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公元七世紀的曙光,伊斯蘭教誕生在亞洲西南部的沙漠瀚海,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囂的文明社會所遺忘的角落,進而走出貧瘠荒涼的家園,作為嶄新的統治民族登上中東的歷史舞臺。阿拉伯人創立的龐大帝國,囊括了兩起夫西洋、東至帕米爾高原、北迄高加索、南達阿拉伯海的遼闊土地。伊斯蘭教的傳播驚醒了不信者的酣夢,波斯人、突厥人、柏柏爾人和庫爾德人相繼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哈裡發統治下的國家在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中經歷了六百年跌宕起伏的歲月,王朝更迭,浩蕩長歌,悲愴動人。終於有一天,從東方湧來的蒙古鐵騎踏碎了巴格達哈裡發勵精圖治的最後夢想,享盡風流的帝國湮滅於彈指之間,阿拔斯王朝曾經的蔚盛文風和滾滾翰墨從此成為遠去的往事。
中東文明的傳統並沒有因為蒙古鐵騎而銷聲匿跡,中東歷史的長河依然在靜靜地流淌。在蒙古鐵騎浩劫的殘垣斷壁之上,奧斯曼土耳其人異軍突起,在小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攻城掠地,奪取拜占庭帝國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降服兩起馬格裡布、東至紮格羅斯山西麓的阿拉伯人。奧斯曼帝國繼阿拉伯帝國之後再度雄踞亞歐非大陸的中央地帶,傳承著先知穆罕默德點燃的信仰火種和阿拉伯帝國的文明遺產。
自十五世紀開始,基督教世界迅速崛起,歷史的天平隨之經歷由東向西的巨大傾斜。緣起於歐洲大西洋沿岸的現代化浪潮衝擊著“三洲五海”的世界,伊斯坦布爾的蘇丹曾經統治的遼闊疆域淪為西方列強蠶食和瓜分的“東方遺產”。進入二十世紀,諸多的主權國家興起於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之上,古老的土地迎來了現代的文明,中東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人們或許仍然守候著千百年的夢想,卻不得不面對動盪和變革的現實。在麥加,悠揚的駝鈴聲在起伏的汽笛中湮滅。在開羅,鱗次櫛比的高樓陪伴著日升月落。在安卡拉,競選的傳單漫天飛舞。在德黑蘭,攢動的人群傾聽著世界的聲音。在迪拜,行色匆匆的過客或許牽動著華爾街敏感的神經。生活在中東這個神奇的土地上的人們,暢想著美好的未來,從不曾放棄希望。
作者簡介:
哈全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1年生,回族。1978-1991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曾在伊朗德黑蘭大學文學院進修,主要著作包括《古典伊斯蘭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和《中東國家的現代化歷程》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這是一部關於中東地區各國歷史文化的學術專著,也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研究項目。該書共約110萬字,正文分為十章,記述了包括埃及、新月地帶、阿拉伯半島在內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西亞北非諸多區域歷史文明及中東各國的現代化文明進程,總結了伊斯蘭傳統文明的基本特徵:即教俗合一的國家形態,國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社會對立。中東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軌跡則表現在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與絕對主義的現代化模式,工業化的演進趨勢,地權的演變與鄉村農業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遷,憲政制度與民主化進程,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等方面。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這是一部關於中東地區各國歷史文化的學術專著,也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研究項目。該書共約110萬字,正文分為十章,記述了包括埃及、新月地帶、阿拉伯半島在內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西亞北非諸多區域歷史文明及中東各國的現代化文明進程,總結了伊斯蘭傳統文明的基本特徵:即教俗合一的國家形態,國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社會對立。中東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軌跡則表現在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與絕對主義的現代化模式,工業化的演進趨勢,地權的演變與鄉村農業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
