣必須嚴肅的面對中國認知作戰的議題,在本地建立普遍的理解與紮實的實證研究,這本書不浮誇、腳踏實地,能夠協助有志者打開探照燈,直接開圖,定義戰場。」
——王婉諭
「假如台灣民眾都有了抗體、可以對抗認知作戰的話,意謂著中國解放軍想要入侵台灣的成本將會更高,因此使得真正開戰的機率降低,也會讓台灣更能夠維持現狀。」
——王宏恩
「面對快速進化、防不勝防的資訊戰爭,本書最大貢獻在於培養全民面對資訊戰的防禦心態,並進而強化民眾的敵我意識。」
——陳憶寧
「以前身在香港的我就非常懂中共在玩什麼分化遊戲,到了台灣才知道台灣是全世界受到假消息攻擊最密集的國家,想也知道來自哪裡⋯⋯」
——爵爵&貓叔
作者簡介:
作者
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
創立於2019年,是在台灣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目標是透過研究、開發以及國際串聯等行動,探索新的方法,回應當前的民主挑戰。台灣民主實驗室目前的工作專注於理解並追蹤線上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所帶來的民主威脅。透過研究專案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分析不實訊息的傳播模式、敘事修辭,以及如何影響媒體、政治及社會大眾。
沈伯洋
立法委員、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常務理事。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系,留美獲得美國賓州大學碩士與美國加州大學犯罪與法律社會學博士,學術領域關注刑法、法律社會學、刑事政策及白領犯罪,近年主力研究資訊戰與假新聞。
吳銘軒
社運工作者與網頁設計工程師,2004 年起參與台灣同志、人權、環境、公民科技與開放政府等社會運動,提供創意、溝通與橫向連結、制定策略等協助。目前為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專注於理解與追蹤線上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的發展,也專注在研究數位科技如何影響民主與社會等相關領域。
採訪撰稿
游婉琪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務委員,英國約克大學應用人權碩士、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新聞資歷15年,曾任報社文字記者,現為獨立新聞工作者。關注人權、性別、公共政策等議題,盼有天歧視不再,多元族群都能在台灣這片土地自由呼吸。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01 什麼是認知作戰?
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為資訊戰(Information operations)之一環或影響力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s)的一種。過往,當我們在討論戰爭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會是砲火、屠殺、性暴力等畫面。與一般傳統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認知作戰通常是在熱戰真正開打前,國與國間早已發動的無硝煙戰役。
西方傳統認為,認知戰是指「利用媒體、網路等資訊改變人們的意識、認知、作為或決策」;中國在網路電子戰中也有類似說法,像是「運用心理戰和戰略欺騙等手段,動搖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念」。也可以參考輿論戰的定義「由國家、軍隊與社會機構採取一定之戰略戰術,透過控制、操縱、策劃利用各種輿論工具,對重大敏感、重大問題進行導向性宣傳和評論的輿論對抗活動,以凝聚己方民心、削弱敵方民心與軍隊士氣,進而瓦解敵國心防。」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可以歸納出構成認知作戰的主要元素有二:一是利用爭議訊息作為攻擊的武器,二是混淆或破壞敵方的認知,造成或加劇社會對立。當被攻擊的一方出現認知錯亂時,輿論開始出現兩極化,立場迥異的雙方陣營,對彼此充斥著不滿情緒並且隨著受到攻擊的時間而不斷加劇,降低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進而達到攻擊方「破壞穩定(destabilisation)」的主要目的。
這種類型的作戰方式,近年來受到許多國家重視。在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架構下,認知戰同時是一種影響力作戰。針對想要進攻的國家,透過認知作戰,攻擊者操縱目標群體對某件議題的理解與觀點,促使目標群體行動,進而達到政治上的目的,符合攻擊方的利益需求。
舉例來說,藉由不斷釋放執政黨貪腐的錯假資訊,導致選民們對特定政黨從支持轉為反對,進而轉變投票意向。近代知名的認知作戰案例,包含俄羅斯介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做出的一系列操作干預。在烏俄戰爭實際開打前,俄羅斯也早已透過各種方式,在鄰近國家散布對烏克蘭不利的錯假訊息,透過認知作戰強化自己出兵烏克蘭的正當性,降低來自鄰近國家、歐盟或聯合國的阻力。
認知作戰普遍也被視為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一環。現代戰爭早已多數採取混合戰方式進行,內容包含外交作戰、軍事作戰、經濟作戰、貿易作戰、金融作戰與資訊作戰。其中,資訊作戰又包含網路間諜活動、竊取技術、攻擊基礎設施、數位極權輸出及認知領域攻擊等。
