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 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等。 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本書通過對傳主的求學經歷、奮鬥歷程以及所取得的社會成就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描述,作品語言流暢,故事通俗,並收錄了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傳主的頒獎辭、傳主的領獎辭、生平、年表、獲獎時代背景、獲獎當年世界大事記等,具有很好的參考及史料價值。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傳奇生活經歷。
●日本新感覺派代表作家。
●作品《雪國》《古都》《千隻鶴》曾經引起巨大反響。
● 一生創作了100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傳奇生活經歷。
●日本新感覺派代表作家。
●作品《雪國》《古都》《千隻鶴》曾經引起巨大反響。
● 一生創作了100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章節試閱
悲哀的身世
日本是個美麗的櫻花國度。大阪府是日本國一級行政區里二府的其中之一,其古名為“難波”(なにわ,也寫作浪花或浪速),大阪位於日本的中西部、近畿地方的中央。大阪既是日本現代都市的代表,又是座歷史古城,比鄰古都奈良和京都,擁有1400年的歷史。自6世紀起,大阪便作為日本政治和經濟的中心開始得到繁榮發展。現在的大阪港的前身——難波港曾是韓國、中國等亞洲其他國家人士訪問古代日本的一大門戶。在這裡,亞洲各地的先進的文化知識、手工藝品,以及製陶、鍛造、建築及工程方面的新技術得到傳播。同時,伴隨著佛教的傳播,聖德王子於公元593年在大阪興建了四天王寺,成了與亞洲其他國家開展國際交流的基地。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的飛鳥遷至大阪。他建造了一座名叫“難波宮”的宮殿,是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宮殿。
公元794年,日本首都遷至平安京(京都),平安時代由此開始。室町時代後期(1336-1573),一個叫織田信長的勢力強大的武士看中了大阪的上町台地,因為它既堅不可摧又可將周圍的景緻盡收眼底。這裡既有大和川和淀川提供的充足水源,又有著國際交流的悠久歷史。當時人們深信:佔領這塊土地即意味著征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後來,名叫“豐臣秀吉”的名將繼承了織田信長的事業,立足於他在大阪的基地,統一了全日本,並在安土桃山時代(1574年—1600年),於1583年建造了大阪城。
隨著日本進入江戶時代(1601年—1867年),政治中心移到了江戶(現在的東京)。雖然幕府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大阪卻從內戰後的廢墟中重新站了起來,並很快地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經濟中心。大阪、京都、奈良三大城市互為掎角的關西,是古代日本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自公元8世紀起建都奈良,公元794年建都京都,建立了平安王朝。此後,幾經歷史的變遷,直至1868年明治維新,關西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段時期,這裡產生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古典名著,誕生了不少傑出的文學家。現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就誕生於大阪。
川端康成祖籍位於大阪府三島郡豐川村大字宿久莊,即現在的茨木市大字宿久莊,位於大阪和京都之間,在地理上接近京都,相距十餘里。所以川端康成認為“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把京都王朝文學作為'搖籃'的同時,也把京都自然的綠韻當做哺育自己的'搖籃'”,也可以說,京都是川端康成的第二故鄉。
川端康成的祖父三八郎青年時代從事過種植茶葉、製造洋粉等行業,但都破產了。 1885年前後,由於迷信,他修蓋房屋時,將房屋反复拆蓋,如此,便欠下一筆不小的債務。就這樣,借了新債還舊債,不得不將祖上遺留下來的房產與地產典當還債。第二年又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把這些房地產變賣精光,還將所剩無幾的財產交給了當地的一個釀酒商,算是還了債務。只剩下三間小屋,一間佛堂和九畝多田地。
為了維持生計,精通漢醫的三八郎便在村里行醫施藥,懸壺濟世。一年夏天流行痢疾,患者眾多,群醫束手無策,村里臨時新建的兩所隔離醫院也未能有效地控制痢疾的蔓延。然而許多用了三八郎自製藥方的人幾乎全部痊癒了。藥方也秘密地傳到了臨時的隔離醫院,院裡病人服用他的藥後,效果甚好,而他也因此成了名人,人們都紛紛前來求醫開藥。爾後,三八郎向內務省申請經營製藥業。獲准以後,他開設了一間藥店,取名為“東村山龍堂”,僅僅出售幾種漢藥,但沒多久因經營不善關門了。由於當時日本農村地區盛行迷信,三八郎出於無奈改行,以占卜看風水為生。他還著寫了兩本關於風水的書,《構宅安危論》和《要話雜論集》,並一直努力爭取出版,但最終未能如願。於是生活無著,與妻子過著離鄉背井、寄人籬下的生活。可以這麼說,川端世家從三八郎這一代開始就沒落了。
祖父三八郎的原配本是黑田善衛門的長女,名叫阿孝,然而婚後的阿孝生了一子便病逝了。於是川端康成的祖父便娶了阿孝的妹妹阿兼續弦。川端康成的父親榮吉就是三八郎和阿兼所生。三八郎在事業上破產之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的兒子榮吉身上,他勤儉節約一心培養榮吉,讓榮吉順利地從東京醫科學校畢業。榮吉雖學醫,但業餘時間卻學習文藝學,在大阪的儒家學堂“易堂”學習漢文,遂有號“谷堂”。
此外,他還擅長書畫,極具藝術家的素質。榮吉的妻子阿玄出身於大阪西城郡豐里村黑田家,原是榮吉長兄恆太郎之妻,但婚後五年無生育,其兄早逝。榮吉就娶了這位嫂子。婚後,由於家庭關係不甚和睦,他們便離開家,遷居大阪。先任職於東城郡的高橋醫院,後來由於開業考試合格,於1897年在大阪市西區北堀江下租了一間小屋,開始掛牌行醫,同時兼任大阪市一所醫院的副院長。幾經輾轉,他的私人診所最後遷到了此花町,終於把家安頓了下來。此後的第三年,1899年6月14日晚上9時,一位在母親胎腹中不足七個月的嬰兒——川端康成便在這個家庭裡誕生了。
