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社會》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後已多次再版並被譯為多國文字,被譽為英國新左翼的開創性之作,文化研究領域的經典。
作者以“工業”、“民主”、“階級”、“藝術”、“文化”五個關鍵詞為主題,選取了18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中葉活躍於英國思想界、文學界的40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通過分析他們對工業革命以及文化問題的不同論述,梳理了文化觀念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變革,勾勒出影響20世紀文化思潮的重要傳統。
作者簡介:
雷蒙·威廉斯 (1921—1988) 20世紀中葉英語世界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為“戰後英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思想家、知識分子和文化行動主義者”。出生於威爾士鄉間的工人階級家庭,畢業於劍橋的三一學院。戰後至1961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學的成人教育班;1974年起,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擔任戲劇講座教授,直至去世。
雷蒙?威廉斯著作宏富,主要有:《文化與社會:1780—1950》、《漫長的革命、《鄉村與城市》、《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與文學》、《寫作、文化與政治》等。
譯者介紹:
高曉玲 1974年生,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現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世紀英國文學中的知識話語”。主要從事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及思想的研究。著有《情感也是一種知識:喬治?愛略特的情感認識論》。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文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通過深入淺出地分析18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中葉活躍於英國思想界、文學界的四十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勾勒出影響20世紀文化思潮的重要傳統。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文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通過深入淺出地分析18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中葉活躍於英國思想界、文學界的四十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勾勒出影響20世紀文化思潮的重要傳統。
章節試閱
前 言
文化觀念及該詞的一般現代用法,是從我們通常所說的工業革命時期開始進入英語思維的,本書即以此發現作為本書的組織原則。本書試圖展示這個過程如何以及為何發生,同時探討這個觀念從開始到現代的演變過程。因此,本書說明和闡釋了自18世紀晚期以來我們面對英國社會變革時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反應。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下才能充分理解“文化”一詞的用法以及該詞所涉及到的各種問題。
1946年至1948年間,我曾與克利福德?柯林斯先生(Clifford Collins)和沃爾夫?曼科維茲先生(Wolf Mankowitz)一起合作編寫過《政治與文學》(Politics and Letters)的評論文章,本書要探討的正是該刊物所關注的問題。我們當時的目的在於,依據我們這一代人的體驗探究“文化”一詞所描述的傳統,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重新闡釋這個傳統。在初步探索階段,我從這兩位前編輯同事那裡獲益良多,對此我銘感終身。1950年後,本書寫作正式開始,我要再次特別感謝柯林斯先生,以及我的同事安東尼?麥克林恩先生(Anthony Mclean)。在寫作過程中,我曾與漢弗萊?豪斯(Humphry House)先生及弗朗西斯?克林根德先生(Frances Klingender)多次商討並獲益匪淺,他們雖英年早逝,卻因其大作享譽身後。此外還有很多人對我提供過幫助,特別應該提到的有貝特森先生(Mr. F. W. Bateson),貝爾錢伯斯先生(Mr. E. F. Bellchambers),亨利?柯林斯先生(Mr. Henry Collins),科爾曼先生(Mr. S. J. Colman)以及史密斯先生(Mr. H. P. Smith)。我的夫人就原稿與我逐行商榷,在某些章節的寫作中,她實際上就是合著者。不過,本書出現的看法或謬誤均由我個人負責,與他人無關。
因篇幅所限,我在文中未能就所涉及詞匯及意義所發生的變化一一詳盡列舉。隨後我將以《工業革命期間英語的演變》(Changes in Englis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為題發表專業論文,提供相關依據。本書中因某些簡要論述可能會出現一言以蔽之這樣常見的毛病,因此懇請對這些詞匯懷有特別興趣的讀者務必參考剛剛提到的論文,以便獲得新的證據來支持現有觀點。
