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教保文庫∕yes24 9.8顆星推薦★★★★★ 入選2022年韓國年度書籍
MBC、KBS電視台人氣報導
YouTube書籍介紹影片點閱數超過200萬
◆來自13年資深溝通專家的成熟說話寶典
◆隨書彩蛋 :「不同個性類型的說話訓練腳本」,讓你學會面對各種情境的大人對話法
不必為他人的刺耳言語傷心受挫,
只需要練習以成熟穩重的方式,好好表達想說的話。
和別人溝通交流之前,我們需要自我探索。
即使過去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害,我們依舊試著追求更美好的對談經驗;
即使對交際感到徬徨無助,我們始終願意再接再厲,
只為在下一次對話,說出一句溫暖動人的話語。
這本書獻給在「對話溝通」這條艱鉅道路上跌跌撞撞的你,
它將是你的說話教戰手冊,更是最了解你的貼心知己。
你充分了解自己嗎?你想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你理想中的良好溝通是什麼樣子?你期待透過說話獲得什麼?
作者林玎珉為CEO、政治人物、教育、醫療、法律等各界專業人士提供指導,以「溝通分析理論」為基底,深入淺出運用「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與「交流模式」「撫慰」觀念透過日常案例,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
◎ 在所有需要溝通的狀況下,「理解自我」是最基本的原則。
◎「尊重他人,他人才會尊重你」,主動放低姿態向他人提出請求。
◎ 想要守護珍貴的關係,需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心境。
◎ 謹慎是不立刻把話說出口的「短暫沉默」,需要暫時停下想法和行動。
◎ 回覆訊息需要足夠的時間思考,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意。
本書將成為你說話的燈塔,一步步引導你,
找到讓自己、也讓對方不受傷害的溝通方式,
為對話的方向和人際關係注入正面溫暖的能量。
從此時此刻開始,練習說話的路上,你不會再是一個人。
【編輯導讀】溝通的傷痕,讓本書來療癒
讓我們試著回想一下,小時候和朋友玩的丟接球遊戲。
這個遊戲並不是要砸中別人的躲避球,不是要把對方殺個措手不及的排球,
更不是為了讓打擊者打不中,投出各種變化球的棒球。
就只是單純把手中的球好好丟出去,讓對方穩穩接住它。
因此,我們會評估對方的狀態,例如體能、運動細胞,來決定丟球方式。
反之,身為接球的一方,我們也會因應對方的丟球方法,讓自己更順利地接到球。
如果過程一直不順利,大家便會興致缺缺地散會;
但只要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大家就能從中獲得快樂,並期待著下一次的相聚。
人際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
為了不讓他人、也不讓自己受傷,我們永遠要學著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
依照不同個性的人,使用不同的溝通模型。
這本書將深奧的溝通分析理論,以淺顯易懂的敘寫手法,
和讀者介紹三種自我狀態、五種內在個性,進而衍伸出三種對話類型、五種說話模式。
透過書中大量的對話例子,我們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多元對話模式帶來的不同情緒,
從中獲得共鳴,藉此反思自己以往的對談經驗。
「或許下次,我能用不同的方式好好說出口,為了不傷害我愛的人,也為了不再讓我感到受傷。」
期望這本書能成為你的知己,為你治癒內心深處從未撫平過的對話傷痛。
本書特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相同理論原典:「溝通分析心理學」
◎用最基本的「PAC自我狀態」「交流模式」「撫慰」帶你認識優質溝通方程式
◎ 附贈自我圖(Egogram)測驗、撫慰(Stroke)診斷表格,精準剖析你的人際模式
◎大量人際溝通實際案例,讓讀者盡情「對號入座」,找出把話說好的關鍵鑰匙
◎19種「不同個性類型的說話訓練腳本」手把手帶你練習不同場合的說話技巧
暖心推薦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金鐘司儀/聲藝創辦人/Podcast馬克信箱製作人 歐馬克
本書譯者 陳品芳 ——暖心大人推薦
讀者好評
韓國讀者一致好評:「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優質好書!」