川端康成之父榮吉身體孱弱,患有嚴重的肺結核病,這在當時來說是不治之症。在川端康成出世的第二年,他便在病榻上給川端康成姐弟立下遺訓,事後,便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給川端康成姐姐的遺書為“貞節”,給川端康成的遺書除“保身”外還有“忍耐,為川端康成書”幾字。榮吉辭世後,母親阿玄帶著川端康成姐弟兩個回到了娘家。阿玄由於長期侍候榮吉,自己也染上了肺結核病,她於榮吉去世的第二年,也溘然長逝了。
母親病逝後不久,祖父母攜川端康成一起回到闊別了15年之久的故里,而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則寄養在姨父家中。川端康成時年剛滿兩周歲,由於先天不足的原因,體質十分羸弱。但是,他又是傳宗接代的唯一的男子,所以痛失兒子兒媳的兩位老人,對孫兒十分疼愛,甚至是溺愛了。川端康成直到上學之前,自己還不會使用筷子,吃飯時還要祖母哄著。兩位老人十分擔心川端康成出門會惹是生非,讓他整天待在陰濕的屋舍裡,不許離開他們的身邊半步。這段時期,這位羸弱的幼年孤兒幾乎沒有聞到過一絲外界自由的空氣,以至於“把自己膽怯的心閉鎖在一個渺小的軀殼裡,為此而感到憂鬱與苦惱”,甚至“變成了一個固執的扭曲了的人”。一直到上學之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簡直就不知道還存在著一個人世間”。
就是這種狀況,也沒有持續多久。在川端康成的記憶裡,就在自己上小學的那年,無比疼愛他的祖母匆匆地棄他而去。他以為這大概是祖母看著他上了小學,對祖母是一個莫大的安慰,所以她才撒手人寰的吧。在川端康成後來的記錄裡有這麼一段文字:“我的祖母為了撫養我備嘗艱辛,我只是在她去世這天才侍候過她一次。幼小的心靈也覺著奇怪,孩子自我本位的良心也覺得安然許多,對於祖母之死好像也能承受了。”
祖母病逝剛滿三年,一天突然傳來了一直寄居在姨父家中的姐姐芳子生命垂危的消息。祖父精於易學,擅占卜,便默默地拿起籤筒,占卜孫女的命運,以祈天佑芳子。川端康成幫著祖父擺弄占卜用的工具,並不時地望著老人暗無光澤的消瘦的臉頰。兩三天之後便接到姐姐病故的噩耗。他不忍心立即告訴祖父關於姐姐的死訊,將信壓下了幾個小時之後才念給祖父聽,祖父面色蒼白,彷彿瞬間就老了,整個屋子裡充斥著悲傷與冰冷的回憶。據川端康成回憶,他同姐姐分離之後,也只與姐姐見過兩次面。一次是祖母病逝時姐姐回家鄉參加祖母的葬禮;一次是祖母辭世後不久,他和姐姐在姨母陪同下一起走訪親戚。姐姐也如同父母一樣,在這位少年的腦海中並沒有留下多少具體的印象,有的只是個模糊的影子,也就是姐姐參加祖母的葬禮時給他留下的一身素白喪服的印象。 “這個在空中飄動的白色的東西,便是我對姐姐的全部記憶。”他說,“姐姐的死,我也只有通過祖父的悲傷才感受到,祖父對姐姐的死十分哀傷,也硬逼著我哀傷。我搜索枯腸,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感情,寄託在什麼東西上才能表達我的悲痛。只是老弱的祖父悲慟欲絕,他的形象刺痛了我的心。”
2.?與祖父相依為命
由於親人們陸續地離世,年幼的川端康成沉浸在哀痛之中,這就使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對周遭的世界變得敏感。從此之後,他與在人世的唯一的一位至親——年邁的祖父相依為命。川端康成的祖父不但雙眼盡盲,而且耳背,看不見這世界的光明也聽不見聲音,整日里他都是一個人孤寂地呆坐著,常常以淚洗面,面龐顯得枯瘦與淒涼。祖孫二人多年生活在一起,通常是相對無言。川端康成習慣了長久地凝視著祖父的臉,甚至就像是在凝視祖父的畫像或相片一樣。他也漸漸地養成了瞪大眼睛直勾勾地凝視他人的習慣。這種壓抑而又單調的家庭氛圍,使幼年的川端康成心理底色染上了一些悲涼的色彩,使他幼小的心靈過早地籠罩著孤獨的陰影。在親人們相繼故去後,川端康成也變得獨立起來,他常常自己做飯,燒洗澡水。在東村,除了相依為命的祖父之外,更無其他的親人,但他時常做夢會夢到祖父,多半是夢見祖父生各種各樣的病。總的來說,他總是在夢中擔心祖父會離他而去。因此,每每做此類的夢他都會傷心地驚醒,有時候甚至會在夢裡哭著醒來。
在孤寂無聊的時候,他總是喜歡一個人長時間地在田埂上、河岸上、沙灘上或是山岡上游盪,常常在觀賞景色時發呆,有時發著呆就睡著了。川端康成去上學的時候常常在天色未明的時刻,獨自登上村里的山岡眺望東方,等待日出。每天晚上都是川端康成最寂寞的時候,天剛一黑,他就覺得面對著自己的祖父太過於寂寞,在家裡他是總待不住,他就祈求祖父讓他出去玩一會兒,祖父總是很利落地答應他。似乎他在別人家裡能感到溫暖,所以他每次回去的時候往往都是後半夜了。然而一出了別的小朋友的家門,他心頭就即刻湧上一股淒涼的感覺,常常對於拋下祖父一個人在家,自己出來玩耍這件事感到後悔,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做。回家時漆黑的夜路,竟然讓他感到害怕,他內心的淒涼與後悔彷彿凝結成了一股妖氣,與黑森森的夜一起尾隨著他似的。不出去找小伙伴玩的時候,他就坐在祖父的床前,夜讀各家名著。諸如島崎藤村的詩集,《源氏物語》等。川端康成這時候已預感到祖父大去之期不遠了,他就決心把祖父生病時期的情況記錄下來。於是《十六歲的日記》誕生了。當時用的紙是大阪府立茨木中學的專用的稿紙。後來祖父病重,《十六歲的日記》也就就此擱淺了。這篇日記,當時沒有能夠發表,到最後他自己甚至把寫過這篇日記的事都忘記了。
病重後的祖父,通常是一動不動地呻吟著,而且大小便成了問題,川端康成也因此承擔起了照顧祖父的重任。每次祖父大小便之後便發出痛苦難耐的聲音,常常使內心脆弱的川端康成潸然淚下。年邁的祖父每晚甚至不止一次地把困倦中的川端康成從睡夢中叫醒,有時還蠻不講理。處在是還可以向父母撒嬌的年齡的川端康成,一整夜先後幾次被祖父叫起來,多少有點不耐煩,而且對於祖父小解也是厭惡之極,更何況有時莫名其妙地挨罵,所以有時候他忍不住頂撞祖父幾句。之後冷靜下來反思,又覺得不可以這樣無禮地對待病重的祖父,畢竟他是自己在這世上唯一的親人了,每念至此,甚感委屈,就不顧一切地痛哭起來。川端康成家從北條泰時期開始到川端康成這一代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先前也有過一時的昌隆。長期臥榻的祖父,常常囑咐川端康成好好乾,要恢復以前的榮光。
雖然川端康成短短的人生已經夠淒慘的了,可是現實不相信眼淚,也不顧人世的情感。現實就是現實,任何人想僅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那就是癡人說夢。 1915年5月24日晚上,在學校參加遙拜皇太后入殮典禮的川端康成深感祖父將有不測,心裡十分擔心祖父不能等到他回來,心中甚是不快。自祖父病重以來,幫工美代一直在照顧他爺孫倆人。她也是極善良的,她很同情川端康成的遭遇,也很敬重川端康成的祖父。美代感嘆道:“向來跟佛爺一樣慈善的人,為什麼臨終時那麼痛苦。極樂世界的佛爺怎麼不來迎接呢。”遙拜典禮剛一結束,川端康成便迫不及待地往家裡趕,一路上他口中念念有詞,心急如焚,希望能夠見到祖父最後一面。到家時,祖父已經快不行了。只見他口不能言,呼吸不暢,老淚縱橫,祖父也深知自己是真的不行了,痛苦萬分。川端康成不忍親眼見到祖父這般苦楚,獨自蹩到別的房間去了。沒多久,祖父便拋下了孤苦伶仃的川端康成,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他生活過的世界,時年川端康成剛滿十四歲。至此,川端康成失去了所有的至親,他的孤兒體驗也因此達到了極點。
