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曉燕. 著
定價:NT$ 108
優惠價:83 折,NT$ 90
限量商品已售完
低碳經濟是對化石能源依賴度較小、溫室氣體排放較低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氣候變暖、確保能源安全、保護資源環境的必然選擇。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中的實現形式,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緩解資源能源約束的新的農業發展方式。目前,低碳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工業,農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對薄弱。隨著化學農業、石油農業、機械農業的發展,農業能源消費迅速增長,農業已成為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農業發展面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固碳、節能等日益緊迫的壓力。發展低碳農業以實現農業節能減排、增強農業固碳能力,亟須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突破。四川是我國較早接受低碳概念並探索碳匯交易的省份,具有發展低碳農業的巨大潛力,也具備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和條件。
本書以廣義農業中的種植業(農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生產)、林業(林木的培育和採伐)為研究邊界,以低碳農業發展為研究對象,結合四川這一特定地域空間,採取定性和定量、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區域低碳農業發展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首先,本書結合低碳經濟內涵與農業產業功能,界定了低碳農業的內涵、特徵與多元功能,並從技術層面發揮節碳固碳機理和從經濟層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兩個方面,探討低碳農業及其多元功能的實現;其次,在總結、分析國內外低碳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以農業區域優勢導向理論、農業區域專業化發展理論、產業結構空間演變理論為指導,系統分析了四川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和條件,探討了四川發展低碳農業的技術路線和經濟途徑,並結合四川農業區域佈局,探索四川農業低碳化發展的模式;最後,本書針對四川目前發展低碳農業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提出相關對策。
第一,本書在深入剖析低碳經濟豐富內涵和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界定了低碳農業的內涵、特徵和多元功能。本書認為,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固碳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徵,具備“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農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農業。多元功能既使低碳農業不同於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也使低碳農業的大力推廣具有可行性。
第二,本書從節碳固碳機理和利益聯結機制兩方面探討了低碳農業多元功能的實現途徑。本書指出,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功能主要通過採用節碳固碳機理來實現;農業金融功能是指實施低碳農業獲得的碳減排量通過碳交易轉變為資產,主要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來實現。
節碳固碳機理主要包括6個方面,其中,減少高碳能源及化肥應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3個方面旨在促進農業節能減排,減少CO2排放量,即節碳;改良固碳型農業品種、推廣農業固碳技術、重建農業濕地系統3個方面旨在提升農業固碳能力。
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民增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民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等措施減少碳排放,並把碳排放量通過碳交易平台向國內外企業銷售,從而獲得收益。這也是低碳農業金融功能的實現過程。二是低碳農業產業化,通過低碳化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生產出農產品,並實施品牌戰略,促進農產品銷售,從而使農民增收。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建立相關的利益聯結機制,將企業、碳交易機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聯結起來,實現農民增收。建立低碳農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效益實現的渠道暢通,包括碳匯交易機制、農民合作組織訂單機制、農民利益共享機制、低碳農業的產業鏈。
第三,本書在藉鑑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低碳農業的成功經驗與政策措施,對比分析國內低碳農業實踐案例的基礎上,提出四川低碳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本書認為,由於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程度高,其農業達到了產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具備成熟的運行機制,因此,國外發展低碳農業重在科技的持續扶持和加大各種資源要素投入,側重從技術途徑推進低碳農業,其製定的相關政策都旨在突破技術瓶頸,對從經濟層面推進低碳農業並沒有特別強調。而我國目前的低碳農業實踐僅僅是實現了農業部分領域的低碳化發展,低碳農業產業化、農民把碳減排量通過碳交易平台向國內外企業銷售基本沒有實現。四川發展低碳農業,應更注重機制體制的建設,形成“企業一碳交易機構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農業碳匯交易機制和依托低碳農業產業化的區域低碳農業品牌機制。
第四,本書梳理了四川省五大農業區域佈局及其發展特徵。對四川不同生態系統固碳現狀、農業固碳節碳潛力、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四川已具備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和條件。一方面,四川耕地、水、林草、濕地等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有所增強,以耕地農田土壤固碳、秸稈綜合利用節碳為代表的農業固碳節碳潛力較大;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推廣體係是低碳農業得以實現的技術層面的重要內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實現農業碳匯項目和低碳農業產業化的經濟主體,而目前四川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已初顯成效,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並完善。
