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曾參的思想價值有兩次被發現:第一次是在漢代,《孝經》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同,漢家將這一思想運用到治國之中,漢代皇帝諡號前都要加一“孝”字,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門七十子中獨推曾參,認為曾參繼承了孔子的道統,他們將《禮記》中的《大學》斷為曾參的作品,並認為子思述曾參之旨而作《中庸》,由此開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體系,以《論語》(孔子)、《大學》(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為“四書”。近現代以來的新儒家接著宋明理學講,曾參學說繼續得到足夠的重視。
曾參在先秦說理散文發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門禮學散文的藝術源頭是《尚書》、《國語》中的歷史記言文,這些文章大都採用歷史記言散文常用的對話問答體形式。曾參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經》、《曾子問》、《主言》、《曾子天圓》、《曾子疾病》等也是對話體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曾子製言下》、《禮記·大學》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為這些文章不再用對話體,而是以一個“曾子日”領起,全文都是論述文字。這是中國最早的沒有敘事框架的純粹說理散文。我們可以說,中國典型的專題說理散文,是在曾參時代出現的。
曾子是孔門七十子後學中留下文章較多的作家,他的門人後學將其著作編為《曾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這十八篇《曾子》佚於何時,已不可知。《隋書·經籍志》著錄《曾子》二卷,目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曾子》二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曾子》二卷十篇,稱即唐誌所載。據高似孫《子略》稱,《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曾子》與大小戴《禮記》收錄的曾參文章已經沒有差別。這說明唐代的《曾子》已經不是《漢書·藝文志》的《曾子》原本。今天我們見到的《曾子全書》是宋人汪啤所編。汪日卓是安徽績溪人,一輩子沒有做官,他的一生學術業績就是編了《曾子全書》和《子思子全書》。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重新編定各章次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汪晫所編《曾子全書》有“自我作古”之譏,但又稱“過而存之,猶愈於過而廢之”,就是說汪氏所編《曾子全書》仍有保留價值。《曾子全書》共十二章,分為內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經亡佚,今存十章。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在年輩上屬於孔子的再傳弟子。孔鯉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學術上都沒有什麼建樹,而子思則是戰國前期儒家一大重鎮,也是孔子後人中一大思想家。子思大約生於公元前483年,死於公元前402年。鄭玄根據《禮記·檀弓上》子思哭嫂為位的記載,而推測子思並非孔鯉嫡子。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長大約去世較早,子思因此成為孔子唯一的孫子。《史記·孔子世家》對子思的生平有簡短的記載:“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或為“八十二”之誤——作者註)。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陳桐生譯注
優惠價: 88 折, NT$ 74 NT$ 84
限量商品已售完
在中國歷史上,曾參的思想價值有兩次被發現:第一次是在漢代,《孝經》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同,漢家將這一思想運用到治國之中,漢代皇帝諡號前都要加一“孝”字,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門七十子中獨推曾參,認為曾參繼承了孔子的道統,他們將《禮記》中的《大學》斷為曾參的作品,並認為子思述曾參之旨而作《中庸》,由此開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體系,以《論語》(孔子)、《大學》(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為“四書”。近現代以來的新儒家接著宋明理學講,曾參學說繼續得到足夠的重視。
曾參在先秦說理散文發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門禮學散文的藝術源頭是《尚書》、《國語》中的歷史記言文,這些文章大都採用歷史記言散文常用的對話問答體形式。曾參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經》、《曾子問》、《主言》、《曾子天圓》、《曾子疾病》等也是對話體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曾子製言下》、《禮記·大學》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為這些文章不再用對話體,而是以一個“曾子日”領起,全文都是論述文字。這是中國最早的沒有敘事框架的純粹說理散文。我們可以說,中國典型的專題說理散文,是在曾參時代出現的。
曾子是孔門七十子後學中留下文章較多的作家,他的門人後學將其著作編為《曾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這十八篇《曾子》佚於何時,已不可知。《隋書·經籍志》著錄《曾子》二卷,目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曾子》二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曾子》二卷十篇,稱即唐誌所載。據高似孫《子略》稱,《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曾子》與大小戴《禮記》收錄的曾參文章已經沒有差別。這說明唐代的《曾子》已經不是《漢書·藝文志》的《曾子》原本。今天我們見到的《曾子全書》是宋人汪啤所編。汪日卓是安徽績溪人,一輩子沒有做官,他的一生學術業績就是編了《曾子全書》和《子思子全書》。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重新編定各章次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汪晫所編《曾子全書》有“自我作古”之譏,但又稱“過而存之,猶愈於過而廢之”,就是說汪氏所編《曾子全書》仍有保留價值。《曾子全書》共十二章,分為內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經亡佚,今存十章。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在年輩上屬於孔子的再傳弟子。孔鯉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學術上都沒有什麼建樹,而子思則是戰國前期儒家一大重鎮,也是孔子後人中一大思想家。子思大約生於公元前483年,死於公元前402年。鄭玄根據《禮記·檀弓上》子思哭嫂為位的記載,而推測子思並非孔鯉嫡子。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長大約去世較早,子思因此成為孔子唯一的孫子。《史記·孔子世家》對子思的生平有簡短的記載:“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或為“八十二”之誤——作者註)。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