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維特根斯坦對于文學說得相對較少,但是人們逐漸認識到他的著作與寫作尤其是小說和詩的關聯。《文人維特根斯坦》適時出現,它是一本範圍廣泛的論文集,收錄的文章均圍繞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與文學理論和文學哲學展開。它還一幷帶來了哲學家和文學家的領軍人物的著作,第一次全面論述了“維特根斯坦式”的批評——討論包括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威廉•福克納的《喧囂與躁動》,弗裏德裏希•荷爾德林的詩歌學,以及弗吉尼亞•吳爾夫和瑞勒•瑪麗•裏爾克的著作節選。
從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到解構,《文人維特根斯坦》把維特根斯坦帶到了文學研究的當前工作中——哲學與文學的關係、詩化語言的本性、虛構話語(fictional discourse)的邏輯和語義學以及文學與倫理學、語言哲學和認識論的關係。在運用維特根斯坦哲學中,我們獲得了令人興奮的洞見,來看待下列緊迫的問題:文學能告訴我們有關現實世界的什麽東西?哲學能怎樣解釋我們閱讀文學文本的實踐?文學和道德哲學之間是什麽關係?
本論文集對于維特根斯坦研究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拓展,毫無疑問,本書適合所有對文學和哲學研究感興趣的人閱讀。
作者簡介:
約翰·吉布森(John Gibson) 美國坦普爾(Temple)大學哲學客座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學哲學、美學及心靈與語言哲學。著有《虛構與編織生活》(Fiction and the Weave of Life)。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我認爲我的話表明了我對哲學的態度:哲學真正只應該作爲詩來寫作。”
——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我認爲我的話表明了我對哲學的態度:哲學真正只應該作爲詩來寫作。”
——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
章節試閱
1.《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
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具有非凡能力的作者。也許是因爲對于彼時彼地的哲學家來說,這種能力實在不同尋常。但是,爲何我們一次又一次提及這個話題呢?顯然,這種重複表達了一種不確定性,那就是維特根斯坦的寫作對于他的哲學研究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說在哪種程度上說,寫作與哲學研究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你認爲哲學的工作是論證,就會很容易忽略寫作,也許把寫作當作當代職業哲學的一種裝飾物,因此不需要任何哲學的解釋。但是如果你不能動搖這個直覺或幻想:寫作不僅僅是裝飾的問題(不是說寫作本身是清楚的),而且如果你不希望否認定論證或類似的事情是哲學的內在要求,那麽你將很難忽略對寫作的哲學解釋。
我知道,《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一經承認,就沒有哪個已知的美學理論有助于理解《哲學研究》的文學性——我的意思是它的哲學目標中文學的地位——幷且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强到能不借助《哲學研究》本身而理解其哲學目標。這是否意味著我要在《哲學研究》中尋找一種美學呢?我更願意說,我不是尋找關于該文本的美學,因爲這已偏離了《哲學研究》的中心工作。我是想加入我的文章《正在减緩的衰弱》(Declining Decline)中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我追尋的不是《哲學研究》那陌生的道德情結或宗教情結,而是發現該著作的道德工作與其哲學工作是不可分離的。這有點像道德工作爲了哲學工作,或者再次深入哲學工作中。(如同愛默生(Emerson)在《論自助》中所說的:“性格的教育作用遠在人們的意志之上。人們總以爲他們僅僅通過外部行爲來傳達他們的善與惡,殊不知善或惡每時每刻都在散發著一種氣息。”)
我還有一些超出一般美學的觀點。那就是,《哲學研究》把它的工作或它工作采取的形式描述爲綜觀式的表現方式(perspicuous presentation)(§122),這已很清楚地陳述了維特根斯坦寫這本書的目的。而且該書宣稱,它的工作是“把語詞從形而上學的用法帶回到日常的用法”(§116),哲學特殊的承諾不但通過語詞的日常用法判斷哲學,幷且把哲學本身的信譽放置在處理日常語詞之手。但我們也知道維特根斯坦反復要求的綜觀的觀念(idea of perspicuous)內在于形式證明的操作中,在《哲學研究》的第一節他就明白地表達了這個觀點。那麽,他使用這個觀點是不是想澄清一個理念,幷相信他不能期望一本著作的每句話都是由日常語言構成呢?其實不然,他在下一段中繼續堅持:“綜觀式表現這個概念對我們有根本性的意義。它標示著我們的表達形式,標示著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哲學研究》是否包含了證明的等同詞(equivalent)、類比或比喻?或者這是否意味著形式上嚴格執行論證,儘管它的表面表達形式不能將它們顯示出來(spelling out)?我們還能怎樣說明這些工作的影響,比如說在職業哲學的領域中去說明?
