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雲傑所著的《大道哲學通書(第3卷盛衰論中國歷史哲學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是一部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及其盛衰之理的著作。盛衰者,歷史之現像也;所以盛衰者,千古之義理也。 《大道哲學通書(第3卷盛衰論中國歷史哲學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的研究,不在於指一政之得失,陳一事之利弊,而是以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為大背景,將道體一理之純粹,貫通古今,打通千古治道,以求盛衰治亂之理,或者說是以大道本體的純粹義理,帶動上自伏羲、炎黃、堯舜,下通唐、宋、元、明、清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稽古今之變,核盛衰之理,於政道與治道上,說個究竟。它囊括了一切盈虛消長之理,貫通了古今盛衰存亡之變;察古今盛衰治亂之大端,而疏理之、會通之、規矩之,將整個研究集中到幾個有關盛衰治亂的大樞機、大根本、大哲理問題上,論大道,述盛衰,經大經,立大本,深入細緻地研究了歷史運演、人心人性、盛治理想、國德國運、體統綱紀、禮教文治諸多問題。因此,《盛衰論》是一部治國安民、經世致用的著作。
作者簡介: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其為學術,以張橫渠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使命,著述大道哲學,推本子天,反誠於性,以經大經,以立大本。著有三卷《文化價值哲學》《文化價值論》、《文化悖論》、《價值實現論》)、五卷《大道哲學通書》(《大道運行論》、《綿延論》、《盛衰論》、《心性靈明論》、《道德本體論》);另著有《文化社會學》、《文藝社會學》、《中國文化精神的現代使命》、《紅樓夢與晚明哲學》等書。
章節試閱
《盛衰論》自序
歷史是什麼?歷史的本質是什麼?
歷史也許是一條河。它浩蕩不息、波浪滾滾,然不論是巍巍堯舜,還是堂堂秦皇漢武,依然只是東流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歷史也許是一條江。它波濤洶湧,白浪如雪。蕩舟其上,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然蘇子站在亂石崩雲、驚濤裂岸的赤壁上,卻悲歌:“大江東去,浪陶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遙望神州,則感慨:“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不盡流!”而薩都剌登上石頭城,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六朝形勝地,惟剩下青山如壁,更是感慨:“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歷史也許是無數的陳跡。但不管是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還是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三峽樓台,五溪衣裳,皆不過是過眼溪山,舊時相識,如今秦耶漢耶?魏耶晉耶?千古興亡,百年悲笑,皆被風吹雨打去。
歷史也許是一部史書。然而那書中的人物、事件、年代,皆不過是遙遠的知識與記憶。它編織了什麼?複合了什麼?附會了什麼?其真情何在?只有天知道。這也就難怪臨川先生感嘆史書“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了。
