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之“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中國哲學史上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經典著作。
本書是關於《傳習錄》的精細解讀,作者捨棄逐條逐句的解讀方式,主張明義理與通訓詁並重,並擇其要點、循其脈絡、扣緊義理。全書引經據典、論述嚴密、考據與義理並舉,從陽明思想遍歷的軌跡、陽明心學的確立、格物學說的重釋、知行合一的意義、良知學說的提出等方面,呈現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本體工夫”等為架構的思想體系及其意義,為世人全面、深入、系統地了解和理解“陽明心學”提供了切實有力的幫助,是研究王陽明思想的力作。
本書是帶有專著性質的研習哲學經典的導讀性著作,通過批判性的閱讀——真正的“對話”——導引讀者思想之開啟。
章節試閱
可見,雖說心體“卻虛”,但這是克就“氣之虛靈”而言,另一方面心之知覺正是“氣之虛靈”的功能表現,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知覺作用的過程中,又有“理”的存在。所以歸根結底,朱熹之論“心”,是結合理氣來講的,一方面心是氣之虛靈,故心不是“一物”;另一方面心中自有實理,故心又不是一個“虛蕩蕩”②的空無。至於心與理及心與性的關係,則可以這樣表述:
心是虛底物,性是裡面穰肚餡草。性之理包在心內,到發時,卻是性底出來。
至此我們已經明白朱熹的幾層想法,對此陽明既有認同也有批評:(一)心不是性,當然也不是理,心與理毋寧是一種外在的涵攝關係,這一點引起了陽明的強烈反撥;(二)心與氣有家族相似性,但心不就是氣,因為心“比氣,則自然又靈”,這一點陽明亦能認同,故陽明也用“虛靈”來描述心體;(三)但是心畢竟是“虛底物”,其本質須由性、理來規定,並為“理”提供存在場所,這一點則非陽明所能認同。
以上是朱熹從心與性、心與理以及心與氣的關係這一角度對“心”之問題的基本解釋,若就心之本身而言,朱熹論“心”的基本義有二:“心”是人的知覺活動,同時“心”又是行為的主宰。可以規約為:前者為心的“知覺義”,後者為心的“主宰義”。所以他在討論《古文尚書》“心傳”四句時,曾明確指出:
心者,人之知覺,主於身而應事物者也。
應當說,這就是朱熹對“心”的一個確切定義,包含了知覺和主宰這兩層含義。只是又多了“應於事”這層含義,這一點對於朱熹來說也相當關鍵,只是這裡我們不宜就此展開討論,質言之,這是因為在朱熹看來,佛學雖然也講“虛靈”,但佛學所講的“心”只是空無一物、虛靈寂滅之心,為了與此區別開來,故朱熹特別強調了“應於事”這一觀點。總之,在“虛靈知覺”這一複合用語中,知覺是對心的根本規定,虛靈是對心的狀態描述,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
可見,雖說心體“卻虛”,但這是克就“氣之虛靈”而言,另一方面心之知覺正是“氣之虛靈”的功能表現,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知覺作用的過程中,又有“理”的存在。所以歸根結底,朱熹之論“心”,是結合理氣來講的,一方面心是氣之虛靈,故心不是“一物”;另一方面心中自有實理,故心又不是一個“虛蕩蕩”②的空無。至於心與理及心與性的關係,則可以這樣表述:
心是虛底物,性是裡面穰肚餡草。性之理包在心內,到發時,卻是性底出來。
至此我們已經明白朱熹的幾層想法,對此陽明既有認同也有批評:(一)心不是性,當然也不是理,心與理...
目錄
導論 前陽明學的思想
一、道統發現
二、心學前史
三、朱陸之辯
第一講 《傳習錄》小史
一、成書經過
二、語錄輯佚
三、方法途徑
第二講 思想遍歷的軌跡
一、五溺三變
二、格竹事件
三、出入佛老
四、龍場悟道
第三講 陽明心學的確立
一、心之涵蓋
二、心之本體
三、心即是理
第四講 格物學說的重釋
一、心外無物
二、心意知物
三、格者正也
第五講 知行合一的意義
一、知行本體
二、聖門之教
三、真知力行
第六講 良知學說的提出
一、立言宗旨
二、是非之心
三、良知自知
四、良知獨知
第七講 良知當下呈現
一、見在與髮用
二、無所不在
三、無知無不知
四、我的靈明
第八講 良知存在的境界
一、渾然一體
二、精金喻聖
三、滿街聖人
第九講 萬物一體的創建
一、問題由來
二、拔本塞源
三、秩序重建
四、一體之仁
五、仁愛問題
第十講 四句教義的闡發
一、四句教公案
二、心體與善惡
三、心體與性體
四、心性與善惡
五、本體與工夫
第十一講 陽明心學的衡定
一、批判與創新
二、天理化問題
三、客觀化問題
四、社會化問題
五、簡短的評估
附錄 王陽明年表
參考書目
後記
導論 前陽明學的思想
一、道統發現
二、心學前史
三、朱陸之辯
第一講 《傳習錄》小史
一、成書經過
二、語錄輯佚
三、方法途徑
第二講 思想遍歷的軌跡
一、五溺三變
二、格竹事件
三、出入佛老
四、龍場悟道
第三講 陽明心學的確立
一、心之涵蓋
二、心之本體
三、心即是理
第四講 格物學說的重釋
一、心外無物
二、心意知物
三、格者正也
第五講 知行合一的意義
一、知行本體
二、聖門之教
三、真知力行
第六講 良知學說的提出
一、立言宗旨
二、是非之心
三、良知自知
四、良知獨知
第七講 良知當下呈現...
商品資料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01-01ISBN/ISSN:9787309075083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7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