我經常買這本書作為禮物。它很好地解釋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小的矛盾和感情衝突,終究源自於說話技巧的事實。用於交流分析入門也好,為了諮詢也好,希望父母或教師也能讀一讀這本書。__w******3
我一直努力不把負面形象傳遞給孩子,但無意中出現的言行卻讓人無能爲力,成為插進孩子心裡的箭。這本書讓我下定決心,透過其中的方針,以真正的大人面貌接近孩子。__t*******n
因為學過心理學,所以能更容易讀懂這本書。它用了更具體、更理論化的方式,幫助人們客觀掌握人類內心狀態。書中包含圖表和核對清單,讓我有實際確認並認識自己的機會,更教會我應該用何種自我狀態下定決心。__q******a
作者簡介:
林玎珉
獲聘為三星集團特講講師,今年接觸了兩萬名三星員工,與他們分享「更好的說話方式與溝通的價值」。曾到三星首爾醫院、三星WELSTORY、(株)浦項鋼鐵、湖南煉油、漢拏集團、現代AutoEver、首爾海關、首爾市教育局教育研修院、釜山市教育局研修院、延世大學、東國大學等眾多韓國優秀企業、公家機關與大學舉辦演講。曾任翰林大學兼任教授、韓國經濟電視台客座嘉賓。曾參加MBC文化放送、KBS韓國放送、BBS佛教放送、Senior TV、放送大學TV等眾多節目。2021年曾入選30大人才經營企業教育知名講師。
以《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一書為基礎製作了網路教育影片,提供給三星電子、國家科學技術人力開發院、韓國電力公社、國立中央圖書館等眾多企業。《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相關YouTube影片點閱數超過200萬,更入選2022年「年度書籍」,廣受大眾歡迎與企業的喜愛。
畢業於首爾女子大學新聞影像學系(新聞放送),現於崇實大學教育研究所攻讀創意整合教育、英才教育。致力於規劃未來社會所需的創意整合型課程,以及研究人文社會及語言的啟蒙教育。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曾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目前為韓中專職譯者。熱愛各種二、三次元娛樂,享受在趕稿與耍廢之間穿梭的自由時光。譯有《剝削首爾》《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K-Pop征服世界的秘密》《不便利的便利店》等書。
章節試閱
偏頗阻礙了溝通
二十一世紀娛樂產業中有一間新興企業,這間公司創立於二○一八年一月。在該公司市價首度突破一千億美元之後,他們的市價很快在同年五月超越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大幅改變了市場版圖。這也是新興企業戰勝媒體巨獸的劃時代紀錄。注意到了嗎?這間公司就是提供網路影音串流服務的跨國多媒體娛樂企業─網飛(Netflix)。
此刻閱讀本書的讀者,想必也有很大一部分同時訂閱網飛的串流服務。二○一八年,網飛在美國與歐洲的網路影音市場占有率達到第一名,二○一九年在全球影音串流服務市場市占率達百分之三十。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黃金時段(Prime Time,電台或電視收視收聽率最高的時段)的網路通訊使用量,有三分之一被網飛占據。新冠肺炎(二○一九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大流行以來,全球居民減少外出,留在家中的時間變多,又使網飛的訂閱數再一次攀升。以二○二一年六月為準,網飛共擁有兩億九千萬名訂閱戶。網飛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專家分析,迎合個人性向(性格與愛好取向)進行內容推薦的「個人化策略」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網飛將內容類型細分為七萬六千種,並將顧客喜好度分為兩千種類型,再配合不同用戶的個人喜好推薦合適的內容。結果顯示,用戶被推薦內容後點開來觀賞的轉換率,比沒被推薦的一般內容高出兩倍。過去兩年來,網飛使用者收看的內容,有超過百分之八十是由推薦引擎所提供的內容。
近來許多服務甚至開始導入分析使用者偏好或情緒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開始提供極為個人的客製化服務。韓國的KT宣布將在自家的OTT服務「Seezn」上,套用分析使用者的表情,配合喜悅、悲傷、生氣等心情推薦最合適內容的技術。這是向我們預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正快速轉變為一個講究個人化、超個人化的社會。
這樣的時代變遷究竟與溝通有什麼關係?以韓國上班族為對象的「休閒趨勢相關大數據分析報告書」指出,人們偏好透過同好會、聚會等有相同興趣或目的的共同體建立人際關係。
