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平
定價:NT$ 204
優惠價:5 折,NT$ 102
本商品已下架
在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製作中,紀錄片最基本的構成是影像與事件,這些歷史影像在“記錄與虛構”、“歷史與表現歷史”、“講壇與宣傳”和“觸摸歷史與實錄變遷”等製作條件與觀念中闡述與辨析。最顯著的是觀眾面對的歷史事件,而不是紀錄片影像語言,歷史影像的製作基礎就建立在兩種不同的時間空間理解層面——可以說它是攝影機的現場的,也可以是攝影機後來所代言的歷史現場。第二是關於歷史影像的表現視域,這就是通過歷史人物的影像傳記,反遇一個時代與社會的道路。這一歷史影像注重歷史人物經歷所體現出的歷史價值和這一影像所展現出的人物命運及時代風雲,影像寫作本身並不拘泥於傳統錄片所固有的構成元素;另一方面是在考古與發現的文獻記錄中整合具有見證歷史現場的影像物質,考古與發現的基礎在於對過去事件的現場描述,通過細微的文獻材料和對於這一材料的歷史研究與分析形成這一影像探索的寫作特徵,其中描述、整理和分析成為影像代言歷史事件現場的立足點;三是本著記錄今天、尋探文化源流、實錄時代變遷的歷史眼光及其目的,並將歷史事件的重建重點放在“完成變遷過程”上,注重歷史事件的流變過程,從而將影像的焦點放在當代具有重大影響的現場媒介事件和大眾生活形態的事件開拓與闡發上,並以此建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表現視域。歷史影像的製作還以“彙編性”、“口述體”和“再現式”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影像的寫作方式,構成歷史題材紀錄片影像的基礎、敘事策略及其話語形式,從而建立了關於紀錄片歷史影像“代言性敘述”的製作基礎與實踐理論。
作者簡介:
肖平教授,文學博士,1959年6月生於南昌市,江西省萍鄉市人。從事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的教學與研究,碩士生導師,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現任江西財經大學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肖平教授1989年7月於揚州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1997年7月在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影視編導方向的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廣播電視藝術學、紀錄片、電影學和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編導、紀錄片和電影語言。尤其是在電影語言和紀錄片研究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現已出版紀錄片及影視語言方面的專著二部,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4項,在中國新聞傳播學專業類和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類權威期刊《現代傳播》、《中國電視》、《電視研究》、《影視藝術》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1997年作為主要創作人員,編導主持了國務院新聞辦委託江蘇省委宣傳部拍攝的紀錄片《世紀挑戰》的拍攝與製作,並獲得1999年江蘇省外宣片特別獎;2003年9月在《現代傳播》發表的論文《從<陰陽>、<夏天>的敘述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獲第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理論獎三等獎。肖平教授任教十餘年來,先後在蘇州大學、上海大學開設碩士研究生課程《影視語言》、《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等專業課。在江西財經大學為本科生講授了專業課《電視編導美學》、《電視紀錄片編導創作》、《電視欄目與專題》、《新聞教程》;公共課《大學語文》、《財經寫作》;選修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外文學比較》、《當代影視作品欣賞》等課程。肖平教授在廣播電視藝術學領域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紀錄片研究:側重於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及敘事形式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專著《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電視紀錄片論語》、課題《紀錄片敘事形式及類型研究》和論文《從<陰陽>、<夏天>的敘述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現代傳播》2003.5),《經典性即世界性》( 《現代傳播》1996.1) ,《紀錄片知覺形式及類型研究論綱》(《中國電視》2003.6),《從讀寫預言到讀寫真理——紀錄片創作模式及其演變新探》(《影視藝術》 2000.5)通過對大量中外經典紀錄片的影視語言與敘事形式研究,提出紀錄片的本質就在於區別於故事片的材料原狀形態及其非組織結構的原則,並圍繞紀錄片事件現場原狀與編導控制這一核心概念展開研究。該項研究對於紀錄片在國家德治教育和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其中論文《從<陰陽>、<夏天>的敘述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獲第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理論獎三等獎。