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事件,成為近現代史上盡人皆知的人物。他1900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即人清政府商部、外務部供職,清朝末年位至外務部副大臣。民國以後,先後供事袁世凱與段琪瑞,擔任過外交部次長、交通總長,後兼署外交總長、財政總長,是新交通系的首要人物。五四運動後他雖然被迫離開政壇,轉人實業界,任中國通商銀行總經理,但並沒有放棄政治活動,同安福系仍然來往密切,是段琪瑞帷幄中的重要人物。華北淪陷後,他又憑藉這種背景,擔任過華北政府的高級顧問等職,身份上有暖昧不明之處。
早在清末之際,他就是有名的親日派,一切昭昭在人耳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西方列強因為忙於內戰,無暇東顧,北洋政府的外交活動只剩下了對日外交。因此北洋政府的對日交涉,後來也主要由他處理,他事實上已經成為親日派的領袖。而他經手的事務,還不限外交一項。北洋政府幾次對日借款,也是由他一手經辦的。
這部《曹汝霖回憶錄》,是他晚年寄居美國時完成的,原名《五四運動始末》,連載於香港《天文臺報》。可見他寫這部回憶錄的初衷,就是想澄清與五四運動的關係,洗刷賣國賊的罪名。但後來經過擴充,“將清末民初經歷之事,擇要紀錄,以明實情”,內容已經涉及他的一生,故亦更名為《曹汝霖一生之回憶》。
曹汝霖一生經歷複雜,又長期處在最敏感、關鍵的地位,這部回憶錄的史料價值,因此也是十分少見的。40多年前,這本書在香港初版時,立刻受到史學界的高度重視。所以儘管時隔多年,我們還是決定將本書納入“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重新排錄出版,希望這部史料能夠再次滿足國內讀者的需要,成為近現代史研究的重要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曹汝霖在回憶錄中,對自己做了許多辯解。從他的回憶看,他因為參與“二十一條”談判,最後落得賣國賊的下場,的確有些代人受過。首先,在整個談判過程中,他與陸徵祥一再據理力爭,對可能成為亡國條款的第五條,始終沒有退讓,“會議結果,雖不能自滿,然已盡最大之努力矣”。其次,他參與談判時還是外務部次長,部長為陸徵祥。談判結束後,議結條款也是由陸徵祥簽字,而外界卻認定是他簽字的。只是這些辯解能不能洗刷他的罪名,還有待于讀者做出正確判斷。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04-01ISBN/ISSN:9787500081029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91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