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以建立在萬物一體基礎上的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為目標的這種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統一。
本書根據作者的這一基本觀點,被分為五篇:第一篇“本體論與認識論”將從本體論與認識論的角度講述超越主一客關係的萬物一體觀以及對萬物一體的領悟即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第二篇“審美觀”講述萬物一體不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對萬物一體的領悟是美的境界。第三篇“倫理觀”講述萬物一體是善之所在,對萬物一體的領悟同時也是道德的境界。第四篇“歷史觀”:萬物一體表現在具體的人類社會歷史上,就是古與今、傳統與現在、連續性與非聯繫性融合為一的歷史統一體,萬物一體的哲學將指引我們從古今融合、日新月異的觀點看待歷史的發展。第五篇的兩章,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以說明這本《哲學導論》所講的哲學基本思想和基本觀點在中西哲學發展史上的具體體現。
作者簡介:
張世英,教授。湖南益陽人。194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1945年留學英國。1948年回國。曾任湖南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南京航空學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致力於航空發動機原理和推進系統進氣道方面的研究。1978年主持研製成功的單支點柔壁變M數超音速進氣道風洞,技術性能達到國外同類風洞的水平。在進氣畸變模擬板和空氣渦流器的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果。
章節試閱
第二章 精神發展的階段
上一章在講哲學基本問題時已經談到,“人一世界”合一(“天人合一”)與“主體一客體”這兩種人與世界的關係在哲學史上表現為“前主客關係的天人合一”、“主體一客體”和“後主客關係的天人合一”三個階段,本章要講的是,這兩種關係在個人精神意識發展的過程中,也表現為相應的三個階段,而且哲學發展史上的三個階段是以個人精神意識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階段為基礎的,前者是後者提升到哲學原則的高度的表現。一個個人從嬰兒不分主體和客體、不分我與非我時起,到有自我意識,即意識到有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區分,也許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在人類思想史上要把不分主客的原始的“人一世界”合一的原則提升到以“主體一客體”式為主導原則,則需要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例如在西方哲學史上,從古希臘蘇格拉底一柏拉圖開主客關係之先河起,到笛卡爾開創以主客關係為主導原則的近代哲學,就花了兩千多年的時間,中國哲學在這方面花的時間更長,一直到19世紀中鴉片戰爭以後才明確地批判不分主客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哲學,大力介紹和學習西方近代的主客關係的思維方式,儘管在明代的哲學家王船山那裡已經比較明顯地有了這方面的思想。當然,要說主客關係思想的萌芽,則在先秦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中就已經有了,但畢竟只是萌芽,而我這裡乃是就一個階段裡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而說的。
一 劃分精神發展階段的原則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個人精神意識發展的階段。
第二章 精神發展的階段
上一章在講哲學基本問題時已經談到,“人一世界”合一(“天人合一”)與“主體一客體”這兩種人與世界的關係在哲學史上表現為“前主客關係的天人合一”、“主體一客體”和“後主客關係的天人合一”三個階段,本章要講的是,這兩種關係在個人精神意識發展的過程中,也表現為相應的三個階段,而且哲學發展史上的三個階段是以個人精神意識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階段為基礎的,前者是後者提升到哲學原則的高度的表現。一個個人從嬰兒不分主體和客體、不分我與非我時起,到有自我意識,即意識到有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區分...