在中國的敘事語境底下,認知作戰則比較接近中國對台「三戰」中的輿論戰。
中國政府在2003年12月新修訂《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首次將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列為「戰時政治工作」重點。在這「三戰」裡頭――
法律戰:是指中國在國際條約或規則上,做出各種對台灣不利的舉動,或是地方政府與中國簽訂的農業契作條約,造成經濟上的依賴,又或者擴張既定事實,來造成特定法律界線等等。
心理戰:則是鎖定政府人員如國軍喊話,動搖他們的信心。
至於輿論戰: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作戰,針對一般民眾釋放惡意錯假訊息,試圖「帶風向」,塑造出對中國有利的特定輿論。
這些特定輿論的內容可能是:台灣的空氣汙染很糟糕、台灣的治安很差黑道橫行、民進黨是史上最貪污的政府、美國不可信等等。這類訊息可能是錯假資訊,也可以是刻意移花接木,把不同時空背景發生的事情當成此時此刻發生,或是真假參半難以分辨的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事實上,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大部分都跟「真假」無關,而是透過特定的敘事,編造出一種視角,讓訊息的接收者也跟著相信。舉例來說,「美國掏空台積電,新製程被搬去美國」,就是一種中國刻意帶輿論風向的敘事。實際上儘管美國設廠的是三、四奈米先進製程,但工廠預計三年後才會正式啟動生產線,到時候已經不是最新的製程,就產量來說,台灣也仍會保持88%。
與其只把焦點放在辯論訊息是否為真,我們更需要留意的是,一旦風向被成功帶起來後,人們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與對話討論,進而造成社會的分裂、對重大公共議題的冷漠。當實體戰爭發生時,攻擊方可以大幅降低熱戰所需耗費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耗費一兵一卒一毛錢,就可以讓對方很快地自動舉白旗投降。
02 很多人都在帶風向,為什麼我需要特別認識認知作戰?
「帶風向」這樣的行為當然不會只有發生在認知作戰,事實上,早在人類社會開始形成時,就已經開始有人在帶風向。最直覺而普遍的場景可能是,有人透過在街頭巷尾議論,散布著真假參半的訊息,試圖營造出攻擊他人、有利於自己的言論,這就是一種帶風向。
從商業經營角度來看,許多公司行號在販售產品時,也會針對目標客群分眾投放廣告訊息、聘雇網紅藝人擔任代言人、透過社群平台等管道「帶風向」,營造出某項產品很好用、很受名人歡迎,消費者趨之若鶩急著搶購等現象。
因此,了解認知作戰首要考量,絕對不是只有看對方如何帶風向、帶出來的風向是否貼近真實,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帶風向這件行為本身,背後的目的為何。
舉例來說,一家化妝品公司透過各種行銷策略帶風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賺錢,讓它的產品可以寫下漂亮的銷售數字,替公司帶來可觀的營收。在這樣的情況下,化妝品公司勢必就會有損益上的考量,不太可能會為了要賺取80萬元的利潤,砸了100萬元預算去帶風向。
而在政治範疇底下,個別政黨一定也都會有所謂帶風向的行為,試圖透過政治宣傳手法,替候選人營造出清新、有實力、願意為民喉舌的好形象,贏得選民的支持。或是透過負面宣傳,攻擊敵方陣營提出來的政見華而不實、曾經有貪腐、涉及桃色糾紛等黑歷史,讓選民相信敵方陣營不值得信任等。
既然從商業公司到政治黨派都在帶風向,試圖操弄大眾對於他們的認知,那這樣的行為與認知作戰又有何差別?
認知作戰雖然本質上也是一種在帶風向的行為,但關鍵差異在於,當一個國家想要攻打另一個國家並且取得勝利,為的是政治目的而非商業利益,絕大多數時候不會特別考量預算上限。即便有,認知作戰因為是由國家作為發動者,一個政府為了贏得戰爭,所願意且有能力投注的資金,通常也會和一般商業公司或是國內政黨相差十萬八千里。
由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系主持的多元民主計畫(Varities of Democracy, V-Dem)計畫,自2000年起,針對全球179個國家進行「數位社會調查」。其中,台灣在「遭受外國政府假訊息攻擊」的指標,連續多年位居第一,顯示受到境外假訊息攻擊的嚴重程度最高。
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因為有代議制度,在制度的理想設計上,選民可以透過投票、罷免等機制,把惡意亂帶風向的政治人物換下來。或是透過公民監督力量,影響政策推動的方向。
然而,認知戰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我們無法透過同樣的機制去監督另一個國家,因為這屬於「他國事務」。更何況認知戰的發動國,極有可能是不受到民主制度約束的極權國家,即便從國際制裁的角度,依舊難以直接透過民主制度予以監督或檢視。
當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沒有面臨威脅時,民眾對於認知作戰自然不必特別在意。反過來說,當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長年面臨敵方威脅時,我們就不得不正視敵方早已發動的認知作戰,並透過敵我意識的強化,降低社會與民主體制可能受到的影響。
要認識認知作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思考:
● 爭議訊息的來源在哪?