此後的生活使年少的川端康成更加寂寞,性格也日趨孤僻、內向,舉手投足間也折射出他這種獨有的氣質,整個房子也因只他一人而顯得落寞,屋內的寧靜令人泛起淡淡的哀愁。祖父的故去使川端康成開始了寄住的生活,上學時寄住在學校,放假時寄住在親戚家,川端康成的孤僻、內向的性格與氣質與之前相比也就更濃烈了。祖父故去,這位十四歲的少年從此沒有了自己的家,也失去了家庭的溫暖,漂泊無依。
祖父離世後三個月,康成的表兄將家鄉僅餘的房屋全部賣掉,把康成帶到他母親娘家所在的豐里村,轉輾寄住在幾位親戚的家中。住在親戚家裡的時候,他常常在黎明時分起床,獨自一人赤著腳,踏過被晨露打濕了的田埂,走到淀川河畔,有時把腳尖泡在水里,有時用草帽遮住臉,赤身裸體躺在沙灘上,抬頭仰望著無垠的蒼穹,心中滿是惆悵。這時候他的腦海裡,家和家庭的觀念也漸漸淡薄了。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直滲入他的內心深處,他經常做著一些流浪的夢。從幼年到少年,川端康成參加的葬禮不計其數。他接連為親人奔喪披孝,在親戚家寄住期間也不時遇上親戚的喪葬禮,有一年暑假不到三十天,連續出席了三個追悼會。第一個亡故的是住在河內的遠親的母親,死者的兒孫們那一副沮喪和悲哀的神情,深深地感染了他。約摸過了一個星期,住在攝津的表兄給他打來了電話,讓他去參加姐姐婆家的遠親的葬禮。此後不久,還是攝津的表兄來電話,請他代表參加姐姐遠房親戚的葬禮,並半開玩笑地說他是“參加葬禮的名人”。他頓時默然不語,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副表情。當他告訴所寄住的河內的家的家人說,他要去參加第三次葬禮時,這家的表嫂苦笑著說:“你簡直像殯儀館的人啦。”表妹接口說:“連衣服也淨是墳墓味兒!”
關於父母的葬禮,對於一兩歲的康成來說,不可能留下什麼印象。至於祖母的葬禮他是記得清清楚楚的。舉行祖母葬禮那天,下著傾盆大雨,他和姐姐分別由大人背著踏著紅土的山路,艱難地走向墓地。祖父葬禮的情景,更是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中。葬禮舉行的那天,許多親朋好友前來弔唁。康成也許由於祖父亡故,心靈受到嚴重創傷,心情低落,過度悲傷和心情焦灼,導致鼻孔直流鮮血,他連忙用腰帶的一端堵住鼻孔,就這麼赤著腳丫飛跑到院子裡等待血止。這是他生來頭一回流鼻血,自覺失態,他覺得鼻血挫傷了他的銳氣。送殯行列從村子走過時,沿途擠滿了村民。他護送著靈柩從他們前面走過時,聽見人群中的婦女哭出聲來。
他得到周圍的人的同情,產生了複雜的感情,一方面老老實實接受了人們的好意,一方面想到這是人們強要憐憫自己,也就產生了些許抵觸的情緒。火葬次日,他同親戚前去山上的露天火葬場拾遺骨。一到火葬場,他覺得怪味兒太大,連陽光都是黃色的。他不禁想起昨晚守靈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聞:他祖父變成一縷藍燄的鬼火,從神社的屋頂飛起,又從傳染病醫院的病房飛過,村莊的上空飄蕩著一股令人討厭的臭味。他拾了一會兒遺骨,鼻血又從鼻孔湧流出來,他用腰帶去堵住鼻孔,一溜煙似的跑到小山上,鮮血仍然滴滴答答地滴落下來。身體本來就虛弱的他,感到一陣頭昏目眩。約摸過了半個小時,他又回到火葬場,人們對他說,骨灰出來了,去撿吧。他帶著淒楚的心情,象徵性地撿了一丁點骨灰。
繼祖父葬禮之後,康成還參加過姑奶奶的葬禮、伯父的葬禮、恩師倉崎仁一郎的葬禮,還有好友越亨生的葬禮等等,這許多的葬禮都使他悲傷不已。在參加了數不清的葬禮之後,他終於成了“參加葬禮的名人”。有一回,他到表姐家,家里人帶笑地對他說:“說不定還要叫你再來一趟呢。有位患肺病的姑娘恐怕熬不過今年夏天了。”“名人不來,葬禮就舉行不了咧。”
3.?少年遠志
川端康成於1906年4月入學,當時就讀的學校是豐川普通小學。在入學之前,川端康成已跟著祖母識得不少字,書也能看得些許,但也只局限於一些啟蒙類的小書。此外,他還會作畫,這些或許都遺傳了父親的優良的基因吧。當時由於川端康成身體羸弱,常常怯於上學,為此也受了不少委屈。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漸漸提高,他愛上了讀書。在高小的時候他曾把學校圖書館裡的書一本不落地借閱了一遍,但是多半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的,並不透徹。 1913年,川端康成以優異的成績升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學,住寄宿學校。上中學以後,他就不再畫畫了,因為有個同學畫畫比他畫得更好。同時他保留了上小學時的習慣——對於讀書孜孜不倦。其間他接觸到了較高水平的文學作品,並把文中精彩的部分摘抄下來,作詳細的筆記。所以在中學時代,他的國文學和漢文學都是最佳的,鋒芒已現,但要走的路還很遠,畢竟與名家比起來可以說還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1914年秋,他把之前所寫的文章,整理成冊,並用父親的別號為集名,稱《第一谷堂集》、《第二谷堂集》,前者收入的主要是他的32篇新體詩,後者收入的則是中小學的作文。川端康成在少年時代就具有文人意識,他心中總有一個念頭——當一位作家。
當然,人的內在因素能夠主導自己的命運,如天賦、意誌等。但除這些內在因素外,當時的外在條件與社會背景對一個人也有很大的影響。縱然英雄人物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歷史,但在很多時候卻是時勢造英雄。在川端康成讀中學的時代,日本近代文學正發展到鼎盛階段,自然主義、白樺派、唯美派文學、新思潮派等文學流派都十分活躍。尤其是新思潮派,它的代表人物芥川龍之介正是在這個時候登上文壇的,他的文學觀念對同時代的青年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觀念的核心是審視人生的嚴肅態度和個性自由,以及人道主義精神。或許當時的社會風氣讓許多青年人認為,文學比政治、經商創業更具誘惑力,再加上當時許多中學生雜誌紛紛創刊,諸如《文章世界》、《少年世界》、《秀才文壇》、《中學世界》等,學生投稿之風盛行,川端康成和許多中學同學一樣志願從文,並且非常熱心投稿,這些初期的投稿對川端康成寫作技巧以及心智的成熟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初期的創作過程中,川端康成也碰了不少壁,他的一些俳句、小小說都未被採用。直到1915年夏季,《文章世界》刊登了他的幾首俳句,但他給《新潮》、《秀才文壇》等雜誌所投的稿,均沒有回音。精心的創作石沉大海,讓年少的川端康成有點沮喪,於是他在1926年2月18日的日記上記錄道:“我正跋涉在所有年輕人的必由之路,多麼無聊啊!可是,要把自己的文章印成鉛字的念頭,總是在我的心中旋盪,迄今我給《文章世界》、《中學世界》、《學生》等試投了兩三次和歌詩稿,而那些作品是過十天以後連自己也不屑一顧的。總之,是自己天資笨拙。在追求文學的路途上,佈滿了黑暗的影子,也許我要變成一個為失意生活而哭泣的人吧!”儘管受挫沮喪如此,但這些打擊和挫折並沒有完全消磨盡這命途多舛的少年郎的意志,他常常暗暗地問自己:“為什麼我的腦筋作為文學家就這樣愚蠢遲鈍呢?為什麼我的筆就這樣不能自如地運轉呢?”