章節試閱
阿拉伯半島與阿拉伯人
現代的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北面與“肥沃的新月地帶”相連,西面、南面和東面環繞著紅海、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面積約為27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然而,阿拉伯半島在遠古時代曾經與非洲大陸和伊朗高原相連。那時的阿拉伯地區氣候潮濕,林木茂密。“阿曼沿海一帶山脈構造的特點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裡與波斯的陸地原為一個整體,只是到了後來的侏羅紀,才突然被印度洋的洪水沖斷。阿拉比亞西部最早也與非洲大陸連成一片。第三紀時出現了紅海和高聳的賽拉特群山,阿拉比亞遂與非洲大陸分開”。在現代社會,海洋無疑為人類提供了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但是,在古代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浩瀚無際的大海往往構成令人難以逾越的障礙,同時,阿拉伯半島缺乏適於停泊船隻的天然港灣,因此,阿拉伯人常常將自己的故鄉稱作“阿拉伯人的島嶼”。
阿拉伯半島的地貌,呈現為自西北部向東南部逐漸傾斜至阿曼一帶又複隆起的狀態。賽拉特山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側,北起亞喀巴灣東岸,南至也門,綿亙1800公里;賽拉特山南端的哈杜爾舒艾蔔峰海拔3760米,是整個半島的最高點。“帖哈麥”在阿拉伯語中本意為“臨海的土地”,特指賽拉特山西側與紅海之間起伏不平的狹長地帶。賽拉特山與帖哈麥合稱“希賈茲”(舊譯“漢志”)。“希賈茲”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阻隔”,特指也門與敘利亞之問的地帶。乾枯的荒原覆蓋著希賈茲的絕大部分地表,寥寥無幾的地下水源周圍零星點綴著面積不等的幾處綠洲,其中以南部的塔伊夫和北部的葉斯裡蔔最為著名。“也門”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本意為“右邊”和“南方”,特指麥加和希賈茲以南地區。賽伯邑時期的銘文將西起曼德海峽、東至哈德拉毛的廣闊地域稱作也門,古希臘作家將也門稱作“阿拉伯福地”。也門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雨水較為充沛,氣候相對潮濕。自也門向東,經過著名的香料海岸哈德拉毛和單峰駱駝的故鄉麥赫拉,直到阿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脈沿海岸線逶迤1600公里,其中阿曼灣西側的綠峰高達3300米。賽拉持山和南部群山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擋著潮濕海風的吹拂,從而形成半島內陸乾旱少雨的氣候環境。納季德高原(舊譯“內志”)位於半島內陸的中央地帶,平均海拔高度約為800米,如同經過烈焰焚燒的黑色熔岩覆蓋著納季德的地表。納季德高原以南名為魯蔔哈利,亦稱達赫納;這一區域土質堅硬,紅沙遍野,沙紋蕩漾,如同水波一般。位於納季德高原以北的努夫德,是半島內陸的另一沙漠區域,亦稱塞瑪瓦穀;這裡沙質細軟,隨風向變幻不定,形成紅白相間的流動沙丘。納季德高原、魯蔔哈利和努夫德沙漠的季節變化極為明顯,每逢冬春時節,暴雨滂沱,綠草如茵的牧場隨處可見。雨季過後,草木枯萎,浩瀚的曠野遂為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阿拉伯半島缺乏常年通航的河流,卻有稱作瓦迪的季節性河谷遍佈各地,可供行走。南部的瓦迪哈德拉毛、瓦迪達瓦希爾和北部的瓦迪魯麥、瓦迪希爾罕,乃是聯接半島內陸各個區域和通往外部的重要路線。
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人的故鄉,阿拉伯人自遙遠的古代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由於乾枯的地表和乾旱的氣候,阿拉伯半島植被稀少,資源匱乏,遊牧的生活方式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貝都因人(阿拉伯語中意為遊牧者)為數甚多,駱駝和羊群構成貝都因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財富。駱駝大約自公元前1200年出現於阿拉伯半島;在駱駝傳入之前,驢曾經是阿拉伯人僅有的運輸工具。據古代亞述銘文記載,貝都因人至遲在公元前9世紀已經成為駱駝的主人。駱駝既可供人騎乘,亦可用於載貨,其長途跋涉和負荷能力遠非其他牲畜可比。貝都因人更以駱駝作為首要的生計來源,食其肉,飲其乳,衣其皮毛,將駱駝視作不可或缺的夥伴。駱駝的最大負載超過250公斤,最大日行路程達到160公里,可以在炎熱的環境下連續行走8日而無需飲水。