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子東
定價:NT$ 228
優惠價:83 折,NT$ 189
限量商品已售完
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出作者一套書,既收舊文,亦集新作。計劃是第一卷收所有關於“文革敘述”的論文——這是作者的一個主要研究項目。第二卷則選收“文革小說”之外的其他文章:張愛玲、郁達夫、香港文學等,範圍較寬;第三卷匯集幾十篇“越界”電視以後的言論筆記。
本卷大致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關於張愛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論文和評論,其中《張愛玲晚期小說中的男女關係》和《(小團圓)中的母親形象》都是2010年剛剛完成的。 《物化蒼涼:張愛玲的意象技巧》是提交嶺南大學一個研討會的論文。 《一個故事的三種講法》最初用英文寫,是在UCLA一個討論課的論文。寫作此文時常在洛杉磯的Westwood Blvd.與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費停車位,轉來轉去邊打腹稿。萬沒想到張愛玲最後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個公寓去世數日後才被發現,沒有家具,只有一些紙盒和一堆衣服(紙盒裡有從未發表的英文小說原稿)。後來才驚訝看到,作者去打印論文的Kinkos複印店和常去的郵局,都出現在紀念張愛玲最後日月的照片中。另一個弔詭的巧合是作者在上海南京西路重華新村前後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張子靜的回憶錄中得知張愛玲是在重華新村的沿街住所看著解放軍進城的……當然,作者的文章與這些巧合併無直接關係。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關鬱達夫的論文。 《鬱達夫風格與中國現代文院頒發的“《文學評論》優秀理論文章二等獎”。 《鬱達夫小說創作初探》一文則從未在期刊上發表過。 《關於“頹廢”傾向與“色情”描寫》當年就有爭議,所涉及的話題至今恐怕仍缺共識。 《浪漫派?感傷主義?零餘者?私小說家?》一文有四萬多字,寫了大半年——鬱達夫讀了很多外國小說,做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較辛苦。這幾篇文章都寫於80年代,這次除了修改註釋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觀點也有修訂。最近才聽說,作者的第一本書《鬱達夫新論》l984年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編輯鐵流、李慶西及所有編輯室成員都要看清樣簽字,為這本當時看來既有新意也有風險的新人新論共同承擔責任。這本書後來獲獎且印數過萬,浙江文藝出版社遂出版“新人文論叢書”。 “叢書”的“新人”們——黃子平、陳平原、趙園、劉納、王曉明、程德培、蔡翔、季紅真、南帆等,現在大都是學術名家,甚至即將退休——然而,學術出版的文化環境竟沒有大的變化。 80年代的課題,也還是今天的課題。 “民族”與“性”仍是國人在現實與虛幻(網絡)的主要“鬱悶”(鬱達夫的苦悶?),所以,作者以為自己這幾篇舊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讀。
總之現代作家作者有文章專論的,就是鬱達夫和張愛玲。作者也很關註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論所打下的基礎,作者後來一直沒有後悔。
本書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討論當代文學的論文,都寫於1989年作者出國遊學之後。各有不同的具體寫作原因,或因為編書,或因為開會,話題也頗“多元”,但論述方式又不無相同之處:似乎都要列出幾個不同的理論、形象、作品、意象或書本,辨異中之同,察同中之異。背後有意無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堅持的結構與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關於香港文學的文章。寫這些文章既是因為編書(三聯版“香港短篇小說雙年選”)的原因,也是出於教學的需要。有感於香港“文藝小說”相對寂寞,還曾和王安憶、王德威(後有陳思和、黃錦樹)一起為上海文藝出版社編過“三城記小說選”。其實,從邊緣看心,研究過程也另有收穫。
作者簡介:
許子東,浙江天台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鬱達夫新論》、《當代文學印象》、《當代小說閱讀筆記》、《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吶喊與流言》、《香港短篇小說初探》、《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自2000年擔任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欄目嘉賓。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邵之雍是小說人物,但張愛玲在給宋淇信中明言是寫胡蘭成,頗有趕著為自己的靈魂經驗、身體歷史留下記錄的意思……我注意到胡蘭成碰到他喜歡的女人,總先是甜言美譽,接著馬卜談結婚,然後用女人錢,還有將舊情事向新戀人坦白公開(簡稱“胡四招”)。
——《張愛玲晚期小說中的男女關係》
在大學裡策劃文學史,開始的會議就是分章節、篇幅,然後就是排座次。而這個排座次很多是根據政治的原因,所以現代文學這幾十年來在中國大陸成為顯學,一個眾所周知、大家又不願意說出來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共產黨文化勝利史。在台灣之所以不願意多講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失敗史。
——《想像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許子東