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晁錯論》一文中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當然,川端康成是兩者都具有的,天賦與勤奮不可偏廢。因此,投稿受挫之後他幾乎放棄了用於遊戲和娛樂的時間,而且愈加刻苦勤奮,練習寫作基本功,更加廣泛地涉獵古今世界名著,也包括日本本土名著。最初,他最愛的是日本文學的古典氣息,略帶憂傷的美感,這種情調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是他孤僻、內向性格氣質在文學方面的體現。少年的康成在第一次閱讀了描寫一位伐竹翁在竹筒中發現一個下凡的小女孩輝夜姬的傳說故事《竹取物語》以後,就為它的美所感動,當他踏足京都嵯峨的竹林間,他就“想像竹林裡,美麗的竹簡亮光閃閃,輝夜姬就在裡面”,於是,他就“完全相信《竹取物語》的作者發現、感受和創作的美”,表示“自己也應立志這樣做”。這時候他還讀隨筆《徒然草》,歷史文學《大鏡》、《增鏡》等,但多半是為了應付考試才讀的。在閱讀過的諸多散文和詩歌等作品中,川端康成鍾愛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這部久經傳頌的日本古典名著,對於少年的川端康成來說自然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如一個中國的中學生讀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一樣。川端康成在處理《源氏物語》時也只停留在表層,不能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特殊寓意。限於理解能力,他也只能夠朗讀字音,欣賞文中優美的抒情句子,多半是背誦、熟記一些段落,並致力於運用到創作中去,這一方法成為他後來在從事文學創作中的有效經驗,當然,這也是我們在文學創作初期值得學習的有益啟示。
通過長期的閱讀,川端康成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創作思路,並且發現、感受了美的獨特體驗。在文學接觸發生的同時常常又伴隨著文學接受與文學消費的發生,構成了作者—作品—讀者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體系。在閱讀的同時,川端康成接觸到了許多日本近現代文學各流派作家,諸如志賀直哉、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德田秋聲、正宗白鳥、永井荷風、田山花袋、武者小路實篤等。在眾多近現代日本作家中,川端康成特別青睞志賀直哉,更是以敬佩的心情來讀他的作品,最吸引川端康成的,是他那種任性熱情的生活方式,隱約有一股反抗的精神。此後,他又大量閱讀了外國文學,其中最多的是俄國文學,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迷戀,這位作家的作品深深地感動了他。他說過:“我迷戀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賞托爾斯泰。可能是由於我是個孤兒,是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哀傷的、漂泊的思緒纏綿不斷。”另外,惠特曼、喬伊斯、泰戈爾等人的作品也對川端康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少年的川端康成生活十分清苦,家中經濟拮据,只有父母留下的由姨父秋岡義一保管的三千一百元錢,他和祖父每月僅有二十三元二角五分的生活費。儘管祖孫二人省吃儉用,仍舊欠下了不少外債,隨著時間的推移,債務越積越多。祖父故去後留下的債務裡,有一部分是他自稱“作為不負法律責任的未成年人的書費”。他這筆十六歲以前欠下鄉村書店的書款,到了十八歲成人以後,把祖屋賣掉才還清了。在窮苦之中他還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孜孜不倦地思考與寫作,學習的慾望也極為強烈。
總之,那時候他雖然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類似天才的閃光點,但仍然孜孜不倦地讀書思考,而且希望多寫,有著一股進取的勁頭和強烈的學習慾望。這個時候,康成還接觸到長田乾彥撰寫的《祗園》和鴨川的花柳文學,迷戀祗園之夜,時常不分晝夜地拿著小本子在淺草街上游逛,並將類似詩歌的東西寫在上面。此時的康成受到了一些壞的影響,以至於後來有好幾年常常出入於菸花柳巷,但他並未就此墮落。
也許是由於偏愛文學而忽視其他科目的緣故吧,康成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茨木中學,但中學五年下來,康成的學習成績一降再降。入中學之初,他被編入甲班,後來落第乙班,排第十八名。儘管他認為學校的成績有點愚弄人,自己有頭腦,這算不了什麼,可是一想到那些他認為比自己愚笨的同學的考試成績都排在他的前面,他心頭就又湧起一股屈辱感。一氣之下,他把同班同學的成績都寫在筆記本上,大概是作為一種“恥辱”的記錄,以此來激勵自己吧。
1.?初得收穫
傳統的夢想,尤其是文學夢似乎是最曲折的。古往今來無數人都在文學這條路上徘徊、掙扎,並執著地尋求突破,尋求一種心靈的釋放與解脫。文學作品體裁不盡相同,可以說差別甚鉅,但總的來說,它們在表達情感、傳遞思想等方面是一致的,可謂殊途同歸。川端康成也懷著這麼一個樸素的文學夢,在文學的征程中痛苦而艱難地跋涉。多次投稿沒有回應,川端康成一度以為:凡是做著當大文豪夢的人,都將在悲慘的命運中失敗。並因此有些沮喪與失望,對自己的天賦產生了懷疑。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內心,肯定了自己的天賦,最終決定繼續走漫長曲折的文學道路。在1916年秋,川端康成第一次在報刊上發表了作品。