換句話說,人的喜好不僅影響在網飛或YouTube上觀看的內容,更會大大影響人際關係。這裡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經常碰面、交談、溝通的對象都是哪些人呢?相處時會感到舒適自在的又是哪些人呢?彼此之間有共通的興趣或愛好嗎?我想你腦海中應該已經浮現幾個人影。
以共通的興趣或愛好為基礎建立關係、相互溝通,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大樂事。想跟自己比較喜歡的人深入來往是人之常情。只是在這個社會快速往超個人化方向發展的時間點,若只以和相同愛好、類似興趣的人建立關係,便會對其他不同類型的人產生抗拒感或不適感,對話時也會遭遇許多困難。「相似能帶來安定」,但反過來說就是「不同會導致不安或不適」。所以我們需要在團體意識中維持情緒穩定,同時也擁有重視多樣性與自由的開放思考。
現實來說,我們在社會上無法選擇僅與自己喜歡的人來往。所遇見的人當中,跟自己合不來的人也多過合得來的對象。假使想在不熟悉且不自在的關係中,也能夠順暢地溝通,就必須不斷努力尊重並理解他人,就像我們重視自己的興趣、喜好與自己一樣。即使遭遇難解的狀況,讓你產生「那個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疑惑,只要能試著轉換想法,用「原來他是這樣一個人」的態度看待對方,便能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理解他人相當困難。即便無法理解,嘗試理解的態度也十分重要,那只有在「尊重對方」時才能做得到。
各位知道韓國人常用的「Out of 眼中」是什麼意思嗎?就是「不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完全沒興趣」「毫不在意」的意思。在人際關係中,對他人的無知與不關心,就會造成溝通障礙。例如在同一間公司任職,但對彼此一無所知,或雖是同一家人,卻對彼此毫不關心,那溝通怎麼會順暢呢?你與他人分享多少想法與經驗、對他人的喜悅與悲傷有多少反應、有多麼關注彼此的煩惱與成長,會大大影響雙方關係的品質。
前面所說的超個人化服務興起後,也有不少人提出這會令使用者陷入「同溫層(Filter Bubble)」的憂慮。同溫層是指僅提供顧客量身打造的資訊,讓他們身處在與個人興趣相近的環境中。服務僅提供使用者經過篩選的推薦資訊,導致使用者錯過其他自身興趣之外的情報。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修.歐文.傑克森(Matthew O. Jackson)便指出「人類連結越來越緊密,同時也越來越分裂。」還說「雖然我們能與更多的人溝通交流,卻有與年齡、經濟水準、教育水準、性別、信念或意見相似的人來往的傾向。」這種現象稱為「同質偏好(Homophily)」。
針對與和自己相似的團體來往,並與其他團體劃清界線的現象,有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該研究調查在美國高中,人種差異會如何影響交友關係。結果顯示非常親近的朋友,也就是一星期至少會見三次以上的朋友是同一人種的可能性,比不同人種的可能性高出十五倍。傑克森教授指出,從這種小小的偏好所造成的不平等、不均衡與兩極化等連鎖效應中,可以看出同質偏好的嚴重性。
如果一個人只與自己相似的團體建立關係,便沒有機會接觸不同愛好與興趣的人,也沒有機會接觸他們的想法與意見。當這些事情一再發生,人會越來越難以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意見。當人們因他人見解與自己不同而感到不適、心生警戒或發生衝突時,便會產生名叫憤怒的副作用。所以無論面對什麼事,都要有意識地關心、理解,這樣的態度才是有意積極與對方溝通的表現。
兩個不同的個體若無法尊重並理解對方,而是執著於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的話,最後必然會發生衝突與爭執。新冠肺炎大流行使人們在家的時間變長,與家人摩擦的頻率增加也與這有關。在疫情大流行之前,人們有較多時間待在學校或公司等地,全家人待在同個空間裡溝通交流的時間並不多。不過隨著處在同個空間裡的時間拉長,會更加凸顯彼此之間不同的個性,進一步引發衝突和糾紛。即使在相親相愛的家庭中,衝突也是相當常見的社會現象。認真看待並想辦法解決衝突,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參雜情緒的話語伴隨著殘酷的代價
我們會用言語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但總會因為錯誤的溝通方式而產生衝突。例如這樣:
範例1
我把工作交給你,你怎麼中間都不跟我報告一下?一定要我來問你嗎?
範例2
家裡這什麼德性啊?先回來就該先整理啊!
吃完飯之後就應該洗碗吧!
範例3
這麼晚了還沒寫作業,都在做什麼?
怎麼連你都要讓媽媽這麼心煩?