本書付印之時,我一直在考慮本書能為後續研究提供怎樣的有益指引,此處注明,或許會有些用處。首先,我們從不同角度入手,殊途同歸,似乎已經基本建立了一個新型且普遍的文化理論。在本書中我一直在努力澄清文化傳統,下一步要做的或許是重新闡述其基本原則,把文化理論看作一種整體生活各種因素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論。我們還需要從這個角度出發,考察一種擴展性文化的概念,研究其詳細過程。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種擴張性文化(an expanding culture)當中,但是我們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搖頭懊惱上,未能對其本質和現狀謀求更為深刻的認識。在識字、教育層次、出版物等我們視為定論的文化史問題,我們迫切需要大幅度的修正。此外,為了制定完善的共同方針,我們還需要詳細考察當前文化擴張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最後,在專業批評領域,我們或許可以擴展我們的分析方法,通過各種各樣的調查研究,重新界定創造性活動和傳播概念。上述工作都困難重重,但是如果能夠瞭解在認識這些問題時,我們所使用的詞匯有怎樣的來龍去脈,可能會有幫助,本書便旨在於此。
本書部分章節已以其他形式刊載於《批評論文集》(Essays in Criticism)和《大學與左翼評論》(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
1987年版前言
現在距創作完成《文化與社會》已過了近三十年。重讀此書或其部分章節,我常常會覺得好像在讀別人的作品。然而,我正是透過此書首次表明了一種立場,這一立場表達了我對工業文明及其文化和思想中已經發生和當時正在發生事件的感受。此後我的看法有所發展,某些觀點和看法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我始終相信一點:這兩個非同尋常的世紀帶來了世界巨變,也處於重大危機之中,要充分認識和理解它們,一個主要方法便是詳盡全面地思考文化問題,因為在每個階段文化都發揮著積極活躍的作用。
正如原版前言所提到的,我在書中論述了在工業革命以來的文化觀念及其現代含義。本書圍繞“文化”一詞的新義及其整個相關意義詞匯組所展示的新問題展開。 曾有各色各樣的人物就此新興重要問題著書立作,因此嚴肅研究和討論所使用的語言已經或正在發生改變,我要做的便是梳理這個過程中在語言層面上發生的演變。
現在常常有人會問我在討論時是如何選擇作家的。這個問題背後通常隱藏了一種認識,以為必然有先在的作家名單或作家範圍,以為我會對選哪些作家進行一定取捨。有一點必須要加以說明,在此書的先期準備階段,我從未聽說過類似的閱讀書目,一直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出現這樣一個書目。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些作家在當時並不著名,而是說,據我所知,他們從未以此種方式,圍繞著某個中心主題,發生相互關聯。此書創作的準備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擴展閱讀的過程,沒有任何預定書單或者任何標準可供參考。我清楚地記得,後來當我發現有些著述我在論述中未能提及卻顯然相關時,有過類似惶恐的心情。其結果是,此書一再修訂。本書完成後的這些年間,我已發現了更多相關範例,可以涵括更多內容。但是正如許多讀者所言,或許可以說,我已盡力確立了一種關於文化和社會的寫作傳統的意識,這個傳統所具有的實際複雜性,當時鮮為人知或者可以說完全不為人所知。因此隨後會有所增刪,但是本書已經大致達成了目標:讓人們意識到存在這樣一個文化傳統。而後來當許多讀者把這個傳統看作自來就有的東西,並頗為有理有據地詢問為什麼沒有把某個作者納入如此知名的傳統時,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一種頗具諷刺意義的讚頌。
另一個人們經常會問我的問題是:其他語言和文化中有那麼多明顯相關的作家,為什麼我偏偏集中討論英國作家?這是一個好問題。我當然相信,在閱讀此書以及此書論及的作家作品的同時,也應該閱讀一些其他以或同或異方法展現出的別樣文化傳統。但是我仍然確信,本書依照其特殊方法,只能圍繞此類特殊經驗,形成此種傳統。最終橫掃或者說衝擊了大半個世界的工業革命是始於英國。因此,這個決定性歷史轉型期的一部分便是基本全新的社會和文化關係及問題,而正是處於英國文化中的人們以無比強烈和前所未有的直接方式首先感受到了這一點。最初的兩三代人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找到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些這些社會和文化關係及問題。因此,儘管其他社會中也發生了類似變化,也創造出了新思想和新藝術來應對這些變化,其思想藝術與英國作家一樣深刻有趣,甚或更加深刻有趣,但是考察這些變化的初始發源地,卻具有永久而普遍的重要意義。本書先後被譯為意大利語、日語及德語,這些譯本本身所體現出的熱烈反應以及本書在北美讀者中間引起的強烈反響,都足以證明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當代觀點。《文化與社會》於1958年出版後,人們都說這是英國新左翼的開創性之作。現在還常常有人把本書與後來的《漫長的革命》、理查?霍格特的《識字的用處》(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湯普森的《莫裡斯》(E. P. Thompson, William Morris)與《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放在一起,統稱為開創了全新知識和政治傳統的作品。