我有一個不同的建議:維特根斯坦主張日常語言本身綜觀的可能性,就像數學與有趣的定理不同一樣,日常語言也與有趣的語句不同。但是怎樣才能不同呢?難道維特根斯坦關于綜觀的觀點僅意味著形式證明的外觀嗎?我認爲不僅如此,維特根斯坦一旦憑藉綜觀的觀念摧毀了證明的說服力或者整體經驗,遲早他會用同樣的觀念,出于某個理由,打破整體的經驗,或重新命令的經驗,或者日常語言的經驗,就像在日常語言的新視角中,發現對綜觀觀念的新闡釋一樣。他說過,在這節中“綜觀式的表現方式居間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們‘看到關聯’。”理解證明要求看到關聯。同樣,理解整體也要看到句子間的關聯。句子問是否有可以看到的有趣關聯呢?
我努力地尋找維特根斯坦關于日常語言綜觀性的特別闡釋(§89)。在§89,維特根斯坦問道:“在何種意義上邏輯是崇高的東西?”如同我理解的一樣,他的回答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方式去理解他從《邏輯哲學論》向《哲學研究》的轉向。我幾乎從不允許自己有關于《邏輯哲學論》的觀點,因爲我不知道我的立場,但我現在不能避開這個問題。《哲學研究》回答道:“因爲邏輯似乎具有一種特殊的深度,邏輯似乎位于一切科學的根基處。”接著文本中在句子問出現了一些破折號,破折號連接的內容標志著維特根斯坦的假想對象在對話。這個假想對象說道:“因爲邏輯考察所研究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它要一直探人事物的根基,而不應該爲實際發生的是這還是那操心。”維特根斯坦是反對這個假想對象的觀點還是同意他的觀點呢?又是一個破折號,寫道:“(邏輯)産生出來,不是因爲對自然事實有興趣,也不是由于把捉因果關係的需要;而是出自理解一切經驗事物的基礎或本質的熱望。”但是,這個追求是好還是壞,是虛幻的還是實際的呢?最後,這段寫道:“幷非我們仿佛要爲此尋覓新的事實;而是:不要通過它學習任何新的東西正是我們這種探究的要點。我們所要的是對已經敞開在我們眼前的東西加以理解。因爲這似乎正是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理解的東西。”由此可見,在這個哲學假想中,有些證明是實際的,而有些最後看起來像《哲學研究》的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
在《哲學研究》的第90節到133節集中了更多這樣的自我描述。但是放弃把邏輯當作形式上的典範幷不是說放弃把邏輯作爲知識整體的最根本的形式體系。如果這樣改變邏輯的地位,那麽那種邏輯幻象表達出的哲學目標仍然保留著哲學重視智性的標志。它需要一種額外的理解,但不是什麽新東西。它幷不與科學形成競爭。它的目標仍然是本質(essence),即所有經驗事物的基礎。但通向-本質的方式是開放的,就像什麽是本質上已掌握的但我們還未掌握一樣。這個途徑是我們語言的日常性。沒有單一的或最終的規則去規定、顯示、形成或改造本質的日常性或綜觀本質的日常性。維特根斯坦把這種達到舊目標的新路綫稱爲語法研究,那麽語法研究的形式或規則是什麽呢?