同年,他通過表兄的牽線,開始同南部修太郎通信,交流寫作心得,南部修太郎是當時文壇頗有影響的三田文學派新晉作家。就在這時發生的兩件事深深地刺激了川端康成,這兩件事都給川端康成帶來了很大的鼓舞,激發了他對文學創作的熱情,增強了他繼續走文學道路的自信心。第一是中條百合子(即宮本百合子)在《中央公論》上發表了處女作《貧窮的人們》;島田清次郎在新潮社出版了長篇小說《地上》。還有一件事對川端康成的影響是直觀且重要的,就是熱愛文學、同樣抱有文學夢的同班同學清水正光在茨木市唯一的一份小報《京阪新聞》投稿並被採用,川端康成受到很大的激勵,於是暗下決心,首先要在這份小報上發表作品。
怀揣堅定信念的川端康成帶著自己的稿子拜訪京阪新聞社,一位年輕的編輯接待了他,這位大學剛畢業的編輯發現這個不起眼的文學青年頗有才華,便熱情地幫助川端康成在該報相繼發表了四五首和歌和九篇隨感。就在同年,他在《團欒》雜誌上發表了《肩扛老師的靈柩》,是關於他在茨木中學的英語教師倉崎仁一郎的文章,初名叫《倉木先生的葬禮》,這是川端康成第一次在大城市的報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此後他還發表了數篇小品和掌篇小說,並位列《文章世界》投票選舉出的“十二秀才”之一,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一年之內發表瞭如此之多的作品,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川端康成來說,是相當大的激勵。
1917年3月,川端康成在茨木中學畢業了。中學畢業後的川端康成,面臨的是以後求學的巨大問題。當時風氣是在農村中學畢業的學生大多不願再繼續求學,而是選擇到基層部門從事管理工作或者到農村小學當教師,只有少數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有資格上京都第三高等學校(舊制大學預科)深造。但凡事都有例外,川端康成就是如此。他最初打算報考東京三田文學派的慶應私塾或早稻田文學派的早稻田高等學校,然後再踏進慶應大學或早稻田大學,繼續走他的文學之路。後來他突然改變了報考的對象,改成第一高等學校。第一高等學校是東京的頂尖學校,是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的預科,東京帝國大學是培養官僚、學者的全國最高學府。就川端康成的中學成績來言,作這個決定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當時茨木中學的校長對他這一決定感到吃驚,並提醒他再認真考慮考慮,謹慎行事。川端康成在後來解釋了當初為何突然決定報考第一高等學校,他說:“主要原因,就是要對蔑視我身體虛弱、智力低下的教師和同學進行報復。”這或許就是他性格中倔強的一面。當然,川端康成決定報考第一高等學校還有其他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投稿屢屢受挫,內心產生一種自卑感,曾經對文學道路產生動搖,因而想成為一位學者,而東京大學則是培養學者的搖籃。他曾經也說過:“隨著自己越來越懷疑自己的創作天分,就更傾向通過第一高等學校,進入帝國大學,索性當個學者算了。雖然這是事實,但我還是捨不得放棄我的筆,也不會放棄我的筆。”
其間,他在表兄的介紹下同南部修太郎取得了聯繫,並獲得了南部修太郎的回信,信中南部鼓勵川端康成,並接受了他報考第一高等學校的意願。這無疑幫川端康成打消了心頭的疑慮,使他信心大增。不得不說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轉折。就這樣,川端康成帶著他的那份自卑與倔強隻身來到了東京,住在姨母家。他進入明治大學的補習班,專心補習功課,準備參加7月份第一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在此期間他經常出入上野圖書館,邊溫習書本邊讀小說。經過三個月不分晝夜的緊張復習,1917年9月川端康成終於如願以償——成為茨木中學第一個考入第一高等學校的學生。但他學的是英文專業,並非自己所愛的國文學。在第一高等學校期間,川端康成在《校友會雜誌》1919年6月號上,發表了第一篇勉強算是小說的作品《千代》。他用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與三個名叫千代的姑娘的愛戀故事。川端康成把這篇作品,同《十六歲的日記》及其後發表的《招魂節一景》一起稱為處女作。
川端康成在第一高等學校匆匆地完成了三年大學預科生活,並順利地考入了東京帝國大學。當時日本的學制是預科三年、大學三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之後,一開始同預科時選擇的一樣,是文學系英國文學專業,但非他本願,因此當時對學業不是很重視。其惡果是他第一學年沒有參加過一次考試,導致一個學分也沒得到。憤懣苦惱的川端康成第二年便轉入了他喜歡的國文學專業,但他也幾乎沒有上課。轉了專業,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他大學念了四年。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之後,川端康成的成績平平,然而作為一位新晉作家,他的文學成就卻是另一番光景。此時,他預科時的同學酒井真人、石濱金作、鈴木彥次郎和好友今東光正籌備《新思潮》雜誌的第六次復刊。
新思潮派是日本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的一個文學創作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派、新技巧派、新理智派。它以第三次和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雜誌為中心。在小說創作上,新思潮派作家既反對自然主義純客觀的描寫方法,又懷疑白樺派文學的理想主義,也不同於唯美派或頹廢派,而是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其主要代表小說家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雄、山本友三等。 《新思潮》雜誌最早創刊於1907年10月,由劇作家、小說家小山內熏擔任編輯,當時的內容側重點是介紹國外的戲劇和新文藝的動向,起到了話劇新興的先驅作用,不到半年雜誌就停辦了。三年之後,於1910年9月復刊。其間雜誌刊登了谷崎潤一郎的小說《文身》,具有唯美傾向,反對自然主義,標誌了一種新的文學潮流萌生。 1914和1916年,山本有三、久米正雄、芥川龍之介、菊池寬先後第三、第四次復刊《新思潮》,“新思潮派”便在日本文壇誕生了。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菊池寬的《父歸》、《屋頂狂人》,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鼻子》等。 1918年《新思潮》第五次復刊,但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因失去“新思潮派”的傳統,並未引起文壇的足夠重視。如果要復刊《新思潮》雜誌而且要引起重視就很有必要得到“新思潮派”老一代作家的支持與讚助。於是川端康成拜訪了菊池寬,並取得了菊池寬的信任與支持,菊池寬還力邀久米正雄、芥川龍之介等人參與《新思潮》雜誌的第六次復刊。
