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藝術的載體。 它起源於古代印度,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漸傳入中國,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藝術。 從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從雪原西藏到揚子江畔,都可以領略到異彩紛呈、魅力無窮的石窟寺藝術。 中國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本書詳盡地描述了中國石窟寺藝術發展的脈絡和各個地區石窟寺藝術的特色,引領讀者徜徉於中國石窟寺藝術的殿堂中……
作者簡介:
李裕群,男,漢族,浙江桐鄉人,1957年生。 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讀本科,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2-1985年,在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工作。 主要從事古建築的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 1985-1987年,在北京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班學習,1989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7-1990年,在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工作,任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從事石窟寺和磚木結構古建築的研究。 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學考古系攻讀漢唐考古博士學位,並兼任考古系助教。 1993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3年在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 1996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考古所揚州隊負責人、漢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2000年,被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聘任為兼職教授。 現任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主要從事漢唐考古與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 1985年以來,曾先後考察了寧夏須彌山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山東地區摩崖造像、四川廣元和巴中石窟、雲南劍川石窟等。 1998年,與中國文物研究所合作,承擔了中國政府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協調、組織、指導的“拯救吳哥計劃”,在柬埔寨吳哥窟週薩神廟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田野考古發掘工作。 先後負責對武威白塔寺遺址、揚州唐宋城東門遺址、太原童子寺佛寺遺址的考古發掘。 特別是2000年度,揚州隊新發現並進行大規模發掘的揚州唐宋城東門遺址。 首次發現南宋時期內外相連的雙甕城平面佈局,該遺址被列入2000年度十大考古發現候選名單中。 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窟與佛教造像、佛教寺院的的形制與佈局。 並負責新疆絲綢之路北道佛教遺址調查與研究的項目。 在科研教學工作中,承擔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考古學》多卷本有關宗教考古方面的章節。 出版《須彌山石窟內容總錄》、《天龍山石窟寺》和《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等專著。 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燕京學報》和《Orientations》等刊物上發表了《鄴城地區石窟與刻經》、《關於安陽小南海石窟的幾個問題》、 《天龍山石窟分期研究》、《隋唐時代的揚州城》、《試論成都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等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論文數十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李裕群
優惠價: 5 折, NT$ 147 NT$ 294
本商品已下架
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藝術的載體。 它起源於古代印度,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漸傳入中國,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藝術。 從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從雪原西藏到揚子江畔,都可以領略到異彩紛呈、魅力無窮的石窟寺藝術。 中國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本書詳盡地描述了中國石窟寺藝術發展的脈絡和各個地區石窟寺藝術的特色,引領讀者徜徉於中國石窟寺藝術的殿堂中……
作者簡介:
李裕群,男,漢族,浙江桐鄉人,1957年生。 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讀本科,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2-1985年,在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工作。 主要從事古建築的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 1985-1987年,在北京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班學習,1989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7-1990年,在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工作,任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從事石窟寺和磚木結構古建築的研究。 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學考古系攻讀漢唐考古博士學位,並兼任考古系助教。 1993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3年在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 1996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考古所揚州隊負責人、漢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2000年,被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聘任為兼職教授。 現任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主要從事漢唐考古與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 1985年以來,曾先後考察了寧夏須彌山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山東地區摩崖造像、四川廣元和巴中石窟、雲南劍川石窟等。 1998年,與中國文物研究所合作,承擔了中國政府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協調、組織、指導的“拯救吳哥計劃”,在柬埔寨吳哥窟週薩神廟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田野考古發掘工作。 先後負責對武威白塔寺遺址、揚州唐宋城東門遺址、太原童子寺佛寺遺址的考古發掘。 特別是2000年度,揚州隊新發現並進行大規模發掘的揚州唐宋城東門遺址。 首次發現南宋時期內外相連的雙甕城平面佈局,該遺址被列入2000年度十大考古發現候選名單中。 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窟與佛教造像、佛教寺院的的形制與佈局。 並負責新疆絲綢之路北道佛教遺址調查與研究的項目。 在科研教學工作中,承擔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考古學》多卷本有關宗教考古方面的章節。 出版《須彌山石窟內容總錄》、《天龍山石窟寺》和《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等專著。 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燕京學報》和《Orientations》等刊物上發表了《鄴城地區石窟與刻經》、《關於安陽小南海石窟的幾個問題》、 《天龍山石窟分期研究》、《隋唐時代的揚州城》、《試論成都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等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論文數十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