● 爭議訊息如何傳遞與擴散?
● 爭議訊息的內容是什麼?
● 散布爭議訊息的背後目的有哪些?
● 誰才是被爭議訊息影響的受害者?
在缺乏這些思考角度的情況下,我們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把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訊息視作爭議訊息,把轉傳和自己立場不同訊息的人貼上「網軍」標籤,無法聚焦解決認知作戰帶來的危害。
【內文試閱】
01 什麼是認知作戰?
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為資訊戰(Information operations)之一環或影響力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s)的一種。過往,當我們在討論戰爭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會是砲火、屠殺、性暴力等畫面。與一般傳統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認知作戰通常是在熱戰真正開打前,國與國間早已發動的無硝煙戰役。
西方傳統認為,認知戰是指「利用媒體、網路等資訊改變人們的意識、認知、作為或決策」;中國在網路電子戰中也有類似說法,像是「運用心理戰和戰略欺騙等手段,動搖軍...
推薦序
【推薦序】
「認知作戰」就是真正的戰爭
王婉諭
(時代力量黨主席)
從「政治的認知作戰」到「認知作戰的政治」,首先你必須認識原汁原味的認知作戰是什麼。沈伯洋、吳銘軒與台灣民主實驗室合著的《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會是識別戰場、進入戰場、乃至於投入戰場不可或缺的小手冊。
首先,我想要告訴你,不論你認不認同「認知作戰」這個概念,不論你對於「認知」作戰的態度是什麼,這本書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2018年,可以說是台灣「認知」到「認知作戰」的元年。因為那個男人、現任的立法院長韓國瑜,在蔡衍明的中天、中視、中時有意識的推波助瀾下,上演了台灣民主化三十年來最大的政治奇蹟。
韓國瑜當然是個充滿魅力的民粹政治奇才,又很好笑,具備了一種綜合「芋頭」跟「番薯」口味的獨特幽默感,讓許多年紀較長的選民,彷彿回到了蔣經國年代,聆聽偉大領導苦民所苦的美好時光。
韓國瑜的暴起,固然有其個人特質的貢獻,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蔡衍明的三中在過程中,沒日沒夜以不成比例的篇幅,報導韓國瑜的各種真真假假、穿鑿附會,已經嚴重踰越新聞倫理的報導,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從這時候開始,境外勢力,特別是對台灣抱持強烈敵意的中國,試圖透過傳統媒體、網路上的新媒體對台灣所做的一切,開始受到重視。
然而,認知作戰的定義,從一開始就受到嚴重挑戰。在一個社群分眾日益發散、訊息流通越來越快的時代,「用我的魔法對付我」已是不同陣營試圖「抵消」對方陣營言論的反射性動作。
「認知作戰」、「大外宣」、「大內宣」等詞彙,從一開始就不斷被快速模仿、挪用,拿來形容國內不同政黨之間,彼此動用側翼、網軍、義勇軍的攻擊行為。
一個概念,一旦被過度使用在各種偏離原始情境的地方,它原始的意義就會逐漸削弱,而後失去了這個概念一開始被提出來,想要提醒大家的重要之處。
「認知作戰」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當國際學界與NGO越來越專注在中國對外的「影響力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或是認知作戰時,台灣對於認知作戰的警覺卻越來越低,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戒的事情。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是老老實實的呈現國內外對於認知作戰的研究成果,直球對決來自中國的境外認知作戰,為什麼比起國內政黨之間的公關輿論戰更難捉摸、更難對付這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對於中國對台灣的「政治認知作戰」感興趣,這本書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礎資訊;如果你認為談認知作戰只是一種「認知作戰的政治」,是用來打壓政敵、敵視中國的政治手段,你更應該打開這本書,裡面對於「為什麼要談認知作戰」、「為什麼境外認知作戰值得特別關注」,有非常持平而詳實的介紹,應該能夠協助你重新思考問題。
其次,長期處在中國的文攻、武嚇、惠台、統戰攻勢當中,台灣人從早期鄧小平講個話台股就會大崩跌,到現在環台利劍軍演飛彈試射,沒人當一回事,台灣人處變不驚,把威脅視為常態的心理,固然是一種生存策略,但也是一種麻木不仁的危險。