《新思潮》雜誌成功復刊後,川端康成建議成立“新思潮受評會”,目的是徵求作家及讀者對各期刊物的意見。 “新思潮受評會”經常在菊池寬家中召開,大家在會上進行激烈的討論。菊池寬閱讀川端康成的《招魂節一景》之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川端康成的文學才能首次得到了文壇大家的肯定。其後,他得到這位文壇大家的推薦,開始在文學專業雜誌上發表作品。他在《新思潮》雜誌1921年12月號上發表了評論南部修太郎的作品《湖水之上》的文章——《南部氏的風格》,而且第一次拿到了稿酬,雖然只有十元。但正是這些作品的發表,使川端康成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2.?“貴人”菊池寬
每個人的一生之中都會遇到一些對於自己的人生道路產生重大積極影響的人,我們稱之為“貴人”。貴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川端康成之所以能夠順利地登上文壇,首先是自己長期勤奮努力的結果,同時菊池寬這位貴人的熱心指導和積極支持也是不可忽略的。菊池寬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戲劇家。 1888年12月26日生於香川縣,卒於1948年3月6日。主要小說作品有《無名作家的日記》、《珍珠港夫人》、《新珠》等。他善於刻畫人物,渲染氣氛,文筆清新流暢。他1916年畢業於京都大學英文科,讀書期間潛心研究英國近代戲劇,並與芥川龍之介等主辦第三次和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雜誌,成為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一生成就輝煌,先後擔任《時事新報》記者、日本文藝家協會會長(創辦人)、東京市議會議員、文化學院文學院長、日本文學報國會創立總會議長、大日本著作權保護同盟會會長等職務。被譽為“日本文壇太上皇”。儘管在當時的文壇上菊池寬成就頗高,聲名遠揚,但更難得的是菊池寬熱衷於發掘和培養新人,他門下有成就的名人與作家也是相當多的,其中就有川端康成和橫光利一二人。
菊池寬不僅是當時新思潮派的主要戰將,也是日本文藝界的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 1921年,在他組織下,“戲劇家小說家協會”(今“文藝家協會”前身)成立,以培養新人、提高文藝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權益為宗旨,菊池寬擔任第一任會長的職務。在川端康成的文學生涯中菊池寬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菊池寬除了鼎力支持《新思潮》外,還在1923年1月自費創辦了很受年輕作者歡迎的《文藝春秋》,為新晉作家提供了創作的天地。就在同年,川端康成創作的《參加葬禮的名人》、《林金花的憂鬱》、《南方的火》,以及早期創作的《十六歲的日記》都在《文藝春秋》上發表了。截至1927年12月,他成為《文藝春秋》創刊五年中執筆最多的一個,總計發表了二十篇作品,菊池寬也認為川端康成是“《文藝春秋》所屬的有為作家”之一。可以這麼說,川端康成的小說在“新思潮”中孕育,在《文藝春秋》中茁壯成長。
菊池寬在擔任文化學院文學系主任時,一度聘請川端康成擔任講師,主講文學創作,並極力推薦他兼任日本大學的講師。此外,川端康成還通過菊池寬結識了當時文壇上久負盛名的芥川龍之介、橫光利一,並與二人保持著密切的交往。這對於初登文壇的新晉作家而言,是極大的鼓舞。所以川端康成把菊池寬和橫光利一稱作他的兩大恩人,尤其感激菊池寬,一度稱“幾乎如同被菊池氏收養了”,這是川端康成由衷的表白,也符合實際情況。
就在《文藝春秋》創刊的第二年,文壇上新老作家的矛盾愈來愈突出,而在《文藝春秋》內部也出現了這種端倪,原因是由於新晉作家受到無產階級文學的刺激,表現出對既有文壇狀態的不滿,甚至提出了推翻文壇現有的一切,“打倒既有文壇”、“打倒既有作家”的口號就是那個時候新晉作家響亮的呼聲。由此,新老作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菊池寬曾在《文藝春秋》創刊詞中把老一代作家稱做“朋友”,把新晉作家稱做“年輕人”,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文藝春秋》對新老作家的待遇是有差別的,這引起了一些新晉作家的不滿,並認為這是對新晉作家輕視的表現,有悖於《文藝春秋》創刊宗旨。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新老作家分道揚鑣,一些新晉作家中的激進分子開始考慮籌備創辦新的雜誌企圖與老一代作家劃清界限。於是菅忠雄、今東光、石濱金作等三人準備籌辦新的雜誌,以表明新晉作家的價值與地位,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和新晉作家的“大團結”。對於這一舉措川端康成是持支持態度的。考慮到這一行動會傷害到菊池寬,需要事先徵得菊池的首肯與支持,所以在他們籌辦新雜誌的時候,由川端康成出面同菊池寬商量,結果菊池寬並無半句反對就同意了。就這樣,同人制的《文藝春秋》解散了,原來《文藝春秋》的新晉作家全部退出了《文藝春秋》,由此也解散了苦心經營第六次復刊的《新思潮》,並積極著手創辦一份新的雜誌——《文藝時代》。
在新老作家不同觀念的對峙中,川端康成和菊池寬在對待這個問題上的意見是不統一的,川端康成認為是由於時代不同而產生這種隔膜。他同菊池寬以及《文藝春秋》的關係也是十分微妙的,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川端康成於1924年10月3、5、7日在《讀賣新聞》上連載了《(文藝時代)與(文藝春秋)》一文,在闡釋這種關係時他寫道:
“創辦《文藝時代》,不能說是由於我們同菊池氏在藝術上發生了衝突,或是我同菊池氏的感情不夠融洽。而是由於同這完全無關的內在藝術上的要求。”他所說的“我們內在藝術上的要求”具體是什麼,他在文中沒有提及,但他談到《文藝春秋》解散同人制有兩個方面的考慮:“其一是,菊池寬不屑於將兩份雜誌聯名並列;其二是,菊池寬在《文藝時代》創刊、招致同既有文壇對立的形勢下,讓他們有言論行動的自由,這是菊池寬他的好意。”
