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閱讀精靈歐叩比O'copy,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更智慧!
想與書籍對話,探索每一頁的智慧嗎?
"Talk to the Books" 讓您輕鬆提問,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不論是日常閱讀還是學習精進,AI 閱讀精靈歐叩比 O'copy 將成為您的最佳夥伴。
現在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知識隨時為您所用!
“不列顛”包涵的不是單純的“英格蘭”的概念,雖然身為一個老牌“帝國”,但和許多民族國家一樣,不列顛也是一個由一些各有獨立主張的國家組成的不和諧的共同體,同樣存在不公、失業、無家可歸等等社會問題。這十八篇風格各異的作品的組合,正構成了一幅“現代英國的風景圖”,力圖真實地書寫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故事,探究英國的本質以及地域、家園對於人的特殊意義。
作為一個彙編作品集,本書既有講究故事形式的大衛‧米切爾《一月出生的人》,閃耀著近乎怪誕的智慧之光;也有遵循傳統敘述模式的珍妮特‧溫特森,講述了古老的獵戶座與宙斯的故事,彷彿是一個酒吧中的長長奇談。既有石黑一雄的電影劇本《美食家》,首次以文字形式刊登出來,用如絲綢般流暢的語言講述了一個不可靠的鬼魅故事;又有牛津畢業的成功人士傑夫‧戴爾以紀實性的視角與文字創作的《在屋頂上》,描述了在撒切爾夫人時代,他大學畢業後如何遠離常規的英國社會,依靠失業救濟金生活的經歷。既有哲學上的“家園”問題的思考,如巴基斯坦裔作家哈尼夫‧庫雷西去了英格蘭最具有巴基斯坦特色的地反,反思他在那裡親眼所見的殘酷現實,生於巴巴多斯的安德里亞‧斯圖爾特在《血流成糖》中反思英國對她祖國殖民的遺產,今天她身為一個黑人女性住在英國又意味著什麼;又有關於非理性“自我”的隱秘、慾望的坦然描述,像喬‧鄧索恩《關於我最近一段羅曼司的批評意見》及薩拉‧沃特斯《海倫和朱莉婭》,平靜的表面下是內心驚心動魄的狂瀾。
作者簡介:
大衛·米切爾
一九六九年生於蘭開夏郡,在伍斯特郡馬爾文丘陵長大。於肯特大學攻讀文學期間,在書店工作過一年。一九九四至二〇〇二年八載客居日本廣島,並在此期間開始寫作。第一部長篇《幽靈代筆》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獲“貝蒂•特拉斯克獎”。其他長篇有《九夢》、《雲圖》(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和《綠野黑天鵝》。 《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是其最新長篇。已婚,現居愛爾蘭。
珍妮特·溫特森
生於一九五九年。首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獲一九八五年“惠特布雷德獎”。其他作品包括《激情》、《給櫻桃以性別》、《寫在身體上》等。
譯者簡介:
本書主編彭倫,上海九久讀書人副總編輯。曾翻譯過《凡人》、《遺產》等多部作品。多年來從事當代外語作品向漢語簡體字版的翻譯推介工作,曾策劃外國“短經典”等多項有影響力的圖書作品系列,策劃作品曾榮獲“傅雷翻譯出版獎”。
媒體推薦:
格蘭塔的歷史及影響力
《格蘭塔》(Granta)是一本發源於倫敦的文學雜誌,問世於維多利亞時期,它的中文版創刊號將在下個月面世,由此在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五種語言中,《格蘭塔》將擁有其中四種語言的版本。這份一流的季刊自豪地稱自己為“新寫作雜誌”,其全球化計劃還遠未止步於此。
《格蘭塔》的主編約翰‧弗里曼(John Freeman)今年夏天在紐約接受采訪時說:“五年後,我會看到我們有15到17個國際版。我不想徒勞地尋找那個在大學裡學習創意寫作、會訂閱我們雜誌的學生,我想找到真的想看、真的需要這份雜誌的人,不管他身處何方,這意味著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
除了英語和現在的中文之外,《格蘭塔》還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保加利亞語、瑞典語和挪威語出版。外文版不僅刊登翻譯自英文版的文章,還經常有本土作家的原創作品,近年有一些還登上了母刊。 (在五大語種中唯獨缺阿拉伯語版。)
