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與預期目標
1.2 《公羊傳》經傳註疏綜述
1.2.1 《春秋》與《公羊傳》
1.2.2 何休《解詁》
1.2.3 徐彥《疏》
1.3 《春秋公羊傳》研究成果
1.3.1 古代學者研究要籍
1.3.2 近現代學者研究成果
1.4 《春秋公羊傳》語言特點及語料價值
1.4.1 對《春秋》經文的闡釋
1.4.2 傳文本身的語言特點
1.4.3 對後代語言的影響
1.5 研究方法
1.5.1 描寫與個案考察相結合
1.5.2 內部語料與外部語料相結合,共時比較與歷時比較相結合
1.5.3 傳統語文學闡釋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相結合:本書的理論準備
1.5.4 古籍翻檢與電子語料庫檢索相結合
1.6 版本說明
第二章 《公羊傳》中的複音詞
2.1 概述
2.1.1 複音詞的判定標準
2.1.2 《公羊傳》複音詞概況
2.2 聯合式複合詞
2.2.1 同義聯合
2.2.2 相關聯合
2.2.3 反義聯合
2.3 主從式複合詞
2.3.1 偏正式複合詞
2.3.2 動賓式複合詞
2.3.3 主謂式複合詞
2.4 句法結構式複合詞、跨層結構式複合詞
2.4.1 句法結構式複合詞
2.4.2 跨層結構式複合詞
2.5 單純詞和重疊式複合詞
第三章 來源於《公羊傳》的典故詞
3.1 概述
3.2 典故詞個案研究
3.3 來源於《公羊傳》的典故詞的特點
3.4 典故詞的詞彙化
3.4.1 詞彙化的定義與內涵
3.4.2 典故詞的詞彙化路徑
3.4.3 典故詞詞彙化的特點
3.4.4 典故詞詞彙化的動因
第四章 《公羊傳》中的方言詞
4.1 概述
4.1.1 《公羊傳》方言詞概況
4.1.2 齊方言研究及《公羊傳》「齊人語」的性質
4.2 方言詞個案研究
第五章 《公羊傳》中的代詞
5.1 概述
5.2 第一人稱代詞「我」、「吾」
5.2.1 概述
5.2.2 「我」、「吾」的分佈情況
5.2.3 「我」、「吾」辨析
5.3 近指代詞/繫詞「是」
5.3.1 概述
5.3.2 《公羊傳》中的「是」
5.3.3 「是」的語法化
5.3.4 「是」與「此」的異同比較
5.4 泛指代詞/句末語氣詞「焉」
5.4.1 「焉」非兼詞
5.4.2 《公羊傳》中的「焉」
5.4.3 「焉」的語法化
第六章 《公羊傳》中的介詞和連詞
6.1 概述
6.2 介詞「於」、「於」、「乎」
6.2.1 概述
6.2.2 介詞「於」
6.2.3 介詞「於」
6.2.4 介詞「乎」
6.2.5 介詞省略
6.2.6 「於」、「於」、「乎」的異同比較
6.3 介詞/連詞「以」
6.3.1 動詞「以」
6.3.2 介詞「以」
6.3.3 連詞「以」
6.4 介詞/連詞「及」、「與」
6.4.1 概述
6.4.2 介詞/連詞「及」
6.4.3 介詞/連詞「與」
6.4.4 「及」、「與」的異同比較
第七章 《公羊傳》中的疑問句和疑問詞
7.1 概述
7.2 特指問
7.2.1 概述
7.2.2 原因疑問詞「曷爲」、「何以」、「何」
7.2.3 人物/事物疑問詞「曷」、「何」、「孰」、「誰」
7.2.4 方式/情狀疑問詞「奈何」、「何如」、「如……何」
7.2.5 處所疑問詞「惡」
7.3 是非問與選擇問
7.3.1 概述
7.3.2 句末疑問語氣詞「乎」、「與」
7.3.3 疑問副詞「其」、「其諸」
第八章 《公羊傳》語言研究與《公羊傳》的整理和專書詞典編纂
8.1 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
8.2 中華書局《春秋公羊傳譯注》
8.3 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公羊傳譯注》
8.4 《春秋公羊傳詞典》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與預期目標
1.2 《公羊傳》經傳註疏綜述
1.2.1 《春秋》與《公羊傳》
1.2.2 何休《解詁》
1.2.3 徐彥《疏》
1.3 《春秋公羊傳》研究成果
1.3.1 古代學者研究要籍
1.3.2 近現代學者研究成果
1.4 《春秋公羊傳》語言特點及語料價值
1.4.1 對《春秋》經文的闡釋
1.4.2 傳文本身的語言特點
1.4.3 對後代語言的影響
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