第五,本書從技術層面與經濟層面出發,探討了四川低碳農業的發展路徑。提出,四川省發展低碳農業的技術路線是,在技術研發方面,既要自主研發,又要加強和國內其他省區建立技術合作計劃,聯合開發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技術。從長遠來看,自主研發是核心,但是從短期和中期來看,後者是較為可行的方案。在技術推廣方面,立足於整合、鞏固、提升現有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資源,形成以公益性為取向的低碳農業技術推廣基礎網絡,發展低碳農業技術擴散載體中介機構,建立以經營性為取向、多元靈活的低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四川發展低碳農業,應更注重機制體制的建設,以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農民合作組織訂單機制、農業產業鍊為基礎,形成農業碳匯交易機制和區域低碳農業品牌機制,打造低碳農業知名品牌,並創建低碳農業試點,以點帶面,最終形成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提升的可持續的“三農”發展模式。
第六,本書基於四川五大農業區域(成都平原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攀西地區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區)所形成的3種代表性農業形態(平原都市型農業、丘區基地型農業、高原山區優勢特色農業),分別以成都、渠縣、攀西地區為例,探討這3種農業形態的低碳化發展。本書提出,平原都市型農業為近郊農業,農業生產經營的節能環保要求高,土地平整而零散,應實施保護性耕種,推廣觀光農業、循環農業;丘區基地型農業多為糧食主產區,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節能農業,開發清潔能源,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用有機肥以保證糧食產量和質量,又減少農藥、化肥等使用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並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用清潔能源替代高碳能源以減少碳排放;高原山區優勢特色農業具有明顯的農業資源優勢,應改良固碳型農業品種,打造低碳農業產業鏈,創建具備“名、特、優、新、稀”屬性的低碳農產品品牌,在生產環節發展立體農業,在加工、流通環節發展綠色產業。
第七,本書針對四川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如缺少區域性碳交易機構和相應的交易機制、企業自願購買碳減排指標以彌補超額排放的意願不強等,提出一些相關對策建議。主要有:建立成都氣候交易所和交易機制、加強對低碳農業的宣傳教育、研究制定鼓勵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增強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充分利用生物質能、激勵涉農企業從事低碳生產與經營、完善農村環境資源產權制度、加強低碳農業試點及探索生態補償機制等。
作者簡介:
李曉燕,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1979年出生於四川廣元,籍貫四川成都。1997年就讀於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1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研究。在CSSCI來源期刊、《四川日報》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並被人民網等媒體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省級等多項課題研究,研究成果被四川省哲學社科成果要報多次刊載,並獲得2010年度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李曉燕. 著
優惠價: 83 折, NT$ 90 NT$ 108
限量商品已售完
低碳經濟是對化石能源依賴度較小、溫室氣體排放較低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氣候變暖、確保能源安全、保護資源環境的必然選擇。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中的實現形式,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緩解資源能源約束的新的農業發展方式。目前,低碳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工業,農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對薄弱。隨著化學農業、石油農業、機械農業的發展,農業能源消費迅速增長,農業已成為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農業發展面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固碳、節能等日益緊迫的壓力。發展低碳農業以實現農業節能減排、增強農業固碳能力,亟須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突破。四川是我國較早接受低碳概念並探索碳匯交易的省份,具有發展低碳農業的巨大潛力,也具備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和條件。
本書以廣義農業中的種植業(農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生產)、林業(林木的培育和採伐)為研究邊界,以低碳農業發展為研究對象,結合四川這一特定地域空間,採取定性和定量、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區域低碳農業發展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首先,本書結合低碳經濟內涵與農業產業功能,界定了低碳農業的內涵、特徵與多元功能,並從技術層面發揮節碳固碳機理和從經濟層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兩個方面,探討低碳農業及其多元功能的實現;其次,在總結、分析國內外低碳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以農業區域優勢導向理論、農業區域專業化發展理論、產業結構空間演變理論為指導,系統分析了四川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和條件,探討了四川發展低碳農業的技術路線和經濟途徑,並結合四川農業區域佈局,探索四川農業低碳化發展的模式;最後,本書針對四川目前發展低碳農業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提出相關對策。
第一,本書在深入剖析低碳經濟豐富內涵和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界定了低碳農業的內涵、特徵和多元功能。本書認為,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固碳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徵,具備“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農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農業。多元功能既使低碳農業不同於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也使低碳農業的大力推廣具有可行性。
第二,本書從節碳固碳機理和利益聯結機制兩方面探討了低碳農業多元功能的實現途徑。本書指出,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功能主要通過採用節碳固碳機理來實現;農業金融功能是指實施低碳農業獲得的碳減排量通過碳交易轉變為資產,主要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來實現。