不管用哪種語言出版,每一期的《格蘭塔》都會圍繞著一個主題加以組織,通常是一個地域(英國、芝加哥、俄羅斯、澳大利亞)或一個話題(工作、性、醫學、父親)。只不過圍繞這個主題的討論是以各種虛構或非虛構的形式進行的,參與者中有知名作家,也有不知名的,他們本身也是這份雜誌讀者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小說家理查德‧魯索(Richard Russo)說:“在我職業生涯之初,登上《格蘭塔》不僅讓我覺得高攀上了一些真正重要的作家並受到這一大家庭的歡迎,還提高了我的名氣,使我為人所知。”他的最新作品、回憶錄《在別處》(Elsewhere)便脫胎於他最近給《格蘭塔》寫的一篇隨筆。 “我們正目睹藝術和文學世界的嬗變,但《格蘭塔》始終是一份特別兼收並蓄的偉大雜誌。他們做了許多不同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
《格蘭塔》是一份文學雜誌,1889年創辦於劍橋大學,它這個很特別的名字源自流經劍橋鎮的一條河。作為一份學生刊物,它給一些剛剛投身寫作的英國作家提供了發表機會,這些作家後來漸漸成長為二十世紀的傑出人物,包括A.A.米爾恩(AA Milne)、E.M.福斯特(EM Forster、泰德.休斯(Ted Hughes)、邁克爾.傅雷恩(Michael Frayn)、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和史蒂維.史密斯(Stevie Smith)。
經歷了一段財政困難不斷加劇的時期後,《格蘭塔》在1979年死而後生,雜誌進行了改版,並開始關注劍橋社區之外的作家和讀者。四年後,它首次發布了20位“最佳英國青年小說家”名單,這個每十年做一次的專題使《格蘭塔》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成為該刊的一大特色。
第一份名單中能找到許多如今統治著英國文學的作家,如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和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之後的第二年還推出了40歲以下作家名單。 1996年,《格蘭塔》首次發布了兩套“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這一名單提攜了許多作家,如麥迪遜‧斯馬特‧貝爾(Madison Smartt Bell)、杰弗裡‧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喬納森‧薩弗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 、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妮科爾‧克勞斯(Nicole Krauss)、洛麗‧摩爾(Lorrie Moore)、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等等。
在認識到這類名單在文學和營銷上的用處之後,《格蘭塔》的國際版如法炮製:2010年用西班牙語和英語推出了“最佳西班牙語青年小說家”,上個月葡語版出版了“最佳巴西青年作家”。英文版《格蘭塔》計劃明年做一個巴西作家名單專刊,中文版也有這個打算,緊隨其以英國為主題的創刊號之後。
《格蘭塔》中文版編輯彭倫在上海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格蘭塔》的這些項目很有名,我們相信,這樣的名單會廣為流傳,就像是給好奇的中國讀者提供的指南。在中國,外國文學的讀者群不大,大部分中國人甚至不熟悉塞林格(Salinger)、厄普代克(Updike)這樣的作家。但是我認為,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受眾群正在壯大,上過大學的人,他們想听到一些新的聲音。”
《格蘭塔》雜誌社是個九鼎大呂的英國機構,不過現在運營它的都不是英國人。 2008年入職的主編弗里曼是美國人;他的副手埃拉‧奧爾弗里(Ellah Allfrey)出生於津巴布韋,先是在美國讀書,後來才到英國的喬納森?凱普出版社作編輯;該雜誌的出版人和主要的出資人西格麗德?勞辛(Sigrid Rausing)是一位瑞典女家族繼承人和慈善家。
不過,為英語文學在國際上搶占灘頭陣地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事。 《格蘭塔》第一次冒險辦的外文版是西班牙語版,那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書商和批評家們一開始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個以書的形式出版、內容無法分類的雜誌。