同年,直木三十五在《文藝春秋》11月號發表了《文壇諸家價值調查表》,對比評價了當時六名新老作家的狀況。其中對於新晉作家的消極評價,嚴重傷害了新晉作家的自尊心。橫光利一、今東光認為這是有意貶低新晉作家,於是他們便用手中的筆對此表示了強烈的憤慨,這一舉措無疑加劇了新晉作家和《文藝春秋》之間的矛盾。隨後,今東光率先對此次挑釁予以回擊,他接連發表了題為《(文藝春秋)的無禮》、《文壇波動調》等文章,非常不滿地指責“《文藝春秋》解散同人制,是菊池寬對《文藝時代》的報復手段”,“企圖毀壞我們的名譽”,並呼籲各界“所有文人不要為這樣卑鄙的《文藝春秋》執筆”。同時,橫光利一給《讀賣新聞》投遞一封書信,信中向《文藝春秋》提出強烈的抗議。川端康成在獲悉此事後,擔心局面僵化,畢竟自己與菊池寬以及《文藝春秋》之間保持著微妙的關係,所以多方勸說其收回信件,並及時同橫光利一起到《讀賣新聞》社取回這封信件。後來橫光利一在第二年1月的《文藝時代》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暗示自己曾經對此事件非常不滿,認為《文藝春秋》的行為純屬無端發難。
在這些矛盾衝突中,川端康成夾在兩派之間,積極斡旋兩派之間的矛盾關係,當時的心情也是十分複雜的,他心中對文壇現狀不滿,卻又不能割捨與菊池寬以及《文藝春秋》的關係,而且他對菊池寬的評價也絕對是正面的,在這一系列的矛盾衝突中,川端康成始終擔當著調解者的角色。
3.?大學時代的創作
在大學時代,川端康成成功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生活上的種種不如意,常常感到幸福無處可尋,因此他總是生活在哀傷的氛圍之中。此間,憂鬱的他除了於1922年7、8月間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完成的《湯島的回憶》之外,一年多時間內,作為作家的他,幾乎沒有動筆寫作。再次寫作是以1923年1月《文藝春秋》雜誌創刊為契機,他為了傾訴和發洩自己內心的抑鬱,再次借助手中的筆,寫了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鬱》和《參加葬禮的名人》。之後,他在愛與恨的交織下,以他之前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一系列小說,既有寫實也有虛構,大體上都是以他的戀愛事件為素材。
《林金花的憂鬱》寫的是中國的女雜技演員在淺草賣藝期間的生活。林金花身份卑微,就連她的表演也只能得到少得可憐的喝彩,在書中作者對林金花的遭遇表示了同情。該小說的結構並不算完整,情節也是極為平淡的,所以他塑造的林金花的形像也不是成功的。雖然《林金花的憂鬱》在創作主體上大抵類似《招魂節一景》,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遠不及《招魂節一景》成功。即使後來川端康成在創作《淺草紅團》時,力圖重新塑造林金花這一人物形象,也沒有取得相應的成就。 《林金花的憂鬱》和《招魂節一景》這兩部不算成功的小說問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川端康成已開始把創作的注意力從寫自己的孤兒生活以及戀愛受挫漸漸轉移到命運多舛的少女身上。這一創作思想無論是在日本本土作家還是其他國家的創作者中都是很普遍的,表達了作家們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以及無能為力的無奈。
藝術源於現實,卻高於現實。作家自傳性質的作品大多是建立在自己親歷的事件之上的,或是對於生活的真實體驗。多半假他人之名、借他人之口言說自己的故事,有的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自身的遭遇,這些都是作家在自身經驗基礎上對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進行的藝術加工。在川端康成大學期間發表的作品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或許是《參加葬禮的名人》和《篝火》這兩個短篇小說。這兩個短篇在川端康成早期創作中是舉足輕重的。
在《參加葬禮的名人》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我”從童年時代起就開始參加了親朋的葬禮,包括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姐姐等。這些創傷給自己留下了灰色的心理陰影。這很明顯受到身世的啟發,又發乎真情。 《參加葬禮的名人》實際上是作者自述孤兒生活的體驗,更是對自己失去親人們的一個側面記錄。他以嫻熟的創作技巧,巧妙地處理了實際生活中的痕跡,心情雖是感傷,“我”個人卻寫得天真無邪,純樸深情。作者隨後創作的《孤兒的感情》、《致父母的信》、《祖母》等一系列作品裡也有意識地表露出《參加葬禮的名人》中所表達的悲哀、感傷、孤寂和憂鬱的情感。
《篝火》也是作家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源於他初戀的體驗,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作家對於其自身真實生活的藝術記錄。文中敘述了阿俊(即作者)與朝倉(即三明永無)一起到岐阜同道子(即伊藤初代)訂婚的一段故事,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悲喜交集的激情。作者在塑造這兩個人物時煞費苦心,他們個性都很鮮明。他筆下的阿俊是個性情孤僻略有些抑鬱的青年學生,他不善於同異性相處,甚至“同女性一起走路也不習慣”,當他見到道子時,表現得相當拘謹與羞澀,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在向道子求婚時也羞於啟齒,最後託付友人朝倉去表達自己的愛意。道子是個帶有學生氣息的咖啡館侍者,當她看見自己心愛的人時,表現也總是很不自然,甚至不敢正視阿俊,臉時常是緋紅的。在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川端康成隱秘地暗示了自己遭到解除婚約的這段時間的生活狀況。阿俊的個人遭遇暗示了川端康成生活上以及情感上的不如意,通過文中的對話可以看出川端康成那時主觀上是很悲觀的,由於這是作家內心悲哀感情的抒發,所以整篇小說的孤獨與哀傷的氛圍更為濃重了。
此外,川端康成的戀愛的體驗也或多或少地出現在《冰雹》、《非常》、《南方的火》等三篇作品中。 《非常》著重寫了川端康成在和未婚妻訂婚一個月之後收到解除婚約的信後的痛苦心情,這突然的“非常”讓作者無力招架,心理防線崩潰。後來川端康成在《獨影自命》中說出了這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篝火》中寫到從10月8日在岐阜訂婚直到收到'非常'的信。僅僅一個月,便無緣無由地被人解除了婚約。我的心潮激烈起伏,幾年以後還留下了余波。”
