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當代中國哲學叢書》中的一種,對西方哲學中的語言存在論和佛教中的唯識宗理論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具體闡述了語言與自我、名言與物器、境與相等問題、並詳盡地分析了唯識宗的主要理論:“阿賴耶識”、“種子說”、“四分說”等。是一本全面、深入瞭解佛教理論、用現代哲學對之進行詮釋的學術專著。
作者簡介:
吳學國,湖北公安人,1967年5月生。1995年獲哲學碩士學位。後於南京東南大學任教。1997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潘富恩先生和王雷泉先生,先是攻讀唯識學,然後選擇了唯識與西方哲學的比較作為研究方向。
目錄
總序
引言
緒論 從中國佛教史看詮釋學與佛學之關係
第一章 心論(上):語言與“自我”
第一節 印度哲學:自我與世界之源始統一及其破解
第二節 自我理解之建立:經部學
第三節 唯識:自我向語言層面的消解
第二章 心論(下):名言與器物
第一節 印度的語言思想:語言與世界的源始統一及其喪失
第二節 唯識學:語言的存有論意義之重新獲得
第三章 境論(上):境與相
第一節 存有概念之演變
第二節 法相論:唯識的存有概念
第四章 境論(下):境與聲
第一節 陳那的阿波哈說和語境理論
第二節 法稱思想向語用論立場的轉移
第五章 性論:本體與語言
第一節 冥性與覺性:唯識的本體概念之構成
第二節 法性論:佛教的究極存在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總序
引言
緒論 從中國佛教史看詮釋學與佛學之關係
第一章 心論(上):語言與“自我”
第一節 印度哲學:自我與世界之源始統一及其破解
第二節 自我理解之建立:經部學
第三節 唯識:自我向語言層面的消解
第二章 心論(下):名言與器物
第一節 印度的語言思想:語言與世界的源始統一及其喪失
第二節 唯識學:語言的存有論意義之重新獲得
第三章 境論(上):境與相
第一節 存有概念之演變
第二節 法相論:唯識的存有概念
第四章 境論(下):境與聲
第一節 陳那的阿波哈說和語境理論
第二節 法稱思想向語用論立場的轉移
第五章 性論:本...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9-01ISBN/ISSN:9787208046443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