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社會地理和社會空間辯證法
1.1 地理學中的不同方法
1.1.1 數量方法
1.1.2 行為方法
1.1.3 結構主義方法
1.1.4 後結構主義方法
1.1.5 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的含義
1.2 社會空間辯證法
1.3 城市空間:一些基本的特徵
1.4 宏觀地理背景
1.4.1 城市社會地理學的發展背景
1.4.2 經濟變化和城市重構
1.4.3 人口變化的烙印
1.4.4 城市與文化變遷
1.4.5 政治變化和社會空間辨證法
第二章變化中的城市經濟背景
2.1 前資本主義、前工業化城市
2.2 工業城市的增長
2.2.1 工業化城市空間結構的早期模型
2.2.2 馬克思主義和工業化城市
2.3 現代城市
2.3.1 福特主義和工業化城市
2.3.2 走向後福特主義城市
2.4 後工業化城市
2.4.1 全球化
2.4.2 知識經濟和信息城市
2.5 結論
第三章城市的文化
3.1 什麼是文化?
3.2 後殖民地理論和城市
3.3 空間、權力和文化
3.4 後現代主義和城市
3.4.1 洛杉磯和“加利福尼亞學派”
3.5 結論
第四章社會空間分異模式
4.1 城市形態學和城市的物質結構
4.1.1 房屋類型、建築用地和街道佈局
4.1.2 形態形成
4.1.3 環境質量
4.1.4 城鎮景觀和建成環境的地方風格
4.1.5 城市區域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實地觀察法
4.2 差異與不平等:社會經濟和社會文化模式
4.2.1 因子生態研究
4.2.2 社會福利模式
第五章空間和製度框架:公民、國家與市民社會
5.1 公共制度與私人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繫
5.1.1 市民身份、父權制與種族主義
5.1.2 法律與市民社會
5.1.3 城市治理的變化特性
5.2 法律意義的城市空間
5.2.1 大都市區分化及其空間上的後果
5.2.2 財政失衡與社會空間不公平
5.2.3 財政重商主義
5.2.4 市政月服務分配和社會空間不平等
5.3 民主政治及其空間架構
5.3.1 城市治理中關鍵人物的空間性:選舉產生的官員和城市官僚
5.4 社區權力結構與地方政府的作用
5.4.1 當代城市的政治經濟
5.4.2 地方政府和社會空間辯證法
5.5 城市中的社會公正問題
第六章住房供給的構成與城市環境的社會生產
6.1 住房子市場
6.1.1 私有住房的增長
6.1.2 私人租房的衰退
6.1.3 公共住宅的發展
6.1.4 自願部門:住房供應的“第三隻手”
6.2 建成環境的社會生產中的主要行為者
6.2.1 土地所有者與城市形態形成
6.2.2 建築商、發展商與利益追求
6.2.3 設計帶來的歧視:建築師與規劃師
6.2.4 抵押金融商:基於商業利益的社會與空間偏向
6.2.5 房地產代理商:操縱和強化鄰里單元模式
6.2.6 公共住房管理者:分類與評分
第七章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社會性
7.1 西方文化中的城市生活
7.2 城市生活方式與社會理論
7.2.1 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世界與私人世界
7.2.2 自我意識:公共世界與私人世界中的認同與經歷
7.3 城市環境中的社會互動和社會網絡
7.3.1 關於社會互動的城市生態學理論:作用和結果
7.3.2 城市環境中的社會互動
第八章隔離與集聚
8.1 社會封閉、種族主義和歧視
8.2 少數群體的空間隔離
8.2.1 定義和測度問題
8.2.2 外部因素:歧視和結構作用
8.2.3 集聚:群體內部的凝聚力
8.2.4 僑民區、少數群體飛地和特殊人群聚居區
第九章鄰里、社區以及地方的社會結構
9.1 鄰里和社區
9.1.1 團結性的脆弱
9.1.2 郊區鄰里:社區變遷
9.1.3 社區與鄰里:定義及分類
9.2 城市地方的社會建構
9.2.1 城市生活世界:時空慣常化和相互主觀性
9.2.2 結構化和地方的“成形”
9.2.3 通過空間實踐的地方建構
9.2.4 地方、消費和文化政治
9.3 建成環境的社會意義
9.3.1 空間和地方的利用:符號主義和編碼的意義
9.3.2 建築、審美及社會空間辯證法
第十章城市中的環境與行為
10.1 越軌行為的有關理論
10.1.1 決定論
10.1.2 擁擠理論
10.1.3 異化
10.1.4 合成理論
10.1.5 亞文化理論
10.1.6 結構主義理論
10.1.7 多因素解釋:違法犯罪的例子
10.2 認知和感知
10.2.1 城市意象的指示性方面
10.2.2 城市意象的評價性方面
第十一章身體、性取向和城市
11.1 性別、異性戀父權制和城市的具化表現
11.2 性取向與城市
11.2.1 賣淫與城市
11.2.2 同性戀與城市
11.3 殘疾人與城市
第十二章居住遷移與社區變化
12.1 家庭遷移模式
12.1.1 遷入模式
12.1.2 城市內部遷居
12.1.3 居住遷移的決定因素
12.1.4 遷居決策
12.1.5 尋找新住房
12.2 居住遷移與鄰里變化
12.2.1 高社會地位的遷移、過濾和空房鏈
第十三章城市變化與衝突
13.1 服務業和便利設施的可達性
13.1.1 醫療服務的可達性
13.1.2 可達性的聚集模式:以俄克拉何馬市為例
13.1.3 集聚模式的集聚效應
13.2 城市重構:不平等和衝突
13.2.1 服務業和便利設施的分散化和可達性
13.2.2 再開發與更新
13.2.3 服務部門重構
13.2.4 社會極化
13.2.5 非正式城市經濟
13.2.6 城市社會的可持續性
專業術語彙編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第一章社會地理和社會空間辯證法
1.1 地理學中的不同方法
1.1.1 數量方法
1.1.2 行為方法
1.1.3 結構主義方法
1.1.4 後結構主義方法
1.1.5 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的含義
1.2 社會空間辯證法
1.3 城市空間:一些基本的特徵
1.4 宏觀地理背景
1.4.1 城市社會地理學的發展背景
1.4.2 經濟變化和城市重構
1.4.3 人口變化的烙印
1.4.4 城市與文化變遷
1.4.5 政治變化和社會空間辨證法
第二章變化中的城市經濟背景
2.1 前資本主義、前工業化城市
2.2 工業城市的增長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