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探視(修訂本)》主要內容:一、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科學),也有控制其發育生長,決定其性狀特徵的“基因”可稱“文化基因”。二、中國傳統文化有明顯的陰性偏向,其本質性特徵與一般女性的心理和思維特徵相一致,而西方則有明顯的陽性偏向。三、中國學者多立足時間以視空間,西方學者多立足空間以視時間。所以中國較多地探尋了整體的時間特性和時間性的整體,西方則較多研究了整體的空間特性和空間性的整體。作者引用大量典型材料,分析中國傳統哲學、管理學、醫學、美學、農學等重要文化領域的認識和價值取向,對上述觀點做了論證。
作者簡介:
劉長林,1941年生,1958~196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63年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員,2002年退休。現任曲阜孔子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中醫哲學。主要著作:《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1982),《中國象科學觀》修訂版(2008),《周易的健康哲學》韓文版(2007)。
章節試閱
一《周易》系統觀 (一)如何看待《周易》 《周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易經》,分上下篇;一部分是《易傳》,計十篇,又名十翼。《易經》自戰國時代起,就被儒家奉為經典,近三千年來對中國文化的演進產生了重大影響。《易經》究竟何時成書,何時大致以今本的面貌流傳,至今尚無定論。對於《易經》的成書時間,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意見:西周初年說,西周末年說,戰國初年說。本書採第二種說法。 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易經》並非 一人之創作,它的形成和編定過程,一定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眾所周知,《易經》與占筮有密切關係。新近的考古資料和研究證明,占筮在殷代確已流行。《世本·作篇》和《呂氏春秋·勿躬篇》關於“巫咸作筮”的說法,看來可信。據《尚書·君爽》,巫咸乃商代太戊時人。八卦和六十四卦正是在占筮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考古學者在現今保存的文物中發現,殷代已有契數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名也已存在。《禮記·禮運篇》載:“孔子曰:……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這些材料說明,商殷之時有與《周易》類似的文獻。儘管它們的表現形式與《周易》有區別,如《周易》中《乾》在《坤》之前,而孔子去宋國考究殷文化所得之“殷卦書”,《乾》在《坤》之後,但是《周易》與“殷卦書”在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畢竟是一脈相承的。“殷卦書”可以看做是《周易》的前身。 筮法和卦學經過週人的改造,一演變成現在所見《易經》的模樣。其間,周文王和周公或許對《易經》的編纂做出過貢獻。司馬遷說:“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史記·日者列傳》)又說:“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史記·太史公自序》 )許多人據此認為司馬遷斷《易經》為文王所作,其實不符《史記》原意。
一《周易》系統觀 (一)如何看待《周易》 《周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易經》,分上下篇;一部分是《易傳》,計十篇,又名十翼。《易經》自戰國時代起,就被儒家奉為經典,近三千年來對中國文化的演進產生了重大影響。《易經》究竟何時成書,何時大致以今本的面貌流傳,至今尚無定論。對於《易經》的成書時間,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意見:西周初年說,西周末年說,戰國初年說。本書採第二種說法。 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易經》並非 一人之創作,它的形成和編定過程,一定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眾所周知,《易經》與...
目錄
《中國系統思維》再版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編 整觀宇宙 一 《周易》系統觀 (一)如何看待《周易》 (二)圜道與中國思維 1.圜道觀之表現 2.圜道觀評價 (三)《易經》天人觀及影響 1.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物 2.人天、主客相融合 3.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四)從系統和資訊觀點看《周易》 1.整體觀念 2.關係與結構 3.平衡與穩定 4.全息系統 (五)《易傳》象論及其他 1.“象”規定了研究的層面 2.據象歸類,整體劃分世界 3.“象”是功能模型 4.意象思維的實踐與理論 二 承前啟後的《呂氏春秋》 (一)宇宙一體化理論 1.宇宙萬物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側重認識事物的功能動態 3.著眼於關係和結構 4.天人相應 (二)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三)視社會為控制系統 三 系統哲學的演化 (一)從龍說起 (二)三大綜合,兩大分化 1.