西班牙語版《格蘭塔》的聯合編輯奧雷利奧?馬傑(Aurelio Major)解釋說:“西班牙有許多重要的文學雜誌,但是把短篇小說、新聞報導以及其他一些非虛構和新新聞的體裁用如此原創的手法結合起來,還是頭一次。左翼人士自然是少不了要把《格蘭塔》看成《格拉瑪》(Granma)。”後者是古巴共產黨的機關報、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喉舌。
弗里曼說,《格蘭塔》的編輯們不是把外文版看作“特許經營項目”,而是將它們看成“在世界各地尋覓文學才俊”的星探。這種思路也有益於該刊的出版部門“格蘭塔圖書”,這個部門過去簽過不少雜誌培養的作家,並帶領他們完成了更大、更有雄心的計劃。近來這種“異花傳粉”的實例包括賈斯汀‧托里斯(Justin Torres)在2011年出版的小說《我們這些野獸》,以及奇內羅‧奧克帕蘭塔(Chinelo Okparanta)即將出版的由奧爾弗里編輯的《幸福如水》。
奧爾弗里說:“它就像個圖書館,你可以在裡面挑選出最好的作品。”《格蘭塔》英文版商業上最成功的一期是2010年的巴基斯坦專刊,銷量達5萬多冊。書籍的銷量也有增長,因此《格蘭塔》的經濟狀況比2008年大衰退開始前還要好。
弗里曼說:“我們得到了西格麗德的資助,這對這本雜誌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但接著他說,西格麗德?勞辛女士用於資助雜誌的資金“過去三年間削減了一半”,這主要歸功於美國訂戶的大幅增長以及廣告收入的增加,“雜誌的財務狀況比以前好”。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Mook鼻祖英國歷史最悠久主題書中文版首輯隆重推出,大衛.米切爾、珍妮特.溫特森等不列顛當代18位名家聯袂貢獻。
本書是英國最有歷史的文學雜誌《格蘭塔》的彙編作品,選取了各期雜誌中反映“英國人的家園”這一主題的十八篇作品。
《格蘭塔》不僅是一本有著深厚文學傳統、豐富作者資源的文學雜誌,更有著堅定、深遠的文學目標:撼動英國文學既有的文學格局,以有力、獨特、原創的題材和形式,成為英國文化的先鋒。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5 折, NT$ 105 NT$ 21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市面難尋商品,即時庫存=1
AI 閱讀精靈歐叩比O'copy,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更智慧!
想與書籍對話,探索每一頁的智慧嗎?
"Talk to the Books" 讓您輕鬆提問,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不論是日常閱讀還是學習精進,AI 閱讀精靈歐叩比 O'copy 將成為您的最佳夥伴。
現在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知識隨時為您所用!
“不列顛”包涵的不是單純的“英格蘭”的概念,雖然身為一個老牌“帝國”,但和許多民族國家一樣,不列顛也是一個由一些各有獨立主張的國家組成的不和諧的共同體,同樣存在不公、失業、無家可歸等等社會問題。這十八篇風格各異的作品的組合,正構成了一幅“現代英國的風景圖”,力圖真實地書寫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故事,探究英國的本質以及地域、家園對於人的特殊意義。
作為一個彙編作品集,本書既有講究故事形式的大衛‧米切爾《一月出生的人》,閃耀著近乎怪誕的智慧之光;也有遵循傳統敘述模式的珍妮特‧溫特森,講述了古老的獵戶座與宙斯的故事,彷彿是一個酒吧中的長長奇談。既有石黑一雄的電影劇本《美食家》,首次以文字形式刊登出來,用如絲綢般流暢的語言講述了一個不可靠的鬼魅故事;又有牛津畢業的成功人士傑夫‧戴爾以紀實性的視角與文字創作的《在屋頂上》,描述了在撒切爾夫人時代,他大學畢業後如何遠離常規的英國社會,依靠失業救濟金生活的經歷。既有哲學上的“家園”問題的思考,如巴基斯坦裔作家哈尼夫‧庫雷西去了英格蘭最具有巴基斯坦特色的地反,反思他在那裡親眼所見的殘酷現實,生於巴巴多斯的安德里亞‧斯圖爾特在《血流成糖》中反思英國對她祖國殖民的遺產,今天她身為一個黑人女性住在英國又意味著什麼;又有關於非理性“自我”的隱秘、慾望的坦然描述,像喬‧鄧索恩《關於我最近一段羅曼司的批評意見》及薩拉‧沃特斯《海倫和朱莉婭》,平靜的表面下是內心驚心動魄的狂瀾。
作者簡介:
大衛·米切爾