在每個歷史關卡,台灣總是用近乎奇蹟的方式,扭轉了自己的命運。
如果不是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徹底打垮了親中勢力在台灣的話語霸權,建立了九二共識等於下跪投降的恆等式,2016年的選舉結果,不會是國民黨的慘敗與民進黨的完全執政,台灣也不會走向世界,而是被鎖入中國十年來的經濟衰退與民生凋敝。
縱然你對於蔡英文八年執政的內政有再多不滿,你也不得不承認,蔡政府領導台灣的這八年,順應、同時也把握了美中國際局勢的扭轉,堅定不移的遠離中國、向中國說不,站在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同盟這一邊,對台灣的整體命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可是,就在股市上兩萬一千點,AI元年在台灣爆發,台灣一片歌舞昇平的當下,中國侵略占領台灣的決心不曾改變,中國投注在軍事上,乃至於資訊戰、混合戰的人力與物力,卻沒有絲毫減少,而是持續增加。
然而,當市場嗅覺敏銳的台灣人,已經透過各種實際的行動「做空」、「看衰」中國的時候,我們卻不能藐視我們的敵人。就像敵國過去的領袖毛澤東所言,「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但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這句話其實提醒了我們。我們可以訕笑中國無效的統戰,可以笑看中國軍演的虛張聲勢,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在戰術上,在面對中國毫不間斷的交戰行為上,輕忽敵人對我們的一舉一動。
「認知作戰」,就是其中最被忽略的領域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抵禦中國各式入侵的「防衛式民主」的相關討論與立法工程,不論是《反滲透法》的強化,代理人登記制度的建立,乃至於境外社群平台的問責,在2019年後,逐漸從行政部門與國會轉移到民間組織,甚至是跨國的NGO。好像認知作戰已經變成了舶來品,反而是國際的NGO與夥伴,在提醒台灣不要忘記中國的認知作戰,不要忘記中國無孔不入的綿密戰線。
所以,這是我要推薦《打台灣不如騙台灣》這本書的第二個理由:台灣必須嚴肅面對中國認知作戰的議題,在本地建立普遍的理解與紮實的實證研究,這本書不浮誇、腳踏實地,能夠協助有志者打開探照燈,直接開圖,定義戰場。
最後,我想要談一談民間社會與小黨的角色,如何在中國威脅日常化、麻痺化的今日,繼續建構台灣的「防衛式民主」。
在我過去四年擔任立委期間,我主要待在教育文化、社福衛環兩個委員會,主導推動了幾個有關犯罪被害人、精神衛生的修法,一直到卸任立委後,才比較有時間,涉獵認知作戰、TikTok等議題,也聯合了其他政黨,呼籲我們要有類似美國的「剝離法案」,來阻斷TikTok成為中國統戰台灣的工具。
然而在我有限的觀察內,我發現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並沒有把強化「防衛式民主」當成主要議程,反而有些安於現狀,缺乏更積極主動的作為。相反的,還是受到中國相當影響的中國國民黨,日前已拋出要修寬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的風向球,只是因為遭遇國會改革粗暴修法的逆風,偃旗息鼓,暫避風頭。
在這個時刻,民間社會與像時代力量這樣的小黨,其實有責任站在前面,重新拾起「防衛式民主」的未竟之業,告訴台灣社會,面對中國的日益進逼,我們也必須升級我們的意識警覺與防衛系統。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會是民間社會與小黨重新正視中國威脅,督促行政立法機構重啟相關議程的起點之一。
歡迎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與我們從閱讀這本書開始行動。
時代力量黨主席 王婉諭
在8964還沒平反的三十五週年的隔天
【推薦序】
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
王宏恩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去年2023年,我在美國蘭德智庫的好朋友發表了重量級研究,他整理了過去20年中國解放軍的相關文獻,並且發現解放軍的相關論文研究以及出版品中,關於認知作戰的研究文章在2012年開始大幅攀升,而2012年是習近平正式掌權的同一年。同時在這幾年,我跟其他幾位台灣研究學者(當然也包括本書幾位作者),被美國國務院、歐盟、澳洲、日本、各國智庫邀請了好幾次,專題演講有關於中國對台認知作戰的狀況。臉書(Meta)、推特(現在是X)、甚至微軟合作的ChatGPT,也都在這幾年釋出大量的中國國家級網軍報告。中國對外的認知作戰,現在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都在努力了解與學習的題目。