是否確實如此我不敢斷言。歷史其實是相當複雜的,我記得1968年的時候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說法。以上提到的這些著作或者說部分著作儘管仍為人尊重,卻常常被人劃入文化激進主義的行列,一種更為黑白分明、更為嚴苛無情、也更為傳統的社會主義把這種文化激進主義遠遠甩在了後面。我知道,無論怎樣我有些論述的確是有這種導向的,當時這麼做的理由我至今仍然堅持。但是1968年是一個樣子,後來到了1978年至1982年間,就完成了另一個樣子。那些早先被確信無疑地分析過,甚至有些情況下嗤之以鼻,稱之為工業主義(industrialism)或工業資本主義(industrial capitalism)的浪漫主義評論,到了1978至1982年間捲土重來,居然與新生態主義和激進生態主義發生了關聯,真讓人瞠目結舌。這並不是說19世紀的所有先輩們或者多數先輩們都感到極其不安,認為只有通過新運動才能尋求到出路。他們中有些人不過是眷戀往昔時光,現在新運動中有些人仍是如此。另外一些人雖然寄希望于未來,卻很少會有那稍縱即逝的信心,把工業文明基本模式看作新型激進社會秩序無可置疑的基礎。隨著我們自己時代危機的持續,這些早期作家的坦誠、多元化觀點以及對同胞的責任感,多數情況下不像是已經過時或局限於某個時期的思想,而更像是共同奮鬥的同代人所發出的聲音。換句話說,這個危機程度之深、範圍之廣,使得我們即便身處自己的世界,也隨時可以與這些最早的奉獻者們分享思想。我們仍然在和他們一起尋求答案,而事件的分量之重使我們常常回歸到許多共同問題上來。我們認識到社會秩序的危機和自然秩序的危機密不可分地互相關聯,並以此作為這個時代最新最重要的看法,這在我看來頗具諷刺意味。因為,這些都可以在那些早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雛形,或者早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隨著新知識、新體驗、新希望、新群體和新機構的出現,這就不再是反諷而是鼓舞了,因為這些新東西推動我們把整個探索引向新的維度,使我們的研究不至拾人牙慧,而這些非凡的前輩們也不至於把我們拉回過去,而是把我們推向未來。
正是基於這個主要原因,我希望《文化與社會》能夠對新時代的讀者們有所裨益。無論如何此書都是作為這個英國傳統的思想與創作歷史來使用的,作為歷史或許仍然夠用。但是我並非僅僅是把本書當作歷史來寫的,本書的結論部分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我在1945年後的信仰危機和歸屬危機中開始了本書的創作。傾盡全力來創作此書,就是為了找到一個立場,使我能夠通過歷史(正是這段歷史把我們帶入了這個千奇百怪、讓人不安又令人興奮的世界當中)來理解當代社會,採取正當行動。或許對於其他人來說,此書無法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是這卻是我的創作動因,常常也是人們(讀者數量比我所期望的要多得多)閱讀它的目的所在。
前 言
文化觀念及該詞的一般現代用法,是從我們通常所說的工業革命時期開始進入英語思維的,本書即以此發現作為本書的組織原則。本書試圖展示這個過程如何以及為何發生,同時探討這個觀念從開始到現代的演變過程。因此,本書說明和闡釋了自18世紀晚期以來我們面對英國社會變革時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反應。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下才能充分理解“文化”一詞的用法以及該詞所涉及到的各種問題。
1946年至1948年間,我曾與克利福德?柯林斯先生(Clifford Collins)和沃爾夫?曼科維茲先生(Wolf Mankowitz)一起合作編寫過《政治與文學》...
目錄
前 言
1987年版前言
導 論
第一編 19世紀的傳統
第一章 對比
一、埃德蒙?伯克和威廉?科貝特
二、騷塞與歐文
第二章 浪漫主義藝術家
第三章 穆勒論邊沁與柯爾律治
第四章 托馬斯?卡萊爾
第五章 工業小說
《瑪麗·巴頓》(1848年)
《北方與南方》(1855年)
《艱難時世》(1854年)
《西比爾,或兩國記》(1845年)
《奧爾登·洛克,裁縫兼詩人》(1850年)
《費立克斯·霍爾特》(1866年)
第六章 J. H. 紐曼與馬修·阿諾德
第七章 藝術與社會
普金、羅斯金、莫裡斯
第二編 中間時期
一、馬洛克
二、“新美學”
三、喬治·吉辛
四、蕭伯納和費邊主義
五、國家的批評者
六、休 姆
第三編 20世紀的觀念
第一章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第二章 理查德·托尼
第三章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第四章 兩位文學批評家
一、瑞恰茲
二、利維斯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和文化
第六章 奧威爾
結 論
大眾與群眾
大眾傳播
大眾觀察
傳播與共同體
文化與何種生活方式?
共同體觀念
一種共同文化的發展
索 引
前 言
1987年版前言
導 論
第一編 19世紀的傳統
第一章 對比
一、埃德蒙?伯克和威廉?科貝特
二、騷塞與歐文
第二章 浪漫主義藝術家
第三章 穆勒論邊沁與柯爾律治
第四章 托馬斯?卡萊爾
第五章 工業小說
《瑪麗·巴頓》(1848年)
《北方與南方》(1855年)
《艱難時世》(1854年)
《西比爾,或兩國記》(1845年)
《奧爾登·洛克,裁縫兼詩人》(1850年)
《費立克斯·霍爾特》(1866年)
第六章 J. H. 紐曼與馬修·阿諾德
第七章 藝術與社會
普金、羅斯金、莫裡斯
第二編...
商品資料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