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的惡夢》一書希望超越人性本善的想法。傳統的參與模式都建基于包容,它假定在一個平等社會裏面,每個人的聲音都有同等的重要性。通常,通過簡單地提出一種結構或情境而推行由下而上的包容參與時,這些政治活動者或機構就會被冠以“善人”的稱號。本書是對當今流行的所謂“參與藝術”的深刻批評,探索了藝術在今天獨立立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簡介:
馬庫斯·梅森,建築師、作家。參與四部曲發起人。目前是法蘭克福St delschule學院的批評空間實踐的教授、瑞士日內瓦HEAD設計學院以及洛杉磯USC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的工作範圍包括批評空間實踐的探詢、機構建設和空間政治。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馬庫斯·米森的《參與的惡夢》一書是他關于“參與藝術”批評四部曲之一,出版後獲得廣泛關注。他本人來自實驗建築的背景,從建築學的角度來寫作的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馬庫斯·米森的《參與的惡夢》一書是他關于“參與藝術”批評四部曲之一,出版後獲得廣泛關注。他本人來自實驗建築的背景,從建築學的角度來寫作的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超越浪漫主義的空間實踐
從歷史的觀點看,建築學是從事建築物及環境設計的專業,它的工作涉及美學,而它研究的是設計及建造的原理。在傳統的建築中,重要的是計劃流程、宏偉景觀、商品、基礎設施、環境布局。我幷非試圖去
判斷建築學的價值,而是希望觀察建築學大體上是如何運作的。在現在的經濟狀况下,建築師被迫盡可能减少摩擦,直至他淪爲一個平庸而漠然的角色,在這工作中,任何對于傳統模式和慣性做法的質疑都被視
爲損壞“共識機器”的不良企圖。
在以前,談到建築實踐時,建築師都被描繪成建築物的設計師、監督和負責人,他將提供一個極致的方案,他用個人的風格將“建築”變成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他就像完美的“文藝復興式人物”
(Renaissanceman),通曉多種知識的博學之士,正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建築由一種不涉及文字的實際行爲(去做!),發展成一種知識框架和智力行爲(去想!)。19世紀的紳士又是“文藝復興式人物”的
變奏。就空間實踐來說,把建築理解成各種實踐──在建房子及純理論這兩個極端之間豐富多元的實踐──的混合,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即第一次將建築之元概念從建造的欲望中解放出來。即是說,最終是否
建成什麽已不再重要,純粹思想的産物也可以是建築學的成果。
在當代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內,博學之士無疑是很不被重用的。現在,人們要馬上看到成果。今天的建築師缺乏多種學科的知識,也沒有全面而周密的視野(甚至也不能質疑既有的功能形式和行事方式),他們
面前是一個愈來愈注重經濟效益的體系。客戶總是要求更原創的設計、更高的效率、更精良的細節、更豐厚的利潤,而建築師還必須面對過時的法規、糟糕的工人和微薄的報酬。今天的建築師舉步維艱,一方面
要確保建築計劃穩妥順利,一方面又想加入更多創意。正因如此,開發商漸漸變成了“新建築師”。這是一個危機:開發商往往能更便宜、更快地完成一項建築工程,他們找建築師,只需要他們提供一個設計樣
式便足够了,于是很多當代建築師的工作便僅僅限于畫設計圖樣。一種前所未有的法規掌管著建築物的生成和外觀,建築師成了一隻頭戴大紅氈帽,聽見音樂便跳舞的傻猴子。建築師——甚至不再是必需的了—
—已淪爲那個在烘焙好的蛋糕上擺些草莓裝飾的角色。
爲了突破這些關于建築的普遍觀念,或許我們應把建築學視作一種超越傳統學科領域的知識力量,一種跟空間現實和其形成有關的實踐。我們似乎極需要超越傳統定義,重新評價空間成品,以空間中的積極
參與建成一種“知識的建築”。對空間狀况的理解、創造及變革爲認清更廣泛的政治現實提供了前提。當今的空間實踐不僅利用關于城市社會的多變性的實驗研究,而且會應用種種實體和非實體結構,以改變及
調節空間的設定。或許造成的變化很不起眼,但這些實踐的確有一種無可否定的優點:一種能産生具體影響的、行動的樂觀主義。
當然,這些實踐不僅僅是樂觀主義[相對于盛行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都市及空間理論中的、那種以悲觀主義和單向評估爲主導的雜亂無章的知識生産模式,如沙朗·佐京(SharonZukin)、麥克
·戴維斯(Mike Davis)、或者邁克爾·索爾金(MichaelSorkin)等人的論著],也呈現出日常居住環境的複雜性。這些實踐增强了我們對微觀政治鬥爭的洞察力。要想看清空間形成的過程,就必須克服現