維特根斯坦說(§123):“哲學問題具有的形式是:‘我找不著北’”,(我可能會翻譯成“Ich kenne mich nicht aus”)我曾經說過這就好比,當道特(Daute)開始講述他的旅途時,他已迷失在人生旅途的黑暗森林中。這之間關聯的複雜性就是維特根斯坦在此處要開始講的東西,這種關聯的複雜性讓這個開頭具有一種特定的形式。宗教把這種開頭稱爲萬劫不復。這也正是愛默生《論經驗》的開頭喊出“我們從哪裏發現我們自己?”所要表達的。因此,作爲對這種迷失的哲學解答,維特根斯坦提出要綜觀。綜觀在證明的領域之外,通過回歸維特根斯坦所謂的日常語言或語言的“家”(打引號是提醒我們自己還從未到過那裏),語言的意義得到澄清。這節將綜觀稱爲“中間環節”,因此我建議理解“看到關聯”就是提供語言游戲——因爲理解“看到關聯”要在一系列“讀”的例子中去理解(§156-§178),幷且要比較“知道”一詞的語法同“能够”、“可能”、“理解”這些詞的語法(§150),更一般地,還要表明語法的來源,比如“意義”的語法部分地來自于“解釋這個意義”,或表明語法的不同,比如“指出一個對象”與“指出對象的顔色”之間的語法不同。因此,綜觀終結了以“我不知道出路在何方”這種形式開頭的哲學問題。
儘管《哲學研究》最爲人所知的是語言游戲的方法,但語言游戲的方法至少在職業哲學的範疇之外,它對語言沒有多少要求——也沒有給美學造成更大的困難——相比于奧斯汀(Austin)所主張的,當(而不是說他的散文容易特徵化——我曾經在續寫德裏達(Derri-da)的《如何處理語言》中討論過那個)。我的意思是,哲學地說明《哲學研究》的天才想法幷不是在綜觀的範疇中提出的。很明顯,進行語言游戲所需的只不過是通常掌握一種語言所需的。(這是個求與供的關係,它們是不同的,就好像突然地做和錯誤的做是不同的,看見麵包和看見所有麵包的標志是不同的;從他或她的行爲中知道另一行爲與僅從他或她的行爲中知道另一行爲是不同的)。這種天才將進一步看掌握一種語言是怎樣需要哲學的,相應地,也等同于在掌握時迷失方向是怎樣需要哲學的。如果寫作的某個特徵對于顯示什麽是根本的,那麽這個寫作對于《哲學研究》的哲學工作就是根本的。同時,這個寫作也將歸于“綜觀”的觀念之下。
……
1.《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
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具有非凡能力的作者。也許是因爲對于彼時彼地的哲學家來說,這種能力實在不同尋常。但是,爲何我們一次又一次提及這個話題呢?顯然,這種重複表達了一種不確定性,那就是維特根斯坦的寫作對于他的哲學研究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說在哪種程度上說,寫作與哲學研究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你認爲哲學的工作是論證,就會很容易忽略寫作,也許把寫作當作當代職業哲學的一種裝飾物,因此不需要任何哲學的解釋。但是如果你不能動搖這個直覺或幻想:寫作不僅僅是裝飾的問題(不是說寫作本身是...
目錄
作者簡介
鳴謝
譯者簡介
導論:維特根斯坦.語言與文學哲學
第一篇 作爲一種文學的哲學/作爲一種哲學的文學
《<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注解
1.《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
2.“相同者至少不是相同的嗎?”:維特根斯坦與詩的可翻譯性問題
3.維特根斯坦的“不完美的花園”:作爲詩的哲學之迷宮和梯子
4.躁動與達致安寧: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的寫作及方法
5.衆多想像的世界與單一真實者:柏拉圖.維特根斯坦與模仿
6.爲人生而閱讀
第二篇 追隨維特根斯坦而閱讀
“關于道德哲學言不盡意的故事”之引語
7.關于道德哲學言不盡意的故事
8.“符號的生命”——維特根斯坦論讀詩
9.維特根斯坦反對詮釋:“文本的意義幷不止于它的事實類型”
10.關于“文本的每一種解讀就是詮釋”格言的某些評論
第三篇 文學與自我和意義的邊界
11.扭轉我們考察的方向:維特根斯坦的考察和荷爾德林的詩歌學
12.自傳體的意識:維特根斯坦.私人經驗.“內在圖像”
13.獨白和對話:維特根斯坦.《黑暗的心》和語言懷疑論
14.維特根斯坦和福克納的班吉:反思和紊亂
第四篇 虛構和《邏輯哲學論》
15.事實和虛構:反思《邏輯哲學論》
16.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虛構的邏輯
第五篇 拓展視野
17. 在美學與藝術哲學中應用維特根斯坦“方法”的黯淡前景
中英文對照表
譯後記
作者簡介
鳴謝
譯者簡介
導論:維特根斯坦.語言與文學哲學
第一篇 作爲一種文學的哲學/作爲一種哲學的文學
《的日常美學》注解
1.《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
2.“相同者至少不是相同的嗎?”:維特根斯坦與詩的可翻譯性問題
3.維特根斯坦的“不完美的花園”:作爲詩的哲學之迷宮和梯子
4.躁動與達致安寧: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的寫作及方法
5.衆多想像的世界與單一真實者:柏拉圖.維特根斯坦與模仿
6.爲人生而閱讀
第二篇 追隨維特根斯坦而閱讀
“關于道德哲學言不盡意的故事”之引語
7.關于道德哲學言不盡意的故事
8.“符...
商品資料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