聽完這些話之後,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呢?這些話真的能改變對方的想法和態度嗎?在衝突的狀況中出現的「批判」,只會傷害彼此並使狀況更糟。雖然不是刻意為之,但造成這種情況的你,也會覺得心痛難受。
語言的力量很強大。它能讓一個人堅強振作起來,也能無情地將一個人擊潰。衝突持續到最後,只會導致對眾人不好的結果。務必要記得,一句話能夠成為衝突的火種,也能夠將我們的關係燃燒殆盡。
在韓文中,衝突寫作「葛藤」,而這個詞的由來非常有趣。葛藤的漢字由野葛的「葛」與「藤樹的藤」組成,是一種葛屬植物。野葛與藤樹有著如粗繩一樣的莖,通常是纏繞在其他植物上生長。野葛的莖朝逆時鐘方向纏繞,藤樹則朝順時鐘方向纏繞,兩者在同一株植物上會糾纏在一起,最後再也無法向上生長,而這種特性就是象徵衝突的「葛藤」一詞的由來。「葛藤」譬喻事情變得錯綜複雜,難以解決,象徵因互相矛盾的見解、處境或對事物的理解不同而發生的衝突。也就是說,衝突源自「差異」。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組織,所以家庭、職場等共同體當中,自然都會存在衝突。
對某些人來說,衝突的時刻會令他們難受且痛苦。但若能圓滿解決衝突,跨過那道難關,人與組織就會更加成長茁壯。這也是為什麼善於處理衝突,懂得有智慧地解決問題的人,其人際關係會更加和睦牢固,且不會輕易崩潰。為了保護重要的關係,我們必須在彼此的立場與見解差異中,透過健康的對話找出共同點。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並不存在完美的解決,只有圓滿的妥協而已。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溝通。
用言語批評並斥責他人無法改變他們的行為,只會讓不好的事情一再發生,進一步使關係惡化。這樣的說話方式,甚至會使因愛結合的夫妻逐漸疏遠最後分開。從小被養育者責罵的孩子,會學習到這種說話方式,嚴重時甚至會在長大成人之後與父母切斷關係。在長幼尊卑分明的社會,人們不得已只好聽從上司的話,但這只會導致不滿與抱怨累積,使人們想要抵抗,進一步影響公司的生產力與工作氣氛。
還有什麼事情比討厭心愛的人更讓人感到悲傷的呢?人不是用來討厭,而是用來喜歡的對象。我認為人類所能實踐的最高價值就是愛。當然,心愛的家人、心愛的工作、周遭心愛的親朋好友等,不可能隨時都很討喜。不過因為無法忍住瞬間的怒火脫口說出一些情緒性的話語,會招致相當殘酷的代價。
自古以來,猶太教便將舌頭比喻成箭矢,因為箭一旦離弦,即使後悔也無法收回。言語說出口會導致無法修復的傷痕,所以猶太教也將「錯誤的言行」比喻為「殺人」。即便是相識已久的好友,但只要一次小小的衝突,都可能導致彼此分道揚鑣,這就是所謂的人際關係。千萬記住,觸發衝突的「瞬間的態度」與「一句話」,會給人際關係帶來致命的打擊。你要說的是引發衝突的話呢?還是化解衝突的話呢?選擇就在你手中。
檢視心的構造
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曾說:「要深入理解他人幾乎不可能,但我們卻能藉著深入理解自己,而深入認識多個不同的人。因為基本上人都具備一些共通點。故沒能了解自己就想了解他人的行為,有如毫無線索卻想解讀暗號。」他批評不了解自己就想了解他人的行為非常矛盾,強調「了解自我」才是第一要務。
而人要如何知道自己是誰?依據既是性格理論也是心理療法的溝通分析來看,人的心共可分為三種,稱為「自我狀態(Ego State)」,每個自我狀態都有固定的思考、情緒與行為模式,這些模式便會形成人的個性。也就是說,要理解自我,首先必須觀察自身平時說話的方式,這會成為理解自我的重要關鍵。
心是眼睛看不見的內在精神活動,溝通分析將人的內心分為三種自我狀態,並透過圖表呈現自我狀態的結構。這稱為「PAC自我狀態模型」,是透過自我狀態分析個性的過程,又稱為「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美國精神醫學家艾瑞克‧伯恩便依照行為模式,將自我狀態分為「父母」「成人」與「兒童」,並將其作為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重要工具。這裡所說的父母、成人與兒童並不是我們認知的「父親與母親」「成年人」「年紀較小的孩子」。PAC中的P是「Parent」的縮寫,代表「父母自我狀態」;A是「Adult」,代表「成人自我狀態」;C是「Child」,代表「兒童自我狀態」。