節碳固碳機理主要包括6個方面,其中,減少高碳能源及化肥應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3個方面旨在促進農業節能減排,減少CO2排放量,即節碳;改良固碳型農業品種、推廣農業固碳技術、重建農業濕地系統3個方面旨在提升農業固碳能力。
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民增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民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等措施減少碳排放,並把碳排放量通過碳交易平台向國內外企業銷售,從而獲得收益。這也是低碳農業金融功能的實現過程。二是低碳農業產業化,通過低碳化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生產出農產品,並實施品牌戰略,促進農產品銷售,從而使農民增收。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建立相關的利益聯結機制,將企業、碳交易機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聯結起來,實現農民增收。建立低碳農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效益實現的渠道暢通,包括碳匯交易機制、農民合作組織訂單機制、農民利益共享機制、低碳農業的產業鏈。
第三,本書在藉鑑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低碳農業的成功經驗與政策措施,對比分析國內低碳農業實踐案例的基礎上,提出四川低碳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本書認為,由於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程度高,其農業達到了產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具備成熟的運行機制,因此,國外發展低碳農業重在科技的持續扶持和加大各種資源要素投入,側重從技術途徑推進低碳農業,其製定的相關政策都旨在突破技術瓶頸,對從經濟層面推進低碳農業並沒有特別強調。而我國目前的低碳農業實踐僅僅是實現了農業部分領域的低碳化發展,低碳農業產業化、農民把碳減排量通過碳交易平台向國內外企業銷售基本沒有實現。四川發展低碳農業,應更注重機制體制的建設,形成“企業一碳交易機構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農業碳匯交易機制和依托低碳農業產業化的區域低碳農業品牌機制。
第四,本書梳理了四川省五大農業區域佈局及其發展特徵。對四川不同生態系統固碳現狀、農業固碳節碳潛力、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四川已具備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和條件。一方面,四川耕地、水、林草、濕地等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有所增強,以耕地農田土壤固碳、秸稈綜合利用節碳為代表的農業固碳節碳潛力較大;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推廣體係是低碳農業得以實現的技術層面的重要內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實現農業碳匯項目和低碳農業產業化的經濟主體,而目前四川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已初顯成效,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並完善。
第五,本書從技術層面與經濟層面出發,探討了四川低碳農業的發展路徑。提出,四川省發展低碳農業的技術路線是,在技術研發方面,既要自主研發,又要加強和國內其他省區建立技術合作計劃,聯合開發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技術。從長遠來看,自主研發是核心,但是從短期和中期來看,後者是較為可行的方案。在技術推廣方面,立足於整合、鞏固、提升現有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資源,形成以公益性為取向的低碳農業技術推廣基礎網絡,發展低碳農業技術擴散載體中介機構,建立以經營性為取向、多元靈活的低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四川發展低碳農業,應更注重機制體制的建設,以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農民合作組織訂單機制、農業產業鍊為基礎,形成農業碳匯交易機制和區域低碳農業品牌機制,打造低碳農業知名品牌,並創建低碳農業試點,以點帶面,最終形成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提升的可持續的“三農”發展模式。
第六,本書基於四川五大農業區域(成都平原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攀西地區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區)所形成的3種代表性農業形態(平原都市型農業、丘區基地型農業、高原山區優勢特色農業),分別以成都、渠縣、攀西地區為例,探討這3種農業形態的低碳化發展。本書提出,平原都市型農業為近郊農業,農業生產經營的節能環保要求高,土地平整而零散,應實施保護性耕種,推廣觀光農業、循環農業;丘區基地型農業多為糧食主產區,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節能農業,開發清潔能源,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用有機肥以保證糧食產量和質量,又減少農藥、化肥等使用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並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用清潔能源替代高碳能源以減少碳排放;高原山區優勢特色農業具有明顯的農業資源優勢,應改良固碳型農業品種,打造低碳農業產業鏈,創建具備“名、特、優、新、稀”屬性的低碳農產品品牌,在生產環節發展立體農業,在加工、流通環節發展綠色產業。
第七,本書針對四川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如缺少區域性碳交易機構和相應的交易機制、企業自願購買碳減排指標以彌補超額排放的意願不強等,提出一些相關對策建議。主要有:建立成都氣候交易所和交易機制、加強對低碳農業的宣傳教育、研究制定鼓勵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增強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充分利用生物質能、激勵涉農企業從事低碳生產與經營、完善農村環境資源產權制度、加強低碳農業試點及探索生態補償機制等。
作者簡介:
李曉燕,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1979年出生於四川廣元,籍貫四川成都。1997年就讀於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1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研究。在CSSCI來源期刊、《四川日報》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並被人民網等媒體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省級等多項課題研究,研究成果被四川省哲學社科成果要報多次刊載,並獲得2010年度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