台灣身為中國對外入侵的第一目標,如何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也成為台灣人不能被當掉的必修學分。2024年4月19日,新華網公布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的消息,並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授旗,代表著解放軍網路戰、信息戰正式組織化與檯面化。而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從我學術的角度以及近年來接觸美國華府的實務經驗,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就是當下台灣人要保衛台灣、維持現狀時,最需要看的一本書。
想要對抗認知作戰,為何要大家看書?我們不能交給政府、軍隊、或美國就好了嗎?這就跟認知作戰的特性有關。
第一,認知作戰是違反戰場倫理的,卻不得不全民一起面對。以前大家想像的戰場,是兩國各自派出軍人,衝到戰場前線打仗,軍人死光是輸家,而百姓就被贏家統治。但由於近代通訊科技快速發展,人們透過手機就可以輕易接收到全世界的資訊,以前古代要靠口語或小冊子傳播謠言,現在只要動動手(或者叫機器人動動手)就能輕易的把資訊傳過國境。在科技的輔助下,認知作戰的對象是目標國家的所有人--就算你退役、沒當過兵、年齡不到、反對戰爭,你都已經成為敵國使用軍隊來對你認知作戰的目標對象。本書中舉了很多例子,都是中國網軍特別針對無黨派以及泛藍群眾的認知作戰;認知作戰跟子彈一樣都不長眼睛的,大家都是受害者。
第二,認知作戰無法靠民主程序獨自解決。在民主國家中,人民透過立法院來立法決定合法與非法的行為,並透過法院來裁決。但認知作戰是來自境外,台灣警察抓不到、台灣法院判了沒用、台灣立法院定義行為違法也沒用。尤其當入侵方是中國之類的威權國家時,情況變得更險峻,因為民主國家都以自由開放為榮,但威權國家可以直接隱藏資訊,敵暗我明,從起始點就不公平。大多數社群網站的公司都在美國,所以美國可以直接透過法律與國會聽證會來處理。但台灣假如堅持自由民主,選擇自由開放而非網路長城,就需要透過立法來要求這些社群軟體公司變得更透明化、開放更多資料來供使用者參考。但目前台灣沒有相關的法律,所以社群網站公司都不太理會,要訂立相關的法律,則需要台灣民意支持才可以,這也是本書後半段提供的各種立法與政策建議。
第三,認知作戰會傷害民主制度本身。千年以來的民主理論,是奠基在言論自由之上,但這前提是一個國家「境內」的言論自由,古代先賢很少考慮過會被另一國認知作戰。在民主制度的理論中,人民透過言論自由在國內的公共輿論中形成共識,然後用這個共識來要求政府照辦。但今天的認知作戰,是另一個國家跨國來干涉這個公共輿論,任意操縱讓某些議題取得極大的關注、另外某些議題在演算法或在地協力者的協助下消音,讓民主國家內的人們有限的注意力去花在原本不重要的事情上面。換言之,認知作戰破壞了讓原本民主制度中對言論自由市場的基本假設,造成言論自由市場失靈。一些學者更直接評論說這種認知作戰是新形態的資訊殖民,透過境外資訊操弄來影響目標國家要想什麼、要決定什麼。這種現象是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才成為重大議題,千年前的民主先賢或百年前的民主國父們都沒有考慮過這些議題;這議題是我們這一代一邊享受先進科技與文明進步的同時,得面對這專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問題。
正因為認知作戰不道德、反民主、反法治的特性,大家才需要一起認真研讀這本《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假如台灣不想要跟中國或者北韓一樣直接把網路全面封鎖,那就如同面對肺炎疫情開放邊境一樣,重點在於每個人要做好防禦措施。第一,大家都要在心裡隨時提醒,戰爭是已經在開打了,如同疫情已經擴散了,而且全民都正在成為目標。第二,大家要記得隨時檢查任何看到的資訊來源,看看來源是否可信,如同大家出門都要戴口罩一樣,辛苦一點但可保健康。第三,大家要試著支持通過一些法律政策,要求社群網站公司面對台灣消費者也應該更透明化,如同在防疫期間要嚴抓走私跟其他不透明的管道。當一個社會上有夠多人具有這樣的資訊意識的時候,就如同一個國家有夠多的人打了疫苗,這樣才能真正的讓疫情擴散程度跟影響力程度降到最低,同時保有台灣當下足夠程度的民主自由。
但每個不同的病毒會有不同的擴散方式跟症狀,如同每個國家遇到的認知作戰都會有所不同,畢竟認知作戰是舉一國之力對另一國的侵犯,所以都會特別設計與在地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認知作戰方式,無法完全適用到中國對台的認知作戰方式。而這也是本書《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最大的價值所在。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都有詳細描述中國哪一個單位、透過哪一個管道、將哪一類的議題、傳播到台灣的哪些人身上、並且繼續擴散到台灣的其他地方。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台灣案例,就可以協助每一個讀者知道其傳播路徑,而每一個台灣讀者就可以運用自身經驗,知道可以套用到平常生活的哪些地方,協助自己也協助周遭的人來阻斷可能的認知作戰傳播路徑,共同維護台灣的言論市場以及民主的現狀。