優惠價: 83 折, NT$ 189 NT$ 228
限量商品已售完
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出作者一套書,既收舊文,亦集新作。計劃是第一卷收所有關於“文革敘述”的論文——這是作者的一個主要研究項目。第二卷則選收“文革小說”之外的其他文章:張愛玲、郁達夫、香港文學等,範圍較寬;第三卷匯集幾十篇“越界”電視以後的言論筆記。
本卷大致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關於張愛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論文和評論,其中《張愛玲晚期小說中的男女關係》和《(小團圓)中的母親形象》都是2010年剛剛完成的。 《物化蒼涼:張愛玲的意象技巧》是提交嶺南大學一個研討會的論文。 《一個故事的三種講法》最初用英文寫,是在UCLA一個討論課的論文。寫作此文時常在洛杉磯的Westwood Blvd.與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費停車位,轉來轉去邊打腹稿。萬沒想到張愛玲最後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個公寓去世數日後才被發現,沒有家具,只有一些紙盒和一堆衣服(紙盒裡有從未發表的英文小說原稿)。後來才驚訝看到,作者去打印論文的Kinkos複印店和常去的郵局,都出現在紀念張愛玲最後日月的照片中。另一個弔詭的巧合是作者在上海南京西路重華新村前後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張子靜的回憶錄中得知張愛玲是在重華新村的沿街住所看著解放軍進城的……當然,作者的文章與這些巧合併無直接關係。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關鬱達夫的論文。 《鬱達夫風格與中國現代文院頒發的“《文學評論》優秀理論文章二等獎”。 《鬱達夫小說創作初探》一文則從未在期刊上發表過。 《關於“頹廢”傾向與“色情”描寫》當年就有爭議,所涉及的話題至今恐怕仍缺共識。 《浪漫派?感傷主義?零餘者?私小說家?》一文有四萬多字,寫了大半年——鬱達夫讀了很多外國小說,做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較辛苦。這幾篇文章都寫於80年代,這次除了修改註釋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觀點也有修訂。最近才聽說,作者的第一本書《鬱達夫新論》l984年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編輯鐵流、李慶西及所有編輯室成員都要看清樣簽字,為這本當時看來既有新意也有風險的新人新論共同承擔責任。這本書後來獲獎且印數過萬,浙江文藝出版社遂出版“新人文論叢書”。 “叢書”的“新人”們——黃子平、陳平原、趙園、劉納、王曉明、程德培、蔡翔、季紅真、南帆等,現在大都是學術名家,甚至即將退休——然而,學術出版的文化環境竟沒有大的變化。 80年代的課題,也還是今天的課題。 “民族”與“性”仍是國人在現實與虛幻(網絡)的主要“鬱悶”(鬱達夫的苦悶?),所以,作者以為自己這幾篇舊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讀。
總之現代作家作者有文章專論的,就是鬱達夫和張愛玲。作者也很關註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論所打下的基礎,作者後來一直沒有後悔。
本書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討論當代文學的論文,都寫於1989年作者出國遊學之後。各有不同的具體寫作原因,或因為編書,或因為開會,話題也頗“多元”,但論述方式又不無相同之處:似乎都要列出幾個不同的理論、形象、作品、意象或書本,辨異中之同,察同中之異。背後有意無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堅持的結構與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關於香港文學的文章。寫這些文章既是因為編書(三聯版“香港短篇小說雙年選”)的原因,也是出於教學的需要。有感於香港“文藝小說”相對寂寞,還曾和王安憶、王德威(後有陳思和、黃錦樹)一起為上海文藝出版社編過“三城記小說選”。其實,從邊緣看心,研究過程也另有收穫。
作者簡介:
許子東,浙江天台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鬱達夫新論》、《當代文學印象》、《當代小說閱讀筆記》、《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吶喊與流言》、《香港短篇小說初探》、《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自2000年擔任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欄目嘉賓。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邵之雍是小說人物,但張愛玲在給宋淇信中明言是寫胡蘭成,頗有趕著為自己的靈魂經驗、身體歷史留下記錄的意思……我注意到胡蘭成碰到他喜歡的女人,總先是甜言美譽,接著馬卜談結婚,然後用女人錢,還有將舊情事向新戀人坦白公開(簡稱“胡四招”)。
——《張愛玲晚期小說中的男女關係》
在大學裡策劃文學史,開始的會議就是分章節、篇幅,然後就是排座次。而這個排座次很多是根據政治的原因,所以現代文學這幾十年來在中國大陸成為顯學,一個眾所周知、大家又不願意說出來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共產黨文化勝利史。在台灣之所以不願意多講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失敗史。
——《想像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