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聖凱
定價:NT$ 348
優惠價:5 折,NT$ 174
本商品已下架
本文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我們利用電腦檢索《大正藏》,並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獻與敦煌遺書中的攝論學派資料,發現靈潤、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攝論學派的發展史蹟。
我們對真諦的思想定位為“從始人終之密意”,在虛妄與經驗層面,則是純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識緣起”,則是屬於“始教”;在轉依的果位上,其主張“相性融即”、“智如不二”與護法一玄奘系所主張“相性永別”、“智如為二”明顯不同,則是具有“終教”的特點。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諦的“識界”並非是《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識,但是真諦的佛學思想最終必定能夠走向《起信論》,這是其思想的內在必然發展趨勢。
在心識論方面,真諦繼承“一種七現”的“一心論”而提出“一意識論”,主張阿陀那識即是染污意;唯識今學強調別體別用的“諸識差別”,區分阿陀那識與末那識的不同。真諦從種識不分的立場,主張種子是假而無體,阿黎耶識是實而有體;而種子的相續即是阿黎耶識的相續,而不承認種子生種子。護法一係從諸識差別的立場,主張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建構了種子生種子的異時因果與種生現、現熏種的同時因果。
在影像門唯識方面,唯識古學從“無相唯識”的立場出發,主張分別為因,虛妄為果,虛妄分別通依他性與分別性,強調“識境同一”的,層心理結構。唯識今學從有相唯識”的立場,強調虛妄與分別不同體,分別為能緣的依他起,虛妄為二取的分別性,因此必須有兩層心理建構,所以“虛妄分別”只是指依他性。唯識古學以“虛妄分別顯現”詮釋影像門唯識理論,世親依“識轉變”建立了整個唯識體系。在認識論,唯識古學強調心識生起時,心識無義但顯現為義,或“似現為義”,顯現即是執取;唯識今學強調心識與心識所顯現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執“似義”為義”,於是現起分別性。
在三性三無性思想,真諦是繼承與綜合“塵識理門”與“染淨通門”的三性思想,而唯識今學是繼承“情事理門”的思想,從而有不同的展開。真諦與安慧都以八識為能分別,而護法則強調第六識、第七識為能分別;而且,護法主張見分、相分同屬依他性,真諦、安慧則無此義。真諦以分別性、依他性無所有而所呈現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是一;護法系主張於依他性上遠離分別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際,不可混同。唯識今學強調“假必依實”的“他性空”,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別的。真諦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同時,真諦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三性為安立諦,三無性為非安立諦,三性同時也是三無性。而唯識今學強調“三無性不離三自性”,這是在三性之外說三無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識古學主張二重二諦,窺基則主張四重二諦。
真諦在果報黎耶、種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羅識”,通過淡化如來藏“我”的色彩,融攝如來藏與阿黎耶識兩系,解決瑜伽行派的內在矛盾與困境。從解脫論來說,阿摩羅識即是境智無差別、智如合一、如如智、轉依;從實踐論來說,建立“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或“正觀唯識”)的實踐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識今學主張“五性各別”與“密意一乘”,提出“理佛性”與“行佛性”;真諦主張“一性皆成”與“究竟一乘”。
在轉依思想方面,唯識今學重視轉依的認識論意義,其思想的重點在於“所依轉變”;強調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所以轉捨與轉得的“轉變”,正是阿黎耶識的體之“用”的變化,而 其體並沒有變化。真諦的“中間路線”在轉依思想上有所體現,他一方面以聞熏習來闡明認識論意義的轉依,即減舍雜染習氣,增長聞熏習,即是所依轉變;另一方面,真諦以解性黎耶、阿摩羅識、四德種子等,來詮釋存在論意義的轉依,即轉阿黎耶識為阿摩羅識,這是自我存在的基體的全然的改變狀態。
攝論師由於受地論學派的影響,以“一心二門” 來詮釋心識論;而且以真妄、體用、本末等思想來理解三性,出現兩種形態的三性思想。我們認為,“九識”說是北地攝論師所提出的。攝論師逐漸背離了瑜伽行派的立場,而與“真常唯心”系合流,強調以佛性為中心,以“佛性”詮釋“十勝相” ,完全是以如來藏緣起來解讀《攝論》,這是攝論學派中國化的核心體現。
最後,我們指出真諦的“染淨二分依他”是“立體式”的理解,分別性與真實性的轉換是非連續的;而《起信論》強調平面式的“一心二門”,阿黎耶識與法身之間的轉換是連續的,這是二者的不同。同時,我們發現佛教存在論是一種“過程存在論”,一切存在建構於“過程”與“關係”中,如來藏、阿黎耶識、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所說不變、無差別的“基體”,這些絕對觀念是與“空性”緊密相連的。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整理、發現一批攝論師的著作與零星資料;在方法論上,提出“綜合式研究方法”與“解脫詮釋學”,以阿黎耶識緣起、影像門唯識、三性三無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為中心,對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進行比較研究。本文指出,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視經驗內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詮釋模式下,唯識今學的發展則是必然的。同時,本文以語言哲學、存在哲學、現象學對唯識思想進行現代詮釋,對“批判佛教”進行很好的回應。
作者簡介:
聖凱,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蒼南縣,1990年於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平興寺出家。在中國佛學院、南京大學修學佛法12年,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懺法、唯識、如來藏、淨土、南北朝佛教學派等思想的研究及講授,發表相關學術專著五本、論文數十萬字。愛好文學,將詩意的語言與佛法的智慧融為一體,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5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聖凱