一九六九年生於蘭開夏郡,在伍斯特郡馬爾文丘陵長大。於肯特大學攻讀文學期間,在書店工作過一年。一九九四至二〇〇二年八載客居日本廣島,並在此期間開始寫作。第一部長篇《幽靈代筆》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獲“貝蒂•特拉斯克獎”。其他長篇有《九夢》、《雲圖》(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和《綠野黑天鵝》。 《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是其最新長篇。已婚,現居愛爾蘭。
珍妮特·溫特森
生於一九五九年。首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獲一九八五年“惠特布雷德獎”。其他作品包括《激情》、《給櫻桃以性別》、《寫在身體上》等。
譯者簡介:
本書主編彭倫,上海九久讀書人副總編輯。曾翻譯過《凡人》、《遺產》等多部作品。多年來從事當代外語作品向漢語簡體字版的翻譯推介工作,曾策劃外國“短經典”等多項有影響力的圖書作品系列,策劃作品曾榮獲“傅雷翻譯出版獎”。
媒體推薦:
格蘭塔的歷史及影響力
《格蘭塔》(Granta)是一本發源於倫敦的文學雜誌,問世於維多利亞時期,它的中文版創刊號將在下個月面世,由此在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五種語言中,《格蘭塔》將擁有其中四種語言的版本。這份一流的季刊自豪地稱自己為“新寫作雜誌”,其全球化計劃還遠未止步於此。
《格蘭塔》的主編約翰‧弗里曼(John Freeman)今年夏天在紐約接受采訪時說:“五年後,我會看到我們有15到17個國際版。我不想徒勞地尋找那個在大學裡學習創意寫作、會訂閱我們雜誌的學生,我想找到真的想看、真的需要這份雜誌的人,不管他身處何方,這意味著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
除了英語和現在的中文之外,《格蘭塔》還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保加利亞語、瑞典語和挪威語出版。外文版不僅刊登翻譯自英文版的文章,還經常有本土作家的原創作品,近年有一些還登上了母刊。 (在五大語種中唯獨缺阿拉伯語版。)
不管用哪種語言出版,每一期的《格蘭塔》都會圍繞著一個主題加以組織,通常是一個地域(英國、芝加哥、俄羅斯、澳大利亞)或一個話題(工作、性、醫學、父親)。只不過圍繞這個主題的討論是以各種虛構或非虛構的形式進行的,參與者中有知名作家,也有不知名的,他們本身也是這份雜誌讀者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小說家理查德‧魯索(Richard Russo)說:“在我職業生涯之初,登上《格蘭塔》不僅讓我覺得高攀上了一些真正重要的作家並受到這一大家庭的歡迎,還提高了我的名氣,使我為人所知。”他的最新作品、回憶錄《在別處》(Elsewhere)便脫胎於他最近給《格蘭塔》寫的一篇隨筆。 “我們正目睹藝術和文學世界的嬗變,但《格蘭塔》始終是一份特別兼收並蓄的偉大雜誌。他們做了許多不同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
《格蘭塔》是一份文學雜誌,1889年創辦於劍橋大學,它這個很特別的名字源自流經劍橋鎮的一條河。作為一份學生刊物,它給一些剛剛投身寫作的英國作家提供了發表機會,這些作家後來漸漸成長為二十世紀的傑出人物,包括A.A.米爾恩(AA Milne)、E.M.福斯特(EM Forster、泰德.休斯(Ted Hughes)、邁克爾.傅雷恩(Michael Frayn)、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和史蒂維.史密斯(Stevie Smith)。
經歷了一段財政困難不斷加劇的時期後,《格蘭塔》在1979年死而後生,雜誌進行了改版,並開始關注劍橋社區之外的作家和讀者。四年後,它首次發布了20位“最佳英國青年小說家”名單,這個每十年做一次的專題使《格蘭塔》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成為該刊的一大特色。