有的話語缺失,把實踐轉換成一種觀察方式,關注空間建構的瞬間性,以及由日常現象和習性構成的城市文化。近年出現的空間地圖學,其好處在于不必事先假設最壞的情况,但也不是說要丟弃批判性觀點,而
第一章 超越浪漫主義的空間實踐
從歷史的觀點看,建築學是從事建築物及環境設計的專業,它的工作涉及美學,而它研究的是設計及建造的原理。在傳統的建築中,重要的是計劃流程、宏偉景觀、商品、基礎設施、環境布局。我幷非試圖去判斷建築學的價值,而是希望觀察建築學大體上是如何運作的。在現在的經濟狀况下,建築師被迫盡可能减少摩擦,直至他淪爲一個平庸而漠然的角色,在這工作中,任何對于傳統模式和慣性做法的質疑都被視爲損壞“共識機器”的不良企圖。
在以前,談到建築實踐時,建築師都被描繪成建築物的設計師、監督和負責人,他將提供一個極致的方案,他用個人的風格將“建築”變成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他就像完美的“文藝復興式人物”(Renaissanceman),通曉多種知識的博學之士,正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建築由一種不涉及文字的實際行爲(去做!),發展成一種知識框架和智力行爲(去想!)。19世紀的紳士又是“文藝復興式人物”的變奏。就空間實踐來說,把建築理解成各種實踐──在建房子及純理論這兩個極端之間豐富多元的實踐──的混合,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即第一次將建築之元概念從建造的欲望中解放出來。即是說,最終是否建成什麽已不再重要,純粹思想的産物也可以是建築學的成果。
在當代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內,博學之士無疑是很不被重用的。現在,人們要馬上看到成果。今天的建築師缺乏多種學科的知識,也沒有全面而周密的視野(甚至也不能質疑既有的功能形式和行事方式),他們面前是一個愈來愈注重經濟效益的體系。客戶總是要求更原創的設計、更高的效率、更精良的細節、更豐厚的利潤,而建築師還必須面對過時的法規、糟糕的工人和微薄的報酬。今天的建築師舉步維艱,一方面要確保建築計劃穩妥順利,一方面又想加入更多創意。正因如此,開發商漸漸變成了“新建築師”。這是一個危機:開發商往往能更便宜、更快地完成一項建築工程,他們找建築師,只需要他們提供一個設計樣式便足够了,于是很多當代建築師的工作便僅僅限于畫設計圖樣。一種前所未有的法規掌管著建築物的生成和外觀,建築師成了一隻頭戴大紅氈帽,聽見音樂便跳舞的傻猴子。建築師——甚至不再是必需的了——已淪爲那個在烘焙好的蛋糕上擺些草莓裝飾的角色。
爲了突破這些關于建築的普遍觀念,或許我們應把建築學視作一種超越傳統學科領域的知識力量,一種跟空間現實和其形成有關的實踐。我們似乎極需要超越傳統定義,重新評價空間成品,以空間中的積極參與建成一種“知識的建築”。對空間狀况的理解、創造及變革爲認清更廣泛的政治現實提供了前提。當今的空間實踐不僅利用關于城市社會的多變性的實驗研究,而且會應用種種實體和非實體結構,以改變及調節空間的設定。或許造成的變化很不起眼,但這些實踐的確有一種無可否定的優點:一種能産生具體影響的、行動的樂觀主義。
當然,這些實踐不僅僅是樂觀主義[相對于盛行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都市及空間理論中的、那種以悲觀主義和單向評估爲主導的雜亂無章的知識生産模式,如沙朗·佐京(SharonZukin)、麥克·戴維斯(Mike Davis)、或者邁克爾·索爾金(MichaelSorkin)等人的論著],也呈現出日常居住環境的複雜性。這些實踐增强了我們對微觀政治鬥爭的洞察力。要想看清空間形成的過程,就必須克服現有的話語缺失,把實踐轉換成一種觀察方式,關注空間建構的瞬間性,以及由日常現象和習性構成的城市文化。近年出現的空間地圖學,其好處在于不必事先假設最壞的情况,但也不是說要丟弃批判性觀點,而是去體會物質世界的複雜性,幷把這種複雜性視作介入的契機。
在建築學和城市理論中,“參與”通常解作進入或使用,大概即是賦予人們以空間使用權。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看到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愈來愈喜歡參與性項目和讓公衆參與規劃,其中很多項目和論述的核心概念,都是設立一種系統讓使用者可以參與空間的規劃及構成。
縱觀20世紀的建築史,我們看到以參與的角度反思傳統建築實踐的多種嘗試。然而,大多數的嘗試都僅限于提出一種抵抗,都是旁敲側擊。除了超現實主義者的隨意性和情景主義者的意識形態集會之外,還有一些人提出過不同的抵抗方式。例如,在60年代,建築師小組TEAM10倡議以諸如遷移率、日常生活模式及城市人口遞增率等概念作爲城市規劃的基礎,這樣,社會改革(以前是由領導階層下達指令以某種建築去構成的)便得以自下而上地根據社會內部發展而進行,幷以建築和規劃管理。在這種情况下,設計師的工作應該是硬件的管理員:擴大、降低、調控各種系統內的流量和强度。