為了幫助讀者更了解每一種自我狀態的言語和行動差異,請先試著想像以下的情境:你正走在一條人群擁擠的街上。這時你看見一名喝醉了酒,無法控制自己的青年。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如果曾經遇過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回想一下當時自己的反應。)你的反應,應該會符合前面所提到的三種自我反應之一。如果你批評這名年輕人的行徑,同時內心感到擔憂,就代表是父母自我狀態;若你能客觀看待青年的狀況,並採取實際作為,便是成人自我狀態;將自身在看見青年時所產生的感覺完整表達出來,則是兒童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P)、成人自我(A)、兒童自我(C)是溝通分析中最基礎的自我狀態模型。把這個模型想成是「心的結構」即可。如同前面說明過的,溝通分析認為人類由三種自我狀態組成,並認為自我狀態決定了人的言語和行為。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或許會令人有些不知所措,但不需要太過擔心。只要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練習觀察並覺察自己的內心,便能夠理解「PAC自我狀態」的概念並區別個中差異了。
接下來會介紹不同的自我狀態並加以詳細說明,相信能夠幫助各位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個性。
偏頗阻礙了溝通
二十一世紀娛樂產業中有一間新興企業,這間公司創立於二○一八年一月。在該公司市價首度突破一千億美元之後,他們的市價很快在同年五月超越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大幅改變了市場版圖。這也是新興企業戰勝媒體巨獸的劃時代紀錄。注意到了嗎?這間公司就是提供網路影音串流服務的跨國多媒體娛樂企業─網飛(Netflix)。
此刻閱讀本書的讀者,想必也有很大一部分同時訂閱網飛的串流服務。二○一八年,網飛在美國與歐洲的網路影音市場占有率達到第一名,二○一九年在全球影音串流服務市場市占率達百...
推薦序
〔推薦1〕
「蛤蟆先生」先學習傾聽內心
文◎/金鐘司儀、聲藝創辦人、Podcast 馬克信箱製作人/歐馬克
呱呱呱…… 呱呱…… 呱呱呱呱呱……
你知道我想表達些什麼嗎?
我也不知道。
抱歉,這不是在惡搞,請先別急著升起情緒,這是我們日常人際互動的真實情況。
說話的人沒有搞清楚他的目的,聽話的人也不會通靈,搞不懂對方到底想說什麼。
當我們呱呱墜地後,面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從純粹的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如同顏色的原色一樣慢慢融合變化,開始產生出更多樣複雜的結果。而那些結果需要更精密的語句與認知去辨認它,例如 turquoise,這是某種特別的綠色,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你就無法辨識出它來。情緒也是同理,如果你沒有對情緒更深入的理解,無法辨認出現在的你是什麼情緒,你也就無法管理情緒,更別提溝通表達與好的人際關係。
當初創辦「聲藝」就是希望能透過聲音探索自己,藉由聲音這個內在與外在的中介,向內理解自己的內在聲音,也只有自己的內在被安頓了,才能有效地對外溝通與表達。我們常常花了太多的精力在追逐外在的溝通術與表達技巧,卻忽略了我們應該付出同等的心力向內理解與整合自己的聲音。
要有美好的關係,不僅只是說好話,而是從心出發地把話說好。
我們都是蛤蟆先生,需要先向內探尋內在的聲音,以期能對外表達出精采的自我。
〔推薦2〕
將溝通理論實踐於日常
文◎/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溝通分析是個幫助人們往內看見自己需求與狀態的好工具;同時,該架構也能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眼前與自己溝通的這個人,他/她現在的狀態是什麼。不過,相關理論的原典對一般大眾來說並不容易親近。很高興看見本書出版,相信在作者清晰易懂的解釋,搭配相關問卷的自我評估、開放提問的自我省思之後,讀者都能藉由這套工具,在溝通時刻穩穩地「知己知彼」,進而找到有效溝通的關鍵鑰匙!