這些感慨,這些悲歌,這些嘆息,並不僅僅是追問“歷史是什麼”?更為重要的是尋求歷史的本質,尋求歷史究竟有沒有真理性?有沒有價值和意義?它究竟是一團烏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堆成的,還是有某種法則和必然性?其興也,亡也,盛也,衰也,治也,究竟是轉頭即空的虛無存在,還是有著某種盛衰治亂之理?人在這種興衰存亡中的價值是什麼?意義是什麼?是我看江山多嫵媚,江山看我應如是?還是像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歷史只是一條被惡魔所鋪設的毀滅價值的道路?一句話,如果歷史活動所瀰漫呈現的只是些陳跡和假象,那麼,歷史之真又是什麼呢?這種最真實、最純粹的存在,又怎樣影響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及歷史盛衰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哲學問題。我很久以前,就想寫一本歷史哲學的書,以解決歷史的純真存在及其價值意義問題。
然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對歷史的關注及其哲學思考,是非常不同的,或有的壓根兒就不太注意這樣的問題。如印度雖有很高的“吠陀”文化,然由於這種文化塵芥六合,夢幻人生,視天地萬物及整個塵世為虛妄,而把拋棄這一切,追求不生不死、永恆常在的梵天境界,視為最高理想。這自然使他們對社會歷史的盛衰不太介意,因而對歷史也就缺乏哲學的思考。西方民族雖有歷史意識,但他們從古代希臘時期起,所關注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個人命運問題。這發展到中世紀,就是關注人與上帝的關係,而於這兩者之中,關注天國要比關注人類世俗的社會歷史更為重要。奧古斯丁《上帝之城》所表現的歷史哲學思想,就是這樣。而歷史的綿延,及社會存在的嚴峻事實,因其零亂或較之詩歌缺乏“哲學味”,而被哲學的思考所忽視。直到17、18世紀,這些被忽視的東西,才進入他們關注的視野。中國民族則不是這樣。自我源於何處?祖於何處?從古到今,一直是他們很關心的;特別是列祖列宗的功業及盛衰成敗,更是他們所關心的。 《詩》曰:“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厥初生民,時維姜源,克禋克長,人弗無子”。 《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可以說,社會歷史的綿延與盛衰,一直是中國民族關注並思考的兩大哲學主題。因此,我在完成了《大道運行論》、《綿延論》之後,就開始圍繞著盛衰問題,著手寫一部中國歷史哲學。
盛衰者,歷史之現像也。所以盛衰者,千古之義理也。研究所以盛衰之理,方是歷史哲學。因此,本書作為歷史哲學之研究,雖不能不涉及一些歷史事實,但其研究任務,不在於指一政之得失,陳一事之利病,更非編年史式地記錄歷史事實,而其所論,也不屑於描述摘取壅蔽繁瑣之歷史現象,而是以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為大背景、大立場,將道體一理之純粹,貫通古今,打通千古治道,以求盛衰治亂之理。具體地講,就是察古今盛衰治亂之大端而疏理之、會通之、規矩之,將整個研究集中到幾個有關盛衰治亂的大樞機、大根本、大哲理的問題上,以道體一理之純粹貫通之,以求其至正貞一之理,求其司馬光所說的“治亂之道,古今一貫”;“治亂之原,古今同體”的存在。若不會通古今之道、天下之理,只據繁瑣壅蔽的歷史事實,這自然是不行的。朱子曾說:“《易》以形而上者,說出那形而下者;《春秋》以形而下者,說出那形而上者。”本書的研究,既非《易》之以形而上的本體,推演出形而下的諸像數,也非《春秋》之以形而下的諸社會歷史現象,隱喻其形而上的真理,而是以大道本體的純粹義理,帶動上自伏羲、炎黃、堯舜,下通唐、宋、元、明、清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稽古今之變,核盛衰之理,於政道與治道上,說個究竟。因此,本書的副題是“關於中國歷史哲學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
中國古代先聖明哲,論大道必經天下之大經,述盛衰定立天下之大本。我欲效之,著述此書。論敘之文,梗概其次如下:
無最高法則,無社會歷史之本體論,不可為歷史哲學。特別是大道歷史哲學,不能窮盡其理,沒有最高、絕對、終極的存在為本體論,並且是真實無妄的,是不可作為歷史哲學理論的。故作《論大道歷史哲學的最高原理》為第一章。