目錄
導言什麼是哲學
小引
1.思考普遍性問題是哲學的開始
2.哲學思考源於驚異
一哲學史上對哲學的界定
1. “哲學”一詞的淵源
2.哲學的傳統界定
3. “後哲學”
4.西方哲學史上對哲學的三種界定
5.哲學與宗教的區別
6.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含義
二哲學是關於人對世界的態度或人生境界之學
1.哲學是追求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之學
2.哲學超越知識和科學
3.當今中國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學
三哲學的分類
1.西方主要哲學家的分類法
2.一般流行的分類法
3.本書內容安排
第一篇本體論與認識論
第一章“人生在世”的兩種結構——“人—世界”和“主體—客體”
一“人—世界”和“主體—客體”兩種在世結構的含義、區別與關係
1.兩種在世結構的含義與區別
2.兩種在世結構的關係
二兩種在世結構在中西哲學史上的表現
1.兩種在世結構在西方哲學史上的表現
2.兩種在世結構在中國哲學史上的表現
三對於人與世界關係問題的具體回答
第二章精神發展的階段
一劃分精神發展階段的原則
1.海德格爾關於人與世界合一先於主客關係的觀點為劃分精神發展的階段提供了理論依據
2.克羅齊關於精神發展階段的劃分
二個人精神發展的階段
1.原始的“天人合一”階段
2. “主體—客體”關係階段
3.高級的“天人合一”階段
第三章兩種超越:縱向超越與橫向超越;兩種目標:相同與相通
一縱向超越與橫向超越
1.縱向超越
2.橫向超越
3.橫向超越包括對理性認識的超越
4.由縱向超越到橫向超越的轉向
5.從有底論到無底論的轉向
二相同與相通
1.不相同而相通
2.中國的天人相通
3.相通的關鍵在於全宇宙的惟一性
4.時間上的不同的相通性
5.內在的體驗與外在的認識
第四章兩種超越的途徑:思維與想像
一想像不同於思維的特點
1.兩種不同超越的目標決定兩種不同的途徑
2 .對想像的現當代解釋
二從重思維轉向重想像
1.重思維輕想像的傳統觀點
2.重想像的現當代轉向突破了思維的極限和範圍
三想像的重要意義
1.想像使人回到現實
2.想像賦予“物”以意義
3.想像讓隱蔽的東西得以敞亮而顯示事物的意義
4.想像與科學
第五章兩種無限觀:“思維的無限”與“想像的無限”
一兩種無限的含義
1.黑格爾的兩種無限源於斯賓諾莎的劃分
2.黑格爾的“真無限”是主客的對立統一,是“純思維”
二對黑格爾“真無限”的批評
1. “真無限”的絕對完滿性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
2. “真無限”仍然保留了人與萬物之間的限隔
三“真無限”的整體與“壞無限”的整體
1 . “有底論”以抽象的“真無限”為底,“無底論”置一切於“壞無限”的現實中
2.恆在的整體與動態的整體
四“人生在世”的全過程
1 . “在場形而上學”所講的認識只停留於在場的一邊
2. “人生在世”的全過程
第六章兩種真理觀:符合說與去蔽說
一從符合說到去蔽說的轉向
1.符合說
2.去蔽說為符合說提供本體論的基礎
3.去蔽說的真理的真實性
二真理的本質在於超越和自由
1.真理在於從個別存在者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2.真理與實踐
3.執著與綻出
第七章論境界
一境界的含義及其在中西哲學史上的意義
1.境界的含義
2.中國的“境界”與西方的“生活世界”
二境界的形成
1.境界的獨創性與客觀性
2.人往往不能自覺到自己的境界
三不同境界之間的溝通問題
1.境界的劃分
2.境界的固執性和可移易性
四用“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溝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1. “萬物一體”是不同境界之間得以溝通的本體論根據
2.多提倡一點“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思想和精神
第八章境界與文化
一四種人生境界
二個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三文化的評判問題
四在發展科學的基礎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質
五科學、認識活動的抽象性與審美、道德活動的具體性
六從科學認識到人生領悟
第九章超越自我
一禪宗關於超越自我的思想
1.康德的自我的空靈性
2.禪宗關於自我的分析
3.禪宗的“無”與西方傳統哲學的“有”
二超越自我在於超越主客二分式
1. “自我”與“本我”
2. “本我”決定“自我”
3. “本我”的觀點在於不執著
4 . “本我”與“自我”、“無”與“有”、“中”與“西”的結合
第十章超越之路
一哲學的“奧秘性”與“公開性”
1.中西哲學都有其“奧秘性”
2.哲學都有其可以為人所接受的“公開性”
二哲學的徹底的“公開性”在於永不脫離時間性和有限性
