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明史講義》爲明清史研究開拓者盂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爲《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凡中國所謂正史,必作史者得當時君主所特許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國家從而是認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擇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謂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雜衆手而成之。唐時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認一家之言,亦有雜成衆手之作;唐以後則修史之責皆國家任之,以衆手雜成爲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經一家重作而精密突過原書者,惟歐陽修之《新五代》足當之,其餘皆敕撰之書爲定本,私家之力固不足網羅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時,有國已將及百年,開館亦逾六十載,承平日久,經歷三世。著手之始,即網羅全國知名之士,多起之于遺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嘗不兼重私家之專業,如是久久而後告成,亦可謂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後,當清世爲史學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專就《明史》中優點而表揚之,觀《四庫提要》所雲,可以概見。然學者讀書,必有實事求是之見,如趙翼之《廿二史札記》,世亦以爲稱頌《明史》之作,其實于《明史》疏漏之點亦已頗有指出,但可曲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傳》,若《劉基》、《廖永忠》等傳兩條中所舉,《史》文自有抵牾之處,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喬允升》、《劉之鳳》二傳,前後相隔止二卷,而傳中文字相同百數十字,不能不謂爲纂修諸臣未及參訂。其實《明史》疏漏,幷不止此;間有重複,反爲小疵,根本之病,在隱沒事實,不足傳信。此固當時史臣所壓于上意,無可如何,亦史學家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隱沒其事實矣,就史論史,亦無從發見其難于傳信之處,故即敢于指摘,而無從起指摘之意,此尤見隱沒事實之爲修史大惡也。
《明史》所以有須隱沒之事實,即在清代與明本身之關係。清之發祥與明之開國約略同時,清以肇祖爲追尊入太廟之始,今核明代《實錄》,在成祖永樂間已見肇祖事迹,再參以《朝鮮實錄》,在太祖時即有之。至清之本土所謂建州女真部族,其歸附于明本在明太祖時。建州女真既附于明,即明一代二百數十年中,無時不與相接觸。《明史》中不但不許見建州女真,幷凡女真皆在所諱,于是女真之服而撫字,叛而征討,累朝之恩威,諸臣之功過,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從前談明、清間史事者,但知萬曆以後清太祖兵侵遼沈,始有衝突可言,亦相傳謂清代官書所述征明等語必不正確,而《明史》既由清修,萬曆以後之遼東兵事叙述乃本之清代記載,求其不相抵觸,必不能用明代真實史料,而不知女真之服屬明尚遠在二百年之前。凡爲史所隱沒者,因今日討論清史而發見《明史》之多所缺遺,非將明一代之本紀、列傳及各志統加整理補充,不能遂爲信史。而于明南都以後,史中又草草數語,不認明之系統,此又夫人而知其當加糾正,不待言矣。從古于易代之際,以後代修前代之史,于關係新朝之處,例不能無曲筆,然相涉之年代無多,所有文飾之語,後之讀史者亦自可意會其故,從未有若明與清始終相涉,一隱沒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凡明文武諸臣,曾爲督撫鎮巡等官者,皆削其在遼之事迹,或其人生平大見長之處在遼,則削其人不爲傳。甚有本《史》中一再言其人自有傳,而卒無傳者,在《史》亦爲文字之失檢,而其病根則在隱沒而故使失實。此讀《明史》者應負糾正之責尤爲重要,甚于以往各史者也。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
《史》包紀、志、表、傳四體,各史所同,而其分目則各有同异。《明史》表、傳二門,表凡五種:其《諸王》、《功臣》、《外戚》、《宰輔》四種爲前史所曾有,又有《七卿表》一種則前史無之。明之官制,爲漢以後所未有,其設六部,略仿周之六官,魏以錄尚書事總攬國政,六曹尚書只爲尚書省或中書省之曹屬,直至元代皆因之,明始廢中書省,六部尚書遂爲最高行政長官。又設都禦史,其先稱御史大夫,承元代之禦史台而設,謂之都察院。六部一院之長官,品秩最高,謂之七卿。此制由明創始,故《七卿表》亦爲《明史》創例。
傳則《後妃》、《諸王》、《公主》、文武大臣相次而下,皆爲前史所已有。其爲專傳者,除《外國》、《西域》兩目亦沿前史外,尚有十五目,而前史已有者十二目,前史未有者三目。前史已有者:《循吏》、《儒林》、《文苑》、《忠義》、《孝義》、《隱逸》、《方伎》、《外戚》、《列女》、《宦官》、《佞幸》、《奸臣》;前史所無者:《閹黨》、《流賊》、《土司》。此亦應世變而增設,其故可得而言。
宦官無代不能爲患,而以明代爲極甚。歷代宦官與士大夫爲對立,士大夫决不與宦官爲緣。明代則士大夫之大有作爲者,亦往往有宦官爲之助而始有以自見。逮其後爲他一閹及彼閹之黨所持,往往于正人君子亦加以附閹之罪名而無可辨。憲宗、孝宗時之懷恩,有美名,同時權閹若梁芳、汪直,士大夫爲所窘者,頗恃恩以自壯,後亦未嘗以比恩爲罪。其它若于謙之恃有興安,張居正之恃有馮保,楊漣、左光鬥移宮之役恃有王安,欲爲士大夫任天下事,非得一閹爲內主不能有濟。其後馮保、王安爲他閹所擠,而居正、漣、光鬥亦以交通馮保、王安爲罪,當時即以居正、漣、光鬥爲閹黨矣。史言閹黨,固非謂居正、漣、光鬥等,然明之士大夫不能盡脫宦官之手而獨有作爲。賢者且然,其不肖者靡然惟閹是附,蓋勢所必至矣。其立爲專傳,爲《明史》之特例者一也。
集衆起事,無根據,隨路裹脅,不久踞城邑者,自古多有。自漢黃巾以下,其事皆叙入當事之將帥傳中,無有爲立專傳者。惟《唐書》列《黃巢傳》,謂之逆臣,與安祿山等幷列。明自唐賽兒起事,于永樂年間爲始,其後正統間之葉宗留、鄧茂七,天順間之李添保、黃蕭養,成化間之劉千斤、李鬍子,正德間之劉六、劉七、齊彥名、趙瘋子及江西王鈺五、王浩八等,四川藍廷瑞、鄢本恕等,嘉靖間之曾一本,天啓間之徐鴻儒,崇禎初之劉香,亦皆見于當事將帥傳中。其特立《流賊》一傳,所傳止李自成、張獻忠,蓋以其力至亡明,與黃巢之亡唐相等,特爲專傳。明無擁兵久亂之逆臣可以連類,遂直以此名傳,而民變之起,則由民生日蹙,人心思變,可爲鑒戒。其立爲專傳,爲《明史》特例者二也。
