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對民族的研究、對民族關係的社會學研究、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意識的產生、中國各民族的交流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的教育、婚姻等。
作者簡介:
馬戎,1950年3月出生,回族。1987年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同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1990-1991年在哈費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民族社會學,遷移和與城市化,環境社會學等。發表中英文學術專著,論文多篇。
章節試閱
20世紀60年代,戈登在他的書裡第一次清楚地把三個階段劃分出來,而且給予了上述理論分析與概括,在政界和學術界影響很大。
第二,赫克特(Michael Hechter)與他的著 作《內 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alism)。
1975年,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克特寫出一本《內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alism)。在該書裡,他對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發達的核心地區與欠發達的邊緣地區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兩種理論,一個是擴散模式(diffusion model),一個是內部殖民主義(intemal colonialism )。
(1)擴散模式(diffusion model),假設在一個國家中有兩個民族,有一方居住在“核心地區”(core area),在經濟上比較發達,政治勢力也比較強,在國內政治中處於統治的地位,其權力組織控制著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主導權,基本上是一個中央政權,在國內政治活動中有決策權;另外一方居住在“邊緣地區”(peripheral area),通常是個比較不發達的部落,它在經濟上、文化上落後。兩個集團的政治結構是不一樣的。落後的一方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鬆散的結構,而先進的一方則不一樣,它有比較完善的各級權力機構,下設很多不同職能的事務部門處理各種專門事務。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國家的發展和民族融合如採用擴散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兩個地區之間基本沒有聯繫;第二階段是在工業化過程中聯繫逐漸增加;第三階段是核心地區的政治機構、商業機構、行政機構逐漸向邊緣地區擴散,擴散的過程也就是先進民族控制的核心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逐漸滲透到周圍的地區,結果,兩個地區之間和兩個族群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失。首先是經濟差異消失,並逐步使文化差異失去實際的社會意義。因為比如兩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事於一家商社,拿同樣的工資,租住同樣的房子,具有一樣的消費模式,則他們個體行為上的 某些文化差異就失去了根本的社會意義,從而在政治上他們達到融合。政治經濟的全面融合,最後導致文化差異失去意義。這一過程的實現,並未使被擴散的地區和民族受損,而使他們達到了一種事實上的平等。赫克特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模式,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人最後融為一體,實質性的差異不存在了,亦即擴散成功,民族矛盾實質上已經解決了。
(2)內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alism)是指中央政權採取另一種與殖民主義有關的統治形式,即原來施諸外部殖民地的殖民主義政策,中央政權也完全有可能把這種思路引入境內的某
……
20世紀60年代,戈登在他的書裡第一次清楚地把三個階段劃分出來,而且給予了上述理論分析與概括,在政界和學術界影響很大。
第二,赫克特(Michael Hechter)與他的著 作《內 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alism)。
1975年,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克特寫出一本《內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alism)。在該書裡,他對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發達的核心地區與欠發達的邊緣地區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兩種理論,一個是擴散模式(diffusion model),一個是內部殖民主義(intemal colonialism )。
(1)擴散模式(diffusion model),假設在一個國家中有...
目錄
關於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民族”定義 二、關於“民族意識” 三、中國的民族共同體和民族觀 四、歐美國家的民族關係和政策 五、族群與地域 六、民族語言與少數民族教育 七、民族平等和對於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 八、民族交往的發展前景 民族關係的社會學研究 一、民族社會學在社會學學科中的位置 二、為什麼目前在中國非常需要發展民族社會學 三、國外及其他地區民族社會學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藉鑑和吸收 四、研究對象,方法論的特點及與其他研究民族的學科的區別與聯繫 五、民族理論和民族關係的社會目標 六、民族集團間的結構性差異 七、衡量民族關係的變量 八、民族關係的專題研究 九、現代化進程中民族關係的演變 十、結束語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 一、費孝通教授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 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多民族統一體的多層次性 三、歷史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的三個階段 四、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 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和凝聚力特徵的進一步研究 關於“民族”定義 一、新中國成產以來我國學術界對於“民族”的定義的認識 二、國內有關“民族”譯名的討論 三、當前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民族”定義 四、我國50年代的民族識別 論民族意識的產生 一、“民族”是人類社會群組劃分中的一種 二、族群之間的差別 三、民族群體與實際利益 四、“民族”的象徵性意義 評安東尼·史密斯關於“nation”(民族)的論述 一、“nation”(民族)只是人們身份認同多種類別之一 二、關於“nation”群體的認同 三、“民族”(nation)和“國家”(state)的區別 四、“民族”(nation)的功能 五、討論 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族際通婚 論中國少數民族教育與雙語教學 試論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 美國社會發展中的種族與少數民族問題 邊區開發中的民族研究 後記
關於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民族”定義 二、關於“民族意識” 三、中國的民族共同體和民族觀 四、歐美國家的民族關係和政策 五、族群與地域 六、民族語言與少數民族教育 七、民族平等和對於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 八、民族交往的發展前景 民族關係的社會學研究 一、民族社會學在社會學學科中的位置 二、為什麼目前在中國非常需要發展民族社會學 三、國外及其他地區民族社會學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藉鑑和吸收 四、研究對象,方法論的特點及與其他研究民族的學科的區別與聯繫 五、民族理論和民族關係的社會目標 六、民族集團間的結構性差...
商品資料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03-01ISBN/ISSN:9787105042685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5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