1.黑格爾哲學的“公開性”的不徹底性
2.哲學的“公開性”的徹底性在於從在場到不在場的超越始終不脫離時間和有限的現實
三超越有限的歷程
1.進入人與自然融合為一的超越之路
2 .進入人與人融合為一的超越之路
四超越有限是一種長期磨煉的過程
1.中國傳統哲學的超越之路包含磨煉
2.黑格爾的“經驗”概念的磨煉意義
3.超越在場是不斷磨煉的過程
4.人類思想史上對有限性的兩次巨大超越
第二篇審美觀
第十一章審美意識的在世結構:人與世界的融合
一審美意識:人與世界融合的產物
1.審美意識在於“天人合一”與“情景合一”
2. “無我”—“有我”—“忘我”
二審美意識的特點:超越性
1.審美意識的直覺性
2.審美意識的創造性
3.審美意識的愉悅性
4.審美意識的超功利性
5.審美意識的諸種特性都在於超越主客關係和認識
三審美意識給人以自由
1.自由在於超越必然
2.審美意義上的自由高於道德意義上的自由
第十二章審美意識的靈魂:驚異
一傳統哲學與驚異的對立
1.柏拉圖:開哲學與驚異對立之先河
2.黑格爾:哲學超出驚異
3.黑格爾:藝術超出驚異
二審美意識的驚異起於超越主客二分
1. “人天生都是詩人”源於從不分主客到區分主客之“中間狀態”的驚異
2.真正的詩人境界或審美意識在於超越主客關係而激起的驚異
三缺乏審美意識或詩意的傳統哲學的終結
1.傳統哲學是缺乏審美意識的哲學
2.詩意哲學的建立
四驚異是哲學和審美意識(詩意)的靈魂
1.哲學本質上應具有審美意識的驚異
2.驚異使世界敞亮
第十三章典型說與顯隱說
一典型說及其哲學基礎
二顯隱說及其哲學基礎
1.超越主客關係的境域
2.顯隱說的審美意識要求回復到人與萬物一體之本然
3.顯隱說在於說明事物“怎樣”從隱蔽處顯示自身
4.顯現與隱蔽的共時性
三真理的場所——藝術品
1.科學技術不能顯示事物的隱蔽性
2.只有藝術品能顯示事物的真理
3.在藝術中回到人生的家園
四中國古典詩論的“隱秀”說
1.對我國文藝理論觀點的一點評議
2.中國古典詩的一個特點:意在言外
五超越在場與功利追求
1.超越在場的審美態度高於功利追求
2.哲人、詩人的鴿子應乘著氣流在天地之間飛翔
第十四章審美意識:超越有限——再論典型說與顯隱說
一理論
1.藝術不是對有限事物的簡單模仿,而是以有限顯現無限
2.藝術品所顯現的是人人共同生活於其中的惟一無限性宇宙
3.藝術品所顯現的無限性包括因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的觀賞、參與而引起的無限自我擴充
4.典型所顯現的無限的有限性和顯隱說所要求顯現的無限的無窮盡性
二歷史
1.古希臘的模仿說及其擴展
2.中世紀對古希臘模仿說的超越
3.典型說在西方近代美學史上的主導地位
4.現當代的顯隱說對傳統的典型說的超越
第十五章審美價值的區分
一黑格爾論藝術價值的區分
1.語言的藝術(詩)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
2.黑格爾不懂一切藝術品皆有語言性和詩性
二超越有限性的程度決定審美價值的高低
1.一般的美與詩意境界之區分
2.模仿處於藝術價值的最低層次
3.典型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詩意
4.以在場顯現不在場的“意在 言外”的藝術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和詩意
5.崇高是美的最高階段
6.超越有限的目標——萬物一體的崇高境界
第十六章兩種哲學。兩種語言觀
一西方古 典哲學到現當代哲學的轉向
1. “人類自戀”的三次沖動
2.對“人類自戀”的三次打擊
3.哲學從天上回到人間
二語言學轉向
1.世界由於語言而敞開
2.語言獨立於主體和對象的出場
三語言意義的轉換
1.語言的意義由指向感性對象和抽象概念轉換為指向無底深淵的世界
2.詩的語言可以獨立於感性對象和概念的出場
四“大言”與“小言”
1. “大道”不作“小言”之言
2.知覺中的東西言說著“道言”
第十七章語言的詩性與詩的語言
一語言的詩性
1.精神科學重在研究個人的獨特性如何為他人所理解
2. “萬物一體”保證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3.語言一般皆有詩性
二詩的語言與非詩的語言的區別
1.執著於當前在場者與聆聽“異鄉”的聲音
2.抽象性語言與一次性語言
三中國古典詩的語言的特徵和要求
1.言約旨遠
2.象徵性與暗喻性
3.畫意性
4.音樂性
第十八章美與真善
一古希臘時期
1.實際興趣重於審美興趣
2.美從屬於真
3.美從屬於善
4.古希臘美學已區分了審美興趣與實際興趣
二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
1.普羅提諾:神是真善美的統一
2.阿奎那:美屬於“形式因”
三近代
1.康德以前:美仍從屬於真和善
2.康德:力圖凸顯美的首要地位
3.席勒:“審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
4.謝林:“審美直觀”居於哲學的最高層次
5.黑格爾:美高於善而低於真