優惠價: 5 折, NT$ 174 NT$ 348
本商品已下架
本文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我們利用電腦檢索《大正藏》,並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獻與敦煌遺書中的攝論學派資料,發現靈潤、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攝論學派的發展史蹟。
我們對真諦的思想定位為“從始人終之密意”,在虛妄與經驗層面,則是純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識緣起”,則是屬於“始教”;在轉依的果位上,其主張“相性融即”、“智如不二”與護法一玄奘系所主張“相性永別”、“智如為二”明顯不同,則是具有“終教”的特點。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諦的“識界”並非是《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識,但是真諦的佛學思想最終必定能夠走向《起信論》,這是其思想的內在必然發展趨勢。
在心識論方面,真諦繼承“一種七現”的“一心論”而提出“一意識論”,主張阿陀那識即是染污意;唯識今學強調別體別用的“諸識差別”,區分阿陀那識與末那識的不同。真諦從種識不分的立場,主張種子是假而無體,阿黎耶識是實而有體;而種子的相續即是阿黎耶識的相續,而不承認種子生種子。護法一係從諸識差別的立場,主張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建構了種子生種子的異時因果與種生現、現熏種的同時因果。
在影像門唯識方面,唯識古學從“無相唯識”的立場出發,主張分別為因,虛妄為果,虛妄分別通依他性與分別性,強調“識境同一”的,層心理結構。唯識今學從有相唯識”的立場,強調虛妄與分別不同體,分別為能緣的依他起,虛妄為二取的分別性,因此必須有兩層心理建構,所以“虛妄分別”只是指依他性。唯識古學以“虛妄分別顯現”詮釋影像門唯識理論,世親依“識轉變”建立了整個唯識體系。在認識論,唯識古學強調心識生起時,心識無義但顯現為義,或“似現為義”,顯現即是執取;唯識今學強調心識與心識所顯現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執“似義”為義”,於是現起分別性。
在三性三無性思想,真諦是繼承與綜合“塵識理門”與“染淨通門”的三性思想,而唯識今學是繼承“情事理門”的思想,從而有不同的展開。真諦與安慧都以八識為能分別,而護法則強調第六識、第七識為能分別;而且,護法主張見分、相分同屬依他性,真諦、安慧則無此義。真諦以分別性、依他性無所有而所呈現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是一;護法系主張於依他性上遠離分別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際,不可混同。唯識今學強調“假必依實”的“他性空”,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別的。真諦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同時,真諦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三性為安立諦,三無性為非安立諦,三性同時也是三無性。而唯識今學強調“三無性不離三自性”,這是在三性之外說三無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識古學主張二重二諦,窺基則主張四重二諦。
真諦在果報黎耶、種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羅識”,通過淡化如來藏“我”的色彩,融攝如來藏與阿黎耶識兩系,解決瑜伽行派的內在矛盾與困境。從解脫論來說,阿摩羅識即是境智無差別、智如合一、如如智、轉依;從實踐論來說,建立“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或“正觀唯識”)的實踐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識今學主張“五性各別”與“密意一乘”,提出“理佛性”與“行佛性”;真諦主張“一性皆成”與“究竟一乘”。
在轉依思想方面,唯識今學重視轉依的認識論意義,其思想的重點在於“所依轉變”;強調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所以轉捨與轉得的“轉變”,正是阿黎耶識的體之“用”的變化,而 其體並沒有變化。真諦的“中間路線”在轉依思想上有所體現,他一方面以聞熏習來闡明認識論意義的轉依,即減舍雜染習氣,增長聞熏習,即是所依轉變;另一方面,真諦以解性黎耶、阿摩羅識、四德種子等,來詮釋存在論意義的轉依,即轉阿黎耶識為阿摩羅識,這是自我存在的基體的全然的改變狀態。
攝論師由於受地論學派的影響,以“一心二門” 來詮釋心識論;而且以真妄、體用、本末等思想來理解三性,出現兩種形態的三性思想。我們認為,“九識”說是北地攝論師所提出的。攝論師逐漸背離了瑜伽行派的立場,而與“真常唯心”系合流,強調以佛性為中心,以“佛性”詮釋“十勝相” ,完全是以如來藏緣起來解讀《攝論》,這是攝論學派中國化的核心體現。
最後,我們指出真諦的“染淨二分依他”是“立體式”的理解,分別性與真實性的轉換是非連續的;而《起信論》強調平面式的“一心二門”,阿黎耶識與法身之間的轉換是連續的,這是二者的不同。同時,我們發現佛教存在論是一種“過程存在論”,一切存在建構於“過程”與“關係”中,如來藏、阿黎耶識、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所說不變、無差別的“基體”,這些絕對觀念是與“空性”緊密相連的。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整理、發現一批攝論師的著作與零星資料;在方法論上,提出“綜合式研究方法”與“解脫詮釋學”,以阿黎耶識緣起、影像門唯識、三性三無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為中心,對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進行比較研究。本文指出,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視經驗內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詮釋模式下,唯識今學的發展則是必然的。同時,本文以語言哲學、存在哲學、現象學對唯識思想進行現代詮釋,對“批判佛教”進行很好的回應。
作者簡介:
聖凱,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蒼南縣,1990年於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平興寺出家。在中國佛學院、南京大學修學佛法12年,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懺法、唯識、如來藏、淨土、南北朝佛教學派等思想的研究及講授,發表相關學術專著五本、論文數十萬字。愛好文學,將詩意的語言與佛法的智慧融為一體,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