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套裝上下卷)》是日本京都大學中國研究系列之二。從對外關係或政權更替等來看,20世紀的中國歷史可以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為界,劃分為兩個時期。但是如果從社會生活的各種形態作觀察,則可發現這一時點前後並非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媒體·象徵”、“社會關係”、“社會制度”、“文化·教育”、“區域社會”五個專題之下,收入《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套裝上下卷)》的21篇論文從21個小角度細膩地切入中國社會微部,對中國社會在這100年裡發生了——或者沒有發生——怎樣的變化進行解讀。
作者簡介:
譯者:袁廣泉編者:(日本)森時彥森時彥,1947年生於日本奈良縣,京都大學文學博士。1973年在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修畢碩士課程,翌年博士課程中退。1974年至1984年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手,1984年至1988年、1988年至1995年分別任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和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任該研究所教授, 1999年後兼任該研究所東方部主任、漢字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所長等職。2007年後兼任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編著有《中國近代城市與鄉村》(2001年)、《中國近代化的動態結構》(2004年)、《日本在華紡織公司與中國社會》(2005年)、《20世紀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2009年)等。袁廣泉,1963年生。1995年3月、1997年3月分別畢業於大阪教育大學本科和大學院,2000年畢業於神戶大學大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4月迴圈,先後任教於曲阜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徐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07年10月受聘於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事平民教育運動、中國煤礦史等研究。現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除發表史學論文多篇外,翻譯出版《中國共產黨成立史》(石川禎浩著)、《中國抗日軍事史(1937~1945)》(菊池一隆著)等,編輯日語教材多部。
目錄
序言
上
第一篇媒體·象徵
尋覓下層民眾的書面語言
——清末至民國
青島社會與中國商人的文化作用
近代中國征婚廣告史(1902~1943)
汪偽政府時期的“大東亞戰爭博覽會
成吉思汗廟的建造第二篇社會關係清末廈門的英籍華人問題清末山東黃河治水政策史考中共黨內矛盾與黨內民主主義——蔡和森的嘗試及被解除職務留下的啟示新河縣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歷史——以新河縣的兩名“革命烈士”為中心第三篇社會制度外交制度改革與駐外公館——以日俄戰爭後人事制度改革為中心1930年代上海租界越界築路地區的劃定與徵稅問題對自然的擁有形態的多重結構——“塑埗及湧源”與“單宗耕地”範疇及其相關權益歸屬20世紀中國農村的基層空間下第四篇文化·教育明治雜誌與魯迅的《斯巴達之魂》清末民初湖南 省教育會的職員構成及其變化陶行知與杜威訪華——民初中國教育史一瞥韋君宜筆下“歷史”的含義第五篇區域社會山東開埠與土產交易變遷清末民初地方精英的動向——以廣東順德縣為例中興公司的築路計劃及其外交意圖暨台棗鐵路經營20世紀河北省新河縣的社會流動與戶口變化動向
序言
上
第一篇媒體·象徵
尋覓下層民眾的書面語言
——清末至民國
青島社會與中國商人的文化作用
近代中國征婚廣告史(1902~1943)
汪偽政府時期的“大東亞戰爭博覽會
成吉思汗廟的建造第二篇社會關係清末廈門的英籍華人問題清末山東黃河治水政策史考中共黨內矛盾與黨內民主主義——蔡和森的嘗試及被解除職務留下的啟示新河縣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歷史——以新河縣的兩名“革命烈士”為中心第三篇社會制度外交制度改革與駐外公館——以日俄戰爭後人事制度改革為中心1930年代上海租界越界築路地區的劃定與徵稅問題對自然的擁有形態的多重結構—...
商品資料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12-01ISBN/ISSN:9787509726631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99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