如同本書所提及,在中國解放軍的文獻中,認知作戰只是整體戰的一部分,目的是要創造出更好的輿論與環境條件,讓中國解放軍之後在打仗時可以更為順利、節省成本、甚至不費兵力就拿下台灣。但換過來說,假如台灣民眾都有了抗體、可以對抗認知作戰的話,意謂著中國解放軍想要入侵台灣的成本將會更高,因此使得真正開戰的機率降低,也會讓台灣更能夠維持現狀。而當台灣人能夠好好維持現狀、讓公共輿論空間完整的屬於台灣人時,台灣人才更有時間與心力去透過輿論空間好好討論其他重大的社會福利、環境、交通、預算等各種議題,去形塑台灣人之間的政治共識與政策。
時間正在倒數,但現在補課還來得及。要往洞口的亮光大步前進,就從這本書開始。
【自序】
前言
吳銘軒
(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2024年總統大選前後,台灣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中國如何對台灣發動資訊認知作戰?」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全球各地的外交訪團、智庫學者和媒體紛至沓來。這些訪客預設,台灣必然擁有豐富的應對經驗。然而,台灣現在面臨的挑戰,遠比這些問題所反映的更為複雜。
台灣社會對認知作戰缺乏全面的認識
首先,台灣社會並沒有對認知作戰有全面的認識。極權國家的認知作戰不僅僅是資訊操作,更是作為戰爭戰略的一環。透過散播虛假資訊、製造社會分裂和混亂,他們試圖在社會中植入不信任和恐懼的種子,來增加戰爭成功的風險。例如,在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在全球宣稱烏克蘭計畫攻擊頓巴斯,並且散布烏克蘭被新納粹分子控制、軍隊在烏東使用化學武器等虛假消息,試圖誤導國際社會,推遲對烏的軍事支援,並合理化俄羅斯的軍事行動。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兵者,詭道也。」所有的戰爭都基於欺騙,這也正是中國認知作戰的核心策略之一。透過欺騙和誤導,對手會陷入混亂和分裂,降低對手集體防衛的能力與決心,而操控者則在暗中推動自己的目的。中國共產黨多年來運用的戰略核心,包括輿論戰、心理戰和法律戰「三戰」依然在持續演化和發展,也確確實實地投入了資源、任務編組和執行。
其次,台灣作為一個多元且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對認知作戰存在巨大的分歧。一方面,有些人將國內政黨之間的攻防、散布假訊息都稱之為認知作戰,甚至將事實查核或政府澄清的新聞稿也視作認知作戰;另一方面,有些人則認為任何質疑執政黨或是傳遞中國正面訊息的都是認知作戰。這些不同的觀點導致對原本國與國之間的認知作戰,成為一個被輕視和嘲諷的概念,模糊了其作為一種戰爭工具的危險本質。
網路消去了國界,也讓境外勢力很容易產生影響
再者,當網路與社群媒體主導了我們的閱聽環境,資訊的接收與傳遞不再由我們自主決定,而是被破碎、過量且由科技公司的推薦演算法所主導。當公共政策的討論都在線上發生,也消除了民主辯論的國家邊界,帶著惡意、政治目的、資本及來自境外的資訊操作,便可進一步加劇扭曲我們的世界觀與認知。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接收到的資訊截然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產生巨大差異,彷彿身處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之中。
在這種平行現實裡,真實與虛假難辨,社會共識變得難以達成。特別是在選舉期間,來自境外勢力的資訊操作,結合過度分裂的國內政黨之爭,使得社會極化達到了新的高峰。認知作戰的目的在於製造多重現實,讓不同群體陷入各自的資訊泡泡中,無法對話,不信任與你身處在不同泡泡的人,甚至將他們視為敵人。
2016年美國的「披薩門」事件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案例。一則陰謀論在當時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爆發,宣稱包括希拉蕊・柯林頓在內的美國民主黨高層人士涉嫌在華盛頓特區的披薩餐廳內進行兒童性虐待和人口販賣。一名男子因相信這個虛假消息,持槍闖入餐廳,想要拯救這些無辜的兒童。所幸他最後被逮捕了,沒有人傷亡。
在這個人的世界觀中,他當然不是壞人,他是願意挺身而出、勇敢的英雄,但實際上他是虛假資訊的受害者。當然,他需要因製造恐慌和混亂受到應有的懲罰,但這裡我們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是,單單把這一個人關進牢裡,對破除這些陰謀論有幫助嗎?我們要怎麼讓深信這些訊息的人重新連結、建立對話?