第二,電視文藝與央視春節晚會研究:這一研究主要側重在央視電視晚會節目材料和劇場交流效果研究領域,注重晚會觀看者的現場交流與接受影響。受中國電視學研究委員會的委託,主持並完成課題《電視晚會節目材料佈局組合及劇場效果研究》,並以系列論文的形式發表:《電視晚會節目材料知覺形式中的相似組合原則》(《現代傳播》2002.3)、《改造與整合:視知覺簡化傾向的文本分析——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一》(《中國電視》2001.8)、《促進與分離:視知覺距離的簡化傾選擇——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二》(《中國電視》2001.11)、《“歌與話”:從對抗走向整合——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三》(《中國電視》2002.2)、《平衡與擴張:一種突破整平的佈局組合形式》,(《中國電視》2002.8)該研究將晚會劇場的有效交流與節目材料的佈局組合進行比較,提出觀看者的參與互動和電視晚會節目材料佈局組合是晚會的影響基礎與前提,得到業內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論文《“歌與話”:從對抗走向整合——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三》獲江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青年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第三,影視編導實踐、策劃和製片:作為主創人員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和南京電視台的相關電視節目製作與策劃工作。如1999年的中央電視台的《世界著名電視大台主要頻道、重點欄目形態研究》,作為專題組的主要成員,與國內著名影視理論學者和製片人,共同研究策劃央視的主要頻道、重點欄目和節目形態;1998年的江西電視台的《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節目策劃與製作;1997年的中央電視台與南京電視台合作製片的紀錄片節目、國際交流節目和科教文化節目的策劃與製片工作。參與製作和策劃的紀錄片等節目,均在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和南京電視台獲得國家級、省部級一等獎多項。肖平教授在這一方面的工作,特別注重電視傳媒的社會傳播效果及價值取向研究,並將影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益,為推動我國廣播電視藝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紀錄片、電視文藝和影視文化的研究,體現了他對當代先進影視藝術理論與文化的認知與貢獻。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肖平
優惠價: 5 折, NT$ 102 NT$ 204
本商品已下架
在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製作中,紀錄片最基本的構成是影像與事件,這些歷史影像在“記錄與虛構”、“歷史與表現歷史”、“講壇與宣傳”和“觸摸歷史與實錄變遷”等製作條件與觀念中闡述與辨析。最顯著的是觀眾面對的歷史事件,而不是紀錄片影像語言,歷史影像的製作基礎就建立在兩種不同的時間空間理解層面——可以說它是攝影機的現場的,也可以是攝影機後來所代言的歷史現場。第二是關於歷史影像的表現視域,這就是通過歷史人物的影像傳記,反遇一個時代與社會的道路。這一歷史影像注重歷史人物經歷所體現出的歷史價值和這一影像所展現出的人物命運及時代風雲,影像寫作本身並不拘泥於傳統錄片所固有的構成元素;另一方面是在考古與發現的文獻記錄中整合具有見證歷史現場的影像物質,考古與發現的基礎在於對過去事件的現場描述,通過細微的文獻材料和對於這一材料的歷史研究與分析形成這一影像探索的寫作特徵,其中描述、整理和分析成為影像代言歷史事件現場的立足點;三是本著記錄今天、尋探文化源流、實錄時代變遷的歷史眼光及其目的,並將歷史事件的重建重點放在“完成變遷過程”上,注重歷史事件的流變過程,從而將影像的焦點放在當代具有重大影響的現場媒介事件和大眾生活形態的事件開拓與闡發上,並以此建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表現視域。歷史影像的製作還以“彙編性”、“口述體”和“再現式”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影像的寫作方式,構成歷史題材紀錄片影像的基礎、敘事策略及其話語形式,從而建立了關於紀錄片歷史影像“代言性敘述”的製作基礎與實踐理論。
作者簡介:
肖平教授,文學博士,1959年6月生於南昌市,江西省萍鄉市人。從事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的教學與研究,碩士生導師,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現任江西財經大學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肖平教授1989年7月於揚州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1997年7月在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影視編導方向的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廣播電視藝術學、紀錄片、電影學和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編導、紀錄片和電影語言。