駱駝的牧養為貝都因人進入沙漠深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沙漠之舟”的出現使得貝都因人真正成為沙漠的主人。分佈在半島東北部的巴克爾部落、納季德高原的泰伊部落、塔米姆部落、阿薩德部落以及希賈茲的穆宰納部落、吉法爾部落,皆是牧養駱駝的著名群體。貝都因人不僅牧養駱駝,亦將牧羊作為重要的生計來源。與駱駝相比,羊群移動速度較為緩慢,而且不能遠離水源。因此,羊群的牧養制約著貝都因人的活動範圍;以牧養羊群為生的貝都因人難以進入沙漠深處,大都分佈在沙漠的邊緣和農耕區域的四周,其生活方式往往兼有遊牧和定居的雙重傾向。貝都因人無疑處於居無定所的遊蕩狀態,但是卻非毫無目的的隨意遷徙。他們通常擁有屬各自部落的水源和相對穩定的遊牧範圍,沿著較為固定的路線追逐水草。雨季與旱季的明顯更替導致貝都因人生存空間的週期性改變,進而使得他們對於自己的家園產生既期待離別又盼望返回的矛盾心理。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貝都因人表現出頑強的生存能力,他們往往每天只需食幾顆椰棗和飲少許駝乳便可維持生命。
除居無定所的遊牧群體以外,阿拉伯半島還生活著相當數量的定居人口。定居人口大都分佈在阿拉伯半島的周邊地帶。在半島南部的沿海地帶,較為充沛的降雨和相對潮濕的氣候環境提供了發展農業的適宜條件。也門是整個半島中最為重要的農業區域;古代的也門人在山區坡地修建梯田,在山谷之間修建水壩,用以儲存雨水,灌溉土壤,種植小麥和大麥以及各種果蔬。也門以東的麥赫拉和哈德拉毛是乳香樹的著名產地,阿曼一帶盛產水稻,東部沿海的哈薩盛產穀物和椰棗。在半島內陸,綠洲構成農業區域的另_-種類型,地下水源則是綠洲農業賴以維持的首要前提。葉斯裡卜、塔伊夫、泰馬、海拜爾、法達克、杜麥持·詹達勒和瓦迪庫拉是分佈在希賈茲一帶的主要綠洲,半島東部的葉麻麥和蓋提夫也有若干處面積較大的綠洲,甚至魯蔔哈利沙漠深處亦不乏綠洲的存在。棗椰樹原生於兩河流域南部,後來傳人阿拉伯半島,成為綠洲農業的主要作物。有些綠洲的居民除種植棗椰樹外,亦種植大麥和小麥等穀類作物。希賈茲南部的塔伊夫盛產葡萄,甘美碩大,名聞遐邇。與南部沿海的灌溉農業相比,綠洲農業的耕作條件較為簡陋;氣候的乾旱和水源的匱乏制約著耕地面積的擴大,定居的生活方式尚不穩定,牲畜的牧養往往構成綠洲農業的重要補充。
在廣袤的阿拉伯半島,遊牧與定居兩種生活方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處於相互依賴和彼此制約的狀態。定居者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和生產水平的低下,往往需要遊牧經濟的諸多產品作為補充。貝都因人更加缺乏經濟自給的能力,需要定居者提供各種農產品和手工製品。因此,定居者與貝都因人之間存在著相互交往的客觀需要。在前伊斯蘭時代的社會條件下,搶劫構成定居者與貝都因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搶劫本是盜賊行徑,但沙漠生活的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卻使搶劫成為當地民族的風俗”。綠洲由於人口稀少,分佈散落,往往成為貝都因人搶劫的主要目標,定居地區的各種產品通過一系列的搶劫而落入遊牧群體手中。遊牧群體之間和定居者內部的相互搶劫時有發生。先知穆罕默德移居麥地那的初期穆斯林對於麥加商隊的襲擊,體現了古代阿拉伯人傳統的搶劫習俗在伊斯蘭時代的延續。定居者與貝都因人相互交往的另一種方式,是提供保護和徵收貢品;這種交往大都存在於較為強大的遊牧群體與地寡人稀的綠洲之間。貝都因人往往以提供保護作為條件,向綠洲的定居者徵收所需要的各種產品。貝都因人與商隊的合作亦屢見不鮮;分佈在商路沿途的貝都因人向過往的商隊提供駱駝和嚮導,保護商隊的旅行安全,商隊則向貝都因人交付一定數量的財物作為報酬。伊斯蘭教誕生前夕,納季德高原東側的貝都因人塔米姆部落與麥加的古萊西部落之間曾經有過長期的貿易合作。在茫茫的荒漠之中,商旅駝隊離開貝都因人的合作幾乎寸步難行,而兩者之間的合作對於阿拉伯半島的經濟生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阿拉伯人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集市貿易佔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素有朝拜聖地的宗教習俗,人們在舉行祭把活動的同時,往往相互交換各種物品,宗教聖地隨之成為定期貿易的集市所在。阿拔斯時代的歷史家哈姆達尼(?-945年)曾經提到公元6世紀阿拉伯半島的十餘處集市,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歐卡茲集市。歐卡茲位於麥加以東100公里的山谷,西南距塔伊夫35公里,每年11月舉行集市,為期20天,來自半島各地的阿拉伯人在這裡交換各自的產品。
在阿拉伯半島,手工業的重要性無法與畜牧業、農業、商業相提並論;手工業活動為貝都因人所鄙視,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在也門,薩那、納季蘭、朱拉什是也門主要的皮革加工業中心,紡織業和釀酒業的中心是亞丁和薩那。在希賈茲,麥加是著名的手工業品製造中心,主要手工業品是刀劍、甲胄。葉斯裡蔔的手工業主要是農產品加工業,製作幹椰棗,用棗椰樹葉製作草席,用棗椰樹幹製作生活用品,各種裝飾品和武器亦是葉斯裡蔔的重要手工業產品,猶太人則是葉斯裡蔔的主要手工業者。