最後,商業角色、公關公司和廣告媒體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在社群媒體上加劇社會極化,透過精準投放和輿論操作,大肆販賣虛假的影響力指標:假粉絲、假讚、假評論、大量的機器人網軍,這些商業行為就像早年的石化工廠,對我們的資訊環境大量排放汙染物質。他們賺錢卻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反而由政府與社會花費資源去重建媒體識讀教育、推動事實查核,承受其副作用與後果。
這些問題和思考,正是驅使我們想要透過這本書與讀者溝通的核心。
⋯⋯
本書是台灣民主實驗室將過去五年努力的結晶,作為讀者理解中國認知作戰的起點,讓台灣社會有機會共同坐下來理性討論,思考如何看待和回應中國發起的認知作戰。書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認知作戰」的科普知識,我們以問答方式提供資訊戰與認知作戰的基本知識;第三部分透過台灣民主實驗室對幾個重大事件的調查研究報告,分享中國如何操弄台灣當時的資訊生態,其手法與意圖。第四部分探討中國在重大國際事件中,如何透過操弄資訊來影響和干預國際關係。最後部分提出防禦認知作戰和破解錯假訊息的策略、資源和方法。
如果你現在覺得「我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中國認知作戰」,或是感覺「認知作戰」就是特定政黨的政治伎倆,那麼問題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加嚴重。因為中共採取的伎倆正是「打台灣不如騙台灣」,透過投放虛假訊息分化台灣社會。
台灣民主實驗室蓄積整整五年的能量,我深深期望透過這本書的整理,能讓全球和台灣社會各界有機會聚焦「認知作戰」,建構出防衛中國的策略,防禦中國對台灣民主的干擾。我們深信,只有打造台灣的資訊韌性,才能維護台灣民主社會的多樣性和自由人權,共同發展出深具民主韌性的台灣。
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一起深入探討中國的資訊作戰手法並思考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什麼才是最有效的對策,既能捍衛台灣的民主和未來,又能幫助我們的社會產生更多信任、理解與團結,共同抵禦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此處文章為摘錄,更多精彩內文,請詳閱《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推薦序】
「認知作戰」就是真正的戰爭
王婉諭
(時代力量黨主席)
從「政治的認知作戰」到「認知作戰的政治」,首先你必須認識原汁原味的認知作戰是什麼。沈伯洋、吳銘軒與台灣民主實驗室合著的《打台灣不如騙台灣》,會是識別戰場、進入戰場、乃至於投入戰場不可或缺的小手冊。
首先,我想要告訴你,不論你認不認同「認知作戰」這個概念,不論你對於「認知」作戰的態度是什麼,這本書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2018年,可以說是台灣「認知」到「認知作戰」的元年。因為那個男人、現任的立法院長韓國瑜,在蔡衍明的中天、中視、中時有意識的推...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認知作戰 」 就是真正的戰爭(王婉諭)
推薦序——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王宏恩)
前言
第一部 認識認知作戰
01 什麼是認知作戰?
02 很多人都在帶風向,為什麼我需要特別認識認知作戰?
03 常見的認知作戰方式有哪些?
04 什麼是協同性造假行為?
05 認知作戰為什麼會成功?哪些人容易受到影響?
06 認知作戰可能會對我的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07 我在網路上分享或討論我覺得很重要的訊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同和我一樣的論點,這樣也算加入認知作戰嗎?
08 我只是普通人,我怎麼會是中國蒐集個資、進行認知作戰的目標?