法國人尤納·弗瑞德曼(YonaFriedman)的作品基于不可預測性的原則。他調查諸如住房短缺和市區重建等尖銳問題,幷公開其調查結果。他提議建造一些巨型建築物,在裏面,居民能建造自己的住所,他又製作了一些簡單的漫畫手册,引導人們設計自己的居住環境。英國建築師塞德裏克·普賴斯也提倡建築中的“可把握的未知性”。他橫向地思考建築,又提出在城市公共藝術中强調時間性,這些都令他的作品在另類當代實踐中有歷久彌新的影響。普賴斯與社會學家兼經濟學家盧修斯·巴爾克哈特(LuciusBurckhardt)的工作有相似之處——盧修斯對規劃方法論和城市參與的另類模式特別感興趣,他尤其注重爲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所有角色提供新的學習。因此,在80年代的IKAS會議上,他們的方法被平行研究。該會議有來自四十個國家的二百多名與會者,會議的特點是討論建築的社會任務,而非後現代話語中的建築形式和結構。會議的議題包括民主化、使用者參與、工程的可持續性以及建築物的長遠使用等。會議上研究的模型都是以參與爲先决條件,認定共識及社會參與是實踐的原動力。
近年,參與一詞在建築和規劃的領域被濫用,類似的現象先前在藝術領域也發生了,比如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Bourriaud)在90年代提出“關係美學”(relationalaesthetics)這一術語,認爲評價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應該基于“作品在社會背景下如何與人互動,而非局限于獨立及私密的符號空間。”有別于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主流創作,這種具有關係層面的創作較少關注物件、更多關注作品的現場甚或演性,因此,作品非常依靠觀衆的互動及參與。克萊爾·比紹普(ClaireBishop)的近作《參與》(Participation)便探討了觀衆如何由觀察者的角色走向製造者的角色,幷因此産生了一種新的人際關係。
對參與一詞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某些情况中,能看到一個意識形態的框架如何被演變成實踐。杰裏米·提爾(JeremyTill)認爲:“‘參與’這個字眼近來像當代政治中的‘可持續性’一樣成爲被濫用的口號了。”而這兩個口號在“可持續發展社區”(sustainablecommunities)的概念中相遇了,因爲理論上,“可持續發展社區”都是根據民主參與的原則而建立的。問題是,由于過度使用,“參與”、“社區”和“可持續性”這些詞都失去意義了。這些字眼只有表面的意思,但只要對之稍加思索,便會發現其中對于什麽是關鍵問題沒有絲毫反思。“所謂參與經常只是安撫的權宜之策,而不是真正的改革過程。”
第一章 超越浪漫主義的空間實踐
從歷史的觀點看,建築學是從事建築物及環境設計的專業,它的工作涉及美學,而它研究的是設計及建造的原理。在傳統的建築中,重要的是計劃流程、宏偉景觀、商品、基礎設施、環境布局。我幷非試圖去
判斷建築學的價值,而是希望觀察建築學大體上是如何運作的。在現在的經濟狀况下,建築師被迫盡可能减少摩擦,直至他淪爲一個平庸而漠然的角色,在這工作中,任何對于傳統模式和慣性做法的質疑都被視
爲損壞“共識機器”的不良企圖。
在以前,談到建築實踐時,建築師都被描繪成建築物的設計師、監督和負責人,他...
目錄
引言 何爲當務之急?
第一章 超越浪漫主義的空間實踐
第二章 破除參與的天真幻象
第三章 宏大叙事——後畢爾巴鄂生活(幕間節目)
第四章 共識的泥潭
第五章 合作與衝突
第六章 再訪民主(與查特爾?墨菲對話)
第七章 平行現實——進入體制的左派
第八章 向市場學習
第九章 危機與失敗
第十章 不請自來的局外人
第十一章 未來的學院——教學體制建成中
第十二章 批評與贊揚之間的灰色地帶:中東冬季學院
第十三章 沒有指令
第十四章 中立的實踐者
後記
大寫建築
跋
參考文獻
合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致謝
引言 何爲當務之急?
第一章 超越浪漫主義的空間實踐
第二章 破除參與的天真幻象
第三章 宏大叙事——後畢爾巴鄂生活(幕間節目)
第四章 共識的泥潭
第五章 合作與衝突
第六章 再訪民主(與查特爾?墨菲對話)
第七章 平行現實——進入體制的左派
第八章 向市場學習
第九章 危機與失敗
第十章 不請自來的局外人
第十一章 未來的學院——教學體制建成中
第十二章 批評與贊揚之間的灰色地帶:中東冬季學院
第十三章 沒有指令
第十四章 中立的實踐者
後記
大寫建築
跋
參考文獻
合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致謝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11-01ISBN/ISSN:9787515506074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337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