〔推薦3〕
提醒自己「記得對話的目的」
文◎/譯者 陳品芳
年紀增長後的父母,似乎比他們的中壯年時期更難溝通,這一點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感同身受。我媽媽的身體一直不好,時不時就會生些小病。今年有一次她生病卻依然堅持出門,怎麼也勸不聽,我一氣之下口不擇言地說:「都這把年紀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給人添麻煩。」而她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地回了幾句不怎麼好聽的話。
結束這段對話,回到螢幕前面對譯稿,我想起了本書裡〈記得對話的目的〉章節。仔細想想,會希望勸她在家好好休息、叮嚀她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且在她說不聽的時候感到不愉快,應該都是出自於對家人的擔心吧。如果在稍早對話的當下,能試著意識到自己真正的用意,好好把這份擔憂說出口,大概也不會有那樣傷害彼此情緒的衝突了。
隔天,我把自己的擔憂告訴她。提醒她就像她時刻擔心我的健康一樣,我也在乎她的身體。她明白我的勸阻其實是出自對家人的關心,讓這件事最後有了一個還算圓滿的結果。
身為一名書籍譯者,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靠翻譯養活自己的過程中,也能得到許多有用的知識或感動的體悟。《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對一直不擅長說話的我來說,確實滿足了其中一個條件。能夠跳脫早就習以為常的對話模式,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真的有了點改變,也覺得能透過翻譯把這本書介紹給讀者,實在非常榮幸。謝謝大田出版社邀請我翻譯《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也讓我有機會寫下這段文字跟讀者分享。雖只是一個小小的生活插曲,卻也實際證明了這本書帶給我正面的影響,希望它能幫助大家的溝通更加順暢。
【來自韓國的推薦】
不被帶刺的話所影響
能夠沉著應對的成熟溝通方法
許多人際關係的問題,皆源自於錯誤的對話。韓國最頂尖的溝通專家林玎珉,透過溝通分析這項心理學理論,找出改善錯誤對話、創造幸福人際互動的溝通祕訣。只要深入理解、善用本書中介紹的對話方式,不僅能提升團隊內的同事關係,更能增進家人情誼,甚至拉近他人與自己的關係。
__李明盧(音譯),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學博士
如同工作方式會影響工作效率,溝通方式同樣也會大大影響人際關係。透過林玎珉的指導,我學會如何以更有彈性的溝通方式,讓對方能接受自己的觀點,如今我感覺在談生意跟日常生活時都更加輕鬆。除了學術理論之外,書中也提出了實踐的方法。希望能有更多人透過這本書,讓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實質的提升。
__金英必(音譯),GS Eco Metal.Innopolytech代表
業務員的成功法則是HST,分別代表Habit、Shop與Technique。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好的習慣、正確的心態與要領,才有辦法在工作上獲得良好的成果。溝通法則也是一樣。由演說專家林玎珉撰寫的這本書,教會我們說好話的習慣、對待人的態度與溝通的技巧。如果能夠具備這三項條件,那肯定能藉著成熟的對話方式,與人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__河碩太,HST集團(株)代表理事.《業務成功法則》作者
〔推薦1〕
「蛤蟆先生」先學習傾聽內心
文◎/金鐘司儀、聲藝創辦人、Podcast 馬克信箱製作人/歐馬克
呱呱呱…… 呱呱…… 呱呱呱呱呱……
你知道我想表達些什麼嗎?
我也不知道。
抱歉,這不是在惡搞,請先別急著升起情緒,這是我們日常人際互動的真實情況。
說話的人沒有搞清楚他的目的,聽話的人也不會通靈,搞不懂對方到底想說什麼。
當我們呱呱墜地後,面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從純粹的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如同顏色的原色一樣慢慢融合變化,開始產生出更多樣複雜的結果。而那些結果需要更精密的語句與認知去辨認它,例如...
作者序
首先應該察覺自己的溝通方式
「站在人前總會讓我緊張發抖。」
「我想把話說得更好、更有條理。」
「我說話很冗長,希望能夠更簡明扼要一些。」
「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
「我想改變自己說話的語氣。」
「我想成為一個懂得說話藝術的人。」
「要怎麼做才能跟家人有良好的溝通呢?」
「我想知道在遭遇衝突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說話不帶情緒。」
「有什麼方法能跟職場上司進行愉快的對話?」
在企業演講、公開特講或造訪教育院時,經常遇到有人向我吐露他們對溝通的煩惱。我曾經在一場線上演講當中,收到超過一百五十個事前提問。才發現無論到哪裡,人們都想學習「說話的技巧」,也想知道如何才能把話說好。