川端康成的《篝火》以少年傾慕少女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一波三折,從對少女幻象的悵惘,到實際接觸後的失落與同情,最後昇華到瞬間的美。故事情節單一,創作構思也並沒特別的新意。然而在閱讀過程中,給人的感官刺激是立體的,人物外部的描摹,內心的感受以及場景烘托,一氣呵成。他能用極其細緻的線條勾勒出人物整個輪廓,然後潤色加工,使人物形像不致空洞。在尾聲部分以篝火、魚鷹的意象渲染整個色調,整體看起來,意境的圖像墨色相當均勻。換句話說,他的小說就是一幅簡單而又豐滿的工筆劃,十分類似於中國的“高古游絲描”。
川端康成大學期間的創作,歸納起來,塑造的對象主要是孤兒和戀愛生活的體驗以及弱者的生活,著重表現對故去親人的深切緬懷與哀思,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的愛情受挫期間的心路歷程,敘述了自己生活不如意的煩惱與怨艾,體現出了作者對柔弱的女性以及弱勢群體的同情與重視。川端康成大學時代的作品構成了他早期作品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些作品與他的身世是密不可分的。早期作品所表現出的感傷與悲哀的基調,以及心中無法消解的寂寞和難以宣洩的孤憤,貫穿他一生的創作歷程,成為他與其他作家不同的主要格調。川端康成本人也強調:“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組成他早期創作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他在大學時代寫的文學評論和文藝時評,當然,由於人生閱歷和學術水平的局限,早期的評論性文章亦有不足之處。
悲哀的身世
日本是個美麗的櫻花國度。大阪府是日本國一級行政區里二府的其中之一,其古名為“難波”(なにわ,也寫作浪花或浪速),大阪位於日本的中西部、近畿地方的中央。大阪既是日本現代都市的代表,又是座歷史古城,比鄰古都奈良和京都,擁有1400年的歷史。自6世紀起,大阪便作為日本政治和經濟的中心開始得到繁榮發展。現在的大阪港的前身——難波港曾是韓國、中國等亞洲其他國家人士訪問古代日本的一大門戶。在這裡,亞洲各地的先進的文化知識、手工藝品,以及製陶、鍛造、建築及工程方面的新技術得到傳播。同時,伴隨著佛教的...
目錄
001序言
Preface
第一章?悲慘羸弱的少年
Chapter 1 A Tragic and Weak Lad
1.悲哀的身世
The Sorrowful Background
2.與祖父相依為命
Grandfather
3.少年遠志
Young but Ambitious Lad
第二章?文壇上嶄露頭角
Chapter 2 Being Outstanding in the Literary World
1.初得收穫
Achievement for the First
2.“貴人”菊池寬
Relationship with Kikuchi Kan, a Man with Great Wits
3.大學時代的創作
The Creation during College Life
第三章?曲折的婚戀歷程
Chapter 3 The Marriage Filled With Ups and Downs
1.愛的渴望
Longing for love
2.“四個千代”
Four Lovers Named Chiyo
3.完成婚姻
Marriage Life
第四章?探索“新感覺”
Chapter 4 Exploration for Fresh Feelings
1.關於新感覺派
On the school of Fresh Feelings
2.“中流砥柱”
A Mainstay Man
3.早期的主要作品
Main Works in the Early Life
第五章?戰爭中的川端康成
Chapter 5 Kawabata Yasunari in the Wartime
1.反戰文人的鬥爭
The Writers’ Struggle for Antiwar
2.戰時的主要作品
Main Works in the Wartime
3.重新審視傳統
Review on Tradition
第六章?戰後憂愁的歲月
Chapter 6 Depressed Years after War
1.戰後的國內——反戰、民主思潮
Situation at Home after War—Antiwar、Democracy
2.戰後的重要作品
Main Works after War
3.其他方面的成就
Achievements in Many Other Aspects
第七章?榮譽與無言的死
Chapter 7 Glorious Honor and Silent Death
1.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Award for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與愛徒三島由紀夫
Mishima Yukio, a Favorite Apprentice
3.“無限地活”
Limitless Life
4.死亡之謎
The Mystery of Death
附?錄
Appendix
川端康成生平
Kawabata Yasunari's Life
獲獎辭
Award-winning Remarks
獲獎時代背景
Award-winning Background
川端康成年表
Kawabata Yasunari Chronology
獲獎當年世界大事記
World Events in the Year of Award—winning
001序言
Preface
第一章?悲慘羸弱的少年
Chapter 1 A Tragic and Weak Lad
1.悲哀的身世
The Sorrowful Background
2.與祖父相依為命
Grandfather
3.少年遠志
Young but Ambitious Lad
第二章?文壇上嶄露頭角
Chapter 2 Being Outstanding in the Literary World
1.初得收穫
Achievement for the First
2.“貴人”菊池寬
Relationship with Kikuchi Kan, a Man with Great Wits
3.大學時代的創作
The Creation during College Life
第三章?曲折的婚戀歷程
Chapter 3 The Marriage Filled With Ups and Downs
1.愛的渴...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01-01ISBN/ISSN:9787538739213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