西南自古爲中國邊障,《周書·牧誓》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之人,武王率以伐紂。戰國時莊(足喬)王滇,漢通西南夷,唐設羈縻州。自湖廣而四川,而雲南,而貴州,而廣西,廣闊數千里,歷代以來,自相君長,中朝授以官秩,而不易其酋豪,土官土吏,久已有之。但未能區畫普遍,至元而司府州縣額以賦役,其酋長無不欲得中朝爵祿名號以統攝其所屬之人,于是土司之制定矣。明既因元舊,而開國以後亦頗以兵力建置,其官名多仍元代,曰宣慰司,日宣撫司,日招討司,日安撫司,日長官司,率以其土酋爲之,故名土司,但亦往往有府、州、縣之名錯出其間。嘉靖間,定府、州、縣等土官隸吏部驗封司;宣慰、招討等土官隸兵部武選司。隸驗封者,布政司領之;隸武選者,都指揮領之。文武相維,比于中土,蓋成經久之制,與前代羈縻之意有殊,但終與內地郡縣有授任之期、有考績之法者不同,故與郡縣相別叙述。其立爲專傳,爲《明史》之特例者三也。
附明代系統表
史家記載歷代帝皇,有年號,有廟號,有謚法,有陵名。述史者舉某一朝之事,任舉其一端,或稱年,或稱廟,或稱謚,或稱陵。文法不一,所當熟記。又世次之先後,各帝即位之年,享國之數,及其干支之紀歲,任舉其朝某事,一屈指而得其上下之距離,時代之關係,所謂知人論世不可少之常識。茲就明代曆帝以表明之,冀便記憶。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爲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韓林兒龍鳳年號,爲其後來所諱言,此不考史實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國,當元盡紊法度之後,一切准古酌今,掃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漸廢弛則國祚漸衰,至萬曆之末而紀綱盡壞,國事亦遂不可爲。有志之人屢議修復舊制,而君相已萬萬無此能力,然猶延數十年而後亡。能稍複其舊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別有根柢外,所必與明立异者,不過章服小節,其餘國計民生,官方吏治,不過能師其萬曆以前之規模,遂又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清無製作,盡守明之製作,而國祚亦與明相等。……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凡中國所謂正史,必作史者得當時君主所特許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國家從而是認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擇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謂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雜衆手而成之。唐時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認一家之言,亦有雜成衆手之作;唐以後則修史之責皆國家任之,以衆手雜成爲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經一家重作而精密突過原書者,惟歐陽修之《新五代》足當之,其餘皆敕撰之書爲定本,私家之力固不足網羅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時,有國已將及百年,開館...
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統表說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制度
第四節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第一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後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第一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後之守禦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
第五節 奪 門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第四章 議禮
第一節 武宗之失道
第二節議禮
第三節 議禮前後之影響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第五章 萬曆之荒怠
第一節 沖幼之期
第二節 醉夢之期
第三節 决裂之期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第一節 天啓初門戶之害
第二節 天啓朝之閹禍
第三節 崇禎致亡之癥結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第一節 弘光朝事
第二節 隆武朝事 附紹武建號
第三節 永歷朝事
第四節 魯監國事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系統表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統表說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制度
第四節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第一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後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第一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後之守禦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09-05-01ISBN/ISSN:9787101066913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1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