歷史的開出,即伴隨著哲學的思考;而大道本體論的獲得,也為歷史提供了為治之道。為總述大道哲學的為治之道,故作《大道哲學:歷史開出與為治之道》為第二章。
歷史盛極必衰,剝而後復,其盛衰運演,不僅有其自然法則,更有其運演的根本力量、廣泛因果及歷史開合與幾微之變。故作《盛衰運演論》為第三章。
歷史的本質,不是物的存在,不是政治、法律、制度,而是人心人性。天心即人心。人心人性不僅最終決定著歷史的本質,也決定了歷史的盛衰。正因為盛衰治亂系乎人心,所以有國有天下者,無不以貞正人心為根本要務。故作《論人心人性與歷史的本質》為第四章。
惟國德是立國之本。國運之長短,在於能否以天德王道仁愛天下;能否為民制產,建立國民生存的根基;能否為民立極,以誠天下之心;能否勿用非彝,追求永恆的法則;能否尚賢止健,聚集大批當國守正之臣。惟具此大德,才能國運昌盛久遠。故作《論國德國運》為第五章。
中國歷史哲學,是以深厚博大的內聖外王之道為理想的,是以提倡德的哲學,反對力的哲學,為基本價值法則的,並且歷史上的唐虞之治,為此樹立了一個清明光輝的理想時代。由內聖開出新外王,自然也應以這種哲學為根本理念。故作《論深厚博大的王道哲學》為第六章。
體統、綱領、禮教,是立國垂世的根本大計。綱領不正,則國家無把柄;而禮教衰,則國家無盛治。故曰“人無禮不立,國無禮不治,綱不可易,紀不可亂”。其為法者,也是與德同原、大用一體的存在,是不可割裂的。故作《論體統?禮教與盛衰》為第七章。
文化在國家民族的盛衰中,佔據著獨特的歷史地位。而在諸多文化中,惟以學術教化人心,以文化理想統御政治之道,以廣大悉備之道融合浹化諸族文化,以純正厚重的風俗,建構歷史的基業,才能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才能與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故作《論文化與盛衰》為第八章。
人和歷史究竟應該遵守什麼樣的價值法則呢?以及怎樣判斷歷史上的善與惡呢?怎樣以良知判斷致乎歷史純天理存在呢?凡此皆屬於通向歷史道路的價值論問題。惟遵守仁的價值法則,惟建天理良知的清明之心,才有清明之治。故作《歷史價值論》為第九章。
中國的複興,中華民族的複興,仍然需要強大的哲學,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而不能割斷歷史,或把幾千年厚重的歷史及文化傳統,變成無關緊要的存在。為走出現代性的遮蔽,為從大道哲學中吸取信念與精神力量,故作《論大道哲學與中國現代復興》為第十章。
全書十章,論大道,述盛衰,經大經,立根本。前兩章總論大道歷史哲學的最高原理及為治之道,三至九章分論歷史運演、人心人性、盛治理想、國德國運、體統綱紀、禮教文治及價值法則諸問題,最後一章為繼往開來,講如何歸復重建大道哲學的歷史精神。整個論著雖顯冗長,有不盡意處,然其契理舉要,則守道不移,竭心盡力矣。
中國自古就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之說。記言則有《尚書》,記事則有《春秋》。 《尚書》以典、謨、訓、誥、誓、命之文,討論彝典,昭示恢宏至道,多屬歷史哲學本體論問題。而《春秋》紀人事,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則隱喻著歷史哲學的整個價值論。自然,言不離事,事不離言。記事之《春秋》,則尤明王道之大法;記言之《尚書》,更尊天地之大義。至於《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之變,《詩》曰“於穆不已”的相續之理,以及《禮》、《樂》之和天地、調陰陽、敘人倫,也皆是歷史哲學的大法則。章學誠曾言“《六經》皆史”。依我看,《六經》不僅皆是歷史,亦皆是歷史哲學。而且中國歷史哲學的基本原理與價值法則,《六經》皆已具備,後世的哲學家及歷史學家,雖有創造,然大多不過是發揮《六經》之旨。我之研究中國歷史哲學,著《盛衰論》,主要是以《六經》為依據,為指歸的。