尤其是在電影語言和紀錄片研究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現已出版紀錄片及影視語言方面的專著二部,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4項,在中國新聞傳播學專業類和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類權威期刊《現代傳播》、《中國電視》、《電視研究》、《影視藝術》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1997年作為主要創作人員,編導主持了國務院新聞辦委託江蘇省委宣傳部拍攝的紀錄片《世紀挑戰》的拍攝與製作,並獲得1999年江蘇省外宣片特別獎;2003年9月在《現代傳播》發表的論文《從<陰陽>、<夏天>的敘述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獲第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理論獎三等獎。肖平教授任教十餘年來,先後在蘇州大學、上海大學開設碩士研究生課程《影視語言》、《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等專業課。在江西財經大學為本科生講授了專業課《電視編導美學》、《電視紀錄片編導創作》、《電視欄目與專題》、《新聞教程》;公共課《大學語文》、《財經寫作》;選修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外文學比較》、《當代影視作品欣賞》等課程。肖平教授在廣播電視藝術學領域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紀錄片研究:側重於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及敘事形式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專著《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電視紀錄片論語》、課題《紀錄片敘事形式及類型研究》和論文《從<陰陽>、<夏天>的敘述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現代傳播》2003.5),《經典性即世界性》( 《現代傳播》1996.1) ,《紀錄片知覺形式及類型研究論綱》(《中國電視》2003.6),《從讀寫預言到讀寫真理——紀錄片創作模式及其演變新探》(《影視藝術》 2000.5)通過對大量中外經典紀錄片的影視語言與敘事形式研究,提出紀錄片的本質就在於區別於故事片的材料原狀形態及其非組織結構的原則,並圍繞紀錄片事件現場原狀與編導控制這一核心概念展開研究。該項研究對於紀錄片在國家德治教育和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其中論文《從<陰陽>、<夏天>的敘述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獲第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理論獎三等獎。第二,電視文藝與央視春節晚會研究:這一研究主要側重在央視電視晚會節目材料和劇場交流效果研究領域,注重晚會觀看者的現場交流與接受影響。受中國電視學研究委員會的委託,主持並完成課題《電視晚會節目材料佈局組合及劇場效果研究》,並以系列論文的形式發表:《電視晚會節目材料知覺形式中的相似組合原則》(《現代傳播》2002.3)、《改造與整合:視知覺簡化傾向的文本分析——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一》(《中國電視》2001.8)、《促進與分離:視知覺距離的簡化傾選擇——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二》(《中國電視》2001.11)、《“歌與話”:從對抗走向整合——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三》(《中國電視》2002.2)、《平衡與擴張:一種突破整平的佈局組合形式》,(《中國電視》2002.8)該研究將晚會劇場的有效交流與節目材料的佈局組合進行比較,提出觀看者的參與互動和電視晚會節目材料佈局組合是晚會的影響基礎與前提,得到業內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論文《“歌與話”:從對抗走向整合——電視晚會劇場效果研究之三》獲江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青年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第三,影視編導實踐、策劃和製片:作為主創人員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和南京電視台的相關電視節目製作與策劃工作。如1999年的中央電視台的《世界著名電視大台主要頻道、重點欄目形態研究》,作為專題組的主要成員,與國內著名影視理論學者和製片人,共同研究策劃央視的主要頻道、重點欄目和節目形態;1998年的江西電視台的《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節目策劃與製作;1997年的中央電視台與南京電視台合作製片的紀錄片節目、國際交流節目和科教文化節目的策劃與製片工作。參與製作和策劃的紀錄片等節目,均在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和南京電視台獲得國家級、省部級一等獎多項。肖平教授在這一方面的工作,特別注重電視傳媒的社會傳播效果及價值取向研究,並將影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益,為推動我國廣播電視藝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紀錄片、電視文藝和影視文化的研究,體現了他對當代先進影視藝術理論與文化的認知與貢獻。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