我到許多企業與大學舉辦溝通技巧演講,也提供一對一教學,幫助許多人改變,所以我能很明確地回答這些問題。但是,認為只要知道方法就能把話說好,那可是一種誤會。
會投資時間與金錢上溝通課的人,通常都是為了工作需求。他們可能在就業、離職、銷售、顧客應對、競爭標案簡報、報告、演講或講課、節目訪問等過程中,因為說錯話而導致個人形象受損或能力不被認同等挫折。他們因為沒有獲得理想的成果,而感到不安並產生危機意識,希望能在人群面前主張自己的理論,用更有自信的態度說服大眾。我很能體會想學習說話技巧,並盡快運用在實戰中的那顆心,但不考慮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本質,只是一再重複「技巧訓練」,仍無法在真實生活中派上用場。
我想反過來問「為什麼想把話說好?」「把話說好代表什麼意思?」「像現在這樣說話,對方能理解多少?」「什麼時候會讓你覺得溝通不良?」「當時你有什麼感受?」「對方的情況或心情如何?」「希望對方怎麼說比較好?」「用什麼方式提出要求,對方才會答應?」無論是與他人對話還是在眾人面前演講,其核心都是選擇自己想與對方建立什麼關係、想與對方如何溝通。
市面上有許多教導人們如何把話說好的書。在網路書店輸入「說話技巧」「演講」等關鍵字,便能找到上千本相關書籍。輸入「話術」「語言」「對話」「聲音」等關鍵字,還能搜尋到更多。我認為說話不是一種「知識」而是「技術」,所以我總是強調不該「學習」而是該「訓練」。知識是透過學習「了解原本不知道的事」,技術則是透過訓練「學會做不了的事」。所以說話就像藝術或運動,是一種需要用身體熟悉的技術。不過漫無目的地學習說話技術,仍舊無法把話說好。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相關書籍這麼多,我們依然沒能把話說好的原因。
如果想用跟現在不同的方式溝通,首先必須檢視自己的說話習慣,並了解我們與自己的溝通方式。問問自己在什麼情況下(目的、目標、環境等)說話、對象是誰、他們跟我的關係如何、用什麼方式溝通、話者與聽者的狀況如何等等。當我們回答完這些問題,那對聽者與整個說話情境的後設認知便會提升。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 H. 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首度使用「後設認知」一詞,強調在人類的認知能力當中,後設認知的發展最為重要。認知(Cognition)是明確認識且知道特定事實之意,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則是從認知更進一步,從更高的角度觀察、發現、控制自身認知的精神作用。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不知道些什麼。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麗莎‧孫(Lisa Son)教授曾說「後設認知能力是透過學習,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所以後設認知能力較高的人,在溝通時便不會任意評論、猜測或誤會自己不知道的狀況與說話對象的面貌。他們說話時,也會清楚區分事實與個人的推測或判斷。數千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便為了喚醒人們的無知,而以問答的方式傳遞自己的思想,這也是一種強化後設認知的訓練。「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就是先賢對後設認知的教誨。在不認識自己與對方且不了解狀況的前提下,絕對無法讓溝通暢通無阻。
尤其我會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幫助我掌握自己與對方的自我狀態,提升自己的後設認知與應對能力,以求掌握狀況並正確與對方建立關係。
除了一般的對話之外,面對群眾演說時,也必須先理解講者(話者)與聽眾(聽者)的關係,才能夠避免演說變得「太過普通」。發表演說者要擁有足夠的力量掌握自己的想法、情緒與行動,並且觀察聽眾的反應再即時調整自己的行動。
因此,比起說話的技巧,本書會更著重在影響說話與溝通的內在力量、溝通分析的理論以及可實際練習的範例等等。藉此培養內在的力量,並進行對外說話的訓練,這樣一來才能使讀者學會如何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時又能有彈性地與他人溝通。
人類用語言溝通,溝通則造就一個人。溝通的核心在於從根本理解自己與溝通的對象,過程中必須有尊重與認同,才能夠達成良好的溝通。這樣一來,我們才能配合當下與對方的情況,說出最合適的話。努力並花時間培養自己的說話習慣,便能期待自己說出的話有所改變,溝通更加順暢。
溝通分析理論由精神醫學家兼精神分析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創建。這是一種與人類的溝通交流和行為模式有關的系統性性格理論,能適用所有牽涉到人際關係的狀況。
此理論涵蓋將人的自我分為「父母」「成人」「兒童」三個部分的「PAC自我狀態」與「交流模式」,以及表示安慰同情的「撫慰」。此外還有人生腳本、心理遊戲、時間結構化、人生態度等主要概念。