第一份名單中能找到許多如今統治著英國文學的作家,如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和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之後的第二年還推出了40歲以下作家名單。 1996年,《格蘭塔》首次發布了兩套“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這一名單提攜了許多作家,如麥迪遜‧斯馬特‧貝爾(Madison Smartt Bell)、杰弗裡‧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喬納森‧薩弗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 、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妮科爾‧克勞斯(Nicole Krauss)、洛麗‧摩爾(Lorrie Moore)、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等等。
在認識到這類名單在文學和營銷上的用處之後,《格蘭塔》的國際版如法炮製:2010年用西班牙語和英語推出了“最佳西班牙語青年小說家”,上個月葡語版出版了“最佳巴西青年作家”。英文版《格蘭塔》計劃明年做一個巴西作家名單專刊,中文版也有這個打算,緊隨其以英國為主題的創刊號之後。
《格蘭塔》中文版編輯彭倫在上海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格蘭塔》的這些項目很有名,我們相信,這樣的名單會廣為流傳,就像是給好奇的中國讀者提供的指南。在中國,外國文學的讀者群不大,大部分中國人甚至不熟悉塞林格(Salinger)、厄普代克(Updike)這樣的作家。但是我認為,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受眾群正在壯大,上過大學的人,他們想听到一些新的聲音。”
《格蘭塔》雜誌社是個九鼎大呂的英國機構,不過現在運營它的都不是英國人。 2008年入職的主編弗里曼是美國人;他的副手埃拉‧奧爾弗里(Ellah Allfrey)出生於津巴布韋,先是在美國讀書,後來才到英國的喬納森?凱普出版社作編輯;該雜誌的出版人和主要的出資人西格麗德?勞辛(Sigrid Rausing)是一位瑞典女家族繼承人和慈善家。
不過,為英語文學在國際上搶占灘頭陣地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事。 《格蘭塔》第一次冒險辦的外文版是西班牙語版,那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書商和批評家們一開始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個以書的形式出版、內容無法分類的雜誌。
西班牙語版《格蘭塔》的聯合編輯奧雷利奧?馬傑(Aurelio Major)解釋說:“西班牙有許多重要的文學雜誌,但是把短篇小說、新聞報導以及其他一些非虛構和新新聞的體裁用如此原創的手法結合起來,還是頭一次。左翼人士自然是少不了要把《格蘭塔》看成《格拉瑪》(Granma)。”後者是古巴共產黨的機關報、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喉舌。
弗里曼說,《格蘭塔》的編輯們不是把外文版看作“特許經營項目”,而是將它們看成“在世界各地尋覓文學才俊”的星探。這種思路也有益於該刊的出版部門“格蘭塔圖書”,這個部門過去簽過不少雜誌培養的作家,並帶領他們完成了更大、更有雄心的計劃。近來這種“異花傳粉”的實例包括賈斯汀‧托里斯(Justin Torres)在2011年出版的小說《我們這些野獸》,以及奇內羅‧奧克帕蘭塔(Chinelo Okparanta)即將出版的由奧爾弗里編輯的《幸福如水》。
奧爾弗里說:“它就像個圖書館,你可以在裡面挑選出最好的作品。”《格蘭塔》英文版商業上最成功的一期是2010年的巴基斯坦專刊,銷量達5萬多冊。書籍的銷量也有增長,因此《格蘭塔》的經濟狀況比2008年大衰退開始前還要好。
弗里曼說:“我們得到了西格麗德的資助,這對這本雜誌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但接著他說,西格麗德?勞辛女士用於資助雜誌的資金“過去三年間削減了一半”,這主要歸功於美國訂戶的大幅增長以及廣告收入的增加,“雜誌的財務狀況比以前好”。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Mook鼻祖英國歷史最悠久主題書中文版首輯隆重推出,大衛.米切爾、珍妮特.溫特森等不列顛當代18位名家聯袂貢獻。
本書是英國最有歷史的文學雜誌《格蘭塔》的彙編作品,選取了各期雜誌中反映“英國人的家園”這一主題的十八篇作品。
《格蘭塔》不僅是一本有著深厚文學傳統、豐富作者資源的文學雜誌,更有著堅定、深遠的文學目標:撼動英國文學既有的文學格局,以有力、獨特、原創的題材和形式,成為英國文化的先鋒。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