阿拉伯半島與阿拉伯人
現代的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北面與“肥沃的新月地帶”相連,西面、南面和東面環繞著紅海、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面積約為27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然而,阿拉伯半島在遠古時代曾經與非洲大陸和伊朗高原相連。那時的阿拉伯地區氣候潮濕,林木茂密。“阿曼沿海一帶山脈構造的特點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裡與波斯的陸地原為一個整體,只是到了後來的侏羅紀,才突然被印度洋的洪水沖斷。阿拉比亞西部最早也與非洲大陸連成一片。第三紀時出現了紅海和高聳的賽拉特群山,阿拉比亞遂與非洲大陸分開”。在現...
目錄
上
前言
第一章 伊斯蘭文明的誕生
一、阿拉伯人的古代歷史
二、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
三、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
第二章 哈裡發國家的變遷
一、麥地那哈裡發國家
二、倭馬亞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章 哈裡發時代中東的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制度與經濟生活
二、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
第四章 哈裡發時代中東的宗教與文化
一、伊斯蘭教的發展
二、伊斯蘭世界的文化成就
第五章 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一、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二、奧斯曼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
三、自上而下的新政舉措與憲政運動
四、傳統經濟社會秩序的解體
五、從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到奧斯曼帝國的滅亡
第六章 波斯的復興與伊朗的現代化進程
一、波斯的復興
二、愷伽王朝時代伊朗傳統秩序的衰落
三、禮薩汗時代伊朗的現代化實踐
四、巴列維國王的統治與伊朗現代化的長足進步
五、伊斯蘭革命與伊朗的現代化走向
下
第七章 埃及的現代化進程
一、埃及現代化進程的啟動
二、自由主義時代埃及的經濟生活與政治秩序
三、納賽爾主義的現代化模式
四、薩達特與穆巴拉克時代埃及現代化的歷史走向
第八章 新月地帶諸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伊拉克
二、敘利亞
三、黎巴嫩
四、約旦
五、巴勒斯坦
六、以色列
第九章 阿拉伯半島諸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沙特阿拉伯
二、海灣諸國
三、也門
第十章 土耳其共和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土耳其共和國的興起與凱末爾主義的現代化實踐
二、戰後土耳其經濟與社會的進步
三、戰後土耳其的政黨政治與政治變遷
結束語 伊斯蘭教誕生以來中東歷史的回顧與思考
本書引用的參考文獻
上
前言
第一章 伊斯蘭文明的誕生
一、阿拉伯人的古代歷史
二、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
三、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
第二章 哈裡發國家的變遷
一、麥地那哈裡發國家
二、倭馬亞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章 哈裡發時代中東的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制度與經濟生活
二、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
第四章 哈裡發時代中東的宗教與文化
一、伊斯蘭教的發展
二、伊斯蘭世界的文化成就
第五章 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一、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二、奧斯曼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
三、自上而下的新政舉措與憲政運動
四、傳統經濟社會...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01-01ISBN/ISSN:9787201062334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