西周 2.春秋戰國 3.秦漢 4.魏晉 5.兩宋 (三)幾個特點 1.奇妙的對稱 2.墨、法的命運 3.理的尊崇 4.不安的主題 5.同化機制 第二編 統籌管理 一 儒家社會管理學——從孔子到董仲舒 (一)社會管理的核心是人 (二)實現管理的兩大杠杆 (三)君、臣、民的協同 1.君為國之樞機,同時也要受到約制 2.君、臣、民的關係是相互的,君主應主動愛護臣民 3.建立相互調節的管理結構 (四)可靠的通信聯繫 (五)社會與自然的和諧 (六)儒學的特點和歷史的選擇 1.重視社會的整體調節,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方法 2.在等級制度的範圍內,允許個性發展 3.以血緣關係作為維繫和親的紐帶 4.主張人要當作人來管理和使用 二 智慧勝剛強——孫子戰略管理思想解析 (一)戰略決策三原則 1.“五經”、“七計”,“算”決勝負 2.兵聞拙速,未睹巧久 3.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 (二)因敵制勝的形論 1.我專敵分 2.避實擊虛 3.“兵形象水” 4.巧計動敵 (三)不責人而求勢的勢論 1.“投之於險” 2.“奇正之變” 3.“擊其惰歸” 4.形圓不敗 (四)知重於兵的知論 1.資訊是戰略行動的依據 2.信息戰 3.資訊回饋 4.資訊中樞的優化 (五)“君命有所不受”的法論 1.強調軍事系統的特殊性 2.協調將卒關係 3.“治眾如治寡” (六)與儒、道、法比較 1.管理三支點 2.系統內外的劃分 3.普遍性與現實性 第三編 辨證論醫 一 中醫學特色的由來 (一)陰陽 1.陰陽概念不同於矛盾概念 2.陰陽是功能動態性概念 3.強調整體平衡和調節 4.陰陽反照 (二)五行 (三)陰陽與五行的關係 (四)中國式的資訊方法 1.間接認識 2.人身全息現象論 3.視人身為資訊調控系統 (五)未來和競爭 二 陰陽時間醫學 (一)陰陽時間觀 1.萬事成敗的關鍵 2.時間是具體的 3.“時”與“道”相互滲透 4.時間有圜形結構 5.宇宙節律的統一性 (二)人身與陰陽節律 1.年節律 2.日節律 3.月節律 4.超年節律 (三)攝生和診療中的時間因素 1.關於攝生 2.關於診法 3.關於用藥 4.刺法 (四)現代研究 第四編 圜道審美 一 陰陽五行學說的音樂美學 (一)陰陽五行與五聲六律 (二)藝術之美在於“和” (三)音樂的作用 1.省風 2.養性 3.治世 (四)值得重新研究的“神秘”因素 二 陰陽五行與中國藝術 (一)人是宇宙中心與抒發 (二)抒發與宇宙一體 (三)神動之美,神動之真 (四)“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 (五)有生有制,美在中和 (六)程式理論,程式之美 (七)盤桓往復的時空觀念 第五編 生態農學——兼論其他 一 “天—地—人”與中國農學 (一)天與農學 (二)地與農學 (三)人與農學 (四)關於“天—地—人”與思維方式 二 傳統農學的方向 (一)尋求最佳生態關係 1.非生物環境的最佳生態 2.生物環境的最佳生態 3.用陰陽概括的嘗試 (二)在迴圈中求得永新 1.整地迴圈 2.用養結合 3.撂荒—休閒—輪作 4.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能迴圈 (三)從有限中索取無限 1.精耕細作 2.“盜天地之時利” 3.巧妙經營,少種多收 三 地利與人力的運籌 (一)“上田棄畝,下田棄” 1.整體與局部屬性的差異原理 2.結構決定功能 3.全息、模擬和陰陽平衡 (二)“一畝三,歲代處” 1.系統的動態性和變易性 2.圜道和類比 (三)“區田以糞氣為美” 1.複雜系統具有多級結構、多級層次 2.“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空間分配 3.化整為零,發揮局部優勢 (四)“將地偏愛偏重” 1.集中優勢,提高效率 2.質優於量,力求質變 3.各個擊破,以弱勝強 四 古代科技系統思維例舉 (一)陰陽合曆 (二)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圭表原理 (四)《山海經》的五方地理觀 (五)都江堰和靈渠 (六)“齊之以味”與“爐火純青” (七)銅綠山古礦井 1.合理佈置礦井巷道 2.採用上向式分層開採法 3.利用氣壓差通風 4.礦井選址在富集易采處 (八)《考工記》制車 1.把綜合方法與分析方法結合起來 2.強調整體與局部必須協調一致 3.應用數學方法為整體設計服務 4.找出系統的邏輯起點 5.把“人—機”關係置於重要地位 (九)指南車和記裏鼓車 (十)方劑、煉丹、火藥 (十一)從雕版到活字 (十二)“一舉而三役濟” (十三)群爐匯流法 (十四)聯窯 作為開始的結語:文化基因與中國思維的女性偏向 附錄 1996年重印補敘——繼承?和實?時歸 論資訊的內容與形式
《中國系統思維》再版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編 整觀宇宙 一 《周易》系統觀 (一)如何看待《周易》 (二)圜道與中國思維 1.圜道觀之表現 2.圜道觀評價 (三)《易經》天人觀及影響 1.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物 2.人天、主客相融合 3.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四)從系統和資訊觀點看《周易》 1.整體觀念 2.關係與結構 3.平衡與穩定 4.全息系統 (五)《易傳》象論及其他 1.“象”規定了研究的層面 2.據象歸類,整體劃分世界 3.“象”是功能模型 4.意象思維的實踐與理論 二 承前啟後的《呂氏春秋》 (一)宇宙一體化理論 1.宇宙萬物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
商品資料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1-01ISBN/ISSN:9787509704370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13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