本部論著,從其他哲學家、史學家的著作中獲益也是不少的。 《論語》、《孟子》所講唐虞三代天德王道之治,《老子》、《莊子》之言大道曠蕩,蓄養萬物,自不待言。 《史記》、《漢書》二書之史實及所記禮樂、食貨諸多製度,更為本部論著引以為據。特別是太史公《史記》“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治學精神,給了我寫作此書以極大的鼓舞。 《漢書》所記董仲舒之策對,匡衡之上疏,其言陰陽相盪,善惡相推,及大道萬世無敞,為教化之本原,亦對我良有教益。其後,王肅廢棄康成星相讖緯之學,辯誣而注疏《周易》、《尚書》諸經,王弼擯落一切像數,直達玄道本體,之注《周易》、《老子》,對我理解大道本體的至正純粹,亦多有幫助。我從唐人劉知幾的《史通》、杜佑的《通典》,所獲得的知識,也是很多的。至於歐陽修《新五代史》對人物之善褒貶與價值判斷,司馬光《資治通鑑》善言道之得失、政之治亂,更為我所學習;二程以理氣論盛衰,朱子治史“陶鎔歷代之偏駁,會歸一理之純粹”,更對我寫作此書有直接影響。我從王船山的《六經》注疏、黃梨洲的《明儒學案》、顧炎武的《日知錄》,以及章實齋的《文史通義》中,所獲得的史料及理論觀點是很多的。特別是王船山的《讀通鑑論》、《宋論》二書,我更是直接出入其中,獲益匪淺。
我從1997年底完成《綿延論》書稿,即開始本卷書的研究與寫作,至今已歷時四年有餘矣。其間,除了大半年的時間從事《文化價值論》、《文化悖論》、《文化主體論》即《價值實現論》三卷書的修訂或增訂工作,其他大部時間與精力,都用於本卷書的研究與寫作上了。現在終於該結捲了。回憶這四年多的研究寫作生活,覺得有一種從來未有過的嚴肅感。這一半也許是因為歷史本身過於凝重,另一半大概也是因為本書所涉皆是治國安民的大事,不可不慎。寫歷史哲學,自然離不開歷史,但我的歷史知識是有局限的,特別是歷史現像或歷史事實的考證,我實在不敢說自己有多少學問。好在本書不是編年史或歷史考據之學,而是對歷史上盛衰治亂的哲學思考。儘管如此,由於我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而是從社會學、文化史及哲學史,走進這個領域的。因此,在本書涉及一些歷史事實時,很可能有著落不是處,如果有誤,誠請史學界的朋友們給予指正。
在結束本卷書寫作的時候,我已進入耳順之年。遙想歷史上的盛衰治亂得失,似乎又平添了一份成熟感。儘管這種感受來得太晚了,然我畢竟獲得了它,並將終生享用它。這幾年,雖白髮頻添,然文化道德使命感不減。此書結卷之時,外面已是新雨過後,春意勃發。心有快意,欣然命筆,賦小詩一首,以寄情志於此:
風吹上新綠,雨過浥舊塵。
萬物皆生意,春蘊幾度深?
2002年3月10日寫於花家地淡泊居
2011年7月10日改於天通苑
《盛衰論》自序
歷史是什麼?歷史的本質是什麼?
歷史也許是一條河。它浩蕩不息、波浪滾滾,然不論是巍巍堯舜,還是堂堂秦皇漢武,依然只是東流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歷史也許是一條江。它波濤洶湧,白浪如雪。蕩舟其上,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然蘇子站在亂石崩雲、驚濤裂岸的赤壁上,卻悲歌:“大江東去,浪陶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遙望神州,則感慨:“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不盡流!”而薩都剌登上石頭城,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六朝形勝地,惟剩下青山如壁,更是...
目錄
《大道哲學通書》序言
自序
第一章 論大道歷史哲學的最高原理
第二章大道哲學:歷史開出與為治之道
第三章 盛衰運演論
第四章 論人心人性與歷史的本質
第五章 論國德與國運
第六章 論深厚博大的王道哲學
第七章 論體統·禮教與盛衰
第八章 論文化與盛衰
第九章 歷史價值論
第十章 論大道哲學與中國現代復興
《大道哲學通書》序言
自序
第一章 論大道歷史哲學的最高原理
第二章大道哲學:歷史開出與為治之道
第三章 盛衰運演論
第四章 論人心人性與歷史的本質
第五章 論國德與國運
第六章 論深厚博大的王道哲學
第七章 論體統·禮教與盛衰
第八章 論文化與盛衰
第九章 歷史價值論
第十章 論大道哲學與中國現代復興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04-01ISBN/ISSN:9787508067568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85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