本書收錄溝通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PAC自我狀態」「交流模式」與「撫慰」,並講述如何將這些觀念用於實際溝通。透過日常生活中頻繁發生的衝突、壓力等實際案例,幫助讀者更輕鬆地理解溝通分析,並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本書並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為了「提升人們對說話與溝通的觀念,以期幫助讀者學會改變人生的溝通技巧」而寫。書中收錄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溝通案例,希望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並成為幫助讀者改變的強大力量。
學習由代表「學、鑽研」的「學」字,與代表「熟悉、習得」的「習」字組成。學習的意義就是要學習鑽研直到熟悉為止。同樣地,除了閱讀之外,持續練習、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才能使本書發揮最大的作用。從現在起,讓我們跳脫下意識脫口而出的衝動話語和行為,覺察自我狀態,配合狀況適度調整,用不同於以往的行為和言語面對生活。這樣一來就能逐漸培養出自制力與自我認同,減少衝突與壓力,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我相信,各位一定能體驗不同於以往的人生。闔上本書的那一瞬間,各位肯定能夠用更聰明、更有智慧的方式,看待過去那些令你痛苦難受的遭遇。
如果過去你曾因他人說的話而受傷、曾經不小心說話傷人、曾經因為沒有深思熟慮的衝動發言而無法獲得社會認同,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溝通的方式與說話的習慣。
在學習溝通分析並認識自己、做出改變之前,我同樣也是個不成熟的人。希望選擇了這本書的讀者,都能夠減少人生路上遭遇的錯誤,用更好的說話方式享受開放溝通的喜悅。再更進一步從現在開始選擇改變後的新人生,繼續提升自己存在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後想感謝我最心愛的家人,與我共享喜怒哀樂,讓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也想感謝真心支持著我,讓這本書能夠面世的朋友、相互支持一起成長的同事,以及人生導師兼學問上的導師,也想藉這個機會謝謝讓我明白何謂生命喜悅的人生前輩與後輩。雖然我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為了能與我建立關係的人們有健康的溝通,我決心成為一個能夠包容自己、包容重要之人的成熟大人。也真心希望讀者們的人生能透過這本書變得更幸福、更豐盛。謝謝各位。
首先應該察覺自己的溝通方式
「站在人前總會讓我緊張發抖。」
「我想把話說得更好、更有條理。」
「我說話很冗長,希望能夠更簡明扼要一些。」
「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
「我想改變自己說話的語氣。」
「我想成為一個懂得說話藝術的人。」
「要怎麼做才能跟家人有良好的溝通呢?」
「我想知道在遭遇衝突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說話不帶情緒。」
「有什麼方法能跟職場上司進行愉快的對話?」
在企業演講、公開特講或造訪教育院時,經常遇到有人向我吐露他們對溝通的煩惱。我曾經在一場線上演講當中,收到超過一...
目錄
Prologue ― 首先應該察覺自己的溝通方式 012
PART. 1 我們的談話為何原地踏步?
差異並不是問題 020
偏頗阻礙了溝通 024
沒有面對面會造成誤解與失誤 030
參雜情緒的話語伴隨著殘酷的代價 034
‧ 溝通的第一步:換句話說就能改變關係 038
PART. 2 理解自己:我為何會那麼說?
檢視心的構造 044
窺探自己的三個心 048
隨心情改變的言語和行為 058
了解自己的主要性格與溝通方式 068
理解我和你的五種個性 078
個性的雙面性(OK, Not-OK) 091
‧ 溝通的第二步:自我圖(Egogram)診斷 096
PART. 3 對話的基本原理:該怎麼說才好?
不要反應,而是對應 110
記得對話的目的 115
理解三種對話類型 121
用五種模式說話 130
說話時給予對方認同刺激 138
‧ 溝通的第三步:撫慰(Stroke)診斷 146
PART. 4 幫助關係改變的實戰溝通法
在日常生活、職場中經常溝通 154
同樣的話也要說得好聽 160
道歉要真誠 166
讓人愉快地接受請求 170
承認世代差異,換個方式說話 176
等待並包容青春期的孩子 183
‧ 溝通的第四步:確認自己對他人的真實想法 189
附錄 ― 不同個性類型的說話訓練腳本 198
Epilogue ― 不是一個人走十步,而是十個人走一步 236
Prologue ― 首先應該察覺自己的溝通方式 012
PART. 1 我們的談話為何原地踏步?
差異並不是問題 020
偏頗阻礙了溝通 024
沒有面對面會造成誤解與失誤 030
參雜情緒的話語伴隨著殘酷的代價 034
‧ 溝通的第一步:換句話說就能改變關係 038
PART. 2 理解自己:我為何會那麼說?
檢視心的構造 044
窺探自己的三個心 048
隨心情改變的言語和行為 058
了解自己的主要性格與溝通方式 068
理解我和你的五種個性 078
個性的雙面性(OK, Not-OK) 091
‧ 溝通的第二步:自我圖(Egogram)診斷 096
PART. 3 對話的基本原理:該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