6.近代美學的主要趨勢:審美興趣高於實際興趣;美高於善而仍受真的製約
四現當代
1.美居於比真更高的地位
2.從古至今,美的地位日益提高
五真善美統一於“萬物一體”
1. “萬物一體”集真善美於一體
2.對“萬物一體”觀的分析與概括
第三篇倫理觀
第十九章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
一哲學史上的道德觀
1.西方傳統哲學導致輕視感情慾望的道德觀
2.盧梭置道德於人己一體的同類感基礎之上
3.儒家的人己一體的道德觀
二審美意識超越道德意識
1.無道德意識—道德意識—超道德意識
2.審美意識優於道德意識
3.善是美的必然結論
三西方一些思想家關於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的關係的論述
1.康德論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
2.謝林論“審美直觀”的首要地位
3.荷爾德林論詩意的自由高於道德
4.審美意識的崇高境界更能促進道德意識的提高
四審美意識的超越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1.精神發展的諸階段往往同時交織在一起
2.審美價值決定道德追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目標
3.哲學的現實化即是詩化
第二十章人與世界的兩重性
一“被使用的世界”與“相遇的世界”
二人生並非只是使用對象的活動
三人生的最高意義:萬物一體的領悟或“我—你”之間的相互回應
1.把一切都看成是使用對象的人只能生活在過眼雲煙中
2. “我—你”間的相互回應與“我—它”(主—客)間的相互限隔
3.對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愛”態度而相互回應
4.人生的最高意義在於對人與萬物一體或“我—你”一體的領悟
四有“民胞物與”精神的人,能喚醒萬物與之作語言交流
1.人與萬物皆可作語言交流
2. “前語言門檻”
3. “語言門檻”
4. “大言炎炎”
五“我—你”關係的優先地位
1.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2.人“不能死於”“我—它”公式而不悟
六讓科技事業充滿“民胞物與”和“仁愛”精神之火與光
第二十一章人類中心主義和民胞物與說
一中國哲學史上民胞物與和人類中心思想的統一
1.張載的民胞物與說
2.王陽明:人與自然物之間的輕重厚薄乃“良知上自然的條理”
3.荀子、戴震關於“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
4.程朱的“理一分殊”說
5.萬物一體、民胞物與說包容人類中心的思想
二西方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1.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2.極端神秘主義者面臨的問題
3.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抹殺人與物的分殊
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1.人類中心思想應從屬於萬物一體和民胞物與精神
2. “物與”和“民胞”的聯繫
第二十二章和諧相處:人與人,人與自然——順應與理解
一和諧論的本體論根據——萬物一體
1.任何人和自然皆以萬物一體為其根源
2 .萬物一體之愛包含矛盾鬥爭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導言什麼是哲學
小引
1.思考普遍性問題是哲學的開始
2.哲學思考源於驚異
一哲學史上對哲學的界定
1. “哲學”一詞的淵源
2.哲學的傳統界定
3. “後哲學”
4.西方哲學史上對哲學的三種界定
5.哲學與宗教的區別
6.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含義
二哲學是關於人對世界的態度或人生境界之學
1.哲學是追求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之學
2.哲學超越知識和科學
3.當今中國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學
三哲學的分類
1.西方主要哲學家的分類法
2.一般流行的分類法
3.本書內容安排
第一篇本體論與認識論
第一章“人生在世”的兩種結構——“人—世界”和“主體—...
商品資料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06-01ISBN/ISSN:9787301053423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9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