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藝術在歷史長河中是必然要緩慢地起著變化,一些衰落了,一些轉化了,還有一些升騰了……這一些變化,同樣是未來社會和現代人所需要的。
梅蘭芳背倚著很大的傳統文化,而他的技藝卻令人在微小之處琢磨再三,然而看完戲再一尋思,發現京劇及梅蘭芳所體現的那大的文化越發厚實悠遠。梅蘭芳的能戲多於三百出,但每齣戲能“賣”的地方只有少數幾個點;等你在點上反复尋思,忽然發現梅蘭芳幾乎無處不在。梅蘭芳的處處不太容易琢磨,許多遙遠而分支的路上都有其身影;到了他的中晚年,他藝術的特徵才逐漸彰顯出來,而他一旦走進歷史,又在諸多前路上給紛繁的今人以啟迪。
作者簡介:
徐城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戲曲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京劇院研究部主任,寫作各類著作七十餘冊,主要作品有《梅蘭芳三部曲》 、《老北京三部曲》、《京劇與中國文化》等。
章節試閱
現在要說說1938年之前的梅蘭芳了。梅自1933年來到上海後,曾全家在法租界的滄州飯店居住了一年之久。他由北平出來時的心情並不愉快,但也沒有因此而立下在滬安家的決心。他本不打算在滬唱戲,但一方面禁不住上海戲園老闆〈其中不少人是很熟的朋友〉的勸說,同時也想到梅劇團同人們的生活,以及北平梨園界有更多的人需要自己周濟,自己總不登台,受影響的並不只是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因此,他在到達上海之後不久,就同意恢復粉墨生涯,重新演出了《生死恨》,此劇是離北平前不久排出的,此次演出只約請了蕭長華、姜妙香、王少亭、劉連榮、姚玉芙等幾位著名的配角南下助演,其他角色則由上海劇場的班底充任。其後不久,梅又新排了《抗金兵》,這一次由滬上名角林樹森飾韓世忠。梅在1933年至1938年期間,只有這兩出新戲,梅的學生兼“勁敵”程硯秋也只有《亡蜀鑑》和《費宮人》兩出新戲。這種情形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由於戰爭相迫,梅、程自身的思想和生活都不穩定,難於精神專注地編演新戲。二是這幾齣戲雖然都不是憑空創設(《生死恨》根據明傳奇《易鞋記》改編,《抗金兵》的戲核兒是京劇折子戲《擂鼓戰金山》,《亡蜀鑑》的借鑒藍本為川劇《江油關》,《費宮人》的戲核兒則是崑曲《刺虎》),但改編時都把“假想敵”換成了日寇,演出者和欣賞者的實踐與反饋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影射的路上前進。這,大概就是只能造成一時轟動、影響卻不能持久的真正原因。
梅住了一年滄州飯店之後,決定在滬繼續居留一個時期。不少朋友勸他買房,他沒有同意,因為他依然懷念生他養他、教他捧他的北平。他只同意租房,並提出“地段不要太熱鬧,房子不要太講究”的條件。幾經選擇之後,他租用了湖南籍軍人兼政界人物程潛在馬斯南路的一幢中檔花園洋房,這座房子除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之外,還有一個梅很喜歡之處,就是距馮六爺〈耿光〉的住所很近。梅很快搬去了,他和馮的往還因而十分方便。那幾年間,梅幾乎每天中午都要在馮家吃午飯,馮家成為梅的重要社交場合之一。不過這餐午飯,卻是由梅家的廚師去到馮家做的。
現在要說說1938年之前的梅蘭芳了。梅自1933年來到上海後,曾全家在法租界的滄州飯店居住了一年之久。他由北平出來時的心情並不愉快,但也沒有因此而立下在滬安家的決心。他本不打算在滬唱戲,但一方面禁不住上海戲園老闆〈其中不少人是很熟的朋友〉的勸說,同時也想到梅劇團同人們的生活,以及北平梨園界有更多的人需要自己周濟,自己總不登台,受影響的並不只是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因此,他在到達上海之後不久,就同意恢復粉墨生涯,重新演出了《生死恨》,此劇是離北平前不久排出的,此次演出只約請了蕭長華、姜妙香、王少亭、劉連榮、姚...
目錄
序
1989年早春的自序
2005年早春的自序
第一編梅氏坐標圖
第一章“記取種花人”!1921年
成名於“小年”
民國百態
梨園景觀
渾噩中的漸變
1921年的梅蘭芳
第二章“東風不與周郎便”·1933年
鮮嫩又古老的“肥肉”
旦行、老生的位置對換
1933年的梅蘭芳
“老四”成為勁敵
有志者無須訪效
南遷至滬
第三章“無意巧玲瓏”·1938年
……
第四章“北去南來自在飛”·1949年
第五章“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1959年
第二編梅門藝術譚
第六章梅之舞
第七章梅之歌
第八章梅之“大”
第九章梅之線
第十章梅之性
第十一章梅之禪
第十二章梅之氣
第十三章梅之梅
第三編梅派未來說
第十四章一種絕對否定流派的歷史
第十五章一種絕對肯定流派的歷史
第十六章一種“左”右為難的現實
第十七章未來社會與現代人
第十八章梅蘭芬在未來藝術中
後記
序
1989年早春的自序
2005年早春的自序
第一編梅氏坐標圖
第一章“記取種花人”!1921年
成名於“小年”
民國百態
梨園景觀
渾噩中的漸變
1921年的梅蘭芳
第二章“東風不與周郎便”·1933年
鮮嫩又古老的“肥肉”
旦行、老生的位置對換
1933年的梅蘭芳
“老四”成為勁敵
有志者無須訪效
南遷至滬
第三章“無意巧玲瓏”·1938年
……
第四章“北去南來自在飛”·1949年
第五章“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1959年
第二編梅門藝術譚
第六章梅之舞
第七章梅之歌
第八章梅之“大”
第九章梅之線
第十章梅之性
第十一章梅之禪
第十二章梅之氣...
商品資料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1-01ISBN/ISSN:7534369010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1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