第二部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09 為什麼中國要發起認知作戰?目的是什麼?
10 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戰是什麼?與認知作戰的關聯是什麼?
11 中國認知作戰對台威脅有多大?最壞情況是什麼?
12 中國早年如何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13 中國近期常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手法有哪些?
14 在台灣選舉期間,中國如何進行認知作戰?
15 在台灣沒有選舉的時候,中國也會發動認知作戰嗎?
16 中國政府如何透過境外粉專來進行認知作戰?
17 在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裡,常見的攻擊對象有哪些?
18 各政黨不是都有「網軍」或「側翼」嗎?側翼網軍在做的事情,跟中國認知作戰有什麼不一樣?
19 許多國家像是俄羅斯、北韓、伊朗,也都有在進行認知作戰,中國有什麼不一樣嗎?
20 怎麼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中國發動的認知作戰的受害者?
21 我明明生活在台灣,為什麼會受到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影響?難道執政黨不會更容易洗腦台灣人民嗎?
22 中國滲透很危險,難道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滲透」就不危險嗎?
23 未來,中國可能會用哪些方式繼續對台進行認知作戰?
第三部 認知戰手法解析
24 認知作戰如何在社群平台發生?演算法如何加劇問題?
25 關西機場事件中,中國如何帶風向?
26 COVID-19爆發初期,中國如何透過認知作戰製造恐慌?
27 COVID-19疫情在台灣爆發後,中國如何藉由認知作戰干擾台灣政府防疫?
28 護國神山台積電真的會被美國掏空嗎?
29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前後,有哪些認知作戰痕跡?
30 在台灣蛋荒下的資訊操弄?
31 中國認知作戰真的會對台灣選舉產生影響嗎?
32 中國如何在Facebook上進行認知作戰?我該如何判斷哪些被「炎上」的話題不是炒作出來的?
33 Instagram上也會有中國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的案例嗎?
34 我要怎麼知道YouTube上有認知作戰?
35 中國如何透過LINE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36 中國如何在X平台上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
37 TikTok和抖音為什麼危險?政府該禁止嗎?
第四部 中國大外宣的力量
38 除了台灣,中國也有對其他國家進行認知作戰嗎?目的又是什麼?
39 和在台灣相比,中國在其他國家發動認知作戰模式有哪些不同?中國容易面臨哪些困難?
40 烏俄戰爭中有哪些認知作戰痕跡?中國與俄羅斯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41 日本排放核廢水事件中,中國如何透過境外資訊操作帶風向?
42 中國如何透過認知作戰影響菲律賓與美國的關係?
43 印度為何成為中國認知作戰攻擊的目標?
44 中國的大外宣真的有效嗎?哪些人容易受影響?
45 對於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國際間可以如何反制?台灣有哪些可以借鏡之處?
第五部 如何防禦認知作戰、破解錯假資訊?
46 面對中國認知作戰,我們可以如何反制?
47 網路上許多訊息真真假假,面對錯假資訊,有時事實查核組織速度也跟不上,我該怎麼防止自己陷入認知戰的漩渦?
48 身邊親友堅持相信錯假訊息,我該怎麼與他溝通?
49 這類新聞媒體都不報或一直報,記者是不是都被政府收買了?
50 我該怎麼知道對方是不是「中共同路人」?
51 抖音和小紅書上有許多我喜歡收看的內容,但我又不想因此被洗腦怎麼辦?
52 對抗來勢洶洶的認知作戰,我們的政府和政治人物可以做哪些事?
53 面對惡意不實資訊撕裂民主,台灣公民社會可以怎麼做?
54 新聞媒體經常被認為是助長錯假資訊的溫床之一,該如何發揮第四權?
55 社群平台可以怎麼做,遏止更多協同性造假行為?
56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普及,認知作戰在未來會不會越來越常發生?
結語
致謝
【目錄】
推薦序——「 認知作戰 」 就是真正的戰爭(王婉諭)
推薦序——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現在「補課」還來得及(王宏恩)
前言
第一部 認識認知作戰
01 什麼是認知作戰?
02 很多人都在帶風向,為什麼我需要特別認識認知作戰?
03 常見的認知作戰方式有哪些?
04 什麼是協同性造假行為?
05 認知作戰為什麼會成功?哪些人容易受到影響?
06 認知作戰可能會對我的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07 我在網路上分享或討論我覺得很重要的訊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同和我一樣的論點,這樣也算加入認知作戰嗎?
08 我只是普通人,我怎麼會是中...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